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

秋刀鱼之味

剧情片日本1962

主演:笠智众岩下志麻冈田茉莉子佐田启二三上真一郎吉田辉雄岸田今日子杉村春子中村伸郎北龙二

导演:小津安二郎

剧照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1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2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3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4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5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6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13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14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15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16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17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18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19 秋刀鱼之味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40

详细剧情

  妻子去世多年,寡言的山平(笠智众)已习惯被待嫁的女儿道子(岩下志麻)贴心照料的生活。道子表面看来也乐意将老父亲照料,从没流露嫁人的渴望。
  山平老年乐事是与中学时代的几个老友饮酒叙谈,席间友人每谈及道子的婚事、表示要同她介绍对象,山平总会含糊其辞地拒绝,但怕面对什么,他也并不能想清。不过每次饮酒他都会适可而止,以避免酒醉给道子带来太多麻烦。
  这日中学同窗聚会,山平得知老师当年漂亮的女儿为将他照顾至今未嫁,后送醉酒的老师归家,见漂亮人儿今已衰老憔悴,他心里一惊,想到道子。其后,他示意道子考虑婚姻大事,道子却理解为父亲在赶她出门悲伤不已,他好言相劝她方含泪点头。道子答应一刻,他又心生无限酸楚。

长篇影评

1 ) 秋刀鱼之味

小津为何能容纳下这么多琐碎不堪的现实又始终如一地维持出温馨的样子就像幸福生活本身?熬出人生真味撇掉油腻污浊的浮沫,细火慢炖的尘世老汤清澈醇厚,点到为止的人情世故精准温润而不刺人。羡慕小津拨开迷障有序顺应不会崩盘一直生活下去的能力,于是才能看尽种种无奈,提纯过的孤独无需倾诉、不可排解,是人化不开的宿命。表面上毫不相关的名字与正片像站在两个山头遥遥相望的念想,明白又奈何?跨不过去,秋刀鱼之味。

2 ) 小津安二郎的影片是有唐诗精神的

小津的炉火青纯的压卷作---秋刀鱼之味,平淡中,让人看后深情满怀,思绪如海。
这让我想起唐朝诗人韦应物的「送杨氏女」
永日方戚戚,出门复悠悠。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况无恃,抚念益慈柔。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小津安二郎的影片是有唐诗精神的。

3 ) 恬淡的凄凉

看了《人物》栏目的小津。讲了小津生命最后一年。 母亲病重的时候,小津在赶戏,只说了一句,老妈妈是不会死的。 后来,母亲去世,小津说,人都死了,急也没用了。 相熟的出租车司机通知了他。路上小津要喝酒。喝了三瓶,叫司机也喝上一点。 酒是小津最好的伴侣。写最后一出戏《秋刀鱼的滋味》,喝了总共超过100瓶。 从未结婚的小津一直是和母亲一起生活的。弟媳回忆说,美军轰炸东京,大家要逃,母亲却不肯,母亲说,要是走了,从这间屋子走出去参军的小津,回来就找不到他们。 小津为母亲画了一张相。眉眼有笑意,嘴微抿着,有点矜持。慈祥又不失日本女子的风韵。哪怕她已经是一位老妪。 还有他和穿和服的母亲在屋子里起舞的照片。 一直在电影里是那般恬淡冲和的小津,在生活里也是这般波澜不惊。 他手捧着母亲的骨灰送葬。一直都那么的平和。之后写的那首诗,却充满了凄凉。“春天在晴空下盛放/樱花开得灿烂/一个人留在这里,我只感到茫然/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莲的苦味。” 小津是早参透人生的凄凉的人。山田洋次说,看他的电影会笑,笑了之后,却会为内容的凄凉久久回味。就是那么凄凉的故事,看的时候却可以笑出声来。 小津总是那么淡淡的。于是沿用了那么多年同样的班底,彼此早就相熟,做着慢慢变得不合时宜的事。几乎同样的故事,人物,场景。几乎永远重复着不变的主题。人们想起来,小津曾经是连黑帮片都涉及的多样化导演。却在后期,选择不断重复着同样类型的故事。 他墓碑上的“无”,很大,可是在方方正正的石碑上,仍显得那么的落寞,孤单。想起他电影里的空镜头,比如榻榻米上的一只花瓶,不去体会,又怎知道这里面有多少的情绪,在流动。 激进只是一只时代的音符。过去之后,人们又再拾起小津。那里面不变的主题,却原来仍感同身受。

