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件大事,让四个原本不怎么来往的姐妹聚在了一起。三女儿泷子(深津绘里 饰)请来私家侦探调查到自己70岁的父亲有外遇了,更生下了孩子。姐妹们都十分震惊,另一方面又要向母亲保守秘密。可事实上,四姐妹都有各自的生活问题。
大姐网子(大竹忍 饰)是一名守寡的妇人,却与有妇之夫恋上,更被对方的妻子发现了;次女卷子(黑木瞳 饰)婚姻生活也不太幸福,她一直怀疑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三女泷子则一直未婚,虽然有恋人,但两人的感情并没有进展;至于四女咲子(深田恭子 饰)与一个毫无名气的拳击手同居,对方要赢得比赛才与之结婚。
四名女儿都各有心事,努力向母亲隐瞒真相,不料母亲还是知道了,受刺激后晕倒在地。
导演精雕细琢了一部非常细腻的家庭伦理(附赠小小悬疑)片,并且直抒胸臆,用印度教中表面和善内心阴暗的阿修罗作为片名,神秘、吸睛且大胆。但我倾向于认为导演并非在诋毁女性,而是用来形容父女、姐妹、夫妻等每一段亲近的关系。以影片里这个有四个女儿的大家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关系来看,老父外遇并有私生子,二女儿正在面对丈夫与秘书的暧昧,出于自身共情,对此反应最为激烈,但其实隐忍的母亲长久以来都知道。老三和老四因为年少时父母差别对待,导致暗自较劲,陷入“见不得对方好,但真不好了也很难过”的怪圈,最后在生活的重大变故前才渐渐和解。影片不煽情,不夸张,就像身边普通朋友的一户人家,所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现实中每个人都遇得到的境遇。每个角色都有各自的问题,也都只能靠自己面对,人生对谁都是修罗场,谁不在负重前行呢。演员方面,黑木瞳一如既往气质卓然。深田恭子演出了叛逆和个性,尽管略显粗糙,但也与角色年龄相符。深津绘里的角色不容易塑造,需要有一点自卑,有一点倔强,有一点不知所措,但她都做到了。另外,中村狮童的长相实在一言难尽,尤其又是影片中油腻和犹疑的性格,如果我是老父亲,肯定不让他进门。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消亡之人、@脏脏豆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3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场刊圆桌的第5天第1场,我是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第1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日本电影《宛如阿修罗》,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3分。有太多充满灵性的细节。母亲的演员是剧版的二姐,两个女人确证丈夫出轨时脸上同款的得逞的笑,母亲入院时姐妹四人的位置分布……也难怪散而不乱。
也构建起了一张层次丰富范围广大的人物网络,姐妹之间两两比对,从年龄身份到故事线都互为补充,母亲则成为二姐的老年写照,爱在矛盾与和解中生长。
只是,即便是一部将近二十年前的电影,设定更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此密集地出现原谅男人出轨的情节,还是看得人十分窝火……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4分 森田芳光对日本人的观察与体会可谓是细致入微,从一个荒诞的闹剧入手,进而对日式家庭和婚姻进行阐释,最终达成日本女性与“阿修罗”概念的关联,真实贴切。
场刊嘉宾脏脏豆
我的评分是2,开头略宗教气息的引入其实蛮吸引人的,不是有人说过一部电影伟不伟大看开头三分钟就知道吗,所以我抱有挺高期待。但行至中途日本女人的隐忍和温顺实在让我看得过于煎熬,结尾莫名的和气一团,无法给出高分。加了一分是给美丽的昭和时期服装。
片名中的“阿修罗”是指印度民间信仰的魔族,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供奉仁义礼智信,但内里猜疑心却非常强烈,日常喜欢争吵,互相歪曲事实,而且又骗人家说他人的坏话。后来称之为怒吼生命的象征,争执不断的世界。在电影结尾借男人之口指出女人们就是阿修罗,对此你是否认同?导演是否有厌女之嫌?
