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2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3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4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5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6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3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4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5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6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7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8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19 奥林匹亚街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2

详细剧情

  巴黎13区的四位年轻的成年人Emilie、Camille、Nora、Amber,他们是好友,有时也是恋人,并且经常两者结是。四位主演分别为露西·张/Lucie Zhang、马吉塔·桑巴/Makita Samba([贵族动物])、珍妮·贝丝([不可能的爱])、诺米·梅兰特。
  影片改编自《纽约客》漫画家Adrian Tomine的图文短片小说集《杀戮与死亡(Killing and Dying)》,欧迪亚与[艾娃]导演蕾雅·梅西斯、[燃烧女子的肖像]导演瑟琳·席安玛共同撰写了本片剧本。幕后团队包括:摄影师保罗·圭哈姆([艾娃])、音乐总监Pierre-Marie Dru([我失去了身体]、[安妮特])。
  Playtime负责影片国际销售,Memento负责该片法国发行。影片目前已进入到拍摄第二周,计划最早于2021年春季发行。

长篇影评

1 ) 属于我们时代的都市寓言

奥林匹亚街区可能描写了都市的跨文化生态,可能是关于当代的亲密关系,也可能是关于一些本质性的事情,它是一部令人愉悦的电影:塞满各种显而易见的设定,巴黎移民,轻率的性,不停换工作和恋人,搬来搬去,孤独,cam girl,dating app……最后异常温暖的结局,像一个寓言童话。它呈现许多解读的面相,使用的方式却如此轻巧。

奥林匹亚街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背景(或主线,毕竟这是片名),它是一个功能齐全的社区,有十几座建筑、步行街、chinatown。其中几座主建筑以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命名,安特卫普、雅典、赫尔辛基、伦敦、墨西哥、札幌和东京。

几乎没人能忽视三个主角的选择,黑人、白人、亚裔,虽然用黑白拍摄,外貌反而更显著。但放进奥林匹亚街区,和这个充满机缘巧合的故事里,他们之间出现一种强烈的共鸣和亲密。先不说奥运会本身就是放大种族差异的场合,充斥着对种族偏见的强化、对平等的争议(性别、性取向、各种政治身份)。这一切在电影里似乎无需交代,不同、相同、冲突、和谐,它在这个社区里自然地存在。只要走进去一会儿你就能接受,几个人物非常轻巧地成立、交集、相互作用,即使他们的身世都挺复杂的。电影关于浪漫的描述,就和《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一样水到渠成,不过奥斯陆可能比这个街区单纯的多。

当然,你也可以把他们放在别的城市,比如把Émilie放在纽约,我想也是成立的,关于移民(跨城市、跨文化)、千禧一代、超大型都市,亲人疏离,而你又根本不知道怎么和人建立亲密关系,为什么要建立,或者到底这关系是什么样。你手里有个可以轻易建立速食关系的APP,“先干再问”,就像Chinatown的食物,先吃再说。

Camille可以对妹妹说些好话,他也许常跟学生们说、跟女朋友说,但学生们毕业后去刷墙,女友一个接一个甩了他。Émilie跟外婆鸡同鸭讲,跟妈妈互相推卸责任,什么事都跟姐姐吐槽,讽刺客户能手,她基本没说过一句好话,但Camille却可以轻易看出她已经爱上他了。Camille的妹妹恐惧说话,却可以讲一个完美的笑话,精明且有效。Nora“经营”着网恋,一种只有不断来回对话才能成长的感情。每个人在用不同方式使用语言,也以不同的方式接收语言。虽然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用它,但这是你手边唯一的工具。就像Émilie为房产中介做翻译,不知道何时该停下small talk,你总是拿不准说多少才合适,但你就是忍不住想说。

当然,除了语言,你还有第二个工具,就是身体。有人先干再问,有人先问再干。租房广告、社交app、色情视讯、春假派对、职场勾搭…总之这两种一样方便(不过介于三个主角都外貌出众,对于你我可能没这么方便)。关于身体沟通的镜头,电影处理的非常直白,可以清晰看出每个人的感情,因为这件事本身就很直白。

尤其是Nora的试性探索,她必需在叔叔的阴影下重建对性的信任,或在Amber这个“很有职业责任感”的专家身上重建对欲望的认知,她的角色承载了悖德性侵、荡妇羞辱、职场骚扰,(也许是女性主义者的)Camille在床上说“你这么漂亮,一定很辛苦吧?”,她说“我想跟你说件事,就只是想谢谢你”,最后她对Camille的利用也毫不掩饰。巧妙的是,此时Amber也完成了她的“复仇”,由被消费/使用的性替身,转变为被幻想的对象本身。嗯……我也想谢谢Camille。

