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推手1991

剧情片台湾1991

主演:郎雄王莱王伯昭戴布·斯内德李涵

导演:李安

剧照

推手1991 剧照 NO.1 推手1991 剧照 NO.2 推手1991 剧照 NO.3 推手1991 剧照 NO.4 推手1991 剧照 NO.5 推手1991 剧照 NO.6 推手1991 剧照 NO.13 推手1991 剧照 NO.14 推手1991 剧照 NO.15 推手1991 剧照 NO.16 推手1991 剧照 NO.17 推手1991 剧照 NO.18 推手1991 剧照 NO.19 推手199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2

详细剧情

  老朱(郎雄)被儿子晓生(王伯昭)从北京接到美国后,不但没享清福,反因与作家儿媳马莎(Deb Snyder)语言不通、在生活习性上有诸多差异,添出许多新愁(老朱对马莎的世界不好奇,马莎虽对老朱的世界好奇,却并不想作深入的理解,而是在好奇过后深深厌恶),倔强的老朱一片灰心(竟然在儿子家里尝到寄人篱下的滋味!),愤然离家出走。
  一次偶然事件令美国媒体对老朱的太极绝技称奇,晓生和马莎也在看过电视新闻后找到了老朱,但此时的老朱已明白,处境凄凉总好过晚节不保。

长篇影评

1 ) 进退

没人再有耐心读文字的时代

我想在每个周二晚十点,讲一个荒唐的故事,欢迎关注

---------广告结束,我让路----------- 第一次看《推手》是在朋友家里和四五个人一起看的。当郎雄和王莱的脸映在金灿灿的日光里,之后忽而黑屏刷字幕时,满屋子的人久久沉默。我起身将碟取出来。而另外两三个人走到房间的各个角落里,往在外地的祖父母家打电话。 昨天下午重新看过一遍。也是想到了许多东西。 朋友的舅舅在去年归国。带着妻子和儿子。虽说都是中国人,可小男孩说起中文还是吞吞吐吐,闹了不少笑话。朋友问他舅舅,为什么都在国外呆了那么多年,最后反而回来了。舅舅告诉他,在那边无论你怎么成功,自己固有的传统文化属性,跻身于巨大的对立环境里,仍然显得格格不入,“大概也是自己太固执了”。 这只是特例,另外的许多人,自年轻出国留学,之后工作娶妻生子,而后在异土终老。 这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拍摄于1991年,去今已有十七年之久。 无奈的是,虽说已过了近二十年,片里的许多矛盾仍然长期的一如既往存在着。 一、中西文化的矛盾 不同于后两部《喜宴》和《饮食男女》,《推手》选取的角度是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老头子是太极拳教授,一身的功夫力道,打得一手好拳,在生活里却似乎无力如同太极一般幻化自由。 “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老头子一句话的确意味深长。 文化栖身于人身,当这个载体来到另一个庞大的对立环境里,格格不入似乎成为必然。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在中西两个各具代表性格的环境里显得尤为突出。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人自古看重家庭和环境整体。既然侧重点不同,那么当一些客观条件要求两个对立面需要在同一个背景下共处时,矛盾自然突显出来。《推手》的入题极快,开头几分钟虽然几乎没有台词,但一中一西,一老一少,在同一个房间里,通过镜头的摇摆切换,或者干脆在一条线内,已然把全局的背景环境及表述方向交代清楚。 如同前面所说,老爷子是长年生活在大陆的太极拳教授,凭借这几个简单的信号,可以把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在片中的代表人物(二号代表人物是老太太王莱,人物的表达丝丝入扣)。玛莎是美国女人,作家,素食主义者,她是西方现代文化的代表。不过全片最有意思的角色是儿子晓生(Alex)。矛盾的交叉点以及激化的过程全部体现在这个人身上,他的心理矛盾可以看作为两种文化冲突的交点。那么暂且放一放,说说另外一个矛盾。 二、上辈与下辈,丈夫与妻子的交叉矛盾。 以前一个朋友告诉我说,理性的看待一个问题是分析事物的关键。当时我立即表示不敢苟同,对于人文上的理解,如果失去了感性的注入,那么必定显得空洞无聊没有任何的说服力。所以对于《推手》,这部令人十分有感触的电影,第二个矛盾用更多感性的理解较为合适。 说白了,我的感性理解第一就是:老子真想冲进去抽他那傻X儿子。从我个人的生活原则来看,无论现实如何,对于无依无靠的老人,绝对不会让他在异国孤独受辱。老头子在中国城洗盘子那段,看的人心酸难耐。当然,人的生存要领之一便是要学会自圆其说。如果更加客观的看待,基于矛盾的激化点,儿子可以说是全片最为可怜的人。矛盾双方的缓和,唯一一棵救命稻草就在于这个男人。一边是深爱的妻儿,一边是对自己有着养育之恩的父亲。李安的确够残酷。末了末了,还不忘加一段父子的床前谈话。告诉我们老头子在文革百般受辱,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妻子在当时被乱棍打死。老头子说:我对不起你妈,我对得起的只有你。 将一二两个角度的矛盾交合在一起,就是全片整个戏剧冲突的来源。李安的目的有两个:其一,是通过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现状(这其实是不用考虑地域性的),既而警示人们一些并不应该丢掉的东西;其二,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当这样的复杂且现实的矛盾出现时,我们究竟应该以何种方式和态度去面对,进而解决。 看后不禁会想,矛盾的双方(父亲及妻子)以及矛盾的交叉点(儿子)在这样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式才能尽量减少相关本质性的情感损失。而我所能想到的只是一点:理解。虽然出于个人情感,最后必定会将天平倾斜在老人这一边,从而藉由同情心的作用,对老人感到惋惜。但是客观的讲,作为妻子和媳妇的玛莎,今后与丈夫的婚姻生涯里,必定也会由此产生一个阴影。所以牺牲者也注定有这个人。既然需要产生戏剧冲突,那么很重要的一点便在于代表不同文化和家庭身份的两个人,必须要各执己见。如果用“顽固不化”来形容两个人,似乎太过言重,但也不无道理。他们会率先并且在潜意识里尽可能的从自己本身出发,以自我的价值获取作为评判一切事物的标准。这也是问题所在,我们身处于社会中的每个人的问题所在。 如若设想一下,矛盾的双方假使可以努力的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么许多的麻烦自然迎刃而解。话说到这里,作为儿子的晓生(Alex)这个角色,所代表的其实是最大的牺牲者。父亲和妻子其实所有情感缺失的对象只有一个,即身兼儿子和丈夫两个家庭属性的晓生。但是晓生所缺失的却在两个方向,即对于父亲的愧疚和对于妻子的无奈。一个家庭的两道裂痕既而产生。 有人会说。故事的结尾,老人在单身公寓里独自生活,在中国城的社区学校里找到一事可做,并且两个老人根据导演所给出的信号,日后可能会生活在一起。儿女定期前来探望。这不是已经找到解决的方法了么? 而我看,这是对于无奈的悲哀的加分。两人率先对儿女妥协,以自我的逃离作为问题的最后出口,但是此时的出口却不能带故事的各位参与者走进光明。还记得春游爬山那段么?老太太王莱坐在石梯上突然哭泣,不断重复的说:“嫌我老了,没用了。”那段看的人心酸。与其说片尾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还不如说是各号人物“期待”以逃避的形式远离矛盾纷争,进而以和平的表象作为麻木的前提,让一切裂纹在平缓的伪装下维持现状。 如果双方可以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对于个人价值的固执,那么这个无奈的结尾必定不会出现。其实可以清晰了解到的是,对我们的心理及情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生活的表象和形式。结合本片传达的东西,也可以说,当各种我们认为重要的包括亲情友情爱情联系的社会关系,如果可以处理得当,那么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不困难,而这并不在于任何一方以妥协和逃避的姿态出现,而这三种情感,无疑是我们生存下去的绝大动力来源。 当你自怨自艾时,为什么不能让心胸变得更为宽广;当你愤恨于自己万般投入情感的人(也是你认为该对自己投入同等量情感的人)让自己失望之时,为什么不能设身处地的用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来看待一切。这其实只在于个人,并且其实并不难。 老头子送与老太太的那副字,是当年王维赠给张九龄的诗——《酬张少府》: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但凡爱读古诗的就会发现,往往能写出这样超脱意境的人,要么是当时已然处于超脱状态(即化神为虚),要么就是正处于矛盾的激化点上,对自己表示更多的期待,提出更好的希望。 事实是,王维是处于后者的,他一面厌倦当时的官场,但另一面又恋栈怀禄,无法做到坦然的弃官。于是随俗浮沉,长期过着官隐参半的生活,也甚至一度依靠佛教的信仰来逃避一切。 放在这部片子里,到底也算是另一种警示。当无法权衡和控制自己合理处理矛盾时,结局往往并不会好。 所以,何苦呢,糟践他人,糟践自己。

