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将通过呈现当代30位不同女性的追梦历程、现实困境和平衡选择,让观众在过程中反观自己的选择与梦想,找到实现自身梦想最好的途径,发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的选择。
“人设翻车”也不能全怪姐姐,节目组“捧皇族”的态度昭然若揭
《乘风破浪的姐姐》已经走到了第四次公演,节目组“保皇牌”也打的也越来越顺手了。
在观众眼中,强捧“皇族”是浪姐“一手好牌打到稀烂”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节目组偏向个别选手的争议一直存在。
甚至有网友说,万茜是节目的“明面上的皇族”,蓝盈莹是“祭天的皇族”,而李斯丹妮则是“隐形的皇族”。
蓝盈莹几次不掩饰野心的表现,让她成为网友炮轰的对象,不仅外貌羞辱她“就是没有女主脸”,甚至被“一脸丧气、面中凹陷”这样低劣的人身攻击。
但是万茜和李思丹妮却一直吃着节目带来的人气红利,直到近期,这两位的人设也翻车了。
在新一期节目中,万茜组拿到了第三名的成绩,理应最后一名选择歌曲。
但是到了万茜选择时,“端水大师”黄晓明却给她亮出了特权牌。
既然如此,那么排名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不禁让人疑惑,在真人秀里营造人见人爱的虚假繁荣,然后败光路人缘,真的有意思吗?
她们都是最受姐姐们宠爱的姐姐。从浪姐播出到现在,很多观众都有一个共同的疑问:
我以前都没怎么听说过万茜,为什么在节目里,粉丝、观众、姐姐们都喜欢万茜?
初舞台就有好几位姐姐,难掩欣赏:
即便是第二次公演舞台造型一言难尽,得票也依然高居不下;
到了三公,尽管整体表现中规中矩,万茜组依然拿下了第一名,万茜个人得票数也是一骑绝尘。
但是在《定义》访谈中,万茜的节目播放量却排在倒数,这还是在万茜的采访引起最多争议和话题的基础上。
第三次公演排练期间,姐姐们的备采中万茜组的采访内容一致围绕队长万茜展开。
但是金晨的采访却被发现是7月19号补录的,因为采访中造型和妆容装饰都和7月19号机场造型一模一样。
很难让人不怀疑,是不是照着本子念经。
三公节目正片中,也刻意删掉了万茜不太雅观的动作,还把金晨的高光镜头剪掉,换成了万茜。
不难看出,从头到尾,节目组都在有目给万茜立人设,对万茜的种种呵护备至,也坐实了万茜“芒果保送生”的地位。
与此同时,节目中李斯丹妮“隐形皇族”的身份也越来越藏不住了:
宁静想和她合作;
蓝盈莹想请她指点舞蹈;
张雨绮把她视若珍宝;
跳舞PK也默认她来上场。
李斯丹妮的实力真的就那么强吗?2011年,以《快乐女声》全国六强出道的李斯丹妮,体验了过山车的感觉。
诚然华语乐坛并不景气,但是李斯丹妮也没能拿出可以出圈的作品,选秀时期的掌声和尖叫很快沉寂下去。
此后,李斯丹妮开始继续参加各种选秀和真人秀。
《舞林大会》《盖世音雄》《蒙面唱将》《明日之子》还都是与明星同场PK,后面李斯丹妮又开始参加素人选秀。
2018年参加了《中国新说唱》,导师之一是与她在《盖世音雄》中同台竞技的邓紫棋,可惜的是李斯丹妮连海选都没通过,在正片中也并未露脸。
2019年李斯丹妮报名了《这!就是街舞第二季》,可是也没逃过一轮游的命运,表演镜头几乎全部剪掉,彻底沦为节目的背景墙。
在这两档节目中的失意表现似乎也印证了一个事实:“憨憨”的李斯丹妮,rap和街舞能力并没有那么强。
节目组想捧“皇族”的心思昭然若揭,可万茜还是立着“人淡如菊”的人设。
可是人设和红一样,是一门玄学。
如果问娱乐圈最容易立也最容易崩塌的人设是什么?
那一定是:人淡如菊。
既可以将它理解为明星本人“佛系”、“不爱争斗”、“不想红只想奉献作品”的表征,也可以理解为用来掩饰“红不了”的遮羞布。
只要有那么一两个拿得出手、过得了关的作品或者代表角色,正好又不红,就可以立一个“人淡如菊”的人设。
但是当明星的野心有一丝丝暴露,人淡如菊就成了一个贬义词。
在易立竞对万茜的采访中,前后矛盾的答复,让网友品出了万茜“想红又装不在乎”的样子,引发了对“万茜是不是很假”的争议。
万茜的经纪人在发长文回应了这个争议,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我们万茜是好演员,不要红不红衡量演员的职业追求。
行吧,不红是你们自己说的,不让评价红不红的也是你们。
其实,本质上来说,明星就是一个品牌,人设就是对品牌的包装,如果能实现“品效合一”,也是锦上添花。
近几年的审美越来越多元包容,大众对于有记忆点的明星尤为喜爱,但是立人设的关键就在于自然流露而不是刻意为之。
但是,人设一旦崩塌,便会再无回天之力,明星本人表现出的所有美好特质,都会被怀疑是不是演出来的。用传播学的理论来说,这就叫破窗效应,窗户破了,整个房子都会显得破败。
随着“人淡如菊”人设的崩塌,万茜的其他人设也越来越站不住脚。
“姬圈天菜”、“浪姐海王”、“万总攻”都是万茜的粉丝们为她冠上的称号,尽管这些名词都带有调侃意味,但是在粉丝的圈子里都算的上赞美之词。
可是大家对万茜却不那么友好,成了大家眼里的“万金油”。
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喜爱的总攻、天菜都是在举手投足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个人气质,而不是刻意营造出的模棱两可的人设。
大家对万茜的印象一直是知性大方的青衣女演员,给人“沉稳自得”的感觉。
但是,现在的万茜仿佛在吃到了人设红利之后,刻意地向“姬圈”的方向靠拢,让人觉得十分别扭。
无论节目里还是节目外,都能看到万茜主动的和姐姐们营业。
反观李斯丹妮这边,人设刚立起来,就崩塌了。
作为歌手出道的李斯丹妮反而被专注演戏的万茜训教音准问题;
曾经以性感路线示人,却硬生生凹出一个“不会涂口红”的智障人设,李斯丹妮的表现越来越让人迷惑。
特别是万茜和李斯丹妮,在近期的节目中宛如在线发起了糖。
观众们也很疑惑:李斯丹妮是不是和万茜故意炒CP?
