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阴魂不散”的希区柯克
我认为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就像他曾经的电影作品《蝴蝶梦》中的丽贝卡一样,是个“阴魂不散”的人物。
你以为你跨进了21世纪,你以为你看过的悬疑电影已经包括《穆赫兰道》、《致命ID》、《恐怖油轮》、《禁闭岛》、《第六感》,你以为你崇拜的导演是伟大的斯皮尔伯格、大卫林奇、大卫芬奇或者诺兰。其实,只要你是个悬疑惊悚电影的信徒,你就躲不开希区柯克。
之前我的室友一度很轻视希区柯克,认为他不过是个导演而已,她总是无法理解我为什么老是那么推崇希区柯克和他的影片,甚至借了买了不少他的书,英语课上的交流也是关于希区柯克的。
不过,当她看过希区柯克的《精神病患者》后大为惊异,直呼没想到结局。我很后悔,因为在看《精神病患者》之前,我已经知道大致剧情,也就少了那么一份意外感。但是,这依旧不会减少我在观影时的兴奋和紧张感。
可以说,第一次让我接触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火车怪客》,我清楚记得那个晚上我在和妈妈填高考志愿的草稿表。当时,ICS频道在放《火车怪客》,我之前就看过这个第一部提出交换杀人理念的电影的介绍,但是两位主角在谋杀发生后的较量深深吸引住了我,影片的紧凑感让我几乎喘不过气来,连志愿也扔在一边难以顾及。睡觉时还来不及把影片看完的我,闭上眼睛都在捉摸这片子。
第二天晚上,ICS频道放映了希区柯克的《蝴蝶梦》,我之前也看过《蝴蝶梦》的介绍。但是记忆有些模糊了。一开始看着琼芳登和劳伦斯奥利弗那让人心驰神往的爱情真叫人舒心,到最后看到结尾处真相时唏嘘不已,第二天兴奋地和同学说,和老妈说,之后又和老妈一起看过两遍。
难以想象,我会连着两天被希区柯克震惊吸引,并且魂牵梦绕,难以平复心情。
之后那个周末,我冲着《火车怪客》的男主角法利格兰杰看了他和希区柯克合作的另一部作品——《夺魂索》。
本来冲着法利格兰杰看的,没想到却被影片另一主角约翰·道尔的坏笑征服。
影片开端就深深吸引住了我,两个帅气年轻的大学生谋杀了自己的同学大卫,一种超乎常人的自信在布兰登脸上绽放,而共犯菲利普则害怕了,但却没有怀疑这么做的动机。
两人在这种疯狂诡异的状态下安排了一场棺材上的聚会,邀请了大卫的亲朋好友。而优雅睿智的教授来到后,情况变得更加复杂。
在他们讨论“超人理论”和杀人的好处的那段戏里,我的热血激昂,虽然知道这是错误的,但是居然也深深陶醉在这种纯粹可怕的理论中。而且居然还满心希望两位可怕的年轻人能逃过法律的制裁。影片就那么一个场景,却始终牵动着我的心。我认为这在同样只有一个场景的电影里(例如《十二怒汉》、《梦想照进现实》)是做的做好的电影之一,至少毫不枯燥,看完后令人意犹未尽。
看完后,又深入了解了尼采的“超人理论”。由于剧中布兰登和菲利普塑造的形象感实在太强,于是我总是久久不能忘怀。事后,还写了小说《异国梦》,其中就是以布兰登和菲利普作为主角的名字,当中也涉及到了“超人理论”。
之后,觉得还是不过意,于是又写了以超人主义为核心的小说《紧张女人》。
可以说,《夺魂索》对我的影响真的极为深远,至今都阴魂不散,总是令我不时想起。
现在想来,阴魂不散的不是《夺魂索》,不是“超人理论”,也不是主演约翰道尔、法利格兰杰。
那个真正阴魂不散的人——是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2 ) 《夺魂索》:凭什么杀死大卫?
