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师傅

大陆剧大陆2011

主演:夏雨李幼斌阎娜

导演:齐星

剧照

师傅 剧照 NO.1 师傅 剧照 NO.2 师傅 剧照 NO.3 师傅 剧照 NO.4 师傅 剧照 NO.5 师傅 剧照 NO.6 师傅 剧照 NO.13 师傅 剧照 NO.14 师傅 剧照 NO.15 师傅 剧照 NO.16 师傅 剧照 NO.17 师傅 剧照 NO.18 师傅 剧照 NO.19 师傅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0

详细剧情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地百业待兴。某工厂高级焊工老铁(李幼斌 饰),为人耿直、业务精湛,全厂上下都对他甚为折服。他先后收了两个徒弟,谢思雨(吕行 饰)和欧阳水(郭家铭 饰)。谢为人沉稳,但心机颇重,欧阳则忠厚老实,乐于助人。偶然的机缘,老铁还收了令他颇为头疼的小徒弟许风(夏雨 饰)。许风的父母在他很小时便远赴非洲援建,由于疏于教导,因此许风有如脱缰野马,惹祸不断。后来父母在非洲牺牲,许风被特招入厂,却依然不见消停。即便成为老铁的徒弟,他和两位师哥乃至师傅之间也经常发生摩擦。
  岁月流逝,这些质朴的工人上演着各自的人生悲喜剧……

长篇影评

1 ) 见了见北方的刀

1 世间优劣本是比出来的,看《师父》方知陈凯歌的《道士下山》原是拙作。既已被人捷足先登,徐氏便难再拍自己那部处女作,这应是规矩。《师父》讲得是时代,亦是规矩。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没有讲好的,徐浩峰在自己的第三部导演作品里讲好了,可喜可贺。

1.1 近日在补看徐早期作品《国术馆》,其早期作品思想上怪力乱神的部分更多,在俗世面前这些比重会影响其们对珍馐的判断。徐后来文章在这一点上成熟许多,但抑或这成熟是种悲哀?徐浩峰自己写过“舍一事才能成一事”的道理,《师父》原著小说收录在他的短篇武侠集《刀背藏身》,那时候徐的行文已经是鞘里拔出的刀,你可以看不过去,但容不得你一个“不”字。

1.2 遗憾未能看到《箭士柳白猿》——徐浩峰至今未能公映的第二部电影,这部“黄河大侠”于承惠老爷子的遗作原定的公映日期是三年前。如果《师父》真能就此成就了徐的名声,《箭士柳白猿》的公映也指日可待吧。就像当年火了《集结号》,由张涵予主演的杨树鹏的那部小成本处女作《烽火》借机上映。(深陷在纪念内战英雄情结里的张涵予在《烽火》里倒是演了一个二十九军的低级军官,此节颇得玩味)没法推出从《倭寇的踪迹》到《师父》——徐氏硬派武侠的进化细节,因为缺了中间一环。

2 《师父》武戏的拳拳到肉不禁使得我在看那部《卧虎藏龙2:青冥宝剑》预告片的时候兴致索然。电影里穿插着《火烧红莲寺》五块钱特效对武打的运用,正是对时下武打片的巨大讽刺。观众们在看了《师父》的打,再看《师父》里那部《火烧红莲寺》,悟性再差的也自然觉得可笑了,这是徐的功力。但同样的观众日后坐在电影院里再看那些凌空十几米的飞檐走壁,却不再会觉得可笑。王家卫没有办法的事,徐同样没有办法。

2.1 观众的文化素质永远是中国电影这水桶的最短一片,师父是真会且真教,徒弟得有起码的资质,不然给你真东西也接不住。电影里那句台词“刀法我给了,得多少在你们”就是这个意思。生源太劣,师父不出走就会饿死。徐浩峰电影里的信息量历来都是不小的,《师父》里架构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同样不是以情节取胜的那种电影,它的叙事方式与看惯了都市爱情与青春题材的观众熟悉的那类情节迥然相异。但这并不是徐氏的错,对于那种只会感叹“蒋雯丽真是老了”的观众,真要迎合她们你不如把任何一部电影都安排进满满的活色生香。

2.2 郑山傲在片中替陈识找的第一个徒弟,演员不是张亮,而是跳舞的张傲月。徐浩峰找来舞蹈专业的张傲月与裘继戎,是因为他认为现代很多武人的日常训练不如从前规矩,但是舞者的训练反而不曾懈怠,找来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在模仿上会更轻松地传递一些徐更想看到的效果。这里面的细节,可以去看徐浩峰的《坐看重围》。

2.3 白俄舞女的舞蹈,“大腿肌肉运用之妙,近乎拳理”。这不是徐在讲笑话,他的书中尽是这类桥段。不仅是舞蹈家,还有从摔跤手,从拳击手,从足球运动员,挑山工等人身上,尽能被他看到拳理的相通之处。外行人只看懂了女人大腿的好,却看不到门道,亦看不到内行人的目光。如果看得出,也便是内行人。可如果内行人真这么多,社会怎至于今日?


<图片1>



3 电影中外地拳种来天津开宗立派的规矩和潜规则,甚为腹黑。除了徐浩峰,没人讲过这类事。不便剧透。

3.1 《师父》不仅带我们看了看逝去的武林,它还额外告诉我们传统武术没落的其中一个内因。或是最重要的内因。

4 戴立忍饰演的高手拿的是子母鸳鸯钺,十一年前笔者在师父那亲眼见过这东西,八卦门的招牌兵器。八卦门这位瘸了一条腿尚能伤的了陈识,即便最终败了,看官也自然应该明白导演的用意。王家卫的《宗师之路》里见识过北方拳“打人如挂画”,不知道那时候有没有后悔最初以咏春取材格局小了些?作为《一代宗师》编剧之一的徐自然比王更明白民国时什么才是国术里的头牌,咏春在整个民国时期都是未入流的角色。影片中北方的刀是给当代人看的。

4.1 八卦掌高手与廖凡饰演的咏春师父交手后互换了兵器,后者使的得心应手。徐浩峰在书中便写过作为中国三大内家拳之一的八卦掌在拳理上有一些部分和咏春拳是很像的。好奇者可移步徐氏书架。

5 郑山傲口中的韩大哥是韩慕侠?

6 希望下次其它电影在描述战争年代的军人形象时,能像《师父》里刻画地这样给人以压抑感。有枪的人不同于武行,可以没有规矩,可以不择手段。时代的变革,始于此。

7 观众们会理所应当地觉得电影里的脚行是跑龙套的设置,其实不然。脚行在电影中几次出现都是在讲“理”。你能在里面看到这个远去的陌生时代人们还恪守的一些规矩,今天的人们已经不大理解《师父》里人们的性情,就如同从民国望向春秋,民国的人也会觉得春秋大义近乎迂腐儿戏。韩寒讲小孩子分对错、成人看利弊,可从没说这是对的,更没说是该引成人的做法为尊。他点出那句话恰恰是在批判成人那套,只有愚蠢到极致的人才会自然去对“看利弊”的做派点头称是。那些看利弊,无规矩的社会最终会引向毁灭。

7.1 观众会忽略的精致不止这一处,比如耿良辰看出那个假扮成脚夫的刺客,是因为长年累月在外干活的脚夫,小腿不可能如此白。人们感叹讲好故事的电影少,因为讲好故事的电影首先需要有一个留心生活细节的人去讲,我们的电影人是急功近利的,我们的电影产业是粗制滥造的,贾樟柯说过从前要花很长时间去讲去学的室内规制这一项所需的时长,就已经超过了现在很多电影整个生产的时长。有心人太少,有耐心的人也太少,所幸宋佳口中那个优雅的导演,他是个有心人,也是个有耐心的人。

7.2 邹馆长告诉林副官,他要参加陈识的开馆典礼不能穿官服,这是坏武行规矩的事。林副官问了一句有这规矩吗,邹馆长回答是。林是有枪的人,但他随即让卫队解散,自己和侍卫开车回去,把那身军装褪去,换上便装再来。没有第二句多余的话。


