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剪辑的逐渐成熟,包括平行剪辑的频繁应用,使该片摆脱了早期电影中舞台记录式的拍摄方式2.景别多变,覆盖了从远景到特写的范围;也出现了俯拍角度3.从汽车上跟拍骑马的人的移动镜头也是格里菲斯的创举4.影片大量使用了圈入圈出的转场,当代导演如果有心致敬或恶搞,可以参考。5.在景别观念并不完整的当时,同圈入圈出技巧同源的黑色蒙板也起到了类似于景别的,限制观众视点的作用6.剧作非常优秀,从Flora的死亡开始,故事就向着一个不可避免的结局迈进;而影片的高潮,正是最后一分钟营救;双重拯救的结局也足够优秀,既解决了白人的地位问题,也解决了主人公的情感冲突。7.种族主义的主题非常富有争议性。在本片影响下,3K党实现了第二次兴起。名为《一个国家的诞生》,新的国家的诞生的基础却是白人对黑人的战争。北方对南方的战争造成的只有伤痛,而只有白人联合起来打倒黑人,伤痛才得以缝合,情人才得以相聚,liberty and union, one and inseparable, now and forever。格里菲斯如此矛盾,深深的理解并且深沉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得到的结果却是如此荒谬。8.等某党下台了,无产阶级革命完全可以照着这里的黑人拍。很欣慰20世纪以来的美国精神,既不是黑人当家做主,也不是白人野蛮私刑。9.丽莲.吉许真漂亮,不过我更喜欢演Margaret的Miriam Cooper
也许人寂寞到一种程度就会找更寂寞的东西消遣,寂寞的我选择了一部1915年由美国电影之父D.W.格里菲斯执导的老式电影《一个国家的诞生》(the birth of a nation)。没有人声的电影,只有几段 loop式配乐,没有预先了解剧本,唯有硬着头皮靠演员夸张表情猜剧情,既然寂寞,为何不把寂寞发展得淋漓尽致,于是便顺理成章地把长达3个小时的电影跳跃性地看完。
电影描述的是两个分别原属于美国北方和南方的家庭,因南北战争而产生的不同政治立场,让两对痴心相爱的情侣给分开。(途中发生了黑人对白人疯狂地施虐,白人组织三K党反抗等等)当这两对患难情侣终于走到一起的时候,他们的结合,预示着一个国家的诞生。
同样是三个小时,如果说《阿凡达》是把特效带来新的纪元,那么《一个国家的诞生》便是开创了镜头剪切的先河。(这次就暂且不讲片中内容:种族的色彩,讲讲手法吧)
虽然这些镜头在现代的电影中经常看到,如闪回的运用(类似倒叙的手法),在《疯狂的石头》赢来了很多的称赞声。可是否知道,这就格里菲斯发明的电影手法,当斯通曼向玛格丽示爱时,玛格丽脸上出现矛盾痛苦的表情,用一个镜头表现了玛格丽特兄弟在南北战争中弹濒死亡的样子,然后镜头再切回到玛格丽拒绝了斯通曼。也许在现在看到这些手法并不惊奇,但在1915看到,会是如何感觉,就像现在大家都吃螃蟹,可是没有第一个吃,会吃吗?