「麦格芬(MacGuffin)」,作为电影和小说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虽然并非希区柯克所创造,却正是在他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麦格芬是什么?希区柯克举了个例子——列车上,一个乘客问另一个乘客,这个形状奇特的包袱里是什么东西。乘客回答:「麦格芬。」「什么是麦格芬?」「是在苏格兰高地捉狮子用的。」「可是苏格兰高地没有狮子啊。」「那就没有麦格芬了。」简言之,麦格芬就是电影中的角色拼命追逐寻找,而观众们却可以毫不关心的东西。
在希胖的作品里,麦格芬被大量运用。比如《三十九级台阶》中的「数学公式」和「间谍组织」、《西北偏北》中的「间谍凯普林」、《蝴蝶梦》中的「丽贝卡」、《美人计》中的「铀元素」等等。而《夺魂索》也不例外,希区柯克将其中的人物「大卫」设置成了麦格芬。作为刚出场就领了便当的酱油角色,「失踪的大卫」是构成本片悬疑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没有他在影片开头的被害身亡,也就没有接下来的故事。
当然,对于观众而言,「失踪的大卫」在哪里是一清二楚的。按照希胖的悬念观,他不会向观众隐瞒信息。因为戏剧张力的产生,恰恰在于信息落差,如果观众掌握的信息量大于剧中角色掌握的信息量,那么便会引发他们在观赏影片时进行猜测,进而产生紧张心理。他曾有个著名的「定时炸弹理论」,定时炸弹本身并不可怕,而让观众知道桌下有个定时炸弹,会使得他们时时刻刻惦记着它何时会爆炸,如此才会产生悬念。如果说《夺魂索》中的「麦格芬」是「失踪的大卫」,那么「凶手如何掩饰真相」以及「大卫会不会被发现」就成了本片中的「定时炸弹」。
在这部采用了希区柯克擅长的「上帝视角」的作品里,他对所有的部分都尽可能做了减法。首先,所有的场景都局限在一所高层公寓中,包括一间厨房、一间餐厅、一间起居室,而两名杀人犯从头至尾都没有离开过这套公寓。其次,出现的角色一共只有九人,死者大卫、两名杀人犯布兰登和菲利普、女管家威尔逊夫人、出版商鲁伯特·卡德尔、大卫的父亲肯特利先生、大卫的姨妈阿特沃特夫人、大卫的未婚妻珍妮特、以及珍妮特的前男友肯尼斯。
人物关系与剧情也相当简单。大卫、肯尼斯、布兰登与菲利普曾是哈佛同窗,布兰登和菲利普借了几个情由举办了一个小型聚会,召集了其余众人,威尔逊夫人负责准备餐食。由于大卫的母亲因感冒未能前来,故此由他的姨妈代为参加,而出版商鲁伯特因为曾是他们四人在哈佛读预科时的舍监,所以也得到了邀请(更重要的理由后文再说)。在聚会开始前,布兰登和菲利普在公寓里用绳子勒死了大卫,并将其藏在一只大木箱里。随着聚会的进行,其他人都对大卫的缺席感到不解。直到最后众人散去,早怀疑窦的鲁伯特去而复返,终于揭穿了两人的杀人罪行。
由于场景和人物比较单一,因此故事的推进需要大量的对白,这些对白既有与犯罪行为相关的,也有毫无干系的。但是因为有前文提到的「信息落差」的存在,观众会在等待「定时炸弹」的过程中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于是那些毫无干系的对白也会让人看得津津有味,譬如大卫、珍妮特和肯尼斯的三角恋情,以及阿特沃特夫人对星座的解读等等。
《夺魂索》是希胖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也是他首次担任独立制片人,因而使得他能在片中进行两个实验性的尝试。一个是搭建了相当于内景体积三倍大小的半圆形城市背景,背景中还包括了帝国大厦和克莱斯勒大厦等建筑。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背景里的城市也必须要随之变化。故此希区柯克需要不断变换灯光的亮度,指挥云朵的走位,还有烟囱里的烟雾,在整个拍摄过程中一共变换了八次之多。放到现在,这些东西都不是事,交给电脑CG就可以搞定。但在当年,这完全是一门手艺活,技术上的困难是今人难以想象的。
