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夏天,身心疲惫的青年刑警村上(三船敏郎 饰)结束了射击练习后,登上拥挤难闻的公车回家,途中突然发现配枪被人盗走。他奋力追赶,却最终跟丢了目标。村上垂头丧气找到佐藤课长(志村乔 饰),请求解除他的职务,善良的课长则指点他拜托扒手课的资深刑警市川(河村黎吉 饰)寻求帮助。经市川提醒,村上想起公车上身边站着的一个女人,正是女惯犯阿银(岸辉子 饰)。耐不住村上的死缠烂打,阿银透露了手枪贩子的信息。在此之后,村上深入这座城市最黑暗的角落,寻找关于手枪的蛛丝马迹。与此同时,有人用他的手枪犯案,形势日渐紧迫。
二战后日本都市的芸芸众生相,通过村上野狗一般锐利的双目交替呈现……
1.热
全片大部分时间角色都在流汗、擦汗,拥挤的夜总会、公交和棒球场等等元素,让隔着屏幕的我都能感受到天气炎热。热让人烦躁不安,但办案有条不紊的佐藤警官像一丝清风一样,与我们能够与不安和烦躁的情绪抗争。直至雷暴雨来临,冷热相争。
2.战后日本
战争以后,人们就像失去了信仰,生活没了方向。但是,同样被偷装有所有财产的背包,主角和犯人走向了完全相反的道路。是世界让人变成这样?或许只对了一半?
3.视听
水龙头、锤子、雷电,无处不在变现着烦躁、紧张、不安。
适度的纵深镜头让我们快速理解空间和人物关系。
妻子在院子里种了番茄,丈夫出差前番茄是绿的,回来时番茄变红了,而妻子却被枪杀了。这一段很动人,但是如果不是只用台词和夸张的表演直白地讲出来,也许效果可以更好。
临近结束时雷暴雨把所有人的情绪都拉到了顶点。最后主角没有武器面对持枪的犯人,琴声响起、中断、再响起,简直是神来一笔。
两个小时的时长、导演用了100分钟的夏天热度来衬托——拥挤的公车、5万人的棒球赛、人头攒动的夜总会、不停的手绢擦汗、暴跳如雷、犯人的迟迟不现身、孩子的啼哭,一连串的发生在盛夏的枪击罪案让人心理既烦躁又憋屈。志村乔饰演的老刑警市川、就像单枪匹马与炎热抗争的一缕清风、不急不慌循序渐进抽丝剥茧语重心长,盘问线索的时候先拉拉家常、别人不配合也不着急、大不了我就和你耗着、这一份耐心着实难得,所谓的破案天才不过是一点一点的精进、每天进步一小步。他的这一份沉稳也逐渐打动了三船饰演的初出茅庐的刑警——在最后一刻抓捕犯人的时候、头脑冷静辨别真凶。 另外,这部影片可以看作是日本战后的一部市井风俗画——导演没有刻意去展现战争的创伤,但是年轻警察和罪犯都是参与过战争而且收到创伤的人、两个人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个是在紧要关头化悲愤为力量惩恶扬善、另一个是报复社会自我放弃,导演还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对比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战争后遗症是普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苦劳作治愈,从来都没有大善大恶之人,也没有极度谴责一个人的过失,遭受了不幸平淡的接受不公、孩子们在夏夜里熟睡的样子就像一片南瓜地一样给人带来希望,希望总是存在的。导演给出了一份乐观向上的答案。 影片后20分钟是高潮——以一场暴雨倾盆结束了之前的暑热、预示的剧情突变、之后雨过天晴又是一派生机盎然的艳阳天,罪人伏法好人好报。
黑白电影中也看得出的热度,不堪忍受的热度,曝光过度的太阳下刑警缓缓走过贫民窟漫长的道路。粘腻、肮脏、倦怠,可在这样的世界里仍然有星星,在绝望的追打中仍然有花海、儿童和少女。世界这么美好,我却一团糟。野良犬想着,滚在花丛里声嘶力竭地哭起来。
那时黑泽明还年轻,还没有这么严肃。小小的电影场里总是有人笑起来。令人全身绷紧的来电中居然传出了蹦擦擦蹦擦擦,死斗中的两人爬起来滚下去一副狼狈相。这种不合时宜的笑点当然是故意的。这是他眼中的世界:沉重、粘腻、难以忍受,少女在黑夜中疯狂旋转,瓢泼大雨和鲜血混合在一起,即使是这样的世界,仍然会有佐藤那样的老探长,轻轻摇着扇子,说出的话让每一个人都喜欢。
是不是我的曲尺?
