末代皇帝1988

大陆剧大陆1988

主演:陈道明朱旭朱琳罗历歌郑天玮郭霄珍黄月美蓝天野穆宁

导演:周寰张建民

剧照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1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2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3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4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5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6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13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14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15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16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17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18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19 末代皇帝1988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3

详细剧情

  爱新觉罗•溥仪(陈道明 饰),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三岁登基,时值动荡之秋,世间离乱。从最初的贵为天子、皇帝新婚大典,再到袁氏篡国、伪满建立,几十年间围绕着这位末代君主发生了无数勾心斗角和分散离合。溥仪一生经历太多无奈与悲哀,他既是时代的随波逐流者,也是历史流向的指引者。
  本片通过缜密的考证和精致的制作再现了这位末代皇帝从天子到平民的心路历程,伴随着他的人生经历,同时引领观众回顾了中国多灾多难的近代史。

长篇影评

1 ) 亡国之难,早伏于盛世之荣

陈道明演过康熙大帝,演过废帝溥仪,说来是颇有象征意义的一件事。

观众往往歌颂千古一帝的恢弘气魄,哀叹亡国之君的屈辱处境。却不知这正是体制的必然。

用苏克沙哈的人头买天下三个月的太平不是不辨忠奸;为防周培公功高震主便发配他到苦寒边境是为君之道;用姚启圣三起三落不必考虑他祖坟被挖的忠心和决心;海战期限不取决于战情局势和专家(施琅)意见而是取决于祭祖日期,如若不从便要临阵斩将;视李光地从刚正不阿到学习官场厚黑为政治成熟…. 末代皇帝的剧情,早已在康熙王朝写就。

2 ) 随便写一点

在历史性上,这部完爆电影版和《非常公民》,但是艺术性和情节性都太弱了些。溥仪小时候的剧情很好,对他性格的塑造过程都刻画得很细致,很多细节和配角表现也都不错。但是出宫之后的描写越来越弱了,经常是人物莫名其妙就发生了情绪变化,慢慢看着看着像是在看纪录片。

人设上觉得最棒的是张谦和,不管是在宫里还是出宫后,都给人一种自然而然的震撼。但是其他人设都过于刻意,尤其是抚顺之后的剧情,可能是因为和价值观有关所以导致如此吧。此外女性的人设塑造太糟糕了!婉容在历史上是如此丰满的形象,结果到了剧里几乎毫无存在感,而且分不出和文秀的区别。文秀作为一个出生于传统旗人家庭做了皇妃却能提出离婚的人,不管是性格转变还是经历都有很大的塑造空间,结果剧里真的就是一笔带过。谭玉龄作为溥仪生命中最黑暗时期的唯一亮光,也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而且把历史中溥仪贴身携带的谭玉龄照片改成了李玉琴的,而且改完之后并没有什么新的发挥,挺让人失望的。

演员选的很棒(除了婉容文秀),尤其是老年溥仪,简直就是本人。光绪的演员虽然只出现了几分钟,但是让人过目不忘,杨立新好棒。

3 ) 王国维和罗振玉

王国维和罗振玉是中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国学大师,由于此二人在历史学——特别是考古学上的成就,被后人大赞而特赞。下面是末代皇帝溥仪在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中对二人的回忆:

罗振玉到宫里来的时候,五十出头不多,中高个儿,戴一副金丝近视镜(当我面就摘下不戴),下巴上有一绺黄白山羊胡子,脑后垂着一条白色的辫子。我在宫里时,他总是袍褂齐全,我出宫后,他总穿一件大襟式马褂,短肥袖口露出一截窄袍袖。一口绍兴官话,说话行路慢条斯理,节奏缓慢。他在清末做到学部参事,是原学部侍郎宝熙的旧部,本来是和我接近不上的,在我婚后,由于升允的推荐,也由于他的考古学的名气,我接受了陈宝琛的建议,留作南书房行走,请他参加了对宫中古彝器的鉴定。

