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怀特饰演的律师Edee Mathis满怀悲伤,决定把自己的痕迹从社会中抹去。咨询了网络上的求生专家后,她“消失”去了美国最人迹罕至的地带之一:怀俄明州的肖松尼族国家森林。Mathis住在木屋里,学习自己打猎、捕鱼、种植,对抗当地严寒的冬天和残酷的地貌,以及会杀人的野兽。此时,她遇到了印第安人Joseph,为此,她开始直面内心的恶魔,并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求生意志其实比想象的强烈。
一场意外,让女主的丈夫和儿子丧生,只有女主侥幸存活,面对未来一个人的生活,女主的悲痛难以想象,尽管女主的妹妹竭力安抚却无济于事。女主买下一处深山的破陋小屋,储备了一部分粮食,我理解,女主希望借由大自然治愈自己。经历了熊袭击失去所有粮食,暴风雪失温晕倒不省人事,女主被动接受了男主及他家人的帮助。从起初的被动接受,到被男主引导着热爱大自然,学会与大自然相处,打猎,耕地,享受美景,慢慢的女主的情绪好起来,却一次都没有下过山,仍旧想逃避俗世的烦扰。直到一次男主来告别,并且许久没有出现,面对这个最亲密的朋友的消失,女主鼓起勇气下山,发现男主已病入膏肓,男主临终前告诉女主,由于自己醉酒驾车,害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随后男主离开了人世。女主似乎理解了男主的最后一次救赎自己的想法,随后打通了自己妹妹的电话。
一个阴天的午后,我很安静的看完了这部影片,没有各种零食和碳酸饮料,也没有咖啡,只泡了一壶清茶。影片中的美景自不必说,淡淡的跟随导演去观赏女主、男主的互相帮助以及自我救赎,我有点理解《纸牌屋》的罗宾·莱特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题材,也许理解的片面,我想每个人的经历会造成理解一部影片内涵的偏差。
女主不算完全的自我拯救,也许选择进入深山生活,是自我救赎的第一步,一个城市生活多年的女性,在深山里的存活几率为几呢,如果没有男主的救援和日后的帮助,女主没有办法完成解开心结回到生活轨道的蜕变,而,男主,更是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我喜欢这部影片,但我也知道,如果我的人生正处在灯红酒绿的边缘,我断然不会花两个小时去观赏,因为我心不静。了。大都市里各自承担着各自生活压力的人们,有些勇敢的选择面对压力,找到方法排解,有些扛着压力奋勇向前。无论怎样,选择活着,就充满了勇气和对生命的敬畏,无论你是否找到了排解的方法。
如果你有两个小时,如果你正好不处在风风火火挣钱的忙碌中,那么你可以试着看看,就当一次心灵的远足吧。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小爷的五花肉(来自豆瓣)
没有包治百病的药,没有老少通吃的万人迷,但可能有相似的口味,相似的喜好,可以共情的快乐和痛苦,让人类群分,即使相隔千里,即使从未谋面,却因为一种食物、一段音乐、一篇文字而感觉惺惺相惜。电影Land发出了一段脑电波。那些打高分的观众,可能都曾有过或正在经历无法自拔的沉沦,不是不想努力,而是找不到激发努力的力量。只是对生命——自己的和亲人的——还有所不忍,令他们试图寻找走出来的路。看Eddie,就像看自己, 没有经历是不会懂的。
Eddie在意外中失去丈夫和儿子,时间也无法抚平伤痛。对妹妹的一丝牵挂,可能还有对自己的一丝责任心,令她挣扎于坚持和放弃之间。她应该是还想自救,所以试图远离熟悉的周遭,远离人类社交,把自己交给自然,试图在孤独中倾听心灵的声音,试图找到活下去的答案。森林里的小木屋,没有原先世界的痕迹,当然也没有手机,她可以专注于生存,努力不触发记忆。
计划似乎过于理想化,不免让人产生疑问。木屋简陋,很难想象安顿一个没有野外生存经验的女人。有一次熊来访,把屋里砸得一塌糊涂,糟蹋了所剩无几的罐头。但熊只来一次吗?找到过食物的地方,熊也会有记忆吧?她钓鱼,只钓到一条小鱼;她打猎,却举着枪对小鹿流泪;她不会劈柴,深冬里撕书来烧火,这能撑几分钟?她只带了几十个罐头,技能又远远不足,她何以从夏季捱到大雪纷飞?