<图片2>



8 《师父》或许会使得女性观众有些消化不良,因为它过于冷静。但是对于男女世俗的部分,却又像张爱玲的笔法,再尖酸刻薄的地方你都挑不出半点瑕疵。它要做的从来不是妥协,徐浩峰在《国士》里写过:“追求取悦于人,是衰败之兆”。《师父》的文学修养就是我直接了当地打了伊一巴掌,但是我给你的枣是你挨我这巴掌之前提着灯笼也寻不到的。

8.1 宋佳的旗袍很风韵,白俄女子的腿和颜都是上乘,有那么个瞬间甚至会忘记它们亦会衰老。

9 陈识带咏春北上,最终未能如愿。电影的宿命正是主人公的宿命。笔者可以预见,《师父》这无根之木难以留存太久,一旦从影院下架,《师父》造的声势就会被更庞大的娱乐至死所淹没。劣币不仅在驱逐良币,亦在影响整个世道人心。

9.1 《倭寇的踪迹》上映时,我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现在又可以拿来用了。
也许是你从来不曾想到的一种武侠片。突破你过去所有对于同类电影的印象和概念,从名利搭台的古装动作大片的包围中旁逸斜出,在时间里冷冷的留下一道血痕,在各种统计数据染指的方向铩羽而归。此番过后,武侠片世界的一切还会回到之前浮躁和浅显的状态,但毕竟有过一部正统之师曾经孤独地杀向深邃。

10 徐浩峰《武士会》里有言:“在一个异族女子面前,汉人的一切都显得虚伪”。

10.1 电影中刻画了那位卖茶汤的异族姑娘,美丽善良,快意恩仇,勇敢坚韧。从《倭寇的踪迹》里的波西米亚妓女到《师父》里与耿良辰互生情愫的买茶汤的街头姑娘,异族女子是徐浩峰笔下和镜头中的一个重要而特殊的符号,她们象征着概念之外的存在。那个概念曾被王朔,被古龙,被毛姆,被施耐庵诠释过,淋漓尽致。

10.2 徐浩峰不愿用过多的笔墨去批判他没办法左右的那个概念,他只愿留一个寄托。他找到了最好的寄托。《倭寇的踪迹》里,波西米亚妓女对男主说,在我们那一个女人为男人冒过险,那个男人就是他的“塔塔”,你是我的“塔塔”。后来汉人们听到其他的波西米亚妓女口中的“塔塔”,便来问,得知是命运的意思,都哄笑作罢。

10.3 在创作《倭寇的踪迹》时,徐浩峰就曾表达过如下观念:“女性不见得习武,但是女性的审美对一个民族太重要了。如果你这一代女性都只喜欢中性的男人,那这个民族的未来一定会有问题。如果女性喜欢的是英武、遇事有决断力的男性,那这个民族一定会很强大”。


<图片3>



10.4 异族女子的符号是作为对英武正义角色的欣赏者形象而存在的,重要的是她们有自己的判断,凭借的不是直觉,而是经验。这需要明理,需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仁,什么是不虚伪的义,明白强者是保护人而不是欺负人,只有弱者才会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明白真正的英雄不一定随时随地外带光环,很可能是一个斗争过后蓬头垢面的存在;明白侠的精神不在于武艺超群,而在于挺身的热血;明白一个貌似柔弱的人在关键时候的担当才是值得敬佩的,而那些饱含作秀成分的套路则是值得唾弃的。在这样的异族女子面前,以耿良辰为代表的那部分男人只需要做回顶天立地的人,不需要再去学那些技巧、手段、方法,去研究如何对话、发展,进退拉锯,事情会回到它应有的样子,本该纯粹的事情会获得一种简单。

10.5 “不择手段是人杰,不改初衷是英雄”,徐笔下写满了不择手段的人,历史上有名有姓的也多是人杰,男人们渴望做人杰,女人们其实也只是喜欢人杰,而且她们认为人杰就是英雄。不是她们没见过真正的英雄,而是她们没见过真正的英雄比人杰更风光,所以她们从来就认不出那些英雄。很可悲不是吗?舍一事才能成一事,成仁取义的人往往被舍掉的竟然是他们应该获得的尊敬。女人根本不管什么是不择手段,什么是不改初衷,只看你是否做到了人杰,只要做到了,便接着可做她们的英雄,便自有五彩祥云等身。

10.6 既然标准是这些人定的,那所幸安排异族女子的存在,这些性情中人的出现对于汉人是陌生经验,无从质疑、驳斥、批判,她们扭动的腰身比汉族女子锁在闺阁里的腰肢更柔软,且柔中带刚。她们的美好就在于她们即便戴上面纱也能一眼认清英雄的原貌而不是汉人认为的英雄应该有的样子。所言归宿,应至于此。

10.7 电影后面耿良辰身负重伤坚持来到距茶汤女摊位不远的街口,靠在墙边望着她,她是他坚持着没有立刻死掉的信念。但临到这时候,却不愿上前吓着她。夜色中守着耿良辰摊位等他回来的异族姑娘,一如《连城诀》末尾在昔日山洞下守望狄云的水笙。姑娘焦急的模样让人心疼。如果电影中关于茶汤女的镜头戛然而止,她不知他最后的命运,这份牵挂,会更摄人心魄。徐动了私念,想给天使多几个特写。

10.8 “耿良辰狠看她一眼,转身离去。她是这辈子记下的人,下辈子碰上,要认出她”。
——徐皓峰《师父》

2 ) 《师父》:崩坏的武林

一个无名的南方武术家,身怀绝技,想要在民国的武术之都天津扬名立万,开宗立派。

彼时的武林,已是一片暮气沉沉。

老舍写过,这是走镖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

老祖宗钻研了几百年的玩意儿,在西洋的枪炮面前,好像突然就没用了。

江湖的武行却还都端着架子,把绝技藏着掖着,不传真学。

武馆成了赚钱的买卖,师父利用徒弟,徒弟算计师父,拉帮结派,以众欺寡,宗师们把寡妇顶在前面,用密不透风的规矩压迫着新人不能出头。

新人要成名,纵使一身好功夫,也无法跟整个江湖做对。

只能在武林泰斗的指点下,用上不得台面的方法暗渡陈仓。

“一战成名”是小说里的事,现实中,要在门派林立的江湖插上一脚,立起一块招牌,就要深谋远虑,长远规划,时间三五年,布局和善后占去大半。

面子上扬名的事要做,里子见不得光的事也要做。

收徒弟,不为传艺,只为出卖。

这事儿,从一开始,就坏了。

师父固然骄傲,但也并非不知变通。他年轻时经历家变,从富贵到一贫如洗,跑过镖,从过军,见多了三教九流,知道为目的不择手段,仁义讲多了,事情就做不成。

但武人也有痴心,门派间为名利勾心斗角,咏春与八卦也能找到渊源。真心与私欲相互交织,对女人的爱是利用,也是羁绊,本来只是简单利用的徒弟,也在不知不觉中有了情义。

可事情终究是走到无法挽回的一步,武林成为军阀眼中的肥肉,体魄强健的拳师就是督军们最好的招牌,招牌吸引兵源,有兵就有地盘,有了地盘,钱和权力便相随而至,这是更上层的生态。

武林虽然落魄,依然不甘被白白吞食,但大势面前,一帮微渺的武人无力以对,不过是抱着好日子得过一天是一天的心态,用孱弱的力量反击落单的敌人。阴谋、陷害、谋杀,面子上还是意气风发的长袍马褂,是形式感十足的规矩与礼貌,但骨子里,却已经完全崩坏残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中华武士们,要面对注定而来的消亡。

徐皓峰其实是用非常武林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反武林的故事。

武人阶层终归是消亡了,而在电影中,这个过程被以更加委婉地态度表达了出来。

外部的压力固然剧烈,但内部的崩溃才是本因。

电影里的人开口闭口讲规矩,繁文冗节,事无巨细,连苦力都不会做的龌龊事,也可以拿到堂面上来商量。

害人时,宗师们都不开口,只饮茶,喝茶,是为了不说话,以此安心。

这样的规矩,本身就是坏的,坏规矩下,又如何容得好人?