炒CP是综艺节目一贯的吸睛手段,CP的组合不限定性别和年龄,可以是男男、女女或者男女。女明星们一起炒CP就更吸引人了,进可引人无限遐想,退可解读为“闺蜜情”。
而且女生在感情表达上本就更加外放,牵手、拥抱、亲吻等动作出现在女生之间还是常见的行为,如果是男生之间,想必会引发舆论的一片哗然。
刘诗诗和倪妮的“为妮写诗”犹如黑白天鹅,比肩而行。
《延禧攻略》中的魏璎珞和富察皇后的“令后CP”一静一动,极为互补。
《青春有你2》中虞书欣和赵小棠的“大虞海棠”,简直是快乐的没心没肺。
万茜和李斯丹妮“成熟大姐姐”和“年下小狼狗”的形象也的确撩拨了不少CP粉的注意力。
但是,嗑CP的乐趣就在于若有若无、朦朦胧胧的情愫,一旦刻意的展示给公众,难免有些油腻。
最让观众反感的还不止是人设翻车。
三公播出后的第三天,万茜发了《Gentlewomen》的练习室版。
袁咏琳评论说自己只穿了运动内衣、戴了沙袋很多动作没跳出来,稍微有点冲浪经验的网友都能品出来,袁咏琳对自己在万茜视频中的表现并不满意。
有网友把万茜的操作用宿舍关系做了比喻,“舍友趁着宿舍里最好看的女孩不在,发了我们的合影,里面她最好看,而我连妆都没化,我应该生气吗?”
简直瞬间get到袁咏琳的点。
万茜和李斯丹妮在节目中的表现也难免有“媚男”趋向。
二人都在节目中的标榜自己“女汉子”,这也让观众感觉她们已经背离了这档节目的初衷。
《乘风破浪的姐姐》本是要发扬女性魅力、打破固有的偏见,而姐姐本人却还在节目中不自觉地流露出“厌女”的倾向。
《浪姐》公演的舞台上黄晓明问万茜:“为什么微博上挺你的男明星那么多?却没有女生?”
万茜回答说:“可能因为自己性格像男生,他们都把我当哥儿们。”
不过在万茜经纪人的长文中,却说男星集体为万茜打call是自己联系万茜闺蜜做的。
但是袁弘微博里却说是万茜自己联系的他,让他帮忙宣传;
秦昊也在直播中说,万茜让所有合作过的男神转发微博。
那么问题来了,是有人在说谎,还是说万茜的微信是经纪人在用?
万茜的经纪人在长文中回应营销过头,说团队不会把钱用在营销上,可是后脚各大娱乐账号就针对长文做出了及时反应,长篇大论地进行解读。
相比过去,万茜和李斯丹妮都算是翻红了一把,这次口碑翻车并不见得一定是一件坏事。
人设说到底是为了迎合粉丝赋予偶像的幻想,它既是大众记忆明星的记忆点,也是限制明星发展的一种枷锁。
立下不会涂口红的人设,再想走性感成熟路线难免显得虚假;
立下“像男孩”的人设,再想展现女性优雅从容的一面也显得古怪;
立下“从不营销”的人设,到了真营销的时候就显得虚伪可憎。
要我说,立人设这件事,要么早点立,从入行开始就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要么干脆别立,坦坦荡荡做真实的自己。
又当又立的后果,只能是今天因人设精彩起了高楼,明天因人设崩塌楼也塌了。从“万人宠”到“万人腻”,其实很简单从“万人宠”到“万人腻”,其实很简单从“万人宠”到“万人腻”,其实很简单
其实本来是一篇夸朵文,但是拓展着拓展着就变长了。
本文首发于「陀螺电影」:
特别感谢陀螺电影的小编帮忙修改找图!
