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第一季

综艺大陆2016

主演:许知远罗振宇姚晨董志凌冯小刚叶准李安张楚蔡澜俞飞鸿陈嘉映贾樟柯金承志白先勇李伦吴琦于威未末驰骋杨雪孔雯

导演:内详

剧照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2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3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4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5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6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3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4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5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6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7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8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19 十三邀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7-09 04:38

详细剧情

  节目寻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向他们发出邀请。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请求他们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心得。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这个节目,是许知远对时代做的思考。

长篇影评

1 ) 许知远爬过狗洞,变成罗振宇。

1. 关于许知远。

不得不承认的是,许知远长得很丑,丑得我连连感慨得多强大的基因才能长成这样,但是看完访谈又觉得许是个非常可爱的人,可爱到令我觉得他没那么丑了,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晕轮效应。

许多公众号抨击许知远不是个合格的记者,但许明显没把自己当成一个中规中矩的记者,去发问引导下套总结。他在访谈之前就心直口快地说罗振宇就是新时代的guru,我要去见见这个guru,因为我创业不成功而他很成功——他是去取经的。看到这段时我简直要拍大腿笑死了,guru这个词用得太妙了,他就是带着偏见去的,但其实他的偏见还蛮有道理的。

另一面,许比我想象得要接地气很多,在一众公众号近乎发难似的给他贴的“直男癌”“文青”“迂腐”标签下,我以为他应当是极其苦大仇深,满口仁义道德,差不多可能是个低低低配版的杜甫吧。但他行为举止蛮正常的,说到采访场地:“这地方太贵了,贵死了。”那屌丝气息跟我简直太像了。访谈俞飞鸿前说:“去看看她化妆不挺好的嘛?”以及那段无良媒体耸人听闻的“调戏俞飞鸿初夜视频”,其实许知远只是在感慨当年年纪轻轻而美貌的俞飞鸿的表演是多么生动而灵气。而且他也经常笑,不是那种面对镜头的刻意摆拍的笑,想笑了就笑了这么简单。

整个节目最有意思的一点在于,其实比起访谈对象,许知远才是整个节目里最坦诚的一个人,他好像压根不懂得表演二字是怎么写的。特直白地又有点羞涩地对俞飞鸿说“你真好看,我还梦见过你两次”,这种话他也敢在一个节目里讲出来,足见其实是个一点歪心思都没有的人。他甚至还能暗戳戳地说“罗振宇太自虐了,我很同情他”这种话,我真要笑死了:哥们你确定你位置没弄反啊?

在与罗振宇的访谈中有个片段也特别有意思,罗振宇说他很可怜那些唱挽歌的人,然后许知远愣了两三秒,有点自嘲地笑着说:“好吧,我就是那个唱挽歌的人。”然后罗振宇也楞了一下,继而笑了起来。

我一开始以为罗振宇没想到许知远会是他口中的那些浪费生命的人。但后来玩味了很久,其实罗振宇一早就明白许知远是个什么尿性,所以才会突然话题一拐还扯出了“挽歌”这么一个文绉绉的词,他就是想戳戳许知远,他没想到的不是许知远就是唱挽歌的人,而是许知远会自嘲地说出来:我就是那种人。所以罗振宇才笑了。

其实我斗胆猜测许知远人生这一路应该走得挺顺的,不然他身上不会有如此勃发的幼稚的理想主义气质,他如此纠结于这个时代的娱乐至死问题,而且兜兜转转始终无解,却又那么不甘心。在世故的罗振宇面前,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天真得近乎虔诚地发问,而问题的本质就是:“你是怎么在这个新时代如鱼得水的,你不会觉得难受吗?”

我倒以为他才不是迂腐,也不全然是罗振宇所说的“压着股怒气”。他就是不解,一种愤怒的不解,但关键他又很好奇,不解所以好奇,好奇之后又更加不解,不断地循环。而这种不解被无良媒体们简单粗暴地打上“迂腐”的标签,其实事实上反而成为了许知远内心不解的绝佳注脚,很滑稽,很无奈,是属于这个时代的黑色幽默。



2. 题外话:许知远与俞飞鸿
罗振宇有点鸡贼,他建议许知远去采访一些美女,很馊的一个主意。他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许知远这些忧国忧民的话题遇到他们这些故作糊涂的高知分子,虽然是一拳打在棉花上,但是至少回答还能言之有物,但遇到那些美女们,直接就是打到空气里,那场面的尴尬简直就是爆破型的。