4 ) 生活的真实滋味

几年前看过纪念小津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版,秋刀鱼之味,今天看来,还是这个味道正宗呀。

关于为什么叫秋刀鱼,我查了豆子们的解释,很详细了。因为婚礼,也因为深秋的季节,是一种类似提到粽子和雄黄酒就会自然联想到端午的食品,有了它的滋味在里头。

这里面关键的情节就是女儿的出嫁。但是,女儿嫁给的却不是心里那个中意的恋人——哥哥的同事。有一段他们直接的对手戏,就是同事从哥哥家出来,妹妹说也要走,大方地一同离开,并且在电车站上等车时有过短暂的交谈。这可以说妹妹所能做的最大的暗示了。

可惜的是,这份女人的心意被忽略了。这位粗疏的同事——其实我觉得他不太靠谱——跟女同事好了——但当哥哥被迫说出是替妹妹问问的时候,这位同事又生出遗憾来,埋怨不早说。

一桩婚事就这样错过了。看这个时候,求圆满的观众不免会问,既然这位同事知道了,为什么不回绝了同事,与妹妹好呢?

我想,是因为这个男人并没有爱妹妹到那种程度吧。现实中往往如此,嫁给谁或者娶了谁并不是非这个人不可的——那种青梅竹马和海誓山盟有是有,毕竟是个别的例子——而生活的真实滋味往往是淡淡的不如意。

想必,故事中的妹妹结局也是不错的——毕竟是父亲的老同事介绍的世家子弟,很靠谱,但毕竟不是自己的最初的选择。

这便是小津的可爱细心之处,也是日本民族之幸。有艺术家说出了最隐秘的心事和最朴素的人情。

5 ) 人生の味

一天之内看了三部电影,这部看得就不怎么专心。在电脑上放放停停,甚至当中还出去吃了顿晚饭。亚洲人的电影就总是离不开吃,酒桌饭盆儿,看到老爷子们推杯换盏,当中还酒瘾复发去倒了啤酒边喝边看。 然后看到最后五分钟,爸爸嫁掉了女儿,一个人辞别众人来到小酒馆,脸上露出无以言表的苍凉神情,突然间就被击中了泪腺,喉头堵塞说不出的感情不由分说一股脑涌了上来... ... 至此好像之前所有的家常琐碎,沉闷而悠长的镜头全都因为最后的五分钟而拥有了不可思议的质感和必要。小津这闷片王,他那著名的低机位拍摄法,即不是习惯了榻榻米跪姿的视角,也不是普通的视平线位置。如果说是导演特地用来赋予个人标记性的画面的话,倒也不是不能理解。只是并不知这样做有什么叙事或美学上的必要,如果硬要说的话,我只能说这个位置根本就是家养宠物眼里看到的世界,低微谦逊,怔怔凝视,与己无关。 明明是三人同处同一画面的镜头,可死守着固定摄影机不放,几乎不存在场面调度,也很少正反打。基本原则就是:谁说话就正面拍谁的脸,声画几乎全对位,画外音都少之又少,初看时赫然觉得是在看配了音的静态图画,台词又都是琐碎之极的人情往来,但日语的节奏切分利落滚圆,倒也使得片子流畅纷呈地继续下去了。 就这么死板板地你一言我一语,演员的表演如果不是过于平淡简那直近乎空白,除了冈田茉莉子演的儿媳妇略略显出了些八点档女配角的泼辣精明,笠智众演得老父亲最后一段实在令人动容,单飘老爷的昏沉也有趣。怕是将其他角色换成竖在店家门口的塑料迎宾小姐,对电影也是无妨无碍吧? 就是这么个电影,看到最后几乎落泪。老爷子替女儿愁嫁的心情历历在目,从未见过如此平淡节制而又如此真实细腻的描写的。但这心情怕是也只有同为亚洲民族的人才能体会... ...想自己年初结婚时,我那爸爸却是一言未发,他也习惯了和电影中的老人最后一个镜头那般沉默寡言地颓坐着,好像说什么也说不出,不该说... ... 我这作女儿的竟然不知道他是何心情... ... PS: 片中小酒馆反复播放的日本军歌在我们听来其实是极为刺耳的,老人曾代表军国主义日本出征,战后则过上了普通市民的一般生活。偶遇旧时同袍,谈及,如果日本战胜又如何的话题。小津对这话题未加过多渲染,但不难看出一般大众对战后生活的迷惘。影片最后老人独去酒馆,老板娘播放的仍然是这首军歌,身边两位酒客略带调侃地复述了天皇的投降宣言,互相会心一笑。大概是对过去迷梦已荒凉如此的感述。

