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塞斯(瑞安·奥尼尔 Ryan O'Neal 饰)并不是一个本分的商人,即使干的是推销圣经的行当,也并不能阻止他使用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一场车祸夺取了莫塞斯的情人的性命,情人留下的一个小女儿埃迪(塔图姆·奥尼尔 Tatum O'Neal 饰)成了莫塞斯的负担。在向肇事者要得200美元后,莫塞斯决定将埃迪送往她的姨妈家去。
在路上,埃迪展现了她天才般的口才和推销才能,让莫塞斯大赚了一笔,这对假父女之间也产生了真感情。然而,得意忘形的两人不慎掉入了一个圈套之中。一番波折之后,有惊无险的二人终于抵达了终点,但看着即将离自己而去的埃迪,一种名叫“不舍”的情感充满了莫塞斯的内心。
莫赛斯是一个圣经推销员,同时他也是一个坑蒙拐骗的无耻小人。这个反差本身就很有意思,充满讽刺性,因为圣经象征着高级意识,纯洁思想,大爱,可推销这些东西的莫赛斯却不是这样的人,他会把圣经封面印上金色的字体以卖出更高的价格,他会在报纸寻找死亡讣告假装死亡之人预订了圣经将其作为礼物送给爱人从而在已死之人的爱人那里赚取钱财,他去买东西会趁卖主注意力不集中来骗取一些小钱,看到走私犯通过走私酒水赚取巨额利润,他也会生起贪念,偷盗走私犯的酒水再倒卖给他,等等。总之,莫赛斯是一个聪明的男人,智商在线,但是他的聪明和智商都用在了不正当的坑蒙拐骗上面去了。这个时候,莫赛斯是上帝的阴影,上帝有多高尚神圣,作为阴影的人就有多卑劣污浊。 图片 后来莫赛斯遇到旧情人的孩子埃迪,并被迫带上她通往愿意收养她的姨妈家之旅。 埃迪的聪明和智商,较之莫赛斯,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很快就发现,莫赛斯利用母亲之死敲诈了肇事者哥哥一笔钱,并准备将钱据为己有,同时还准备将埃迪送上火车让埃迪自己去找姨妈。 失去母亲的埃迪非常渴望来自父亲的爱,于是她利用莫赛斯敲诈的那一笔钱作为要挟,要求莫赛斯亲自将自己送到姨妈家,迫于无奈之下,莫赛斯只好同意。 图片 于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小女孩就开启了一段公路之旅。 图片 在埃迪的协助下,莫赛斯将7美元的圣经卖到了12美元,最高的卖到24美元再加上小费5美元。这个结果让莫赛斯瞠目结舌,始料未及,又惊又喜。因为埃迪可以通过观察圣经买主的室内装饰,衣着打扮来判断买主的物质水平,从而针对不同的人群做出不同的价格调整,再则,因为埃迪是个小孩,人们普遍对孩子容易怜悯和同情,从而对带着一个小孩卖圣经的男人也给予同样的怜悯和同情。埃迪还会利用孩子的天真无邪来救莫赛斯的场,比如当卖到某户人家,那户人家的男人开始质疑莫赛斯存在欺骗的时候,埃迪就在一旁故意大声嚷嚷让莫赛斯带自己去教堂替死去的母亲祈祷,这个立刻就激起了男人的同情和可怜,停止了追根究底,非常爽快地买下了一本圣经。 图片 埃迪是莫赛斯的阿尼玛的对外投射,是莫赛斯尚未分化的情感部分,这个阿尼玛通过聪明才智和莫赛斯建立了关系,同时又通过情感激发了莫赛斯的情感。如果我们单纯看莫赛斯,这个故事没什么看头,也就是一个男人卖圣经并坑蒙拐骗,这个现象不稀奇,如果单纯看埃迪,那么因为埃迪年纪太小,她也折腾不出什么花样,她需要一个更强大
很喜欢这部电影。
一开始说:“这小女孩怎么贱兮兮的”,小狗说:“因为只有她一个人,要生活啊”,好嘛。接着发现男主也贱兮兮的,“贱到一块去了”。
很聪明的骗钱手段,小女孩也还保持着善良。她喜欢罗斯福总统,她相信大家都会过上更好的生活。到了最后,钢琴也有了,她还是选择了离开。
为什么要离开?