和他前后不多时间来的当时的名学者,有他的姻亲王国维和以修元史闻名的柯劭囗。陈宝琛认为南书房有了这些人,颇为清室增色。当然,罗振玉在复辟活动方面的名气比他在学术上的名气,更受到我的注意。他在辛亥革命那年东渡,在日本做了十年寓公,考古写书,自名“仇亭老民”。升允和善耆到日本活动,寻求复辟支援时,和他搅在一起,结了缘。后来,升允灰了心,在青岛住了一阵后,跑到天津日本租界里当寓公;善耆定居在旅顺大连,受日本人的豢养。

罗振玉比他们都活跃,他一九一九年回国,先住在天津,结交日本人,后来在大连码头开设了一个叫墨缘堂的古玩铺,一边走私贩卖古玩、字画,一边继续和日本人拉拉扯扯,广泛寻求复辟的同情者。

罗振玉在古玩、字画、金石、甲骨方面的骗钱行径,是由来已久的。他出身于浙江上虞县一个旧式书商之家,成年后在江西一个丘姓巨绅家教书。这位巨绅是个藏书家。罗振玉任西席的第三年,东翁突然去世,他利用女东家的无知,一方面装作十分哀痛的样子,拒绝接受这一年的束俯,要用以充做奠仪,另方面表示,愿留下东家的几件旧书和字画,作为纪念。女东家认为这位先生心眼太好,就请他自己到藏书楼任意挑选。于是这位书贾世子就精选出几筐“纪念品”,内有百余卷唐人写经,五百多件唐宋元明的字画,满载而归。在这个基础上,他由刻三字经、百家姓的书铺变成了古玩字画商,生意越做越好,古玩字画的鉴赏家的名声越来越大,后来更通过售卖古籍文物的路子,和日本人拉上了关系。

他在日本的那些年,靠日本书商关系结交了一批朝野名流,有许多日本人把他看成了中国古文物学术的权威,常拿字画请他鉴定。他便刻了一些“罗振玉鉴定”、“罗振玉审定”的图章,日本古玩商拿字画请他盖一次,付他三元日金,然后再拿去骗人。后来他竟发展到仿刻古人名章印在无名字画上,另加上“罗振玉鉴定”章,然后高价出卖。他时常借口忙,把人家拿来请他鉴定的珍贵铜器,拖压下来,尽量多拓下一些拓片出卖。他的墨缘堂出售的宋版书,据说有一些就是用故宫的殿版《图书集成》里的扉页纸伪造的。

殿版纸是成化纸或罗纹纸,极像宋版书用纸。据说内务府把那批殿版书交罗振玉代卖时,他把那一万多卷书的空白扉页全弄了下来,用仿宋体的刻版印了“宋版”书。我当时对这事是根本不知道的。

有人说,罗振玉人品固然不佳,才学还好。据我看,他的才学究竟有多少,也很值得怀疑。在伪满时有一次他拿来一批汉玉请我观赏。我对汉玉说不上有什么研究,只是因为十分爱好,收藏了不少,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当然,所谓汉玉,并不是非汉朝的不可,这只不过是对古玉的惯称。我看过罗振玉拿来的汉玉,不禁对他的“才学”暗吃一惊,因为全部都是假货。

罗振玉并不经常到宫里来,他的姻亲王国维能替他“当值”,经常告诉他当他不在的时候,宫里发生的许多事情。王国维对他如此服服帖帖,最大的原因是这位老实人总觉得欠罗振玉的情,而罗振玉也自恃这一点,对王国维颇能指挥如意。我后来才知道,罗振玉的学者名气,多少也和他们这种特殊瓜葛有关。

王国维求学时代十分清苦,受过罗振玉的帮助,王国维后来在日本的几年研究生活,是靠着和罗振玉在一起过的。王国维为了报答他这份恩情,最初的几部著作,就以罗振玉的名字付梓问世。罗振玉后来在日本出版、轰动一时的《殷墟书契》,其实也是窃据了王国维甲骨文的研究成果。

罗、王二家后来做了亲家,按说王国维的债务更可以不提了,其实不然,罗振玉并不因此忘掉了他付出过的代价,而且王国维因他的推荐得以接近“天颜”,也要算做欠他的情分,所以王国维处处都要听他的吩咐。我到了天津,王国维就任清华大学国文教授之后,不知是由于一件什么事情引的头,罗振玉竟向他追起债来,后来不知又用了什么手段再三地去逼迫王国维,逼得这位又穷又要面子的王国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于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跳进昆明湖自尽了。