自我救赎的进程也过于理想化。如果是真实的,那真是前世修来的幸运。在饥寒交迫中晕倒,生死一刻之际被路过的猎人救起。解释很合理:他常年在附近打猎,出行时看到远处小木屋的烟囱冒烟,而归程时却不再见烟——在冬天绝对是不合理的信号。她虽然执意孤独,但猎人教会了她捕猎,并在她的容忍度内不时来访。当猎人不再出现后的某一天,她发现自己惦记起这个朋友。于是,她知道自己可以回归社会了。这个释怀的过程是否有效,尚没有完整经历一个过程的人可能没有资格评判;各人还有个体化差异,即使有过完整经历,可能也无法武断他人经历的不合理。总而言之,我没有被说服。
或者仍然可以相信,时间治愈一切。但这个时间可能很长,长到很多人等不到的那一天。在那天没有到来之前,凭着努力,痛苦似乎可能在程度和频度上降低,但其实没有,其实仍然在那儿,被深深掩埋,只是凭借努力不去触碰而已。但任何时候,任何一个莫名其妙的因素,都可能触发它。被触发的那一瞬间,你会惊诧,它的强烈一如当初。
Eddie的离群索居在我看来既不可行,也不可靠。但作者和导演试图讨论的话题发人深省,跟随Eddie走入森林小屋的体验也几乎是切肤之感。电影没有给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因为原本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每个人的伤痛和沉沦只能靠自己慢慢熬煮。
在看电影间隙看了豆瓣第一条评论,“因为一些负面评价让我差点错过它,这部片子是拍给孤独的人看的佳片。”于是想到“人是需要孤独的吗”这句话。
(先聊些别的
关于剧情简介。
这部电影是看过剧情简介之后点的播放键。因为看到了“森林”“木屋”“打猎”“捕鱼”“种植”这些字眼,以及头脑中已经开始构造由这几组词产生的情景画面。对于一个极度想要开始去徒步的人来说,当然是有些经受不住这些诱惑的。仿佛已经开始在那片【Land】呼吸了。
我极少根据电影简介筛选我所想看的电影。我不喜欢过多的介绍解释,我喜欢跟着直觉,自己推开门走进去看,去感知。
带着这种不习惯,在自然遗忘了一些详细信息后,当我看完电影回过头再次浏览剧情简介。我发现我不看简介我不知道女主的职业是名律师。我不知道她“咨询了网络上的求生专家”。我不知道她去到的地方是“怀俄明州的肖松尼族国家森林”。这些我不知道的信息可能影片交代了,但是我没察觉到;也有可能影片没有交代清楚,但是这种说重要但是又不影响我观感的信息我是否应该提前去了解。
很不好评分,因为在我眼中三星太少,四又太多了,所以我写点东西弥补一下吧。
我喜欢Edee和Miguel对话之间的分寸感,让我感到是距离产生了美。
Edee搬到树林小木屋后独自生活期间遇到了暴风雪受了伤,Miguel发现了需要帮助的Edee,带着护士来给她看病。
Nurse,“We should take you to a hospital to see a doctor.”
Edee,”no, no don’t move me, please. I can’t leave here.”
Nurse,”we should take her anyway.I don’t think she is gonna make it.”
Miguel,”we have to honor her wishes.”
在救了她一命之后,edee恢复了正常,俩人有了以下对话:
E,“I want to thank you for your kindness.
but I,I’m…
Well,it-it’s not necessary.
I’m fine,and hm…
you’ve brought plenty of supplies
I can fish soon, grow food.
I’m here in this place because I don’t want to be around people.
Do you understand?”
M,”yeah“
E,”This is for the groceries and the IVs.
No, really, I want to pay
It must’ve been at least a few hundred dollars.”
M,”No, it wasn’t, and it’s all right.
Can’t take money for doing the right thing.”
E,”Can we agree that my actions are my business?”【这句击中了我。】
M,”yes, we can.”
E,“And if I end up starving,well,that’s on me.”
