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家一家住在广州西关老屋已经几十年了,康伯(龚锦堂 饰)、康婶(黄锦裳 饰)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祁光(苏志丹 饰)、祁宗(郭旭 饰)、祁耀(彭新智 饰)和祈祖(徐若琪 饰),四个儿子最近都结婚了,老大阿光娶了个河南姑娘(丁玲 饰)、老二阿宗娶了个本地姑娘(虎艳芬 饰)、老三阿耀娶了个上海姑娘、老四阿祖更厉害,娶了个德国姑娘(郝莲露 饰)。这下一屋子天南地北的人全集齐了,各地文化在此交融,地域、文化间的隔膜在这一大家庭里闹出不少笑话,康家几乎每天都是生活趣事
自从他们搬出了西关大屋之后,剧情比起以前一落千丈了,且不说阿宗死了以后一大堆人弃剧。然而我每次回家都会看,算是带着感情滤镜在看吧。
现在的剧情偏向年轻人了,看了几天都没有出现过康伯康婶,不知道是不是回乡下了。coco和天庥还有列家村的列有银开了一家咖啡厅叫“朋友圈”,对了coco和列有银在拍拖。事实上从小我就特别看好coco觉得她漂亮一定会红的,然而编剧居然让她和列有银(那么丑)拍拖,瞎了一样。阿祖和戴安娜离婚了,儿子好像给戴安娜了。从他们结婚开始就料到是这种结果了,没意思。贵元和阿美开了个小型超市,生了个女儿。他们的戏份也越来越多,一会讲一下贵元女儿,一会讲一下他的爸妈,一会讲一下他的干爹(黄俊英演的富穿龙),再讲一下他老婆和朱莉娅(阿耀的上司)的闺蜜情,反正戏挺多。同时间,冼师奶和翠红生了个儿子,翠红卖彩票,冼师奶开发廊。反正现在也不说翠红土,不说冼师奶娘了,所以他们的戏份也不多。牛哥和唐小姐结婚了,喜洋洋公司好像快倒闭了吧,我也不清楚。香兰和阿光很久没出现了,也就那样吧,主要是天佑长大要高考了吧。阿耀一家的话,也一样,枝子长大胖了好多,不好看了。二嫂开了家旅馆,讲的都是她和住客之间的故事。
就那样吧,现在不再是讲康家的故事了,那份温情不再。看吧
5星评价是给到80集为止,其中手动设置75 76集闹除夕为大结局。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几个:
一、康家还是那套旧旧的酸枝家具、太师椅、薛定谔的天井……浓浓的老西关味道。
二、虽然二哥二嫂很有趣,但康家其他成员也不遑多让,很多集没有二哥二嫂都可以撑起整个剧情。
三、阿宗、幸子、黛安娜……还没有离开剧组,康伯康婶还是中气十足精神饱满,康家人还没有需要经历生离死别。
四、各位街坊、亲戚虽然开始出来,但还是按本分地饰演“街坊”的配角角色,还没有喧宾夺主抢康家人的戏。
五、还是很贴近现实生活,写实之余还自黑幽默,好多集都可以发自内心地笑出来。
六、棚景不重,昌盛街、办公室、五金店、摩托车、酒楼、珠江边等都是实景,感觉好亲切,片头曲还是康家各位主角主唱的画面。
七、最重要的是,“闹除夕”经典地呈现了当时广州人过年的气氛和传统的文化,没有夸张的情节安排、贴地写实!以此处手动设置结局,刚刚好。
最近在回炉前1000集,目前看到的都是2000年到2001年拍的,天庥八九岁的时候简直可爱到不行,圆滚滚的小胖墩,戏份还不少好几集竟然是主角,看到有天庥2倍立变1.25倍,小时候应该是觉得三叔最帅,斯斯文文符合理想型,现在看觉得四叔最帅,除了二叔之外妥妥笑点担当,全家人跟天庥的互动贼拉自然亲切真的就像一家人,康伯康婶就像我的爷爷奶奶,特别有亲切感,以前就当下饭剧看忽略了很多细节,现在发现有几集搞笑得不行,弹幕一直在说阿宗原来这么宠阿婵,平时虽然有点小市民,但关键时刻一点不含