许知远后来确实采访了一个美女,不过也是个有内涵的美女。所以戏剧效果削弱了很多。自始至终,俞飞鸿的防护堪称坚壁清野了,她妆容精致,衣着得体,始终嘴角上扬,滴水不漏且一带而过地回答许提出的问题。许知远坚信其秩序性的背后必有其他力量,却始终对打破这层隔膜不得要领,就像个面对高数题目抓耳挠腮的差生。那期节目总体看下来会觉得许真是傻得可爱,以及俞很美但是至少在节目中看来,很无趣。不过其实我特能理解她这种毫不吐露的无趣——她不是真的空洞,她只是没兴趣与许分享内心的宝藏。

这次访谈的无趣与尴尬其实很有价值,它打破了类似于《人物》这种杂志所鼓吹的“啊我们通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努力打开了受访者的心灵之门并真正探讨了人物内核巴拉巴拉”之类的说辞,而是呈现了访谈的另一种可能性,而且是一种很大的可能性:一种带有无数空白的并未抵达核心的对话。也就是说更多时候访谈对象其实是戒备心很重的,但凡一个稍微复杂点的人心扉也是很难打开的,但是你就能一定断言这不是他性格中的一部分吗?



3.关于罗振宇

在我是个低低低配版许知远的时期,是不太待见罗振宇的,总觉得就是个跟高晓松一样的知识二道贩子,给群众喂猪伺料,把大家当傻逼然后捞钱。

后来单方面与之和解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最终会发现,这个世界的傻逼很多,罗振宇只是顺势而为而已,因为他无比地清楚逆势太难了,而他并没有一副可担道义的铁肩,鲁迅在那个时代横眉冷对还有千夫指呢,在这个时代只会被做成“宝宝心里苦“的表情包。二是我无意中读过罗振宇的一篇访谈文章,其实罗在那篇文章中说的也无非是那么些经常翻来倒去地在媒体面前的套话,但还是有些话很让我感兴趣。

罗振宇出身于一个安徽的普通家庭,一路努力奋斗高考最后终于来到了北京。特别有意思但是很不起眼的一句话是,他形容高考前的岁月是个狗洞,你得朝着那个唯一的光亮使劲地爬,爬出来了你就是个站着的人了。他这样总结:我们曾经活得那样危如累卵。寥寥几句,足够解释为何他注定不会成为许知远的同路人。他还表达过对于高晓松的羡慕,后者具有一种他所没有的信手拈来的脱口秀能力,而他只能死磕,不过他也很满足——至少他的死磕也成功了。

罗振宇做事讲话不端着,非常通俗易懂,但其实有他个人特别深刻的理解。他把时间形容为“拾枣子吃”,又说当年从央视离开目标是“把胖脸露出来”,毫不介意地展示录播室里的假书架,对于运气与勇气的概括,极其诙谐幽默但不浮于表面的一个人,我当时的感想就是:看他那些视频其实意思不大,但人生能够交到这样的朋友堪称一大幸事了。

罗创业早期,在咖啡馆录第一期视频时,曾说过:这个事业是一个读书人该干一辈子的事业。后来媒体把这段高光时刻拿出来作为某个他有情怀的凭证时,他总是戏谑地笑:“你才有情怀。”这样的矢口否认同样在许知远面前上演了。后来许知远说,罗振宇很坦诚,但也有所保留。许知远还是聪明的。要我说,整个访谈中,罗振宇很真诚,包括他夸许知远的话亦是如此,但他永远不坦诚,没必要坦诚。

比起满口诗与远方出身高知家庭一把吉他扬名清华的高晓松,那个从安徽爬到北京并站起来的“我只想赚钱”的罗振宇,比前者实在太多了,更像一个普通人,虽然其实他也不是。

我特别好奇,罗振宇是什么时候开始慢慢转变成今天这样的。曾看到另一篇文章说罗在离开央视后曾沉寂过很长一段时间,我总在想,那是不是另一个狗洞。但对于今时今日的他而言,其实这一切都没有那么重要了,因为他已经站起来了。对于成功者而言,一切过往的故事都只是对成功的锦上添花的注脚而已。

我不羡慕高晓松那开外挂的人生,我倒是很羡慕罗振宇,因为他真正地从狗洞里爬出来了,而那个黑暗潮湿的狗洞,光照不到的地方,其实尸横遍野。

2 ) 一个油腻中年男人的尴尬

《十三邀》是网络上见到过的似乎是最任性的一档节目。

说他任性,是因为经常好长一段时间都不见节目的更新,而就当你忘记这个茬的时候,他又突然不知道卷着哪一股风在一个莫名其妙的角落冒了出来。

节目任性,节目的主人公似乎更任性。一头蓬乱的中分卷曲长发,一张北京周口店始祖的容貌,一副纤细瘦高的身段,一身不修边幅的穿着,偶尔手里还捏着一瓶啤酒。镜头中,他似乎从不刻意要求摄制组整理一下他的仪表。镜头上的他俨然一副油腻中年大叔的模样。