三个月,一场初舞台,六场公演,五十一段SOLO,三十段团体表演。《浪姐》的舞台主赛程终于告一段落。
哪怕广受“高开低走”“逐渐糊掉”的唱衰争议,它也毫无疑问是这个夏天最热门的综艺节目。
或许,它也是大陆综艺史上最突出地“宣扬”女性主义的娱乐节目。在口号之外,它的舞台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观众们总是期待着30+姐姐们可以带来不同于少女团体的舞台,姐姐们的初衷也是带来别样的风格。
节目组也将舞台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因此,在让人云里雾里的成团规则中,我们看到了团体舞台的间接选择占据了7个成团位中的6个。
就规则而言,这无疑突出整个节目中集体成长的过程,也突出了舞台集体表演的意义,从而相对压低了人气的权重。
这个泯然众人矣的选秀节目,似乎又多了一点点与众不同之处。
然而,这些期望,或多或少还是落了空。
点开豆瓣音乐评分,从一公开始的六次公演,大多在及格线上下徘徊,更有甚者直接跌到了4.7分。这其中当然有观众对歌曲本身的好恶。但舞台印象也有很大影响。
在各种讨论区中,对舞台的反馈似乎也愈发冷淡。
其中依然充溢着夸姐模式全开的表白,却越来越少赞美团秀整体。
“都不差”,但又“差不多”,成为越来越多观众的共感。
这个节目,恐怕已然与真正有特色的女性舞台渐行渐远。
无需“大胆开麦”,无需“李涛”(理性讨论),不妨直接丧气总结:
《浪姐》的舞台,是失败的。
回到最初的现场,我们无疑会感慨这两三个月来的落差何在。
两个多月前,在刚开播时抨击杜华女士的一片骂声中,这个节目为30+的姐姐们打开了一个裂口。
姐姐们并非临时租借这一舞台,来顺着评审与观众表演;她们以展现、挖掘自身的魅力来成为这个舞台的主人,并由此占据自身的独特性以抗衡主流标准——这种标准的碰撞成为节目之初最大的看点。
面对三位评审的担忧,阿朵的回应自信而坚决:
“一个团体是:每个人都在最能展现的部分凸显她自己”。
这一立场的尖锐程度总是被低估。阿朵并不在乎C位与否,也并不畏惧磨合的艰难,她最终的落点在于:
一种绝对的差异,可以在舞台这一空间中被包容,被并置呈现。
阿朵明白团体舞台的平衡性需要,她也深知:这种平衡性,绝不能预先以差异的消弭为条件,而必须以差异的时刻强调为前提。
更残酷地说,一旦在差异的维持上开始妥协,标准的张力就会急速滑坡,这个女团实验也必将走向失败。
然而,开播一个月,标准差异的问题不再被深入讨论。
节目的主旋律已逐渐成为“力争第一”、“全员晋级”——仿佛只要姐姐们一往无前地拼搏,30+女团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成功。
有趣的是,三公舞台排演中,这种碰撞久违地重现了。
在与孟佳组的争执中,赵兆的几句话极其坦白地道出了节目的困境:
“我们做任何东西都是观众想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那我想问咱们女团的定义和乘风破浪这种突破又在哪呢?”
“我们干脆做回那种小女孩的女团算了,都做卡哇伊,都做唱跳。”
“是你们一直认为那样的歌曲才能赢。”
幸运的是,与老师协商修改后的《花样年华》成为当期最闪耀的舞台;
不幸的是,她们落入危险区,孟佳被淘汰。
更不幸的是,这种舞台创作的争执,在这之后便再也没出现过。
赵兆的话,仿佛成为了这个舞台濒死的呻吟。
在姐姐们的舞台中,我们看到了更娴熟、更精巧的她们,却愈发迷失其中。
要么是愈发平齐划一的“整体感”,
要么是简单粗暴的“燃炸”,
要么是画蛇添足的片段炫技,
要么是对少女女团所谓“女人味”的模仿,
要么是既无特质又愈发散乱的堆砌。
哪怕杜华的标准可能确实出现了改变,哪怕她改换面孔不断鼓励姐姐,有一件事情已几成定局:
几乎所有的舞台,都依然处于传统女团的标准范围内。
正如网友调侃的那样,杜华成为了预言家。
在舞台感言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姐姐对自身突破的肯定:变得敢于歌唱、敢于舞蹈,勇敢增加特技与诸多元素……
这些在个体层面的变化似乎是无可非议的,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作为女团,她们各自的变化为集体带来了什么?
她们变化的结果,真的让舞台更有生命力了吗?
还是说,好不容易才达成的“突破”,反而扼制了更多可能呢?
这实际上并非姐姐们所能决定的问题,在一个娱乐商品生产的场域中,诸多的限制与压迫,都在堆垒更多的条条框框。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生产时间与竞争空间的催迫。
作为定期录播的选秀节目,《浪姐》有着不断严格的产出时限。哪怕在被裁剪出的节目中,观众们也不难发现:姐姐们面对的是愈发紧迫的计划时间。
在严格的时限下,姐姐们不断“开发”身体极限:练得越晚越好,练得越齐越好。
而在这样披星戴月的时间“信念”驱动下,有些被压缩的时间则被忽略了。
比如,节目组每期选歌时播放的视频,都已经基本定下了舞台基调——所谓的风格已经被预先准备好呈送到姐姐们眼前。
而姐姐们拥有的,更多只是形式上的选择权:柔美、中性、酷飒——诸多愈发重复的形容词构成了舞台的设定,难以被扭转。
比如,姐姐们唱跳技能并不作为基础性的培养环节,她们只能在排演中不断摸索。
而在排演中,大家往往只能根据流程、根据老师的指导、根据比赛规则的目标,导向直接确定的舞台效果。
许多姐姐的基础能力依然缺乏,但她们为了“不掉队”,为了“赶进度”,必须坚持节奏往前冲刺。
我们并不能苛责姐姐们。
因为在这个冲刺过程中,她们的创造性,她们“叛逆”的可能,她们每个人自我探索的机会,她们作为一个团体共同创作的广阔空间,便被不自觉地压缩甚至剪除。
而节目组可曾认真考虑过这些?