最后,我想还有一种我们搞不清的工具,就是这个社区自己创造的光晕。要说撞见彼此是巧合,你也知道这社区并不大,能撞见的总能撞见,这也许已经是一种都市生活经验。Camille和Émilie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一个边干中介边考博,连妈妈的轮椅也不会用,一个边收房租边打工,雇了个路人去看外婆,一边约炮一边找真爱,迟早要约上(想想你和姐妹有几个相同的tinderdate吧);Nora反复经历着“漂亮诅咒”,而正是在面对诅咒的时候遇到了Amber。

这种光晕在她们相遇的一幕闪现,这不是电影最后一幕,但给予了足够的关怀。镜头非常耐心地跟着 Nora,一个平凡的周日,她走进公园等待Amber,整个街区的人也许都在这里交汇。她找不到熟悉的工具,语言、身体也都不需要,只是一个巧合,Nora摔倒了,Amber靠近她询问,这距离已足够近。

2 ) 《奥林匹亚的街区》最终皆归于分享欲

这是一部关于心理疗愈过程的电影。

主角仅4人,但讲述的皆是红尘中的你我。

突然想到陈丹青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他永恒的话题:木心先生。他说木心生前跟他很重要的一次谈话中,木心回答说:“最终起作用的还是爱······”

我想说,回看电影两对恋人能走到一起,最终起作用的是爱,爱也源于分享欲。

虽然电影当中两对恋人各自经历爱恨纠缠,但不变的是与对方不曾中断的分享,这该死的分享欲。

正如男主卡米耶与艾米丽无时无刻的分享,卡米耶一句:“我陪你去好么?”;诺拉与镜头对面的她,视频到入睡的对方一句:“别挂断好么?我不想早上起床的时候还是一个人”。

PS(镜头转向我和我爹锁碎的家庭纠纷):

昨晚十点多从成都飞到哈尔滨的家,今天下午我爹就开始骂我,开始各种嫌弃,打破了好不过三天定律。我在恼怒的同时,不同于以往的厌恶,开始思考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到底源于什么?等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竟然这样想的时候,不禁感叹:宝宝,你又成熟了一点点~

起因:

今儿下午我在洗被罩,洗衣机在转动,两点钟到了我的午睡时间,困意已起。于是我跟老高说:“我先睡会觉啊,一会移动维修网络的来,你先跟他整,等我起来再收拾”,于是等我刚躺下没到两分钟,他在小屋开始骂起:“草你个妈的,你特么到底洗不洗,不洗我要洗碗了,你特么一回来家里就皮片儿的,造的可哪都是。”

于是我开始了思考:

结论:源于每个人应该都有一条隐形的边界线,可能有的人边界不太清晰,有的人则很明确(联想到了最近在学中医外科辨证中的实证),而我恰恰就是那个极其明确边界线的人,我执着且舒适的躺在我的安全边界线界内,同时习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生活。我想不只是我,可能其他恋爱中的人们或者已结婚的人们中,普遍吵架的原因,大多源于此。

比如一方执着于另一方就应该这样那样去做的思维中,想让对方按照自己的设定去生活,而另一方因为在自己的边界线内有节奏的生活,却因对方的“要求”而被迫打破时,而显露出一系列的抗拒或不满情绪。

所以你就能理解婚姻中妻子抱怨丈夫不愿意帮自己分担家务而整日外出“应酬”;丈夫则因为每每跟妻子分享时,妻子则将话题最终回到柴米油盐家长里短中去,最后绕回总结:你连碗都不洗,村头的老王在家做饭洗碗样样都干!

所以人们习惯性总结于: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跟谁过最后都一样”

“我跟我父母有逾越不过的鸿沟”

“我儿子永远不会听我的”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甚至有一种我“悟了”的自豪感,天啊,我简直发现了“宇宙发展规律”哈哈哈······

当然,有时我也会疑惑于在“阿斯伯格”与“极度自我自私”中,到底该如何平衡或界定?

嗯,大概这就像生命不息,修行不止一样吧。总之就是今天进步一小步,就可以层层剥茧距远方的“本我”更进一步。

对了,写到这里给看到本文的你问一句:“此刻的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与谁分享呢?”