场刊嘉宾脏脏豆
我其实隐隐有一点这种感觉……也许是身为女性的直觉吧。何况影片中女性的争吵和痛苦的起源不都是由男性而起?那么阿修罗在的世界也是因男性同在罢了,只是说「女人们就是阿修罗」恐怕不太公道。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我到不觉得是导演厌女,导演只是做一个主题的表达:普通日本女性聒噪的群像。因为这原来也有一部电视剧,相当于导演只是执行者,不一定是导演本身的意思。与其说导演厌女,不如说是当时的一种群体意识。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不认为导演是厌女。也不觉得这里的阿修罗有任何贬义。内里的猜疑心确实,但片中女性的精神状态和彼此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螺旋上升的状态,甚至越往后越有解放的趋势,男人们看不透也掌控不了女人了,才只能下一句“阿修罗”的断言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只有解放的趋势,我只觉得女人真可怜。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小津才厌女吧(日常黑小津)。
场刊嘉宾脏脏豆
就是整个社会大环境厌女。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不过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斯巴-甜 说的就是女人估计都自己不想觉醒,所以可怜也没用。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宛如阿修罗,正是她们在一个充满束缚的世界保有生命力的方式吧,我觉得考虑到时代可以接受只有趋势。
场刊嘉宾脏脏豆
我只是觉得日本人活得好累,要做出完美的姿态。所以会更擅长骗自己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二姐打父亲那一巴掌已经是这部电影在保有真实性的基础上能做的最大突破了。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妈妈真正破防不是因为她知道了,而是因为她发现女儿也知道。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二姐打那一巴掌也是在打丈夫吧,不敢打丈夫,来打父亲出气。永远不要去猜测女人。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她强装的体面在女儿们眼里只是一张画皮,于是才破防。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那是不是可以认为本片只属于那个时代,放到现在来看已经过时了呢。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如果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确实有些过时。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我觉得女人对男人反抗的部分当然是过时的,但是姐妹之间的关系渐变的过程单独拿出来看依然是动人的。不断去撕破脸皮,揭伤疤,拥抱,和解。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嗯嗯。但我觉得也不一定是无法离开,而是囿于外界眼光或者过去的观念,觉得这样过下去也可以(当然,客观确实存在无法离开的。但这部电影中的感觉并不是无法离开男人)。
场刊嘉宾脏脏豆
她们问题的根源在于认同感都建立在别人的认可上,而不像男人是向外拓展和自我肯定的。就像四女儿挽回前男友靠的是为他延续子嗣,她的荣耀来自于她男人的成就。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我还是觉得擅长掩饰的女人太累了,我更喜欢把自己放在首位的人,不管男女,这算自私吗?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当然不算,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脱离主题上的龌龊,技法上还是挺厉害的。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二姐和母亲的对照关系也很明显吧,我看短评里写母亲的演员就是剧版的二姐的演员,也查证了一下确实是。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因为只有她们两个人的家庭是"传统"的完整家庭。
场刊嘉宾脏脏豆
我开始还以为这个故事会像《红楼梦》一样是万艳同悲的剧情呢,没想到三姐还蛮幸福的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这片在日奥提女主的居然是大姐,好迷惑,是按咖位来的吗。二姐直接没提,三姐拿了女配,妈妈提了女配。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我刚刚也才发现,我觉得演的最好的是二姐,而且她更是女主角。大姐只是人设有突破。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为啥不是二姐。好奇怪。
场刊嘉宾脏脏豆
二姐演得更好吧,而且更符合「阿修罗」吧。她去酒店找她男人遇到情人时候那个面部表情太绝了。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对,她的家庭和父母的家庭算是一个映照。
电影中大大方方展示男人的“出轨无罪论”,而且明晃晃的“boys help boys”一个出轨的男人为另一个出轨的男人辩解,你是否觉得不适?你怎样看待这种被导演行云流水输出且奉为圭臬的价值观?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当然是觉得不适的,但确实没觉得导演在输出这套价值观。我觉得单纯的展现,批判,输出是三个区间。
场刊嘉宾脏脏豆