或许有,但是,时间效度要求依然将姐姐们集体推向节目生产的流水线。
练习!
打卡!
计时!
要看到成果!
要精神百倍!
哪怕姐妹之间仍有互相宽慰、放松的时光,我们内心依然知道:她们力图形成的是同一种高效的努力姿态。
但假如有些美妙的创造,并不能那么快看到成果呢?假如有些偶然的思维火花,并不能在高强度的练习中迸发呢?一个朝着唯一的目标穷追不舍的团体,能获得什么又会错失什么呢?
这种时间的催逼,与另一种空间上的竞争规制相互咬合。
从一公vocal组与dance组的悬殊票数开始,姐姐们就无比敏锐地意识到了比赛的残酷:只有献出燃、炸、炫的舞台才有可能生存下去。
节目的赛制无任何能力削弱这一风格上的霸权。在后续节目中,除了总决赛我们也几乎再也没看到过vocal组扬眉吐气。
即便有诸多欢声笑语,竞争场域中的严肃氛围依然如此难以动摇。姐姐们逐渐将各种尝试向舞台聚拢,向竞争的胜利法则聚拢,向一种差异不断萎缩的团体状态聚拢。
性感就好!高音就好!
有气势就好!有爆点就好!
各种元素就好!观众嗨起来就好!
在诸如此类的创作倾向中,先前阿朵所言的那种向内挖掘的多元整体观,恰恰是缺位的;赵兆老师的警醒,也是缺位的;而对舞台作品本身的概念完善与拓展,同样是缺位的。
有那么多“还不错”但又并不尽人意的舞台。
色彩缤纷的《艾瑞巴蒂》,一方面失去新裤子原曲中喧腾的疏离感,另一方面也仅仅展示出热闹而单薄的甜美。
《管他什么音乐》“燃爆全场”的音浪中,却没有一个姐姐的声音让人印象深刻。
《Manta》“生成为鱼”的概念之下,却凭空加了段刻意突出“性感”的地板舞。除了引发尖叫之外,也让舞台的整体概念无处落地。
《彩虹节拍》虽然是极具特色的曲风,阿Kenn老师也向组员教授了“跳给不同人看”的创作法则——但这种主观内在的改变并没有带来舞台上的外部张力,宅舞似乎依然仅仅是宅舞。
《人美路子野》在妙趣横生的角色扮演框架下,也莫名掉落突兀的段落。添加元素的野心背后,则是舞台效果无法整合的失落。
哪怕到了最后一首《Last Dance》,过多的风格分段也交杂出难以圆融的堆积感,高难度动作的添加更是新意寥寥。
还有更多的节目,为了调动现场观众的气氛,将大量舞台时间耗费在与观众的近距离互动中。
牺牲了节目高潮时的宝贵时间,舞台的力场也突然泄气。
以团体胜利为名的竞争秩序,则被反复润色加固——
《浪姐》愈发成为给强者及其团队准备的“职场”,而不再是每个独特的个人不断探索自身并与他人形成联结的沃土。
而《浪姐》式的女性主义,也愈发标签化:
它成为舞台上“美”、“强”、“酷”、“萌”的空洞语词,成为舞台下“竞争”、“努力”、“服从”的职场美德。
在整个竞争场域的压迫之下,姐姐们依然只能展现微笑面对、平和接受的面貌。
她们并不能选择让自己如何成长,也并不能让舞台想象力肆无忌惮地生发,而只能在节目组划定的时限与规则下,走向“胜利”,走向“突破”。
而本有可能的舞台想象,便逐渐塌陷湮灭;现实的舞台所捕捉的女性特征,与最为主流的审美规范只是大同小异。
然而,在总体的失败下无法否认:
《浪姐》舞台仍有一息生命力。
在失败中,这些闪光的共同点,便是对表演者之间、舞台元素之间、30+女团与少女团之间的差异的坦承与张扬。
作为整个节目第一个竞赛舞台,《兰花草》至今依然是我心中的最佳。它展现的是概念改编、歌舞表演、舞台设计的全方位出众。
三人在vocal上充满张力:阿朵婉转细腻又能粗犷爆发,宁静浑厚而富有磁性,袁咏琳清亮而利落。她们的声音渐次交错抬升,直至溢出原有的旋律,漫卷为“无需谁在旁,裙裳亦飘扬”的浪潮。
肢体形态上,三人也共同保持着相互呼应的律动,时而柔美内收,时而刚劲舒张——每一双手臂都成为摇曳的花瓣与枝叶,又共同生长为一丛耀眼的兰花草。
而舞台背景的设计,也仅采用了最简约的植物剪影,绿色与白色闪烁交错,毫无冗余。姐姐们是绝对的主角,无需任何花哨装饰来刺激观众,而只有游弋自如的力量不断涌向我们。
另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舞台则是《花样年华》。它虽然并没有《兰花草》那么强的差异张力,但却在整体风格上独树一帜。
它的舞台并不制造一种歌舞表演的单一表达,而是作为一个带有故事性的叙事展开。姐姐们化身古堡里的幽灵,从寂静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继而带着狡黠的目光,呢喃、歌唱、舞蹈。
姐姐们毫不避讳这一表演中本有的装饰感,而是将这些驳杂元素收摄于暗黑而癫狂的整体风格,从而将舞台改造为一个充满矛盾与爆发力的鬼魅空间。
