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复出吧,我的飞鱼秀!
没飞鱼秀的广播电台索然无味,我现在只听段纯说和石宁海,还有一款天天听书,李涵和边走边看节目。所以强烈要求飞鱼秀再回来,重新出发,再一次给我们小飞的幽默,喻舟的笑声。
我私下以为当年的停播是因为栏目的调整,两个人的新鲜感消失以及题材的匮乏。
我认为只要把题材内容调整一下,新鲜感就自然解决了。
题材方面如果加进每天时事的评论就会很好。时事题材丰富多彩,有则多说,无则不说,说错说对在你们二位的嘴里都会成为文章,都会让我们有所收获与欢乐。就算说错了在你们嘴里说出来我们都会接受,况且还会产生讨论互动效果,力所不逮之处还可以找专家一起谈。我们理解主持人不是全才,也不能是全才。
放眼现在的电台节目不是美食就是音乐要不就是广告健康,让人不能忍受。泱泱大国到处泛滥的都是些重复的声音。
回来吧,飞鱼秀,尽管你们可能有困难,但是放眼现状,为了飞鱼迷也要考虑一下我们的建议。
飞鱼秀电影拍的还算及格,编排有点碎,但也是真情流露,真心支持!
每天听不到飞鱼秀有一种怅然所失的感觉。伤感。
2 ) 感谢飞鱼秀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彩色
一部飞鱼人都会爱的影片,一部不是飞鱼人看了也会爱上飞鱼秀的电影。听飞鱼秀的时间还不到一年,但是已经无法救药的喜欢上了。今天首映,小飞开玩笑说搞不懂你们喜欢飞鱼秀什么。我也在想,应该是飞鱼秀带给人的感觉,轻松、快乐、正能量。这几年一直在苦逼的读书路上,单身枯燥的生活中,飞鱼秀成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听直播不方便,所以都是下载听,期期不落,最早是在podcast上下载,中间一段时间,不能更新了,于是从网页上找地址下载。上个月认识了个姑娘,相处时间很短,整一个月,她的生活很精彩,独立,有点文艺范儿,而我,枯燥,除了运动,就是宅,性格也内向。和她在一起,自己都觉得有点闷。分开之后,我才开始思考自己以前的生活,灰色。这样的生活有谁会有兴趣,所以我决定开始让自己的生活精彩些,开始花一些时间去用心丰富自己的生活。分开之前,我把飞鱼秀推荐给她,怎奈她的网速不好,试了几次,加载太慢,于是放弃了,本想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和她分享,也是个遗憾。大电影刚开始卖票的早上,果断出手,很幸运买到了,于是才有了今天的观影。其实小飞和喻舟的一些生活观一直在影响着我,现在我也在慢慢改变。这是我和飞鱼秀的小故事。今天带了买的《我就是一个笑话》,让喻舟给我签了名字,哈哈,场下的喻舟很漂亮,小飞也帅气。两个人依然那么搞笑,整场电影笑点不断。最后,大家一起给喻舟爸爸过生日,喻舟妈妈拿着第一块蛋糕递给小飞,“给小肥吃,给小肥!”哈哈。。。他们一家人在一起满满的幸福。感谢飞鱼秀,感谢喻舟小飞。
3 ) 十年总结,就是很好
想要看这部片子真的很费劲,因为离住处近的影院都没有。其实不只是离的近的影院没有,整个上海就没几家影院排片了。而有排片的也是所谓奇葩时段晚上快十二点,这是午夜场了。总之,想看---您得排除万难。
还好,最终在周六晚上八点半,徐家汇港汇有排片。找了一位“非属”一起看了这个自己一直想看的纪录电影。
看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想在电影里看一下这些年,准确的说是这十年,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一些过往,有些是大事件,有些是小的日常琐碎。比如2010年世博会对于中国来说是个大事件,不论是不是飞鱼听众都经历了,而对于飞鱼人来说这一年飞鱼来上海作了现场的直播,相对大事件来说这是小事,而对于飞鱼迷们又可能是个大事件。不过,说实话自己虽然算是一个老听众,基本上从2004年就开始听节目,那个时候刚刚到上海,也算是无意间听到,然后就一直听,只是自己却又算不上疯狂的粉丝,在断断续续的听着节目却持续多年一直潜水状态中。
电影虽说是飞鱼秀十年记录,而实际跟拍记录的应该是五年,所以关于十年有些是听众与主持人关于之前的口述,而我自己作为一个亲历者,其实想补白一下自己在最初的那几年。04年初到上海,与众多热血青年一样满是激情,最初住在上海南站正对面的小区里,那一年上海南站刚刚开始拆迁建设,我那时正在华东理工大学自修。学生是听广播最多的人群肯定是没错的,我从那一年开始了这档节目的追随之旅。
最初的时光是用手机来听,还记得当初节目里似乎也有人说过买手机首先 要看是不是有收音机这个功能,那会儿我自己也是这样,直到现在也一样每次换手机时必须要具备收音机功能。
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记录成长的。十年,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了,因为人一生的长度而言,真正完全自我的年限不过就二三十年,太小的时候我们不能自主,太老了我们又不由自主了。所以正青春的十年有谁陪我们一起渡过?