6 ) FIFF22丨DAY5圆桌《秋刀鱼之味》:小津生之尽头的完美,是小津电影的极致,亦是电影的极致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5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们敏熙 ,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小津安二郎导演的《秋刀鱼之味》,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欧.尹

我给了《秋刀鱼之味》3星,难得有点喜欢的小津作品,属于超乎预期了。这部作为遗作,并未有特别明显的回溯情绪或对死亡的思考掺杂于中,但营造出的孤清氛围的确回味不穷——嫁女与战败作为一明一暗两个核心话题则巧妙共享了这种情绪。但总觉得话题构建的基础其实很大程度根植于日本民族的文化特征,有点缺乏普适性,换个时代和环境尤其融入当今的两性视角后多少有些过时。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2星,小津电影映像的成熟不可否认,但故事放到现在来看,感觉有点过时。

助理主持人给艾德林的诗

《秋刀鱼之味》是小津生之尽头的完美,是小津电影的极致,亦是电影的极致。

场刊嘉宾donnie

2星,其实有很多可以夸的地方,只是相对于62年的其他电影来说没有那么的喜欢。50年代末法国新浪潮已经开启,60年大岛渚已经拍出了《日本的夜与雾》以学运“安保斗争”为背景,日本电影新浪潮也已到来。他们直面日本正发生的政治事件,而小津还在以一种伤痕和怀旧的态度来面对过往的历史。

场刊嘉宾布谷卟咕

3星,影片的形式还是极致地忠于小津风格(人物基本都在中心中心、剪辑对话你来我往不会打架等等)嫁女题材有点点闷,但结合62年日本战后现代化发展又有很多可玩味的地方。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本片名为《秋刀鱼之味》,但片中并未出现秋刀鱼,查了下资料,有人说是小津安二郎在拍《小早川家之秋》时,公司催促下一部片子,他在匆忙之下临时命名为《秋刀鱼之味》,但如果是暂时用名,为何拍完后不改,仍然保留《秋刀鱼之味》这个名字?各位嘉宾如何看待本片无秋刀鱼,标题却有秋刀鱼,似乎是一种“有名无实”?

场刊嘉宾欧.尹

我想名字的事情在这类作者电影中被弱化了,就算是起名为《东京物语》或《东京暮色》,也无非是多了个代号,对于内容和表意的暗示或提升也不明显。也许小津拍完觉得本片的意境叫做《秋刀鱼之味》也还恰当,有点通感的意思。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可能是比较有特点吧?秋刀鱼或许在日本的餐桌上是很常见的食物。

场刊嘉宾布谷卟咕

原来还有这个故事,都没注意到没出现提到秋刀鱼就想到细长被炸过的鱼串在长竹签上,一种板上钉钉风华不再的落寞感…但可能是过度解读了。总归也是日常食材,要端上桌的(片中老夫亲也是养育了三个孩子算是完成了人生一大重要责任。

助理主持人给艾德林的诗

我觉得从小津一贯的标题起法上来说,《彼岸花》没有花,《晚春》里没有春来看,《秋刀鱼之味》里也不用非有鱼,但从以前一直很意象性的名字来说,《秋刀鱼之味》也作为小津的最后一部片,有了实际可经验的所指,还是显露了一些不同。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小津似乎很喜欢以季节相关的作为标题,《晚春》、《麦秋》、《秋日和》,那么大家大多是觉得以《秋刀鱼之味》是表现庶民家常之味。那么就下一个问题,同是嫁女儿,你们觉得《秋刀鱼之味》与同位导演更早拍摄的同题材《晚春》有何异同之处?