这样一个油腻大叔,带着几许尴尬,碰撞着社会上十三不靠的一帮人,乱炖出了一锅《十三邀》。而这锅《十三邀》,似乎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

偏见,这是《十三邀》的主体。带着偏见看世界,是节目组给这个节目下的一个论调。

不过,许知远本人似乎不太同意。他再一次沙龙中很急切地表示:“我哪里是什么带着偏见看世界,我分明是那么温柔的看着她。”

但,这就是一种尴尬。当一个中年男子,诚恳的质问着这个世界的一些问题的时候,公众似乎只会揪住他的几个细节,质问其为何如此的刻薄。

面对质问,许知远在视频中表现出的唯有那突然不知所措的停顿。

尴尬,这个词是我在看《十三邀》过程中频频感受到的词汇。而这个词汇并不是指我自己的不适,而是指,许知远在对话过程中的一些困惑以及他提出的问题着实让嘉宾们有些不知所措。

比如,对话马东的时候

许知远:你喜欢这个新时代吗?

马东(笃定地):喜欢。

许知远:一点排斥都没有吗?

马东:没有 (连说三遍) 。

许知远:为什么呢?

马东:我没那么自恋。

比如,许知远面对汪健的时候,许知远所有的艺术和美学的认知在面前这位科学狂人面前显得那么的可怜,那一刻许知远被科技的自信摧残蹂躏的体无完肤。

在采访罗振宇的时候,罗胖很直接的捅破了窗户纸:“我知道你想勾引我说理想主义,但真的没有。”

还被蔡澜教育一番:“你要重点出击,不能够牢骚几句,有什么用呢?”

当许知远提问蔡澜先生“读圣贤书所为何事”时,却被蔡澜用吃回避:“吃吃吃,尤其是你。(对服务员)有没有大包啊?”

……

这是求知却不可得的一种尴尬。

在采访白先勇先生过后,许知远有以下的不解:

“我会觉得白先勇背叛了自己的天赋。在经历了《台北人》到《孽子》的创造高潮之后,他似乎停滞下来,将精力与时间用于舞台剧、电影,接着又花在了昆曲的推广上。”

采访姚晨的时候,他觉得“她在演艺界的实际成就与她的名声似乎并不匹配。”

……

这是一种不理解所带来的尴尬。

更多的尴尬其实是在节目播出之后公众的反应。

采访过俞飞鸿之后,一些“女权号”们集体声讨他采访俞飞鸿透露出直男癌的傲慢。

和马东对话过程中,许知远用“粗鄙化”形容当下的泛娱乐节目。这让很多人接受不了:我们只是喜欢一些综艺娱乐节目而已,怎么就粗鄙化了呢?

在姚晨那一节目里,公开的视频中保留了合伙人于威对许知远批评的片段,“你不够尊重你的采访对象”,“你的生活经验太少了”。

……

这是一种价值观冲撞所带来的尴尬。

但,也许节目最大的价值就来自于这些突如其来的尴尬。

这种尴尬是一种不和谐,是一种意料之外的事件。但这种尴尬并不是一种坏事。相反,我们其实很需要这样的尴尬来反思这背后的原因。

许知远也坦诚:“我是容易概念化地理解一个人”。许知远也节目中一直试图用自己的观点,去“冒犯”那些所谓的名流。正是这样一个单纯、愤怒、饱含偏见的传统知识分子的人设,才形成了《十三邀》和其他访谈节目的差异化。

但许知远并非一个食古不化的人,正如他在节目的导语中所说:

“我是一个不套靠谱的作家,试图捕捉时代的精神,却又常常延误时代的流星情绪。我是一个勉强的创业者,努力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却又不完全相信商业的逻辑。我还开一家书店,书店里只卖我想看的书。我对这个过分娱乐化浅薄的世界心怀不满,希望打破大家思维中的惯性。我也想了解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的新的动力,新的情绪,与人们的内心世界。我会带着我的偏见出发,等待这些偏见被打破或被再次印证。”

在某个时候,他也会从偏见到达理解。比如在采访了二次元群体之后他说:“我也逐渐感到自己的偏见被一点点打破。我以为他们是一群拒绝成长的孩子、社会逃避者,对于更高级的思想与情感缺乏热情。但他们努力说服我,这是一种新语言的形成,他们将在这些漫画、表演中,寻找到人类普遍的情感。或许,他们也将在这个世界中,创造出自己的海明威、金庸与王家卫。”