还有那加速剪辑的运用,在著名的一分钟的营救中,整个段落出现好几次小高潮。在接近高潮时,剪辑的速度总是在加快,以造成不断加强的气氛,然后突然缓下,缓慢观众情绪。这种手法在《魔鬼代言人》中也曾出现过,奇洛面对自己妻子自杀惨痛后,走出医院,整条大街空空的,音乐减缓,让观众不久前屏住的呼吸得到释放,得到解脱和思考。再为下一次的气氛加速提供了提速的空间。通过时速变换,而不是保持不变的速度,显然D.W在上个世纪已经知道了这一点。
片中除了镜头剪切手法的感受,引起我注意的还有一处,就是本杰明的妹妹被迫自杀。在这一段中,不仅特写镜头运用恰当,把妹妹的焦虑和黑人的贪婪眼睛和急不可待之情完全呈现在观众的眼球,还有是妹妹的那一份精神。从她身上学会了尊严严肃的一刻,我们不应该为她悲痛,因为她在死亡之门找到了快乐。好一个士可杀,不可辱啊,但现在多少chicken为了钱而出卖自己的身体。唉……
不过我是不太建议想消遣的朋友看这部电影,黑白片还是挺单调的,而且是没有人声,只有偶尔的字幕介绍。但如果想知道什么是LOMO暗角,了解下电影发展史,感受电影之父创作镜头切换的电影,关注种族色彩在镜头中的表现,也许这部片会帮到你。
看完电影的感悟是:创作是非常重要,要当就当第一,正如格里菲斯发明的电影镜头交换手法,也许以后的人会完善得更好,但让更多人知道的是第一个发明的人。另外,很多人说这电影是带有种族主义色彩,格的辩解是:“它只是一桩生意,非常简单,没有想到它对国家的描述和对群众思想的影响。”如果这么说,格了解的电影并没有到艺术的层次了,他关注的仅是如何表达,而不是表达什么。从这个角度,这位电影之父还不可以完全称为一个艺术大师。
呵呵,有点不知所言,请见谅,赶紧收笔,看来真的是寂寞了。。。
首先,影片拍摄于1912年,公映于1915年。我们不能用20世界五十年代以后的观点去评价这部电影,我们要用具体的历史的眼光去评价这部电影。
第一,艺术手法。全世界公认,这部电影开创的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将电影艺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没有这位伟大的电影天才,电影艺术的自觉不知道要落后多少年。
第二,种族主义的表达。关于种族主义,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命题,在影片诞生的年代,这还不是一个理论命题,正如电影文本所呈现的,黑人因为没有文化水平、没有理性,所以即便黑人掌握了权,也只是滥用权力,比如欺人太甚。所以,影片对现实的关照是,理性和文明是驱逐愚昧的良药。毕竟,北美的白人都是欧洲移民,而欧洲在那个时候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的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
第三,影片的主题。片头已经指明,批判战争的残忍。的确,将个体的爱恨情仇与家庭命运至于历史背景下,鞭笞战争的残酷,警醒后世人,不要随便发动战争。只有理性与人道主义,才能防止人头脑发热。
在1915年,通過平行蒙太奇真正開啟了電影故事性的格裡菲斯的《一個國家的誕生》。加製作特輯,三個半小時,從正向意義及負向意謂上來說,皆名不虛傳。
我們固然在其中,通過美國南北戰爭及重建的過程,發現歷史的複雜性。美國北方對黑奴的武裝配備,確然成為擊敗南方的關鍵因素。然巧妙協調著黑奴、北方與南方關係的林肯被刺死后,Stoneman的激進主義,受到以往南部聯盟的刺激,賦予了黑奴過度的權力,反倒仇視并損害同族的利益,最終導致黑奴對曾經剝削過自己的南方農場主進行了大規模的復仇行徑——Woodrow Wilson便是如此解釋3K黨的形成因緣的,黑奴激起了“白人的自我保護本能”。也就是說,自相情願的平等其實是永恆的偽命題及自欺欺人,正所謂“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富有原罪/局限性的人,天生是自然權益的受益物——不平等僅僅是白人的特性嗎?毋寧說,人人皆渴慕以俯視的角度對待其他民族,故只要給任一種族的人以一個支點,他們都會通過暴力的褫奪等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為自身爭取最大的權益——南方黑奴在米國重建時期的暴動充分指認了這一點。所以,現代民族異質性被同化也同時是諸民族自律自願的結果,因為簡單等值于超靈崇拜的自然崇拜,易於并必然演繹為金錢、商物及至生物權益崇拜。當一個民族自動放棄自身純粹性時,問題才真正棘手起來。