助理主持人给艾德林的诗

《晚春》里小津的镜头语言还是可以看出来显现的,到《秋刀鱼之味》是角色完全显现,镜头语言就完全隐形了,我觉得这是小津执着于嫁女这个主题在秋里可以更好说服观者的原因

主持人我们敏熙

我个人会认为《秋刀鱼之味》比《晚春》在嫁女儿这件事上更加令人信服。因为《晚春》最后父亲劝说女儿那一通话,完全说服不了我,而《秋刀鱼之味》因为有老师父女作为对比,会觉得更合理。

场刊嘉宾donnie

同意,把镜头对准无力反抗的日常平民百姓。

场刊嘉宾布谷卟咕

直观来说《晚春》更关注父女情感上的波动,而秋的镜头则是放在生活上,更有一种宏观感。

主持人我们敏熙

《秋刀鱼之味》有很多组关系对照,朋友找了年轻妻子,老师父女,儿子夫妻,我个人也会觉得《秋刀鱼之味》里角色更鲜活,也有人说是父女恋。

场刊嘉宾donnie

《晚春》中对女儿的笔墨非常多,父女之间也更亲昵。我觉得《秋刀鱼之味》有表现恋父的情结,我个人也更喜欢《秋刀鱼之味》。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笠智众这张脸总是让我无名火起,很想甩个几巴掌上去。

场刊嘉宾欧.尹

感觉笠智众在《秋刀鱼之味》里比《东京物语》好看一些。

主持人 我们敏熙

本片明线是嫁女儿,副线却隐隐指向政治,如男主去找老师,却碰见昔年战友,两人回忆战争,片尾女儿出嫁后在同一间酒吧里听战时的歌曲,你们如何看待该片这种嫁女儿与战败的类比?

场刊嘉宾donnie

这是小津第一次这样直面战败的问题吧。我觉得两者的关联可能在于父权的转交,战败后权力在美国的手上,嫁女后权力在女婿手上。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日本好多电影都有这样的描写。如果说女儿没有嫁出去,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战败”吧?我不太喜欢这样的联系。

场刊嘉宾欧.尹

如果没有战败与刻画日本人整体情绪性这些内容,即使嫁女的事情写得再细腻我觉得也会使本片的价值大打折扣,厚度不足。生活中遇到不如意、无奈、挫败的事情,可能触发的契机并不同,但最底层的情感是可以构成共通的,这也是我生活中的一种个人体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要把家庭的事情放在社会环境里面来写。

场刊嘉宾布谷卟咕

这个联系我觉得可能在我看来是一种茫然,被天皇推动着高昂地战斗,被朋友推动着去给女儿相亲,但无论如何终有回到思考个人身份的时刻。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男人集体把女人吃干抹尽、压榨到死的行为,就和日本侵略中国是一样的。

场刊嘉宾欧.尹

我在想这种”吃干抹尽“是不是那个时代日本文化中比较接受、常见的状态,感觉小津倒并未特意批判此事,不过这种类比确实可以成立。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他没有批判,他的态度是:有点点内疚,但是也就这样吧。其实是很真实的,因为男人就是这么不要脸。

主持人我们敏熙

同年的《安详之兽》,吃干抹尽很明显。然后这部里的女性角色,蛮有“对抗性”,儿子的妻子、女儿对家人。

场刊嘉宾布谷卟咕

对,我其实不能很肯定一些女性刻画背后作者原意是什么。

场刊嘉宾donnie

我没看出“对抗性”,我看出妻子和女儿的界限模糊了,女儿拒绝嫁人还表示要一直照顾父亲和家庭到底。

主持人我们敏熙

比如儿子要买高尔夫杆,妻子很不同意,不嫁人就有可能成为老师女儿那样。

场刊嘉宾欧.尹

对,从我的视角和文化背景来看,《秋刀鱼之味》上来表现的那种嫁女儿给父亲带来的”困惑“其实是不成立的,女主还说可是如果我嫁人了,爸爸不是会很困惑嘛。完全没有对困境形成的解析,好像理所应当,所以感觉是文化背景带来的差异。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但是你嫁了女儿,女儿也只是照顾另一个男人到老到死,如果不幸生了儿子还要多照顾一个。