这个节目的特殊性,在于节目的内容,这种极力去掉综艺show的元素,贴近真实的状态,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他反应了公众人物的并不真的浅薄的那一面,反应了大众媒介平常根本不关怀的那一面,这种反差,在娱乐圈的人物身上体现的更激烈。

许知远试图对话一些公众人物,言语中之途唤起他们对于自己文化精英分子的那种意识,而不要随波逐流。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认为这是精英应该做到的。

对话中会看到许知远这个矛盾的知识分子个体对于这个世界的反思,以及反思后跟那些人对谈碰撞出来的火花。在这种意义上,到底是谁采访谁,节目在凸显什么价值观,都是富有争议和看点的。

而这种节目本身的结果其实是鼓励大众开始思考。

就像他与马东聊的,奇葩说的主题,虽然都是些陈词滥调的变种,虽然五四运动把很多东西都曾剖析过了,但马东却反问一句:“那有如何?民智开了么?”那种冲击和无奈,在文化断层的背景下,在普罗大众的底层需求由于自媒体的出现可以被照顾和关怀的现状下,凸显的尤为明显。

但正是由于节目中的这些对比,让许知远式的坦然暴露他自己局限性的同时,也映射出了很多观者的局限,让我们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浅薄和无知,看到了世界更多的可能性,拓展了认知边界、打破了思维惯性。

那一次又一次的尴尬,也正是十三邀的价值,虽然许知远显得这样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但作为个体思考者存在和发声的珍贵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经常满腔情怀地在朋友圈里发“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但是,真的当许知远这样一个,出走半生,归来依然保持着他年轻时的傲气、愤怒、不屑和质疑的时候,面对这样一个浑身没有任何谄媚和对公众的奉迎的人,大家反而觉得,这个中年男人怎么这么不懂事?怎么这么令人尴尬呢?

而面对围绕着这个中年男人的尴尬,我们满是质疑和不理解,这也许是我们的尴尬吧。

因为,一个社会里,如果连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也显得那么恭恭敬敬和令人愉悦,也显得那么热情懂事和长袖善舞,难道不是一个很糟糕的社会吗?

a

3 ) 贾樟柯

(有些人对家乡还是有逆反)有啊,不然为什么离开,家乡需要一个理解的过程

(创作上哪方面衰弱了)独裁吧,以前有更多民主性的讨论,现在更加独裁了,某种程度上的无情,人需要某种无情,人的智慧某种情况受到局限,都是情困,所以当你在一个无情的状态里面实际上可能更好地处理事情.

(会担心自我封闭吗)没有担心过,我越来越对形成共识不感兴趣

社会的固化,其实社会没有那么多的流动,大家就是从一个艰难的生活流动到另一个艰难的生活,我们其实生活在一个变革的幻觉里面

刚拍电影的时候特别有激情,觉得电影可以改变世界,但是现在觉得世界改变得太慢了

精英的衰减与精英的反思

如果精英没有了反思能力,没有了自我弱点的揭示能力,那精英跟一般的民众有区别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他们不是精英,因为他没有一个自我否定能力或者说更新能力

拍电影19年了,我非常得益于对自己作品的忘却,我不希望我是建立在作品的积累上面的.有一种导演非常注重作品的连接,作品产生的社会效能,和文化价值的一种叠加

每一种极端的观点都有一种暴力性在里面,包括形成共识中的暴力色彩,比如说有一个人说电影是你的生命,这种人我基本不跟他来往,动不动就要命

艺术创作不是一个智利较量,一定要保持纯真

vr

没有新发现就不愿意参与到无穷无止地阐释自己的观念,维护自己观念,维护自己盟友的观念的过程中,我觉得我的天命不是干这个的,有的人已经了解了,有的人还在被启蒙,有的人还在懵懂阶段,我们不为这个过程耗费太多精力,我觉得他有很多情伤在里面.

共识的形成是一个非常疲惫的过程,非常消耗创造力的过程,应该自己达成自己的认识,在自己的认识里面突飞猛进,如果停滞在共识的讨论之中,那是某种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不是艺术家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提供某种观念和感想,我们无法做共识形成的服务,否则我们会停在一个横面,不前进,会自我消耗,我们要往前走

电影行业整个世界大的潮流还是观众的低龄化,年轻观众在全世界都是主体,看到一个什么玩偶,什么公仔会兴奋,这是他们的成长带给他们的一个精神世界,视觉世界,这个世界直接决定了主体的电影工业的改变,然后适应他们去转变,这是全球性的.(回应的方法?)我自己是觉得应该留住固定的观影人群,中国没有固定的品牌效应的艺术电影院,欧洲的产业政策支持,有固定观影人群的聚集,有充足的片源,中国不允许私人公司进口电影,进口电影有配额,所以进口电影公司的权利都在国营公司那,这个配额都批片批进来,都是同一种好莱坞电影,就像京剧没落一样,梅兰芳挡不住,贾樟柯也挡不住,最终是一个个人的命运,我喜欢的电影还会继续拍,但是它在终端的存在已经没有了,这是个现实.