在SOLO舞台中,我们或许同样能发掘出一些启示。
在《缘分一道桥》短短两分钟的表演中,阿朵创造一种专属于这个舞台的身体样貌:
迅疾、飘逸、灵动、婀娜,又带有几分庄严的机械感。她的眼神,她的步伐,乃至她飘舞的衣袖,全部成为她周身坚固而流动的灵光。
这种无可复制的独特并不需要太高难度的技巧,而更多依靠一个创作者对自身潜能的细腻考量。
一个相似的例子则是朱婧汐的《对手》。
从《玫瑰少年》的排演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她的舞蹈技能并不过关——但身体姿态的自我塑造决不取决于既定的“高难度”风格。
通过对这首歌的“幼稚”化、“机械”化、“矫饰”化,朱婧汐突破了歌曲本身太过平庸的“萌”感,达到了一种冷酷而陌生的效果。
所有她设计的霓虹灯光,都成为一种“恐怖而甜美”的穿透力。而她在这首再普通不过的歌曲里,展现了赛博歌姬的另一面。
另一种对个人优势的极度凸显则来自黄龄的《一剪梅》。
同样不需要什么硬拗的技巧,她的SOLO就突出两点:第一是她对裁剪、手工装饰的喜爱,这种喜爱被转化为她夸张的睫毛与明艳的着装,被转化为三种零散的“小”魔术;第二是她无与伦比的vocal,每一处转音变调,都恰到好处地将一首耳熟能详的格局推向妙不可言的个人风格。
当然,团队舞台总有更多的复杂性。但这种个人差异的创造性经验,都应该被捕捉存留,成为日后可不断汲取的源泉。
最初的期待依然需要被不断提起——每个人的独特性,在团体中都依然有可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发挥。
不管怎样,《浪姐》的舞台终归结束了。喜爱也好,厌烦也好,疲惫也好,都不再能改变什么。
但至少,《浪姐》的结束应该成为一个起点,让我们进一步想象女性舞台的更多可能。
它不应该是对少女形象的拙劣模仿,不应该是元素的花式堆砌,更不应该是简简单单的整齐划一或高难度动作。
女性的舞台,永远应该鼓励更不一样的创造。
而《浪姐》最后,变成了杜华一开始标准中的女团。
谁都没想到,最后“赢”的,居然是杜华。当然,实际上,是她所代表的那一套被社会对女性规训深深影响的“女团标准”赢了。
但我们想要的那种“不一样”,应该永无止境地向每个人深处、向远处拓展,不是吗?
本来想着芒果台的审美,舞美拍摄啥的起码是《幻乐之城》和《歌手》的水平,来搞女团选秀节目舞台肯定是行业标杆。万万没想到铺垫了这么久,姐姐们费尽体力准备,节目组呈现的竟然是有点土且廉价的舞台。
就这镇楼加保命
节目组30岁女团的立意很好,但是怎么说这也是个歌舞类节目,舞台上的艺术性也不可忽略,这种水平的舞台拍摄真是这个综艺要封神前的一道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希望节目组收这么多赞助商的钱,能换一下设备和请几个会拍会剪舞台的人。
我大概分析了几个点,大家如果有想到的可以在评论区帮我补充!!!
一、 舞美
1.1舞台设计
节目组耗尽心思设计的船形舞台,其实想法是好的。但是鲁迅说过:less is more,高级感都是靠少省出来的。这个船的样子过于具象,连栏杆、船灯都做出来了,不锈钢色映着姐姐的白衣服,一种星光大道的朴实感扑面而来。鲁迅还说过:颜色搭配不要超过三个色系。玫红色的烟、黑色的led地板、不锈钢色的船、观众区流光溢彩的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日韩的打歌舞台,都不会很大。因为除了成本外,小舞台小,成员们走位都不会很远,比较方便摄像机去捕捉每一位成员的表情。而姐姐这个舞台太大了,运镜的时候要过一会儿才能拍到下一个姐姐。
这段空隙会降低观众注意力
1.2升降台设计
升降台设计真的是败笔中的败笔,都2020年了,没想到除了在升降台弹跳出场的形式外,还能在女团节目里看到升降台solo,这可是皇族中的皇太子风格,这种大型晚会的舞台形式就没必要搬上标榜女团团魂的舞台上了。不仅体现不出团的感觉,还会给整个节目营造出一种迟暮的氛围。
如果没猜错应该是KT纸板,节目组为了省钱请姐姐请化妆师,不容易。廉价气息油然而生。
二、拍摄角度
2.1魔鬼45度:
魔鬼45度角一日不消失,姐姐一日洗不干净土气。
20年前的审美角度和帕金森拍摄手法
容易让女生产生不适的直男拍腿视角
2.2魔鬼侧拍:
这两个绝美镜头,都是通过侧面拍摄呈现。如果两位姐姐这时候是正面镜头且对着镜头互动,震撼感会大大提加。
为什么日韩舞台圈粉,同样的侧面镜头,还是需要转正面+镜头互动。
姐姐看都不看我!我还怎么和姐姐心意相通!