我在特赦后,听到一个传说,因已无印象,故附记于此,聊备参考。据说绍英曾托王国维替我卖一点字画,罗振玉知道了,从王手里要了去,说是他可以办。罗振玉卖完字画,把所得的款项(一千多元)作为王国维归还他的债款,全部扣下。王国维向他索要,他反而算起旧账,王国维还要补给他不足之数。王国维气愤已极,对绍英的催促无法答复,因此跳水自尽。据说王遗书上“义无再辱”四字即指此而言。——作者

王国维死后,社会上曾有一种关于国学大师殉清的传说,这其实是罗振玉做出的文章,而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这篇文章的合作者。过程是这样:罗振玉给张园送来了一份密封的所谓王国维的“遗折”,我看了这篇充满了孤臣孽子情调的临终忠谏的文字,大受感动,和师傅们商议了一下,发了一道“上谕”说,王国维“孤忠耿耿,深堪恻悯,……加恩谥予忠悫,派贝子溥斤即日前往莫缀,赏给陀罗经被并洋二千元……”。罗振玉于是一面广邀中日名流、学者,在日租界日本花园里为“忠悫公”设灵公祭,宣传王国维的“完节”和“恩遇之隆,为振古所未有”,一面更在一篇祭文里宣称他相信自己将和死者“九泉相见,谅亦匪遥”。

其实那个表现着“孤忠耿耿”的遗折,却是假的,它的翻造者正是要和死者“九泉相见”的罗振玉。那时我身边的几个最善于勾心斗角的人,总在设法探听对手的行动,手法之一是收买对手的仆役,因而主人的隐私,就成了某些仆人的获利资本。在这上面最肯下功夫的,是郑孝胥和罗振玉这一对冤家。罗振玉假造遗折的秘密,被郑孝胥通过这一办法探知后,很快就在某些遗老中间传播开了。这件事情的真相当时并没有传到我耳朵里来,因为,一则谥法业已踢了,谁也不愿担这个“欺君之罪”,另则这件事情传出去实在难听,这也算是出于遗老们的“爱国心”吧,就这样把这件事情给压下去了。一直到罗振玉死后,我才知道这个底细。近来我又看到那个遗折的原件,字写得很工整,而且不是王国维的手笔。一个要自杀的人居然能找到别人代缮绝命书,这样的怪事,我当初却没有察觉出来。

罗振玉给王国维写的祭文,很能迷惑人,至少是迷惑了我。他在祭文里表白了自己没有看见王国维的“封奏”内容之后,以臆测其心事的手法渲染了自己的忠贞,说他自甲子以来曾三次“犯死而未死”。在我出宫和进日本使馆的时候,他都想自杀过,第三次是最近,他本想清理完未了之事就死的,不料“公竟先我而死矣,公死,思遇之隆,为振古所未有,予若继公而死,悠悠之口或且谓予希冀恩泽”,所以他就不便去死了,好在“医者谓右肺大衰,知九泉相见,谅亦匪遥”。

这篇祭文的另一内容要点,是说他当初如何发现和培养了那个穷书记,这个当时“黯然无力于世”的青年如何在他的资助指点之下,终于“得肆力于学,蔚然成硕儒”。总之,王国维无论道德、文章,如果没有他罗振玉就成不了气候。那篇祭文当时给我的印象,就是这样。

王国维在光绪戊戌年为汪康年的司书,后入罗所办的“东文学社”求学。

最後说一下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有两个版本,此君写作能力较差,第一个版本由弟弟溥杰代笔。特设后的修订本由溥仪口述,公安部工作人员李文达代笔,历史学家翦伯赞、、何干之提出重要的修订意见,病有作家老舍把文字关。所以,现在我们所接触到的这本书文字才如此优美。上面这段内容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是否真实已经很难说得清了,仅供参考。