但是,不得不指出,通篇插入的文字解說,刺眼的negro實在教人不爽。格裡菲斯利用他高超的剪輯手段與編織故事的能力,就這樣巧妙第竊換了美國內戰的本質原因——黑奴的“野蠻”竟成為了南北戰爭的罪魁禍首。一如Stoneman與南方喀麥拉家族般,我們本來親如兄弟、彼此相愛,倒因為對待黑奴的政策及黑奴被分崩挑撥?蒙著好像萬聖節幽靈的白布、可笑效仿中世紀騎士的3K黨變成了正義的上帝和耶穌的使徒,尼瑪的!扯啥呢?!(看到3K剛出場及最後諷喻黑人是野獸,白人是上帝使徒的那幾組鏡頭,我真是哭笑不得有木有╮(╯_╰)╭)然又不得不承認,電影的悖論,猶若德勒茲指出的,在於它作為人類及其生存環境間的中介,具有某種鏡射作用,故由於它拓寬了人類有限的思維視閾,便必然構造一種高度理解性的維度,則在電影時間及空間內,我們的智解主體與其他客體的視閾發生了情感及價值的共振與同盟。那些本來不能被接受理解的事物及個體價值現在為我們所接受,而它螺旋線般/辯證性地生產出的負面作用就是,化為一種軟暴力,令觀者自動改變自己的意識形態的形狀——因為我們被某種精心塑造、虛構、算計起來的美與愛感動了,為了美、愛與德性,我們幻想自己處於某種大義凜然的悲劇狀態中,自律地改造了我們的價值觀。可是如此容易地、規避苦痛之磨礪及操練的“改造”,最後也恰恰是關於美、愛及道德的感動這種種蜜藥賦予的幻覺罷了。我們的價值觀被改造、被變形后,變得更加狹隘,而不是更加深闊。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2380.html
南方与北方,黑人与白人,爱情与仇恨,以及禁锢与自由,阴暗与光明,当1915年的影像以“革命的诗意”和自由的思想对准50年前的那场战争的时候,这样的对立似乎在一个国家“隐形”的诞生中消弭了,甚至连“自由,统一,不可分离,现在直到永远”的期望已经完全跨越了种族、政治和爱情,在戴维·沃克·格里菲斯构筑的乌托邦里呈现出和平、友爱和真诚的终极意义。但是,那受苦民族看到的希望并非在这终极意义的表达中画上了句号,到底什么是战争中的正义?什么是民族的自由?或者什么是真正的“国家”?一个国家的诞生,其实也是一个爱情的诞生,当海边甜蜜的爱人相拥在一起,他们看着远方,那一段经过战争和重建的迷失,重新获得爱情是不是就是那个在和平之城里的仁爱君主?
仁爱是女孩从小学习的礼仪,是一封信里热情的措辞,是南北两个家庭的友善来往,也是那藏在本·喀麦隆身上的女孩爱丽丝的相片,还有那一只无忧无虑被宠爱的猫,这些生活的细节构筑的是非战争的场面,不管是斯塔曼家族的大儿子和喀麦隆家族的玛格丽特,还是本·喀麦隆和爱丽丝·斯塔曼,他们之间的爱情,都绘制出了和家族地理、家族身份和政治抱负无关的友爱世界,他们嬉戏,玩乐,尽情享受那种战前的自由与和平。但是这过于理想化的生活场景必将在一场“不断聚集”的风暴面前被无情摧毁,所谓分离,并非是南北地理意义上的分割,而是两个家族在不同政治立场上的卷入,“唯一的梦想是再次相遇”,两个家族被南方和北方这一场战争无情隔绝,留下的只是某种对仁爱的向往。
战争在慢慢发酵,战争在不停地酝酿,那个黎明的征战成为两个家族走向隔离的开始,林肯签署的宣言,第一次号召把国家意志凌驾于独立州之上,加入志愿者就是加入了军队,就是走入了战场,两个家族的男孩各自加入了自己的军队,他们在战争面前成为了敌人。而在南方,“他们的州旗上体现了南方精神”,而对于南方精神的解释是:“胜利或者死亡,我们必须为正义而战斗。”何为正义?在公牛战争后,联邦政府的旗帜受到了洗礼,但是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所谓的精神,所谓的洗礼,意味着战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喀麦隆家族的母亲为三个儿子举行出征仪式,和军队的出征仪式不一样,母亲给了孩子们心爱的礼物,这是爱的仪式,但是无情的战争对于战场中的人来说,能收到一封妹妹的来信比什么都重要:“我非常想见你,我已经长大,变成了一个大姑娘。”那Kisses的复数是无数吻的总和,是一种亲情的凝结,是对于战争的另一种谴责。这时距离出征已经两年,生命还在,但是战争上无时无刻发生的死亡事件仍然将这样的爱置于一个危险的境地。