2.3魔鬼俯拍:
魔鬼俯拍,平均身高一米四
魔鬼俯拍展现队形,只会显得姐姐们很矮,队形不齐
正确俯拍姿势,完全俯拍,让队形走位展示出来
2.3没有重点的角度
没有重点的几个走路拍摄角度,队形显得很散乱,体现不出姐姐的舞蹈动作。还以为看的是模特走秀。
这一段蹲起,大幅度动作切中近景是群魔乱舞级别。
正确示范,一段全景是不是就整齐好多了!
这一段本应该最有女团的感觉,但是太大的景别和杂乱的背景像大型晚会。
三、运镜
以松松的这段为例,松松唱得很激动,面部表演情绪正往上堆积到顶峰时,节目组竟然把拍摄焦点放在了后面的一朵塑料花!
这里张萌C位打开手臂的动作,因为运镜平淡且冗长,暴露了她动作不够标准。
其实完全可以让镜头跟随动作去推远切到全景,增强镜头的趣味性和丝滑程度。远一点的景别,反而看不出动作标不标准。
这一段万茜和海陆牵手对唱,本来是个舞姐妹情的绝佳素材,镜头竟然用比较有距离感的中景,且没有任何运动节奏推动情绪的固定镜头一笔带过。显得像大型晚会合唱现场。
同上,白冰瞟一眼蓝盈莹梳头发大可不必剪进去,出戏了。
这里摄像应该卡准舞蹈几个力量点去推动镜头,然而这个魔鬼慢摇让一个算是亮点的舞蹈动作变得像肚皮抽筋了一样。
这个手部特写,背景led屏太乱,运镜不流畅,像汪峰在好声音高歌一曲。
李斯丹妮又唱又跳这么激动,镜头却稳如泰山。就像领导眼里唱rap的我一样尴尬。
魔鬼打光
面光不够
站在背景板区的脸上除了油光什么光都没有
顶光太大?拍得大家都油头满面的
其实还是有点可惜,毕竟歌舞类节目如果想持续出圈,除了撕X,舞台作品更重要。
仔细看了今天首播的第一期,拟了31个热搜: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
杜华 女团标准
宁静 这么多娘们在一起
杜华给丁当打分
丁当喊话杜华淘汰我吧
宁静 我几十年白干了
张雨绮 X是什么意思
黄晓明端水艺术
蓝盈莹初舞台第一
乘风破浪的姐姐造型
乘风破浪的姐姐排名
乘风破浪的姐姐社交名场面
仅代表杜华个人观点
乘风破浪的姐姐选组
宁静 我不喜欢但是我想要
金晨舞蹈实力
李斯丹妮RAP
宁静吻别前的那片海
伊能静小作文开场白
黄圣依 作
黄晓明 这是加分项
张雨绮王丽坤 艾瑞巴迪最后一席
杜华叫许飞换组
张雨绮 肯定要站C位
郑希怡 被不知道什么人点评
万茜失误重来
钟丽缇状态
杜华脑回路
乘风破浪的姐姐 录制辛苦
张雨绮怼前经纪团队
海陆 上了年纪
赵兆 区别其他女团标准
看到大家批评赛制、骂杜华,我倒觉得节目组把很多不同的衡量标准并置到一起进行对话。最后出来的效果非常碰撞,观众也可以从中得出——以往的女团选拔标准其实放在另一种层面上谈是不成立的、漏洞百出的,这恰恰达成了自反。
很多姐姐清晰直接地表达自己反过来审视自身,跳出原先的视角,强调对自我不同层次的打开和提升。而这些表达也传递出了不同年龄层女性美的个体化、打破固有标签化,希望节目之后能把这些层面的探讨更深入地做下去。
一公后谈谈对第二期、第三期看法。
第二期的三小时临时小考的设计,可以迅速地暴露出每个姐姐的性格问题。叙事上,丁当和伊能静两个组长几乎完全反差化的对比,以及每个组内成员碰撞后产生的信息量、话题度,对一档周播综艺而言是饱满的。但作为一公之前的预热,内容呈现上还是有点不够丰富,稍有划水。希望第四期的时长能再拉长点。
第三期,从观赏度而言,喜欢兰花草、大碗宽面和得不到的爱情三组舞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跳脱出传统女团所定义的表演风格。从故事线而言,偏爱Beautiful Love这组,大家的情感输出完整而又敏锐。
目前看来,整体质量仍旧很高,叙事效率与质量放在今年的内地综艺里是最好的。但第三期在价值观层面和前两期比缺乏碰撞,公演单期必然会面临这种问题,希望下期能找补回来。
看完全季最后一个舞台后,回头评分。开播至三公结束可以打7-8分,三公之后到决赛最多只能给及格分乃至不及格。三公结束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是一般的选秀结束的时机,《浪姐》却只行至半程,由此导致了之后故事线几乎没什么意料之外的挖掘,叙事也愈发扁平化。
播出之后看到身边很多人夸赞节目剪辑好,食用舒适。仔细看了第一期节目之后感觉确实如此,而且能从剪辑方面中看出明显的向罗pd团队效法的痕迹。(注意是效法,不是抄哈,我觉得这种学习挺好的)