富有与贫困交替出现,转了一圈回到原点,而这,不就是我们无意义的生活吗。
天啊,这个小童星真的很棒,果然凭借这部影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看了简介才知道,影片中和他有一样下巴,被她怀疑是爸爸的男主角,居然在生活中真的是她的爸爸。论演技肯定是超越爸爸了,毕竟10岁就把小金人捧回了家。
这部片子应该改名叫做大骗子和小骗子的故事。小小年纪居然骗术一流,一点不比大人差啊。两个人一路上边走边骗,小骗子居然用计让大骗子无计可施,乖乖就范。只是最后,默契形成了,感情也有了,水到渠成,要一直合作下去。
真的希望是改邪归正之后的合作。
1969年,《逍遥骑士》的成功,在当时如狂风暴雨般席卷了好莱坞。各大制片公司请来了许多顾问研究这一现象及对策。
在对观众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这一时期48%的观众是16-24岁的青年人,他们喜欢这样表现他们生活的影片。
调查的结果使得好莱坞几乎在一整夜淘汰了整整一代编剧、导演及行政工作者,换上了新的制作人,企图为电影业作出新的突破。虽然他们不一定赞成青年人对于“反文明、反传统”这一超越现实的精神状态,但他们要利用“青年人与现存社会的矛盾”及“现行社会的危机”。
为了以这场“革命”打入市场,如同这一时期的嬉皮士资本家一样。博格丹诺维奇的《纸月亮》应运而生,可以算是新美国电影这一旗帜下的优秀作品。
影片中所透出的是一种“自由”式浪漫、总有人物充斥着躁动的暴力情绪(并未脱离垮掉一代时期的人物银幕特征)通过三段进展纠葛,将“恶意欺骗”转为“顺势生存”的情感认同,来完成这部反应时代特征的公路片。
如法国新浪潮中的很多人物一样,它们随风而来,随风而去。“低成本制作,素人,极少的表演痕迹(摄影灵活,自然光效,尤其是在“父女俩人”各种欺骗桥段的设计,灵活有趣;剪辑节奏变化快,不拖泥带水,尤其是在追逐戏份上(部分穿插以固定摇移的方式捕捉运动的全过程)当然,这也受到了同一时期电视业的影响(这也是一条回答戈达尔在与伍迪·艾伦的对谈上,电视对创作者的影响疑问);剧作上的对白并不重要,并没有紧扣因果的情节(看点在于:大小演员的运动与经过预先排演后的默契配合)结局也顺势升华为开放式结局。
如果天赋、技术与智慧等因素相同时,一部作品的伟大则在于作者对负面的处理。即三幕中反应时代特征的三种反面人物,同样富有来源于生活的小智慧与情感魄力的多样配角,为了“贪欲”不断升级骗术的那些幽默且精彩的桥段,高潮迭起,应接不暇。
剧作原理上,反抗主人公的对抗力量越强大越复杂,人物和故事必定会发展的越充分。《纸月亮》的做法则是减少了外在对抗,这些反面人物几乎不与主人公存在直接对抗,而是通过其他人或是主人公的意志和欲望来促使故事发展,这不仅揭示了人物性格真相,还改变了人物内在本性的弧光(无法判定变好或变坏)。
(半个世纪的电影制片制度受到了动摇,传统美学遭受打击,但从其意义上证实了一点:新浪潮时期的美学革命是有价值的)
大约直到玩私酒被抓之后为止,这部电影在一切方面都是教科书:如何写剧本,如何摄像,如何剪辑,如何表演,如何配音乐。几乎只有在约翰·福特和塔可夫斯基的好作品里才能看到如此的从容而深刻的完美表现。这不是一部通俗喜剧:我们并没有准备好面对夜晚旅馆房间粗糙而温柔的光线,收音机旁的笑容,还有那个有着德莱叶式奇妙苇草的小山坡、Tracy Delight在天空背景下带着隐隐约约的奇怪哭腔说的那段话:这比塞林格式煽情要略胜一筹,这几乎接近了社会现实主义。
然而从被抓开始,电影经历了一种微妙的退行;这是画布上本来就有双眼的龙突然(以难以言明的方式)弄丢了一只眼睛。更糟的是,这后半部分污染、几乎抹去了之前隐约而连绵不断的现实/生活性(在那里我们需要意识到,喜剧——几乎与浓密的表象相悖——仅仅是和孩子一同属于某种元层次的一层奇妙光环),取而代之的则是一种退化的东西。前面部分也有十分政治正确的情节,而后面也有不妥协的元素(至少不是Moze回去找她);问题在于灵性的丢失。维斯·安德森的问题也全在此处;顺便一提,至少看上去他从博氏的精准构图、反打技术(包括标志性的“小津式”中轴特写)中学到了许多。
