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吉庆街闹市中央,经营着一家颇具特色的小餐馆。店老板来双扬(于慧 饰)美丽率性,生活的磨炼让她早已没有小女子的惺惺作态,反倒是多了不少的豁达。来家一共姐弟四人,一奶同胞,弟弟来双庆在工厂开车,和老婆小金是同穿一条裤子钻营求利的市井小民,但人品怎么折腾也算计不过运筹帷幄的来双扬。在电视台当主持人的来双瑗(盖丽丽 饰)远离油腻的街区,和丈夫过起精品生活,可是无法承受来自感情的考验。来双久(邵峰 饰)被人陷害染上毒瘾,本应拥有大好前途的他跌到人生谷底。当代社会的众生缩影,小人物品尝着最真切的苦辣酸甜……
本片根据作家池莉的同名小说改编。
武汉有条街,叫吉庆街,在女作家池莉的小说《生活秀》中,这条街是人类生活的缩影,这里浓缩了一个城市所有的影像,这条街也有一个风情万种的女人,来双扬,她是吉庆街的市井玫瑰,有刺,但却柔软。 吉庆街是一个鬼魅,是一个感觉,是一个无拘无束的漂泊码头;是一个大自由,是一个大解放,是一个大杂烩,一个大混乱,一个可以睁着眼睛做梦的长夜,一个大家心照不宣表演的生活秀。 每个城市都会有这样一条熙熙攘攘的街道,白天可能人们行色匆匆,夜晚月亮星星闪耀下,各种摊位林立,美食众多,人流攒动,叫卖声、吵架声与酒瓶子相撞的声音,与空气中炒锅、大勺、焦炭上铁丝网上的烤肉滋滋作响声交融,声色俱全,俨然就是汇集了这座城市的烟火之气。 最能在作品中写出武汉烟火气的作家当属池莉,这个最爱武汉的女作家在她的许多作品里都写过武汉,《生活秀》、《汉口永远的浪漫》等。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里有她的《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读完对武汉夏天体温表爆了的热度咋舌,里面还有一系列武汉的好吃的,老通城的豆皮,一品香的一品大包,蔡林记的热干面,谈炎记的火饺,田恒启的糊汤米粉,厚生里的什锦豆腐脑,老廉记的牛肉枯炒豆丝,民生食堂的小小汤圆,五芳斋的麻蓉汤圆,同兴里的油条,顺香居的重油烧梅,民众甜食的汁酒,福庆和的牛肉米粉。读完也和里面的王老太一样口水喷了出来。她用十六个字来形容对武汉的感情:爱恨交加、微妙复杂、不由自主、难以言喻。 张爱玲笔下逃不过电车叮当驶过的旧上海,老舍心心念念要续写北京城门楼下的老茶馆,沈从文永远忘不了他的凤凰古城,萧红怀念的是呼兰小镇自家的大花园。池莉笔下的武汉,有江湖侠气、市井痞气、率性兵气,麻辣火气。武汉三镇,人员复杂,五湖四海,人性复杂多面。这里的草木建筑,人情冷暖都是活生生展现在池莉面前,任她下笔拮选。 吉庆街现实生活中就在汉口,池莉生活用心写作描绘的地方,汉口的风,渡口的船,还有那川流不息吵闹不止的街头巷口,如七色板一般调染着日常生活的底色。她笔下的武汉人,武汉的市井生活总是那样性格鲜明。 与天下的日子一样,吉庆街的日子,总是在一天一天地过去。早上,太阳出来了,人也出来了,各式各样的,奔各自要去的地方,脸上的表情,都让别人猜不透;黄昏,太阳沉没在城市的楼群里面,人也是各式各样,又往各处奔去,脸上的表情,除了多出一层灰尘和疲倦,也还是让人猜不透。若是抽象地这么看着芸芸众生,只能觉得日子这种东西,实在是无趣和平庸。也只有日子是最不讲道理的,你过也得过,你不想过,也得过。