回首自己,最初在上海求学,又不甘寂寞的与朋友一起创业,碰壁,重新再开始。或许一直坚持的原因就是我们要阳光的活着。
感情经历,真的是太俗套了。只不过似乎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十年啊,作为一个父母眼中的孩子,你是不是该谈婚论嫁了?变化是永远不变的主题,对于变化每一个人都一样,不论曾经如何如何,过了几年你会发现,哦,你原来还信誓旦旦要怎样怎样。比如我自己,曾说相信一见钟情为借口,其实是不想结婚,然后在08年迫于父母的压力,再加上创业失败等等原因开始相亲,然后09年与父母满意自己不反对的人结婚,然后2010年就有了女儿成为了一个父亲.
其实说到底,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回忆。
我们都在一天一天的生长着,成熟着。可能我们都激愤过,或者我们曾找不到自己的情感归宿,但是只要我们是阳光的,那么,当我们走了一个十年,回看时,我们觉得那是幸福的,快乐的十年,若我们永远是阳光的,那么,再下一个十年,回首时,我觉得,那也是幸福的,快乐的。永远,永远。
4 ) 广播+电影+互联网的效果
建立在社交网络基础上、得到了新媒体助力、运用了粉丝经济学模式、使用影视手段、献给广播人和听众的纪录片。虽然是第一次见(也是第一次听)到有这样一个频率、这样一个节目——国际台(我国三大台之一哦)、轻松调频(刚用了广播APP终于收听到了),但还真是有熟悉而亲切的感觉,轻松、温暖、青春、阳光,还文艺而小资,当然互动、以及时不时有点仿佛不经意间的感动是少不了的,甚至影响了一些人的生活和成长。纪录片的制作在保持了节目特色的同时,呈现了两位主播丰满的个性,又有铁杆粉丝的增色映衬,会有“你懂我”的效果。广播已经享受到了汽车时代的红利,就看接着怎么去争取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了。
5 ) 楚门的真人秀
飞鱼秀大电影首映归来
全程无尿点,全场从头笑到尾。
喜欢“真人秀” 概念。飞鱼秀广播原本就是两人进行角色扮演的节目,而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是他们如何扮演的。
为时五年的录制,引入了时间的维度,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飞鱼的变化,体会到时光的力量。
几个小遗憾:
没有出现呆呆
没有舟舟被话筒打到头的画面
剪切就注定了这是一部粉丝向的电影,如此快的节奏信息量却很大,没听过飞鱼秀的人估计是完全看不懂。个人建议可以重新剪切+旁白制作成另外一部面向大众的真人秀电影,盘白参见舌尖上的中国。
《三体》中罗辑说:“庄颜,你的工作就是:使自己幸福快乐。这是面壁计划的一部分。” 舟舟,也希望一直能听见你独(ji)特(xu)笑(zhuang)声(sha)。
结束被采访,问到对电影的感受,说了一堆高大上,心里实际想说:之前就好奇怎么有人有空拍这个,原来是骗了两个没毕业的学生小姑娘……
这么多人喊退票的电影还是第一次……
6 ) 为什么我还要听广播
什么时候开始听飞鱼秀的?已经记不起来了。
在大连刚工作的时候,每天从泉水坐515路去森茂上班,每天要一个多小时。买了个当时最牛逼的手机,诺基亚N93i,能听广播,就在三四个电台中来回挑节目,最后固定在了体坛龙虎榜,一个小时刚好能把体坛龙虎榜听完。下班回家就听music radio。
记得郑渊洁说过这年头,听广播的只有孕妇和司机了。我也不知道我算哪一类,总之听广播在那时就成了习惯。有时玩GTA圣安德烈斯,就啥也不干,抢辆老爷车,开着车听着电台,离开城市往山里开。
2010年来了北京,大城市第一件震惊我的事就是电台,之前在大连就三四个台,频率都能背住了。到了北京打开手机自动搜索,搜了十分钟,电台一串串的往外蹦,当时就和海上钢琴师一样迷茫了,有限的琴键能弹出无限的乐章,你给了我无限的琴键,让我怎么弹?
