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2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3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4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5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6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3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4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5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6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7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8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19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12:38

详细剧情

  该剧讲述了一个虚构电视台“亚特兰蒂斯有线新闻台”(简称:ACN)台前幕后的故事。
  Will McAvoy(杰夫·丹尼尔斯 Jeff Daniels 饰)是一位资深新闻节目主持人,为ACN电视网八点档旗舰节目《晚间新闻》带来超高收视率,但因为飞扬跋扈、刚愎自用,引发过团队成员的不满。在他刚结束休假回到办公室后,发现他的大部分部下将要另谋他就,集体被挖角。McAvoy的老板、ACN电视网新闻部部长Charlie Skinner(萨姆·沃特森 Sam Waterston 饰)有卓越的眼光与新闻理想,知道该如何拯救一档新闻节目,眼光更是准得惊人。他不但没有放弃Will,更利用他的工作能力竭力维护这档节目中的所有人才。这一次,Will不得不带领一批全新的团队成员,重振《晚间新闻》的旗鼓......

长篇影评

1 ) 【你们需要多长时间的高潮?】【观第二集后吐槽】

于是有很多人,这样那样的观众表示第二集没有戳中他们的G dian。

我就纳闷了。

这个剧的每一集完全不亚于片中那些头脑风暴—“我有智商我自豪”—王子与公主压缩整理成千上万新闻信息到仅仅几十分钟一集节目的工作难度。

我第二集看完许久才觉然自己100%的精力都被拉入故事情节和原子弹级的台词碰撞当中。以至于现在去回忆才想起绿幕合成的街道背景,才去对比该剧与Mad Men拍摄技术之间的差异(后者使用低角度仰视,配合轨道机)。

看了快5遍Friends全季,我依然记得总有那么一些时候,某一集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高度。但就像你发球,打炮和放屁一样,角度偏了,没有那么臭了,不代表你该停止这一切。这更是个机会去思考,去琢磨昨晚吃了什么才使你的狗没有被熏翻……

我在Missouri Columbia学新闻,我很爱The Newsroom。

所以我总是对自己说,“少一些期待,不会是坏事”。

2 ) 博弈

a.

还能说什么呢?

一个装了N年好人却阴沟翻船的老聪明鬼;
一个30岁就几近透支,整日徘徊在死亡边缘的漂亮姑娘;
一个木讷的几年不谈恋爱,表情像打多了尿毒杆菌的“首席”;
一个眼睛圆得像玻璃球,但晕头胀脑噼哩啪啦的紧张姑娘;
一个被称为“阿三”的来自贫民窟的理工小达人;
一个醉醺醺神叨叨慢腾腾的白头发老板;
当然,还有一个率一群不满老聪明鬼暴虐脾气的准前制作人。

他们语速飞快,忠实自己。
争吵、讨论、行动,激情澎湃。

每个人也许都有着一部无法言说的个人史。

新任制作人和老聪明鬼一看就爱意十足又狠命博弈。
他为了能享受不断炒她的快感,不惜自掏腰包三百万;
她为了能在新闻室彻底降服他,冒着节目穿帮的危险。
之后电梯里的对话又能看出彼此在对方生命里的刻骨铭记。

美国人就是这样。
把镜头语言玩儿的游刃有余,狡猾圆润。
把电视剧的第一集搞得像精彩纷呈的系列电影之开篇。

度假回归的老聪明鬼,看到办公室空成一片。
他记不得别人的名字,好像也不在意任何人对他的评判。
最终他放了那些想离开他的人两周带薪休假。
带着空降的冤家们搞足了一场让人屏息的新闻播报。
然后
他向员工表达了振奋人心的爱意,却走错了屋;
冷冰冰又优越感十足的准前制作人主动见了女友的父母一面;
空降兵们有了一场最牛逼的亮相;
老聪明鬼终于叫全了圆眼睛助理的名字。

没错,剧情让人屏息。
我的指尖冰凉,心跳加速,每一秒都在拍案叫绝。

我爱这个英式发音的漂亮姑娘。
她的头发常遮住一只眼睛,皮肤很白,狡黠机灵。
你在美剧里总能看到她的身影,却记不住她的名字。

我希望她每周面对着总想炒掉自己的前男友。
表现能越来越好。
2012最期待的美剧。
————————————————————————————
b.

这是一期搞砸了的节目。
也是一集搞砸了的剧情。

我在上一集,一直认为老聪明鬼和小白姑娘的分手必然很有创意。
比如因为哪个战友被炸飞而导致良心受挫之类的误会。
总之就是要埋藏的可深可深的那种。

结果,只是小白姑娘跟别人飞奔了的故事。
还揭示的这么早。
搞得我们老聪明鬼只剩下深情款款、乱叫大吼而毫无新意。

并且,在刚开头一出这个什么加星号可以Dear All的邮件新利器时
观众就知道问题必然会出在它身上。
越不让说啥,就越得让所有人知道。
这和姑娘们传八卦的原理是一样的。
结果没想到,竟然构成了整集事件的导火索。
真心不成立啊。

最怪的还有圆眼睛姑娘,上集我没好意思说她长得不好看。
但眼看着她被俩最有料的领导宠爱,我真心看不下去啊。
无论是她快速对话的时候、还是喝酒微醺的时候。
都那么难得的不好看呀,不好看。
坐在忧怨帅气的暗恋小伙旁边的俩姑娘,哪个都比她强啊。
编导果然重口味。
其实最重要的还是她性格上的不合理转变。
上集是个啥,是个话都说不利索的菜鸟、男朋友都不想见她妈好吧?
这集还抖起来了!
还一直自言自语:我也不知道为啥一见你就这么凶!
P啦,你不知道,女人都在宠溺自己的男人面前有恃无恐的好吧!

唉,编剧大哥,你长点儿心啊。
再惹我就给你降一星!
希望第三集能让漂亮的经济学家和老聪明鬼擦点儿火花。
————————————————————————————
c.

第三集还是好多了。
即使内容让大部分中国观众感觉晦涩。
但交叉剪辑和每个演员的溜台词水平依然让人目炫神迷。

这集只讲了一件事:
你想继续打高尔夫,还是再趟这浑水?
这不仅是醉醺醺神叨叨慢腾腾的白头发Boss面临的问题。
是标准的 News VS Business。
是无数关系网络共同交织而成的一场博弈。

我就爱这上了岁数还气焰高涨的短发女性。
她们目光犀利、头脑清晰、主张稳定、言辞尖锐。
她瞪视着小白Boss
“你Y说教的一切,老娘不懂吗?
否则老娘为什么要买家电视台?!
但老娘告诉你,这六个月来被你们搞,并预设成混蛋模式的爷们
和老娘有生意来往!生意,懂吗?
没生意就没这电视台、没这电视台就没我、没我就没你们。
说到底,收视率算个P?新闻理想算个P?你们算个P?
金主儿能决定一切!只要他们没有罪大恶极。”

美剧的牛逼之处,就是能把每个人的立场表达的鲜血淋漓。
然后让观众迷糊,靠,也是哈!
确实,我们是缺乏自己观点的人。
许多时候,我们很难坚持信念,只是因为少了那份较真执拗的习惯。
民主、公平、善良、持守,是需要培养的。
而我们的国家和环境,没有给我们这个机会。

当然了,东方人习惯的中庸、含蓄、平和
也注定了我们不擅长某些事情。
但我想,任何行业的良心应该是上帝起初就搁置好的。
只是我们也弄丢了。

吐槽:
Y圆眼睛丑姑娘,也不必要这么受欢迎吧。
每回小木讷迎上去,都被同一招击溃。
编剧大叔您确实不该写爱情……
————————————————————————————————
d.