2 ) 王伯昭为什么变成王野同?

因为看到王伯昭的名字在电影里是王野同。所以查查资料
推手的秘密
作者:蓝祖蔚

没有台湾的辅导金,就没有李安的《推手》和《喜宴》,就没有今天的《断背山》,但是王野同却差点让李安的导演梦就泡汤了。

「王野同」的本名叫做王伯昭,是八0年代从中国到纽约发展的年轻演员,当初李安拿了中影的一千多万预算(徐立功说是1200万,李安则说是1350万,我比较相信李安的说法,毕竟时间久远了,但是李安对处女作的记忆绝对比别人都深)回纽约拍戏,郎雄和王莱是早就确定的,光是找郎雄儿子角色就够烦人的,因为外型要接近郎雄,口条也不能太逊,还要能演戏,找来找去,透过美洲中国时报找到了王伯昭,按照李安的说法就是没有太多的选择,一切要赶进度,只能这样了。

《推手》是1991年拍摄的,李安初试啼声就获得了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提名,也让他第一次尝到了提名却落榜的滋味。不过,《推手》差点就因为王伯昭的大陆人身份被取消了新闻局的辅导金。

90年代是个奇妙的年代,台湾刚走出戒严令的阴影,社会上的各种运动热烈冲撞 ,台湾政府也才刚开放大陆探亲与旅游,影视交流的紧箍还未松绑,先是不准大陆人亮相现身,却立刻遇上了《末代皇帝》在奥斯卡九项提名九项得奖的全垒打时刻,大家都想看,偏偏电影中又有毛主席,还有解放军,民意和法令拔河了半天之后,法令还是可以松动的。接下来,只要大陆演员不过半,不担任主角还是可以的,于是又有电视剧《雪山飞狐》找来了伍宇娟来担纲,新闻局勉强才以电视剧集比较长,折算了半天,勉强认定伍宇娟的戏份不算主角,保住了投资制片人周游的投资心血,接下来,《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只有艾敬和那根绳子是大陆的,还是面临被视做大陆电影的威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中影一开始就知道了王伯昭的身份问题,但是制片有制片的现实困难,找不到其它人,戏又得拍了,就只得硬着头皮去解决它,反正《推手》的主戏在郎雄和王莱,娶了洋媳妇的王伯昭戏不重,就先帮他取个「王野同」的艺名好了,只要没有人告密,电影演了,辅导金领了,李安开始拍片了,就可以和历史交代了。

问题就在于中影树大招风,凡有秘密,就一定有人告密,而且往往是自家人出口转内销来检举告密,而且举发的不是只告王伯昭一人,而扯出了音乐家瞿小松。

瞿小松是北京音乐学院知名的「四大才子」之一,和谭盾并称一时俊彦,陈凯歌早期电影《大阅兵》和《孩子王》的音乐都出自他的手笔,是一位能够兼融中国古典与现代技法的作曲家,林怀民《云门舞集》的《行草》舞码,采用的就是瞿小松的同名音乐作品。

李安在拍《推手》时,瞿小松旅居纽约,正和女星白灵在谈恋爱,李安的朋友来自海峡两岸三地,特别是客居纽约的艺术家是没有什么政治和地域成见的,白灵一度想要演《推手》,但被拒绝了,因为她一亮相,新闻局一定不同意,她后来只能在《喜宴》中隐身幕后替金素梅配音。不挂名,不亮相,提供声音演出,从中影高层到新闻局官员,大家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