不适,但是我有点看不懂导演是真的认可还是拿出来嘲讽这个价值观,毕竟最后落脚点是女性的「淘气式」反抗。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是,现在看来会有不适。尤其是如此直白的说出轨无罪。导演还是一种客观呈现的感觉。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导演至少没有批判,他可能认为这种事是很平常的。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因为男人就是这样的,展示不等于支持,强行编个完美男人才假。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真的输出这种价值观的一分都不会给。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对,我觉得如果加上批判我会觉得说教味太浓了。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男性在这方面就是有天然的默契和同盟感,想想那些帮着一起骗人家女朋友的男性同伴,太常见了。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从一开始二姐老公就在这么干了,三姐老公算是唯一一个偏正面的形象吧。其实开头也很有意思,二姐老公一直在边角处,直到三四姐打起来,他就突然介入画面开始控局,我觉得男性力量的这种介入片中也有很多展现,但他也一直劝三姐不要追究惹。
场刊嘉宾脏脏豆
四姐妹在一起狠好。就像影片结尾她们和其他人在另一个空间一样。二姐老公真是臭不要脸到一种境界惹。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三姐丈夫刚去他家的时候,说自己调查老丈人,那个赔罪道歉哟,我呸死了。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正是过去男性力量的绝对优势才形成女性会附庸于男性的局面。也是这部电影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场刊嘉宾脏脏豆
我想知道为什么?女性世界是阿修罗,男性世界是大团结。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因为女人更高级,高贵的人总是不合群的。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空间上还挺讲究的,感觉每次四姐妹的站位、座位都很有意思。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尤其是在医院的那场。开始二姐夫还在,然后默默退出。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四妹一个人在边上,其他三姐妹排成竖排又没有完全成一条线,会让我想起欢乐时光。像是一个可以变形的四边形在被拉扯。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这种流动的变化也取决于四个人的情感关系,她们之间的感情也是流动变化的。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我觉得这电影比《海街日记》好就是,4个人完全是4种样子、4种困境、4种状态。《海街日记》四姐妹看似设定上搞了点区分,其实就是1种样子。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范围内有那么多描写四姐妹的电影,三姐妹的话肯定会有两个一伙,另一个觉得自己被孤立了,四姐妹的话就很灵活,可以随意组合。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这么说来,确实是这样,不过感觉日本拍这种四姐妹的格外多。
大姐既觉得父亲的外遇辜负了母亲,自己却忍不住要在别人的家庭里扮演着破坏者的角色,你觉得她是矛盾的吗?谈谈你对这个角色的评价和理解?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事情到了自己身上总归是不一样的,她其实有表现出这种矛盾,例如反复想脱离那段知三当三的关系,加上非常怕家里人知道。其实我觉得也不能说第三者就完全没有责任……只是很讨厌那种两女互撕丈夫高高挂起的剧情罢了。
场刊嘉宾脏脏豆
其实我觉得外遇这种事只有在亲密关系承诺中那个人才需要负责,大姐是寡妇,不算破坏人家家庭,破坏家庭的是背叛自己家庭的那个人。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矛盾,但控制不了。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归根结底男人才是烂货。大姐其实出轨也是因为自己丈夫死了很久了吧,这辈子也过去一大半了,想做自己但又做不彻底。人都是老了才想起来做自己,但是自己都老了。
场刊嘉宾脏脏豆
支持大家都乱搞,选择婚姻的请你对其负责。
二姐尽心尽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却依然换来了丈夫的出轨,她保护家庭的完整和稳定的生活而对丈夫的出轨选择性视而不见,你是否赞同这种做法?如果是你会怎么选择?谈谈你对这个角色的评价和理解?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取决于丈夫的条件惹,我觉得要有人能骗我结婚,我多半也会为他做牛做马(意思是结婚首先就不可能)。
场刊嘉宾脏脏豆
肯定不赞同,现代女性有几个还会忍受这种事?主要是二姐没工作呀,那个年代吵架走了都没地去。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我不赞同但我也不否定。如果是我其实也说不好。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男人出轨通常是离不了的,我几乎看所有电影,背叛家庭的父亲最后永远会被谅解,但如果是母亲就会成为一生的心结。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容忍首先就不可能保护家庭的完整和稳定的生活,一种稳定的畸形罢了,带来的也是长久的痛苦和不断延展的裂缝。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应该是直接去民政局离不了好像,要去法院判?