这是著名的最后一分钟营救么?!
起初我认为此集应该叫《失控的一群》
后来发现,彩头在后面哇!

老聪明鬼泡的每个妞都很邪门儿地倒戈。
只因为他苦口婆心的想让她们抹去骨子里八卦的天性。
这些上了岁数的大长腿们,都很不容人说。
说急了就往老聪明鬼脸上泼水。
然后就到八卦报纸周刊上哭诉。
弄得我们老聪明鬼很是无奈,又想坚持做一条不申辩的汉子。
直到白发老头发现事件中的玄机暗含阴谋。

而同时,圆眼睛丑姑娘也继承着烦人路线。
狗揽八泡屎,什么都想占着。
幸好她的室友傻了吧叽也不搞不懂她的鸡贼之心,只考虑肉体。
但重点是,温柔木讷男过上了久违的性生活。
而Don这个幕后操纵手,玩儿的那招电话擒奸很是高明。

随后,圆眼睛和木讷男吵架的一场戏,把我震惊了。
因为那姑娘饱含怒气从会议室冲出来的镜头,彻底让我无语了。
摄影师是和她有仇啊,还是她格外烂泥扶不上墙呢?我就搞不懂。
怎么能丑成那个程度……实在是很难爱。
只能说制作人们的口味都很重。

总之,就是各种发现谎言、秘密、争执、大吼的一集。
直到一个更大的枪击事件令所有个人恩怨戛然而止。
同时,在这场新闻界的争斗与艰难的选择中
就像从水底冉冉上升的形象高大的虾兵蟹将——请原谅我比喻的词穷。
带着立体感、画面感和刺激感,我们的英雄团队一跃而出。

“那是个人,只有医生能确定她的生死,而不是新闻!”
让这个团队里最摇摆的男人也站正了队!
老聪明鬼情不自禁非常凌乱,他不得不对着所爱的人们咆哮
而斗士们也很是捧场,同时间上演各种类型的哽咽。
当然,观众们也激动万分。

所以,这是质量上仅次于第一集的第四集!
————————————————————————————————
e.

最后排队捐款的部分,虽然狗血,但还真是把我看哭了。

当然,还有这集又有激情澎湃的 新闻工作者VS八卦小天后 对决。
老聪明鬼的那番演讲,任谁都会打鸡血似的兴奋吧。

这集是伤兵大汇总。
有被石头砸的、有被门磕的、有敲显示器的、有玩命撞门的。
当然,还有被放鸽子伤心的;更有看清男朋友本色黯然的……

我们的印度小阿萌,成功交到了一个埃及好基友。

而我们的圆眼睛姑娘越来越不合理在于,除了工作越来越牛逼以外,
男人们竟然也越来越爱她。所以她的行动也就愈发不合理了。
不知为何,她实心实意的撮合小木讷和呆室友。
同时还致力于争抢女2号的席位。台词越来越多。
当然,这也跟编剧把Don塑造的越来越有型有关。

这集,依然是好看的。
但被台词炫晕以后,静下心来仔细想人物。
其实老聪明鬼还是不甚成立的。

他的刚中带柔,转变的也未免有些过激。
要知道这可是个拥有高帅富外表的老屌丝。
起初连自己员工的名字都记不得的人。
而现在,说拿25万就拿25万,说能救前女友,掏出支票就要签。
老哥儿再有钱,可他毕竟也不是得了绝症,有今天没明天了。
何况他的前女友也并没有守身如玉,再续前缘。

我们还有编剧,以及众多人物,都被过于激情的新闻理想唬晕了。
所以,这只能是一部理想化的美剧。
————————————————————————————————
f.

剧作结构值得夸赞。
保镖、心理医生,引出老聪明鬼的隐痛。
又牵出一层儿时阴影。

但剧情着实闷到不行。
无论是受委屈的妞儿,还是那个被逼急的黑人同性恋。
甚至那枚戒指。

此集无亮点、无吐槽。

3 ) 哪些人适合看这部剧以及为什么它值五星

时间宝贵,无心前戏,让我们直奔主题。

1、专业性

受前女友影响,楼主比较喜欢看一些专业性的剧,讲述一群固定的人在固定的地点干一些有技术含量的事。这种专业不是简单地堆砌几个专有名词,而是深入细节,贴近真实,要实打实的讲述这个行业以及这个行业里的人们。不求看完之后能成为半个圈内人,至少也应该让人对这个行业有一定了解,这种了解是全方位的,包括行业本身的历史,现状,未来,以及身处这个行业中的人们他们日常做的事、生活状态、精神面貌、感情生活等等,如有必要甚至包括技术和工程细节。

看这种剧有两个好处,首先是它们往往贴近生活,真实可信,比较容易有代入感;其次是因为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也能满足楼主的好奇心。实在不行,你就把这种剧当作科普教育宣传片来看,也是不亏的。楼主阅片甚少,这种剧包括但不限于:妙手仁心、料理仙姬等等。

而本剧讲述新闻编辑室的故事,对于每天都看新闻的我来说,新闻是如何产生、然后被编辑、被选取、被报道,直至最后被我们所接收,哪些事件可以成为新闻,而哪些新闻又值得成为头条,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更何况这本身就是一个节奏快、强度高、信息量大的行业,也就注定了这部剧节奏快、强度高、信息量大。剧中有大量台词却少有废话,处处蕴含着幽默和机锋,角色之间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好不热闹,对于最近喜欢短平快节奏的我来说,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

2、感情戏不拧巴

这里的不拧巴并不是简单纯洁天真的意思,而是不闹心,不纠结,不缠绵悱恻,不要死要活,不刻意卖萌,不人为刁难,不大明湖畔,不网状关系,不重口味,有节制的煽情,以及最重要的——没有床戏。

对于楼主这样一个头脑简单的人来说,处理太过混乱的人物关系简直不堪重负,一部《步步惊心》就可以爆掉我的CPU,而《绯闻女孩》简直就是可以要了我的命。再加上由于前一段时间被【男朋友.女朋友】【他爱她,她爱他,他爱他】的重口味伪小清新重创了三观,楼主至今未能痊愈。如今看到这样一部干净、利落、偶有曲折却仍然积极向上的剧集,简直就像一剂云南白药喷在了伤口上,瞬间止血杀菌消炎止痛。看这部剧的时候,如同当年看【真爱至上】,始终有一种美好的感觉始于电影,留于心中。

而本剧中,无论是男主角的傲娇,还是工科男的羞涩,亦或是女性角色的大胆或矜持,都在可以接受的适度范围之内。即使最复杂最纠结的ABCDE也不过是在爱(love)和喜欢(like)之间犹豫挣扎而已。最重要的是,这种纠结停留在“发乎情止乎礼”的层面,不涉及下半身。这年头,看一部没有床戏的好剧是多么的难你们有人知道么?

最后,顺便说一句,我实在太喜欢女主角了。


3、正能量

且不说这部剧传达的价值观是否有好莱坞美国梦洗脑之嫌,也不说它关于如何做新闻的表述是否有马后炮的嫌疑,更不谈编剧是否自恋,这些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它关于理想的坚持和妥协,个人认为是最打动我的一点。男主角厌倦了“模拟两可”、“两不相帮”、“和稀泥”的新闻模式,决心做“真正”的新闻,因而有了后面一系列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有坚持有妥协,有成功有失败,有正确也有错误。感动我的不是因为一上来就知道自己是正确的所以坚持下去必定成功这种模式,而是在前路未知的情况下仍然去坚持理想,坚持的过程中发现错误然后改正错误,以及为了“行小恶,为大善”而进行适度妥协这样一个坚持的过程。这个世界上,我们从不缺少理想,我们缺少的是脚踏实地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传达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让你在生活重重的束缚中仍旧不忘初心。虽有YY励志之嫌,但请相信我,这些都是非常节制非常克制非常有节操的传达给你的。

4、楼主推荐

最后一点其实是非常个人化的一点,毕竟,这部剧让一个刚喝完感冒药、脑袋昏昏沉沉、智商下降极其厉害已经接近半脑残状态的病患在凌晨2点爬起来无视第二天要早起上班的事实文思如泉涌奋笔疾书的写下这篇影评,难道不值得看一看吗?