商业就是人类社会仅有的几个连接之一,是一个非常中性的东西,我觉得我对他无情,无好感也不排斥,排斥它没用,你不办事你可以排斥,以柯首映为例,短片能让几十万人看到,新媒体和商业可以做到,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

最近几年科学的走势我觉得是在研究整个人的系统性的研究,情感是怎么产生的这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情,这是最后一个破解它的密码.

我在重新拉开我和城市,我和世界的一个距离,回到我出发的地方,寻找一个重新建构我的新的角度去理解生活,理解我自己,过去我离开故乡,是我需要一个经验,去看世界,现在回到故乡,是我需要我需要的角度,我们对实体生活的感受是越来越弱的

神性的消失

4 ) 把特权与压迫包装成“偏见”并不能合理化其本身

不得不承认许知远是个很懂得运用自身特权获取资源的人,否则也不会一季节目里能列出这一个怎么都说不上差的邀请名单,于是尽管我把许知远骂得狗血淋头,我还是得捏着鼻子吃下这口屎。不过既然吃了,那就至少得记录下每一期的大体,不让自己白白吃一顿。

第一期的罗振宇和许知远表面上似乎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个维度的极端,但本质都是那个年代吃了时代和性别红利上位的人,是“中年异性恋男人”,他们最终不过是殊途同归罢了。 第二期的姚晨尽管聊了四个小时,但结果被剪进正片的不到二十分钟,正如许知远被制片人骂的“你的生活经验太局限了”,他和姚晨的访谈不过是毫无意义地试图将其人生线性地归纳出来,然而女性的记事与叙事方式却不是连续的,于是就会显得姚晨似乎什么都不记得,把整个访谈变得“似是而非”。 第三期的与二次元对话,倒不如说是彻头彻尾的猎奇。如果批判动漫文化的浅薄与快餐化,那它充其量只是(后)福特主义时代下的一个折射,结果被许知远自以为是地局限在那一亩三分地,根本无法跳脱。 他始终只是试图用年代来划分某种特定类型的(男)人,企图将他所认为的二次元归纳到某种可以被解释为“精神匮乏”的,以此突出他自己所站的制高点。 第四期的冯小刚端着的那副架子,以至于有时候我都不能分辨出他偶尔话语中流露出来的情感究竟是不是真心的。我始终不能理解他将《我不是潘金莲》说得那么“舍得一身剐”的动力是从哪来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正名他的成就吧。 第五期的叶准真的言之无物,许知远根本切不进命脉,作为北方人的他无法理解广府与香港在政治、地域、文化、语言上的异同,结果兜兜转转就只能围绕着那个年代的“出逃”来聊些浅显的玩意儿,更不用说他全程表现出的对咏春的不以为意。 第六期的李安真的很温柔,比起许知远这种“我懂得比你多,所以如果你做得不够‘对’,我就鄙视你的”知识分子,李安则是他知道他在时代洪流前的渺小,也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可是他知道他无法袖手旁观所以不得不做点什么。真的很可惜时间太短了,还没能更进一步就结束了。 第七期的张楚只能说他就是那个时代被推出来的那个人,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被钉在那个位置上再也下不来了。你说他有什么特别的吗?并没有。但他至少不试图重新掌握回这种主动权,这一点至少在许知远不断炮轰下都能四两拨千斤地打回去,比许知远高不知几个境界。 第八期的蔡澜印证了为什么我对他从小一直完全没有任何好感,因为他不过就是那个时代的受益者罢了。蔡澜聊十几岁时把比自己大几岁的女生搞大肚子,许知远居然问“后来怎么摆脱的”,得出来的结论就是“我太羡慕你了”。 蔡澜解释他如何追求女性的时候说:“丑的照杀,好看的就会跟着来了,”许知远只是大笑然后敬酒“我太佩服你了”,最后连吃个鱼春都要问“这可以壮阳吗”,难怪他最后要说很久没有聊得这么尽兴了,毕竟真的臭味相投。 第九期的俞飞鸿是彻底地被撕下了他的假面具。