分享一首我在记录本文时,听的歌曲《Georg Friedrich Handel》。也许人生不只是

愿所有人都能够找到填满内心空洞的那个人,然后用心经营。

3 ) 爱恋本来就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

奥林匹亚街区/巴黎第十三区

以下影评有剧透,请谨慎食用。

比起看影片,有时候更喜欢观看完影片后面对自己的感觉,没有到过巴黎,而这部影片更像带着你的眼睛进入了巴黎的这一个街道,感受这片区域年轻人的性与爱。

影片里面的三个人物,31岁来巴黎读书的女房产中介Nora,中国有着不错学历背景女孩Emily,高大帅气学历文学博士黑人男高中教师Camille,网路裸播变性人Amber。

人进入恋爱关系顺序,牵手,接吻,做爱。

网络时代的app,社群的发达,可能忽略以上前2个步骤,立即满足情欲,跳过牵手和接吻,一步到达。

Emily一个拥有良好学历背景的年轻中国女孩,暂住在奶奶巴黎13区的大公寓里,有着良好的翻译能力却在华人街打着最下贱的散工,极不匹配的身份。与在app匹配今宵伴侣,孤独又堕落,肉体的欢愉只能驱赶片刻的孤独,当独自的一人的时候又会重返寂寞,又继续重复再app里寻找即时的快乐。

而面对住在老人院的奶奶却近乡情更怯。妈妈的虚寒问暖,严厉指责教育都充耳不闻,拒不接受。一边逃避自己,一边害怕面对。对自己和对别人都像刺猬一样尖酸刻薄,越爱对方,却说出了让对方越难受的话,用对方产生的厌恶来证明对方有多在乎自己。

Camilla黑人高中老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而且对人热情友好。因为母亲的去世,父亲在母亲离世后,继续找其他女友,颠覆了他的对爱情观念。他曾经以为爱情应该是二人一辈子。受到爸爸“不忠”的影响,他认为没有永恒的爱。不断的试爱,制定着自己的情爱规则。不允许性伴侣爱上自己,当Emily爱上自己的那一刻起,这段关系就宣布结束了!不管在试爱的时候多么快乐,肉体是多么的契合,都会即时停止。

直到送出母亲的遗物,一辆轮椅。居然怎么弄不懂,怎么都无法收起这个旧人的轮椅。而这个旧人确是他一直侍奉情爱教母-爱是永恒的。这一刻他才意识到他和他父亲是同样的人,曾经说的深爱,仅能代表当时的那一刻深爱,和自己的过去握手言和。

在追逐爱的时候,他更应该诚实的面对自己。不管那种爱是因为情欲,还是因为思念。就像最近日本电影《花束般的恋爱》中那对情侣一样。“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是为了得到幸福,和你分开也是。”面对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囚禁在自己建的牢笼里。

Nora,31岁还奋不顾身的来巴黎读书的房产中介,强调年龄是因为大多数在31岁的人大概都能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向,究竟是选择在学术上继续追求还是在工作中奔驰,都已经确定方向,而像她工作,学业,家庭都还无法确定的可能是少数,因为和网上的色情主播外貌极像便在大学同学中用来耻笑她,令他非常生气,却又无法发泄愤怒。

而在她打开amber的视频一切都得到救赎了,他们两惺惺相识,隔着电脑对着屏幕相望而眠。这样的信任也慢慢的使他们各自孤独的心,在一瞬间就有了连接。

“吻我”Nora在第一次和Amber见面的时候,跌下第一句和Amber说的话,可能这个吻开启了他们的故事,也完整了本来支离破碎的他们。

Emily收到奶奶葬礼的通知,她和Camilla说,房子因为她奶奶的离去要出售,自己也即将搬出那个像牢笼一样困住自己的房子,也许这样也是一种解脱。能重新认识自己,Camilla主动的问Emily需要自己陪同她一起参加她奶奶的葬礼吗?Emily终于忍不住声嘶力竭的说,我该怎么介绍你,介绍你是我的炮友,还是一个我一直爱着却没有在一起的朋友。你还是不要去了,我能自己处理好。Emily说完便扬长而去,留下Camilla看着她的背影。

“我在楼下,我和你一起出席葬礼”电话那头传来了Camilla的声音。

“你说什么,我听不清楚,再说一次!”

“我爱你。”

“什么?”

“我爱你!”