场刊嘉宾脏脏豆
对于我来说,不爱我就是我这个世界的天崩地裂,别人眼中的幸福美满或者说安稳算个屁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如果有孩子对方才不同意吧,又想让你养孩子,又不想孩子离开自己,恶心的男人。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其实婚姻真的很反人类啊,你当时宣誓说要忠诚的确就不是假话,但我坚持不了一辈子啊,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忠诚就很难,狗都不一定做到。
三姐看起来有些奇怪但却被导演赋予了真正的爱情——虽然爱人也是一个很奇怪的人,老实人才能获得幸福是不是导演的刻板偏见和爹味理解?谈谈你对这个角色的评价和理解?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我觉得三姐值得更好的。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我觉得导演想说的是,要永远接受爱人是残缺的。要么道德残缺要么身体残缺,自己选。
场刊嘉宾脏脏豆
好浪漫的解释。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有道理,算是一种戏剧化的夸张。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这么说也是,但是电影不是最喜欢拍边缘人物的爱情吗,我和三姐这对和解了。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我其实也不太喜欢这种电影,他们表达的无非是你迈入主流也不可能了,那祝你找个跟你一样的怪胎。
场刊嘉宾脏脏豆
我觉得有人跟你一样奇怪很萌啊。她们俩应该不是像二姐和妈妈那样会为了所谓「安稳」而在一起的。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是这样,可能最近对迪士尼意见很大吧,我觉得怪胎拍怪胎可以,但是现在很抵触贩卖怪胎叙事,用你高高在上的眼光看我还指望我给你送钱。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但是越老实的人越容易出问题,归根结底,男人都是烂货。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男人很烂,却实在好玩,就像炸鸡没有营养但确实好吃一样。
四妹时髦前卫:婚前同居、未婚先孕、奉子成婚,她被导演赋予了太多叛逆的符号和最接近悲剧的结局,这种写法你是否会觉得对这个角色不公平?这是否代表了导演对新鲜事物的不认可所以要给一个几近毁灭的结果(虽然又给了一丁点的希望)。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至少四姐是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我觉得情节里四姐悲剧的设定是为了给三姐和四姐的和解做个铺垫。
场刊嘉宾脏脏豆
四妹很靓,最渴望爱,所以不会轻易放手,哪怕被这样对待。她是很有韧性的。但我觉得跟新鲜事物必遭毁灭没有关系,难道说二姐的婚姻就美满吗?所以更加是一种女性悲剧的呈现吧。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四妹反而是唯一自由的吧,男人是她达成目的的工具。可能她在自己男人晕在床上之后脱光爬上去那一幕很触动我,我那时发现她其实也不怎么爱他,他是她通向一种合乎自己理想生活的捷径而已。所以他病倒了也不妨碍四妹用他的身体完成悼念的仪式。
有人认为四姐妹的形象其实是一个女人的一体四面,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很显然四个人都有着不同的矛盾之处,我觉得这就是导演抓住的,女人的“阿修罗”,但其实未尝不是一种生活和命运的公平,得到一些就失去一些,想要就抓不住,各人有各人的优点长处和残缺痛苦。我觉得女人确实和阿修罗一样,怎么可能只有四面,只能说导演抽取了四面吧,人都是和而不同的大道三千。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部份同意,四面只是一个代表,可以说体现了女人或者人的复杂性。