另一个是颇为有名的史上第一部「(伪)一镜到底」。这既有赖于希区柯克十分细致苛刻的前期准备,比如分镜图,也离不开他极强的场面调度能力。当然,那个时代一卷胶片时长只有十分钟,因此长镜头的拍摄只能运用停机再拍的隐性剪接手法,也就是在一个镜头快到结束时对准演员的背部,将镜头推近切入黑屏,然后换好新胶片再把镜头拉远,形成连续镜头的假象。为了拍摄长镜头,地上到处躺着工作人员,时刻准备好猛扑向某件家具,将它们从摄像机的移动路线上拉出来,等机器经过后再放回去。而且如果演员说错台词或者家具摆放不到位,就算拍到最后几秒也得重新返工,每个镜头都需要拍摄数次才能完成。
在这场谋杀和悬疑之外,更值得玩味的是两名凶手秉承的理念。尤其是主犯布兰登(菲利普显然是个盲从者),从故事的描述中可知,他与死者大卫之间并无深仇大恨。从他召集聚会、在聚会前杀死大卫、将大卫的尸体放进箱子里、把箱子遮上餐布充当餐桌、同时在言语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杀人的喜悦等一系列的行为来看,他杀死大卫的出发点完全是为了实现自诩为上等人的谋杀特权,并将「完美谋杀」作为一种艺术来自我满足。
他的思想根源起源于在哈佛念书时与舍监鲁伯特之间的交流。当时,鲁伯特在闲谈中经常会说一些比如「谋杀是一种艺术」、「谋杀是上等人的特权」之类的话。不料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布兰登竟深有同感且极欲付诸行动。在本次聚会上,布兰登、鲁伯特和大卫的父亲肯特利还就这一话题有过一段讨论。在讨论中,布兰登一览无遗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觉得道德层面的好坏对错只适用于普通人或者说下等人,而上等人不但在智商和文化上是超群的,还有着超越传统道德观念的特权。在他眼里,下等人是废物和蠢货,希望能把他们全都绞死。可怜虽然肯特利先生反驳对方「谁来决定人的等级,你是在藐视人性,侮辱文明世界」,但却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已然成为了这一荒谬理论的受害者,躺在了面前的箱子里。
最后,当鲁伯特得知布兰登的杀人初衷后,对自己曾经给予布兰登的影响深感震惊与后悔,并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斥责:「今晚你让我为自己说过的所有关于上等人和下等人的话而感到羞耻,但我也要感谢你,因为你让我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权力去生活、工作和思考,对社会背负着一份责任。你有什么权力敢说你就属于上等人,有什么权力决定下等人就该死,你以为你是上帝吗?」纵观人类历史,布兰登的价值观放诸任何时代都大有市场,所谓的上等人无时无刻不在草菅人命、或者肆意践踏下等人的权利与尊严。「等级」这种东西,只要还有人类存在的一天,便永远不会消失。
♑
3 ) 尼采超人理论的希区柯克式解读
希区柯克复活了尼采与希特勒 构成他们的对话 1948 夺魂索 希区柯克最棒的一部 自诩聪慧的哲学爱好者以谋杀向愤世嫉俗的书籍出版商交了一份将概念理论付诸于行动的功课 将其哲学主张于现实实施具体化 希特勒就是在误读尼采 在“超人哲学”基础上构建纳粹政体的 可怕的读者~ 一方面探讨哲学思想于现实存在的意义及可能 一方面最终人人都逾越自身权利 代表正义 行使上帝的职责 布兰登自信以尼采超人哲学判定愚蠢的人该死 鲁伯特自信代表社会与正义评判布兰登有罪 还好有电影 不然希区柯克一定就去行凶了 以及詹姆斯斯图尔特 整个黄金时期好莱坞唯一可以一直善良快乐的角色
4 ) 已经到底?一镜到底