王野同的匿名技俩被拆穿了,中影只好据实以告说王伯昭是从大陆赴美的没错,但是定居美国已经有一段时日了,勉强可以算是半个华侨,新闻局那时也不想坏了辅导金的美意,就大事化小了。

瞿小松却是李安和徐立功友情考验的主要关键,徐立功到纽约探视《推手》的后制作时,李安才告诉他电影需要音乐,刚好有朋友是音乐专家可以帮得上忙,只是作曲录音费用大约还要花上一百多万元,没有想到徐立功立刻拍胸脯答应,回到台北后立后也说服了长官,顺利完成了音乐制作,「李安大概看我办事还算有力,」徐立功笑着说:「后来就很乐意来和我合作。」

由于配乐属于幕后工作人员,只要字幕不打名字,就可以交代了,但是百万元的音乐投资,不能发行原声带,也不能找瞿小松做宣传,一切只能暗地作业,也算是李安见到电影黎明前最黑暗的考验了吧。

我无法想象如果《推手》的辅导金被取消了,李安还有没有第二部戏?身处特殊的政治时空下,艺术家只能载浮载沈。写完奥斯卡的应景文字后,想起了李安坎坷的处女作,想起那段奇特的时光,也留下一点文字纪录吧。

下面是王伯昭自己的说法:
推手中间,大家看出来打出来的字幕叫王野同,不叫王伯昭,当时有一个规定,大陆演员只能演配角不能演主角,这个时候李安导演就来找我商量,能不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我说我们做演员的为了一部戏的诞生每个人都付出非常大的努力和代价,如果一个名字就一枪死的吧,真是不值得。我说有什么的办法可以改变。导演说能不能把你的名字改一下,我说可以。他就说你把名字改成什么好呢?我跟我父亲商量了一下。我父亲说叫王野同,你已经是野人了,但是又是同一个人,所以就改成王野同,所以大家看到推手一看改名了。就那一部戏,再也没有改名。

3 ) 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

儿子走进看守所,开始流下悔恨的泪。
老爷子开口却说,炼神还虚,不容易啊。

不知道李安是研究道教层次还是与练家子有过交集。
父亲三部曲我最喜欢这部,因为有过卖艺经历,对老爷子感悟的最后一层有着赞同的看法。

中国文化讲究内敛,含蓄。技艺之高人,却很少出手,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我的理解:
习技之人,初多为卖弄,过此阶段后为入门,此为化气;
多数手艺人一辈子在炼气化神初始阶段,但一辈子无成,因天赋所制;
天赋异禀之人有机会逐名逐排位,能达至高境界,此时心比天高。老爷子看似与世无争,有宗师之相,当问及为什么不教课了,说了句,“老要我表演”,不乐意了。家庭发生矛盾离家出走生活极其憋足时,也不愿卖艺为生,却愿洗碗做苦力,深藏功与名。我认识的练家子多为这样的心理,练到一定程度,技即为信仰,是思想。基本上手艺人都很能吃苦,因为修“炼”的过程,身心的经历,不是凡人能理解和触及。常人看洗碗不卖艺,觉得是固执,其实只是炼气化神境界之人凡人不懂罢了。
过得了自己那关放下身段即开始炼神;能达成炼神还虚的人,通常都是大师,那些真正把技艺发扬出去,哪用管他什么观众与形式。影片最后老爷子在一片混乱环境里授课,现场甚至还有人打麻将,老爷子已经达成炼神还虚之境界。

炼神还虚,不是练出来的,是跨过人生经历最后的绝望。文革的不堪回首经历都不能领悟此中奥妙,最后老爷子终于理解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其实老爷子在患难之时一直做儿子的保护伞。从一开始,“练”的人只有他自己,境界不断提升中,儿子却还是个凡人。表面上儿子出国成功,小有作为,实际上作为最亲的人,心理层次已经远不在一个级别。老爷子经历过人生最后的身心磨难后,跟儿子说,自己已感悟出了,给租间房,保持距离还有几分亲情。

4 ) 一段台词

一段电影台词



(在 NewYork 中国城的大街上)

。。。。。。

朱老先生:陈太太!

陈老太太:你怎么出来了?

朱:我出来看您走了没有?

陈:我看今天太阳这么好,反正一个人,回去也好不回去也好,想着想着,站在这儿就发起呆了。

朱:您住哪?

陈:我就住那边168号房

朱:我住在那栋2101

陈:嗯…有空过来坐坐嘛

朱:下午有事吗?

陈:嗯…没事…

朱:…没事…没事…

。。。。。。

——电影《推手》( pushing hands)

导演:李安 主演:郎雄 王莱 王野同



对话的这两位,丧偶多年,性格都很要强。他们从北京和台湾来到美国纽约,和辛苦养育多年的儿女相聚,但两代人的距离,再加上同各自洋儿媳、洋女婿的语言、文化隔膜,使得矛盾在每天的生活中积聚,家庭危机随时爆发。两位儿女既想各自的父、母搬到老年公寓,又怕一开口让老人伤心,但更在各自的洋配偶那里为难。于是,他们合计“撮合”两位老人,好让一个新组建的“老家庭”,让二老可以顺理成章的搬出去。要强的陈老太太在知道这个合谋后,忍不住告诉了朱老先生。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自谋生路;陈也独自一人住进了老年公寓。经历种种之后,他们在“中国城”又见面了,或许两位寂寞的老人开始就有搭伴生活,共渡余生的想法,可是儿女的做法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在两位都住进公寓,两家都保持着一种有距离感的天伦后,自食其力的两位如果选择结合,完全是皆大欢喜的结局,尽管这和当初各自儿女的“别有用心”的合谋一致,也符合观众的观看要求,只是那样,我就不愿意来记录这样的俗套场景了。李安导演所一直念念不忘的表达的方式,诠释中国人细腻、含蓄情感的镜头语言,通过两位老人的对话,给了电影一个很有意味的结局。这段文字放在这里也许就会让人有很大的联想空间,但是文字终究没有画面那种远近镜头的直观的感染力,两位老人的搭腔和沉默,在阳光下戛然而止……让我们长短唏嘘和反复回味。