当他和俞飞鸿聊武则天,结果认为武则天的行为是受制于女性身份的焦虑,还会反问她“你为什么对性别那么敏感”。 俞飞鸿的回答:“不得不承认这是男权社会”“认清事实本身”“本身构造就有区别”“我不会轻易喊女权”本身其实不完美,但是当她反问许知远“死亡是不是你们男人最大的恐惧”时,我觉得批评她不够激进是没意义的,能够打许知远脸即可。 “生命本身是毫无意义的事情,活得有滋有味正是因为它的无意义。”或许她这句话正是解释了她无能反抗结构性的压迫的自我反省吧。 第十期的陈嘉映同样撕开了许知远的虚伪。一句“你真的不喜欢吗?”就击穿了他。“认识到虚伪不算难,认识虚伪下的真实才是最难的。” 同时也对许知远的“精英主义”很好地回应了:“不可能因为知识分子鼓吹什么就能改变思想观念,只能是因为社会结构变化。知识分子干的就是生产产品。 “过去想当然地把社会维持的高度“精英主义”认为是社会良性运转的代表,现在社会发展了自然就要遭到质疑。 “并不存在普遍的信念价值,世界上主要的价值变换都是随着西方的强势价值强加上来的。争取的不应该是论证它的普遍性,而是证明它被接受的原因:它的正确性。” 值得一提的是这期陈嘉映同样提到了“男权社会”,但是许知远却对此毫无反应。 第十一期的贾樟柯实在有些让人诧异,也许是拍摄时他正在经历他的人生一次转折,正如他说的他开始对人文性背后的不可琢磨产生了质疑,开始滑向不可知论和神秘主义,于是他的三个访谈都显得特别不一致。他在家乡的那段一对一的时长两个小时访谈里,能得到的信息几乎为零,他似乎根本不确定他正在面临的是什么。他在尝试的天体物理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结果很有可能是,什么都不是。 而第二段的所谓饭桌上男性的饭局则是一场漫长的折磨。饭桌上的中年异性恋男性的话语交换,永远围绕着政治之类的宏观结构,永远看不到“人”,然而可悲的是他们在推杯换盏中建立起了新的社会网络。 唯一有价值的是他稍早一点的“单向街篇”。他谈到《三峡好人》时说到自己意识到了巨大的贫富差距以及社会流动的不可能性,导致他过往的乐观不复存在,甚至提出“只有另一个巨大的变革才能改变现在的变革”。他认为一直需要隐晦的社会文化是有问题的,缺乏的是坦率。但是这与他后续遁入对新技术的探讨和对超自然力的迷恋呈现出某种讽刺。 第十二期的金承志只能说是换了一个年代生存的顺直男遇到了所谓的“中年危机”。这一集非常清晰展现了许知远的采访能力为零的问题。他将这次访谈的浅薄归根于金承志的自我拒绝,倒不如说是他根本没办法想象除了他臆想出来的男性气质外更多的东西——异性恋时间、结婚生子、成家立业。 对谁都要问“情欲对你重要吗”似乎离开了这种性上的掌控,他的男性气质就无法展露。 最后对青楼的探讨同样充满了顺直男对女性的凝视与物化,他们似乎在赞赏青楼女子的才华,但实际上不过是建立在这一“不光彩”的职业上对女性的性化。 第十三期和白先勇的时候,许知远聊到《孽子》时,估计又是怕尺度不对,又是被自身异性恋的特权蒙蔽,老是兜兜转转的,总在那些有些带有窥视的问题上打转,但是白先勇的回答又太过于充满那个年代特有的局限,最终只能得出个“一切为文学”“没什么不同”的问题。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论是“存在了这么久,一定有他的道理”,他认为没有孔子教做人的道理就很难有中国历史的立足之地。 最后尾声时许知远归结出:“个人是改变社会最重要的工具”无法讲清他究竟是过分的英雄主义还是擅长将人物化,或是两者都有,但始终能让人意识到他似乎从来未将“人”当“人”看。

5 ) 腾讯视频的人文野性

爱奇艺有《晓松奇谈》;
优酷有《圆桌派》、《一千零一夜》、《局部》等等;
腾讯呢?《十三邀》或许是腾讯视频在自制深度内容上的一次野心——在姚晨那一期看到李伦(腾讯视频高层)出镜,说话委婉又不失观点。

我非常喜欢《十三邀》。
因为:许知远的名声与腾讯的资源为这档栏目的第一季提供了非常高级的采访阵容。单看这个阵容很过瘾,但是,乱入的姚晨是什么鬼?微博说她是公知就是公知啦?