“好,我就下楼,你等我。”

Emily和Camilla都在对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也许相遇的步骤不一样按普通的顺序,可是在这失序的情爱中,他们还是找到了对方。

第一次看黑白的爱情片,这个电影前面的节奏有点慢,后面慢慢的进入节奏,用简单的拍摄手法拍出现代年轻男女的快餐的爱恋,虽然相遇的开始不同,可是也能慢慢的走入正常的爱恋,用最近喜欢听的一句歌词来结个尾,“just do i suppose to do.”

4 ) 爱情关于取悦自己,或是先爱对方

性不能随便说,他如隐晦的诗歌,但人是不隐晦的,人是坦诚的。

黑白的整体画面让我有过短暂的不适应,但不完全由于画面,而是通过它的“直接”。露西张塑造的华人形象女主角在几个很直接的镜头面前的表现让我一个保留几分传统观念的中国男人突感不适,但我给自己的暗示让我在后面也完全接受了这个设定,“独在异乡为异客”虽然她土生土长在法国,可通过只言片语还仍然能感受到亚洲人身上的温情,虽然通过降租来“招募”一个照顾外婆的女租客,但大家都能看得出来她内心里还仍然是痛苦和烧灼的。“我通过灵肉的愉悦麻痹自己,逃离现实的苦楚”。最后的一通和母亲的电话,她说“别说了”,“你不要再说了”我不是你理解的那样,但我不想辩解。“我虽然想摆脱传统,完全成为欧洲文化的一份子,但骨子里的基因仍然使我十分矛盾,十分纠结”。我说“我干了他再看看”,我不喜欢你和我按照约定好的时间区做爱,我不能忍受别人和我分享你,但我可以去做取悦自己的事情,我可以去夜店嗑药和陌生人疯狂,我从巴黎政治学院毕业去做一名电话销售,我可以在不爽时和客户争论并含沙射影,我可以用软件约会陌生男,但我希望你知道,我内心里仍然是爱你的,我只用多巴胺摆烂自己,格挡掉想我逼来的难捱的现实。影片中的女主在每一次身体得到放松后都会有一段放飞的镜头,不管是翩翩起舞,还是雨中狂奔,都是用镜头语言表现出的她对于“愉悦自己”的态度,也是隐藏在我和我们这个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年轻人心里的真实写照。敢问你们,没有过逃离的诉求么?没有过毁灭的渴望么?没有过先干了他再试试的想法么?

如果上升到爱情观的层面,我不清楚导演是引导还是批判,也不知道选择华人脸庞的用意为何,暂且不以恶意去揣测别人,仅仅相信是因为她长了一张拍文艺片的脸罢了。和朋友讨论到爱情与性的话题上,在我们的观念里,性是一个隐晦的话题,多少带着一些邪恶和不干净,最好用纯洁的爱情去净化它,并取一个新词去描述他,大胆去谈的多半会被定义为不正经。所以此刻我也为我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想电影说一个抱歉,是我的普通且自信一直挟持我在思想上去要求“女性”应该拥有一种什么样的准则,这份“普信”的源头是不自信所致,文化的开放与多元并没有带给我更多进步的思想,我也没在其中感受到我们宣扬的那份“自信”,我还沉浸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沉溺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里,忘记了百年后回溯此时,文化的沙弥,依旧毫无建树可言。今年的“诺文奖”马上要揭晓了,会有新的东方作家能给我会心一击么?

来找我,离我近点 来触碰我的指间 来尝尝我唇的味道 来潜入遗忘和梦想 跟我说话 告诉我关于爱 我想要天鹅绒之吻

5 ) What's the love?

本文首发于“幕味儿”公众号 #迷影栏目第106期。未经授权,请勿在任何平台以任何形式转载。

进入4月,本年度戛纳电影节公布片单,其中仍不乏一些熟悉的面孔,例如年初凭借《双刃剑》拿下银熊的克莱尔·德尼、亚洲熟面孔朴赞郁和是枝裕和等等。而就在不久前,由法国名导雅克·欧迪亚执导、入围去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奥林匹亚街区》刚刚释出中文片源,相比过去一段时间里被更加广泛地讨论的《钛》、《驾驶我的车》等获奖影片,这位曾经欧洲电影节常客的新作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曝光。自1994年首次担纲导演以来,欧迪亚保持着每3~4年一部的长片产出,其此前的作品所涉风格类型多样而富于变化,长于剧本改编,摄影和剪辑精致考究。《奥林匹亚街区》是他的第九部长片,在延续了对特定题材、特殊群体的关注同时,亦传递出一位具有世界声誉且活力仍强的成熟导演对于当下电影创作的新思路与新想法。