先给不认识罗英锡pd的豆友们科普一下,罗英锡导演,韩国最大的付费电视台tvn当家男丁,赚钱专业户。从业几十年拍出了《新西游记》/《两天一夜》/《花样》系列/《三时三餐》/《尹食堂》/《姜食堂》/《麻浦帅小伙》等优质综艺。是许许多多中国综艺团队的素材库orz(最近国内《极限挑战》抄袭了《新西游记》多个游戏环节。)
言归正传,《浪姐》剪辑的效法方面有这样几个明显之处(有的miu截图,凑合康康吧)
①黑屏白字✖️戛然而止
罗pd的综艺中 经常会有嘉宾即将滔滔不绝、长篇大论时,被节目组以写着긑/그만大字的黑屏强行掐断。
在《浪姐》第一期中,黄晓明说出“奥利给”,而姐姐们无法理解一脸懵的时候,在迅速展现几位姐姐的费解表情之后,同样出现了黑屏白字进行打断换场。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以严肃(配色)而又戏谑(语气)地方式打断冗长叙事,迅速调整节奏,向下进展。
②借力打力✖️承上启下
罗pd非常喜欢用嘉宾的话,进行情节的衔接,打破流水账般的叙事方式。比如姜食堂2中,每到众人说“今天很轻松,配合得很好”或者“现在已经完全能周转过来”(大概意思)的时候,就会立刻剪出相反或相应的情节“打脸”,体现嘉宾的神预言或者毒奶。
这一点浪姐也能多少看到。比如前采中宁静刚说完对女团的理解,紧接着立即接上几位有特点的嘉宾入场画面,有点蒙太奇的意思在。
③节目组下场调侃刷存在
众所周知,罗pd团队经常暗戳戳怼嘉宾。调侃宋旻浩瑞典奶奶,殷志源殷初丁,姜虎东慢性子,细数李寿根被呼唤的次数……节目组的下场“怼人”,使得综艺多了一份互动和拆台的乐趣。
《浪姐》也有
④展现工作过程
罗pd的综艺里,固定出演永远有爱吃好赌的罗奴,笑声鬼畜的朴pd等。姜食堂2里摄影导演成为姜虎东的第二强辅助,帮他确认菜码是否遗漏。工作人员与综艺人的互动和友爱使得综艺平添一份真实与人情味。而这也满足了观众对综艺制作的窥视欲。
同样,《浪姐》里,譬如晏吉导演负责了声音cue流程;公用化妆间详细展现了服化组的工作过程;而节目组与评委交涉过程也加以展现,都是对综艺制作本身的一种还原和分享,更有助于向观众解释误会、拆解矛盾。
我看了罗pd不少综艺,一直以来都对国内照搬不误的“拿来主义”又羞又愧,又气又恨。但是看到《浪姐》中隐身的罗pd元素之后,我倒是感到非常欣慰,欣慰在于,芒果台或者中国综艺的学习之路,终于从机械地搬运题材、复刻剧本(如《向往的生活》与《三时三餐》;《中餐厅》与《尹食堂》;《密室大逃脱》与《大逃脱》),开始转向学习内里(剪辑风格和叙事方式)的过程。
浪姐是一个好头,题材有新意,又符合内娱的风格和特质。而剪辑则师法罗系综艺的优点,习其长处,学其精魂;是一次非常好的实践与运用。希望未来国内的综艺可以更深入和诚恳地内化他国综艺的长处,做出更多优质的中国综艺。
一期节目下来,终于感受到了杜女士捧高踩低,多重标准的狗样子了。一个个小姐姐们都英姿飒爽的,有个性,有特色,有魅力。 虽然没有了20岁女团的那种所谓的少女气,但是岁月带给她们的不是衰老,而是沉淀下来的不同的魅力。
最可笑的就是杜女士,自己的团都在家抠脚,出道即巅峰,有用就压榨,这种极不规范的骚操作。回过头来就看她用20岁的选团标准来定义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就觉得她对这个舞台的准备非常不够。
这里的姐姐没有一个是白纸,而是各种各样的美味食材。你如何将她们炖成一碗美味的汤,如何将她们做成一盘独特的菜,才是制作人需要思考的。而不是思考她们因为“个人风格”太强不利于成团。(具体内容阿朵姐姐教给她了,希望她给下学费)。
第一次这么讨厌一个明星,以前对她挺看好的,演戏还可以。现在真的是路人转黑,真的是综艺暴露人品性格。
乘风破浪主题曲开场舞跳舞错两三次,单独solo也是错两次,个人小考也是舞步错误。ending部分的辣眼睛,所有的失误感觉都被她承包了。张雨绮姐姐说的业务是业务,人气是人气,虽然wan没有,但是人家是皇族...好可惜之前淘汰的各个有实力的姐姐。
微博热搜:1.乘风破浪的姐姐 爆 2.宁静:我几十年白干了 沸 3.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 荐 4. 海陆 上了年纪 5.宁静 职业式微笑 热 6. 蓝盈莹 美 新 7. 钟丽缇 闪光衣裙 新 8. 白冰 离婚 热 9. 黄晓明 端碗艺术 热 10.伊能静 出道36年 新
每次都给万茜量身定做赛制真是够恶心的。
卧槽,真的是0宣传,自带热度!!!终于等到了,看起来!