我自己愚钝的神经让我联想起了以前在博物馆看到的一种远古恐龙——神经反射极为缓慢,通常霸王龙开始啃它的尾巴10分钟之后,它的脑袋才接受到这个信息,其实这时自己的整个尾巴已经进人家嘴了。因为我看完之后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原来是一镜到底(虽然是伪的一镜到底),原来除了拿那两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糊涂虫说事好让我们鄙视鄙视他们,还是有想法的。后来回想一下,这个拍法绝对考验导演的调度能力和演员的表演水平,为了这个对于我们这样愚钝的观众,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影人们的态度令人敬佩。
只在一个较小的空间里进行全部的故事是希区柯克比较喜欢的一种形式,比如《救生艇》,当然不光是希区柯克,应该说是悬疑片的导演们,因为线索就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大家的活动又都在这,很可能导火索会被不经意的引燃,尤其在希区柯克电影里那些天生就敏感出奇的角色的眼皮地下就更容易了。在狭小的环境下,犯罪者和不知情者在暗中较力,犯罪者竭力把观众引导向事件的反面,参与者不断的从异常的情况下判断不符合逻辑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进行盲人摸象般的探秘,虽然这种假设还是存在我之前提到过得冲突,但观众来看希区柯克就是来看悬疑的,所以开始之前就早已做好了脑力激荡的准备。
在这部片中希区柯克填加了Janet和和Kenneth的关系,两人从聚会开始的前男女朋友的尴尬关系到聚会中的畅谈交心再到最后的因为Janet的男朋友David早已“躺”在了书柜里而使两人复合,仿佛成了这起离奇事件的唯一一对受益者,谁让我眼睛总是盯着希区柯克片中的女主角呢,这次的这个又是可爱异常。
但是希区柯克的结尾又给本该好好回味的电影中加入了些许的瑕疵,那就是给杀人犯们找得那个极莫能两可的杀人理由,实在是太太牵强了,不说好过说。
http://tygoonray.blogbus.com/index.html
5 ) 最经典的长镜头,我们数一下剪辑点
电影1948年上映,是悬疑大师希区柯克第一部独立制片并执导的电影,也是他第一部彩色电影。
在这部电影中,希区柯克不但要用长镜头,而且要实现“一镜到底”,但是当时的柯达胶卷一次只能拍摄不到12分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80分钟的影片时长里,只拍了十个镜头,在镜头间的拼接上,尽量做到“不动声色”,使观众察觉不到,看上去一气呵成。
导演的本意是使镜头时长等于故事时长,但这点事实上还是没有做到,这也使得希区柯克对该片非常不满意,他买下了这部影片的放映权,并把它雪藏起来。30年后,该片得以重新上映,这时候,人们才发现这部实验影片的伟大之处。
这不是第一部使用长镜头的影片,但却是最经典的。除长镜头外,该片的主题和隐喻哪怕是到现在也是不过时的。
布兰登·萧、菲利普·摩根,由约翰·道尔、法利·葛伦格分饰
影片长镜头的设计非常考究,交替使用了“一般剪辑”和“隐性剪辑”。
影片一共九个剪辑点:
1 11'29" 隐性剪辑 布兰登拿书,摄影机推向他的后背并移开。
2 19'22" 一般剪辑 珍妮特到来。直接由布兰登等人的对话切到珍妮特。
3 26'37" 隐性剪辑 肯尼斯拿酒给珍妮特,摄影机推向肯尼斯后背并移开。
4 33'46" 一般剪辑 菲利普与布兰登争辩,直接切到下一个画面。
5 43'44" 隐性剪辑 布兰登与鲁伯特谈话,摄影机推向布兰登的后背并移开。
6 51'20" 一般剪辑 众人讨论,画面直接切到威尔森太太来通知有电话打来。
7 59'06" 隐性剪辑 布兰登打电话,摄影机推向布兰登的后背并移开。
8 69'12" 一般剪辑 布兰登的手放在口袋,直接切到鲁伯特。
9 73'50" 隐性剪辑 鲁伯特打开箱子,摄影机推向箱子盖并移开。
6 ) 残忍的实验(谋杀艺术与电影艺术)
