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lly(茜茜·斯派塞克 Sissy Spacek 饰)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带着她搬家到南达科塔的一个小镇。在那里,15岁的Holly认识了比她大10岁的混混Kit(马丁·辛 Martin Sheen饰)。两人很快成了恋人。Kit成天无所事事,打着零工,Holly的父亲十分反对他俩的交往。一天,Kit闯入Holly的家,打包好Holly的行李,想带上Holly远走高飞,遭到Holly父亲的制止。Kit开枪打死了Holly父亲。随后,Kit放了一把火烧了Holly家的房子,伪装成三个人都葬身火海的假象。Kit开着车载着Holly去到一个原始森林,两人过着原始人般的生活。但很快,有人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他杀死这些人之后,又带着Holly到处逃亡.....
本片与马力克后来的《天堂之日》里的男女角色有类似的地方,马力克总会把罪恶的人和罪恶的行为拍的云淡风轻、不紧不慢。Holly与Kit这对邦尼与克莱式的亡命鸳鸯身上有着《狂人皮埃罗》的艺术气息,Holly的旁白给影片镀上了一层文艺薄纱。Kit为了和Holly在一起而枪杀Holly父亲的段落平静且利索,但也足够黑暗罪恶,就像《天堂之日》里骗婚的男女一样十恶不赦,但即便如此马力克却用平静的叙事和文艺、忧郁化的角色塑造让观众对其保持暧昧的评判。两人烧掉父亲的房子逃到野外生活,这同样让我想到了《狂人皮埃罗》。影片故事相当简单,就是一对法外情侣逃亡,逃亡中杀人,进入陌生人家中强行留宿,最后逃脱不了被捕宿命的故事。典型的马力克式简单故事、靠状态推动叙事的风格,人物与大自然的融合与互动,以及人物掩藏在心底的激流和随时都有可能喷发的张力。马丁.辛饰演的Kit不论在外形还是腔调上都在向詹姆斯.迪恩看齐,Holly也说他看起来像詹姆斯.迪恩,那个时代的叛逆代言人。这样一部讲述青少年杀人且毫无怜悯心的真实故事改编电影在一般情况下都会加入或多或少的谴责和批判在其中,但马力克没有,而是当作了一部爱情片来拍,然而真到了杀人的关头也能立马将紧张感提升,将冷血的一面展现出来。这种多样的呈现让人物更丰富和立体,这在此类反叛杀人狂类故事里很是难得。
马利克所谓的天才似乎仅限于音乐感和某些微小的画面调度;他总是想让我们深思某些东西,而他的作品自身的轻浮却竭力阻止我们这么做。这种轻浮不是指关键场面的浅尝辄止,这是他永远不会做的事;《猎人之夜》和《成功之甜味》那些位于素材尽头,只拍到一秒钟的节点性镜头并不阻碍这些电影成为伟大电影。他在他的首部电影里尝试了很难做到的事情,即以天真的文体支撑有意的俗艳,以此达到哲学的高度(极端但恰当的例子:《鬼怪屋》);像大概率会出现的那样,其结果是暴力地拼接起来的无稽的青春爱情片和平庸的连环杀手故事。真的,这是一个不错的组合(一些神怪桥段还为之增色不少),只不过接下来被马利克式田园美学和上流摄影彻底过度软化成了连诡异都算不上的东西。我们客观地评价它:这部电影应当算做不错的thriller,但如果要追求思想效果,我应该说(也许我有偏见?),看马利克不如去看伍迪·艾伦;《罪与恶》[1]也比他好。