THE END

4 ) 新闻背后——事情并非如此 (前ABC Newsline主播Dave Marash对《新闻编辑室》的评论……或者说吐槽)

新闻背后——事情并非如此
前ABC Newsline主播Dave Marash对艾伦•索尔金《新闻编辑室》的评论
原文地址 http://www.cjr.org/behind_the_news/emmy_award-winning_tv_reporter.php


HBO新推出的、由艾伦•索尔金编剧的《新闻编辑室》对于真理、正义和假定的美国方式都过于明确。其中,新闻仅仅是一个借口。我想在这些问题上的武断对于观众们来说没什么好处。像绝大部分电视剧一样,它的情节起伏取决于观众们是否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但这并不是我被要求写下的评论内容。

我要写的是《新闻编辑室》中对于新闻、新闻编辑室和新闻行业的呈现。这方面,恐怕没有什么好话。《新闻编辑室》里的新闻编辑室缺少的恰恰是新闻,正如你所知,那些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日常事件。在其中一集里,news的N被大写,以示一个“真实”发生的大新闻,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广告推销。

《新闻编辑室》并不是关于新闻本身,而是关于它如何被呈现。这一关注点允许索尔金通过其笔下的主播威尔•麦卡沃伊对新闻的意义进行说教,而不是新闻。一个例子就是片中的执行制片人颇引人注目的表态——“告诉那些愚蠢的人们真相”。注意,那些面对“愚蠢的人们”自以为是的人。

真实的新闻编辑室里充满着新闻,充满着引导整个节目的故事们。把它们呈现在节目中,但不是掺杂着任何与编辑室里的人相关的利益的节目里。这是一个新闻编辑室力量的来源。但是这些故事与力量在片中是缺席的。只有大新闻才会得到片中新闻编辑室的注意,其他都是“可鄙的人类的利益”。那些愚蠢的人类,谁在乎他们的新闻?同时缺失的还有所有发生在编辑室以外的工作,但这才是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几乎不可能包括一个世界级的大事件发生时,来自你姐姐和大学室友——恰好是内部信源的电话。报道意味着走出去,并无预先计划的睁开双眼去看正在发生什么,哪里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新闻编辑室》里没人这么做。

讽刺的是,这恰恰是《新闻编辑室》点出的一个事实,现在的电视新闻几乎全部是在办公室内完成的。“外面的故事”仅仅用于填补空白,它们被尽可能迅速且廉价的收集完成。

而在剧中,这个节目的执行制作人和负责人都被塑造成前记者(分别报道过阿富汗战争和越战),对这一点就只能哈哈哈了,新闻行业的决策者并没有反映出来自一线的小声嘀咕的价值。

如今的新闻行业,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正在贬低其生产原料的价值。改革需要依靠的远不止《新闻编辑室》里提到的——从业者的意愿。那是童话故事,对于《新闻编辑室》里的“大事件”,大概就跟《杰克与魔豆》的真实程度差不多。

5 ) 台词(更新至第三集)

【第一集】
MacKenzie:在一个民主国家,没有什么能比让全体选民都拥有知情权更重要了。如果信息闭塞,或者更糟,根本是假信息,会导致灾难性决策,抹杀百家争鸣的的可能性,而这正是我从事新闻业的原因。

Will:这不是什么慈善剧院,而是靠广告支撑的电视台,你很清楚对吧?
MacKenzie:我宁愿为100个观众播出一档好节目,也不愿为100万观众播出差节目,如果你让我选的话。我过来是要做一档最像我们之前节目的节目,而不是你现在这种好好先生的节目。谁说好的新闻就没法受到欢迎的?
Will:尼尔森做过统计。
MacKenzie:那么现在我们就要做既真实同时又受欢迎的新闻节目。
Will:这不是过家家,这是不可能的。社会学家们已经证实,内战以来我们的国家比起任何时候都要两级分化。
MacKenzie:是的,人们倾向于选择他们想知道的新闻
Will:人们选择他们想知道的事实!你想做的根本不能实现。
MacKenzie:除非你认为绝大部分美国公民都是笨蛋
Will:本来就是
MacKenzie:我不这么认为。给我机会,我来证明。你知道你忘了什么吗?美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从她诞生以来就不停地告诉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国家,这是我们血液中的一部分。如果你诚实地告诉观众事实,那么观众会想要看新闻,并不是每个人甚至没多少人,顶多5%,但就是这5%的人会改变这个国家,所以我们会做得更好。

MacKenzie:现在你要仔细听我说,塞万提斯500年前说“听我说,此地荒凉,难以忍受,艺术尽毁,品性败坏,骑士诞生,战袍招展,戴上手套,向你宣战。”这就是《堂吉歌德》。是时候做一个堂吉歌德了。我们要重建新闻界,重塑新闻工作的神圣性。做一档夜间节目能够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彬彬有礼,谦和有度,回归到重要的新闻上,不再有漫天谣言,不再有窥探隐私,向愚昧之人宣扬真理,不再为了新闻而制作新闻。我们现在正处于转折点,我知道你明白这一点,外界将有漫天讨论。政府是行善的利器,亦或是利己者的工具?难道我们不想做的更多吗?难道利己主义是天性吗?你我是可以设定论题的少部分人。


PS:第一集最好看的部分,是从得到消息到完成直播的过程,10分钟的戏剧,涵盖了判断报道方向、搜寻资料、敲定受访者等一系列流程,唯独没有上文中的“理想主义宣言”。实际上,编剧艾伦·索金借MacKenzie之口说出了自己的价值观——新闻客观公正,回归重要的议题,启迪民众,重塑第四等级。这些都是很激动人心的观点(影片确实在保持克制的基础上添加了些许配乐),但难免于精英的说教气息。而电影,至少我心中的好电影,是“展示”,不是“教导”。



【第二集】
News night 2.0三原则
第一,这是否是投票时我们所需要了解的信息?
Is this information we need in the voting booth?
第二,它是否是辩论的最佳可行形式?
Is this the best possible form of argument?
第三,报道是否有历史背景?
Is the story in historical context?
第四,报道是否真的有两面性?
Are there really two sides to the story?
媒体对于成功有偏见,媒体对于公正有偏见。不是每条新闻都有两面性


演播室就是法庭,我们只连线专家证人。

我们不要最华丽的版本,不要最惊人的版本,而是最佳可行的版本。

我们让他上节目太煽情了,我们就是为了给他赚取同情,我不想为任何人赚取同情,我要的是事实,而这两方面都不能展示事实。

成为领导者,成为这个节目的道德核心所在,做到正直客观。


【第三集】
“我喜欢这些听证会的原因是,它们让美国人更透彻地了解为什么911的悲剧会发生和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我喜欢这些听证会的原因还包括,它给了我一个向911遇难者的家属朋友道歉的机会。我向在场的所有人,向在电视机前的观众道歉,你们的政府让你们失望了,承诺要保护你们的政府让你们失望了。”