糊,对家人最大方最上心就是阿宗,阿婵直肠直肚但对康伯康婶像自己爸妈一样孝顺,三叔四叔让大嫂没台阶下的时候又立马出来解围,干家务从来不偷懒,康婶真的是中国好婆婆,对新抱完全就想亲生女儿一样,就连幸子要跟阿耀离婚还能站在幸子的角度安慰大家,剧情都很有新意紧随当年时事,主要是演员之间的互动太有爱了,看剧的时候就希望这样的家庭是存在的,真心希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人互相关心帮助的温暖大家庭,也许20年前很多这样的家庭,晚上大家围坐在客厅看电视聊天,或者打扑克玩游戏,一大家子人住在一个屋檐下,虽然会有争执误会,但总归是热闹温馨的,现在电视开得越来越少,坐在一起也是各自玩手机,当年的小孩长大了有自己的家庭独立出去,过年一起看春晚的人数越来越少,年味也越来越淡,其实年味不过就是人味,一家人在一起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就是年味。回味的仅仅只是这部剧吗,大概是回忆20年前,回忆我的童年,回忆一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吧。不敢想象有一天康伯康婶也会离开,熟悉的人终归会一个一个离我们远去,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我们都没学会接受坦然离别,却被迫面对,这部剧永远会留在我心里,时不时翻出来看一看,那份情怀永远能够温暖人。
原以为,喜欢看《外来媳妇本地郎》的人,可能是少数像我这样不怎么“现代”的人。原来,很多80后90后和他们的父母,都觉得最初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很好看。
大致是“二哥”康祈宗病逝之前拍的那些,之后的这部剧就不好怎么看了。后来我上了大学至今,我就不几乎不再看这部剧。
不仅仅广州人喜欢看,广东人也喜欢看,说粤语的广西人也喜欢看,甚至相当多说客家话、潮汕话的广东人也喜欢看,其中有些潮汕人是看这部剧学说粤语。
这部情景剧没有故事主线,情节不曲折,故事不新颖,演员也不是大明星,说的都是一个大家庭里各个成员发生的一些家庭琐屑事。
故事背景设定在广州西关的一个“大户人家”康家,是一个比较特别的普通家庭,特别的是,在大都市住着民国时候保留至今的大屋,普通的是,康家也不是富贵之家。
西关大屋,其中的脚门、趟栊门以及大门,门面上就极具特色。槛窗、青砖石脚、麻石街巷、还有天井;木楼梯、阁楼。还有各种传统装饰、雕刻。荔湾还有很多有趟栊门、青砖石脚的民居,但并不就称得上是西关大屋。
取自西关大屋的布景,在画面上,显得极温馨和有特色。
家长康而寿康伯,希望四个儿子“光宗耀祖”都娶广州本地人媳妇,结果,都是是娶了外地的。潮汕的、河南省的、上海的(后来的三嫂黄菲设定为四川人,但无四川人的特征,语言就不是)、美国的。
不同的地域的人,在西关大屋,三代同堂,围绕着康家作为核心人物,延伸到街坊、社区等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就展开了。
大佬的憨厚老实、大嫂的贤惠温柔;二佬的市侩滑头,二嫂的残鸡小气;阿三的老积正经;老幺的蛊惑浮滑,康伯的死要面和孤寒,康婶的慈祥和善;康天庥的鬼马顽皮;每个角色都相当鲜活。几个字概括不了他们的性格特特征。
西关大屋里的文化差异、语言不通、观念冲突,外来媳妇融入康家的种种趣事、学粤菜、学粤语、学粤剧,以及其他因为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各种误会,啼笑皆非。