一开始就是手套 绳索与长大的嘴与惊恐的眼充满了画面,将整个电影的悬疑所在已经告诉了观众,顺便把观众的视角引导到谋杀者身上
残忍的长镜头和与真实时间一样的时间流逝让这部电影有残忍的现实风格
查拉图斯特如是说,罪与罚,越反道德,越艺术,艺术与哲学理论的探讨,弱肉强食还是人人平等?谁值得活,谁不值得,貌似导演倾向于谋杀者,但是为了一些社会反应的因素结尾有点潦草
美的几个镜头 演员表演很棒
一 用来装尸体的柜子给了很多特写,最让人感到美的是师生三人讨论,威尔逊太太在收拾餐具,她越收拾,柜子上掩盖真相的东西越来越少,观众内心也越来越紧张
二事迹败露前,注意三人的表演,布兰登有枪在手步步紧逼,一步步逼问与茹伯特之前对二人神态动作的观察以及质疑形成了对比,让人为茹伯特捏了把汗,当茹伯特巧妙的安抚二人心理,把枪的威胁放下,他干脆拿出了绳子继续逼问,强势者与弱势者的角色再次复原
三 茹伯特推测的谋杀过程,没有那种回忆式模拟镜头,只有空空的道具,一切谋杀动作的回放由观众想象完成
四 最后三人表现各异,淡定与崩溃,红绿的灯光让茹伯特显得无比凄惨
7 ) 《夺魂索(Rope)》:同性恋杀手(IMDB250 TOP 234)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本声明
http://qfmeng.blogbus.com/logs/157875689.html
Rope (1948)
看这部电影前,根本就没听说过它,看完之后我才知道这就是鼎鼎有名的“一个镜头”的电影。Alfred Hitchcock也是个电影顽童,喜欢搞一些新花样。
Alfred Hitchcock的电影看得虽然不多,但是我知道他的电影里总少不了要死人,本片也不例外,依然讲述杀人的故事。两个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将他们的同学用绳子勒死,装在了一个大书箱里,计划天黑之后将它沉入湖中,他们二人还约了一些朋友在晚上聚会。杀人者中有一位很狂妄,他决定把装死尸的书箱当成餐桌,这样既不会被人发现,又能满足自己狂妄的想法。邀请的人陆续到来,有同学的父母、未婚妻以及未婚妻的前男友,和他们大学时的舍监。他们也邀请了同学本人,但他肯定不会到了。在聚会上大家聊天、吃饭、喝酒,并等待那个永远不会到来的人。聊天中,杀人者中狂妄的那位暗示同学未婚妻的前男朋友,他与同学的未婚妻还有机会,此外心理素质差的那位杀人者也因为一个笑话而发怒,这些都引起了舍监的注意。同学始终不来,大家都很着急,聚会只得草草结束。在离开时,舍监发现了同学的帽子,更加重了他的疑心。大家离开后,杀人者们准备离开,舍监却回来了。在舍监的逼问下,心理素质差的那位终于崩溃,狂妄的那位只得将真相说了出来。原来他们杀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是高等人的优越感。随后,舍监向窗外射击,邻居叫了警察后,电影结束了。
这是一部非常极端的电影,这个极端指的就是“一个镜头”拍完整部电影的这种方式。通过“一个”长镜头,将电影的故事从头到尾讲述完,从技术上来讲绝对叹为观止。本片实际上并不是真的一镜到底,因为技术以及设备所限,本片画面的衔接之处有四个。排除其中一个编导刻意为之的情节转换外——就是那个舍监思考的镜头,其他三个都是通过情节或者画面巧妙地衔接在一起,都给人一个长镜头的感觉。这种极端的表现方式,纵观世界电影史,与它比肩的电影并不多,只凭此一点,本片自然载入史册。至于对于本片长镜头的介绍以及讲解,网上的资料相当多,我就不多说了。