真相也是如此,北京电台虽多,没几个能听的,都是一股子新闻联播劲儿。当时特别怀念体坛龙虎榜,就想听俩人没有主题的穷泡。
后来不知道怎么筛来筛去,就找到了飞鱼秀,一下就喜欢上了,从而喜欢上了国际台的其他节目,岁月留声,classic sunday什么的,把music radio也基本pass了。
还有两个让我惊喜的电台。一次是开车从太原去碛口,出了太原没多远就没电台了,全是大车。一直开到过了吕梁,都开到县道上了,又打开电台搜台,收到了一个很透亮的女主播的声音,标准的普通话,什么台忘了,总之是个新闻评论节目,观点也很新颖。当时觉得很佩服,这么好的声音条件,不知道是哪个广播学院毕业的,甘愿来到(或者回到)小地方,用心做一份没有很多人关注的职业。
另外一次就是在成都,搜了个电台放的歌很好听,就想听到广告再换换,没想到一口气放了半个小时歌,首首好听,一个说话的都没有,就咔咔放歌。后来知道是岷山音乐网。离开成都还挺想念的。
电台是一个地方的声音,希望广电总局别像搞砸电视节目一样把广播也搞砸了,不放忍者神龟魔神英雄坛,让小孩看喜洋洋,长大了怎么有英雄气概保护祖国。让大家轻轻松松放点好歌,你也就不用费力去抓海盗电台了。听说纽约光古典乐电台就好几十个,在中国撑死了能听个classic sunday。网络电台也得给点力,qq音乐广播里的古典频道,全是类似《古典钢琴曲精选100首》《最动听的胎教音乐》,话说回来这些网络广播也不算广播,广播虽然不能对话,但是人与人精神的沟通,不是个劳什子机器就能干的活,互动也不是点红心发微信。希望电台们越做越好,成为品味级的大众娱乐,而不是老大哥的口舌。
7 ) 飞鱼党表白篇
其实我不会写影评。我可能写的更多的是自己的感受。
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花心没有持之以恒能力的人
却不知道为什么,飞鱼秀能让我从开始听到就喜欢到现在
飞鱼的十年,很抱歉,我来晚了,我只占有了其中的三年
却能让我感觉到无限的自豪感。
或许是小飞机智的妙语连珠,或许是舟舟那一声早敖敖敖~的感染力
从开始的直播党到现在的回放族。
总是会一个人听着傻笑被路人当白痴
却没有后悔过这样的行为。
虽然电影只有70几分钟,剪辑得有点无厘头
但是满满的都是一场“私人定制”。一场只有飞鱼人看得懂的电影
虽然影片真心没厦门什么事,也抵挡不住我们的热情。
一起开怀大笑的感觉真好。
感动于舟舟十年的变化。我一直都坚信着,
只有自己变得更好,才能遇到更好的他。
现在的舟舟就是这样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活出自己的生活态度
在“奢侈品”中挑出最适合自己,自己最喜欢的。
我一直觉着小飞是披着抠脚大汉外衣的文艺青年
是那种骨子里透出的文艺。
嘴贱的功力可不是一般人能招架的。
我说小飞,舟舟愿意被你亏十年,对你可真是“真爱”了
经常有人要问,你喜欢舟舟多一点,还是喜欢小飞多一点啊
我喜欢小飞的嘴贱多于舟舟,喜欢舟舟的笑声胜于小飞
我特别不喜欢听小飞或者舟舟一个人主持的那期节目
总会觉得,那期节目会少点什么
不愿意去想如果有一天换搭档了或者是解散了
粉丝们会不会就像电影里那句:
“就像你不让兰州人民早上吃牛肉面一样,一定会暴动的”
其实飞鱼秀就像毒品一样,缠上了就会隐隐发作。
却从未想过要戒掉。
原谅我赤果果的表白了。
8 ) 五星,不需要理由
五星是必须的,这是飞鱼秀脑残粉红果果的示爱,不需要任何理性分析。我们飞鱼人就是那么“离谱”,也是那么靠谱。