从影20多年,欧迪亚的作品所涉题材不可谓不丰富,他的视野涵盖了社会边缘群体、种族关系、难民问题等等现实切面。虽然故事形态和人物塑造五花八门,但他的作品中往往有两个重要因素出没:暴力与情感关系。这在历来被看作导演最优秀作品的《锈与骨》中有很好的体现。

新片《奥林匹亚街区》大方向上毫无疑问在讲述情感故事,而这几乎也是欧迪亚在长片创作中首次做出比较明显的简化,摄影机长时间地跟随四位主演,一切情节的推进与展开均基于角色的外在行动、内心活动。可导演想说的绝不仅于此,人物间的情感关系互动过程中折射了不同个体身上所携带的成长轨迹和创痛经验,看似彻头彻尾的小命题“个体如何同文化枷锁斗争,又是如何从沉重的阴影中走出”仍不失深层思辨。

奥林匹亚街区即巴黎13区——法国最著名的华裔华人聚居区,巴黎唐人街就在该区域内,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形成,发展延续至今人口近20万。因而在法国广泛流传着一句话“如果你在法国想要了解中国和东方,那13区就是最好的地方”,该区域也一度被视作巴黎外来移民融入的典范代表。《奥林匹亚街区》的讲述重心就安在放4个主要人物身上,片头揭示了影片的整个经过类似一种前置叙事,个体记忆的回溯将从居住、工作在奥林匹亚街区的华裔女孩艾米丽与寻求合租的黑人青年卡米耶的相遇开始,其间由于诺拉和卡米耶的相识又引出了诺拉与安柏的情感关系线,在影片的第31分钟诺拉与卡米耶在同一镜头的纵深中交汇暗示了人物间即将发生的碰撞。

在这个意义上,分别来谈几位主角的背景与她们所面临的问题较之故事情节或许更为重要,其中几位主人公的经历中还都显示了个体成长主题(而这也是此前的作品中欧迪亚多次关注过的,《锈与骨》通过父亲角色的找回完成了主人公男性主体的重建、《预言者》中青年马利克通过“弑父”意识成长为黑帮老大):

华裔女孩艾米丽在巴黎独自生活,这个看似潇洒生活在异国都市、身无挂碍的年轻女孩,父母远在英国,在法国唯一的亲人就是在养老院已经接近痴呆的外祖母,而她显然厌烦于母亲的问候和叮嘱,更不愿去看望年迈的老人。坚持“性爱一体”不接受所谓性伴侣的身份,这事实上提示了她背后的东方文化传统:对于情感有着“灵肉合一”的要求,这是即便身处异国他乡仍不会被轻易抹除的族群价值观念。而在与卡米耶意外开始的恋爱关系发展中,因观念不和而分手给了她重新思考自己“根脉”与“来处”的机会——正像长辈的离世让孩子一夜间长大,付出了与外祖母永远天人两隔的代价后,艾米丽正在唤醒、确认潜藏在血缘之中的文化自我认同。

卡米耶作为非洲裔法国人的代表,在他的身上存在两个困难:一方面在感情上起初他所持观点是开放式的,这一点从他两次更换性伴侣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他与原生家庭之间的关系也十分紧张,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和理解。因而,卡米耶在影片叙事过程里事实上处理了两重矛盾,在与艾米丽、诺拉的前后两段相处中逐渐自己所需的“被爱”,在了解被爱以后学习如何正确地“爱人”,与妹妹之间矛盾关系的缓解标志着他正弥合与家人之间的隔阂与裂隙。

诺拉是以传统欧洲白人女性的面目出现在银幕上的。“被误认成名为安柏的成人电影演员”作为诺拉故事线中的激励事件,引出了她与卡米耶的相遇,并在这段关系的行进中逐渐打开心结,试图治愈童年创伤并发掘接受了les 这一真实自我。安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看作诺拉的一种镜像存在:相似的成长经验、都携带着深埋心底的旧日创伤,当诺拉带上发套凝视笔记本屏幕中的安柏时,仿佛看到的就是另一个自己。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安柏形象,她在“银幕的银幕”——影片中的视频网站页面里更多地作为被凝视的对象,而经由诺拉事件后,安柏从“银幕的银幕”走出并揭示自身les属性的行动,显然迥异于个体原有的社会性别位置,传达出影片努力为其附上“酷儿化”特征。