每一次听说持枪劫案,村上都这么问,佐藤总对他说,警察不能神经过敏,就算是你的曲尺又怎样,就算不是你的曲尺,也可能是别人的勃朗宁。
黑泽明的《野良犬》把一个丢枪的菜鸟警察内心的那种焦躁、煎熬通过闷热的天气、人们脸上的汗珠、擦汗摇扇子的动作、有针对性的剪辑体现出来,而那把丢失的枪就是最大的悬念。
枪内有七颗子弹,因为弹头都有旋纹,像指纹一样可以识别,村上找出自己练靶时打到树上的弹头几次与劫案的弹头比较,无一例外全部匹配,这对于村上无疑是巨大的持续性的打击。
第一颗子弹让一个女人受了伤,结婚的钱被抢走,生活从此黯淡无光,村上陷入自责,心绪难平,他认为是他的莽撞,让本欲还枪的游佐以为身份暴露,从而自暴自弃,走上抢劫这条路的。第二颗子弹让一位丈夫失去了他的太太,情节更为严重,看到那位丈夫绝望地拔掉种在院子里已然成熟的番茄时,村上更加自责,番茄摔在地上烂成泥,虽然影片是黑白,但谁都知道烂在地上的是一滩鲜红,镜头在烂番茄与村上拽着领口快窒息的样子之间切换,让气氛变得凝重,让村上的神经过敏进化到了神经衰弱。接下来的两颗子弹让老警察佐藤躺在了急救室里,受害人从不认识的人转到了村上身边的人,佐藤当警察多年,功绩赫赫,待人亲和,是三个孩子的父亲,是村上的良师益友,他的受伤无疑是对村上心智的又一次深入的锤炼, 村上挠着头,咬牙切齿,处在崩溃的边缘。
一个新警察,经历了如此递进式的折磨,要么被打倒,从此消沉,要么继续前进,迎接更进一步的折磨,直至终点。
村上的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不会屈服。从他偏执地跟踪阿银、寻找枪贩、盘问春美便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执拗到超乎常人想象的人。阿银本以为可以轻松甩掉这个牛皮糖,结果一天下去没甩掉,于是认了输。在拥挤肮脏、杂乱无序的旺区,村上扮成落魄的士兵四处游荡,黑泽明采用了特写、叠印、化入化出等技巧表现了村上倔强的漫无边际的一刻不停的搜寻,尤其是脚的特写,说明走了不少路,流了不少汗,还有眼睛的特写,与街道行人的镜头叠印在一起,说明了眼睛的忙碌,生怕错过任何一个一闪而过的机会。在春美的家里,村上就像门神一样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等待着春美回心转意,说出游佐的下落,这让春美的心理防线逐渐崩塌,终于在佐藤受伤后决定配合。
面对还有三颗子弹的凶犯,村上只身去了约会地点。看到坐了一圈的乘客,他有些急躁,有些慌乱,就像考试时间快到还有一道题没做时的那种心情,虽然这是他接手的第一件案子,但案子的复杂,尤其是对于他的考验的非同寻常,能走到这关键一步,说明他已经不是个菜鸟了,他努力平静,开始在心里复述凶手的特征,二十八岁,白西装,扫视一圈发现有四五个都是,于是再想,想到了昨夜的大雨,凶手沾满泥的鞋子和裤子,于是锁定了凶手,当他看到凶手用左手划燃火柴时,更加确定无疑,依靠冷静的判断,自责不已的村上找出了期盼已久的凶手。
追逐,发了疯的追逐,沿着铁轨,穿过田野,跌入草丛。游佐反过身,掏出了那把害人的曲尺,村上并没有畏惧,第一枪,打中了村上的左手,接着第二枪,第三枪,已经绝望的游佐分别打在了松枝和树干上。
七颗子弹,就像七块巨石,一直充塞在村上的心里,让他喘不过气,此刻,终于落下。
游佐被捕,村上心里很不是滋味,同样是在退伍回家的途中行李被窃,村上做了警察,要惩治犯罪,游佐做了劫犯,欲报复社会。
村上说,世上没坏人,只有坏环境。
佐藤说,你们都是战后派,只不过你是正统派,游佐是战后癞。