“一个镜头”在电影技术上来说,是很超前,是很伟大,可是这样的表现方式从观看者的角度去考虑,并不适合观众,至少不适合我。因为要使用一个镜头,所以电影故事的发展空间必需很小,在本片来说就是一个大屋子内。在这样一个大屋子内,没有太大空间可以发展故事情节,除了人物走动以及一些规模较小的活动之外,余下的只能依靠电影对白来推动剧情。依靠对白推动剧情的电影,往往需要有值得思考的话题,如《爱在日落余晖时》《爱在黎明破晓前》,或者是有着吸引人的悬念,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才能让电影变得好看。可是本片,既没有吸引人的悬念,也没有值得思考的话题,非常枯燥乏味。回忆本片的对白,除了众人的家长里短、杀人者的掩饰以及舍监的逼问外,没有任何吸引人之处。虽然编导设置了悬念——事情是否败露,可是看多了好莱坞电影的我,早就已经猜到了结尾,必然是正义战胜邪恶,坏人被绳之以法,这样俗套的结局肯定不会吸引我。所以说,一群人坐在屋子里干巴巴的说话,而且还是些无关痛痒的闲聊,这样的电影有何看头?此外,因为一个镜头的原因,电影的画面并不能像常规电影那样多角度、多人物的表现角色的情绪,也不能通过画面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进程,使得电影讲述故事的能力有所降低。比如,在片中的画面在同一个时刻只能展示一个场景的画面,当镜头对准一个人的时候,其他人在做什么我们并不知道,只能听到声音。这样单一的画面总是使我感觉缺少什么,仿佛是看了半部电影一样。而且电影的部分画面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尤其是对一个事物特写的时候。总之,“一个镜头”的电影初看感觉很特别,很另类,但是对于电影本身来说,并不是最好的选择。
至于电影的所要表达的主题,在电影中已经说了:对于人种等级的划分,是一种纳粹观点,编导是要反对的,是要抨击的。回想电影上映的年代,那还是1948年,肯定还有很多人抱有这种想法,Alfred Hitchcock选取这个主题,也是颇有用意的。不过现在来看,“人种等级”的论调挺傻的,看看现在美国的情况就知道了。现在美国还有多少真正白皮肤的白人呢?混血都混杂了,用不了多长时间,白人在美国就绝迹了。
这部电影有两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其一,杀人的两个男人关系暧昧,同性恋?Alfred Hitchcock挺前卫的,电影不只是一个镜头到底,还涉及同性恋话题,有胆量;其二,这是一部彩色片,一部1948年的彩色电影,也是Alfred Hitchcock的第一部彩色电影。不容易啊。我终于可以看清豪华的室内装修,以及漂亮的女人了。
演员方面除了James Stewart脸熟外,Farley Granger也面熟,前段时间刚看完他主演的《火车怪客》。他们的两个表现一般,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尤其是James Stewar,他表现的太平庸了。说到演技,还是另外的男主角John Dall出色,他将角色那种自大、狂妄、玩世不恭的性格表现的很完美,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优雅的坏蛋。但是关于他的中文资料是一片空白。本片的唯一年轻女人扮演者Joan Chandler非常漂亮,可是竟然一点也不出名,网上她的照片都少得可怜,中文资料也是零。
总的来说,一部形式上非常牛的电影,可是情节上并不好看。本片可以当电影学院教材,但不是给大众欣赏的。
Joan Chandler
Joan Chandler
序列:0520
TLF.IMDB.Top217.夺魂索.Rope.1948.D9.MiniSD-TLF
2011-08-25
后劲不足,没有一黑到底,所以最后的主旋律结尾只能算是及格和尚可。故事都是在狭小的房间里,用的是一个十足的长镜头,一分为二说,可以说是长镜头运用的经典,但也免不了场景单一的诟病,小空间故事只有一些社会学理论和对白,没有十二怒汉那样出彩的编剧。所以,电影看到最后觉得十分一般
很遗憾,那头猪一样的队友,大呼小叫、歇斯底里、惊慌失措,整体拉低了这部片子在推理上的技术含量,也拉低了“谋杀的艺术含量”。如果是两个高明而游刃有余的谋杀者,对阵一位明察秋毫的破解者,岂不更有看头?