这个圈子存在太久,占住了位子的老人们便总想着用陈规冗习来稳固地位与权力。天津武林的招牌郑山傲要借助外来者陈识搅动这一池死水,但自己终究也想要功成身退保住名声,不惜教唆陈识出卖徒弟。

壮心不再的武林泰斗已然如此,遭遇徒弟的叛逆也就在情理之中。最后老爷子功亏一篑,一世英名成全了徒弟,只换得两幢豪宅,眼泪滴到房契上,但还是收下了。既然亏了名节,卖得的钱财为何不要?

一代宗师,终归也是凡人。

高手也不例外,师父被天津武林团团围住,打不过便扯谎逃跑,一群武人在市井里狼奔豕突,风度全无。

过往电影小说中侠客们风轻云淡,饮马江湖的豪情全然不见。

这也是江湖,一个更真实的江湖。

徐皓峰最后还是给了师父实现自我救赎的机会,虽然对于电影这显得有些画蛇添足。

长巷中,陈识持八斩刀,将追杀而来的各门各派一一挑落,被时代抛弃的冷兵器打落一地,算是为徒弟报了仇。

宗师们黯然无光,胜利者依然只是狼狈地逃离。

无名而来,无名而走,留下的只有徒弟耿良辰打败津门八家武馆的传奇,在街巷的茶摊流传。很多年后,这些名声也没有了。

这就是《师父》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于没有看过徐皓峰电影的人来说,进入《师父》的节奏或许需要一个过程。

徐皓峰是《一代宗师》的编剧之一,《道士下山》的原作者,对民国武林轶事知晓颇多,用起来自然也是驾轻就熟。

写惯了小说,改编起自己的作品自然得心应手,原著是部短篇,节奏明快,出彩之处电影全无遗漏,质地清脆。只是在文本向转化为镜头语言的过程中有些生硬,人物显得啰嗦了些,一些对白和行为也过于强调形式,略显做作。

这不是大家熟悉的那种功夫片,尽管这可能已经是徐皓峰面向市场,最为兼顾大众审美的一部电影。

写实感十足的动作场面,一招一式,力与力之间的往来,描写得细致入微,但对于看惯了香港武行动作设计的人来说,这种真实可能并不好看。

尽管加入了很多商业元素,尽管在投资与场面上有所升级,《师父》也许依然不是会讨好市场的类型。

它是面向喜欢功夫,喜欢民国江湖掌故的小众,是关于中国功夫电影的另一种可能途径。

同时,电影有一个好的故事,真实,充满寓意,承载着作者对那个逝去的时代的满满感慨。

或许旁枝末节稍多,人物对白过于书面,加上个人色彩极重的剪辑与运镜,怪异的配乐,未必人人喜欢,但充满了特别的趣味。

这样的电影,票房上难有作为,但值得被推荐。

3 ) 侠客的沉重肉身

(文/杨时旸)
冲着武侠片的名头来的人可能要失望了。即便《师父》拿到了金马奖的最佳动作设计,但它也不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武侠片”,或者更精确一些说,它绝不是一部大多数普通观众心中想象的那种武侠片。它的打斗部分其实很少,动作很小,缺乏表演性,闷,冷,有些点到为止又有点装模作样。而更多的人对于武侠片的欣赏是来自于那种具有排演性的武打动作,那些花哨的交手,交织错落的躲避与攻击,飞天入地。但问题在于,某种程度上说,那些不是武打而是舞蹈。那些武侠片其实是一种硬朗和热血的歌舞片的变型。

直到后来,人们有意识地消解掉那些不可思议的动作,把武术更加引领至格斗,那些拳拳到肉的动作才具备了现实主义的气味。但是中国的武侠片,更多的还是强调着浪漫主义的底色。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热爱武侠的徐浩峰用《师父》重述或者说还原了武侠。那些人都不再空中飞舞,永远也无法脱离地心引力,这部电影中的所有武林中人都有着沉重的肉身。徐浩峰其实更像一个学究、考据家和研究者,他曾书写过众多有关武林的故事,或真或假,也研判过中国武侠片的源流,对那些一个个飞天动作背后隐藏的、中国人的深层焦虑都有着冷静甚或冷漠的观察。所以,当他自己掌镜,他无意中就把影像变成了文本。相比于《倭寇的踪迹》中的那些枯槁,《师父》其实已经有趣得多。但是即便如此,它还是更像一本书,而不是一部电影。他剔除了有趣的一面,戏剧化的一面,冲突的一面,只是不知道这做法中有多大比例是他有意为之。

按照电影架构来说,《师父》讲述的无非是民国时期天津的武林故事,一些圈内近乎怪癖的江湖规矩,一些人情险恶,一些性命的断送与义气的伸张,但仔细看看其实这些都是幌子,就像那些打斗的动作是幌子一样。《师父》讲述的就是时代转折,以及这时代转折之前一瞬间人心的慌乱。
人之于一个时代,有些恰逢其时,有些终成炮灰。我们应该换个角度看待《师父》当中的一个个武林中人,他们只是时代布局下的角色。就像大机器时代来临时的产业工人,自己的存在感开始剧烈晃动,晃动得人心早已散掉。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武术就成了一个笑话,维系着空架子,几乎代言着落后的生产力,尚未坍塌但又摇摇欲坠。而从事武术的人,就更像一个个笑话,保持着诡异的规矩和自以为是的体面的同时,也早就洞穿自己终将被时间吞噬的命运。就像金士杰说,武术的未来在军界。你看,军阀来了,武侠有什么用?火器来了,拳脚有什么用?军阀是权力、是体制,是集团性力量;武侠是散漫、是个人,是流浪式的存在,田园牧歌被取代了,浪漫主义被取代了,个人散漫的生活状态被取代了。金士杰临走,留下了众多护具,说要让军人穿上训练用,武林中的人和术等于都被搅散了,金士杰挎着洋舞女去国外种可可,留下的用具和技术被体制收编了。黄觉穿着军装去比武和切磋,该做的事,他最后还是做成了,后来前去武馆参加活动,被一群武行的人围攻,拍案而起的人很快又都坐下了。他们表演了一下人神共愤的侠气,很快就变回识时务者为俊杰的乖巧。

这电影中的几股力量都有意思,脚行、武行、军界,各有各的规矩,但这三种人的等级属于依次晋升,赢的,最终还是处在鄙视链顶端的人。

武林其实是不存在的,某种程度上说,它就是一个想象共同体,一群三教九流的人,在业余时光中操练一些把式,有一些获得了名声,建立培训机构以此谋生。如此而已。而很多人将这一切精神化、意义化,与受众一起共构成了一个有着特殊精神追求的小圈子。其实更像是失意者对失败生活的精神遮羞布。世界在技术层面上不停精进,中国在幻想层面上耀武扬威,所谓你有大炮,我有神功之类。这一点,如果能用真正冰冷的理性去看,就无比让人心酸。我们无法追赶上世界的潮流,我们就连学习和仿效都不去做,而是自己建立起一个独立而魔幻的幻想世界,在其中鼓舞自己的士气。所以,除了把那些武林人士描述成飞檐走壁,举手夺命的高深莫测之人以外,武侠还一直强调某种气节,所谓侠气和侠骨。但在《师父》中,这一切也都被取缔了,甚至其中的人都做着与侠骨相悖的事。

《师父》中的每个人差不多都有点蝇营狗苟。金士杰说着念及武林的话,最后挎着俄国舞女去了南美种可可,用自己半生名声换了几张房契银票,他哆哆嗦嗦就着阳光翻来覆去地看;廖凡背着工具箱早出晚归,和媳妇啃螃蟹,缠绵悱恻,想着让徒弟踢馆之后,自己才有机会把南方小门派传下去,看着好像有点为了大义忍辱负重,但实际上,也都是算计着让别人成了牺牲品,自己得道;更不用提他来到天津,在起士林和金士杰商量着改变武行的办法,其实那也都是交易和密谋;蒋雯丽装腔作势的摆门面,但其实也是在各种势力之间钻营,她早看清楚大势已去。