是寻枪记,是擒凶记,更是浮世绘,中下层人民的生活,战后心理创伤都在这探案的过程中被反映出来,而且这些社会问题的揭露丝毫没有影响主线的发展;警察丢枪啊老少搭对啊这些元素黑泽明六十多年前就玩过了,不但玩得好,更玩出了深度
影片准确的描绘出了一幅日本战后民众百态图,但不够Drama,戏剧张力不足,实在是无聊了些。从电影语言上来讲,本片开头多次极为大胆的闪回很值得称道,次年黑泽明带着《罗生门》震惊了西欧影坛,这种“比欧洲电影同一时期更为先锋的闪回手法”在《罗生门》中趋于完善,而在本片中已初具雏形。
重點不是尋槍,而是尋槍過程看見的社會面貌。最後兩場戲真棒,第一個是志村喬中彈前鋪陳的緊張情緒;第二個是三船敏郎和壞人決鬥,兩人映出戰後派的兩種樣貌,在此如犬般泥沼互咬,最後倒地,遠方走過一列唱歌的小朋友,這是黑澤明獻給戰後日本黯淡社會的禮物。
就看过的黑泽明早期电影来说,基本逃不开社会与人的主题,这部说得比较直白些。以寻枪的过程带出战后日本社会的面貌,以及社会对年轻人思想的影响。年轻的三船敏郎和演罪犯的木村功不仅都是经历过失去一切的抢劫的退伍军人(行李丢失只是表象,喻指的是战败后军人身份和精神的流离失所),连长相都很相近,好似并蒂双生,都是野犬,只是一个长成疯狗,一个变成良犬,所以三船会理解罪犯,他对枪的执着本身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另一个面向的体现。结尾两人的对峙扭打结束在钢琴与儿歌的柔和音乐中,可以看作是黑泽明对时代的叹息与宽慰吧。
黑泽明太厉害了,早期的作品就如此纯熟(许多地方像与《天国与地狱》的对话),描绘战后社会和人们的生存状态。三船在底层社会游走的那一段好棒,简直可以用梦幻来形容;很多镜头就像绘画构图一般严谨,看得出每一个情景都花了很多时间来雕琢。大师!(连续两晚看精彩刺激的警匪片,失血了!
借着寻枪探案的名头,依然是关于战后日本生活的关注,以及底层的困苦。
热天午后丢枪事件!从影片18分钟起至第26分钟止,片中的三船走走停停,以一双野狗般的眼睛为观众展现了战后日本的众生相,街道破败,道德沦丧。三船行走中加入了《夜来香》与《梭罗河畔》的配乐,使得该片段成为电影天皇早期作品中不可多得的诗意画面。失枪的刑警便成为无尊严的弱者,战争遗毒甚深
这个算日本主旋律影片吧。刑侦,犯罪,同时不忘记分析产生犯罪的社会背景,给犯罪者某种程度的同情,刑侦过程中,走访社会最低层,揭露下层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战后日本像那个溽热的天气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变得清爽通透,但是导演还是把希望寄托给向善的人们还有孩子。
人被残酷的现实困住,也被粘稠的暑热困住,真是热,三船敏郎把西装外套都给汗湿了,还是头一回看到。这热,把社会也给热坏了,在那贫穷的熔岩里,满是偷拐抢骗的疯狂与绝望。二十八岁左右的三船敏郎一直在寻那个二十八岁左右的对手,白西装对白西装,艳阳对艳阳,一个照得辉煌,一个晒得惨白。其实有想,假如剩下的三发子弹,直接锁死村上,那该多绝。不过这样,也没有标志性的反差对决了。几个女性角色都很有意思,头插白花的女人,让春夏演也挺好的。喜欢片名。四星半。@资料馆
借寻枪审视芸芸众生,展现战后日本社会人情百态,生活艰难、人心惶惑,仿若酷暑难当;寻枪不是终极意义,寻找的过程,见尽战后日本民间疾苦,才是这部电影最感人之处。战后派分化成了野良犬和野疯犬。黑泽明不仅讨论了犯罪与贫穷、人性与环境的关系,也不忘为影片注入勇气和希望。音画对位的手法大量使用,结尾厮杀的背景里是钢琴和童谣