李安导演的这部电影,和《喜宴》、《饮食男女》一样,对中国人的生活刻画的非常细致,站在全球化直接渲染的背景下,在家庭内冲撞的矛盾中,对于传统,对于代际间的生活矛盾,最终演绎成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去爱?李安的情感天平倾向于老人们,或许这是因为年龄的缘故,但更直接的应该来自为人父母后的生活体验,难得的是,他从长辈的视角去看待世界的变化,儿女们所面对的变化,这些使得他们再爱起父母来,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李安那里,在李安所选择的老人们的角色那里,都得到了理解、宽容和体谅,从而最终形成了一种“有距离的天伦”格局。不过这些故事,让我们这些正在准备或已经有了自己的儿女,以及正在或将要赡养父母的,要静下来思考——对我们父母以及对我们儿女的爱,是不是不要太紧凑了?保持着点——有距离的天伦,这背后意味着多为自己活,那就会对别人少一些要求,这也许才是着想。

5 ) 看了落泪的三段台词

---父亲知道媳妇不喜欢自己,而儿子打主意想撮合他与别的老人,希望他们能搬走时,默默离开,留下字条:




“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她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父亲离家出走后,父子相见于狱中,侧逆光打出父亲的轮廓,孩子哭着说:

““我的家就是您的家!在美国奋斗这么多年,就是为了让您过上几天好日子。”



--------父子两人抱头痛哭,父亲回答:

算了,我想开了,只要你们生活得很幸福幸福,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你有孝心的话,就在中国城附近,租一间公寓,让我一个人安安静静,存神养性。如果有空,带孩子来看看我。这样大家见面还有三分情。



6 ) 《推手》:向旧时伦理深情告别···

《推手》:向旧时伦理深情告别···
三错


最近,我在讨论中国有没有电影大师的时候,将眼光放大到华语影坛,认为李安具备大师的资格。在每个人眼里,大师的含义和条件不同,我的认识遭到不少的人怀疑和批判,可我还是固执地认为李安是一个大师级的导演。“父亲三部曲”也好,《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也罢,这些电影的感觉都是李安式的,别人拍不出来也学不过来。

在电影的发展链条上,很多大师级导演的处女作都会展示出过人的驾驭能力,《推手》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作为李安的第一部作品,尽管存在故事线索单一、戏剧冲突局促等缺陷,处理题材的手法却相当纯熟,让我想起了德国导演弗洛里安·亨克尔·冯·多纳斯马克的首作《窃听风暴》(又名《别人的生活》,获得第79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我看《推手》时也是在2007年)。《推手》里,父子二人走在同一条传统的“孝”道上,儿子无意间背离了父亲的准则,那个儿孙绕膝四世同堂的年代已然随风飘逝。影片显露出李安后来作品里经常关注的诸多元素和题旨:老人问题、家庭伦理、父子(女)关系、生活窘态以及“轻幽默”的表现技法。

推手,一种太极拳双人对练套路,两人搭手演练,步法灵活多变,进退自如,圆活连贯,上下相随,攻防技击,顺势走化,协调身体各个部位使对方失去平衡。李安说,推手之意就是要将一个致虚极、守静笃的太极老拳师放在一个戏剧性结构的故事里考验考验,与命运推手过招,看他沉不沉得住气。片中老朱说:“拳谱上说练精还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这练神还虚就难了。”这句感人至深的话,包含了老人对经历和处境的深切参悟。

一、精巧陈铺家庭矛盾

《推手》是一部关于老人、关于家庭的电影,围绕父亲设定人物,每一个角色、每一个镜头、每一句话都散发出“家”的气息。老朱是一位退休太极拳教授,漂洋过海,与定居美国的儿子团聚。儿子晓生是海外求学的博士,在一家电脑公司担职。儿媳玛莎是一位作家,在家里从事小说创作。

影片开场,李安用老朱和玛莎――两个一老一少、一中一西的人物――之间的沉默无语,交待了东西文化差异和新老代沟的主题。近15分钟的时间里,同居一屋的老朱和玛莎仅仅说过一句“谢谢”:老朱看中国老电影,声音干扰到玛莎,她走过来递给老朱一个耳机,老朱不情愿地戴上耳机,她说了一声“谢谢”。这期间,老朱打坐、练字、耍太极、看电视、凝望窗外,这是东方老人的孤寂和气定神闲;玛莎在电脑前抓头挠耳、偶尔打字、换衣外出跑步,这是西方妇女的紊乱和烦躁不安;老朱和玛莎到厨房做饭,彼此无言,仿若无人。这个时候,声音运用得极为精妙:老朱的切菜声、冲水声、炒菜声、移沙发声,玛莎的开箱声、走动声、洗手声,有节奏地混合在一起,器物交杂的声音反照了两人有意的对抗。

这种简单的对抗只是入题的方式,两个老人的相识切入了中国传统伦理的异国命运主题。为缓解家庭内部矛盾,老朱来到社区教太极拳,认识了从台湾到美国的陈太太,相似的际遇让两人如同天涯知己,生活似乎有了精神支柱,日子重新有了新的期待。然而,一个外人怎能轻易消解家庭重重矛盾,更大的“暴风雨”在代沟和文化差异中酝酿,随时都会倾天而降,一泄千里。

二、传统的现代命运

在高节奏的美国社会,晓生面对的工作压力已经让他疲惫不堪。对他来说,家本该是生活的温暖港湾,消除劳累苦闷,享受天伦之乐。但是,当他回到家里,妻子开始埋怨父亲干扰了她的创作思路,抱怨应当买个大房子;父亲开始诉说生活的无聊,用东方思维批判西方行为(也就是批评儿媳)。身为丈夫,作为儿子,晓生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不得不忍气吞声的劝妻子稳父亲。

老朱闲来无事出门溜达,走失于都市街头。晓生找不到父亲,将积压心头的怨气、委屈顷刻释放,打倒砸坏了厨房里的器物,到外边喝得酩酊大醉后回到家里用头撞墙,对着年幼的儿子说:“杰米比妈妈、爷爷都会照顾爹爹”。这句话的背后是妈妈和爷爷的莫大尴尬,也是这个家庭的难堪境地。晓生开始怀疑当初接父亲团聚的正确性。他小心翼翼地维护家庭的安宁,没有意识到已经背叛了传统孝道。他想送父亲到老人公寓,不巧遇到父亲生病而无法开口,后考虑到父亲对陈太太的特殊感情,便与陈太太的女儿“结盟”有意促成二老结合。陈太太无意间听到儿女们的计谋,并告诉老朱真相。老朱感觉自尊受到伤害,当夜独自出走,留给儿子一封情意深长的书信:

“儿子,谢谢你的好意撮合,可是我和陈太太这点志气还有。老人家用不着你们赶,我自己会走。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里却容不下我来。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时候的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有空帮我问候一声陈太太和女儿好。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任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云烟,原本不该心有挂碍。”

这封口语化的书信,字里行间流露着老人的倔犟、坚忍、无奈、哀伤和失望。老人过去勇夺全国太极推手冠军,年老身居异国不由得无可奈何地自嘲:“父亲是民国高官,儿子是留美电脑博士,三代出了我这么一个没用的人。”走过沧海桑田,饱经风霜雪雨,经历文革动乱,失去心爱妻子,本以为可以在儿子那里安度晚年,怎料等回的是无法承受的家庭问题。如是彻骨的悲凉,不由得让人感叹万分,思考如何对待老人的命题。

以儒、墨、道、法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为家庭种下了慈爱、尊敬、赡养等和谐的种子。千百年来,家庭伦理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包括“齐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而今,这些传统伦理受到强烈冲击,不少年轻人对父母口出狂言,视为“保姆”,当作“包袱”,兄弟姐妹竟相托辞拒绝赡养,甚至出现了虐待、遗弃老人的现象。
老朱和陈太太的眼角眉梢萦绕着老人的孤独与失落,他们深切感到生命的终点近在咫尺。在时空的今昔对比与新旧冲突中,李安为渐行渐远的传统伦理谱下一曲淡淡的挽歌,为旧有的亲密人际关系作深情告别。老朱和陈太太代表了传统伦理精神,老而弥坚,不肯“为老不尊”。然而,新社会、新时代、新伦理、新生活把他们推到了难堪的境地,需要经过一番挣扎和省悟,才能在淡淡的哀愁中接受这样的事实。老朱和陈太太的故事,不是魂牵梦绕的故国追思,不是海外移民的甘苦追诉,而是对传统伦理命运的无奈感叹和无限眷恋。

三、构建和谐的精神家园

老朱离家后,来到一个中式餐馆打工洗盘子,因动作不娴熟被老板漫骂,情急之下发生冲突。他施展太极推手绝技,任人推拉岿然不动,打退了中国流氓,打伤了美国警察,最终被强行带进监狱。晓生和玛莎看到了相关电视新闻报道,赶到警局接出老朱并为他布置了新房间。监狱里,晓生追悔莫及跪在父亲面前痛哭地说:“我的家就是您的家呀”。或许是心灰意冷,或许是豁然开朗,老朱只是要求一间公寓独立生活,中国式的家庭梦想在西方环境下不得不做出妥协和退让。

陈太太与老朱同病相怜,迫于无奈地住进了老年公寓。他们站在纽约街头,观望森林般耸立的都会楼群,感叹天高云淡风和日丽。可是,没有人知道他们的未来是否会如天气般阳光灿烂?两位老人似乎要走在一起,相互扶持共度晚年。对于这个可能存在的圆满结局,陈太太用一声“没事”作为了结,留下了广阔的遐想空间。

无疑,这个结局有种无从依靠的伤感,因时代变迁、世事无常、家庭溃散产生的哀伤。李安没能给“新家”一个完美未来,却用他独有的温情处世送给“新家”祝愿。这种态度就如同太极推手的义理,要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境界。对待人际关系、天人关系以及新旧、中西文化冲突,当如“推手”的圆柔方式应对,需要相互调和而不能硬顶硬撞,这也注定了李安的精神家园必是充满沟通、理解与文化相融的和谐之家。



7 ) 文化差异之下的平衡

以前先看的《喜宴》,《推手》这部整体感觉,还是文化上的差异所造成的戏剧冲突。从开篇的各自为战,你来我往,互不侵犯,没有一句话,可是镜头的切换和演员动作自然流畅,即可见这种冲突之下的压抑。朱老和玛莎彼此都并不宽容,按中国人的逻辑,尊老爱幼是为传统,玛莎应该尊让一些,而且朱老也没有恶意,中国人也感觉挺可亲的这么一个人,怎么就让玛莎如此不安呢?美国人讲究个性独立,认为语言的障碍,喜好的不容,连吃饭都不一样,或者来来回回打太极看个京剧吵到了我,这侵犯了我的个人权利。其实这也无可厚非,求同存异嘛。朱老是个有志气的,也是有脊梁骨的人,也是一个可敬的人。老年的豁达和顺命在他身上体现的很细致。他本想“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可是家庭矛盾越演越烈,朱老为儿孙幸福记,同时也是自个脾气倔,傲气不服,只好独自出走。看他一人在中国城洗碗,一个人生活,被那唯利是图的老板轰赶那一段,真个凄凉十分。朱老和儿子在狱中相遇,此情此景,令我感叹和惋惜。朱老只争一口气,更是为了儿孙的幸福。做儿子的也希望尽孝,也希望家和。儿子跪下来痛哭流涕,说:“咱背井离乡刻苦读书努力工作这么多年,就是为了建立一个家,我希望又一天,把您接来美国,让您过上好日子。”朱老在狱中抚慰这痛哭流涕的独子,眼泪泛滥。最后朱老也看透了,麻将馆与陈太碰面:“儿女都大了,我们老年人不自求多福,又能怎么办呢?”其实更多的中国人就想安安稳稳过日子,合家团圆,幸福安康。毕竟兼济天下的只是少数,人这一辈子短短几个秋,你图个什么呢。年轻的时候用身体换钱,年老了用钱换身体,感叹命运不济,可悲可叹。
中国老年人有时候会很敏感,疑心病重,陈太爬山跟不上的时候哭了,怪子女们嫌弃他们老了。子女确实想撮合他们二老,可这也没什么恶意,而且事实上他们确实有点好感。最后的阳光照耀,陈太一个人站在大街上发呆,屡屡叹息。老年人有时候会更加感叹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李导最后还是给了我们些许希望,朱老和陈太一起成了邻居,这里大概是一种期望,也是老有所福,但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无奈呢?
片尾朱晓生和他老婆对练推手时候,进一步点题。“太极拳是逃避社会现实的一种方式,他擅长推手,是在演练如何闪避人们”“联系自己的平衡,同时让对方失去平衡。”我对武术有多厉害这事不熟悉,(事实上,我很怀疑片中朱老内家功那威力)据说习武者武术高到一种境界,或者说那些武术大师,大多有自己的武术哲学,或者叫做“武德”。李小龙就有自己的武术哲学。片尾借朱晓生的口,解释了朱老的待人哲学,就是“闪”,试图以退为进,以一种失衡去建立一种平衡。这和太极的元转、互动、四两可拨千斤道理一样。但是如果欺人太甚,忍无可忍只好无须再忍。纵容大恶便是去善,所以朱老不是一味地妥协退让,逼不得已只好让餐馆那帮乳臭未干的小子见识见识什么叫大师。所以李导大概想说,文化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试图去建立一种平衡,这难免需要牺牲,需要太极那样的一种融合。
不得不说,郎雄演的真是好啊!以前看《喜宴》的时候还没特别关注,《推手》时他是主角。看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那嫉恶如仇的眼神,静养时候那醇厚的儒家气质,老年人的那种安详和厚重,真是入木三分啊。现在中国很难找得到这样的演技派大师了,可敬可叹可惜!片中可见李导的对共情节,看朱老的文革记忆片段就知道了,妻子被活活折磨死,朱老只能保护他儿子。据说这部片子差点因为意识形态而难产。因为意识形态之对立而让艺术挣扎,可悲亦可叹。
李安的处女作居然已经如此成熟,细节的处理相当的细腻,叙事的情感自然而流畅,戏剧冲突平常自然,由此片可见他日后大师的导演功力,真不是盖得。
最后附上王维的《酬张少府》,就是朱老送给陈太的那副字,当时朱老读出来的时候我就喜爱上了那种意境,静雅、含蓄而富有韵味,洒脱、超然却又有种隐逸的淡然,发人深省。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8 ) 没有你们哪有我——只是《推手》观后感——不是评论……

