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四季

综艺大陆2019

主演:许知远倪大红陈冲于谦坂本龙一金宇澄马岩松项飙牟其中

导演:朱凌卿

剧照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2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3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4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5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6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3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4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5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6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7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8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19 十三邀第四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9 04:38

详细剧情

  《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许知远与十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进行对话,在对话中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

长篇影评

1 ) 附近的消失,让个体形成分裂

对于这一季,只想写写项飙这一期(好像是第4期)。

这一期弹幕上好评如潮,质量之高着实可以说惊艳到我了,对十三邀好感度拉分不少,印象中之前十三邀最好的唐诺、陈嘉映、王小川,现在多了一期嘉宾。

项飙,1972年出生于温州,1990年保送北京大学,1998年获北大硕士学位、同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学博士,2002年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现任牛津大学人类学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曾在国内和澳大利亚、印度作长期的实地调查。主要著作有《跨越边界的社区》、《全球猎身》。

即便在许知远这般个性者严重,对他的评价也是“这个时代少有的解释者”。

此外,与其他嘉宾非常大的不同是,应该是人类学领域研究的关系,项飙非常善于提问,因此采访者会时不时和许知远换位,成为提问者,问题也让许非常舒服,弹幕也明显表达了这期节目的“畅爽”。

实话实话,看这期前对嘉宾毫无认知,开场也只是从装束举止上看到想象中学者该有的随意与不拘小节,而且很喜欢他车上点评侯孝贤电影“吃”的状态,笑得很夸张,轻松直率的像个小孩,仿佛没有受到社会任何的打磨。

但随着对话的深入快速刷新了自己的旧有认知,新观点冲击了大脑,几次观点的抛出都直接击中了我,不由放下手机倒回去细细品味。

尤其喜欢他对自己人类学工作的点评:

“研究人类学是常常让人失望,想到一个理论觉得自己觉得很高级,又可以和前人的理论连接在一起,结果转头问活生生的人,根本不是一回事,然后逼着你去想新的现实背后的道理。”
当我们听别人诉苦的时候,你究竟在听什么?你明明知道你做不了什么。你要去听出一种理论含义来,那是很不负责任的。你要是从解决困难的方面来看,你又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法。是一种无奈、痛苦(的事情)。

关于“附近”

这应该是本期最重要的标签了,项飙如此说:“(现在国人)他对周边世界是没有一种沉浸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愿望或能力。”

就整个社会发展趋势而言,是有一种“消灭附近”的整体趋势。

当前兴起的自由主义精神,推崇市场的力量,但市场本身就是一个附近消灭重要因素。

从精神社会来看,附近消失,中间层的断掉。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的,还是全球的。所以会有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的背后是精英主义,民粹主义都是精英分子他说自己代表民众。民粹主义的对立面是中间层,所以需要介入。

哲学家齐泽克就曾警告说,互联网正在公共领域引发一种“伪参与”幻象。

通过一道屏幕,当他人牺牲,我就通过他人牺牲了;当他人行动,我就通过他人行动了,这种虚拟的牺牲与行动带来的满足感,阻碍了真正有效的行动主体的出现。
虚拟的行动带来的满足感,让我们以为“点赞即参与”、“围观即参与”、“转发即参与”,真正的公共参与在我们这个后真相的时代沦为情绪的消费。

而对于这一切的出路,在项看来,近代兴起的”通过对独一无二来的追求来追求个人价值和尊严“做法并非出路,终极还是应该回归群体——没有天然的个人尊严的,你不能够去追求个人尊严,一定要建构出附近,建构出关系

关于时间

如项飙所言,现代社会本质上是工业化之下,时间征服空间的一个过程。

工业时代,时钟成了重要的象征,人对行为被时间支配。

最古,对人来说,是一种空间感。用人的行为来说明这种空间感。工业时代,时钟成了重要的象征,人对行为被时间支配。几点几点,线性发展。
我们都被即刻裹挟了,很舒服的被裹挟了。从一个即刻到下一个即刻。

如许说的,“五分钟变得如此重要”。

所有这一切单一化的感知,会让人与人之间关系变淡、冷淡,最终会对公民道德产生影响。

人与人之间(需要在)长期(关系)规范下,形成的互相尊重,同情心与理解。
而在弱关系里容易有极端,人会回到动物化、野蛮化,非理性。会把道德变得非常的情绪化,极端化……他忽然地会对某一个事情变得非常的同情,非常的有一种道德上的愤怒,但那个东西又很快地下去了,因为这不能转化为他的行动。

我们当前经历的各个热点头条的更新,一个个上去了又消失,不正是最好的注脚么。

一场访谈下来,感觉大脑洗了一次澡。

项在《跨越边界的社区(修订版)》序中提及了“浙江村”的变化,能从中看出一种知识分子特有的暗暗的忧伤:

我在1992到1998年间花了六年时间调查“浙江村”,认为它用实践有力驳斥了当时中国精英主义的改革路线……
二十年后的浙江村显然“正规化”了…大部分浙江村人购买了中高档商品房,在生活方式和别的城市居民没有差别……
我们看到的“一体化”并不是浙江村人和城市社会的整合,而是他们作为商品房房主和私立教育的消费者与城市市场的交易。同时政府拥有了更大的行政干预和资源汲取权力,浙江村完全失去了“倒逼”政策改革的能力。

只想说,这样的节目这样的嘉宾,请再来一打!