当M察觉到E有“饿死”的想法时,他们谈论了死亡,M说“there are better ways to die.”然后提出“if it’s all right, I’ll come back here and teach you how to trap.”“in the fall,to hunt.””and then you won’t see me anymore.”(现在我发现,这里也是在为他后面的故事做铺垫耶。)E答应了他。并提出了一个要求“would you mind not bringing any news of life elsewhere?”M答应了她,并确实做到了。(也许是因为做到了,才会觉得他俩对话之间的美吧。)
他俩在打猎的时候,聊到一个话题,edee说Miguel像星球大战里的yoda。edee惊讶于Miguel一部星球大战都没看过,Miguel很机智的问了一句why am i him?哈哈哈,主要“你连xxxx都没看过啊?”这个句式就能唤起很多熟悉的口吻。
画面感有点【燃烧】的味道。
最后Edee选择隐居是因为丈夫和孩子在音乐会上被扫射。想到了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里也是孩子在电影院遭到了扫射。
没有找到OST好遗憾,有找到的能@我嘛。
此笔记包含剧透
电影名字:大地开篇我是有一点懵的,因为不知道具体讲什么,但其实主题很简单。一个丧子丧夫的女人,放弃人类社会,去到了人迹寥寥的地方独自生活。她不想呆在有人的地方,甚至心里已经没有了求生的欲望。中途在一次暴风雪中,在昏倒在家之时,遇到了两个印地安人经过此地,救治了她,男的还教了她生存的必备技能,而最后,男主得病死去,两个在最后彼此救赎。
内容其实很简单,但是节奏循循渐进,让人很想知道后续的发展。特别是在看到Eddie(女主)从几乎毫无野外生存技能,到中途崩溃大哭说“This isn’t working.Nothing‘s working.”拍头大哭想自杀,真的很共情,非常能理解她寻觅此地想缓解伤痛,却在大自然的残酷之下更加难以承受的心理折磨中试图寻死...(而当时弹幕真的很刻薄,嘲笑女主没有准备好就过来,以为玩儿呢?甚至觉得她是活该。看到这样的弹幕也真的是很伤心愤怒,人心确实难以互相理解,但代入女主境况,是真的很为她担心和忧虑的。) 被陌生人拯救了,心里也还是没有生存的欲望。
而在男主Joseph的陪伴下,以及教她生存的技能,她一点点在生存的各种需求中忙碌,种菜、捕猎、修补屋顶、设陷阱,她开始好好生活了。只可惜Joseph生病了,佯装暂时离开,再也没回来,留下了他的狗陪伴她,Eddie开始面对过去的伤痛继续生活,在天空下泡澡那一刻真的是热泪盈眶,她在痛苦前变得平静,真的度过了太多的煎熬。
她开始期待Joseph会回来,并感觉到异常后,一次次背着包带着狗去找他。也在他临死前最后时刻,彼此诉说了自己的伴侣和孩子是怎么离开人世的。
这一刻,彼此都不再需要说其他,生命之间以心灵交流,用心灵拯救了彼此。Eddie也将当下与过去连接,不再掩埋过去。
朋友对我说: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更加明白其中的意义。
大自然确实很治愈。但我老是担心主角的生存问题。钱还有吗?工具带够了吗?受伤了咋么办?
这个地方虽是在山林中,但和人类世界没有脱离关系。
更好的是,还有善良的朋友过来救人、陪伴。现实世界没有这么理想化吧。这是一个心中的桃花源、乌托邦。
没想到主角和导演、制片,是阿甘的珍妮。一大惊喜。
总体来说,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温情、自省、美丽的景、善良的人,生动的表演。不愧是阿甘的珍妮。坚强的小花。
去年被科普整容式演技这个词,确实可以用在《大地》里的罗宾·怀特身上,看她这部自己导演的电影,完全不同与《纸牌屋》,更不同与年轻时的《阿甘正传》,是一个全新的角色,叫Edee的失意人,电影一开始,她想远离社会,远离人群。
于是在准备去郊外木屋置办物资时,她一甩手手机丢到垃圾桶里,让跟车拉货的老板把自己的车也开走。决心过没有通讯和交通工具的荒野生活。
罗宾·怀特这个电影故事的氛围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瓦尔登湖》,但是《大地》好看之处在于没有刻意渲染大自然之美之震撼,相反,它表现了自然的残酷,Edee尽管储备了一些工具和物资,但是毫无野外生存经验的她,在开始时便很快陷入绝境,风景的确是非常美,只是看上去而已,Edee要砍柴取暖,下河取水,捕鱼打猎,每一次都是挑战,而且要应对野生动物入侵,随时受伤还要随时要从零开始。
终于在寒冬她病倒了,她最想躲避的所谓人群的出现,救了她,实际上,一直支撑她活下去的始终是其他人,比如她在捕鱼时看到一对父子也在附近捕鱼,脸上散发出久违的微笑。她在木屋受困想自杀时脑中浮现的是她闺蜜对她说,不要做伤害自己的事。