家庭内总会有“冲突”,免不了误会和争吵。此剧的一大笑点便是语言诙谐,后来还加入了化州婆李彩娇,每一句化州话都会觉得好笑。
俗语说:相见好,同住难。三代同堂的俩和家庭,家庭里也出现过婆媳矛盾、公媳矛盾,夫妻矛盾。
然而这个家庭,都是一直紧紧围绕在一起,能互相包容和关爱。曾经儿子与媳妇与老人分灶,然而,不足一个月,儿子和媳妇们还是觉得,有老母亲为大家做饭,一家人一起吃饭好。发现自己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过了两年,儿子和媳妇都觉得在现代化大都市的广州,西关大屋怎么能住的舒服?他们都羡慕二人世界的生活。树大分桠,仔大分家。
住出去后,有的背了债,有的上学上班远了,有的照顾不了自己一日三餐,。康伯康婶都回乡下了。西关大屋突然只剩下大佬大嫂这对穷夫妇守着。
最后大家都搬回来了,原来一家人在一起更开心,才有家的感觉大家需要原来的家。尽管有代沟,但是一家人吃饭总是乐融融,家人有聊不尽的话题,有客人来到,总是热情招待,那个熟悉的社区,让家人都很有归属感!
康家还与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紧密联系,中国“入世”、学英语热、世界杯热潮、毒大米、河南人名声问题、禁毒问题、亚健康问题、偷沙井盖问题、社保问题、、新羊城八景、企业员工的团队建设问题、······
每一件社会上的热点问题,通过康家人的的遭遇、反应、处理来反映这些问题现状,让观众也获得欢笑之余,也了解更多社会热点问题。
康家的几兄弟有时也会打自己的小算盘,计较一些利益。当家庭中出现的困难时候,大家都彼此分担,互相支持。阿三和幸子离婚,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帮助他走出阴霾(实则是演员刘涛要拍其他电视剧,从此大红大紫,只好剧情安排离婚)。
二佬两夫妻的多次闹离婚,怀疑多次包二奶、汝好茶餐厅“掌柜”的变更,这对“奸夫淫妇”还是在一起,直到扮演二佬的演员病逝,不得不安排了离婚。灵魂人物离开,剧集就逊色了很多。
这个家庭有些地方不太真实,但某些地方又很真实。这个家庭可能是太好了,好到现实中可能并不存在。像康婶那样与四个儿媳的关系都很好的家婆,现实中有吗?现实中一个儿媳就能让一个家的氛围很僵硬了。
像康伯那样本来很排斥外地人的,但却都很包容不同背景差异甚大的儿媳。现实中的家公面对这样媳妇,恐怕都避之不及。
四兄弟都能感情深厚,不因为利益而翻脸,四个妯娌都能像姊妹班相处,不勾心斗角,为大家庭尽自己的力量,一起商量着解决问题。而现实中,有很多不住在一起的兄弟,也会因为利益反目成仇,妯娌也会跟着站在自己丈夫的一边“狼狈为奸”。
或许,每个观众的家庭,都或多或少地面对过这些问题,然而,却很难能像康家那样的一家人总能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个家庭伴随了很多家庭长达近十年,后面的十年拍的,恐怕很多观众不再怎么看了。她不再是围绕“外来媳妇”这些核心人物延伸的故事了,甚至有些与康家没什么关联了。
一部剧拍了近二十年,康家的家庭生命周期,由扩展、稳定阶段开始,逐渐变为收缩、空巢,在拍下去,已是是解体阶段。康家三个儿子都离过婚,尽管是因为演员的各种离开,康家反而更像真实的家庭。像夫妻离婚、亲人病逝这些事件,现实中的一些家庭都发生过,现实中的家庭会有残缺,有裂痕,有隔阂,哪像康家那样依然像一个大家庭?