站在马路边的两位老人,看着川流不息的人群,看着高楼大厦挡不住的骄阳,却不知道下一步要踏向哪个方向……看完《推手》这部电影,我突然产生一个疑问:“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不是也有着很多的无奈呢?因为真等到那天的时候,也就再没有别人可以偕老了……

我不由得再次想起,老爸爸的那段锥心的文字:“儿子……常言道,共患难容易,共安乐难,想不到这句话,却应验在你我父子身上,从前在国内多少个苦日子,我们都能够相亲相爱地守在一起,美国这么好的物质生活,你们家却容不下我,唉,两地相比,不由得我怀念起你小的时候种种可爱之处。不要找我,安心过着你们幸福的日子,我祝福你们全家……天下之大,岂无藏身之地?赁一小屋,了此残生。世事如过眼烟云,原本不该心有挂碍。父字”

我记得我以前 因为跟妈妈真的关系很好的缘故,就跟妈妈说:“妈妈,以后我长大了一定要亲自照顾你!因为除了我以外,谁照顾你,我都不放心!”妈妈淡淡得一笑,说:“等你长大了再说。”那时候的我,没有读懂妈妈的微笑,以为是妈妈不相信我的孝心……
又有一次,或许比先前那次稍稍大了一点吧,我说:“妈妈,以后我结婚了,和我的老公一定要至少照顾一方的父母,因为觉得两个人再忙,如果连一对老人都照顾不来的话就太不像话了。”我用我坚定的眼神告诉妈妈:我希望那对父母是你和我的爸爸。妈妈又是淡淡得一笑,似乎倍感安慰,接着我的话说:“那我希望你好好照顾你的公公婆婆。”其实很早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言传身教的告诉我,如果做一个好太太,好儿媳。每次我幻想以后的婚姻生活时,妈妈就会感叹着说:“如果能够碰到一个很好的婆婆就好了。”因为妈妈觉得 如果婆媳关系好了,家庭会更幸福!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个淡淡的微笑,和这句简短的话语到底有多重,只是天真的相信着,我将来一定会很好的照顾你们二老的!直到看到这部电影之后,我才“翻然醒悟”。回想起小时候,爸爸总是很释然的笑谈“看来呀~闺女,咱是靠不住~还是跟着‘领导’走好。”(领导就是爸爸对妈妈的“爱称”)其实,在他们知道那个呱呱坠地的娃娃是个丫头的时候,就已经知道“闺女是他们永远也靠不住”的吧……父母,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养大自己“靠不住”的孩子们的呢?

电影里的晓生,其实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他努力学习,来到美国读大学,为的就是希望将来可以接父亲一起去美国享福!也想着“关心父母,父母关心自己一样”。
电影里,老爸爸在晨练的时间虚弱的躺在床上,跟本想去说服老爸分开住的儿子回忆起了一段往事:“红卫兵抄家的那一天,他们知道动不了我,就拿你和你妈出气,我只有一个身子,顾得了你,就顾不了你妈,等他们歇下棒子的时候,你妈就不行了。这辈子我对不起你妈,只对得起你!”在老妈妈去世之后从来不敢看她的照片的爸爸,这么多年来心里是在怎样的翻滚着呢?!谁知道……