场刊嘉宾Donnie

我天哪吐了,老爸还忍痛割爱,作出巨大的牺牲嫁掉女儿,我笑死。

场刊嘉宾欧.尹

对呀,我就是不理解这种巨大的牺牲,而影片中的人物却完全视为理所应当。怎么就一定给父亲带来了多大的困惑了呢,以至于不看到老师的女儿都不下定决心

主持人 我们敏熙

对小津安二郎这个导演,在国内有着很多的争议,有其在二战中的态度,也有对电影里父权的质疑,还有认为其电影角色僵硬,犹如在看僵尸电影,你们如何看待?可以只说一点。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小津厉害的一点是他真的做到了写出一种“没有主观恶意的自私和伤害”,我完全能想到,他们眼里看待侵华战争,就和里面父亲看待女儿是一样的。小津的意义就在于打开他的电影,你能看见真正的日本,属于日本的国民性,《东京物语》的情感可能相对已经是很普世的了。

助理主持人给艾德林的诗

在现今小津已经被神化和恶化的二极管处境下,小津电影始终如一的嫁女主题下持之以恒的变奏,或许是让观者以更中道的方式来看待现今社会和世界的一个更可取的视角,反过来也可以用这个中道的视角来看小津其人,和日本电影。

场刊嘉宾Donnie

说实话我也不太喜欢小津塑造女性角色的方式,好像都是男人想象出来的女人,对于传统正面女性的刻画好像客气已经刻到骨子里,总是眷恋父亲替家里人着想,看不到她们的复杂和真实想法。不喜欢这些女性服务性的完美的笑容。这一组人物的塑造是为了对比现代化后的自私消费主义与传统的价值观念吧

场刊嘉宾布谷卟咕

我对僵硬的理解是,很大程度僵硬是由拍摄手法和剪辑决定的,所以导演的立场我摸不透;角色是根据强化了生活中日本人特性的剧本在表演。

场刊嘉宾欧.尹

我其实没太get到僵尸电影的点。

主持人我们敏熙

比如角色始终笑着,特别是原节子,感觉永远在笑着。

场刊嘉宾Donnie

可能是表演上的僵硬。我很受不了(原节子)这个(微笑),那种刻进骨子里服务男人的微笑。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你看到笠智众不觉得他像僵尸吗?拳头不会硬吗。笠智众如果是我领导,我一定每天在他茶杯里吐痰。

场刊嘉宾欧.尹

在《东京物语》里面也像(僵尸电影)咯,推得更广一点,很多”老电影“可能都有这个感觉。

场刊嘉宾Donnie

不会啊你对比其他62年的都还好,这是表演观念的问题吧。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小津电影里的人物很少有大的动作,行动轨迹基本是同一条线来回好几幕。

场刊嘉宾A7M2带位员

这也是日本电影的一大特色,不止小津电影有,那种笑看起来是很假。

场刊嘉宾Donnie

确实,到现在都有,我就受不了新垣结衣那个笑。

场刊嘉宾欧.尹

从《秋刀鱼之味》里面我感觉get到一个点是”日本人的假客气“,影片中多处有展现,当面非常礼貌转头就调侃或品头论足,我觉得这个也是和你们刚刚讲的表演僵硬是有关的。

场刊嘉宾布谷卟咕

据说小津片场很“独裁”的 所以这种僵尸表演也有他想传递的信息吧,不知道,很迷惑。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我想起《浮草》了,京町子那种表演算不算很“非小津”。京町子真是少数我能在小津电影里回忆起来“鲜活”的表演,虽然和角色泼辣张扬的设计有关。

主持人我们敏熙

不过《浮草》非常父权,京町子再怎么样,最后还是灰溜溜找男人去了。

特邀嘉宾子夜无人

“1949年,原节子参与小津安二郎《晚春》一片的演出,此片不但成为小津电影日后广受推崇的起点,也因而展开两人长年为人称道的合作关系。往后,原节子经常成为小津电影中的女性角色,永远如此温婉大方、善体人意,却又不乏主见,无疑是小津电影中最令人难忘的女性。原节子终身未婚,也因此被誉为‘永远的女儿’、‘永远的贞女’、‘永远的圣女’……”