广州在变,那时康家全家10口人,伙食费2000元;康祈祖觉得月薪3000元的工作算很好;那时候天河去的房价准备上万;康祈宗从西关过到芳村做走鬼,康婶觉得很远;地铁才只有几条线···
康家在变,康家人到最后也不会再是一个大家庭了,康天庥开枝散叶了,康天佑和康枝子也长大了;康伯康婶都80多了;最后留下的那些很平淡却很精彩的剧集在我们记忆了,那些剧集也让我们与家人联系在一起,同学们之间还会讨论好笑的剧情。
我们也在变,我们自己的家也在变,曾经的我们,有些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些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家庭,不变的是对这部剧的怀念,对家眷恋和依归。
我们陪伴康家一起发展,它与我们现实的家庭有距离,但康家,依然是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家庭的样子,那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有的。在对照自己的家庭时,我们会想念康家,也会想念我们自己的家。
康伯康婶已经年过80,剧本安排二老回顺德老家同表哥炳养鸡养鸭,同乡里钓鱼泡茶养老颐养天年。
阿光年过60,香兰也差不多50岁了,两人开了快递店。儿子天佑演员张纹博因为学业原因离开剧组。
阿宗阿婵,剧中透露康伯康婶一早知道他十几年前去非洲创业就因故离世,为了瞒着二嫂婵姐接受不到挚爱离世受打击,和庥仔健康长大,才骗他们说一直在世。中间曾经尝试换过一个演员周晓滨饰演二佬,编剧居然说二佬整容拉皮,但是形似神不似,观众不接受,演员也不习惯,于是没几集就打发走了,还安排了阿宗跟阿婵离婚的情节,彻底断了婵姐念想。之后的细节记不清了,总之剧组终于承认郭昶剧中的二佬离世了。
阿婵的经历比较坎坷,当时适逢广州旧城改造时期,编剧为了电视台要求配合宣传,将大屋棚拆除,全家暂住列氏家族所在的城中村。而汝好餐厅也因为种种原因关门,之后阿婵摆摊烧烤档帮补家用。后来旧城改造结束,与全家人商讨,把大屋改造开家庭旅馆,阿婵成了大股东。实际上也是康伯康婶还有一家人已经把她当成了大女儿,放心将房产交她打理。
三叔阿耀,三嫂阿菲也选择像第一个三嫂幸子刘涛一样,选择北上发展舞台剧演员事业,而枝子应该也是因为学业离开剧组,也许读完大学回来客串。阿耀也不太出现剧组了。目前剧中定位是副处长?
赵处长也于2013年离世,剧中设定退休养老了。
四叔阿祖,接盘喜洋洋影视公司,阿奇走人,由美成了单亲妈妈,偶尔回来带女儿看看亲戚。来了几个新人打杂。
华女跟老作在一起了,老作现在是被谢主任招聘,成了居委会的宣传干部,合同工。
唐小姐和牛哥竟然在一起了,牛哥退休,偶尔两人回来看剧组,唐小姐由事业女强人变成家庭太太,监督牛哥饮食防三高,偶尔也指点婵姐旅馆经营事宜。
西关大屋拆迁,旧城改造成了上面说的家庭旅馆。经营者主要是二嫂,旁边有士多店,是贵元和阿美开的,两人育有一个可爱的女儿。还有一家餐厅,是汝好餐厅大厨李彩娇开的,同女儿们还有儿子经营。(五个化骨龙终于长大成人,不过还是有点傻傻的。)大娇嫁给了旅馆的一个婚姻中介。
COCO,同一个叫列有银的城中村富二代交往。两人同居,家中有一个企业家列叔叔,同祝师奶和通叔一起玩。列叔叔还有一个黄昏恋恋人。
祝师奶,此前同通叔有段暧昧。但是未挑开,现在养育广州上学的一个孙儿小笼包。女儿婉玲在上海一家外企打拼。
康天庥,结婚,妻子说要去美国攻读MBA暂时离开,目前他同COCO伴侣三人经营一家叫朋友圈的咖啡厅。
冼剪崔,还是开发廊,已经有儿有女。翠红帮忙打杂。儿子同贵元女儿还有小笼包一起玩。
关叔,头还是那么秃,八姑,还在昌盛街生活。
这部剧基本上完全可以当成一代本土广州人和新广州人的年代记,偶尔看看也很有感触。特别真实。
看了十多年啦
从小学果阵第一次系听表弟阿成推介话睇,第一次睇系阿娇噶豆豉鸭果集,真系好搞笑。转眼十几年过去了。我都变成大学生了。里面噶人都一样陪住我地成长了。。果种情怀,果种用粤语噶氛围我林系其他人完全唔会明噶。虽然依家可能觉得距已经唔再搞笑了或者冇以前咁有味了。但系始终都系一份情怀。。
那时候天佑还很小 那时候二哥还在世 那时候阿祖还没跟黛安娜结婚 出国前还会在周末看第四部 可是已经没有了以前的乐趣
哇!这是我广东人的童年回忆啊!!