4 ) 请评价。现学传媒专业,学习写影评中。

中国最后的的皇帝,过渡朝廷制度与民国的统治者,如果说人的一生是逼迫的,痛苦的,那么爱新觉罗溥仪,就是那位人生被选择、跌宕起伏,无幸的被选中者。3岁登基起便失去自由,肉体从此被约束,精神被束缚。 就如同那只小白鼠。它小巧,可爱,本是被父母呵护,无忧无虑,可享受一生最美、最好、最纯洁的童年的年纪。可就在上娇进入宫中的那时刻起,这一切被打破,而且还给未来带来了常人无法接受的生活经历。他有过挣扎,但都被无情的阻挠。 宫门上小白鼠的死亡尸体,形象的表现了他想逃出“囚牢”思想的破灭。从童年,自由被剥夺起,无奈,厌倦一直陪伴在其身边,造成了今后岁月的痛苦,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与常人相比这都是常人无发逾越的,直至被赶出宫中,才稍有所改变,但还是焦虑的,这时祖坟被践踏,这纵使他必须复辟,所以他一直在寻求依靠。 纵使他腰财万贯,有两个被人羡慕美丽的妻子,本如果有儿女也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增添彩色的一笔,可上帝却跟他开了巨大的玩笑,让其无能生育,这又增添了一笔遗憾。

5 ) 朱家溍先生旧文:关于电视剧版的《末代皇帝》

这是电视剧版的《末代皇帝》顾问之一、故宫已故著名专家朱家溍先生的一篇旧文,转自朱先生之女朱传荣博客。此版《末代皇帝》也是历史人物传记片中较好的一部。曾见论坛有朋友询问那些历史剧不错,我推荐了该剧,并转来该文。当然,朱先生谓该剧“好”也是相对的,剧中不准确之处仍有不少,但不是现在那些电视剧能比的。
--------------------------------------------------------------------------
真实可信的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在放映过的清代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是比较好的一部。

溥仪一生的经历,真是一部传奇。《清史稿》卷二十五载:“宣统皇帝本纪”最后一段论道:“帝冲龄嗣服,监国摄政,军国机务,悉由处分,大事并白太后取进止,大变既起,遽谢政权,天下为公,永存优待,遂开千古未有之奇。”修史诸公还只是看到隆裕太后率皇帝逊位,享受优待,已经认为是千古未有之奇。如果纵观溥仪后来从天津出走,投靠曰本军阀,沦为战犯,以迄新中国建立后把他改造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善良公民,又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可算是古今中外奇中之奇。

这部“传奇”的时代背景,正是我国历史上几次巨变,这个题材编成剧本搬上屏幕,难度非常大。可能有两个思想类型的编导,以不同的态度来处理这个题材。一是追求有“噱头”、“出洋相”,拍成一部闹剧,这样可能会吸引部分观众。但是,一部影视作品既然标榜是再现历史,就首先要求作品不违背历史真实,进而要求看画面上体现那个时代的特点。有些观众不知道这一段历史,看过等于上一节历史课,有些观众从书中已经知道这段历史,于是更要求看那个时代的人物面貌、语言、行动、生活方式、国家制度、社会风俗等等方面。如果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在这些方面认真地体现,观众就会满意,因为许多是观众见所未见的事务,用不着以“噱头”来讨好观众。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末代皇帝》,就是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来艺术地展现这段历史的。

电视剧《末代皇帝》的演员阵容是很强的。西太后的扮演者完全扔掉过去话剧和电影中西太后的模式,我们不再听见拉着长腔,装腔作势的语言,隆裕太后和醇王福晋,都是穿敞衣梳两把头的中年妇女,扮相相同,但演员们把她们的表情,一个“窝囊”,一个“机灵”表现出来了,是截然不同的人物。婉荣、文绣都是刚刚进宫的少女,平时打扮也一样,但扮演者展示出她们各自不同的内心活动。第一个溥仪和第二个溥仪不过是相差三四岁的儿童,但一个怕当皇上,一个想当皇上,不同的思想处处自然流露,老溥仪当然更不同了。载沣的犹疑不决、胆小怕事和陈宝琛、张勋,一文一武的主观自信,一心复辟,都活现在屏幕上。邰建在这部电视剧里也打破了过去的模式,首先是服装,过去只要出现一个地位较高的太监就必给他穿上蟒袍,而不管什么日子、什么场合,动作总是前窜后跳,弯着腰出出进进。说起话来口若悬河。实际生活中,有品级的太监固然可以穿蟒袍,但必须在应穿蟒袍的节日,叫做“花衣期”内才可以穿,而且蟒袍外面必须罩补褂,只有夏季伏天才免褂。这个电视剧里的众多太监从服装到动作是符合实际生活的。张谦和扮演者的表演更是生动、有深度,有许多潜台词很自然地在面部表情上流露出来。总的来说,所有剧中人都不是一般的脸谱化,他们的形象都恰如其分。