所以,从道义的角度去看,这其中没什么人真的有道义,廖凡的徒弟,最后倒是接通了道义,他身上插着刀追着车的方向向天津跑了50步,跑到了死。几个军人看到了他的奔跑,也看到了他的道义,但又怎样呢?车里都是血腥味,他们说,“抽根烟,去去血腥味。”血腥味散了,武林也就散了。

其实,到最后显出道义和精神光芒的,好像都不是那些真正意义上的武林中人,反倒是被莫名卷入的人,最后也没得到任何好下场,比如廖凡的徒弟,一个混混儿误入武林,成了牺牲品;比如宋佳,有自己的命,想嫁个男人改一改这命,但最后还是孤身一人茫然无措。廖凡最后显得不管不顾,意气用事得倒像是还了武林的魂,但终究也挽不回整体意义上的败势。
时代的车轮滚滚压过,有人螳臂当车,有人顺势逃遁。你很难是说那里面的人哪些赢了,哪些输了,但确凿的是,哪些活着,哪些死了。

4 ) 江湖事,事过不问因由(涉徐浩峰作品涉剧透,慎入)

等了快两年,终于上了,满怀期待的入场,院场空空。也对,如果真的满场了,不合情理。 在徐浩峰的影评集《刀与星辰》中,可以看出徐浩峰对陈凯歌是有一定推崇的,认为陈凯歌是当代导演中有文化的。与之相对的就是没有文化的,比比皆是。这是一个笑话,说的是那些年的文艺圈不像现在这么轻浮,谁的片子好看,谁的片子不好看都有公论,而片子拍的不好,只有一个评价,这个导演没文化。 《道士下山》的电影版期待了很久,虽然我很理解徐浩峰对陈凯歌的推崇,但是谁能想到《霸王别姬》和《无极》是一个导演拍的,所以在没看到预告片之前我还抱有一丝希望,但看完预告片,唉,让老婆自己去电影院吧,我不浪费这个票钱了。当年看一个访谈,说最早的《霸王别姬》是81年的岳华版,但反响不好。后来徐枫找陈凯歌拍电影版《霸王别姬》,陈凯歌不接,说功力不到。后来过了些年,陈凯歌说可以了,这才开始。读到以上这段文字是在看过《无极》之后,为此又刷了几遍无极,最后终于看明白了一些,其实《无极》还是写了些东西的,比如体制,思想等等,但都是一个点,一层皮,没有深入。而之后的几部电影更是流俗于表面,只是抓热点,而不去剖析背后的东西。再类比一个导演陆川。处女作《寻枪》其实是姜文的作品,应该是大家捧场,成名作《可可西里》其实是类型片,抓的点好,不是导演的功劳。到之后的《南京南京》《王的盛宴》《九层妖塔》全都是抓眼球的路子,而片子本身都不堪入目,开始玩路子了。回到正题,陈凯歌毁了《道士下山》所以纵观一下拍摄前后,徐浩峰几乎没有露面,没露面就不用多说话,不然都不知道说什么。其实前后也说了一句,是好奇陈凯歌会拍成什么样,当然,没有然后了。多嘴一句,想起《三体》电影版拍摄,媒体访谈刘慈欣,怎么找一个网游公司拍片,不怕拍毁了。刘慈欣说,有的拍,总比没的拍好。想想当下《芈月传》的改编权,唉,一言难尽。 《倭寇的踪迹》如果剖去打斗场面,其实也是一部难得的好片,虽然台词不像一般电影一般流畅,表演略显生硬,但与电影要讲的故事,还算贴合,慢慢看,有味道。但加上打斗场面就完了,写小说可以硬一点,写实一点,但电影如果这么拍路子就错了。小说是小说,电影是电影。电影里的文戏把小说里的留白意境拍出来了(今年的《刺客聂隐娘》类同,现在影人浮躁与网络小说一般,恨不得掰开揉碎让你明白,就是因为写不明白,拍不明白留白的意境),很难得,但文武脱节,文戏里的冷笑话放到武戏里就变成了一个大笑话。 《倭寇的踪迹》或许让徐浩峰明白了电影应该怎么拍,所以看《箭士柳白猿》的预告片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武戏变得好看了。可是左等不见上映,右等不见上映,想来是投资方对徐浩峰也没有信心,搁置吧。 到徐浩峰为《一代宗师》做编剧,跟墨镜王学习学习,算是出师了。再拿《镖门》练练手,赚个口碑,行了,可以自己玩了,陈凯歌自己玩蛋去吧~sayounala。 以上算是这个电影出品的背景资料。 《师父》出自徐浩峰短篇小说集《刀背藏身》开篇第一个故事。短篇小说,有多短?一本书不超过20万字,平均每个故事在3万字左右。三万字能讲一个故事?可以,只要作者有文化。对应的就是网络小说动辄几百万字,但其实一句话就能说清楚。在这里我就不复述电影或是小说的剧情了,捡能说的,说一说。 开武馆是有难度的,不是想开就开。这在很多电影里都有先例。从《倭寇的踪迹》到《叶问》到《一代宗师》到《镖门》都是如此。不是你功夫高,拳头硬就能开,玩规矩一样玩死你。《叶问》里叶问胜了,但事后洪爷来讲规矩,叶问就认为是为难自己,其实不是为难,而是难为。一行有一行的规矩,入了一行就要守,不守,迟早出局。有了规矩,就有了变通,踢馆是个技术活,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伤了人情,门开得了,但开不下去。所以让徒弟去。电影里有一段没有明说,师父是不能认耿良辰这个徒弟的,只能说跟我学过,但我管不了。不能认这个徒弟,但也不能完全不认这个徒弟。不认徒弟是面子上不伤人情,认了徒弟是名正言顺的继承踢馆成功的事实,认不认是个面子上的事。 再说一下耿良辰的身份,脚夫。注意开头的时候就是,耿良辰初见师娘的那段,脚夫在拥挤的道路上拍打前方的汽车,再到后面后面脚行老大带人群殴耿良辰,可见其实脚夫还有有一个隐含的身份就是混混。脚夫,扛包,这种苦力活,车场码头在戏剧中也是打架斗殴的多发地带,他们其实都是有别于职业混混的类混混。而混混和武行是对立的。在徐浩峰的《武士会》中详细的解释了,中国从古代到民国的制度管理问题。庙堂的归庙堂,江湖的归江湖,百姓的归百姓。一般百姓家庭有了问题,要靠长老,士绅,先生解决,本人德高望重,以道理决。只有民间解决不了的问题,才会上到衙门。这是庙堂与百姓中间的一条线。街面上的流氓、混混,士绅等等管不了,衙门也管不了,那谁来管?武行镖局管,武者管理街面秩序。电影中陈识多次强调耿良辰是个小人,不仅指他觊觎师娘,同样指的是他的身份,不入流,毁了就毁了。 在徐浩峰的武林体系中,师徒关系是颠覆性的。巧合之处可以回忆一下民国时期王度庐的《卧虎藏龙》碧眼狐狸和玉娇龙的师徒关系,同样是师徒之间互相玩心眼,都是藏着掖着。《道士下山》小说中彭家的师徒关系只能算是管中窥豹,到了《武士会》中李尊吾前后几段师徒关系已经鲜血淋漓。真正的传人不好找,也不好教,得到一个大才是师门大幸。电影中陈识一次次感慨耿良辰是大才,说不可惜是真格的。说到此,那为什么不收郑山傲介绍的弟子,不仅仅是陈识看出此人难为大用,更是因为传承隐秘,不敢收,不敢留,不敢教。段姓弟子离开前磕了两个头,第一个是见师父来了行礼,第二个是郑山傲示意下的离师拜礼。这个徒弟收的儿戏,走的也儿戏。反观郑山傲要学陈识八斩刀近身缠斗的真功夫,同样要一个头磕在地上,功夫是陈识磕着头学来的,不论谁要学,也得磕着头学。一个门派的秘密,或者说真功夫,是极其隐秘的,按照徐浩峰的说法是法不传六耳,所以哪怕是师娘都不知道耿良辰真正学拳的地方是在外面。按照小说里,耿良辰受伤回天津想起师门功夫就要毁了家中拳桩上的秘密,在电影中是陈识自己毁的。这代表着一个门派的不传之秘。说到这儿,想起老舍的一篇小说《断魂枪》,哪怕无后,无传人,传承宁可断了也不能轻易传给外人。 说回来,陈识说耿良辰是大才,可以教真功夫,是因为耿良辰能学会真功夫。但陈识自己又何尝不是大才,将一门功夫练到极致的,哪个不是大才。耿良辰安心受师父摆布是认定自己可以全身而退,但最终还是死在一口气上,陈识何尝不是如此。什么样的师父教什么样的徒弟,教出什么样的徒弟。 陈识与郑山傲在关于真功夫是否应该传世的对话中说道,师门重誓,一代里面真传不能超过两个人。这种师门传统是否是阻碍国术发展的根源?首先有一个问题,就是教拳是不是可以大班授课。其实不止是武学,古代的私塾,族学也一样。大班授课,教的都是基础知识,深一点的也是传世显学,真正的知识还是只有世家少数人掌握,同样也是私学。而私学不是想学就能学的。其实仔细想想现代学校也一样。义务教育就是大班授课,大家学的都一样,区分的是分出三六九等,层层筛选。