我突然又想起,十一在家的时候(那几天和妈妈睡在一间屋),某个早上的五点钟,我起来拉肚子,我身体本来就虚弱,再加上那几天的“水土不服”,那次更是几乎让我整个人都虚脱了,几乎到了站不起的地步……好不容易回到床上,呻吟着“妈妈……妈妈……”的,妈妈赶紧起来给我揉肚子。我甚至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当时的我重新感受了一次曾经得心肌炎的时候“躺在床上也觉得累没有力气”的感觉。妈妈也实在没有办法,揉了很久之后,看我稍稍能喘过来气了,就去给我拿了一小块馒头,想填填肚子有点底气。妈妈一边喂我,一边淡淡的说了句:“你知道么?我生你的时候,比这还要痛好多呢。”之前的我,一直很好奇生孩子是什么感觉,总是“不害臊”的缠着妈妈问这个问题,因为很多女生都有表达过对那种剧痛的惧怕而不愿意生孩子。妈妈总是说“确实会很痛,可是就一下子,而且那时候所有的痛早就被看到孩子的喜悦和兴奋淹没了。”天真的我真的就那样的相信了。因为在妈妈清澈的眼睛里,看不到一丁点痛楚的回忆。所以,那天早上我问妈妈“你不是说就痛一下子么?”“是生你的时候,最痛,其实平时也常常就很痛,所以等到真正生产的时候,反而能挺过去了。”“不是说,痛会被兴奋掩盖,会忘记么?”“但它确实还是在痛。”坦白说,那天早上之后,我真的有很挣扎过,一向很想要有很多很多小孩子的我,整个假期都在跟妈妈声明“我以后不生孩子,要领养!要领养很多很多小孩子,但是绝对不要生孩子!”
因为生过病的关系,看起来会比任何人都要坚强,可是,也正是因为生过病的关系,所以比任何人都要害怕再次生病。所以很努力得让自己健健康康的!因为那几年“药不离身”的日子,那几年“痛不欲生”的回忆,真的让我知道 时下很多人所谓的“潇洒” 其实都只是对于病痛的无知而已。

年少的我 还难以想象生养子女的艰难,也难以勾勒抚养儿女的劳苦。我至多也不过是在这里感动流泪,写下一点“不痛不痒”的文字而已,而父母却是用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生命来亲自写下的那充满爱与喜悦、又充满汗水和泪水的诗篇!
可是 年少的我 一直看着父母坚强微笑的我,永远也无法忘记 那一晚,那个第一次看到父亲眼红的那一晚。那晚的我,义愤填膺的指责父亲对哥哥的严苛与打骂时,复杂的爸爸的眼神,气愤、失望、内疚、伤痛……我到现在都没有读懂,但我知道,那双眼睛 布满了沧桑的眼睛 充满了泪水,充满了让我内疚的泪水。爸爸只说了一句话:“……你们是不知道我的压力有多大啊……”我不知道这句话里 包含了爸爸多少的艰辛 多少的疼痛 多少的无奈……
后来,记得有一次到大伯家里串门,那晚大伯突然回忆起他们的小时候,模糊的记忆里,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大伯红红的眼圈,一向喜欢调侃说官话的大伯,那一晚显得那么真实那么亲近……那晚之后,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爸爸因为“地主背景”还有过营养不良得腹肿的经历;我才知道 小时候的父辈们 曾经在饥饿万分的时候 被人拿着倒在地上,搅和了泥土、杂草的一碗面条来取乐;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身无分文 离开农村 走向城市 去寻找自己的未来;我才知道 年轻时的父辈们 曾经为了给家里省下一点年夜饭的钱 一年流血流汗 也舍不得多吃一点 也要多做一些苦工;我才知道 今天 能够每天都有饭可吃 有电视可看 有钱可以零花的日子 是他们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做赌注 一步一步 赌到了我们的今天;我才知道……

怎么会没有压力呢?好不容易才拥有的今天,如果 因为 我们孩子们一次两次小小的不经意的任性 ,因为我们的不懂得珍惜 因为我们的叛逆和堕落 ,让父母的辛苦毁于一旦的话,他们要怎么面对他们自己的人生呢?!因为爸爸 太清楚 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残忍,如果我们自己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和财富的话,即使他再努力,也为我们做不了什么,因为他从生下我们的那一刻就知道他要比我们早离开这个世界,他就知道 他无法看到我们最后的样子,无法知道我们最后是否能够幸福、是否依然幸福……那是怎样的压力、怎样的负担、怎样的惧怕呢……没有子女的 身为子女的 我们 ,又怎样才能知道呢……

是的。父母的教育大多确实令人难以满意。可是 今天 能够在世界的某个角落里 看书 写字的我,依然能够哭泣 能够微笑 也能够继续奔跑的我,我更清楚的是 我的确不是一个让父母满意的儿女!在他们承受了因我而起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之后,我的眼里却常年来都只有我自己:我的朋友,我的学业,我的将来,我的假期,我的小说,我的懒觉,我的心情……可是,等到我突然转目,看到身后一直默默关注的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的时候,我已经身在异乡了……

前不久,在一个我要做实验的周末,想起了静音了一天的手机,一看吓了一跳,手机里有将近十个的爸爸的未接来电。还有另一个电话号码的好几个电话。以为是爸爸又是闲着没事想周末找我聊聊,就决定省着长途电话费,等爸爸的下一个电话,于是拨了另一个电话号码,才知道那个也是爸爸借用的。于是爸爸让我把电话挂了给我又打了过来,问的第一句就是:“憨乖,最近身体咋样?”我突然“懵”了一下,莫名其妙为什么第一句话就这么“伤感”呢……然后毫无头绪的回答了后,爸爸很犹豫的问:“最近考试紧么?”“你爷爷最近情况不太好,看你能不能回来,要是耽误考试,会挂科的话 就算了!”我匆忙的说没关系,可以有时间的。当时的我还没有完全反应过来,可是那个晚上 心情真的很复杂。
身在异地的我,究竟 能为我的父母做什么呢?
我告诉自己:这次一定一定要回家!一定一定要见爷爷一面!
其实我知道, 这样的“一定”不是完全出于对爷爷的爱,是出于我自己的惧怕!我害怕家里出事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父母需要的时候,我没有办法在场;我害怕……

可是,当我再一次的联系上妈妈的时候,妈妈已经在老家了,丧事已经办完了。快到连三叔都没能从出差的外地赶回来……我不知道最后一刻,爷爷的眼神是怎样的,爷爷的表情是怎样的,爷爷的心情是怎样的……他的孙子孙女们,没有一个回去的……

我难以忘记,无数次,当我们探望瘫痪在床的爷爷时,用着轻松的口吻说着让人心碎的话的爸爸:“看到你爷爷,我们就看到了以后的我们啊……”