怀念啊~~伴随成长的一部本地剧集~
广东人的集体记忆。每周六日的期盼就是看《外来媳妇本地郎》,每周末最开心最温馨愉悦的时光就是一家人围在饭桌上边吃饭边看《外来媳妇本地郎》,何等欢乐,其乐融融!即便自从阿宗走后,《外》剧原汁原味的西关老屋味所剩无几,但我依然喜欢看这部剧,全因它的底蕴来自这一群演员和正宗的广东味道!
前面三百集好看,一家人热热闹闹的,各有各特点。
这个才是真爱!
广东小孩的童年回忆了,地位等同于《我爱我家》《武林外传》了。
大陆的情景喜剧,我只服此剧。在我高三的年代,每周看看,就很满足了。但可惜的是,二佬郭昶已经远走。郭昶以后,再无笑点。可惜可惜。追悼会那天,看着网上新闻,哭了。
精彩在郭先生离世后戛然而止
每个广东人都看过吧
归咎存在即合理原则,此剧能长期占据黄金档期堪称下里巴人之典范。直到今天仍时刻迷恋高雅艺术的我历经工作、家庭与生活的磨蚀开始珍惜晚饭后安坐电视机前能开怀一笑的时间,试想生活到了终点不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此等破事儿?故此通俗艺术从来都比小众文艺占据着更广阔的市场。PS.最近李力持成为导演后,全剧风向突变,多了很多无谓快板,或许是走向式微的开端。
韩国有《搞笑一家人》,中国就给说有《外来媳妇本地郎》,即使是《家有儿女》、《幸福一家人》、《武林外传》也同样经典,但作为合家欢情景喜剧,最能和《搞笑一家人》比肩的国产家庭伦理情景剧就是这部了。创作非常本土化,融合了国人真实生活环境状况和一些小市民情节都有表现,这就像反应很好的《搞笑一家人》也反应了韩国人民的生活一样。十年以后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妈妈偷偷给自己闺女叫到屋里塞鸡腿,就为了不给另一个有钱亲戚小孩吃,小市民妇女形象栩栩如生,笑死。另外就是闹鬼那集,画像那里还真是被吓到了,一般会涉及这个题材的情景喜剧中国大陆还挺少的,《搞笑一家人续集》番外有一集记得是这个,现在找不到那一集了,希望有知道的网友哪天看到这里能告知就好了~
简直就是小时候的精神食粮啊。。。。。。。。
为童年周末天气预报后的快乐时光打五星
很优秀的国产情景喜剧,广式幽默看着也很赶劲。
每一集都是特别短小精悍
小时候其实不会说粤语的,家里人不和我说粤语,后来三四岁看这个,看着看着我就突然会说了...........
说实在的,这部片有点丑化广东人的形象。自从二佬去世后,整部剧的质量就开始每况愈下,甚至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