晚上好,我是威尔•麦卡沃伊,这里是《晚间新闻》。

您刚才看到的是在乔治•布什总统任期内的前反恐协调员理查德•克拉克的发言片段,2004年3月24日在国会的一段声明。我们喜欢那个时刻。成年人应该为错误负责,所以今晚,我用克拉克先生因错误向民众道歉的片段作为开篇引出我个人的道歉。我为在我负责本节目期间未能正确地报道信息和引导选民而道歉。在此声明,我并不代表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道歉,也不是说所有新闻工作者都欠大家一句对不起,我只代表自己,我是导致我们步入缓慢的、反复的、不自觉的、难以修正的灾难,落到如斯田地的同谋。新闻业误报选举结果、散播恐慌、激起争论、失实报导政府换届,作为行业领袖我难辞其咎。从金融体系的崩溃到我们的真实能力,再到我们面临的危险,当成千上百英勇的年轻人上战场保家卫国时,我却用哈里•胡迪尼(著名逃脱大师)的雕虫小技来误导观众。错误的原因显而易见,因为收视率。
大众传媒发展初期,新闻界的哥伦布和麦哲伦——威廉•佩里和大卫•沙诺夫(分别为CBS之父和美国广播通讯业之父)直入华盛顿去跟国会谈判,国会同意让羽翼未满的广播电视网免费使用纳税人所有的电视广播,但要以一公共服务为代价,那就是无论如何,每晚都要有一小时的新闻播报,也就是我们现在俗称的晚间新闻。国会预测不到电视业会成为广告商向消费者推销商品的途径,它忘记在协议中加上一条使全国性讨论变得更好的规定,国会忘记加上绝对不能在新闻播报中插播付费广告这一条,他们忘记说,纳税人可以让你们免费使用电视广播,一天中23小时你们可以卖广告,但剩下的一小时你们只能为我们工作。

如今电视网的那些新闻节目,纵观历史,真正的新闻主播,例如摩洛、里森纳、亨特利、布林克利,皆为晚间新闻主持人,和布林克利、克朗凯特、拉瑟,现在他们要跟我这种人竞争,跟《泽西海岸》(MTV台著名的恶俗真人秀节目)的制作人从事同一个行业的新闻主播,虽然这种商业化对我们是有益的,但现在《晚间新闻》将摒弃这种商业化。你们可能会大吃一惊。美国史上最伟大的一些新闻工作者目前仍然奋战在一线,以其多年经历沉淀下来的卓著思想和坚定不移的热忱为大家播报着新闻。然而这些声音现在已经极少出现了,马戏团(奥巴马在10年接受采访时曾把华盛顿比作一个马戏团)内小丑横行乱作一团,他们已经无力抗衡,他们被打败了。我要退出马戏团,投靠其它团队,我要追随那些战败的人,我被他们那种永不言弃的精神所打动,我希望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这种精神。

从今以后,将由我们来决定播出的内容和呈现给你们的方式。这一切都基于一个简单的真理——比起让观众做一个见多识广的选民,开启民智才是更为重要的。我们将竭诚为您奉献最海量的资讯,哪怕再小的新闻也要通过我们的网络传播开去。我们要做事实真相的拥护者,坚决反对含沙射影、投机、夸张和胡说八道的新闻作风。我们不是餐厅的服务员,不会按照你要求的方式奉上新闻大餐,我们也不做只会陈述事实的机器,因为新闻有了人性的参与才会变得有意义。我不会刻意去抑制我个人的观点,我会尽力去为您呈现不同于我个人主张的明智观点。你也许会问谁是我们这个团队的决策人,答案就是麦肯兹•麦克黑尔和我。麦克黑尔女士是我们的执行制片人,她带领着一个超过一百人的团队,包括记者、制片人、分析师和技术员,她绝对是值得我们信任的;而我则是《晚间新闻》的执行总编,也是这个节目所有细节的最终决策人。做出决策的我们是什么人呢?我们是媒体精英。


莉安娜:上帝啊,过去的六个月里,新闻之夜到底发生了什么?
查理:莉安娜,节目收视率已经稳定下来,我们在做让你为之骄傲的节目,我会让事情变回原来的样子的。
莉安娜: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哪里去了?肥胖症、乳腺癌、飓风、老年得子、爱疯……那些破烂才是他在行的。
查理:做那些破烂的时候他在打盹。我策划让一个才华横溢的执行制片人,给另一个才华横溢的主播,提供最好的平台,通力合作,做一档能让这家公司骄傲的新闻栏目。
莉安娜:为了左派?
查理:中立
莉安娜:你他妈疯了吧
查理:为中立派,莉安娜,事实永远是中立的。我们不能假装某些事实有争议来给不相信这些的人公正的假象。平衡跟我没关系,它和真相、逻辑、或事实没有任何关系。他不会在节目中告诉观众要和平相处,这是新闻的进化,观众依然支持。

6 ) 《新闻编辑室》---大选的主战场

这个是看过前两集后写的,上周发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发表的时候因为篇幅有删节。原文链接在: http://cn.wsj.com/gb/20120710/DJF075242.asp

下面是未删节的~

1989年11月15号,艾伦•索金(Aaron Sorkin)的百老汇处女作《好人寥寥》在曼哈顿的“音乐盒剧场”首映,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随后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497场。那一年索金28岁。

两年后,《好人寥寥》被改编成电影,索金也从百老汇搬到了好莱坞。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参与编写制作了一系列成功的电影和电视剧,成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剧作家。到了6月24号《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 在 HBO首映时,索金已经获得了六个艾美奖,一个金球奖,和一个奥斯卡。

过去两年,索金在电影界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高峰。不仅凭《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拿到了第一座奥斯卡,去年的《点球成金》也获得了极大的好评。在大银幕上风头正劲的时候,索金决定返身电视界,我想大概是因为电影虽然影响力大,但是留给编剧的空间却相对较小。对于索金来说,一部精心制作、由自己全面掌控的电视剧,更合适随性肆意的直抒胸臆。

索金同HBO合作推出的《新闻编辑室》,讲述了“亚特兰蒂斯有线新闻”(Atlantis Cable News ACN)的王牌节目主持人,由杰夫•丹尼尔斯扮演的威尔•麦卡沃伊(Will McAvoy)在遭遇事业危机的情况下,决定同一群有理想、有激情的同事联手打造一档高质量晚间新闻节目的故事。

如果说《好人寥寥》的主题是“你敢面对真相吗?”(Can you handle the truth?)20多年后,索金在《新闻编辑室》里要回答的问题则是,“该怎样面对真相。”(How to handle the truth.)