应该说,一部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细节的真实是不能忽略的,如果生活细节脱离了那个时代,就会使观众感觉失真,认为不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事。生活细节不但为塑造某个剧中人起着重要作用,有许多细节还能成为一部影视作品的重要装饰点缀。例如“登极”的场景,太和殿门前的“九龙曲柄盖”有一个由并拢变为张开的特写镜头。当时的制度是这样的:因为全体行礼的王公文武百官和执事侍班的官员以及“大驾卤簿”分布在大院里,皇帝从太和殿后隔扇进入太和殿升座,在大院里的全体人员是看不见的,“九龙曲柄盖”的张开就是告诉全体人员,现在皇帝已经升座。于是,整个环境静悄悄的没有任何声响,“卤簿”中的掌鞭人员抖起丈余长的“蟒鞭”,发出清脆震耳的破空之声。这就是所谓“静鞭三响”,为这个大典的场景增加了隆重肃穆的气氛。也反衬出小皇帝啼哭,摄政王说,“别哭了,这就完”的泄气情绪。大婚后,淑妃朝贺皇后的“六肃、三拜”礼,漱芳斋演戏,开场“跳灵官”“撒松香火”烧“黄钱元宝”等等细节都非常之真切。

纵观以上“外朝”“内廷”各种细节,不仅给这部剧增加了时代的特点,而且也是观众所未见过的场景。这部剧取得的成绩,应归功于编剧、艺术指导、导演、全体演职人员,他们努力认真、不懈地工作,才达到现有的水平。在这里,还应该着重一提的是资料员和服装设计员,他们沙里淘金,百折不挠地搜寻资料,提供给艺术指导和导演,给这部电视剧注入很多营养,起着很大的润色作用。该片中尚有少数语言、称谓、制度等方面有失误之处,其中有些也是近年来拍摄清代历史片常出现的问题,可是人们已经“习非为是”了,这不能说不是遗憾的事。

原载1988年9月9日《光明日报》第三版文学与艺术。

***************************************************************

附朱先生另一文,是谈论电影版《末代皇帝》的,朱先生也是电影版的顾问,他认为电影版的比较“离谱”。

----------------------------------------------------



不能离“谱儿”

——谈电影《末代皇帝》的典型环境



编辑同志:


你好。来信收到,承问对于意大利人导演的《末代皇帝》影片有何看法,要我写一篇文章,并且要坦率发表意见。又挂了长途电话,虽然没有和我说上话,我当然已知道是催稿。实在抱歉,我没看这部影片,不能全面评论;但为你这样恳切期望所感动,若是简单地回答你“不写”两个字未免不近人情了。所以在这封复信里,尽量把我的看法告诉你。


这部影片的导演来我国不久,合拍公司的负责同志就来约请我担任顾问,当时我回答已经担任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的《末代皇帝》顾问,不能再兼一部影片《末代皇帝》的顾问。几天之后又来说,导演想和我见面谈谈。次日,洋导演和中方的副导演宁瀛同志同来和我谈了一个下午,都是关于剧本中有关的历史情况。最后又再次约请我做顾问,并问我要什么条件,我仍和上次回答的理由一样。并不是条件问题。