B+
这是一部拍于70年代的黑白公路片,故事设定发生在大萧条时期,为体现这一历史背景,影片中主角所到的每一个地方,都极其空旷,人烟稀少,除了Addie与纸月亮合影的游乐场,导演用外部环境反差设置来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是我非常欣赏的拍摄手法。
影片整体基调较为轻快,Moses和Addie这对假父女前期坑蒙拐骗相当顺遂,让人逐渐忘记这还是一部犯罪电影,直到贩卖威士忌情节的到来,相当于明示了禁酒令的存在,这里真叫人拍案叫绝,一方面与前期9岁小女孩可以老练娴熟抽烟的设定完美呼应,讽刺了萧条亦讽刺了禁酒,酒可解忧,烟能消愁,若无忧愁,无需烟酒;另一方面,顺应了“犯罪电影+禁酒令=流血不流泪”的客观规律,让主角在这一作案环节里翻车,挂小彩吃大亏,也还算手下留情。
我喜欢结尾让Addie跑回来找Moses的情节设置,这和我的预期不同,但禁得起推敲,毕竟天才萝莉一直强过嘴炮大叔,在萝莉视角下,从来不是你选择我,而是我选择你,因为“You still own me 200 dollars”。
《如何写影评》第一章的练习之一是:先批评…再辩护。第一章展示了很多关于《穷山恶水》的评论,正好昨天日历是《纸月亮》,又正好n站资源也免费下载量,还跟《穷山恶水》一样是公路片,所以看完简短写几句试试。先尝试写批评。
《纸月亮》讲述了一个商人莫塞斯将意外去世的情人的女儿艾迪送往艾迪的姨母家的一路上发生的故事。两人上路之初,有一段简短的戏,在二人第一次合作卖掉一本圣经之后,坐在副驾驶的艾迪微微笑着,开车的莫塞斯扭头看了她一眼,嘴角微微上扬,然后又看了一眼,露出了非常明显的欣慰的笑,而当艾迪告知他还欠她85.74块时,莫塞斯的笑凝固住,又恢复了冷漠的表情,而艾迪依然笑得快乐。
这一段只有一句话,二人表情戏非常精彩。同时这段戏也很好地表现莫塞斯的性格。不久前他才对艾迪说了伤人的话,随后艾迪却主动站出来帮他解围,于是他两次扭头,是在确认艾迪的情绪,第二次扭头看到艾迪在笑时,自己也笑了起来。他的笑并不单是因为发现了艾迪的利用价值,自然还带着对艾迪的感谢。而当艾迪精确报出欠款数字时,或许他觉得艾迪的所做还是为了钱,或许是想起了自己本不该处于这种麻烦之中,或是别的原因,他又变得冷漠。这一段在21分钟左右,虽然出现较早,实际其表现出的东西贯穿始终。莫塞斯作为一个商人、一个骗子保持着自己的精明与狡猾,更看重自己的利益,尽管对艾迪的也有一定感情,但总是讨厌占据上风。艾迪对莫塞斯一直很好,心里当他是亲生父亲,莫塞斯却不管她抽烟、不主动关心,总是在艾迪做了一些事情之后被动地巩固一下与她的联系。这种矛盾在全片反复强调,而经历了一件又一件事后,我们只见艾迪的可爱形象而看不到莫塞斯的性格转变,最后二人关系转折就会显得突兀,故事的结局完全是“温馨的堆砌”的结果。
提完之后感觉这个问题并不算深刻,对于本片也不难反驳,但写了这么久了懒得改了。以后看别的电影时可以留意一下这种转折或者所有转折。然后下面是反驳。
对于莫塞斯的性格转变可以基于“父亲”这一身份展开。“生父”一次在片中被反复提及,艾迪心里始终当他是亲生父亲,莫塞斯当然早就考虑到这种可能,但他一直在否认。在第三个小故事结尾(莫塞斯被打)到全片结尾之间,我们可以看出莫塞斯一直有对父亲这个身份的思考和犹豫。当莫塞斯被揍得鼻青脸肿还被抢走了钱,落魄地坐在地上,轻声把艾迪叫了过去,艾迪在他身边安慰他一切会好起来的,莫塞斯一言不发,只是转过头看着艾迪,艾迪看穿了他的心思:“你打算送我到比莉姨妈那里去了吗?”莫塞斯点点头。