到了高深处必定是导师制,而导师制是因为必须要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因材施教,这样的性质注定不能大班授课。武术,更有甚之,不是不教,而是不到火候教不了。 片中两段师徒关系,一段在陈识耿良辰,另一段在郑山傲林希文。都是同样的师徒互相算计。郑山傲借林希文军阀的关系以为找到了武行的出路在军队,却错估军队的野心与胃口,这一点与邹馆长相同。规矩是历史的沉淀,哪怕现在看来再无理再不合时宜,在当时必定有其深刻的意义。其实满口规矩的天津武行犯了武行最大的规矩。军阀插手武行,是庙堂深入地方,插手街头政治。断了乡绅世家的乡党制,中国古代讲人制,人制依靠的是德高望重的前辈的人情威望,靠的是乡邻百姓的口碑,一个人的道德高度决定了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庙堂深入地方,不讲人情讲法制,坏了人情。将乡里政治从道德约束变成律法约束,失了礼,这个礼是孔子的礼。但其实军队与武行从来也是关系不断的,只是其中有个度在。武学出于军中杀人技法,形意拳脱胎枪术,有传闻承自赵云,后传姜维至周侗至岳飞。陈氏太极据说根源 也是戚家军。军士退伍,藏兵于民,这是武行之始。到后世武师参与军队团练是回归。虽然有这样的因缘但还是要守住一线。 林希文欺师灭祖,自以为与邹馆长达成了共识,却不知踏破了底线,天津武行借陈识之手报仇,斩断军阀深入武行的手。邹馆长老谋深算,衣服代表身份,军服代表军方,换了便服代表武行,这是为杀林希文埋伏笔。 之前看过一个朋友说,天津国术馆叱咤风云的内家拳三门,太极,八卦,形意都没有出场。其实不然,只是隐去了名字。看过一个访谈,说徐浩峰送廖凡去练武,言明,学明白了,打的是那么回事,就说我们打的是咏春,如果没练明白,就换个名。电影里陈识是明说自己练的是咏春了,这是练明白了,可以让内行人看了。但其他人恐怕是没练明白。郑山傲的角色在小说中是八卦高手,与林希文对打最后手指按在林希文脸上这是小说中的一个桥段,八卦掌的绝招金丝抹眉,废人双目。小说中郑山傲与陈识切磋,见识到陈识的标指时感慨,八卦掌里有一招金丝抹眉专废人双目,还在想是不是只有本门有这么一个绝活,但见到咏春的标指异曲同工,可见天下武功有相通之处。但在电影里,这个相通之处就变成了八斩刀的近身缠斗与挟刀揉手的技法。完全不提金丝抹眉,是怕引出八卦,引来麻烦,误会。内家拳里八卦门在片中有关照,可以看演员,有名有姓,也可以看兵器,均有出处。八卦门一是金士杰饰演的郑山傲,兵器是用鸳鸯钺的戴立忍,包括用大闸刀的陈观泰。陈识对郑山傲八斩刀近身缠斗之时,郑山傲入了魔障,刺伤陈识,也借此逼出陈识的杀招。切磋不是分胜负分生死,陈识懵了,不敢动手怕引起郑山傲作为武者的下意识反应,只能大声喊郑大哥,后见无用才刀架脖子自己爬起来。这是一次不胜不负。说起来这一段也是后面林希文算计郑山傲的铺垫,学刀时作为徒弟的郑山傲暗算了陈识想逼出绝招,后面师父郑山傲以为徒弟表演时打错了,却不料是真动手被算计,乱拳打败老师傅。同样是照应前文郑陈对决,林希文也逼出了郑山傲的绝招金丝抹眉,但郑山傲看见段锐的枪退缩了。既然不能留个善名,至少留个善终。陈识对八卦门的鸳鸯钺,初一探输了半招,再一探算是赢了,但考虑到戴立忍的角色行动不便,其实是个不输不赢。陈观泰的大闸刀是从《武士会》里出来的,讲刀法其实不在劈砍,在于抹,劈砍都是为了掩饰,刀锋回来时抹的一下才是杀招,用大闸刀是为了用身体感受刀抹回来的那股劲。再多一嘴,小时候听《白眉大侠》里面说白云瑞的绝招回光返照绝命刀,一刀劈过去你躲了,但刀抹回来才正要命。其实很多真东西还是藏在这种看似玩笑儿戏的东西里的,明白的自然能听明白,不明白的,也就当个笑话。电影中天津本土三大高手其实都是八卦门的不同分支,虽然没有提名,但也算是点明了地位。三个演员中,陈观泰本人就是武师出身,算是有真功夫,本人练的是大圣劈挂,但说到底是外家拳。所以内家拳,不显名,却有出处,不输不赢,都留个面子。 破大闸刀的是鸳鸯钺,临阵换兵器是片中一个精妙处。八斩刀对鸳鸯钺,陈识大意一上来就被制。奇门兵器有奇门用法,一个门派的兵器是一个门派武功的代表。咏春长短桥,标指,小念头,都是近身缠斗,取中取直。片中演绎多次的八斩刀就不说了,基本是拳法的延伸。对阵小混混的长杆也有名头,是咏春的六点半棍,《叶问》里工厂一段也用过。六点半棍是长棍,而且较齐眉棍等长的离谱,但握法却只是一端,看似大开大合其实还是小范围缠斗的路数,棍法在于双手所握的方寸之间。那鸳鸯钺呢,《童林传》中有过介绍,四尖九刃十三锋,专制长兵器。《一代宗师》里提到八卦掌贼,贼在何处?不走寻常路。八卦掌打的是弧,绕的是圈,与咏春其实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电影中陈识与戴立忍两次交手,最后虽然赢了但其实没有见到八卦门弧圈的真谛。戴立忍递兵器算是惺惺相惜,也是考较,我八卦门的真功夫没使出来,你赢了我,有没有领悟我门武功精妙之处。陈识接过鸳鸯钺破闸刀,这是武功的相通之处,一通而百通。从武功上讲,奇门兵器的克制性在这段闸刀对鸳鸯钺中表现的非常明显。说回头,在武馆中陈识对闸刀阵的时候,有试探的成分,但未尝不是没用真功夫。只是兵器上克制的太厉害。观后文巷战,八斩刀作为水军近战兵器对于传统长杆兵器的克制是相当有效的。刀挡一别就可以把对手的长兵器别飞,同时另一手的武器可以伤敌。但对抗闸刀不行。闸刀太长,太宽,且重而厚,既是武器也是盾牌。刀重刃长,一只八斩刀根本控制不住闸刀,但如果双手八斩刀控制闸刀,闸刀却只需要变换一下角度就还可以伤人,因为锋刃太长。但鸳鸯钺不一样,四尖九刃十三锋,一只鸳鸯钺就可以用两只爪角控住对方的武器,而且控住的同时,有尖有刃有锋,均可伤人。观影的朋友可以着重看一下最后巷战的部分是否如我上文所言。 电影结尾做的算是一个团圆的结局,暗示了很多。小说最后是个不得见的结局,不得团圆,也不作暗示。不能说好坏,只能说喜好,各有千秋,但我喜欢电影的结局。郑山傲的结局是去南美洲,女主角开始也说自己最好的结局是嫁到南美洲种可可。南美洲是那个年代的一股思潮,未开发的处女地,代表远离尘世,远离闹市。种可可其实说的是喝可可,在南美洲自己种,自己喝,自给自足的生活。 本片的配乐啊,怎么说呢。有些地方刚刚好,配合着影片中打斗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但结尾一段,印象最深就是陈识破门逃出武馆时,配乐悠然响起啊,脱戏啦。剖去这一段吧,其他的部分都很好。 本片的台词部分,虽然有嚼头,但还是很生硬,这是小说转化成电影的一个必然问题。书面语言向口语的转变。插一句,网络小说之絮叨多少也是因为口语性的叙述无法满足语言的精炼要求。 文戏的留白,徐浩峰的电影《倭寇的踪迹》,参与的电影《一代宗师》,再加上这部《师父》在留白的方面都做的相当不错。这其实是一个你能用多少镜头语言把一个故事讲明白的问题。也是一个导演有没有文化的标准之一。把观众当成傻子的导演,自己才是傻子。 最后讲一个笑话吧。说胡金铨拍《空山灵雨》拉不到投资,就自己叫了几个老板,喝茶摆龙门阵。聊了一下午,忽悠得几个老板投资,最后叫好不叫座,投资方自认倒霉,因为的确是好电影。说导演拍电影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步是忽悠投资,投资我拍电影吧,一定挣钱,挣大钱。第二步是忽悠自己,你是大导演,你什么都能拍,拍什么都获奖。第三步是忽悠观众,来看吧,电影非常好看,不看后悔一辈子。绝大多数导演,在前两步都成功了,只是最后一步失败了。从胡金铨那个年代到现在,半个世纪了,绝大多数导演,还是一点长进都没有,都是人家胡大导演玩剩下的,唉。对于现在的国产片,能把故事讲明白,就算是及格了。 2015年12月13日 夜