B-/B
[1]说到这部电影:有人觉得它探讨了道德意义上神的存在性;我觉得很可笑,因为这不是一个需要或可以被电影探讨的东西。这个人还说艾伦是文学家呢。
这不是一部反英雄电影,这是一部乌托邦电影。导演对于两个主人公的状态把握的很好,不从道德角度而从美学角度来看,他们这种搭档是很美的,可惜坚持不了多久。导演从一种爱情至上的假设去处理这个命题,把它拍得像一部浪漫爱情片。整个电影的色调极其唯美梦幻,让人想到伊甸园的样子,两个主人公也没有一点羞耻心和反省力。这种懵懂的显著标志就是基特在追逐的最后还要照照镜子理理头发,在警察谈到詹姆斯迪恩时腼腆一笑。直到死到临头还要把轮胎打漏气。让自己不失面子。导演很理解和充满怜悯,非常写实地表现了青春期的理解力。这部电影最大的突破就是它完全是在罪犯角度去拍的,充满了底层青年看世界的懵懂诗意,充满了解释但没有一丝作者视角的批判性。爱情就是反社会的最小组织,可惜不要对它抱什么期望。
射杀仓库老板拿走他的风干羊头 少女雀斑丛生的脸上有天真笑容 住在半空中抬头是宇宙 流星却不刺穿你们的喉 听风浅浅低吟你们来到唐朝盛世 梦中你爱上东方女人因为你的马子太瘦 日出晴天你在棕榈叶上读起新闻 阳光下放起西班牙舞曲飘来肥皂气息 野人游乐园好过城市屠宰场 你在电椅上死去伴随看客唏嘘 警察们爱上了你 你是新的詹姆斯迪恩
(8.5/10)马力克作为新好莱坞时期的导演,与同一时期大多数聚焦城市、街头、犯罪、反叛的故事不同,他更热衷自然田野风光里的浪漫与犯罪,逃命鸳鸯的情节更像是《邦妮与克莱德》的延续,但它更注重的是一种“心灵的逃亡”,像是六七十年代那种集体迷惘困惑精神在个体身上的呈现,正如长像酷似詹姆斯·迪恩的男主马丁·辛,传达出的是类似的情绪。对于空镜头的迷恋,是马力克的一大癖好。
马老师长片处女作(谁看过那个传说中他之前拍的的短片?),小镇生活的主体一直延续到[生命之树],而自然描写则直接催生了神作[天堂之日]。这部片即使没找阿尔门德罗斯,摄影也够华丽了。这种茫然无所的“无因反抗”被酷似詹姆斯·迪恩的男主不断加强。恰可看做是“漫长的六十年代”的结尾
我想写电影评论❌评论文章✅//这种无所谓的基调是因为导演看了原型的访谈知道他是这样的人?对死狗的开玩笑是不尊重生命的开始,但也就是这样了。没有对此(人与社会)的挖掘,只是表现出来。女生从女仆那里开始想离开,因为不杀人了,唯一的乐趣、兴奋点都没了,但也只是这样;电影报告、电影评论、评论文章、理论文章。我写的应该算电影报告或评论文章。因为不全面也只适合看过电影的人。;剧中男主如果空虚,女生要离开,他应该慌乱中出错才对,这时候还开挂就离谱;一部电影原来的戏剧功能都无法实现,都可以拍出这种无所谓的状态,演员在里面玩过家家。
从处女作开始叙事就那么散文诗歌的形式了,配乐摄影皆美丽。
文艺版的邦妮克莱德,原来马利克从处女作开始就对这种喃喃自语的旁白有特殊的爱啊。马丁辛死到临头还要理头毛,詹姆斯迪恩躺枪。茜茜·斯派塞克其实那个时候已经24岁了,演14岁少女不在话下,你看这就是瘦的好处。。
明明是穷凶极恶的反社会故事,偏偏拍得像是一首岁月静好的田园牧歌。少女天真无邪的旁白,对詹姆斯·迪恩轻嘲的致敬,才27岁的马力克就拍出了这样的处女作,我惟有流下不配为人的泪水...