传说中的一镜到底,不过中间很明显还是接过的哈,故意晃别人后背黑半秒什么的。这也大概是希区柯克电影里面坏人最蠢的一次?斯图尔特有没有演过坏人啊,全是正义的化身。。。
重温。对这部一镜到底的影片,大家都只留意到空间调度上的小瑕疵,却忽视了时间处理上的大BUG。据说希胖子曾一度想彻底销毁本片的胶片,不知是否与他最终意识到了这个BUG有关。
希胖也是技术流喜欢搞创新,第一部彩色片就那么实验性,长镜头的无缝衔接让这出封闭空间的室内戏更像一出舞台剧,镜头的流畅运动叹为观止。可惜典型的“桌下炸弹”式悬疑故事并不引人入胜,两个同性恋男主角令人生厌,除了等待结局来临以外完全无法进入剧情。且放在今天来看,恐同倾向有点明显。
一个男人为了impress他所憧憬的男人而与憧憬他的男人一起杀了个炮灰男人……结果憧憬他的男人是个废柴,他憧憬的男人是个犬儒……就是关于这个笨蛋男人的应该用来写同人的故事……ps.40年代的美语似乎还没像现在这么难听?……
希区柯克的10个长镜头。叹为观止。舞台效果过重。
从优等人和次等人的辩论中我真没觉得是在说同性恋,倒是镜头推移的方式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剧本太邪恶了,想想就觉得浑身发抖!观众就像不自觉的充当了谋杀的共犯,甚至还希望能逃脱制裁...
【A】除去在现在看来有些奇怪的价值辩论,希区柯克所在如此“舞台剧”的框架下,他仍能这种极端下阐述出“电影”的意义所在。精心安排的人物入画出画节奏回味后竟如此美妙,在省略与留白中创造出更加详尽的美。而那个摇门藏绳的经典镜头更是如此,内部空间的割裂,外部信息的链接,电影的意义在这一刻便被完整构建。至于总体上的时间bug问题(一小时的宴会半小时不到就结束了),在我看来则是希胖实力的又一体现,在近乎“时空同步”的长镜头下还能以运动压缩时间,并尽可能不被观众所察觉,细想简直恐怖。其实除去那些隐藏剪辑点,片中还有四个相当明显的正反打,表面上是对其沉浸观感的破坏,实则是影像与文本层面上最简单有效的凝聚手法,而长镜头的断裂却真正成就了这三个正反打。《夺魂索》的成就,也早已不是“实验电影”那么简单就可以概括的。
精彩已极,必然再看。人心这么幽暗挣扎不平衡,真是好玩,而玩得怎样竞技益智,就和玩为消遣为生活的平平安安团团圆圆锦上添花不同了。人生就是先玩起来,再说别的,不然就打不开局面了。over。这个片子的确太inspiring了。
谁说此片是由一个长景组成,我看的时候明明切了的。这类影片成本很低,全靠语言,但很可惜,不出彩。
这部片子很牛逼啊,胜于希区柯克的很多其他片子。心理战打到了极限。而且随便杀一个次等人类这种理论既讽刺了纳粹,也为尼采的超人学说和cult片的精神打下基础。牛逼的当然还有在这么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演绎八十几分钟的片子却毫不乏味的精绝导演技术。Rupert在喃喃诉说想象中的场景时,镜头从一个物体移到另一个物体,让观众们自己填补想象的空间,这种拍摄手法让人折服。