“战争体现了它艰苦、愤懑和牺牲的一面。”其实这里没有正义,只有战争本身。而战争的关键词只有一个:死亡。爆炸、炮火、烟雾,遮挡了一切,摧毁了一切,一边上演着宏大的战争场面,一边却是个体的痛苦和无奈,在平行蒙太奇的交织中,让人体会到的是战争的无情和惨烈。喀麦隆家族的几个儿子死了,唯有本·喀麦隆还在战争上奋勇杀敌,这个被称为“小将军”的士兵在一系列命令中冲锋陷阵,而他最后一次战役的对手就是菲利普·斯塔曼,曾经两个家族的友爱在战争面前成为了仇恨,甚至仇恨也只是战争工具论的一个符号,占领了战壕,却只有一小部分幸存下来,这才是战争中最无情的一面 所谓胜利,其实也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死亡,它会瞬间降临,夺走人的全部希望。对战争最反叛的或者是“小将军”对一名倒下来的联邦军队士兵的人性关怀,他给奄奄一息的士兵喝水,而对面的联邦军队士兵竟然为这“义举”而欢呼,人性超越了战争,这或者可以看到格里菲斯对于国家乌托邦构筑的努力,在激烈甚至惨烈的战场,“小将军”用自己的爱换回对方的尊敬,而当“小将军”以自己的身体将战旗插上对方的炮口而倒下时,到底是胜利还是失败?或者说他被俘而送进医院却被又被打死,是不是又是一种乌托邦神话。
而神话似乎一直在演绎,在战地医院,小将军竟然遇到了自己胸口一直藏着的那张相片的女主角——爱丽丝·斯塔曼。这是爱情的真正萌芽,连个人面对面,羞涩、满心微笑,或者局促不安,都是对于这两个人爱情的最浪漫表达,“虽然我们没有见过面,但是你在我身边很久了。”无形之爱,甚至超越了肉体,而成为精神的一种寄托。而当他们直面现实的时候,这里仍是没有结束的战争,仍是“小将军”面临被绞死的命运。那么除了超越战争的爱情,能给人一点心灵愉快的慰藉,还有什么可以改变命运?
那就是宽恕,“小将军”的妈妈和爱丽丝一起到司令部,请求林肯赦免。而伟大领袖林肯果然签署了赦免令,小将军得以在战争中幸存下来。在国家意志下,独立州的自由结束,在一场投降的“格兰特协议”面前,似乎战争已经结束,似乎那种“自由、统一、不可分离,现在直到永远”的政治宏图已经实现,但是这仅仅是一场战争的胜利,或者说只是国家意志的胜利,是南方精神的胜利,是有限的正义的胜利,但是对于这个被战争弄得千疮百孔的国家来说,它无可回避的问题是:黑人和白人之间的种族问题到底会走向哪条道路?
曾经在战争期间,这样的问题就赤裸裸地呈现出来,一支由白人军官带领的黑人民兵蹂躏了派蒙德,街上的白人被无辜打死,而喀麦隆家族就在这个城市里,所以那些黑人洗劫了家族,并且企图强暴喀麦隆家的每一个女眷,老喀麦隆被打伤,母亲和女儿们躲在一间地下室里,他们的脸上是惊慌和不安,在恐惧地等待中,联邦军队赶到,击溃了这些黑人,拯救了他们。但是黑人与白人的对立并没有消除,相反,在真正结束之后,这个问题变成了国家重建中最棘手的问题。而伟大领袖林肯因为对南方的态度过于温和,而遭致激进派的不满,对于激进派来说,他们的目的就是绞死那些领导者,而把他们的州变成被征服的省,在这些激进派中,斯塔曼无疑是个实践者,这个在战争期间就成为国会主席的议员,一直主张废奴,但是废奴并非仅仅是给黑人以政治权利,而是为了自己获得更多的支持,从而得到更多的特权。所以战后激进派和温和派在黑人地位的不同意见最终导致1864年4月14日这个“仇恨的日子”到来。
为了纪念战争胜利,在福特剧院演出了《美国表兄》,林肯观看了演出,但是一颗仇恨的子弹在这个仇恨的日子打响,林肯被刺杀,凶手从二楼的观众席上跳下,口里叫着“永远的暴君”,这一枪不死的不是林肯一个人,而是温和派在战后重建中的失势,也将种族问题摆上了美国历史的前端。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曾经大量的非洲黑人涌入这个国家,在格里菲斯看来,“他们的到来给美洲大陆种下了第一颗不和的种子”,这颗不和的种子不断地发芽成长,也成为这个国家最不稳定的因素,而在林肯死后,斯塔曼和他栽培的黑人手下萨拉斯林奇变得一场兴奋,因为他们将变成美国最有权力的人,而对于南方喀麦隆家族来说,却失去了“我们最好的朋友”。