片头的摄影机在空中摇摄,俯瞰夜幕降临后的整个街区,灯火填满高楼的窗格,个体空间与社群、城市深入融合。《奥林匹亚街区》将表层讲述的个人问题类推到街区的问题、群体的问题,甚至延伸到对社会与时代症候的考察中去。

“在彩色电影时代使用黑白影像”在早些年常被看作一种较为极端的影像尝试,即使出现过《辛德勒的名单》这样的名作,但仍属小众思路。然而近些年,这似乎形成了一股潮流,从《罗马》到《法兰西特派》《贝尔法斯特》、国内的《兰心大剧院》等等,甚至有越来越多的老派电影人也开始进行这种试验。费里尼曾说:观众在观看一部黑白电影时, 并没有感觉到画面是黑白的 , 影片让观众体验到画面里事物各有适合自身的色彩, 观众用自己的感情为影片着色。从彩色向黑白转变,最直观的影响事实上是对于电影接受者的——观众可以更好更集中地把注意力放在人物、情节和叙事层面上。这种极强烈的视觉效果常可以传递特殊的情感色彩,《罗马》《贝尔法斯特》用以回顾富于抒情性个人记忆,《辛德勒的名单》《法兰西特派》和《兰心大剧院》则展示了其再现历史质感和烘托类型叙事氛围的能力。

《奥林匹亚街区》将黑白色彩与柔光照明结合,使得画面呈现出朦胧、浪漫的质感;音乐的加入还强化了某些段落的广告片调性,平衡了黑白影像的沉闷;整体偏高的曝光在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画面呈现内容存在的残缺,还有多处全景摇摄帮助影片空间达成横向延伸的效果。影像调教与表演亦在片中有着较出色的搭配,欧迪亚在曾在关于《流浪的迪潘》的访谈中说:“我从来不擅长指导演员。”在拿下戛纳金棕榈的《流浪的迪潘》中欧迪亚甚至选择启用非职业演员,《奥林匹亚街区》也在做着类似的工作,表演细节上保留的粗粝与原始感,近生活流的对白和形体控制,试图达到一种回忆自然流动而出的状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奥林匹亚街区》和欧迪亚以前的作品一样,致力于将类型外壳和作者风格杂糅。一个“滥俗”的多角爱情故事——影片中艾米丽与卡米耶起初因合租而生情且发生关系,艾米丽想谈感情而卡米耶更多的只想作为性伴侣,两人不欢而散。后来卡米耶因深造费用不足,找到了被误认为成人视频演员而陷入窘境的诺拉作为生意合伙人,两人一度暗生情愫,但诺拉却始终不能解开心结,与安柏的真正了解使诺拉找到了真正的自我,卡米耶也发现自己其实爱的是艾米丽,遂与艾米丽重新来过。在通俗情节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俗套+作者性”的交融,雅克·欧迪亚很好地利用人物弧光反映了特定个体的动态心理性,“人们来了又走,只有城市依旧,而你我从不依旧。”

6 ) 总结下来,看来还是要拿身体的反应来说话

一男两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剧情的发展到最后果然是有点小意外、不过也在情理之中。

一号女主艾米丽作为台湾移民到法国的二代移民、十分潇洒的把东方文化的传承抛弃的干干净净 —— 这一点我感到有些的诧异和惋惜,不知道这位法国导演怎么选择了如此一种文化反差,本来艾米丽完全可以是同样来自于西方、或者日韩、或者东南亚等等。反正导演选择了东方文明来做对比,可以看作移民潮里华裔的日益突出、也可以认为导演特别喜欢这位女演员、所以索性选择了适合她的文化背景(话说这位女演员也是第一次出道啊)。

艾米丽的人生观只有两点:性高潮最大、自己开心最重要。

这也没有必要上升到道德层面来大肆批判,她的世界里不允许有任何的约束。艾米丽住着外祖母购买的公寓、大学念了政治学却做着一份电话客服(没有不尊重客服的工作,还是替她的专业知识惋惜)。家人希望她可以边工作边照顾住在养老院里的外祖母,但是她对外祖母的关心可以外包给一个房客、以租金打折为诱惑。相比之下,影片里的法国人还是有尊老爱幼的表现的,至少基本的家庭观念和照顾就比艾米丽的家族有人情味、移民也不用连传统观念都不要了吧。