在前几集中,我们看到,演播室随处可见的电视屏幕上,除了ACN,另一个总在不停播出的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几乎就在索金凭借《好人寥寥》成为好莱坞的编剧新星时,CNN借助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机会,不仅成为了美国电视界的一个传奇,同时也令一个崭新的电视节目形式走进了美国人的生活,进而影响了全世界:24小时有线新闻(Cable News)。

在过去20多年里,CNN和其它几家有线新闻频道联手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美国电视界打下一片大好江山。到了2012年,有线新闻频道已经成为美国观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虽然一般来说,有线频道同免费的电视网相比受众规模要小很多,但是在新闻节目这一块,有线新闻却一枝独秀,在收视率上已经可以挑战有着百年历史的大电视网。
索金让CNN在剧中“出镜”,无疑是向这个有线新闻的先驱致敬。

不过,当成为一代宗师的索金拿起笔准备书写有线新闻的江湖传说的时候,CNN早已风光不再,江湖也早已不是那个江湖了。

伴随着收视上的巨大成功,有线新闻的巨大影响力也令其成为美国各种政治力量进行角逐的主要媒体战场。同其他媒体形式相比,电视覆盖面广,观众的组成更加多元。大电视网每天播出新闻和政治题材节目的时间很少,但有线新闻却可以24小时专注于选民关注的问题。电视访谈的形式也给了参与者很大的空间,辩论答疑,充分阐述立场。
所以现在白宫如果有新的政策主张,会首先考虑派人到有线新闻节目中,及时同民众沟通。而作为反对党也要在有线新闻的访谈中发表不同意见。

在大选年,有线电视更是成了选战中的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现在每天晚上打开电视,黄金时段的新闻频道里,满眼都是竞选双方阵营派出的高官、议员和巧舌如簧的各路说客们口沫横飞的不停攻击对手拉拢选民。即使候选人在全美各地竞选活动上的演说,也需要通过有线新闻传达给更多的选民群体。于是有线新闻俨然成了总统选战的主战场。

三大有线台黄金时段的主持人们,更是成了在美国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这些拥有上百万观众的主持人们一句话,可能比候选人们花费巨资制作的竞选广告更有影响力。

而当有线新闻作为一种媒体平台,成为民主、共和两党在阐述政见、攻击对手时的共同选择时,美国有线新闻的运营也呈现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节目的制作开始变得越来越带有党派倾向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如果用我们熟悉的一个词汇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新闻导向性”越来越明显。

同有些国家不一样,在美国,带有偏见和导向性的新闻报道是被视为有悖于新闻伦理的。然而当电视台的老板们发现片面的报道会带来高收视的时候,他们就像沾上了毒品的瘾君子,任由节目越来越无所顾忌的背离中立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

目前美国有三大有线新闻频道,福克斯新闻(Fox News Channel,为Fox下属公司),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台(MSNBC,为NBC下属公司),和CNN。在这三家有线台中,福克斯新闻偏向共和党,MSNBC偏向民主党,CNN相对中立,收视率也最低。

2008年总统选举对于美国的有线新闻运营来说是一个分水岭。围绕着这场历史性选举的报道,令三大有线新闻台的收视率几乎都翻了一番。同时这些报道也几乎都史无前例的具有极端的倾向性。

08年之前,三大台还在竭力标榜自己的客观。就在奥巴马就任总统的同时,福克斯新闻取消了为民主党说话的克姆斯(Alan Colmes)的节目,CNN旗下立场倾向共和党的罗道(Lou Dobbs)和格伦•贝克(Glenn Beck)也转到了比较保守的福克斯新闻。

在一场赤膊相见的竞争中,大家都觉得不再需要标榜中立的遮羞布了。

于是,现在每天晚上打开电视,当福克斯新闻和MSNBC在讨论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感到这件事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在福克斯的世界里,共和党总是对的;MSNBC则相反,认为奥巴马和民主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而立场相对中立的CNN,收视率落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

有线新闻的偏见不仅街知巷闻,而且也“上达天听”。前总统切尼就规定自己外出所住的旅馆房间内只放福克斯新闻,而每天被福克斯的主持人们炮轰的奥巴马,则在接受采访时义愤填膺的抨击福克斯“根本算不上新闻机构”。

在今年的驻白宫新闻记者晚宴上,喜剧明星吉米•凯莫在致辞的时候半开玩笑的批评记者们“作为新闻人,不再把向美国人民传达信息作为自己的责任,反而为了让老板们盈利而刻意分裂这个社会。”(They say you no longer honor your duty to inform America, but instead actively try to divide us so that your corporate overlords can rank in the profits. )台下的记者们虽然笑了,但笑中明明透着几分尴尬。
这样的偏见性报道令有线新闻的公信力有所下降。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媒体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为了避免被偏见性报道扭曲自己的立场和本意,越来越多的政客们开始转向在脸书和推特上直接同选民沟通。同时由于年轻一代的选民在社交网络上画的时间越来越长,政治候选人们也把越来越多的竞选资源从电视等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上。

某种意义上说,有线新闻偏见性报道其实在饮鸩止渴,短期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在为传统媒体的消亡推波助澜。

有线新闻的怪现状,及其目前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无疑是令索金决定制作《新闻编辑室》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制作一直是索金钟爱的一个题材。从电视处女作《体育之夜》(Sports Night)到《日落大道60号》( Studio 60 on the Sunset Strip),新闻编辑室已经是他同题材的第三部作品了。同时索金也是一个“政治控”,被认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政治剧之一的《白宫风云》正是索金树立自己江湖地位的代表作。

所以《新闻编辑室》作为一个电视和政治题材的双重载体,无疑为索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表现平台。

从前几集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索金通过这个剧想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正本清源,表现自己认为正确的“新闻观”;第二个目的则是利用ACN这个虚拟的电视频道,来表达自己对美国当下政治问题的真实观点。

令人不安的是,面对当下乱象丛生的有线新闻江湖,索金开出的药方却不是回归客观、中立的新闻传统。相反,他似乎想借《新闻编辑室》为“邪派武功”正名,让有预设立场的报道也成为名门正宗。

在《新闻编辑室》一开始,威尔中立的报道风格被描绘成过于保守、缺乏理想。在面对节目改革犹豫不决的时候,威尔的上司告诉他,“主持人有自己的观点”很正常,不仅古已有之,也是新闻界的传统。第二集里,新来的制片人干脆直白的讲出:“中立的报道也是一种偏见”(Media bias toward fairness)。

索金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表示,不应该从一个报道是否在意识形态上不左不右来判断它是否中立,真实和客观才是判断中立的真正标准,而有时候真实和客观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倾向性的。

换言之,在ACN的节目中,主持人们要敢说真话,而不要去在乎自己的观点是否倾向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

索金这种新闻观虽然不无道理,但是在政治争论中,很难讲哪一方的立场是绝对正确和客观的。当威尔每晚面对镜头,带着自己的立场播报时事的时候,虽然他以为自己在为真理发声,但实际上ACN的团队却剥夺了观众自己对事实进行判断的权利。

但无疑索金对自己的正确是深信不疑的。由于他的立场倾向于民主党,所以《新闻编辑室》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左倾的MSNBC背书。
在福克斯新闻通过偏向共和党的报道成为三大新闻台中的收视冠军后,同CNN一起为了收视率苦苦挣扎的MSNBC决定向“排头兵”学习,先找来立场左倾的凯斯•奥伯曼(Keith Olbermann),继而全台节目整体想民主党倾斜。其报道的倾向性,比福克斯有过之无不及。“向左转”令MSNBC尝到了甜头,虽然收视率还比不上福克斯,但总能压坚持“中立”的CNN一头。

在开播前后,有报道认为《新闻编辑室》的原型是CNN,但是从已经播出的几集来看,ACN无疑是MSNBC的翻版。首先,不仅威尔的扮相很像克里斯•马修斯(Chris Matthews),而且马修斯的儿子还在剧中出演了一个角色;另外威尔的火爆脾气和令人难以忍受的工作作风,完全是MSNBC曾经的台柱子凯斯•奥伯曼(Keith Olbermann)的翻版;而目前MSNBC 晚上黄金档的主持人之一,劳伦斯•奥当纳(Lawrence O'Donnell)更是索金的老战友。不仅在《白宫风云》里做过顾问、编剧和演员,还靠《白宫风云》得过一个艾美奖。

当然把ACN和MSNBC连在一起的,更主要的是新闻编辑室里对政治问题出奇一致的左倾立场。

虽然索金在“有线新闻应该怎样做”的话题上有话要说,但是他更在意的,应该是借助这个剧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从墨西哥湾漏油到亚利桑那州严苛的移民法,都是真实发生的、对美国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在《新闻编辑室》中,索金通过威尔团队围绕着对新闻题材的讨论,也大声的讲出了自己对环保、移民改革等问题的看法。