最有权力的人,对于黑人的政策是让黑人有更多的选举权,他们将南卡罗莱纳作为推行他们黑人政策的试点州,亲自实行他们透过选举作票加强南方黑人力量,而林奇自然成了斯塔曼手中的一颗棋子,“我会把这个人作为他民族的象征。”所以在斯塔曼-林奇的体系中,黑人成为政治主角,不仅在选举权上,还在其余各种权力中,不仅获得了和白人的平等权,甚至出现了将白人踩在脚下。在选举日,黑人有选票,而白人却被剥夺了选举权利,在1871年的选举中,黑人政党控制了州议会101个席位,而白人只有23个,议会被黑人控制,而林奇成为地方长官,通过的法律包括:白人要向黑人致敬,允许黑人和白人通婚。
这是现实的政治,在这样的政治格局中,黑人却用一种野蛮和愚昧实行了对州的控制,他们在议会上喝酒、吃鸡腿,甚至还把鞋子脱了将脚搁在桌子上,而这种黑白对立的生活对于喀麦隆和爱丽丝的爱情来说,无疑也受到了重大打击。起初他们在战后的重建中迎来了他们的真正的爱情,他们相拥相吻,行走在街上,那只可爱的鸭子成为他们爱情的信物,“我会每天在家里看着你,那时爱情的眼泪和史诗。”但是在这一场爱情的背后,总有另一双贪婪的眼睛,那就是林奇,对爱丽丝觊觎的林奇以威胁的口吻对喀麦隆说,那人行道是黑人的,所以他们必须让开,必须向黑人致敬。而斯塔曼则用更无情的观点来拔高黑人,他说,我们应该用南方黑人的脚后跟来踩碎南方的白人。而对于他来说,对于女儿爱情的牺牲也只是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所以他禁止女儿爱丽丝和喀麦隆来往,让他们断绝关系。无奈的爱丽丝只好忍痛割爱,取消了婚约,忠诚于父亲。
但是这种对黑人权利的争取反而造成了“可怕的结果”,一方面是喀麦隆和爱丽丝爱情的终结,另一方面则是喀麦隆的妹妹被黑人高斯的追求中跳崖而死。那是一双贪婪的眼神,那是一双饥渴的眼神,在眼神背后是对于白人的霸占,在森林里用“我想结婚”追逐喀麦隆的妹妹,而妹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跳下悬崖。他的死是对于高斯霸占的反抗,但更大的意义或许是白人对于畸形的黑人统治的反抗,而当喀麦隆赶来的时候,只有一具冰冷的尸体,而妹妹的死亡似乎也唤醒了他的反抗,“从她身上看到了尊严,这一刻我们不应该悲痛,因为她在死亡之前已经找到了快乐。”这种被称为“快乐”的反抗激发起另一种斗争,和自己迷失的爱情一样,喀麦隆亟需改变现状,所以他从白人小孩装鬼吓跑黑人小孩的游戏中受到启发,组建了三K党。
白色衣服,白色头巾,白色战马,这白色的世界是白人的象征,用这种色彩符号组建自己反抗黑人的“白色帝国”,他们的目的就是将白人从黑人的脚下解放出来,他们复仇打死了高斯,在城市中制造事件,而三K党在林奇领导的地方被判有罪,他们加强防守,对于所有和三K党有关的人进行捉拿,而老喀麦隆因为家里藏有大量三K党标志的衣服,而被捕并游街,最后虽然被解救,但是在一个乡村的小木屋里被黑人围攻。另一方面,三K党开始实施计划,他们出征前将喀麦隆妹妹的鲜血染在战旗上,“南方妇女的鲜血”成为他们反抗的符号和动力,他们要在文明的祭坛上祭献牺牲,他们举起古老民族的象征,用曾经洒满黄沙的鲜血来点燃火炬,他们的目标是解除黑人的武装。
在这场新的战争面前,爱丽丝无疑是夹在两派之间的无辜者,一方面支持黑人的是他的父亲,另一方面组建三K党的是自己的爱人,所以她还是希望用自己的单纯来求得和解,在她进入林奇的办公室的时候,她已经陷入了不可自拔的陷阱。对于爱丽丝觊觎许久的林奇自然不可放过这个机会,在被拒绝之后,他用暴力将爱丽丝捆绑起来,并用一种暴力的形式举行婚礼,而作为一个黑人的代表着,格里菲斯将他塑造成一个贪婪、野蛮、利欲熏心的人,除了偏见,或者也反映了格里菲斯的单一思维。而斯塔曼作为支持黑人运动的人,也尝到了苦果,林奇在逼迫爱丽丝成婚的时候,也威胁了斯塔曼,这个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人如今却反过头来狠咬了自己一口,甚至陷入了走投无路的尴尬境地。