这种话其实看了让人不寒而栗,民国时期对女明星的审美都比50年代的日本更open。

场刊嘉宾欧.尹

英格丽·褒曼骂骂咧咧退出直播间。

短评

小津电影一向给出整体琐碎,细处干脆的生活印象。虽取名秋刀鱼之味,也是与吃有关,但终究只谈及海鳗、汉堡猪扒之类,大部分都是男人们在喝酒议事:来回也就一件事即道子的出嫁。所有人的表情基本都不表露内心,全部都在努力认真地生活和老去。太久不看旧温情片的缘故,片毕印象最深的,竟是那两次群骗

4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嫁,无法照顾父亲,孝道有失;不嫁,牺牲个体幸福。嫁与不嫁由此成为哈姆雷特式困境,引发的象征意涵,涉及新旧秩序之争。战后的《晚春》第一次触及此议题,惟《晚春》较平和,二元结构凸显,但并未起冲突,而是互渗,各得其所。传统日本风物美轮美奂,现代西式文明真挚动人。是以近乎佛家无常之境顺应世事变化。《秋刀鱼之味》为小津反复拍摄嫁女议题的最后一击,临终遗书,心态却完全失衡。本可以现代化处理的人伦孝道却与封建帝制旧秩序捆绑一起,且以极端迂回曲折的叙事结构,来强化嫁女儿的不得已、现代消费主义的不堪。结尾处笠智众回想帝国荣耀,内心悲戚莫名。人去楼空,其脸部表情扭曲,痛苦,这实乃面对帝国沉沦、旧秩序垮塌、大势已去后的崩溃情绪的终极释放。回看《东京物语》结尾,母亲终究病故,笠智众颓然一句“结束了”,意涵不言而喻。

5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女儿出嫁的当晚,平山孤零零一个人去酒吧喝酒,老板娘见他穿得正式,问他道:“今天从哪里回来呢?是葬礼吗?”平山想了想,点头:“嗯,也可以这么说。”

9分钟前
  • 安东
  • 力荐

#重看#冷峻的青灰色办公环境,温暖的米黄色家庭氛围,长长的望向走廊户外的凝视,霓虹林立的酒吧街道,碧空万里的朗朗天地,那些苦那些愁,那些盈盈浅笑那些蹙眉辗转,都融进生活的涓涓细流;如沐春风,如臻化境,人生就是孤独。

1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有一位故友,点秋刀鱼时总要交待一句“千万不要去内脏”,他说原因是,带着内脏烤后的秋刀鱼腹,肉里带着迷人的苦味儿。

12分钟前
  • 仲曰
  • 推荐

没有冲突的故事,原来真的可以拍出来

17分钟前
  • 鱼青卿
  • 还行

重温。小津电影里出现最多的场景大概就是几个老家伙凑在一桌喝酒闲聊唏嘘感慨的戏了吧。这几个老家伙都哪找来的,演的还真是有滋有味。雷同的情景如此频繁地出现在同一导演的作品里,却令人百看不厌。

21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影院看小津是完全不同的感受,戏更像戏,竟然笑了。还记得重复出现的一排男人在小酒馆喝酒扯淡的侧影。对铺满的配乐和战后日本(小津的政治)这两点产生了兴趣。 基本观感没变:坚持以家庭为单位来讲日本社会,剩女养老夫妻关系,背后都是孤独,婚礼即葬礼。镜头语言feels so staged。

22分钟前
  • 57
  • 推荐

日本女人真美,一颦一笑都美,和服也美,日本男人有福。

24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1.小津遗作,永远的嫁女主题,父女视角轮转,契如[晚春]变奏。2.岩下志麻和冈田茉莉子好美。3.以景框中的红/橘色物件引导目光,精妙而不刻意地营造纵深感。4.榻榻米高度下隔门斜侧方拍数人饮谈的构图复现频次最高。5.茶壶,2~3空镜转场:酒吧,街巷,走廊。6.到头来,人终究是孤单一人啊。(8.5/10)