救她的印第安人Joseph在电影后半段不断的拜访她,让Edee适应美丽风景下的生活多了浪漫气息。最后她下山去医院寻找已经病入膏肓并瞒着她的Joseph,在病床旁那段戏升华了整部电影。山下的小镇没有因为Edee不在有什么改变,冷漠的餐厅服务员和医院护士,见到一直等待她的Joseph,他们相互在最后一面讲述了各自为什么选择这样生活的原因,Edee转身离开,Joseph知道自己重病只是和Edee说自己要离开一段时间,很难说这不是一段爱情,然而他们在山上相处的时候甚至连拥抱都没有过,电影戛然而止,《大地》显然不是那种给人一个生活结果的电影,在罗宾·怀特眼里,答案深埋于大地中。
1,当你内心很糟糕的时候,想去个偏僻的地方或者世外桃源,但是注意周围自然之美你是感觉不到的,反而看到的是自然的冷漠和残酷。而且---
2,假如去深山老林,也一定要选风景好一点的地方,那种形容成穷山恶水不能去,否则可能更容易犯病发疯。毕竟----
3,如果你选择荒郊深山野外,实现那种与世隔绝的时候,你先要看看贝尔·格里尔斯《荒野求生》系列片了解基本技能,另外有两部电影适合去看看再决定是否解决你的问题:一部是这部影片,另外就是《荒野生存》。因为---
4,内心孤独是一回事,与世隔绝隔绝是另外一回事。生活状态不同,与世隔绝但不孤独是可能的,但不可能是全天全时,我的意思是睡眠时间也算,与世隔绝需要解决的问题更多。重要的是----
5,假如你选择独自一个人离群索居,哪怕就是在城市里一个房间独自宅居,要对自己诚实一些,要把它当做仅仅是作为解决某种问题的最初方式而已。这并不是长期,去体验可以,毕竟沉思带来认知收获是肯定的,不过条件是真正的沉思,而且也会最后要彻底解决问题还不够。因为---
6,如果是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问题,那么最终还需要在回到社会生活中以实现解决。当你离群索居,很大问题实质是遇到寻求期待的关系(社会连接),或者更亲密一些的关系不成功而产生的。这些关系包括理想抱负,婚姻,失业,罪恶,羞耻愧感等等。所以----
7,对于这些关系,有勇气去离群索居,也留底勇气去承认它的重要,而不是否定。大概率独自沉静的生活,有可能让你分辨带来问题的所有的表象,然后看见自己的所有问题的实质。例如你或许不再会为某些小的伤害再念念不忘。所谓放下,就是让自己变轻,看看剩下自己时,自己本身的重量。因为-----
8 大部分人的生活中的问题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带来的问题,最终都可以治愈,前者依靠人的耐受性,后者是依靠认知疏通淤堵,精神再次流动。离群的好处是让认知通过回想往事,对往事中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重建和重新看待的过程。也许大多数情况还需要实质的重建,慢慢的再接近生活,与原来的人,与周围的人,哪怕是陌生人的崭新的联结都有助于脱胎换骨。当然,也需要点运气,最重要的是你要认识到------
9,人和人的互助,与人的连接,包括接受别人的帮助,特别是雪中送炭的帮助,要用起码以生命的高度去感谢和感恩。要知道接受向人表达的任何善意,都实际是让他人内心善意回归其自己,反过来也一样。如果当时你或他/她都还不能够,那你就耐心等。因为你早晚会相信----
10,接受别人的帮助,其实也是帮助人。坦然的去接受而不要想太多,你得学会让他人感觉有价值,人们在愿意去给予的时候,他们也能从中感到生活的意义。换句话说----
11,接受别人的帮助,其实你不必要去想要回馈什么,你过得更好微笑起来耐心的陪人家坐坐喝茶就好,让人明白你的感谢就足够。最后这才会让你发现----
12,给别人帮助,也是自助。就是智者说的痛苦的经历通常需要刚好与之相对应的乐观情绪来治愈。那么即便是你最困难的时候,不要沉沦淤塞于自己的内心悲惨故事中,在给别人帮助时就是意义的发现,于生命也好,于自己的善念也好,这可能就是走出阴郁的最后的希望。随即你将在与他人的连接关系中感受自己的生命存在的意义,那是你内心能起到的光亮,让你能离开和看穿那些你认为的阴暗。哪怕----
13,在荒野,能自己唱出几首歌的时候,让歌词和音乐,找到原始一些的力量,那能陪伴你的生活。对,一辈子都应该有几首给自己的歌。还有------
14,要相信一个人所有的认知都是可以变化的,对他人可以不抱有信心做到,但对自己就务必要有。人嘛,所有行动的本质都是最追求自己向好的,获得性的。向好,可能是获得平静和解脱,当你重新发现,让你涌动出开始有意愿改变自己的主动性,而不是逃避。这就是领导自己面向未来,有所希望。你需要总能记得----
15,“人类的全部智慧就包含在这五个字里面:等待和希望。” 这句话是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里说的。既然有了智慧,还怕治愈不了什么呢。
最初选择在隔绝与封闭情感,接着拒绝定义自己的悲伤;到最后,山、河、这片鲜有人烟的土地,最终化为她前进与继续下去的力量,作结这场温柔却又刻骨铭心的疗愈。Robin纯熟的角色人设“坚毅”让故事自然成立,不掺杂任何滤镜的风光亦是观影时的良好加成;只是主角的背景故事以及如鸡汤式的剧情导向很难再有更大层面的力量。不禁想到如若有《涉足荒野》那样强劲的原文本加持故事,大概有更好的完成;但她值得继续拍下去,身份解锁得迷人。
Edee做了一件我曾经很想做,却始终迈不出第一步的事!