居然把一个暗黑的故事拍的这么诗意,不少地方都能看到后来韦斯·安德森以及True Romance的影子
当世界在你眼里只是一场游戏。
太美太冷静,马利克的处女作就显得如此灵动却深邃,他用诗意的镜头和叙事进行了完美甚至是可怕的道德视角置换,让观众在"恶人"还是"恶土"的判断中享受着纠结的思索。
第一部马力克从处女作开始。显然是模仿《邦妮和克莱德》的模式。令我吃惊的是全片弥散开的纯真感——纯真的愿望与纯真的冲动——以这种人物的特殊质地而非复杂的心理描写(使观众认同),一举抹除了犯罪的不道德性。不就是垮掉的一代,不就是年轻人都避不开的绝望漩涡,但他们不同在被捕归案后坦然以对,像是一眼看到了人生这场不着边际的喜剧的结尾。那个酷似詹姆斯·迪恩的男人,他长得不像一条狗。他干过垃圾工,当过农场的牛仔,他爱过、杀过、放肆过,他在这片恶土上出生、成长并死去。
太喜欢这片儿了,你可以说这是一场逃离之旅,逃离干枯贫瘠的生活,但逃离不了茫茫无际的荒原,你可以说这是一场无产阶级虚无主义的掠夺之旅,只为过眼云烟的拥有、漫无目的的来过。
旁人口中和杂志封面不断出现的James Dean,可以看到与“无因反叛”密切联系。森林生活的那段有马力克之后一贯的自然主义,之后的公路片部分的镜头则充满了诗意。结尾的镜头那份茫然和神秘真是太赞了。男主真的是Charlie Sheen的老爸啊,怪不得看着总有喜感……#HKIFF#
50年代末期充斥着自以为是詹姆斯迪恩的阿飞少年的美国中部是多么的浪漫又可怕啊!
我已经成马力克老师的脑残粉了好吧~这类嬉皮公路片和他的气质好搭,结尾茜茜史派克一句“我和我辩护律师的儿子结婚”又让我找到了《新世界》那个诗意到醍醐灌顶结尾的感觉,依旧是一个并不遥远却隔着一层滤镜的现实,真的好迷人~俺就吃这一套
茜茜·斯派塞克的旁白让这个残忍的故事变得好像小女生的童话,加上摄影上的功劳,你总觉得这像一部浪漫爱情电影。看马丁·辛赤膊在森林里奔跑总会想起《现代启示录》里神叨叨的样子。随手点随手看的害处就是看完才发现原来是马力克的片子。
马力克对于机械与自然的诗意刻画,女主单纯的画外音冲淡了这个邦妮与克莱德式故事的暴力与悲剧意味。童声下的火光,借用圣经之典。童年的终结、成长仪式前夕的狂欢。也是影片的第一次置换:村镇空间至自然乡野。那么结尾爵士乐下的二人拥舞,则是它的终结。是宿命的,如同塞林格笔下最终回到家的霍尔顿
属于特仑苏马力克的《无因的反叛》和《雌雄大盗》,最文艺小清新范儿的杀人事件,一点都不像70年代拍的。(电影资料馆)
我当年见过这片的ost居然没买!蒙大拿的badlands是人性中的崎岖跟荒凉,冷漠疏离满不在乎。kit和Molly这种在cm里算是典型的sk,在这部电影里有一种孩子气的散漫,和孩子式的残忍。没有被社会人的规范束缚,他们是凭本能和天性在生活。
1.马力克处女作,奠定风格:舒缓浅叙,精美摄影,诗意旁白,丛林与自然,内在的迷茫与异己感。2.质朴版[邦妮和克莱德],满溢孩童特有的纯真与残忍。3.二人的亡命之旅一如马丁辛踩扁踢飞易拉罐般漫无目的。4.大火中的微缩房屋搭配童声圣歌,黑白照片配幻想独白。5.树屋,拿/掷/堆石头,车灯夜舞。(9.5/10)
青春的无因好像那只在沙土上打转的可乐瓶。个性的反叛又似那只睡在风里的无脚鸟。迷惘、自缚、醉生梦死,飘荡在田野里的枪声,回响着终将逝去的青春。黄沙漫漫,沙砾,钻入眼皮,朦胧里似乎瞧见了如花美眷破裂的声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