许知远,作为76年生人,已经四十而不惑的年纪,却困惑非常多,对于当代社会,内心有许多的忧虑与失望。出作为一个拥有许多同样困惑的人,我感激他问了我许多困惑我的问题,我从一期又一期的节目当中、从阅历丰富的嘉宾那里获得了解答。

他的主持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如他在贾樟柯那期所言:『别人老说我不了解中国』。是的,我感觉许知远像一个象牙塔里的忧国忧民青年(如他感动的那句:读圣贤书,所为何事?),但他并不了解普通民众的需要,不但不了解,还非常鄙夷。贾樟柯说精英需要自省,不能自省,那跟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在我看来,许知远就缺乏自省,每一集,他的困惑与鄙夷都有很多相似性——也就是说,嘉宾的妙语并没有改善他的偏见,他的虚妄依然。不善于倾听、也不善于自省。

但我非常喜欢他的笨拙与直接,对,因为他不是专业的主持人,因为他任性与我执,因为他不温吞与周全。就像举着一把钝刀,直直的劈下去让嘉宾接招一样,不藏拙。如果不是他这份直率,像窦文涛一样装糊涂,大概也就没有特色了吧。

想来他的青春与私人生活大概跟姑娘与爱情很近。他在逼近爱情问题时,总有一种流里流气的、粗鄙的大男人感。比如问陈嘉映的插队爱情往事,比如由于拙朴面对镜头无法掩饰对于俞飞鸿的男女之间的喜爱时,都有一种low B感。

希望不缺钱的腾讯在第二季继续他的野心。既然找了奔驰爸爸,第一集对话马东又掀起这么多的妄议,希望能继续开出非常高级的对话名单,以及,许知远,请不要把刀在大众的口水中磨快了,钝钝的,特别好。

最后,金承志说许知远的名字是拼音可以直接联想出来的,结果,搜狗并没有。
哈哈,倒是金承志可以直接打出来呢。

6 ) 陈嘉映老师那期的部分文字记录

太喜欢,就记下来一些。

存不存在一个核心的东西? 那我会说,是求真吧。什么是你真正的自由意志,什么是你真正的人格。但中国在这方面的冲动可以说是很弱。 那为什么这么难培养? 从一个方面说它不重要,没有它也可以get by,某种意义上有它还会危害我们的生活。 那为什么还要求真? 哲人的回答也简单,灵魂是我们生存的目的。 求真,就是要活得明白。 对读书人说的那些精神生活的重建我是一点兴趣也没有。假设历史改变了,或者我们富了十代了,或者是技术发展了,家庭全没有了,大家都在网络中性交了,总之这都和你鼓吹什么,不鼓吹什么,几乎是没关系。 我们现在这个世界的精神构成和平民化有特别大的关系。以前老百姓也喜欢这些八卦,但是没人在心老百姓喜欢什么。但现在是个平民社会,媒体在基本层面上就是要受众的数量。本来也不是老百姓变了,是他们的权利变了。 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反智的时代做一个爱智慧的哲学家是个什么感觉? 你一定是很孤立的。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就习惯于想自己的,干自己的,不怎么在意别人怎么想。 哲学这个词是有强烈误导性的。哲学是希腊的。希腊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没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希腊精神从根本上来说是追求卓越,就像是太阳。 喜爱哲学的人就通过明乎道理来参与精神生活。 我不知道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雅典做过什么,我说如果做过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知道还有雅典。我说我的问题一般是反过来问,雅典能为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做点什么。那是人类精神的最高花朵。他为谁做?当然你是为他做,不是他为你做。 良好的实践就是目的本身。 你几乎变不成任何人。 当代人吧,你说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有时候你得问你真的不喜欢吗?我们真正喜欢的是什么?有时候我们说我不喜欢或喜欢的时候,我在意或不在意的时候,都有可能不够真实。一个办法当然就是我们不去看这些问题,就往下过着就完了。另一个办法就是在有保护的情况下尽可能面对它。当时鲁迅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一句话说的还是挺对的。他说就是要拷问出真实下面的虚伪,但是他下面那句话说得好,接着要拷问出虚伪下面的真实。其实认识到我们自己有点虚伪吧,我觉得还不是特别难,这虚伪下面的真实,就是你真的想要的是什么,还真是挺难的。

短评

许知远想和商业靠近,又有点装。不纯粹。罗振宇和李安的采访给我印象太深。

3分钟前
  • 你好德先生
  • 推荐

李安谦逊外圆内方,俞飞鸿淡然外柔内刚,都是欢喜的。倒是许知远,人不如文耐心好看。

8分钟前
  • EEingxyz
  • 推荐

1、罗胖的这期可以确认我是个开放、拥抱改变的现实主义者。心里模糊的意识都被他表达出来了。嗨森啊!我爱矿泉水胜于红酒。2、许知远那句【你不觉得挽歌很美吗】着实惊了我一把。再美也是挽歌。3、给自己的认知系统升维。时间在咬人。4、【我知道你想勾引我说理想主义】哈哈哈笑滚。