2 ) 偶尔的虚无 更能触及心灵

看完十三邀采访陈冲的节目 觉得她真的是充满洞见力与哲思的大家闺秀 看问题一针见血又很真实

看他们讨论与关注的话题 不禁感觉这个阶段的自己 太过于强调实用主义

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 世俗生活 巨大压力

大概从21岁开始 需要正式为自己的简历忙活 需要背负起成人社会赋予个体的责任时

那种敏感的 遵循内心的 自我对话 在我身上就不再发生了

不断的告诫自己 要保持理性与克制 变得钝感甚至冷漠

20岁之前的那种 不接地气的 单调的生活带来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不复存在

可能就像陈冲说的 有些东西的价值无法在现实社会用对价去衡量

那些虚无缥缈的思绪 对个体的存在具有巨大价值 但无法产生任何经济价值时 大部分时候 它们会被认为是无用的

不禁感叹 可能只有经济基础厚实稳健的人 才能拥有学习纯粹艺术而非借此为谋生工具 追寻其商业价值的机会

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新鲜刺激又太多 连上了wifi 我甚至不再体会到孤独

即便独处 也并不想做过多的深入内心的思考 用娱乐填满每个空隙片段 饮食男女食色人生就是全部了

很久没有重新感到 19岁时 那种严冬里彻骨寒的孤独感 当然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毕竟这样的生活真实且热气腾腾

但是 所有的深刻都需要那种单调的底色作为背景 没有真正的下沉 也就无法做到一种盛大的崛起

感谢许知远和陈冲的对话 娱乐至上的年代 能触及心灵的对话并不太多

3 ) 对话许倬云:许老谈话文稿

看完最新一期许知远与许倬云老师的谈话,涌出一股比对谈项飙那期更加强烈的记录之心,于是整理许老谈话文稿,供阅。

看完最新一期许知远与许倬云老师的谈话,涌出一股比对谈项飙更加强烈的记录之心,于是整理许老谈话文稿,供阅。

最近在想,美国衰落的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个教授出了本畅销书,这本书的名字叫做 《正确的历史》。他说欧美的文明,两个源泉,一个犹太的上帝,一个希腊的求知,这两个合在一起,就开启了基督教的世界。相信有了神,神会归纳出一套最好的、尽善尽美的 一个天地在那。因为它是尽善尽美的,所以它有迹可循。我们只要去追,按理性、最高的理性去追,可追得出来。所以,理性,是找到进步 最好的、最优秀的(方法)。

我觉得他,除了他讲的以外,还有一条他没讲,雅利安人,印欧民族,从今天的高加索山底下,黑海边上,水草丰美的地方,养驯了马匹,发展了骑射战斗,也发展了军事民主制度。打仗,每个战士都有意见,都有权利说话;掠夺的战果,大家平分,就是自由。个人性,个人主义,平等 分掠夺的结果,勇武进取,这几个就正好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精神,欧美基督世界的原动力 跟支撑他们的信仰,使得欧美在最近五百年 世界独霸。但是现在神死亡了,神被扬弃了,本来结合大家一起的 宗教信仰、族群的聚合,都因都市化的关系在散开。

然后在这个中间,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着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

尤其今天网络媒体,每个人彼此影响但是难得有人自己想。听到的讯息很多,不一定知道怎么挑选,

现在我大概看得出来,会打架的人,会组织人的人,有钱人,头脸人物的聚集,吸收新的血液,正在加强。这个从我看是不好的。这个后来就变成少数寡头政治,继续延续端到台面上来,信仰、求知、民主,这个都在萎缩,全在萎缩,所以欧美的白人世界,要下去了。

对,现在我转入正题。

中国世界是什么?中国的世界是以人为头,没有上帝,天心是人心。盘古就是人,左眼太阳,右眼月亮,头顶儿就青天,就地下就是大地,身上的血脉就是河流,骨骼就是山林。这个盘古就是象征,是天地人三才,人为贵,没有人的眼光、没有人的知识、没有人的感情、没有人的智慧,就没有天地。这个是中国的好处,也是中国的缺陷。最大发生的副作用,中国人讲伦理,讲人跟人的关系,社会关系,各种亲疏关系,各种尊卑关系、上下关系等等,这个就构成了一个优势跟弱势的关系。