看这种老片的乐趣之一就是找有多少后进在模仿
黑泽明的洗练简洁紧凑鲜明,从不是润物细无声的,以最紧迫的强硬加于观者,躲避不及,就被击中了。
一个人的遭遇折射战后日本,一把枪的下落牵动数个人的命运,满目疮痍仍满怀希望。
世上没坏人,只有坏环境。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话,有多少人疲于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可犯罪缘由真的要归咎于社会吗。普通的警匪破案故事,一步步的追寻线索,过程中却折射出日本战败后的那段时期人们内心纠结的状态,黑泽明在用自己的方式关注着底层人民的困苦生活~
重看。看到的东西跟以前差不多,但体会到的大不一样。《寻枪》与这部电影的差距,就像某个《老男孩》与真正《老男孩》的差距一样。
记一些印象深刻的点:1、男主打动女扒手获得线索那场戏,小吃店外穿着背心的男人用口琴不停吹着多瑙河之波;2、老刑警出场,请女枪贩吃冰,吃完将雪糕棍掰成一截一截;3、老刑警看着梦乡中的孩子,笑着说简直像块南瓜田。比喻精妙。4、第二受害者被杀后,出差回来的丈夫悲痛地拔起庭院中种的西红柿,说离家时还是绿的,怎么现在变红了,她就不在了。5、老刑警说,疯狗眼中只有笔直的路。镜头切换到笔直的铁道。6、母亲是女儿最好的检察官。7、几次拍犯人的裤脚真厉害,比希区柯克都厉害;8、片末男主终于抓到了犯人,两个遭遇过同样的战争创伤的男人躺在野花地里,如同镜像。这时,身后走过一队孩童,唱着蝴蝶的歌谣。
寻枪、破案的过程,也是对日本社会做全景式的巡游。那般溽热的夏日,汗珠似乎要从银幕上淌落,心火却比烈日更加难耐。黑泽明有意延长一些蒙太奇段落,用极致的视听激发观众内心的焦灼。年轻的三船演一个急躁冒进但有恒心毅力的警探,天皇有意给他树立业务上的偶像(经验丰富的志村乔),进而变成生活上的偶像(瞥见美满的家庭),又把这偶像残忍伤害,从而让他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最后真正独当一面。看黑泽明的观感总是越往后看越好、越沉浸(《生之欲》另当别论)。整部电影行至雨夜时达到高潮,令人震惊的是此后竟能一直保持在高潮。主人公一路狂奔,冲向最震撼人心的结尾对峙。一段优美的歌声,一声凄厉的叫喊,不是控诉的控诉,强烈的对比让观众无比揪心。
战争让日本人陷入了一种集体性的焦躁心理之中,外在的体现就是难耐酷热,有些人更是因此变成了吐着舌头乱咬一气的疯狗。疯狗咬人固然不对,但重要的是思索究竟是什么让好人变成了疯狗。本质上虽然应被划入社会派推理的范畴,但黑泽明的深度显然完爆他的后辈们。和任天堂一样,他既是日本的,更是世界的
找枪其次,二战后的日本底层众生与心态才是重点。摔烂的番茄,滴在白花上的血,闷夏暴雨次日的蓝天,黑泽明是有多想把这片拍成彩色的啊!中国出生的三船在二战中屡当逃兵不成差点自杀,跟舞女对视那一眼的悲伤太直接。再残破的世界,腐坏的社会,受伤的过往,人还是能选择自己的道路,以良知,以希望
【中国电影资料馆黑泽明影展】4K修复版。借由“寻枪”的故事而展开一幅生动的战后日本百姓生活画卷。警察、扒手、流浪汉、皮条客、舞女、上班族、旅店老板...从主角到不起眼的小角色都活灵活现,颇为难得。电影从头到尾充满紧张的悬疑感。深刻揭露并探讨战争对人的摧残、社会的恶与人性的恶。虽然在寒冷的11月,但仿佛能感受到片中那让人汗流浃背的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