2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小津计划最后一部,今日达成。竟然片头不再是熟悉的粗麻布衬底,片中竟然正面讨论了战争。但是仍然是熟悉又熟悉的故事,熟悉又熟悉的人物和演员。全片彻底没有任何运动镜头。剧本写得好似作为背景音乐的那首回旋曲,真是好剧本!非要挑一点的话,这部电影没有原节子啊!(不过真的是没有合适的角色啊)

3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岩下志麻的红裙子,冈田茉莉子的红线衣。贫民区,团地,海军进行曲。

3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小津终曲,一改五零末入彩后的几次父亲形象性格变奏(佐分利信的严与中村雁治郎的浪),把老搭档笠智众找回重归小津模板为父正轨,只是由岩下志麻演女儿以她的独立顽强个性略显错搭,导致父/女这条线的感染力被板楼公寓里哥/嫂小夫妻抢了上风头……片中有场戏需要特别说明:同学会老师醉酒被送家,平山眼见其未嫁女如今已显老色衰,于是下定决心抓紧将道子嫁出。此为该支线的叙事主意。但它还有一条浅埋辅意,这位落魄老师当年教的是中文;如今他家面店招牌燕来轩以及店内装饰也都在走华风,可很明显在惨淡经营口碑不佳,才有了老战友重逢之后临时起意,弃面而入吧。那吧走西风卖洋酒挂洋名,唤做Tory保守派,还插播军歌,餐食品相与环境气氛甚至老板娘的长相皆与街底招牌暗淡的燕来轩形成强烈反差……此处所释放信息叫做:远中亲西、美日同盟。

35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小津的电影由内至外都维持着这样和简朴清淡、他的色彩总是窗明几净,构图总是工整对称;他的摄影机端然不动,安静面对生命的流转,很少人的世界会象他那样平和。他是看破红尘,哀矜勿喜,面对天地的损毁报以沉默。”

39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想起秋刀鱼之味,残落的樱花有如布碎,清酒带着黄莲的苦味。”小津迟暮,又逢母丧,不胜秋凉。“他的色彩总是窗明几净,构图总是工整对称;他的摄影机端然不动,安静面对生命的流转,很少人的世界会象他那样平和。他是看破红尘,哀矜勿喜,面对天地的损毁报以沉默。”——罗维明《小津境界》

4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养儿女,可是儿女终究都是要离开的,最后留下寂寞的一个人。女儿的那种口是心非的感觉,小津真是有够了解女人了。嫁女确像是葬礼。表达了一种日本人的孤独,人生的孤独,和战败后日本国的无奈与孤独。其实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独角戏,寂寂寞寞,偶尔有几个人对你有些许温存,最后,也不过就如此了。

44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就是因為爸爸太萌了女兒才不想嫁呀!

47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推荐

1. 剪辑和表演/台词都非常“硬”,带有时代和地域印记的不流畅;2. 平稳和细节的缓慢推进非常令人感动,对人物的关怀就是对文化的关怀;3. 在平缓微妙情节挪动中,视觉细节的另一个功用在于增加趣味性、可视度;4. 观察、观察、更深入地观觉和体察,远离大道理,终可深入人心。

51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看到最后总是伤感和悲凉。传统的日本文化将女性置于服从与服务的地位,而女儿终究是要嫁给另外一户人家为别人服务的,这也就成了小津电影里最大的矛盾。小津的审美真的高到一定境界,平和端正的摄影,优美的空镜头太有意境了。还有就是目前看到的小津作品都出现了火车。

55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资料馆#这部小津里的女性角色终于变得全然“反叛”了起来,细读起来发现是一个极好的女性主义研究文本。一头一尾看似不经意地调侃男性娶了一个和自己女儿一样大的续弦,实则和全片聚焦的女性命运形成了对比,即女性年轻不出嫁就会变成“老姑婆”。另,本片极好地揭示了为什么女权对应的是父权,正如波伏瓦所提到的,在女性命运中,女性始终承担着作为他者的内在性:维系家庭生活。对于女儿出嫁一事,所有人听到的第一反应都是父亲会孤独、会不方便,父亲是所有人思维出发的第一中心,而女儿(乃至儿子)不过是父亲的所有物。看完其实有点伤感,但又讲不出缘由,就好像秋刀鱼之味其实也并没有秋刀鱼一样吧。

58分钟前
  • 雪球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