场刊嘉宾脏脏豆
那男人是单面体吗?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男人是圆柱体(不是)。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你认为最后因为死亡而达成的一家和解是否过于牵强?你怎样看待这种和解?如果是你会怎样选择?我看的时候反正翻白眼了。
场刊嘉宾脏脏豆
我狠愤怒不理解这种结局。死应该惊醒生的人,给予他们勇气去探寻真正的幸福和快乐,而不是又沉浸在虚假的平和家庭世界中。
场刊嘉宾阿斯巴-甜
不太认同凡事都可以和解的结局,但可以接受。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我觉得不是和解,是生活继续。
主持人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生活没必要这样继续。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四姐妹和解,然后在房间拿着母亲的笔嘲笑男人什么都不懂。
场刊嘉宾脏脏豆
怎么有点精神胜利法的感觉呢……
全世界范围内都有许多关于一家四姐妹题材的电影,不论是同为日本电影的《海街日记》,还是美国的多版《小妇人》,西班牙的《四千金的情人》,抑或是不是亲生姐妹的《小时代》、《欢乐时光》。你更喜欢哪种姐妹相处的方式,谈谈你的看法。
场刊嘉宾消亡之人
《欢乐时光》各自可信的觉醒,道路分离又殊途同归,保有紧密的联系。
助理主持人子夜无人
姐妹就是要边撕边爱,撕了都要爱,不淋漓尽致不痛快。
#FIFF23#DAY5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电影的情绪高潮出现在最后,一家人围在母亲的病床前,同样深受丈夫出轨之苦的卷子愤怒地给了父亲一巴掌,说:“背着妻子出轨很享受吧。”丈夫却激动地拦住情绪激动的卷子:“你怎么知道享受不享受,说不定更痛苦。” “认真工作,重建家园,辛苦把4个子女抚养长大,在那之后没有给任何人添过麻烦,稍微享受一下自己的人生,难道不行吗?”此刻,二女婿忽然为老父亲的出轨行为辩解,尽管这显得那么不合时宜。 以前总觉得出轨这件事实在是无法原谅,没有任何借口。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才觉得,或许应该多方面的去看待。 作为父亲,兢兢业业的工作,养活一大家人,在最艰难困苦的时期,撑起了家庭的重担,将四个女儿养大成人,一生的的快乐与价值都被岁月慢慢的榨干,与母亲的夫妻情感也早已被现实打磨的平淡无比,剩余的人生似乎也毫无欢乐。 所以七十岁的老父亲选择在人生最后的阶段里,赌博一样的去追寻一份不切实际的爱情,即使会粉身碎骨,一无所得。 每个人的内心都被生活折磨的凋零漂泊,无所依靠,对于父亲来说,这种行为不值得被原谅p,但或许能够被理解。
这次更好地感受到了森田芳光所挑选和所舍弃的情节的用意,在大银幕上效果很自然:发笑、惊愕、痛楚与无奈。遗憾取舍之间长泽雅美饰演的女儿的心意志向并未得到更多的展现。樱花雪真美,即便在变色的胶片上。父母家门口那条蜿蜒而下的小路,在暮色之下,有多少次的奔跑和心事都付给了落叶和售货机。
前面陈述冗长 几度中途放弃 今天憋着看完才觉得 好! 刚开始看这片子的时候 宛如修罗还在豆瓣 看完了人家早就注销了
这两天看过的片子里最喜欢的一部,也是森田芳光所有片子里个人最喜欢的,母亲笑的那一刻被打到了!这绝对是影史上伟大的镜头之一了!关于家庭的那些事,森田芳光已经说绝了。
时隔14年重看再加一星。好棒啊!还有说是<海街>前身的,有什么可比性呢?就因为都有四姐妹吗?真要比也是甩<海街>几条街。符号多,食物出镜率高:镜饼、鳗鱼饭、荞麦面、拉面、白菜,以及脚跟、丝袜…无不关联着琐碎难堪爬满虱子的日常。大竹忍,桃井熏,八千奶奶,大物女优里百炼成精的人物,举手投足都是色气和风情。
秘而不宣又或难言之隐,家家户户世世代代,细腻又真实。这才是我心目中真正好的。
天哪太好看了!大竹忍美到爆炸!那种风情万种又不动声色的姿态是怎么回事……语言真的塑造人的脸,日语是一种特别内敛不需要动静太大的语言,所以她们才有这种表情。比《海街日记》好看一百倍。
任何时代和社会的女性,都有自己对待爱情的方式。谈不上对与错。虽然感情戏很细腻,姐妹情很感人,但是情感价值观真的很难苟同。如果父亲的情人没有结婚呢?如果深田恭子没有怀孕呢?也许真正让她们不寂寞和幸福的,其实是姐妹情。真正男女之间的爱,反而非常非常的淡漠。