众所周知,悬念很大程度上依靠剪辑。虽然可以看出本片有几处转切镜头(后背转镜头),但丝毫不卡叙事节奏。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每部胶卷摄影时长有限(8分钟一卷?),这部仅有10个长镜头的悬念电影绝对会拍成真正的一镜到底,也可以想象现场希区柯克的调度有多牛逼。叙事推进是揪心的直播感,希区柯克再一次展现高超的心理群戏,而悬念张力恰好就在于每次人物的对白、表情和肢体漏洞。人种精英主义的双高材生,一个自信作死,一个心慌意乱,两人更显教授的明察。从沙发对话和片尾说教来看,《夺魂索》的整个电影的动机,更像是对纳粹的法西斯哲学的诘问。希区柯克1948年对电影形式的大胆革新,我由衷佩服。真厉害啊!8.6
就冲着一镜到底就值5星了,希区柯克的长镜头也不至于让影片太像舞台剧,这种拍摄手法太考验演员演技了。詹姆斯.斯图尔特的表演很不错,法利.格兰杰还稍显稚嫩。有一幕对话也提到了爱将英格丽.褒曼。
从镜头运动、纳粹与尼采之关联以及隐晦的同志主题等各个角度出发,均经得起多重阐释。充满张力的单一场景影片,心理战之极致。几个主要演员的话剧腔更为该片增添一抹异色,非常期待能在戏剧舞台上再次观赏"Rope"。个人觉得此片应列为胖子十佳之一。
简单纯粹的杀人技巧,凶手外化为两个人(胆怯和游刃有余),无时无刻不意识到那里有一个“David”更何况被反复提起,随着客人的增多,紧张感愈盛。悬念就是不定时的炸弹,它解开就意味故事结束了。(哈哈,我看到了几处特写转场,因为胶片不够长,其实,这片子是两个镜头啊……一开始明明“切”了
太牛了,抱歉这对学生和老师的关系让我想到了汤姆·里德尔和邓布利多。说起来究竟是有情感的(普通人)想象无情感的人(psychopath)的内心世界更难,还是无情感的想象有情感的更难呢?
如今看来也颇具试验性。以当时的条件,伪长镜头给表演、摄影、调度方面增加的难度应是荆天棘地了!以推理故事来说,希区柯克给动机、凶器、凶案现场都赋予了新意义。因为导演本人的好品味,片子呈现出的邪恶与优雅都很到位(理念杀人、for fun、精英特权、祭坛)。经典段落:节拍器问话、推理谋杀过程的空镜头、结尾事件暴露时的霓虹闪烁。厨房的弹簧门助力导演调度、窗外变化风景假装“时间”、移动的摄影机和彩色灯光承载叙事功能。片中钢琴家看自己的手=麦克白夫人。编剧Arthur Laurents是7月14日的巨蟹座、gay,跟片中钢琴家的角色相符,实际上俩人也谈了短时间的恋爱。Joan Chandler好美,当然了,希区柯克的女主角都好看~
希区柯克首部彩色片。1.电影时间近于真实时间,伪一镜到底,几处硬切挺自然,推向后背的剪辑则太过生硬。2.希胖再呈悬念与惊奇区别,诱使观众成为凶手共谋。3.对谋杀艺术理论的辩驳。4.红绿霓虹灯的交替映照,彰显出起伏闪烁的紧张心理。5.以逡巡于室内的“主观空镜头”代替闪回还原谋杀。(8.5/10)
如果没有结尾那个照顾大众情感的无聊道德阐述,就可以给五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