9分钟前
  • HeyMe
  • 力荐

我觉得对话李安还是挺好的

11分钟前
  • llw
  • 力荐

有点意思,但是许老师有点太喜欢把别人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来思考了。

12分钟前
  • 澡澡娃娃
  • 推荐

看许知远这个人就不舒服,不喜欢,在做这种节目之前,先去学学采访吧,你带着所谓自己的“偏见”去采访别人,没问题,但是你的偏见并不深刻准确有意思

17分钟前
  • 叉个手
  • 较差

第一季一集不落地看完了,很喜欢看许知远的清高、愤怒、困惑、痛苦,被一个个对谈嘉宾搅浑、打破。节目尴尬得让人捧腹,但也很欣赏这种质询的态度。就算没有答案,至少也去追问一下,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21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内地独一无二的深度访谈

25分钟前
  • 马扎罗
  • 力荐

这个许知远为自己量身定做的系列,恰恰被他自己毁了。一个迂腐清高、没有气场,一点都不落落大方的人,完全糟蹋13位嘉宾。很讽刺。

27分钟前
  • Henry Gu
  • 较差

许知远的视角挺好的。可以粗略视为豆瓣视角,而对手们表现也不错。很值得豆瓣的朋友们看一看。

32分钟前
  • 比多
  • 推荐

高端名人访谈节目,虽然许知远不是专业的采访人,对话的衔接与问题的抛出略微尴尬,但他和嘉宾的水平已经足够支撑这档节目了,各种思想的交汇与观点的碰撞,许知远与嘉宾的个性尽显无疑。访谈将嘉宾的人生轨迹与时代变革结合,从个体映射时代的同时探讨时代对人的影响,格局很大,比鲁豫有约强多了。

35分钟前
  • 1只醉鹅
  • 力荐

虽然很多人表示对许知远的反感,但我倒觉得这种精英悲叹的知识分子有他本真的东西在,挺有趣的。我们这种人生存在世,心里的悲哀撇到一边,只追求现实上的手段,他也不过是我们内心深藏一面的放大化,看到他四处碰壁,怎么能不觉得有趣又可悲。真挚和敞开就是这么回事,不感情用事了,就明白了。

38分钟前
  • 纯Jun
  • 推荐

看了贾樟柯这一期,你会发现,他真的是双子座,敏感,多变,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颓得不行,一会儿说要放弃,一会儿又坚强如故,总之适应性太强了,适合生长在这个时代。

4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记忆最深刻的是采访罗振宇那一期。通过许知远与罗振宇这场对话,很明显能看出他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许知远至今仍是是迷惘青年,质疑着这世界的一切,质疑生活的意义。而罗振宇,更像是一个不要脸的无赖,他自己多年经历竟让他就这样笃定了自己的思想毫无差池,自己的行为不可左右,自己就是真理啊

47分钟前
  • 招招
  • 力荐

被访者很诚恳,也是极有深度的对话,但许知远太喜欢用自己的语境去套别人的话了,而且什么“时代”啊“情绪”啊,简直就是他的口头禅,听着累

51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许知远总想挖掘他人身上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并总用无时不在的偏见与批判做他以为是洞见的嫁衣,他身上的拧巴和纠结,难道不正是他想寻找的个人认知与时代趋势的内核矛盾吗…他采访的所有对象都比他想得清楚,尤其是罗振宇和张楚,但他有一句话我是赞同的,崇拜并欣赏复杂性.

56分钟前
  • Being槟
  • 推荐

Word 天,罗振宇对话许知远。当许知远低头害羞的笑,罗振宇双手挥起来讲嗨了,突然想他俩在一起。听过一句话“当一个虚无主义者遇到一个野心家就可以改变世界了”,感觉不是把世界毁了,就是把世界建成乌托邦了。特别希望他俩能结婚太有戏剧性了。虽然完全两种人,但都是坦诚的人,欣赏。

60分钟前
  • 西班
  • 力荐

“跟许知远交流很有趣,你会觉得自己有说话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不管他同意还是不同意,他听得懂。"罗振宇的感悟很打动我。 带着偏见的许知远和带着偏见的时代人的对话,不加设计,彼此尊重,最可贵的是彼此通达,看得很痛快。

1小时前
  • 大青山
  • 力荐

其实反倒是看完《十三邀》,对许知远改观很多。他或许带着些知识分子式的俯视,不自觉地用“精英理念”去悲悯众人,但他在节目里的坦诚极为动人。我们这个时代,罗振宇跟马东这样的聪明人太多了,有一个许知远挺难得。我大概永远都不会是那种两眼一翻,嘲讽理想主义的人。

1小时前
  • 走走
  • 推荐

俞飞鸿是真美啊,所谓顾盼生辉,人生根本毫无意义,就活得乐呵点,她比很多人都通透

1小时前
  • Kojote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