从前几集看,威尔的新闻制作队伍,和《白宫风云》里白宫西厢的精英团队一样,无疑都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甚至在《新闻编辑室》开宗明义的第一集中,我们还听到了《白宫风云》里托比•齐格勒在巴特莱总统国情咨文演讲前直言进谏时说的那句名言:“政府是服务社会的好工具”这句典型的支持大政府的民主党言论,无疑为《新闻编辑室》这个剧定下了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基调和亲民主党的政治立场。

美国主流媒体对《新闻编辑室》的评价褒贬不一。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索金对自己的新闻观和政治观都毫不掩饰、立场鲜明。没有为了“政治正确”而去对这个故事进行一番安全保险、不得罪人的演绎。

然而对于喜欢政治、喜欢有线新闻、迷恋《白宫风云》的普通观众们来说,即使对索金的新闻观和政治立场都不认同,尽管剧中的感情戏还是很弱,但《新闻编辑室》仍然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神作”。

索金作品中特有的飞快的故事节奏和机关枪似的对话方式,加上这个与生活与美国社会息息相关的题材,使观看过程变成一种很刺激的享受。观此剧如饮烈酒,可能醇厚不足,也没费心去调和酒中的刺鼻的辛辣,但是一仰而尽后,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总忍不住想叫一声好儿,拍案赞一声“痛快!”

在《新闻编辑室》第一季仅播出两集之后,HBO便对外宣布将同索金继续合作推出第二季。HBO如此有信心,除了对索金实力的信任之外,相信也是因为考虑到今年是大选年,每集都会涉及大选议题的《新闻编辑室》,肯定会吸引很多观众。

除了收视率之外,在《新闻编辑室》的播出时机的选择上,索金和HBO是不是还有其它的考量呢?这个剧实际上从09年就开始筹划了,索金却一直等到距离总统选举投票还有5个月的关键时刻开始播出第一集。这样一个围绕着大选热点话题不断亮出鲜明观点的故事,对观众的政治立场肯定会有影响。所以,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起码在客观上,索金和HBO在一场关键的总统选举中,已经不再是旁观者。ACN已经和CNN、福克斯新闻、MSNBC一样,在真刀真枪的政治沙场上,各为其主,兵戎相见。

7 ) EP01的一些台词

It’s not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professor. You know why people don’t like liberals? Because they lose. If liberals are so fucking smart, how come they lose so goddamn always? And with a straight face you’re gonna tell students that America is so star-spangled awesome that we’re the only ones in the world who have freedom? Canada has freedom. Japan has freedom. The UK , France, Italy, Germany, Spain, Australia. Belgium has freedom! 207 sovereign states in the world in the world, like 180 of them have freedom. And one of them is there is absolutely no evidence to support the statement that we’re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 We’re 7th in literacy, 27th in math, 22nd in science, 49th in life expectancy, 178th in infant mortality, 3rd in median household income, number four in labor force, and number four in exports. We lead the world in only three categories: Number of incarcerated citizens per capita, number of adults who believe angels are real, and defense spending where we spend more the next 26 countries combined, 25 of whom are allies. But you nonetheless are without a doubt a member of the worst period generation period ever period. We sure used to be. We stood up for what was right. We fought for moral reasons. We passed laws, struck down laws for moral reasons. We waged wars on poverty, not poor people. We sacrificed. We cared about our neighbors. We put our money where our mouths were and we never beat our chest. We built great big things, made ungodly technological advances, explored the universe, cured diseases, and we cultiv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artists and the world’s greatest economy. We reached for the stars, acted like men. We aspired to intelligence. We didn’t belittle it. It didn’t make us fell inferior. We didn’t identify ourselves by who we voted for in the last election. We didn’t scare so easy. By great men, men who were revered. The first step in solving any problem is recognizing there is one. That America is the only country on the planet that, since its birth, has said over and over and over that we can do better. It’s part of our DNA. People will want the news if you give it to them with integrity. Not everybody, not even a lot of people…5%. And 5% more of anything is what makes the difference in this country. So we can do better. Yeah, that whole speech did nothing for me. A nightly newscast that informs a debate worthy of a great nation. Civility, respect, and a return to what’s important. The death of bitchiness, the death of gossip and voyeurism. Speaking truth to stupid. No demographic sweet spot. A place where we all come together. We are coming to a tipping point. Is government an instrument of good or is it every man for himself? Is there something bigger we want to reach for or is self-interest our basic resting pulse? You and I have a chance to be among the few people who can frame that debate.

8 ) 【翻译纽约客】《新闻编辑室》装腔作势的“炫智”表演

原文: http://www.newyorker.com/arts/critics/television/2012/06/25/120625crte_television_nussbaum

(趁《新闻编辑室》热度还未退烧之际,正巧今天又爆出Maggie扮演者Alison Pill的裸照事件,试译了纽约客杂志剧评人Emily Nussbaum之前写的一篇著名恶评。我个人还是挺喜欢这剧的,但Emily的分析也给了我些小启发,尽管她是位挺装的剧评人…)

  《新闻编辑室》装腔作势的“炫智”表演

   “我很友善啊!”Will McAvoy在阿伦索金的HBO新剧《新闻编辑室》第一集里喊到。McAvoy(Jeff Daniels饰)是一位脾气火爆的新闻主播,但他最大的特点又是讨人喜欢,并且编剧在这点上刻画得很成功。与此同时,这也是个难能可贵的自嘲桥段(指Will说自己友善)——当然在此之后我便对这剧彻底失去了兴趣。在《新闻编辑室》里,那些聪明的人们互相欣赏,他们歌唱着真相的咏叹调,他们旨在电视新闻的改革:“这是一档全新的节目,一切的规章制度都是彻底翻新的,”剧中这位标新立异的执行制作人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宣扬着这点。剧中人物的激情四溢与血脉贲张是如此具有煽动性,其程度足以达到一场类似道德湿疹般的炎症——可惜只会让观众浑身发痒。



   如果你赞成剧中传达的政见的话,那么这剧并不是全然不值得看的。正当McAvoy,这位毫无争议性的、被大家开玩笑称呼为雷诺的有线电视大佬(杰.雷诺,NBC脱口秀主持人。McAvoy看起来什么都不在乎,颇有雷诺风范),被一个新闻学院的座谈小组给为难住时,我们便知道,这剧从一开始,就十分到位得向《电视台风云》里那个感染性强、“我气疯了”般的夸夸其谈致敬。当主持人逼着他正面回答究竟为什么美国是最伟大的国家时,他突然爆发了,细数着一个个美国不配成为“最伟大国家”的原因,然后以一段有关过去的美国如何能够承载希望的陈词作为总结。这段发言瞬间红遍全国上下,他的老板(Sam Waterston饰)和他的制片人兼前任,MacKenzie McHale(Emily Mortimer饰),随即鼓励他去开设一档纯粹的、全然不顾收视率或公众关注的娱乐议点的新闻节目。



   McAvoy的不少长篇抨击言论其实都是不折不扣的扯淡——是一个对根本没有存在过的美国社会的错误怀旧——尽管这看起来还挺有趣。当然了,如果你喜欢索金另一部对布什政府唱着强有力反调的《白宫风云》,那你可能会产生些共鸣。《新闻编辑室》的第一集里充满了咆哮与自我感觉良好的论调,不过这也是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像出现在《白宫风云》,《体育之夜》以及他的畅销片《社交网络》里的那些一样。第二集尽管有一个关于McAvoy嘲讽了右翼蠢货们的情节还比较过瘾,但总体来说,却充斥着更多虚假和做作的虔诚。在此之后,这剧就一下子变得异常差劲,变化的速度之快以及差劲的程度之深真把我震惊得连下巴都快脱落了。第三集是如此乏善可陈(这根本就是利用蒙太奇手法拼贴起来的讲座集锦)。第四集是最难看的。不敢想象这之后还剩下六集之多。