看完心情十分复杂,可能是在婚姻和家庭的问题上,我骨子里是不认同这样的女性价值观的。然而仍然不失为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森田芳光早逝还是很可惜的,不然可能发展处另外一种伦理层面的“家庭剧”,我觉得他比山田洋次更会透视女性心理,而他的女性比起是枝裕和的家庭剧里,又更复杂多变。
平实如同白开水,刚好在猝不及防的时候给你会心一击,公园里母亲看着女儿的眼神里的千言万语啊,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会记得这温柔又充满力量的眼神。
日本男人女人都活得累死了。表演很豪华
2004年左右,在日月光华BBS上因为“觉得《宛如阿修罗》没有XXX那么好”被howie老师批评。12年后,其实已经不太记得电影细节有什么了。四姐妹方面,觉得:大竹忍>深津绘里>黑木瞳>>深田恭子。对几次群像调度的镜头(姐妹会议和病房告别)印象深刻。导演擅长的“喝一杯清水”也出现了。
成年版的《海街日记》,同样是四姊妹的故事,却多了很多人生的况味。守寡、不伦、欺骗、我执,在这背后,却是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在流动。卡司极棒,不管是姐妹还是爸妈,演绎的丝丝入扣,比较意外的是大竹忍的妩媚与中村狮童的傻憨,真真多样人生。女人,真的是阿修罗吗?“阿修罗的孤独”
神仙阵容,人物关系拍的非常细腻。四姐妹各有各的难言之隐,女人不愿将自己的难处讲出来,哪怕是亲姐妹也会担心被笑话、嘲讽和害怕被可怜的心情。戴着假面微笑,心里的苦都内向消化了……即使欧豆桑是仲代达矢我也无法接受在重病妻子床前难过说出的竟只是被外遇对象甩了这样的话。
故事太岛国化了,四姐妹和父母都有故事,从另一种角度来说,女人们除了三女儿,情感方面都值得同情。然而,她们又都忍辱负重,看的很压抑。只有森田芳光才拍的出吧,家庭琐事让人看起来津津有味儿。
有太多充满灵性的细节。母亲的演员是剧版的二姐,两个女人确证丈夫出轨时脸上同款的得逞的笑,母亲入院时姐妹四人的位置分布……也难怪散而不乱。构建起了一张层次丰富范围广大的人物网络,姐妹之间两两比对,从年龄身份到故事线都互为补充,母亲则成为二姐的老年写照,爱在矛盾与和解中生长。而与女性的包罗万象相比,男人们虽也有或理直气壮或沉默认罪或抵死掩盖的多重出轨反应,却从一开始就亢壑一气,几个女婿争相为父亲打掩护,大概也是怕引火上身。只是,即便是一部将近二十年前的电影,设定更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如此密集地出现原谅男人出轨的情节,还是看得人十分窝火……
故事带有很强烈的向田邦子的女性观。读过几本向田邦子的小说和剧本后,能感觉她笔下的女性,往往是带着隐秘的坚忍。用比较庸俗的比喻,男人是石头,而女人是水,女人战胜男人的方式是用一种肉眼不可见的细腻与幽深,缓慢地侵蚀。这部电影里的女性也是向田邦子这个理念的延续。并不需要强求所有观众都一定能接受她的观念,但本身也应该尊重这样一种女性视角下的女性观。而作为导演的森田芳光,则在这个女性色彩浓郁的故事基础上,赋予了电影一种奇妙的黑色幽默感,从而让电影产生了一种反身自嘲的韵味,好几段戏都拍得妙不可言。但从我个人而言,依然觉得本片不如《饮食男女》和《海街日记》。四个姐妹情感状态与性格的设计,功能性过于明显,不够举重若轻,在风格化与生活流之间,没有做好平衡。还不如森田芳光用更加风格化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
电影的色彩、摄影、置景就像四姐妹一样精精巧巧,一丝不苟,大美,森田芳光改编文学作品总有一些旧时代文人气息,和《其后》一样,浓浓昭和风,女人之悲苦就像是演歌里的始乱终弃,向田邦子这个故事有点林芙美子味道,放大了苦,就有些通俗剧,有些成濑巳喜男,还是更喜小津、是枝裕和克制和点到为止。
天上人间如果真值得歌颂,也是因为有女人才会变得闹哄哄。PS:个人觉得比《海街日记》好太多。
片首阿修罗的定义揭示让人汗毛鳞鳞,随着故事的推进慢慢变得温情,虽然有走题之嫌,但仍是合家欢的佳作
人人都有秘密,家家都有破事,这种关于家庭关系的电影也只有日本人才能拍得如此细腻和有趣。很舒服的电影。有些开心,又有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