就举一个例,我们始终没有脱开帝权。有了皇帝就有内廷,有了内廷政府就不存在,就永远内廷跟真实执政的政府之间 这个对抗。于是,国家一定要分裂,然后是人人都想做皇帝,人人都想做帮会的头头,还不够,还有二代,还有三代,还不够,表弟,舅爷,都得上,对不对。这种的就深入人心,使得我们没有办法解放自己,也绑住了我们自动自发的精神。

五四是个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的局面,被打了一百多年了,从1840年打起,一闷棍一闷棍打下来,打糊涂掉了,急着改,药铺里面乱抓药。我对胡(适)先生是非常佩服,我个人感恩他对我的学业,他又帮我争取了奖学金,但是他把事情简单化,这个是,一个当时的失误。

就太匆忙了,赛跟德怎么解释,赛跟德什么内容,没有教大家,没有提醒大家,没有说这个内容复杂得很。赛先生得来的东西,天下肯定的、正面的,一切都照着规矩做的,但那以后就对科学有个迷信,科学万能,科学变成符咒,科学不是,科学是一种追寻的精神。德先生,它从来没有拿自由、民主两个之间的差别,平等、民主之间的差别,其中的弊病,德先生究竟德到哪个地步,代议制吗?全民制吗?这个口号一来就完事了。五四应该是文化启蒙的事情,变成个教条。

(许:还在继续嘛,还在持续)

我们闷棍还没挨光。

(许:对,这个东西你觉得什么时候会过去呢,或者什么时候……)

要里头自己喘得过气来了,里边自己养,能仰着头,说我不怕这个,不怕那个,要人心之自由,胸襟开放,拿全世界人类曾经走过的路,都要算我走过的路之一,要有一个远见,能超越你未见。我们要想办法,设想我没见过的地方,那个世界可能还有什么样。

今天的教育,不能教育出这种人来了,今天教育,教育的是凡人,过日子的人;今天文化,是一个 打扮出来的文化,是舞台式的文化,是个导演导出来的文化。而今天日子过得太舒服,没有人想这个问题,忙的是,买这个机买那个机,忙的是赶时髦,忙的是听最红的歌星的歌,人这么走下去,也就等于人变成活着的机器。

(许:那怎么应对这样的时代呢?如果一个人不甘心,那他力量又那么薄弱,他怎么应对这样的一个潮流呢,怎么自我解救呢?)

我就讲我们人要找归宿,要找理想境界。

我想,先拿《水浒传》解释,元明之际,天下大乱,施耐庵想安排一个理想的世界,梁山泊,人没有等级,人没有高低,108个人,人人处成兄弟一样,美好的境界是一个事情,里头作伪的、虚的,宋江,一辈子假。到了最后终于108人统统一个个完蛋。

施耐庵的朋友,也是小辈,就写了《三国演义》,从头到尾成败不计义气为重。作为关老爷,纯粹坏在义字上,脑袋也丢了;刘备坏在义字上,江山也丢了。反讽的呢,司马家成了,又是个破灭。

然后我再讲《西游记》,意马心猿,孙猴子是心,意是那个白龙马,心在导路,马只载人。猪八戒是欲望,贪东西,好色,贪吃,但是还是非他不可。这个欲望 还驾驭着马,到最后求真经,真经给了你的是没字的。那个河,无定河,过去 先死了才能过去,所有的追寻、理想、义气、欲望,到了最后 是虚空,所以我在人的理解是这样子。

山谷里边花开花落,没有人看见它,那花开花落,白花开,白落。因为他不在我们理解的世界里边,所以今天看见黑洞能照相了,我们才晓得黑洞那是什么。这时候我们的宇宙知识就多了,所以我们知道的或者肉眼看见。或者用机械的眼睛看,或者用推理的眼睛看,理论的眼睛来看见,我是跟着这个年鉴学派的思考。年鉴学派错用了“年鉴”的名字,年鉴学派的人的眼光就是要超过年,(许:他们是千年鉴,)万年鉴。

我的历史观,个人的地位最小,最短是人,比人稍微长一点的是政治,比政治稍微长一点的是经济,比经济稍微长一点的是社会,时段最长的是自然。

那么我们中国人过日子等等,都是人跟自然整合在一起,中国有24个节气,我们过日子总是注意到人跟自然的变化同步进行,以至于到诗词歌赋,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国人注重的就是个气。天地之间的正气,这正气是,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禀赋到一点,这个气就是神,不是具象的神,不用祂来吩咐你,你不做事,我赶你去伊甸园,(而)是你自己培养自己。一个人拿宇宙的变化、人事兴废统统融合在人的情感里面,这种情绪、这种气派就是我讲的人。