我之前读过一篇报道 —— 一位华裔男青年应征到美国的航母上服役,曾经与法国的友舰戴高乐进行合作训练。他第一次进入戴高乐的士兵浴室里洗澡,惊异的发现居然是男女混浴、并且可以现场在你情我愿的前提下来上一下,可见法国人的浪漫不是吹的。那么艾米丽幼年移民到法国,除了还算流利的国语之外其实骨子里就是一个法国人,而且男友卡米耶也一直按照标准的法国女人的标准要求她的。于是艾米丽可以在第一次与法米耶见面就可以先上床试试身体的反应再说,应该说两个人接下来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到情人关系必须身体上过关。卡米耶几次拒绝她的告白后,艾米丽也没闲着做怨女、大大方方的利用交友软件满足生理需求,也不妨碍她继续爱着卡米耶。

有趣的是,轮到法国黑人男友卡米耶忽然玩起来了深沉,在遇到招到诺拉作为女同事合作一段之后突然被其高冷吸引,在得不到与太轻易得到之间选择了前者、与诺拉一起展开了一段精神恋爱、只许喜欢不许做。这一段颇为纯洁的恋情遭到了艾米丽无情的讽刺、诺拉一定是性冷淡。不过卡米耶反正是克制住了、虽然仍旧与艾米丽保持着一种暧昧的、同样是不上床的损友关系、不断的在艾米丽这里打嘴炮和自我剖析 —— 他和诺拉肯定是一个人有问题,卡米耶宁愿相信是自己而不是心目中的女神。

漂亮姑娘诺拉背景也不那么干净,曾经和自己的叔叔有过10的不伦之恋。本着与过去告别的决心、她希望干干净净的从巴黎开始。没想到因为外貌的某种相似、机缘巧合遇到了网络直播的风俗女露易丝,于是两个人也发展出一种不一样的感情。由于和叔叔之间的历史原因,她对于和卡米耶、或者是对于和男性之间的身体接触一直有抵触情绪,后来实在说不过去了、她也就索性豁出去了一次、尝试了各种套路、最终仍然没有共鸣。结果可想而知,诺拉在与网友露易丝见面后幸福的瘫软到地,事实证明就是百分百的女同。

影片的末尾,卡米耶终于领会到艾米丽几次的表白不是玩笑、就是上真感情了,同时诺拉也果断的在失败的尝试后永远的消失,他看清了对艾米丽的感情不仅仅是性冲动,“我爱你”三个字终于脱口而出。

似乎现代的青年男女们被各种正确性主张迷惑了、男欢女爱的基本准则也需要时常的复习一下,即使是以浪漫著称的法国人,那么历史上的道德强项的国家就更需要注意了,如何让补足短板、强项更强。

短评

我要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就去做很多爱。

7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这么说似乎有简化和局限老席的嫌疑,但Nora et Amber的戏份真的很像出自她手,也是全片唯一打动我的。

8分钟前
  • Lanita
  • 还行

Lucie Zhang表现很出色啊,她好美!国际电影里这种Chinese girl形象太少见也太珍贵了。故事本身也还蛮喜,摄影也喜。有少量中文部分台词略生硬,不像母语者写出来的感觉。

10分钟前
  • 塔布篱的苔丝
  • 推荐

# 74 Cannes# 虽然故事发生地就是我住了快六年的街区附近,然而却并没有觉得有共鸣感,描述的人物并不一定是住在奥林匹亚街区而是任何地方都可以

15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还行

捕捉到了一些当代爱情的样子。被击中了无数个瞬间。开场太棒了。

16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超爱这部片!虽然是黑白,但讲的绝对是非常现代的故事,无论是主角身份的多元性模糊性和流动性都是其现代性的核心啊。你不是去看一个亚洲女孩或黑人男孩的故事,而是去看可能发生在任何一个现代超大城市里年轻普通人的故事,只不过在法国巴黎,他们带着自己和家族的过去都可以在这个街区汇合和相遇。归根结底,三个词就是,human, modern and existentiel。

18分钟前
  • 七日狐狸
  • 力荐

华人女主在银幕里的性解放令人眼目一新,黑白画面视觉上非常舒服,如果彩色(的现实十三区)肯定没有那么吸引人…

22分钟前
  • matchappuccino
  • 还行

比“流浪的迪潘”好太多了,看到了爱情的流体力学。露西张塑造的这个华人女孩形象应该载入史册~(某个关于人种歧视的短评把我给气笑了,性解放任重道远)

2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切勿带着文化和移民的角度看这片,它是日常的、起伏的、普通的。非常轻松顺畅的爱情故事,两段小品串联在一起,熟悉的街区就是爱情的天堂。