宁静:还要我介绍我是谁?我这几十年都白干了。
杜华作为经理人每一句话都在暴露自己的不专业和视角狭窄,本来节目就在打破女团年龄这个固化思维,但是杜华还是坚持自己老旧的女团定义。杜华也许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公司总裁。她对女团的标准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舞蹈机器人,其音乐审美令人咂舌,制作出来的团也只是为捞快钱,甚至连韩国乐华买的歌也土到爆炸,没有出挑有个性有自己独特魅力的idol。要知道,不管是音乐公司也好还是团体也罢,音乐才是立足的根本。
确实不太懂杜华的标准,本来这节目就是30+的姐姐,还要按固有女团思维给分,固有女团形象本来就是年轻貌美啊,这年轻都不符合了,思维该换换了,成熟有魅力的姐姐们不香吗?
千万不要剪成冲突向,那样就可惜这个阵容了,30+女艺人一定有很多能量和故事值得展示和分享。许愿:如果剪成热血向,信女愿一生荤素搭配~ //节目未播先火,所以别再说什么观众不爱看女性向节目了,观众很爱看啊,多做点同类节目吧。//开篇的文案写得太好了,节奏剪得干脆利落,姐姐们也好有气质,各有各的风采,观后感怎一个爽字了得!//点评环节刻画得有些弱,感觉杜华太匠气、追求整齐划一了,看不到艺人的优势点,这样做出的团就是灵气缺失的n倍复制品啊。//节目组选歌品味很好!//突然觉得30+不再模糊,因为我敢于畅想它到来时的画面了,心里的某个阈值也默默上调了巨大一格。//赛制有问题,没让姐姐们打散重组,导致有些人始终对立状态。总决赛还是蛮感动的,尤其是姐姐们的独白那段。今天开始,带着勇气上路,前行吧。
哈哈哈哈承包了我一下午的笑点,杜华应该就代表着这个社会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和恶意吧,希望宁静张雨绮怼死她。
从三公以后就变味儿了,万皇锁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了
3.5 看完全季后回头评分,开播至三公结束可以打7-8分,三公之后到决赛最多只能给及格分乃至不及格。三公结束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是一般的选秀结束的时机,《浪姐》却只行至半程,由此导致了之后故事线几乎没什么意料之外的挖掘,叙事也愈发扁平化。/成团夜:事实证明在这里一切都是生意,浪花即韭菜,呵。
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很开心中国也开始宣传“老女孩”的美了。看美剧欲望都市的时候,好羡慕那四个老女孩,她们的美不在于比同龄人显年轻、身材好、有钱,而是精神的高度独立。我认为上了年纪的美,不是我比年轻女孩儿美,也不是我比同龄人美,更不是因为我有了财富、名声的积淀就变事儿了,而是直面岁月,沉淀过往,与皱纹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爱不再依靠外界的评判,而是接纳自己,如果境界高一点那边是悦纳自己。
浪姐来了,我的快乐上线。1.气场巨头宁静直接翻个白眼“还要自我介绍?那我几十年白干了”;2.张雨绮《粉红色的回忆》甜姐味十足,“喜欢我的人多?不喜欢我的更多”;3.杜华能不能少说话,静姐治她!4.整体开局就浪起来了,黄晓明开始历险,能活下去就行;5.再没有一个无法快进的节目让人如此心潮澎湃,微博豆瓣处处张灯结彩过大年,每秒亮点,100分钟一集不够看啊!热搜回来给我挤爆!
其实到现在观众都明白这依然只是个传统选秀节目,真正有特色的女团在这个生产体制下遥遥无期。但依然不妨碍我们在幕后去寻找一些可挖掘的点,以及台前仅有的一些闪光。目前√:阿朵、李斯丹妮、万茜、黄龄、郑希怡。一公最佳:兰花草;二公最佳: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三公最佳:花样年华;四公最佳:新物种、龙虎人丹;SOLO:阿朵、朱婧汐、黄龄;五公:情人;六公:潇洒走一回。团体舞台:三公>四公>六公>一公>二公>五公。
节目想法和切入点都挺好的,但能感觉到实际操作中面临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本质矛盾:竞技比赛类节目要求的本质紧张感 与 无法把一些年纪较大的妈妈辈(前)女明星架在上面去真的严格要求的尴尬感,结果搞得既不紧张也不温情,只好反复拿空洞的价值观说事儿,想必是策划阶段就没想明白的产物。 其实不如把这帮女明星分成两拨:30来岁事业处于上升期和稳定期的女明星来个真的竞赛,用真艺人的标准去要求;然后那些个歇了的回归家庭的但依然很有看头的(前)女明星们凑一拨,以比赛的形式纯幽默玩票,做个表面竞演其实其乐融融的中老年找乐子联合会,这样的观感可能会好一点~
1. 打压金莎和丁当有点过了。看不上可以不邀请,故意恶心人就不对了。2. 现在浪姐就是所有人轮着夸宁静张雨绮万茜。像极了给领导点赞的工作群。看不下去了。
宁静:这么多娘们在一起怎么办!xswl-
郑希怡:我觉得成熟女性其实我们没有想要赢,但是我们不想输。
芒果能出个无杜华版吗?她影响了我看喜剧的好心情。
芒果台或成今夏最大赢家!毕竟女明星们争奇斗艳用尽毕生绝学互婊扯头花永远看不腻哦!支持打起来!打起来!让我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做你姑奶奶永远是你姑奶奶!
从一开始就是图个新鲜劲,之后就沦为一档平庸的选秀节目。看着姐姐们逆龄翻盘,乘风破浪,我看着都觉得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