   索金一直被认为是当代电视业独树一帜的导演之一,一位不折不扣的发明家和一个原创的声音。但他充其量也不过是同样热爱高谈阔论、观点相冲的辩论赛形式和以疯狂对话向荒诞喜剧时代致敬的芸芸编剧里的一员而已。虽然有些说笑还是很智慧的;但大多数情况下,这只是一种装腔作势的“炫智”表演,基于一个定律:说得越多,你越聪明。除了索金之外,编剧列表里还包括Shonda Rhimes(写过凯丽华盛顿主演的剧情片《丑闻》,该剧中也有些是《白宫风云》的演员)和《吉尔莫女孩》的编剧艾米.谢曼.帕拉迪诺(新片《心舞》也是她的作品)。按理说,索金理应高出他的同行一截:他善于写更俗世的题材,在剧情创作上废更多的话。并且很显然,有不少观众很吃这一套:在索金那部极度糟糕的、惊为天人的《日落大道60号》被叫停后的几年里,我仍然时常碰到有观众认为,美国人是太愚蠢了所以才看不懂那剧。



   这时丹拉瑟估计会说,这根本是条不会捕猎的狗(即that’s bullshit.丹拉瑟在节目里很爱引用这句话)。索金的剧有种很奇怪的魔力,那就是往往那些从来不看电视的人会认为他的剧比其他所有的电视节目都好看。这剧弥漫着挑衅意味的智商优越感;可剧中的具体内容,比如那些瓦格纳式的高谈阔论,用手指戳胸,愤怒了猛击桌子等等,与这种优越感根本不符。实际上,《新闻编辑室》就是把观众当蠢货来对待:里面提到的新闻事件,我们都亲身经历过;当其中一个员工玩点噱头(比方说对大脚怪的痴迷),他会一遍遍地重复;在第四集里,还要给一个回顾第三集的镜头。在最近的一次采访中,索金谈起警匪剧似乎挺不屑,但他这种苏格拉底式的调侃,其实也和警匪剧惯用的神奇的“问两遍你就会乖乖把事实招了的伎俩”,差不了多少。(例如,在索金指导的另一部影片《好人寥寥》中,汤姆克鲁斯和杰克尼克尔森的这段对话就能很清楚地说明这种伎俩:汤姆: 告诉我真相! 杰克:不,你承受不起的! 汤姆:你执行了“红色法规”是不是?!杰克:是的!汤姆就在问了杰克两遍同样问题后,得到了真实的回答,逆转了被动的局势。)



   我不否认索金的剧很容易上瘾:我对《日落大道60号》这部相当于如何制作“周六夜现场”这类短喜剧的片子欲罢不能。我的天,这种好剧本居然还存在着!这剧本根本就是充斥着一轮轮的报复,就像索金在剧中刻画的自己和前任们呈现出的丑恶嘴脸那样。片子里那些神志不清、冠冕堂皇的男主人公给人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人还在微博上模仿剧中人物开了一个虚拟账号,并且发“啊,让我想想这篇挖苦文我该写得尖刻刻薄点还是聪明智慧点”之类的微博。



   对于典型索金剧中自恃甚高的角色们而言,《新闻编辑室》要更适合这些人:传媒俨然成为了他们又一个装逼的温床。但看起来到目前为止,这剧缺少了《日落大道60号》里那些感性得让人腻歪的活力,特别是当索金选择了一种奇怪的叙事结构后,《新》的戏剧性就更加削弱了。比起制造虚假的危机,他把这剧的时间定位在“不久的过去”,所以情节里涉及的事件自然都是老新闻了:英国石油公司漏油事件,茶党问题,亚利桑那州移民法案等。这听起来好像是个挺有创意的想法;但实则,他把这些剧中人物都变成了一个个爱指手画脚的人,不厌其烦得告诉观众那些新闻本该怎么播。相比较《收播新闻》(87年一部爱情喜剧,辛普森编剧詹姆斯布鲁克斯执导),这更像是一个道貌岸然的“瑞力克”。(83年影片《西力传》主人公,伍迪艾伦执导)自然地,根据McHale的原话,McAvoy 是通过“把真相告诉蠢货们”来一步步化解危机。但是他也顾及到了一些“突发新闻”——比如说石油大亨科赫兄弟的政治阴谋——这些在现实世界里也被各类媒体报道过。在第四集里,竟然还穿插了一个真实生活里的悲剧(女参议员被击中头部,生死未卜那段),把煽情的流行小曲作为背景乐,这像极了《急诊室的故事》里当有一车受害孩童被送进医院急救时,医生护士总要大力撞门那样。



这剧有不少很优秀的演员,但他们还不是索金式的典型人物。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男人,理论上来说人都是有缺陷的,但他不说假话,每个人理应都该顺从他(或想与他约会);也有不少聪明的、事业有成的女性很感情用事,犯神经质——当这位伟大的男主角和另外的女人在谈话时,这些夫人或女神们便瞪大了眼睛,妒火冲天得望着他。剧中也有愤青或理想式的、穿着体面魅力四射的油滑男人,这些人也会经常心心相应得愤怒地说:“当未来的商业模式已经摆在眼前,我们现在熟悉的提倡的都将会被淘汰了啊!”



   出现在这部剧里主要有三种种族的人。最显著的一个例子是有一位名叫Neal Sampat的印度员工(Dev Patel饰)。Neal嘲笑McAvoy,说他是旁遮普人,解释给McAvoy听就是典型的印度IT男,但这剧又恰好把Neal刻画成那样充满优越感的印度IT男形象。Neal是维基解密网的粉丝,并且负责为剧中他们这档新闻节目写博客,但他也只是个打了鸡血的庸才(原文是a cheerful cipher,cipher字面意思是庸才,其实也是电影编剧常设置的一种角色:看起来像一块白板,所有人都喜欢向这类人倾诉心事或表达想法,以这种外来的thought projection充实这类角色,让其渐渐显露出自己的个性。Eg. 《黑客帝国》的尼尔就是一个cipher,他总是眼神放空,从不表露心计), 一个书呆子模样的人说着书呆子会说的话。剧中角色里还有两位非裔美国制片人。当McAvoy在大伙面前回忆他手下的名字,并且因为记不住而受到他人控诉时,这两位非裔美国人便凭借这样的介绍词让观众们认识了:“我做过研究,这两位是Gary和Kendra。盖里是一位勇于批评奥巴马的聪明黑人小伙,而Kendra在SAT考试里,文理科部分都拿了满分,这会让盖里很崩溃。”



   介绍完后呢?没人有任何反应,并且我怀疑我们是否该认为他这种介绍的行为是一种掩盖得很好的瞧不起或者带有种族歧视在里的。但是,盖里或者Kendra在之后的剧情里根本就没什么戏份,或者牵扯进剧里那些令人不寒而栗的三角恋。这让我想起了《日落大道60号》里最糟糕的情节之一——一个由D.L.Hughley扮演的喜剧演员——这个“聪明的黑人小伙”总爱在那儿读报纸——有一次,他去了一家喜剧俱乐部挖掘,在一群绣花枕头和平庸之辈里挖掘了一个很有天赋的黑人小伙。(这里说糟糕是因为这段情节非常带种族歧视意味,除了被选中的小伙外,片中其他的黑人都看起来愚昧不堪)索金的剧充斥着对多元文化说教式的真理,但这些角色却重塑了一个这样的世界:老克腊式的白人直男理应是种受人膜拜的自然物种,但他却被流言蜚语击垮,如同菲利普.罗斯小说里的角色那样。(索金想把McAvoy塑造成个完人,但又不到位。Great Man通常指精英、理想主义者,Emily这段主要把重心放在索金的种族/性别歧视观念上,所以要将此概念再细化,具体点便是特指潇洒有型的白人老直男。菲利普.罗斯是位犹太小说家,多以社会矛盾为创作主题,不少书中人物都有心灵恐惧。父母在纳粹屠杀中幸免于难。)