从这次长谈,我感觉这位导演的设想和要求与我的设想距离很大,简直是南辕北辙。不过,他请我去现场看看,我还是答应了,但我声明是以来宾身份去的。在此期间,老友卢燕女士来谈她在影片中演太后的事,她说,在这部影片里让西太后卧病在一个有许多泥塑神像的大殿里,这是可能的吗?我告诉卢燕,这是不可能的,无论帝、后、妃、嫔、太后,无论在紫禁城内,或苑囿如中 南海、颐和园,凡是寝宫,尽管室内装修陈设多么华丽,但必然是住宅式。例如现有的紫禁城内西六宫,或颐和园的乐寿堂、宜芸馆等等,都是可以作为寝宫用的,绝不可以睡在太和殿,因为那是举行典礼的场所。例如太和殿,室内都是银朱油柱,贴金彩画栋梁,顶有天花藻井。西寝宫的室内必然细木雕饰装修,不着油漆,顶棚糊纸等等特点。这两种类型的房屋尚且不能相混使用,何况庙宇中有神像的大殿呢?


庙也不是不能住,例如北京西山大觉寺内西院四宜堂、憩云轩等,都属于庙内的行宫,雍正和乾隆都曾经住过,有御制诗为证。但雍正和乾隆住的四宜堂都是寝宫式的装修陈设,和高级住宅是一样的,他们在大觉寺决不能住在天王殿或罗汉堂。


几天之后,这个摄制组在北影厂开拍,导演接我去现场,果然有一座搭的布景好像石窟的塑像群,这就是卢燕女士所说的那件事,我向导演提出:“清代皇宫的生活方式,没有睡在这种环境里的。”又看见一座很奇怪的大门,导演说:“这个布景,就是醇王府的府门。”我听了立刻告诉他:“醇王府就是现在后海北岸中央卫生部的房屋,格局并没有什么拆改,要搭景就照现存实物仿做,怎么弄成这种怪样呢?”导演说:“那个真的醇王府不够伟大,所以设计这样一个布景。”我又告诉他:“府的建筑,没有进了大门迎面便是一座楼的格局,应该大门里面的第二个建筑是仪门。”他说:“根据剧情需要一座楼在这里。”那天是第一次开拍,我看见府门院落迎面这座楼上出现了许多剧中人女性角色,这也是当时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况,因为当时一个大家庭是内外有别的,不能一进大门便看见许多内眷。


他们陪着我又看服装、化妆。我认为处处有问题,不过当我举例提出一个问题时,他们就拿出一本书里面某一个图来当根据;姑且不论图片的可靠性如何,因为引用一张图片,即使是真实可靠,同时还要对这张图片深入理解。譬如有一人着某一装束的照片,如果没有彻底明瞭它的时间、地点、特定环境而引用仿效,就很可能发生错误,更何况根据的来源不可靠呢?据我接触到的上述几个镜头和服、化、道的部分,根本谈不上艺术真实和自然真实,也可能整部影片很好,只是我所接触的小部分不好,那就不得而知了。

专此即复,顺侯暑祺。

6 ) 以溥仪的视角看他所处的世界。

看了前三集,压抑死了。作为主角三岁的溥仪,在权力至上的环境里,完全是一个工具,现在所讲的什么育儿观念在他的环境中没有一项对他的成长是有帮助的。宫里所有的人都臣服在至高无上的皇权之下,大到权臣小到太监。以前看这种和看故事一样,现在多少能明白一点这些人行动背后的想法。只能说很庆幸我活在现代社会,还有机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活出自己的价值。

里面有一个场景是溥仪三岁被带进宫,去见慈禧的时候,先看到的是各个妃嫔每个人的脸上是不同的表情,看到慈禧自带的氛围感,导演还是很能捕捉到溥仪此时的心理活动的。我觉得这个处理非常的细腻,看到评论区里面说没有电影里面的好看我觉得是观看角度不太一样,看电影更多角度可能是了解清朝时代是怎么样的?外国人怎么了解中国清朝的传统中国的?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是什么?但是这个电视剧还是很能表现出溥仪小时候成长环境,其中大环境比如袁世凯登基,明国家政府的建立都是一笔带过的。所以这个电视剧更能把观众带到溥仪的视角去看世界,就觉得还蛮有意思的。

第五集太后叫了个老先生当皇上的师傅,父父子子君君臣臣,教的都是什么东西,还一口一个“大清有望”。溥仪因为弟弟穿了黄色的裤子,生气了。成长环境对于他的性格影响太大了,好悲剧的人物。

第七集,抛开成长环境,找到厉害的老师或者能够真的启迪自己独立的老师是非常重要的。

短评

好看

7分钟前
  • blb
  • 推荐

鸽哨声与宫墙,谁想出来的啊

9分钟前
  • 花簪
  • 力荐

补录

11分钟前
  • barryk
  • 推荐

陈道明的溥仪演得很棒!