5 ) 后武侠时代的江湖

什么是江湖?
十年前,在那部横空出世风靡大江南北的武侠题材情景喜剧《武林外传》中,满怀壮志誓言闯荡江湖的“女侠”郭芙蓉反复追寻。
什么是武侠?
无非刀光剑影、恩怨情仇,倘若格局大些,直须再加上一句“家国天下”方可概况——看惯了港式武侠的我如是解读。

周末的午后、城市中心繁华商城的电影院。徐皓峰武侠,上座未满。意料之中。其实如果事先向我详述这种风格的精髓,或许我也是拒绝的(笑)。毕竟作为一个并未研读过当代武侠新作的人来说,我心中的武侠早已与“浪漫”近似等同。她是飞檐走壁刀光剑影;她是情仇难断仗剑走天涯;她亦或是金戈铁马气吞山河为民与国共存亡。武侠,武侠!纵使世事险恶,武侠的世界里怎可独缺一位正气凛然的侠士?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纵然这一份“浪漫”的偏执于我似乎已所剩无几。将现今这一风格的作品归为“后武侠时代”,说白了也不过是我个人的装腔作势的一家之言。

然而以上的这些都不是本片的主题。题为师父,“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当我以为标题应当这样解读时,影片却并没有向我们讲述往昔经典武侠中常有的因师徒关系而滋生的恩怨情仇。一个武学天才,是一个帮派的全部未来。没有师徒情深,有的是扬名立万对功成身退。什么是江湖,人心即是江湖。徒儿是师父的棋子,毁掉一颗子成就一盘好棋。何况这棋子,只是个卑贱的“小人”,一个已无家可归,初时拜师只为看美貌师娘一眼的本地浪荡子。不要以为我是以批判人性的心情在叙述这段剧情。时势造英雄,然而这不是一曲英雄的赞歌,不是英雄,就没有人能超越自身所处的时代囹圄。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在江湖一日,请守一日本地的规矩。军阀割据,外敌频侵,靠拳脚功夫长枪短刀对抗洋枪洋炮的美好愿景在《黄飞鸿》一类的浪漫武侠中已是稀松平常。但这里是武侠纪实文学:民国津门,武行联合、封闭排外、规矩森严、不教真的。纵使开篇老江湖提出要振兴民族绝技的伟大构想,终究也将沦为师徒算计、门票斗争下的牺牲品。蒋雯丽一句话说的好“好日子不多了,既然如此,何不能多享一日是一日?”何须再去追究竟是谁为谁准备了徒弟,谁布局吃掉了谁的棋子?规矩,才是这里真实的主题。

外来者为树立门派出卖了自己的徒弟,老江湖地位显赫却终被徒儿算计了一世的声名。“武行的未来在军界”倒不如说军界看中了武林这块肥肉,没落的武学门派除了拱手献上,也并没有什么实质可行的抗争对策。干的是不光彩的勾当,诸多看起来礼仪兼备的规矩不过是当家者口中的“装装样子”。你看,其实在时代的现实面前,人与人之间的剧情往往没有什么浪漫可言。以个人对抗群体,以群体对抗时代,热血亢奋的那种表达是观众热爱的模式,却未必写实。徐皓峰的武侠,讲究的唯一个“真”字,后武侠时代,演绎的是你我当下的真实情境。

影片拍得范儿十足,选角更是精准到位。看惯了电视剧里多以东北大妞形象示人的宋佳,多半会被此处的风情绝艳所迷倒。影片的对白简洁、干脆,多数韵味十足的台词也出自她所扮演的师娘之口。“这不是我最好的命,我最好的命是在餐馆遇见一个巴西人,然后嫁到南美种可可”“你要回广州,我不跟你”“天津女人,不外嫁”“这辈子嫁过了,多谢你”还有最终那一句“我男人犯了事儿,我担着”。连片中另一位气场强大掌控津门武林,多以男装示人的蒋雯丽都数次对男主表态“你女人漂亮”。一个能使另一位成功女人赞赏的女人究竟有多美,光靠想象难以一言蔽之。

男主是一身男人气十足的硬汉影帝廖凡,功夫戏份完成得踏实到位,配得上最佳动作设计的指导,令本片的纪实武侠显得诚意十足。有了绝色佳人,有了功夫硬汉,若你以为这里即将上演一段风花雪月铁汉柔情的纠葛,那又错了。一见钟情,无关风月。师父需要住平民区,有女人要养,方能掩护自己作为门派全部未来的动向。爱吃螃蟹的师娘,旗袍、素衣,繁华、俗世,淡然相随,可作为民国时期傲气的天津女人,她过的是自己的生死。

颠覆了港式武侠,再无关乎浪漫。徐皓峰的江湖里多的是北方武术的大气与硬朗。高手较量,写实但不血腥。摒除了飞檐走壁腾空飞跃的招式,点到即止却扎实凛冽的力量往来反倒成为本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切实观感。