莫塞斯从一开始就不愿被当作艾迪的生父,这种想法深植于心,让他始终冷漠、不愿承认他很喜欢这段有人陪伴、互相关照的生活,经历过许多,当他慢慢敞开心扉,现实又突然来打了他的脸。他不过是一个行骗的商人、一个不负责任的男人,没有稳定的生活,此刻被人打倒在地上,失去一切,狼狈不堪,他明白不能让孩子一直与他过这种生活。此刻他能做的只有彻底否定自己,否定他们的关系,将艾迪送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莫塞斯眼神中透露着复杂的情绪,包含着不舍,也包含着对艾迪更加长远的关心和保护。到了影片最后,艾迪追上莫塞斯,两人最后还是一起上路。这一段戏同样没有复杂的对话而更着重表情演绎,同样提到了欠钱,但这次莫塞斯的表情或是眼神与前一次完全不同。从一次重大打击带来的失落,到其态度的转变,再到重新上路,完成了莫塞斯人物的成长。而当两人开着破车身无分文却心怀希望再一次出发,也对应了罗斯福的那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爱情故事》男主和亲女儿上演假父女公路行骗记,最后建立相依为命的亲情套路被《完美的世界》学去;小女孩真·人小鬼大双商在线,拿下奥斯卡最年轻女配,扮笑解围叼烟吃醋,看穿俗世的漠然表情酷到没边;商业伙伴关系以及性别意识的觉醒和战友占有欲;“答应我,长大后不要欺骗男人”;大不了从头再来
轻松的笑,温情的感动。30多年前的电影,电影语言却简洁得足以让现在很多影人惭愧。导演以人类同情与友谊为主题,精心安排了各种配角人物。导演有意把故事发生的背景安排在30年代的美国中西部的小城镇,并让主人公千里跋涉,途经各种磨难,真实、细腻地描写了现实生活以及人物的性格。l 导演
似乎指出了另一个可能,利用较老的画面设计去拍摄新时代的表演方式会是什么样。本片的表演足够自然 无论男主还是女主小萝莉都尽力剔除了夸张的一面 自然地不像话 而彼得博格丹的过于传统(甚至比西德尼吕美特还要夸张,很多单场戏节奏简直就是电视冲击好莱坞前的模样)的设计又使得对峙饶有趣味,很奇特的一部电影。
Peter Bogdanovich前几部都挺厉害,可惜之后连续赔钱,又赶上Dorothy Stratten谋杀案,也是时运不济。Tatum O'Neal的奥斯卡低龄纪录(10岁)估计很难撼动,也有人认为她应该报女主角,那女配得主可能就是《驱魔人》里大她四岁的Linda Blair。奥斯卡公布提名时,Ryan O'Neal正在英国拍《巴里林登》,得知自己落选而女儿入围,气得当场打了跟在身边的Tatum,这事库布里克的女儿也证实过。奥斯卡颁奖礼,Ryan根本没出席,母亲Joanna Moore因酗酒吸毒失去监护权,最后Tatum是自己一个人去的。
奥斯卡史上11位不到12岁就提名/获奖的演员:1. Justin Henry 8岁《克莱默夫妇》男配角提名;2. Jackie Cooper 9岁《淘哥儿》男主角提名;3. Quvenzhané Wallis 9岁《南国野兽》女主角提名;4. Tatum O'Neal 10岁《纸月亮》女配获奖;5. Mary Badham 10岁《杀死一只知更鸟》女配提名;6. Quinn Cummings 10岁《再见女郎》女配角提名;7. Abigail Breslin 10岁《阳光小美女》女配角提名;8. Haley Joel Osment 11岁《第六感》男配角提名;9. Brandon De Wilde 11岁《原野奇侠》男配角提名;10. Patty McCormack 11岁《坏种》女配角提名;11. Anna Paquin 11岁《钢琴课》女配角获奖。-源自网络
博格达诺维奇不只是口头上的崇古非今,在其自家电影当中,他也的确是努力遵循尽量画面叙事的古典信条。个人就非常欣赏《纸月亮》中这个借以刻画小女孩聪颖善良的小桥段。首先,第一次敲门。男人与小女孩并排站在门前,开门后,导演并没有特别以主观视角交代小女孩的观察。因为门口站的这一家大小的阵容实在太过醒目,根本无需插入特写强化,观众已然了解真切。于是你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正在男人一门心思推销赚钱的当口,小女孩突然插嘴说钱已预付,并把手里的书递到了憔悴而茫然的母亲手中。男人一时无语。接下来导演巧妙地省略了男人对于这份意外慷慨的态度直陈,而是马上再接下一次的推销叩门镜头。镜头转回,此时女孩已不许并排,而是远远蹲在车旁等候。相似情景下,不同的位置空间变化,含蓄生动地传递出……https://www.douban.com/note/264956359/