这部记录飞鱼秀主持人和听众长达5年来的成长和成熟过程的电影,说实话没什么感觉,我是指那种往常走出电影院的时空穿越感,因为它就是记录了许多平凡的70后80后人生中最宝贵也可能最艰难的日子。完全感觉不到78分钟就那么飞逝而过,就好像当年应该连小飞喻舟都不曾预料到飞鱼秀可以走过十年。
如同飞鱼人说的,飞鱼秀不太像一个广播节目,仿佛是两个朋友坐在你的车上侃大山,不仅仅当下听众和节目在同一电波频率,听众的精神频率和节目也在同一个波段产生强大的共震。所以坐在黑漆漆的电影院,却能感受到街头阳光下的咖啡店里,一群未曾谋面的老朋友讲述自己的故事。据导演说拍摄时长达到8000多小时(还是8000多分钟,记不清了),总之观影好比是喝了一杯意式浓缩或者美式浓缩。
如此庞大的拍摄素材,最后剪辑成78分钟,因此节凑那是相当的快。倘若不熟悉其中的人物,恐怕会产生一定的逻辑混乱。从我个人角度,对小飞喻舟是熟悉的,其他的著名听友形象并不了解,所以标注拍摄日期或许会更好些。
再来夸夸飞鱼秀,它绝对是颠覆了广播节目在人们思维里的既定印象,甚至是撕下了广播节目严肃的面膜。应该有不少不能上班时间听广播的上班族,在上班路上听飞鱼秀的前一个小时左右的节目,这个时间段里我们需要的不是说教或者胡闹,就是简单地聊身边事或者软新闻。飞鱼秀每天坚持着“播出事故”,那是生活本来的面目,它十年来既在不断变化也可以说一成不变,因为它伴随着我们的生活循序渐进,每个人眼里的飞鱼秀可能是不一样的,但肯定是节目里的大部分折射了我们本身才会吸引我们长达十年。
还有飞鱼秀主持人和听众共同的优点——自黑,那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极高的智慧滴,所以最后一定要喊一句——退票!
作为飞鱼的忠粉没有十年也有八年了,影片中的喜怒哀乐都曾亲历,所以看来特别亲切,看的上海首映式,一会哭一会笑,这么神经质的反应只有飞鱼人才会懂。
长途跋涉!一个听粽的自我修养!
很骄傲自己是飞鱼人
带从未听说过《飞鱼秀》的朋友来看,他们说喻舟不是美女,却越看越爱;以前忽视广播,未来要听飞鱼。78分钟的快乐,绝对值得花一杯星巴克的钱去影院观看!
给特定群体拍的电影。我整个学生时代都是听着飞鱼秀度过的。没有课的时候就坐在自习室里听飞鱼秀,听喻舟哈哈哈地笑朗朗地说早~~听小飞选的歌,听到好听的就记下歌手的名字去顺藤摸瓜,好多喜欢的歌手都是小飞推荐的呢。我现在这种总被人说傻呵呵的哈哈哈大笑声大概也是受喻舟影响吧!
从来没听过飞鱼秀,看到评价挺高,就买了票,整场就我们俩人,还有放映员……
舟舟的现在假睫毛贴的太好了!!!!
两个人都一般般,但是合在一起就真的有点意思了...挺好的搭档。
可能因为我不是飞鱼秀的听众吧,这部纪录片在我看来,就是幕后花絮而已,实在没有多大意思。
正像小飞说的,这个节目已经从谈话类节目变成真人秀了,听了这么多年,觉得确实从学习时的背景,到工作时的调剂,到看自己,看身边和自己一样的人的镜子了。隆重推荐,2014最棒的院线之作。
我的大学时光啊 小飞确实有才 还记得当年去朝阳门参见见面会 被小飞即兴发挥黑眼豆豆的一句what's wrong with the world mama 逗的前仰后合
飞鱼秀,挺厉害。
十年的记忆,五年的回忆,记录的又岂是飞鱼秀?
每个人都要有一个骨灰级的爱好,不为金钱,而纯是为在这领域追求追寻真理的快乐。
反正埋汰电波绝对不会拍大电影的
小众电影能上院线真的太激动了……在大屏幕看到这些普通人,觉得电影好像就在我们身边……
3.7
爱你们
这一群人的十年...我也想找一个合拍的人,而且不用受所谓爱情的牵绊
這倆人還是挺有感染力的 作為一期飛魚秀都沒聽過的人居然就這麼順暢的把這個片子看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