找归宿的问题,人自己觉得我是宇宙之间那个人。我不自尊,谁能尊敬我?这个是中国人能够在条件都不好(的情况下),可是他能挣扎站出来。

(许:您对中国文化最有信心的到底是什么呢?就您觉得它一直可以持续下去、仍然会有生命力)

我抗战期间的经历影响我一辈子,也影响我念书的选方向,以及我关心的事情。抗战期间是求死不得,求生不成。我又是残废,也不能上学,我7岁抗战开始,我到13岁才能真正拄着棍走路。我就跟着父母跑。我父亲的工作是在战地的文官,所以我们也就是战场前、战线前前后后,常常就住在乡下,老百姓那去借个铺,庙里边借个地方就住。所以我跟老百姓日子很接近,农夫怎么种田,七八岁的小孩坐在地里去抓虫子,那这些经历让我在中国的内地的这个日子看了很多。我的心一直念的那些人,我们打八年是靠农村撑起来的。那时农村的,各地撤退的人或者拉锯战术前线撤到后边农村,农村人一句闲话不说,接纳难民。一句闲话不说。多少粮食都拿出来一起吃,没有粮食一群人也一起饿。

满路的人奔走,往内陆走,没有人欺负人。挤着上车,挤着上船,都先让老弱妇女往上推,自己留在后面;大路上奔走,多少老年人走不动了,跟孩子说你们走。走。

(许老微咽)

所以我知道中国不会亡。中国不可能亡。

(许夫人:一谈打仗他就会哭个稀里糊涂。不好意思。)

(这时许老哭得像个孩子。)

当然你讲我希望什么呀?我希望的是,没有国家的界限。所有的事物在人跟人之间磋商协调协议之后大家一起做,资源不需要斗争,不需要夺。这个是我所希望的事情。

这个融合 就举一个例,美国这个工业化真正起飞是1850年。这个钢都啊(匹兹堡),这个欧洲来的移民一波一波进来,你从A到Z,四十几个族名,不同的人谈话,不同的人见面,不同的人有交往。你们有兴趣的话应该去看看几十里路长的不断的烟囱,全世界钢铁出产量的3/4曾经是。

(许:那您刚刚说等于是匹兹堡融合的一个中心嘛,包括一个前哨,这种融合也是当年美国力量的源泉)

对这个融合,你刚刚听见我讲哪个村子,哪个镇,是哪些人?没有很穷的人,富人也没占了那么多财富,社区完整没有碎裂,生活的距离差距不远,人有尊严有自信,人跟人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和谐。后来慢慢城里边的小店铺一家一家不见掉了,连锁店一家一家出来了,市场出来了,这些人就慢慢消失掉了。

18世纪的资本主义是工厂主垄断财富,现在的财富是大财团玩钱,比那个生产快多了。那这个阶层越来越固定,我们几乎可以数出来的。在美国不到5万人掌握全国财富的90%,财富越来越集中之后中产阶层人全在萎缩。上面一收网,下面老百姓全饿掉。所以这个是个大危机。

(许:您觉得这种失衡的状况,或者说一个更正常的方式,它是什么样子?)

这个说实话要许多人合作。无锡有个茶馆店叫清漪茶室。

这个是士绅集团,是热心公务的人商量事情。县长每天到中午出去,听听他们今天讲了什么,有什么意见,你们说什么我就做。士绅里面有个领袖,起先是杨翰西,后来是钱孙卿(钱钟书叔父)。

需要钱,他们一吆喝,那个各行各业的人支援。修路归修路,挖运河归挖运河。在那个叫齐卢战争,这军阀内战,钱孙卿从城梁墙上,坐了个框子吊下去,跟那个军阀的部队谈价钱。军阀说,好,不进城,你这个开拔费要多少?

10万银元。

没问题。过会儿有人送到。

不进城来扰民这一类的事物。

春荒。苏北的农家青黄不接,到无锡来打工,一来来几千条船,手划船。安置他们,分配他们工作。平常城里面有个寺庙叫南禅寺,我们就叫那个习艺所,学本事的地方,无业游民就往那儿去住,有吃有住。哪一家公家的事情、私家的事需要人力,往那儿去叫人。寡妇有寡妇堂,弃婴有育儿殿,育婴堂……诸如此类就排难解决纠纷问题,这种人无锡多的很。所以士大夫的世家不高高在上,上通天下通地,能干、学问好、热心。

【许:(张载的)知识分子理想,还可以继续吗?】

它应该继续,应该继续。但是现在是这样子,新的理想没有出现,旧的理想被放在一边,人不再有,(或者)我们没有机会再培养一批所谓知识分子。我们现在知识分子是网络知识分子,是检索机器。

自古以来,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阶段,叫转轴时代,转轴的时代(轴心时代)。那个时代,每个文化圈都冒出人来,冒出一群人来,多半提出问题,不是提出答案,那些问题就始终到今天还在我们脑子里边。那一批人问的问题,历代都有人跟着想,我们都在做注脚。可是现在最大的问题,做注脚的人越来越少,因为答案太现成。都是像麦当劳一样,思想上的麦当劳,短暂吃下去了,够 够 够饱了不去想了,所以今天的大学教育是令人失望的。

尤其美国是大学教育,最大缺陷它零碎。

(许:那我们怎么重建这个知识分子的传统呢?)