我想看的是离世隐居,但注定会看到荒野生存,但其实明明可以不让我看到伤心人的精神互助、最终走出决绝孤立、回到人间!把独自疗伤进化成对孤独的主动索取,不是更好吗?(我知道,这样想的人,大概只有我。。。。
〈三星半〉这样的风景这样的人,这样的发展有些可惜。相互治愈来得“轻巧”又突然,或许是因为死亡让原谅变简单了。
失禮求諸野
你不必成為什麼「大師」,活出你內在自性之中的良善與愛,自然就是「照亮其他人的光」!!!+多加一星,為大自然的療癒能量、印第安土著的薩滿傳統。生命存有本身就是全部的意義,端看你活出了什麼品質~~~
我在想,同样是表现悲痛,跟我们说着同一种语言的那些演员,他们的表演方式千篇一律;而我们喜欢的那些欧美演员们,每一个的表达方式都不一样,我们既能够认出他们自身,也能感应到他们的痛心。
罗宾阿姨确实很有味道,在电影里很美,但也仅此而已了,平庸的长片处女作。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有没有点荒野版nomadland的意思 然后景色又有点像first cow 但还是免不了俗 很多的explaination来确保观众看懂 robin wright又想独立一把但又想赢得主流观众 以至于叙事还是有点放不开 闪回和trauma碎片还是有点俗 归根结底片子好莱坞的影子大于我们对剧情预设的北欧气息 不过可以作为meditation观看
最好的治愈还是需要依靠人与人的联结,然后才会与自然(我们的周围)和解。
最近几年,我时常也想什么都不管,去山里生活。离开那些劝我结婚生子,劝我赚钱创业的熟人们。我想要安静和治愈。
别的不说,喜欢看一个人在山林里生活的片就值了。
无论冻死前刹那、学会捕猎生存技巧、重回人间的决定,以上远离尘世的行动只在为故事片中的自我救赎服务,这种个体的“心伤”并非承载于性别、社区、族裔的的整体痛苦,也就有别于断背山、无依之地中寄情于景的寄托,成为并非出于情、对于景的爱的虚假的自然主义
就是我一直憧憬的生活,或者说是想要逃避的方式。
让人有点回味的电影,不只是那伤心之人的互相救赎,还有那山河风光。小成本文艺片啊,就该这么拍。
救一个人不难,最难的要让这个人真正拥有想活下去的意愿和能力。
现代人对社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排遣孤独,但对有些人来说,社会性生存比独居更让他感到孤独。然而,对社会性的“孤独”的恐惧,是不能通过与世隔绝的方式来彻底治愈的,回归社会可能才是最好应对策略。只有真正孤独过的人才理解孤独之人的真正需要。所以,男主在救助女主的同时,也在打探她的过往,希望帮她保持一点社会牵绊。就这种牵绊,哪怕只有一点点,就是希望,就是生存下去的理由。有时人自寻短见,不在于某些事上的绝望,而在于他觉得社会已与他无关了,只要还有社会关联,也就是所谓的社会牵绊在,他做傻事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所以,这就能理解男主为何笃信她会下山,为何坚持要给她手机了。为不辜负男主的好心,女主给自己妹妹挂了个电话,可谓完成男主的遗愿。男主无私帮人的行为,的确令人感动。
因为一些负面评价让我差点错过它,这部片子是拍给孤独的人看的佳片。
是我向往的孤岛生活 失去亲人之后 在哪里又有什么区别呢 比起一个人的孤独在人群中的孤独 更加难以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