大萧条期间,卖圣经的孤独男人和坚称是其女儿的腹黑小罗莉边抽烟互呛边坑蒙拐骗。黑白的画面填充了情感的质朴,人物反类型,故事和手法简洁干脆得让人诧异。山一程,水一程,凶猛的童年开着老爷车,永远奔驰在路上。
8.5/10。1930s大萧条美国:一对假父女(骗子商人男主和他过世情人彪悍机灵的女儿)在公路旅程(一起行骗、因男主追势利女而产生矛盾、把女主送到领养目的地、等)中从矛盾重重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温情故事。影片有着精致而干净的高水平摄影(一些地方运用红色滤镜让白色块显得更凌厉),运镜与场面调度精准娴熟,各种幽默也很有趣(整体水平≤8.5,三观不正也许削弱了笑点(?))。话说不知《中央车站》是否有受本片启发?
一番波折之后,有惊无险的二人终于抵达了终点,但看着即将离自己而去的埃迪,一种名叫“不舍”的情感充满了莫塞斯的内心
"You still owe me 200 dollars."
可与62年的《洛丽塔》、94年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并列为三大萝莉电影。苏·莱恩演洛丽塔时16岁,娜塔莉·波特曼演马蒂尔达时13岁,塔图姆·奥尼尔演埃迪时只有10岁,年龄最小的演得最好。萝莉非常凶猛,大叔注意绕行。
对上世纪大萧条的美国,总有一种深沉和质朴的感情。
小女孩的演技真是绝了,怪不得会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实至名归。两人在旅途中关系由紧张逐渐变为依恋,而突然出现的第三者也增添了更多矛盾和看点。现实中小女孩与男主是真的父女,一模一样的下巴可是货真价实。黑白电影真是有其独特的魅力。
1.“你知道麼,我都不能肯定你是不是我爸爸,雖然過去我叫庫斯諾先生作爸爸,那隻是他摸摸我的肩膀,拿些糖果什麽的給我,還有普裡查得先生,他笑起來很漂亮,但是他們都沒教給我任何的東西。”2.我們出發,卻不知道目的地在哪兒,就這樣遠行,對一切都充滿希望,即使行騙,即使爭吵,我們都在一起
三大萝莉电影之首名不虚传,美国人的印象派永远伴随着双关,就如同波粒二象性,既可以说是围绕又可以说充满纠葛,而男人与萝莉之间潜移默化的微妙早已始于粒子之间传递出的美妙月光之中
第四届电影节,领跑影片。5月8日观影。结尾一幕他看到照片,我在想他到底回去接她么?结果她跑过来了,真是一个完美收尾。她看到自己喜欢的钢琴,那个家庭确实不错,还是主动离开了,这个收尾实在太好了。老婆常说喜欢看我和闺女吵架,当事人可能不明就里,看完这影片才知道,那的确很有意思。PS:小女孩吸烟的姿势实在太成熟了,和她妈妈学的吧。影片摄影赞。剧本赞。结尾回到开始,一台破车,不同的是人多了一个,说人生过的是人,就是这个意思吧。你过去了,留下下巴。2020年2月25日全家一同观影。有些经典段落我们暂停,讲一下骗术。
在STAR CHANNEL看到,日文字幕……但是好喜欢。尤其是addie抽烟的样子,好酷。哈哈
想起了“中央车站”,都是陌生人通过在路上培养出来的相濡以沫。最后小骗子提着行李奔向大骗子的时候我内心一片柔软,那些自己选择的“亲情”可能真的比血缘更深刻。
我最爱的电影之一~~那对最酷的父女骗子~
“你还欠我200块!”你们俩脑子真灵!要的就是你们这种深深相爱又相处得一脸不爽的和谐感,虽然你们以后应该都是要判刑并且作为家庭教育的失败典型案例供后人警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