这个使命今天的大学不能完成了,但是今天的书刊讯息、搜索工具只要肯用心,一个人可以自己从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最起码的思考训练底子上,他可以自己去摸索出来的,可以摸出道路来的。孔子时代不能做到的事情,它董仲舒时代做得到。

我愿意跟你做讨论谈话,就是希望借助你把这消息告诉别人。一千个人一万个人里面只要有两三个人听到他耳朵里边去,听到他心里去,你也满足了,我也满足了。

(许:您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您 个人拿出来的。)

我 伤残之人,要能够自己不败,不败不馁,幸亏从小生下来就是如此。如果一棒槌让你长到15岁,就叫人一棒子就打倒了,那完了,起不来的。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只有失望的人,只有无可奈何之人,他会想想我过日子为什么过?看东西要看东西本身的意义,不是他的浮面;想东西,要想彻底,不是飘过去。这个是难得有的机缘。

我们(历史学家)可怜的很,我们只能去记人家做过的事,哈哈哈。就我觉得你们做的事是该做的事,好的事。如果能够在输送知识,刺激知识以外,发动观众,大家讨论,再交换意见变成一种呼应,这个会变成很强大的一个力量。我尽我本分,我学这一行,我该做的事就做,我想能开拓几条新的研究道路、新的观点,我尽量做了。我交给年轻人。

前面几十年我跑得勤快得很,我老了,回来了,但是我还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对他们我愿意舍得时间精力,开讨论会,一对一地讲。尽我力。

老许在许老面前也是很可爱的

许夫人另有完整采访视频在《十三邀》公众号上

整理出视频文字稿后,发现已有《十三邀》创作者在公号发布了对话许老的全过程文字,分为上中下三篇,可看到视频中未曾展现的内容://mp.weixin.qq.com/s/tdi2ErVKSvuoO4_cqa9eow

祝大家各有所见,各有所动。

4 ) 坂本龙一(笔记)

坂本龙一&许知远

夏目漱石:总是站在中间,在中国与日本,东方与西方,公众和个人中间

遇到1990年的自己,他非常自私,因为他认为他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不会和他成为朋友。

但是他获得一点点成功之后,他变得非常傲慢

我的父亲。有一点武士精神的

对虚名的追求是不符合武士精神的,武士是匿名的。

七十年代末,要代表某种先进文化的责任感。

日本经济腾飞的一个年代。在那十年内,日本是领头羊

我讨厌对日本文化负责,讨厌成为一个代表,但某种程度上,那是我的角色,我们的角色。

夏目漱石在伦敦的两年,异样的,压抑的。

作为官派留学的肩负国家责任的留学生,和坚信自己的独立思考的人,的矛盾。

我太复杂了。我没法定义自己。

我也是个很软弱的人。

画出一条线,该做的或不该的。

冲绳的驻军。福岛的核泄漏,政府要在那里主办奥运,我认为这是应该的,所以我拒绝为奥运做什么。

《末代皇帝》的配乐

(许知远给教授放在故宫附近录的音乐,和他讲有一对恋人)

紫禁城的声音。我知道它是空的,所以有一点悲哀。我仍然深深记得风的声音,风有孤独和凄凉的感觉。

我已经很难在纽约找到有意思的声音了。

纽约,东京,北京,这样的城市,都有相似的声音。

我是个很软弱的人。但很多时候,我强迫自己保持坚定。

Q:艺术家有两难的局面吗?思考者的责任,和艺术性,有冲突吗?

A:我在60年代是非常反叛的。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反越战,反美情绪。

但我觉得只是保持反抗,有时是过于简单,不够有深度的。

911后,我们出的一本书,No war,不是Anti war

911发生的当晚,超过百分之九十的纽约人都变得非常爱过,这吓到了我。

我理解纽约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袭击,大家都很恐惧。

但911之后大家的情绪都变得有些过激。本地报纸的标题都变成了「把阿富汗炸回冰河期」这样的话,我很不喜欢。

反战是一种对抗的状态。你越反抗,越会被你要反抗的东西同化。我们应该远离这种对抗,这意味着对抗。

Q:但有时在人类社会上,恶魔是不可避免的,你有时必须要做坏事,你如何应对。

A:我没有一个正确答案。我不想和任何人斗争,因为我不想受伤害,不想被任何人伤害,也不希望我的家人被杀害,也因此我也不想去杀害或者伤害任何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我的基本理念,很简单。