   尽管有些失败的剧本, HBO电视台现在的节目还是挺有看头的。周日有一组固定的节目编排,从《权力的游戏》,精彩到爆的《都市女孩》,以及刚结束了滑稽、棘手又冷血无情的政治情景喜剧《二当家》的第一季播放。这部剧的主演是茱莉亚.路易斯.德瑞弗斯,她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喜剧演员,并且她演的角色知道怎么对作家用上编剧阿尔曼多.伊安奴奇机智的毒舌反驳。不过这剧又因为太愤青了反而在某种程度上显得特别幼稚。路易斯.德瑞弗斯这个角色刚一怀孕,就莫名流产了,并且此后的情节里再没有任何人对其怀孕或者流产产生过任何回应。这太让人失望了,但我还是挺期待第二季的,毕竟有许多情景喜剧都是一部比一部出彩,就像NBC这部精彩的政治情景喜剧《公园与游憩》一样。



   而《新闻编辑室》与《二当家》恰恰相反:他是既幼稚又愤青。索金的美妙幻想是一个骄傲自大的小团体,目空一切的天才们以及一个个可以把所有对他优越感爆棚的控诉统统吃进,并以熔岩般的冲击力一一反击的“媒体精英”。但若这个故事说得再自信点,那么我们又可以纯当戏剧看,而不只是一本正经得在那儿论证。可事实却是,索金把拍电视应有的戏剧性强塞进他酷爱的这套说教式议程里。因此,这故事叙述就显得很不自然了。无论何时,只要当McAvoy发表演说或者抨击右翼党,所有人都对着他微笑,他们的目光是那样炯炯有神仿佛是搞宗教崇拜的异教徒。这剧把Will McAvoy变成了和《名声大噪》里Karen Cartwright差不多的人物:这位剧中的表演者就一直被认定为是“上帝赐予百老汇的礼物”。你能怪我对McAvoy的敌人——那些农村来的乡巴佬,贪赃枉法的管钱老板,妇女联谊会的女孩以及随身带枪的放荡女人——报以极大的同情么?一部电视剧就像一个政党,如果没有“忠实的反对派”,那就毫无价值可言。




转载请注明

短评

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优缺点都明确强烈。总体而言还是相当让人喜欢的,电视剧里政治倾向这么明确的不多,勇气可嘉。

7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吹过头了吧。不管是剧集本身还是打分高的观众都过于自我感觉良好了吧。我默默地等待这个剧的分降下来。不是说话快,对白多,关注公共话题就是好剧好不好。PS,千万不要把新闻媒体想象的太神圣,社会变革和体制推进绝对不是主要靠电视演播室里的这帮人,不论国内国外。当然,我不否认其重要作用。

12分钟前
  • Echo
  • 还行

理想确实让生活值得忍受,这群新闻人简直就是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代表,这种近乎疯狂的理想主义正是让人欲罢不能的原因,我们周遭的现实已经够让人失望了,哪怕用这种近乎疯狂的有良心的东西意淫一下也是好的。还拥有点言论自由权的老外可能不喜欢这个,但我们太需要了,即使这只是一种幻想。★★★★★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sorkin的剧本代表了tv series智力的最高水准,我唯一不能给五星的原因就是polarized news!are you serious!who told you being polarized is being intellectual!you can take a stand,but you don't use your judgement to manipulate the truth

17分钟前
  • jo
  • 推荐

第一集老男人发飙那段太精彩~~~看得热血沸腾啊!!HBO威武!天朝媒体从业人员,还是别看了……真的,受刺激啊!美国确实已经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但是,就是因为那些人的存在,就是因为那些争执、质疑,美国永远都有可能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21分钟前
  • 方方土君
  • 力荐

尽管艾伦·索金给我们呈现的美国新闻世界,不一定完全客观,也或许只是一个梦想。但起码它足够自由,而这恰恰是媒体敢于发声,让真相最大限度靠近受众群体的保证。虽称不上神剧,但有亮点、有幽默、有温情、有政治,如果没有狗血的男女关系,绝对值得满上五星。★★★★☆

23分钟前
  • Q。
  • 推荐

中心思想太明确、太主流了,几近说教。但对于我们这个过于“实际”的时代和国家,还是非常有价值。那个愚蠢的白痴问题“是什么让美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答案也许就是在于,有一些“笨笨”的人,坚守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并勇于行动。

27分钟前
  • fwb
  • 推荐

美国真的太伟大了。我也想要这种千疮百孔一地鸡毛一团乱麻还是要仰起脖子谈理想主义的体面。

30分钟前
  • Eureka A.O.
  • 力荐

本来想看半集睡觉的,但全程高能,太酣畅淋漓了。被女主迷的半死。天朝新闻从业者怕是不敢看吧

32分钟前
  • fjqwelcome
  • 力荐

艾伦.索金最爱的其实是sloan这菇凉吧?他把美貌、智慧、干练能力、爽脆性格,和飒飒气度一股脑都给了她,还叫她不紧不慢、水落石出地放光彩,说出话来句句敲打人心,给她配角戏份却叫她比主角还主角,叫她渐渐不可取代,更不可屈就。没有这菇凉,观众可能会呼啦一声走一半吧?

33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这些人到底是怎么能,怎么能这种强度的工作下,还能争分夺秒地搞办公室恋情的?他们是怎么能每天工作到九十点,到酒吧喝到十二点,完了还能去打上一炮,然后第二天还能起来开晨会的?

3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本人不敢说自己阅美剧无数,不过十几年的经验还是在的,这个剧集真的值得继续关注。PS:真的好久没有一部剧集像这部一样让我才看第一集就被深深吸引的。精彩!

37分钟前
  • 北纬32度五
  • 力荐

拍出一种职业的性感与魅力,让观众欲罢不能,是职场剧必备且难得的素质。

39分钟前
  • DereK
  • 力荐

靠,看到这种剧,内地的记者们都要泪崩或者想死了吧……

42分钟前
  • 荞麦
  • 力荐

总共十集我掉了十五次眼泪,这种糗事儿我会主动说么?

46分钟前
  • 袁长庚
  • 力荐

喜欢Mackenzie

47分钟前
  • 穆秋石
  • 力荐

很好看啊魂淡。。。暗暗想比黑镜子好看啊。。。

52分钟前
  • 小九儿
  • 力荐

大赞!!!台词太牛逼了!!!!!思路比台词还牛逼!!!!!

53分钟前
  • AKA小谁
  • 力荐

我爱无敌快速话唠片!!@邱晨小虫 强烈推荐给你!!

57分钟前
  • 小油飞
  • 力荐

第一集真精彩,Mac在Will办公室说的那段关于媒体的话看得我汹涌澎湃。是时候让媒体回归到真正重要的东西上了,让偷窥癖和八卦死亡,让我们对愚蠢的人讲真话。HBO总能挖来电影界的大咖,女主角我暗恋好久了,所以高度关注这部剧。

58分钟前
  • Q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