我后来有问妈妈,哥哥嫂嫂是什么感觉。妈妈说,哥哥也觉得很难受“早知道就当时多拉着爷爷的手,多说句话了!”嫂嫂也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可是,我是什么感觉呢?爷爷瘫痪之后,看望爷爷的时间甚至可以用小时计算的我,我是什么感觉呢?那个在养老院,本想安慰爷爷说“我就回来一星期,过几天就走了,你别哭,对我笑笑嘛~”,反而让爷爷更加痛心的摆摆手示意让我“走吧走吧”的 我这样的孙女,我能有什么感觉呢?就算 我在爷爷看不到的 没有到过的 他乡 为他流再多眼泪,又能怎样呢?我对爷爷的回忆 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我们的交集也只是那么一点点而已……

可是,妈妈在告诉我爷爷过世的消息后,安慰了我一会后,还感叹了一句:你爷爷这个样子,多活一天,也是多受一天罪啊……

我想起电影里的老爸爸感叹着:活罪好受,寂寞难熬啊……

后记:
刚刚过了零点,是一个略微特别的零点,是2009年12月31日的零点,也是2010年1月1日的零点。我电脑里的音乐也刚好正在放刘若英的“很爱很爱你”。
“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舍得让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很爱很爱你,所以愿意不牵绊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飞去,很爱很爱你,只有让你,拥有爱情,我才安心。”
我想 父母对于子女的心 岂不也是这样子么?!我也想 即使是这样的爱情 相对父母于子女的爱也不过是冰山一角吧?!
所以,在这个时刻,我写了一条给父母的短信:亲爱的爸爸妈妈 ,我在写关于父母的文章,真的真的很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这样爱 我这个无法回报你们的爱的女儿!能在这里给你们发短信,能喊你们“爸爸妈妈”,没有你们的辛苦,对于我都是永远也没有可能的!真的谢谢你们!新年快乐!每一天都要快乐,因为这是 即使身在异乡,却依然深深的爱着你们为你们祈福的女儿最大最大的心愿!

我也,很爱很爱 你们……

短评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6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至此终于把李安的家庭三部曲看完,最醇熟的自然还是饮食男女,其次是喜宴,最后是推手,原因在于后者太露,讲中国文化精髓在于含蓄吧,若太急于表现冲突则显得功利心太强了。

7分钟前
  • 樹一
  • 还行

朗雄演的当然是好的,而且并没有去一味美化这样一个人物,我想真实生活中老朱应该是善良但有点迂腐、烦人的老人家,印象最深的是他请求再多一次机会洗碗,然后咽不下去饭的僵硬表情。而全片印象最深的倒是儿子的两次暴发,一次对小孩子说,“你比爷爷、妈妈都会照顾爸爸”,一次是监狱中的痛哭,还有别的办法吗?

8分钟前
  • 半袖
  • 推荐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到一双手上,还是打不过生活这个对手。

11分钟前
  • 惧色
  • 推荐

首先我相信这部片子绝大部分外国人是看不懂的…甚至是新生代的华人……<推手>是李安父亲三部曲中感情最为复杂也最为原始的一部,它有着<冰风暴>般的暗流与涌动,结局与Mike Leigh的<又一年>有着本质的共通。这是父亲三部曲中唯一的悲剧。【观影的时候请勿过于纠结情节的刻意……这可是91年的老片子啊!

14分钟前
  • D I D A
  • 力荐

挺牵强的情节

1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天下之大,何处养老

19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老爷子若没有一技傍身该如何是好……

23分钟前
  • 维城乱马
  • 推荐

【其实家庭生活就像是打太极拳,讲究借力用力,以柔克刚。】看了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才发现李安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大师,对中外生活差异下的家庭琐碎刻画的淋漓尽致,故事如秋日落叶漂浮着的小河流水,虽波澜不惊,却凄凄惨惨戚戚,有点人生的无奈和悲伤。

27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9/10)虽然很多人说这片是中美文化冲突,可我看到的却和文化冲突没有一点关系,这是两代人之间代沟。父辈对后辈的事不好奇,只想子孙遵循以往;后辈对父辈的事也许好奇,但好奇中会带着厌恶……郎雄只是没有长得一张小白脸,但他的演技可以完爆绝大部分当红炸子鸡。

31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李安第一部剧情长片,就已经有了他一直以来最让人心动的温柔和细节。剧情方面或许有点把中国功夫太神话了,不过郎雄确实演得好。很多时候啊一家人的关系还真不是绑在一起就能解决的,当然推手的概念用进来不错啊。李安的儿子从小就像东南亚人。。。=__=

3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这部能看到李安的工整和匠气。我开始理解李安为什么说“王家卫是天才,我最多算人才”,那种天纵激情自由不羁,超越时代和文化界限的电光火石,在李安那里是《饮食男女》《断背山》的灵光乍现,但在王家卫的作品中,哪怕是最差的作品,这种光芒也都俯拾皆是。

3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饮食男女讲中华传统膳食,推手讲中国太极。李安这手文化牌打得好。儿子太娘,儿媳太傲娇,女一号老来骚,郎雄一人演技压全场。

41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力荐

看的太心酸,李安自己写的剧本,那心理年龄得多老才能拍的这么丝丝入扣。郎雄演技太好,王莱气场也很赞,这种矛盾冲突还是中国人自己看感觉深刻啊

43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大概电影也是有保质期限的,很遗憾,看这部看得太晚了,要是几年前,大概是会喜欢的吧。现在只觉得太表面太公式化,后半段的处理尤其不好。

46分钟前
  • 蜉蝣
  • 还行

就像老朱一样,住在美国的感觉就是周围永远都是无聊的客气。简直想大哭一场。

48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若是郎雄没有去世,不知道还会和李安合作出多少好故事。

51分钟前
  • 小艺
  • 推荐

影片仿佛太极推手一般,缓缓而来,却暗含内劲,把我的一份心情狠狠朝感动推去。中国式的亲情,中美间的文化冲突展示得很尖锐。除中国城餐馆那段打中国流氓、美国警察比较不喜欢,其余十分满意。

5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首先我不明白为什么豆瓣把这一部电影归为喜剧。李安,真的把人性看得太透彻了。感觉很多时候,其实人没活明白,不知道一直每天念叨着的努力过明天就会等得到的美好日子,有多么不实在。身边这样的例子一点都不少。家庭原来就是本难念的经,但是没有人付得起不去念不去用心经营的代价。

53分钟前
  • ReEi酱
  • 力荐

那您...慢走,那您忙去

56分钟前
  • #Pekingcat#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