早在十年以前,当各种恶搞文化与玄幻、仙侠等时为“非主流类型”一切伴随争议冲击我们视野的时候,多元化的当代文学影视氛围之形成已成大势。金古温梁之后,文学领域的武侠已愈渐颓靡,其中伴随着多少武侠迷的流逝,我不能断言。虽然在国际电影市场上,中国功夫依旧在某种程度上与本民族文化休戚相关,而经年累月层出不穷的单一模式武侠电影却良莠不齐。个中落差,纵使身为伪武侠迷,亦倍感唏嘘。像《师父》这样的影片,拍得个性十足,票房却仍然注定难有作为。没有什么屌丝逆袭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剧情反转,亦没有盖世英雄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壮志豪情。单纯写实讲述特定时期武林的现实故事,恐怕难以引起最大范围观众的共鸣。镜头和场景美术方面,虽大气带感,却确实更具有电视剧质感,这恐怕与幕后班底的构成有很大关系。然而在我看来,瑕不掩瑜。商业时代的泡沫影片那么多,独树一帜,观后若有回响,足矣。

武侠业已没落,江湖尚存于心。就算某天,文学界再无一人写武侠,现实的江湖,你我仍旧辗转徐行。

6 ) 师娘,请让我再看你一眼

想都不用想了,这是年末唯一一部值得去看两遍以上的电影,就冲着徐(shi)浩(niang)峰。

剧情大概是这样子的: 从南方到北方,咏春传人陈识独自一人带着整个门派的未来来到了武术之城天津。西方的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彼时的天津军阀混战,租界林立,而此时国术界也在乱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陷于崩坏,面子还在,里子却烂透,本来的大义之道,逐渐变成了一门生意,聪明人和强权者越来越多,但是有骨气的人已寥寥无几。陈识在此时闯入武林的本意也是为了分而一杯名与利的羹。当然以上这些都只电影的铺垫而已,乱世中江湖虽已崩坏,但是在徐浩峰的作品中,情义永远是一颗不灭的火种,暖了乱世,也成了《师傅》的精神内核。

心性浪荡的徒弟耿良辰原本是惦念师娘的美色而来到陈识身边的,所以一开始师傅和师娘都觉得这只是个可以利用的小人,而到后来,耿良辰连踢八馆,声名鹊起,但是却表现得有情义且有骨气:他无时不刻对自己心爱的姑娘施予关怀,重伤之时不惧军阀的胁迫舍命回津也只是为守护家庭的种子,甚至在临终前对自己曾经舍弃的脚行施予最后一报。这个本来好勇斗狠青年身上的情义和骨气让人叹服。

接着是妖娆妩媚的师娘(流口水了),赵国卉本是为了一笔钱而委身于陈识,两人的婚姻本是一门利益明确的契约,本无情义可言,但其乐融融相处甚久之后,赵国卉对陈识甚至耿良辰的情义确是真真确确的,她在耿良辰危难时刻不顾与陈识撕破脸皮去提醒耿前面的危险,而在陈识生死决战之时,本可带着钱财一走了之的她选择默默躲在事发地不足两百米处为丈夫祈福,甚至在丈夫逃走之后愿意承担起丈夫的所有责任,这显然是一个有情有意的女子。

最后是陈识本身,本把徒弟耿良辰作为一枚棋子来用,但是徒弟死以后,陈识身上义的一面被彻底激发,他放弃了本来得到手的名利,冒着生命危险和全天津十几九武行撕破脸皮,大闹天津城,支起了整个故事。《师傅》看上去讲的是江湖,其实讲的还是情义,这一点和《一代宗师》一模一样。

武打设计一直是徐浩峰电影的招牌,这次也毫不例外。徐浩峰在《师傅》中精彩无比的武打设计则直接把武侠片拉回了黄金年代。没有虚浮无比的打斗设计,徐浩峰镜头下的拳脚博弈更近于智力的博弈,一招一式都很考究很细致,见招拆招,步步为营,这样打磨细致的讲究法让人感到无比的畅快,而且还极富趣味性。当然也只有徐浩峰能做到这样,这些考究劲道的武打设计源于徐浩峰本身对民国武林研究深厚的底蕴,影片的不少元素来自于他那本《逝去的武林》。

说到武林,徐浩峰作品中的武林一直是非常讲究规矩的。无规矩不成方圆,里子糜烂了但是面子仍然不能丢,江湖崩坏了规矩还是不能丢,《师傅》中对江湖规矩的考究是对真实津门武林的致敬,这些面面俱到的礼仪和规矩是电影重要的人文文本,是对民国人文的一种致敬,当然这种对真实的重现为电影增加了更多的趣味性。对白很精简但是却很到位,甚至强于《一代宗师》。然后是徐浩峰独特的个人趣味,大量带有浓烈个人色彩的冷笑话穿插在这样一部看似正经的影片中,给影片增添了不少“古怪”的气息,满足了导演独特的趣味的同时,也满足了我的恶趣味,就为了这一点,我愿意去看第二遍。

最后最后是那位风情万种的师娘,就为了她,也应该有第二部吧,师娘,请让我再看你一眼!

7 ) 《师父》隐含目的的师徒关系

作为师父陈识通过不打不相识收了天津脚行的耿良辰为徒,表面上是为了自身武技的延续,实则是让他来完成自己的抱负。 这期间,他秘密教授耿良辰武术,自己又得装成贫民,以木匠活为生,还娶了起士林餐厅的女招待赵国卉为妻,以掩饰自己真正踢馆开馆的意图。 陈识一直在对别人…对自己说耿良辰是个天才,而这个天才是要被他自己毁掉的,何其悲哀!如此重复如此强调是为了动摇自己开始的决定吗?其实不是…只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承认他是自己的徒弟,承认他的能力,但是他还是要为了自己去做个傀儡!因为他是师父,是可以必须能做决定的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最后…他也算是如愿了吧。 可是这一刻心里怎么又过不去了呢,我觉得这里颇有洗白的意思,因为他选中他的时候命运齿轮就已经开始转动,计划也就已经开始了,只是人与人的相处不能像机器一样安排,它总有让我们意外的部分存在,如同他对徒弟最终不能做到一弃了之,对妻子也不可能像买卖一样划分感情,所以他拔刀了,为谁而战?其实只是为了心里的意难平罢了,这样的师徒关系真的悲哀,虽有时代倾轧下的无可奈何,却不是这样变味关系的合理解释,利用古来有之,只是我们终究是人不是机器,控制得了理智,控制不了感情。 最后的最后为徒弟小耿点个赞吧,如此执拗的天津小伙,有冲劲有胆识,可惜了,活着走正了也能是一代师父的表率,走歪了估计也是个像林希文一般可以欺师的狂傲之徒吧。