而在这危险之中,拯救者出现,那就是喀麦隆率领的三K党,他们在这个城市里节节胜利,最后冲入林奇的办公室,解救出爱丽丝和他的父亲斯塔曼,最后在“一分钟营救中”的经典中救出了困于小木屋的老喀麦隆一家。那小木屋或者也是在战争重建时白人地位的象征,风雨飘摇,孤立无援,随时会被围攻的黑人冲破,而躲在屋子小女孩脸上泪水的特写似乎正在用一种苦难期盼救赎,而三K党的到来,冲破黑人的禁锢,将处在水深火热的白人解救出来,不仅如此,在这个城市里,三K党人解除了黑人的武装,重新还白人政治权利,从此黑人膨胀的欲望得到扼杀,似乎在正义中重新回归秩序。
三K党成为正义的化身,成为苦难白人心中的神,这当然是格里菲斯在他自己创造的电影帝国里最争议的部分,那些黑人总是用贪婪的眼神注视着白人女人,他们破坏了规则破坏了生活,他们制造了恐怖制造了死亡,他们夺取了权力夺取了议会,甚至电影中的主要黑人角色也都是白人黑脸扮装而成,这种颠倒的性别论在50年后依然成为格里菲斯无法摆脱的禁忌。而他对三K党的正面塑造,也成为美国电影史上最让人诟病的段落,这部11万美元打造的电影,在上映之处就引发对立,波士顿、费城及其他大城市发生暴动,而芝加哥、俄亥俄州、丹佛、匹兹堡、圣路易、堪萨斯城和明尼阿波利斯则禁止此片上映。据传,在印地安纳州的拉法叶,一名白人在看完此片之后杀害了一个黑人青少年。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的诞生》,格里菲斯或者并不只是在寻找政治中的救赎者,对他来说,南北战争的反思似乎更重要在于“不可分离”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国家的期望,也是人性中关于爱,关于美好的希望。“我们难道不敢梦想一个不再由残忍战神统治的黄金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和平之城里安坐于友爱殿堂的仁慈君王。”这句出现在电影的结尾,在耶稣圣像光芒下,城市重获平静,相爱的人终于能够勿扰地坐在大海边上,相拥相吻,对于在这一场战争中遭受戕害的“小将军”和爱丽丝来说,磨难之后的爱情似乎更为宝贵,而这种爱情生活就是在和平之城安坐于友爱圣殿的仁慈君王,也就是说,格里菲斯更想在这部史诗电影中寻找到简单而统一的爱,知道永远的自由。从战争期间两个家族无忧的交往,到战争爆发后战场上消除敌我的人性关怀,以及在重建初期那小鸭子的爱情信物,都让人体会到爱的美好和可贵,但是对于爱情最大的打击来自于对立,这里有政治抱负的对立,这里有南北生活上的对立,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战争,也就是说,在格里菲斯看来,种族问题是战争带来的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这部作品在我们让大家体会到了一种思想,仇恨所造成的战争带来的是一片瓦砾,我们的努力就不白费。”战争的仇恨造成了分离,造成了黑人和白人的对立,而种族的矛盾也使所有美好的东西被摧毁被颠覆,所以,随后如神般的三K党的降临,就是消除这种对立的畸形努力,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爱情的诞生。
抛除政论上的歧义,《一个国家的诞生》的确是格里菲斯打造的电影艺术的帝国,1915年的黑白影像用三个小时的时长奠定了商业电影的基础,它是当时收益最高的电影,据现有的谢巴德版DVD封面所述,此片的门票收入超过一千万美元,并保持了无声影片最高票房纪录。而电影中宏大电影场面的描写与细微特写的结合,将电影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包含着格里菲斯真诚的创作热情。“一种对电影艺术的追求,我们不害怕批评,因为我们不想对不恰当和低级进行攻击,但是我们有权利要求一种自由来展示错误的阴暗面,这样我们可以揭开道德光明的一面。”用电影来反击,这是艺术的胜利,只是黑与白的对立似乎永远成为了格里菲斯生命中涂抹不掉的颜色。