29分钟前
  • 蓝詹
  • 力荐

比眼泪之盐好一整个13区

32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力荐

属于欧迪亚的玩票之作,亮点是终于在欧美主流电影里看到了一个不附带任何标签,单纯享受性追求爱的华裔女孩角色,但爱情戏拍的糟糕,爱情不是性爱加句我爱你就完事了的。糯米演的好,但依然在被导演消费肉体,太可惜了。

37分钟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唯一诟病是中文翻译太烂了

39分钟前
  • 陈凭轩
  • 推荐

在巴黎最早住的一个街区,日后即便住到别的区,也总是会回Olympiad街区买菜,也因此主人公来来往往的街区显得那么熟悉。它之于其他区的意义,显然在于,它是个多元文化杂糅,各个肤色人种杂居的,中产偏下的街区。在这种条件下,这样的故事确实是有在这个街区里生根发芽的特定与特点,毕竟土壤如此,结出花的故事也就那么日常与寻常。法国电影里永恒的主题,爱与性,性或爱,黑人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两位女主的性探索之旅。纠结与放浪,没有什么好与不好,无非都是人生篇章而已。不过,结局倒是浪漫与美好叠加的俗套。在上海的疫情当下,看着电影里自由自在又熟悉的巴黎,焦虑与迷茫被影像渐渐替换成了美好。

43分钟前
  • Danny
  • 力荐

落脚于巴黎13区,却未标识过多种族或移民符号,而是穿行在当代都市青年若即若离的情欲交通中,一窥坠入社交网络里的迷失与笃定,探觅性爱关系起点终点的变化转移。偶烛施明的主题配乐仿佛能敲开每个寂寥内心的房门。Lucie Zhang酷似春夏~

4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在感情中那些躲闪的又执着的,肆意的又自我的,困扰的又释然的,情感碎片拼接起流动的认知,在黑白影像的魔力下凝聚起被抽离的渴望。

49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几乎是刻意地回避掉了所有可以发展的议题,而这两组爱情故事又干瘪得撑不起任何东西,于是只能以无害小品的面目示人。我没去过巴黎十三区,但我至少知道那里肯定不像这部电影里所呈现的一样小资且真空……

51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轻盈工致的爱情电影。1.角色塑造。四位主角性格各不相同。用事件反映性格,而非用情绪表达性格,真实且立体;2.剔除刻板印象。露西·张所饰演的华人女性角色,我们在她的身上基本看不见西方人固有的偏见与陈旧想象,她洒脱、肆意、善良而直率。对待性的表达更是直言不讳,大胆追求,很现代、很真实也很难得;3.黑白色调。全片黑白色调很有格调,去除颜色的表达,把交织的情感隔着一层薄雾呈现出来,十分贴合影片中对待爱情与友情间模糊暧昧的主题;4.摄影与分屏,镜头流动,跟随镜头,轻轻摇晃,人们擦肩而过,以人为主,带出街区背景,流畅自然。大量分屏,使用得精准正确,甚至可以说是分屏使用的教科书式呈现,更加有效地凸显了影片的清新质感。私以为本片比同届的现代爱情题材影片《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和《六号车厢》都要好。

54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把握主动权的女性们

56分钟前
  • 顗礼
  • 力荐

4.5 欧迪亚放弃了人文关怀和宏大的格局,不再审视街区里的美好与罪恶,或试图唤起人心的悲悯与自强,而是摈弃一切高谈阔论和社会问题,单纯地讲述一个寻找爱情的故事。黑白画面如白描速写,把爱情的纯粹凸显出来,还原在爱情里角力的你我真实的模样。它无关种族,无关性向,无关时代,甚至无关奥林匹亚或十三区。它只关乎爱本身这一母题,以及在爱中不失自我的自己。

59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刚开始看得莫名其妙,尤其是糯米出来之前,想说一直喜欢的欧迪亚到底在干嘛?除了啪啪啪就是啪啪啪,毫无剧情可言。真想骂人了,结果后面越来越好,到最后简直神了。欧迪亚也拍出了法国最松弛的影像,一下就让人想到了侯孝贤的咖啡时光,太妙了,还是我欣赏的那个欧迪亚,虽然这次确实完全不太一样的风格。不过,这是一个完全érotisme涩情版的“咖啡时光”。欧迪亚导演,席安玛编剧,糯米主演,以及大概是第一部由中国人(中文流利无比)担任主角的法国电影,也算个王炸组合。顺便,配乐Rone的电子风也很带感。

60分钟前
  • 夜郁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