但像《三国志》写的那样,突然有不明部落来袭,侵害你的村庄,你该如何保卫你的村庄,你的家人,在没有利剑的情况下,我没有正确的答案。我应该拿起武器吗?还是我不使用任何暴力,而等待着被杀害。我不知道。

(I don’t the answer)

Q:你认为艺术家应该怎样回应社会的病态和政治上的罪行?艺术家和社会责任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A:我们没办法做什么(We can not do anything)

现代社会,整个世界都在经济,科技和文化上被密切包围着。在这种文化状态下,艺术家可以去追寻很多东西。

或许最终目标,是寻找人类最深层的意义。

Q:对你而言,人类和人类族群最深层的意义是什么。

A:对人类族群,我很悲观。我感觉像是癌症,人类对于大自然像是癌症。智人,破坏生态,毁灭其他生物的种群,还从不自省从不自知。

Q:你的这种悲观,会使你想立刻付诸某种行动吗?更急迫,还是更加无力。也许趋势如此,你能做的很少。

A:如果我遵循老子的态度,那么无论发生什么,我也许都应该微笑着接受一切。但我有家人孩子,我爱人们,我爱我的朋友,尤其是年轻人。

Q: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和不乐观的未来,它们会如何塑造你的音乐创作和艺术追求呢?

A:我不认为我的音乐和面临的问题之间有很直接的关联。但我创作音乐同时会思考这些问题。有些事情和我内心有强烈联系,但音乐是抽象的,我不认为音乐是表达思想的工具。我的信息就像是一个小岛,甚至还不如一个岛,像一片树叶。对我来说,音乐宽广得多,像海洋。

纪录片《终曲》导演(答陆庆屹问):他当然能写出让人情绪激荡的乐曲,当他为电影配乐,会倾向更有感情,因为他觉得他要为导演服务。但当他为自己创作时,他似乎会有意去抵抗自己创作旋律的能力。我猜或许是他会谈到纳粹德国是怎样恶意利用瓦格纳的旋律。他知道音乐的力量,并害怕这种威力被利用。所以有时他选择更随机地作曲,他不想通过音乐给听众强加任何情绪。

他选择为自己的伟大天赋套上镣铐。

「肝胆相照」

5 ) 陈冲:我喜欢没有实用的激情

陈冲说了一种转变。就是从集体主义到个体。 英雄:人性的东西不能抹杀。 用自己的良知去评判一切。 他俩看着那些酒。许知远说,多像一本本书。 带来不同程度的眩晕 陌生的滋味 那时候我是真的需要书呀(满足自己不同种类的书),点开。 不是普通地煽情,不是多愁善感,人与人之间很硬地那种情感。 我渴望那种伟大的人格,那种道德的勇气。正直,英雄主义,我身边的人也有。确定如她所说,很多人不把这种东西认为是价值。 当你迎合的时候,你可以知道自己去迎合,这也很好呀。“人要想不被世俗影响太难了”所以要独处呀。 你不是说你有理想,你就是英雄,成为英雄需要其他的东西,比如自我牺牲。我说是和光同尘,是曾国藩。 现代的年轻人都很真实,不肯为了你伪装什么的。但现在又很流行一种朋友圈式的,ps式的光滑。生命的质感消失了,一切那么地容易。 还有一种是你时时刻刻被娱乐着。你的头脑接受了各种刺激。而创造力需要单调,独自单调。苦闷才有想象力去弥补。 对于那些很隐私的东西。陈冲说我有很多挣扎的。那些是很隐私的东西,如果全部释放出来,就无法拍戏了,无法些东西了。

————————————

我把全文整理出来了

把链接放这里:我喜欢没有实用的激情(上)//mp.weixin.qq.com/s/UWWm5xkZ9CzIe0T_cAJ3fQ

创造力需要单调(下)//mp.weixin.qq.com/s/d0RAY504cfcZRjVYH3cdLQ

6 ) 附近的消失

最近在看的是项飙老师的《把自己作为方法》,想起十三邀这一期,本来想合在一起写一期公众号,但是看视频的过程中感觉,嗯,不够,绝对需要单独写一期!