16分钟前
  • 小涛
  • 推荐

就一个妃子皇后还在这争呢!这是闲出屁了么?朱旭老爷子真真的棒,相比之下即便是今日的陈道明依然逊色半筹。

19分钟前
  • 如花
  • 力荐

从尊龙版《末代皇帝》开始对溥仪产生兴趣,去了张园、静园、长春皇宫,读了溥仪本人和庄士敦的自传,看了《火龙》。这部剧虽没有电影的美学成就,却更符合其自传,朴素且真实。陈道明也贡献了其演艺生涯最好的表演,不同于其他作品中完美无瑕的个人形象,本作中的他高贵、轻狂、懦弱、挫败,有血有肉,真实立体,甚至让我感觉他就是溥仪本人,总体而言比西化尊龙的表现更胜一筹。从孩提时的兽性张狂、青少年期的挥霍时髦、日渐成熟后梦想光复祖业、自我实现到中老年时的沉默内敛、听天由命展现的都算比较到位。不足是中老年溥仪选角不好,表演痕迹过重,及其思想在狱中变化过快和生硬,与自传中思想顽固、狡诈多疑、两面三刀的形象有较大出入。作为末代君主溥仪丢了祖宗江山、作为傀儡失去自由、被嫔妃们抛弃、正室皇后私通,真是幸运又悲惨的一生。

24分钟前
  • POTUS
  • 推荐

拍太好了,闯作态度端正!iptv这两天正好更新了有,看得停不下来

29分钟前
  • 正统文化代言人
  • 力荐

是他演的?

33分钟前
  • 风向未来吹去
  • 推荐

这个小时候也看过~~~~我只记得溥仪睡觉要戴发网,怕发型乱了~~~

36分钟前
  • fish
  • 推荐

型男皇帝陈道明

41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童年的回忆

42分钟前
  • 葱葱
  • 推荐

末代皇帝演得最好:一个陈道明,一个黄子华。

45分钟前
  • 推荐

溥仪在中国悲剧人物中算排得上名次的了。

46分钟前
  • yydr04
  • 力荐

小时候看的。所以到后来比较有意识地对陈道明有了解之前,我都一直朦朦胧胧地觉得他跟皇帝有点关系,原来是因为这个片。

50分钟前
  • jessiestone
  • 还行

拍得演得太好了。我本来是冲老一辈去的,周寰、朱旭、牛星丽等等,但陈道明演得卧槽那个绝,好几回我看着他像看着真溥仪,看得浑身起鸡皮疙瘩。别人总说演技演技,我都不明白,看这部剧我明白了,演员各个都不只是演戏,是演人啊,这就是演技。还原度也高,像看纪录片,好剧,好剧!

52分钟前
  • uni_00
  • 力荐

陈道明演的特棒!老溥仪的演员也很赞。整部剧尊重史实,很好的讲述了末代皇帝的一生。

55分钟前
  • 想去这想去那
  • 力荐

童年溥仪的小孩演的也太好了吧!!不可思议的演技!!

58分钟前
  • mdld
  • 力荐

这是我看过的陈道明的第一部电视剧。没想到是那么早拍的啊,我居然还有不少印象呢。

60分钟前
  • 香水瓶
  • 力荐

我感觉是明叔第一部作品,一炮而红。好像他当时是28岁,可是演的很有少年才有的纯真与任性,那时候很小,根本记不住剧情,但深刻的记住了陈道明这个名字,果然他后来越发的成功,终于修炼成一代明叔,无可替代。

1小时前
  • 老孙家的悟空
  • 推荐

这部戏应该是第一次看陈道明老师演戏,自信、吸引人!

1小时前
  • 沧海一小生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