三个多小时的电影看了三天,我只能说看这部电影真的需要耐心,没有台词,画面枯燥,人物关系有些懵。不过这部电影真的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之无愧的第一部战争叙事史诗级大片,导演精妙的剪辑手法与拍摄手法放在当时看真的很牛逼,尤其是战争场景的拍摄,采用的大远景,以及场面调度,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色彩方面也很明显,由于技术原因,直接整屏的有色滤镜,主要是红蓝黄三色,表现剧烈冲突的大红色,着重体现在战争场面的描绘,炽热的红色带给人极大的视觉冲突,蓝色本身带有忧郁,在男女爱情以及奴隶的悲惨生活中有体现,还有土黄色,出现在政权变换中,除了场景、色彩外,还有它的叙事,双线并行,在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下,叙述了南北两个大家族之间的爱情,战争对于他们的影响。影片的政治取向错误也影响了很多后来的3k党第二代,可以说是典型的种族主义,对黑人丑化,在影片中具体呈现的行为是南北战争胜利后,黑人成了首领,并迫害白人,甚至当街掳走白人妇女,而对于3k党,则极力美化,他们是拯救受黑人迫害的白人们的英雄,他们的行为是为维护正义的,维护白人权利的。然而这并不影响这部电影在影史的意义,超越了时代。至于后人如何审视这部电影,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最后还是多说一句,这部电影我其实还没看完。
1.”电影之父“影史首部商业片/史诗片,现在看也不算很闷(丽莲吉许和Miriam Cooper超美);2.题材争议性极大,洗脑性极强;3.开创古典剪辑,平行和交叉剪辑;4.首创特写镜头和跟踪拍摄,多机位多景别切换;5.首用遮光板,结合圈入圈出转场和限制观众视点;6.首次尝试夜景布光;7.第一次引入管弦乐配乐。(8.5/10)
100年前的史诗级大片。影史上最伟大的混蛋电影。摄影、剪辑、调度真是牛逼。大场面比比皆是,老谋子的人海战术在一百年前就被格里菲斯玩得溜溜转。对林肯被刺事件的还原也很真实。但颠倒是非、丑化黑人美化三K党的白人种族主义价值观注定让它饱受争议。百年前黑白混血人是电影大反派,百年后是美国总统
第一部故事长片,票房最高的无声电影。在电影及文化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电影技术成就了一些重大突破,开创古典剪辑(片尾的交叉剪辑、平行剪辑),第一次使用磷灯拍摄夜景,通过镜头运动、全景镜头创造绵延数里的战争大尺度空间感和大型动作场面;文化层面饱受争议,受种族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时代局限,3K党的暴力行为被合理化为重建正直政府的行动,所谓国家的诞生实为一个隐形的国家的诞生,这对有色人种的伤害不可估量。以至于3K党至今仍把此片作为招募工具。影片前半部讲述南北两个家族在内战时期的多舛命运,直到林肯遇刺北军获胜,后半部聚焦战后南方的重建,以及3K党的“光辉”崛起,假想了黑人强奸白人女性、控制政治选举等情节来恐吓观众
说实话 这是电影史上第一个大手笔 而且是真正的强烈 现在看起来 有点像赞美强盗一般的浪漫
分三次才看完。确实够反动。哈哈
看了好几次,逼着自己花了一个晚上,中间去基努里维斯吧、布莱德彼特吧逛了一圈,在豆瓣上混了很长时间,中间睡着数次,第二天早上发现电脑还开着,还有一个小时没看,在眼皮打架的情况下接着看完,现在回想起来一片混沌,不过移动摄影和最后一分钟救援都没拉下,我承认它是巨片,可看完真是不容易啊。
可以学到很多,尤其是剪辑的基础。但受限于默片时代,还需要依靠字幕来完成故事讲述。瓦格纳的音乐真是气势磅礴,对画面的冲击力起到了巨大作用。
一个无事的下午,在长沙看完了这部影史经典。瓦格纳的女武神搭配“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平行蒙太奇,简直不能更赞。1915年的片子,虽然镜头还十分稚嫩,但在表演、场面、叙事和悬念设置上,已经十分高明。对三K党的礼赞简直直接开启了元首那部《意志的胜利》。Bravo!PS:三K党造型确定不是模仿十字军?