那这一期主题就是十三邀第4季第4期,许知远对话项飙。

第一遍看视频的时候,对提出来的“附近的消失”非常感兴趣,直戳当代年轻人面临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迷茫。第二遍再看突然思路很清晰了,才发现这一期太厉害了,不单单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更是前因后果到解决途径,满满干货。每一次许知远老师提出一个想法,项飙老师都能给出一个对应的深层次的表述,这就是一个研究学者,而且非常敏锐的感知到社会现象给出描述的学者。

我最感兴趣的是“附近的消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整合一下这一期。

01 什么叫“附近的消失”

简单来说,就是只关心家里头或全世界,周边的人事物都消失了。

项飙老师的层次说,“每一个个体无非是世界上很多要素的聚合,一个临时的历史条件下的聚合。个人是有很多层次的,一个就是纯粹的自我个人,一个是作为很大集体的载体的个人。多个层次的个体,当中是有紧张关系的,但大部分时间是整合在一起。但现在它有个断裂,一个纯粹原子性的个人,有的时候是关心自己,有的时候它一下子就跳出对很大的一个事件,做很宏大的评论,但是中间的这一层附近他没有兴趣。”

我的理解是,空间上的近到远,自我,家庭朋友,周边的环境同事,地方,国家,最后是全世界宇宙。这是我们感兴趣的先后顺序。

02 附近为什么会消失

内因结合我自己,成长过程中,我的确只需要关心学习,而对学习之外的日常我很多都不知道,或许在父母看来小孩子也没必要知道。很长时间里,我关心的都是学习,以及各种庞观的命题更大的世界。用项飙老师的话就是浸淫在一种“超越感”之中,“对自己周边世界没有那种要浸淫进去形成一个叙述的愿望或能力。”

“距离感和超越感意味着某一种优越感,其实是给你一种感觉,你能够控制这个生活世界,而不是生活世界完全在主宰你。虽然你可能没有钱,要挣扎,但是至少在精神上,你可以从上往下去看它。你觉得,你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在看这个世界。”“超越感是很重要的,没有超越感,你不会对身边实践的东西发生兴趣;只有超越感了,自己身边的世界成为一个要抛弃要离开的一个东西。”

外因是市场。“市场是对附近消失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它认为附近是一个障碍,交易应该没有摩擦。” 我们的附近被外卖取代掉了,“对美团外卖平台设计师来讲,附近太重要了,对你这个附近交通的情况,什么时候人流多,什么时候人流少,他要形成一个掌握。他把我们肉体直接感知的意义的附近,一下子转化为一个数据化的附近。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蒸发掉了,它是一个转化。这个转化背后是由资本的力量,是一个技术过程,是一个很多利益的重新组合,然后会带来一种新的方便感,我要什么马上来。”

03 “附近的消失”对生活的影响

没有了附近的真实交流,我们成了世界的旁观者。

“人和人的关系会变得松散。”附近的人被一个接一个陌生的外卖员快递员取代,不需要真实关系;

“信任和意义系统的高度甚至是极度集中化。”(我不太信任你,但咱们都信阿里支付);

“最原生的社会关系本质化,(靠生物学界定的关系又重新被认为是很重要的事)”,这背后是婚恋信任问题。

04 解决办法

“个人的意义和尊严一定是在于关系,建构附近,重新去想这个关系。”

简言之,还是多和真实的人事物打交道!

---

最近对“附近的消失”的体会就是,我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对我的生活是没有用的,它们好像都很遥远,不属于我,就连我写这一期公众号都像不属于我。那我的真实生活又是什么?什么是落实到每天的真实?

我期待在《把自己作为方法》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笔芯

短评

没有了冲突的十三邀,至少前两期是这样的,肤浅!其实嘉宾都准备着应对酸腐的提问,没想到遇到了小粉!

4分钟前
  • 陶子冬
  • 很差

看了陈冲那一期,她八十年代在美国追寻的那些,对我们现在仍然很遥远:有别于集体主义的,个人的独立和实现;目的指向没有那么强的激情,生命的真实体验,以及高质量的孤独。她说贝托鲁奇身上有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诗的能力。现在我们对于这样的纯粹性太忽视了。对谈项飚那期真的很棒,看出一种高手过招的感觉。无论是许知远还是这个节目,其实都是很关心现实的,尽管这种关心可能不是那么切肤,这点不是那么容易注意到。

9分钟前
  • 灰色堡垒
  • 推荐

“你越反抗,越會被自己反抗的東西同化”——坂本龙一

11分钟前
  • モチダンゴ
  • 推荐

项彪这一期真的太让人惊喜了,从评论中也可以看出大家对这一期的评价都很高。个人觉得是因为许和项是多年的朋友,同时他们都有着知识分子的情怀和对社会的关注。当他们喝着酒一起讨论现代人们附近的消失、讨论民粹主义时,这是两个关注社会、关注价值的灵魂的流畅对话,仿佛找到了知音。在这种对话中碰撞溅射出来的火花,能够让观众大呼精彩和过瘾!十三邀真的很适合这种对话,希望以后的嘉宾也能够像这样,产生更多真实的思想交流,而非简单的采访

13分钟前
  • 静听雨荷
  • 力荐

坂本龙一!