8 ) 淡淡的哀叹

“师父”如今是一个近乎消失了的称呼了吧。连尊敬的意味都在日益减少。逝者如斯,今日之况,早在100年前就展露无余。《师父》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师父》中,陈识南拳北来,他想要在天津开宗立派,建立武馆,传授些真实的拳法。但作为外人,要想在派系林立的天津立脚,必须要按规律来,这个规矩就是踢馆。《师父》中天津的武馆有18家,新人要想在天津开新馆,必须踢掉8家才行。通常,有人能踢5家就不错。还有,按照规律,即便成功,踢了8家,等于是打败了一半天津的武林,这会让天津的武林抬不起头来,所以踢馆胜利的人是不能留在天津的,就是说胜了也是白胜。于是,真正想要踢馆的,就不能自己出手,往往需要培养一个徒弟,让他去踢,踢赢8家之后,徒弟离开天津,师父可以留下开馆。而且,这个徒弟还必须是天津人,天津人容得下天津人,可以不杀了这个弟子。
于是,陈识收了天津脚行的耿良辰为徒,让他来完成自己的抱负。这期间,他秘密教授耿良辰武术,自己又得装成贫民,以木匠活为生,还娶了起士林餐厅的女招待赵国卉为妻,以掩饰自己真正踢馆的意图。所以,《师父》里的“师父”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称呼,陈识收了耿良辰,是基于利用,因为即便是耿良辰胜了,也非伤即残,成为陈识的牺牲品。而耿良辰则仅仅是利用陈识的武术,靠近师娘,扬名立万。这里的师徒关系,相互利用,相互倾轧,甚至爱情也只是完成利益的手段,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利字。真正的传统,已经崩塌,三纲中的“子为父纲,妻为夫纲”都已经变味。形成了极为浓厚的反讽意味,一个沦落中的中国,蜕变中的中国,呼之欲出。
但是,这还不是最坏的,陈识利用了耿良辰,利用了赵国卉,他所追求的,依然是传统内的胜利,想要在武林之中混出名堂来。但是历史的发展,早已超出了陈识的理解之外,即便他踢馆成功了,却依然发现他无法完成自己的夙愿。因为,新的力量诞生了,那就是代表了政治力量的军方。武林斗来斗去,都没有什么意思,尤其是西方的火器兴起,在强大的现代武器面前,冷兵器时代的各种刀枪剑戟又算得了什么?武术,对于运动潜力的发掘,在《师父》中的郑山傲看来,还不如西洋的一个普通舞蹈做得好。如果西方人对肌肉的掌握更强一些,那么中国人就只有挨打的份了。就像现在随便一个拳击手,就可以秒杀中国的武术大师,郑山傲猜得没错。在郑山傲看来,武术的发展,只能将其转化成技艺,导入到军队中去,才有可能发挥出更大的意义。这一点,不仅郑山傲有所发现,军方也发现,于是军方想要收编整个武林。陈识所有的努力,在强大的军方面前,都不过是一种儿戏。这种发现,让陈识感到震惊,也感到绝望。
还有,陈识毕竟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机器。他利用了耿良辰,看到了耿良辰的死亡;利用了赵国卉,看到了赵国卉以后悲惨的命运,心有不忍,他升起自己柔软的一面,毕竟他是传统中人。于是,一切都变成了悲剧,眼看着别人为了你而牺牲,自己想要的又无法得到,这种痛,痛得锥心。《师父》最后戛然而止,留下的正是这样的一个悲剧的架子,让观众在心中去补齐。

《师父》骨子里说白了还是有种传统武侠片的模样,除了通俗的民间交杂着江湖的那些事迹外,动作场面的设计的确相当一流,踢馆时的过招、师徒间的过招、郑山傲和陈识间的过招、陈识救妻的过程,包括算计耿良辰的一段,一招一式干净利落、直击要害、毫不马虎,看得出花了功夫,费了心血。
不是花里胡哨的走马观花,而是实打实讲效率、讲技术、将武义、讲头脑的真功夫,打得那叫一个惊心动魄,最后巷中看着陈识一路过关斩将,小心脏瞬间提到了嗓子眼,为他捏了把汗,虽说没有港式的飞檐走壁、花拳绣腿来得那么的养眼,但在凌厉讲究的设计剪辑下,直击那出手不凡、干脆有力、以实力服人的画面看着绝对过瘾。

短评

在那个年代,规矩很重要又很不重要······动作戏必须给360个赞,特别是片尾的那场巷战简直就是经典~宋佳不愧是影后,那演技啊·····穿旗袍演民国女子简直就是一祸水啊·····实在是让我这一女子都为之倾心啊·····

2分钟前
  • 黎声如雨
  • 推荐

依旧是徐皓峰式仪式感镜头与演员调度及写实武打设计,只不过这次终于用对了地方,观赏性和娱乐性显著提升,点映场笑点密集。前半段讲规矩,后半段讲气节,人物和故事都好看。剪辑利落巧妙,台词有风韵而不装逼,各式冷兵器一口气看到爽,动作设计精妙绝伦,铁质音响如在耳畔,看完只想拍掌称快。

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无规矩,不方圆;坏规矩,如缰锁。守规矩的,是庸人和蠢货;破规矩的,是强者和聪明人。所谓传统,成也规矩,败也规矩。需要传承,亦须颠覆。乱世的江湖,更见人心之险恶;逝去的武林,都在文人的笔端。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三部开宗立派。这部成功踢馆。期待徐老师下一部更大成本的制作,能够弥补一下这一部的些许制作上的遗憾。

1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这应该是我看过的最有意思的武打片了——恰到好处的舞台化、人物的卡通化及剪辑的程式化制造出了极具趣味的超现实画风,将圈子的仪式感、动作的韵律味和戏曲的表现力都发挥尽致。最后十八般兵刃统统上场的巷战堪称经典。唯一美中不足:廖凡毕竟不是练家子出身,身形沉重不服人。小宋佳惊艳。4.5星。

20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制作上去了,恶趣味依然在。不掩饰对大洋马的喜爱,不掩饰几欲在每个带女人画面当场喷发的直男口味,依然是练家子、老规矩和民国武林那点破事,这次多了点编剧上的阴谋悬念。本以为溜之大吉就烂了尾,结果刀阵大法还是挺满意,当做视觉上的奇技淫巧也好玩啊。败在人物像兵器,还是没感情。

25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这样的功夫打法配上这样的剪辑,看上去更加的稳快准很,剪辑也给功夫带来另一种不一样的风味,一个大写的爽。表面上还是处处规矩的江湖,人物都要端出一股范儿,只是人物之间的感情始终上不来,就像功夫或者踢馆一样,一切很凌厉,一切又都冷冰冰的,没情绪始终也就少了情感冲击力。★★★☆

27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动作架势有板有眼,各种兵器五花八门,画面唯美清新,却并不沉闷。

30分钟前
  • 汤平
  • 推荐

“这道疤,我留的,是你这辈子的荣耀!”这部电影从此爱上天津!

32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北京电影学院教务处往事

36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片子好不好?好,很好。喜欢不喜欢?不喜欢。徐浩峰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但我感觉就是一位邪派高手,非王家卫、李安这样的名门正派路数。所有角色都有像是导演棋子,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文艺调调、硬桥硬马功夫片、小说戏剧式的叙事……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憋着股劲儿,让人看得不放松,难喘气。

41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动作干脆利落,台词有底蕴。文武齐全,年度最佳!

46分钟前
  • 曾经我是一朵花
  • 推荐

徐浩峰的电影,人物性格本来就是短板,找这些熟脸来演怎么看怎么怪,配乐太low更是完全出戏

51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三星半。仍然是徐皓峰味道的武侠电影,所有人都端着演,端着说话,造成一种距离感。不过这个故事很有趣,有阴谋,有爱情,有牺牲,也有义气。而那些武学、门派、规矩之类的讲述,也一如既往的知乎体和科普范儿。让你看到更多的不同。结尾巷战犹如怪奇兵器展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廖凡有种粗糙的肉欲感,宋佳有种刚硬的妩媚态,蒋雯丽有种豁朗的柔韧劲,金士杰有种笑隐的沧桑气,黄觉有种闷骚的纨绔风。很合眼缘的五个人同框,期待值略盖过影片风貌。角色像是捏浮在画纸上,有钝感,缺少一点浑融。

5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差不多就是我的年度最佳了吧。极具风格,包括故事、台词、动作设计,和王家卫相比,在影像和配乐方面稍嫌不够精致。冷、硬、利落,消失的武林的大环境,动了情搏了命的小人物,全部中意。

1小时前
  • 达到厂
  • 力荐

装逼两个字,一横一竖;装好了站着,装不好躺下。徐皓峰能站着装完一部片也不容易。世上规矩已太多,电影里的规矩居然更多,何必呢?民国题材真是电影宝库。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真刀真枪的肉搏,三两下高下立断。妈呀宋佳太美了。旗袍粗布都气定神闲,条儿太顺。男人打天下,女人的天下在方寸之间。茶汤铺子姑娘救耿良辰,二话不说就拔匕首,帅死了。蒋雯丽为守住男人家业,蛇蝎心肠还是帅。这些女人活得好利索好迷人,爱上了,“他犯的事,我担着。”

1小时前
  • 野象小姐
  • 推荐

不会配乐就找个日本人啊,规矩都不懂。

1小时前
  • 小海
  • 推荐

忽如一夜直男来,奇淫怪趣大腿开。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