好长好长好长,我认为可以剪掉一半……演员表情夸张,镜头也基本固定,但是百年前的电影做到这样真的了不起。最后15分钟战争和营救场面是大高潮,当年的观众肯定high了。至于政治倾向,你懂的……
视觉冲击力很强...不谈政治,比起《党同伐异》,更喜欢这个...
初看觉得乏味,后面就被吸引。确实是杰作。即使不提Griffith开创诸如crosscutting,switchback这些手法的划时代意义,比起已经被用滥的今天,我觉得这部片子更体现出它们本质的用途和表现力,恰到好处不过分。不过不推荐在没有课程引导的情况下看,至少要提前做些阅读。
"Liberty and Union, Now and Forever, One and Inseparable!"把老柴的1812序曲和3K的反攻剪在一块儿。远景,背光,3K剪影跃马穿越地平线,还以为是老黑最早用在754里的,原来是Griffith。出现iris,叠画,交剪……
对一部影片的评价脱离了具体的时代背景都是不够公正客观的。从本片开始,格里菲斯正式奠定了电影的基本语法:经典的连贯性剪辑原则开始成为缝合故事流畅性的不二法宝。电影也由此真正成为一门关于自由时空的艺术。然而纵观全片,依旧有不少地方出现衔接生硬,不连贯的毛病。真正让我惊叹的是影片最后20分钟的营救场面:通过交叉剪辑三组不同空间的镜头,将营救成功的快感酣畅淋漓的呈现给了观众,特别是最后的棚屋拯救卡梅隆一家,可以说是将最后一分钟营救做到了极致,即便是当代电影,也无非做到这个程度。虽然格里菲斯在本片中的立场饱受诟病,但导演通过影片想要传达的美国精神,爱与和平的美好愿望还是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四星。
我只能讚歎,作為前輩,Griffith真的太天才了!他太大起大落了,緣起一個國家的誕生,緣滅黨同伐異。研究電影史的應該比較激動。三K黨那個挺有意思的。還有所有學電影學生都知道的“最後一分鐘營救”,平行剪輯,開創了敘事蒙太奇。
鼻祖级,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用完整故事剧本、叙事蒙太奇的长篇电影巨作,创造了默片电影票房最佳的纪录,奠定了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以现在的普世价值观来看确实是涉及极端保守主义种族歧视,以现在的观影阈值来看也是沉冗的(无聊沉闷,看得很累),但其开创性的电影语言手法无疑是伟大的,格里菲斯成为电影史上第一个自觉地使用“蒙太奇”剪辑长电影的人。交叉剪辑的叙事手法,商业大片制作方式,大场面调度、全实景大制作(两军对垒硝烟滚滚的大空间远景),都从这部电影开始。影史地位五星。8.6
看你们的短评真是各种欢乐~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时代感形式感大于具体。
摇镜头 娴熟运用了中景接特写的放大剪辑 平行剪辑和交叉剪辑虽然并没有很多精彩之处但都大量得到使用 信交流尚没有发明正反打剪辑 战争场面拍的极糟(大远景靠调度的失败看出后世对这种战争拍摄技巧放弃的原因)遮挡镜头技巧;第二部分极其扭曲但把一个不大敢言说的话题通过虚构与编造搬上银幕,借助叙事得以成功,本身就是这片子的一种成就,也由此可见叙事电影的力量
美国电影史上最有影响力也最具争议性的电影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首部真正意义的商业片。故事庞杂,从南北战争前南方优雅的生活,讲述到南北战争的残酷和暴虐,继而是战后的痛苦与充满希望的重建,直至3K党报复行动的终章。采用了大量的类似于“叠化”“淡入淡出”“圈入圈出”“闪回”等各种摄影技巧,分解时空的方式以及交叉蒙太奇也让整部电影与传统艺术的叙述方式区分开来。各景别被赋予了特殊含义,远景镜头不再是单纯作为记录的手段,而成为了叙事语言中的一种环境和情绪的阐释。特写镜头的使用成了有意识的行为,用更为具体准确视觉手段突出叙事语言的风格和观念。景深镜头的使用格外亮眼,在男女主初遇的医院里便有很好的展现。两处“最后一分钟营救”对电影剪辑作出了创新。此类种种突破合在一起,奠定了好莱坞剧情片的基础。
一部典型的种族主义电影,历史上曾间接地害死了一些黑人。就电影本身于我的观感,即使不谈政治也实在是难说精妙。时代错置下,如今而言真的很难看。
看几次睡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