17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无论这节目剪辑如何 话题如何 采访自然度如何 全中国现在也只有这样一个人去采访这样一群人了 何况 我们不是就爱看许老师那一脸手足无措和经常尴尬却又会心的氛围吗

20分钟前
  • Crybaby
  • 力荐

项飙真的是长在我的喜好上的社科学者,我喜好的不仅是他的长相、说话方式,更多的是他对现实世界的介入姿态。他自称并不擅长学术阅读,但却能以敏锐的眼光去观察实践、阅读经验世界。“超越-回观”说十分启发我,人渴望超越是好事,生命的确会变得更加辽阔,但超越之后,满嘴大词,对遥远的事情过分关心,轻易发怒嗔喜,反而忘记回溯,缺乏回观自觉。关心极远和极近,缺乏中间形态,由此发生“附近的消失”。我时时会有“我真的活在梦里”的感觉,而只有在街上偷拍观察行人、切身介入附近的时候才能有真实活着的踏实感。人类学研究是让人失望的,我也在学习如何获得失望,失望让我变得真实有力。希望有朝一日,我亦能拥有项飙提出的知识分子的特质:敏感、熟通古典、浸淫在时代中感受其中脉动。/许倬云先生我太喜欢了

23分钟前
  • toutou
  • 力荐

看项飙那期说“附近的消失”简直醍醐灌顶 互联网时代人们关注的东西 要么是个体的自我要么是宏大的世界 附近、周围被极度压缩 但我们无能为力

24分钟前
  • 歌德尖塔
  • 力荐

陈冲不简单

26分钟前
  • 姜无问
  • 力荐

你能想象到吗?曾经那个用自己语言系统去提问去碰撞所以常常将自己尬在一边的许知远,居然和受访者同频了。是的,那受访者就是陈冲。这一期倒真是有点两个灵魂对话的意思了。陈冲给人的感觉很微妙,她的常态是紧绷的,眼神也有闪烁,表达却是异常坚定的,通透又坦率。她雍容沉静,说话时又分明是个笑语盈盈的少女。这才是打败了岁月的美。

31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这季的片头像个污点…

33分钟前
  • Echacy
  • 力荐

许知远坚持做就是好事。

36分钟前
  • freelorn
  • 力荐

项飚这集是目前为止我认为最好的一集。项飚有着一个理想学者的天真与热情,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倾听底层人民的抱怨,能理解他们,随时为他们思考。而许知远在这集的前半段明显的尴尬,或许还有走神。其实纵观节目,提问者的问题都给人同一种感觉,大概因为这些问题都有着相同的性质。有时让我疑惑为什么采访了这么多人,他还不能明白,或许明白了但还是这些问题,又或许是他从没有得到答案?其实回答者的回答也大多是个人人生经验,或者某一性格特点所积累的感情的抒发。

37分钟前
  • 拭形
  • 力荐

看了项飙那集 这两个四十多岁的人说,他们当年二十来岁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未来人们还会相亲,还会用各种物质条件来选对象

40分钟前
  • leoleo
  • 还行

不是所有的演员都是好的讲者和哲人,多年未见且极少在镜头前谈自己的陈冲让人惊喜,她在雨中对许知远讲的那些话可以说是一个非政治人物对那段历史的最人性最人文最温柔的一种表达,所有人都应该看看。很明显,许知远用两本大众电影触碰到了陈冲的内心深处,他没有在那时继续冷血的追问而是换个话题,让人觉得有点暖,少有的十三邀高光时刻,一段举重若轻的对话,很短但很重。。。

43分钟前
  • TM1001
  • 推荐

陈冲这一期真是太好看了,内向的人话不多,但是说出的话能量密度就很大

46分钟前
  • 落莲
  • 力荐

许知远,您能不能把拖鞋换了?咱尊重一下对方,严肃点成么?

50分钟前
  •  
  • 推荐

期待于谦那一期,两个爱好抽烟喝酒烫头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

53分钟前
  • 道光剪影
  • 推荐

许知远和陈冲这一期的对谈太流畅了,三句里面常有两句是高度契合的共鸣,还有一句是彼此之间的好奇和探索。他们第一次在上海见面,陈冲身着运动休闲装束,身姿笔挺地坐落于下着淅沥小雨的窗边,端正又隐秘的氛围在往事的回首当中自然晕散开来。谈到对当下年轻事物作何感想时,陈冲认为90后看起来好像是追求更真实的一种东西,实际上又要用修图的方式擦去质感来实现对不是生活本身的一种关注。她对现代人的这种现象级的观察,总是毫不费力就敲打了人心,而你也能感知这个声音越来越悠长,绕梁三日不绝。

56分钟前
  • 一個無為青年
  • 还行

许知远,这样就对了,放下时代精神和集体情绪的拷问,关注个体细微生活的无限可能性;放下男性中心的傲慢和偏执,走进更多元、更有生气的具体的人;放下那些虚幻的、无力的、知识分子式的掉书袋,结尾说一句“够了,不说了”,自我戏谑着迎向生活本身。这样不是很好吗?只有这样,连你的尴尬都有了孩子气的可爱。

59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