人们过着日子,总不免有那么一刻两刻,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口里就苦涩起来,心里就惶然起来,没有没落的。吉庆街的夜晚,便也因此总是断不了客源了。吉庆街是夜的日子,亮起的是长明灯。没有日出日落,是不醉不罢休的宴席。 吉庆街上有喧闹的人群,有庸俗的生活,也有生活层面之下的无奈与疼痛。生活就是这样,平静之下才是汹涌的暗流。吉庆街上的人都被生活磨去了棱角,大家为生活奔波,为生活流泪,但也面对生活扬起脸庞。不管是微笑还是嘲笑,他们有血有肉,率性而为,可以饮酒作乐,可以愤世嫉俗,也可以有哭有笑,敢爱敢恨。 在小说《生活秀》里卖鸭脖风情万种的来双扬,被生活这张大网牢牢困住。母亲早逝,父亲逃离家庭另娶,弟弟吸毒,哥哥嫂子心心念念想来分家里的老房子,而她离婚一个人,一手忙于事业,一手托起家庭重担,每天疲于拼命,忙着处理生活给予的各种矛盾。人生可不仅仅是鲜花盛开,也有暗礁险滩,对于吉庆街的人,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人,大家不都是见招拆招,疲于应对么?在疲惫的生活中也会升腾出英雄梦想来,提起胸口一口气,遇佛杀佛,遇鬼杀鬼。当过医生的池莉用笔如手术刀一般划来生活的表面,将一切现实与本质明晃晃就摊开来,回望来,我们是旁观者,我们也是亲历者。 带刺的来双扬,又一个老板娘? 关于老板娘,影视著作中有很多鲜明的角色,比如徐克电影《新龙门客栈》里娇俏妖娆的金镶玉,大漠中放声高歌,裹着“龙门客栈”的大旗从屋顶跳下来。比如集各大武侠小说桥段的新加坡电视剧《莲花争霸》中,一抹残阳,红装凤二娘独自骑行,唱着笑红尘,脚踝处铃铛作响。这些果敢智谋双全的女子,在纷乱的江湖中,大漠中开客栈,做着刀尖上淌血的生意,用一张八面玲珑的笑脸看这世间人情。《生活秀》中的主人公来双扬就是这样的女子,来双扬是一个单纯卖鸭颈的女人。来双扬却不是一个卖鸭颈的单纯女人。 她独立,她敢闯敢拼,是吉庆街第一个个体户,她在街上买臭豆干子养活一家人,为弟弟开饭店,兄嫂不争气她花钱悉心培养小侄子;她顾家,用现在的话来说来双扬就是一个标准的扶弟魔,为了自己的弟弟,她几乎牺牲了自己的一切,拼命做生意赚钱,因为要用来支付弟弟戒毒的费用。要经营久久饭店,她的鸭脖摊位,她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她泼辣,她是吉庆街的招牌,谁也不敢招惹。她曾经痛骂离家的父亲与后母。面对不讲道理的嫂子,她果断冷静,提前做好了肉搏的准备,软硬兼施,恩威并重。面对想夺房产的外人和兄嫂,她四处斡旋,以退为进,收买人心,她也市侩,她撮合阿妹与房管局科长儿子的婚事,成功夺回老房子;面对感情,她也主动出击,对她暧昧两年多的卓老板,她选择邀约相会。 当吉庆街夜晚来到的时候,来双扬出摊了。她就那么坐着,用她姣美的手指夹着一支缓缓的燃烧的香烟。繁星般的灯光下,来双扬的手指闪闪发亮,一点一滴地跃动,撒播女人的风情,足够勾起许多男人难言的情怀。 来双扬身上有一种风尘女侠的气质。古龙在《萧十一郎》里塑造了一个“骑最快的马,爬最高的山,吃最辣的菜,喝最烈的酒,玩最利的刀,杀最狠的人”的风四娘,她美丽聪明,武功了得,带着青春少女的纯真和成熟女人的风韵,可万般皆好唯独内心寂寞。来双扬就是现实生活中的风四娘,她被吉庆街上的同行们嫉妒着,被来吉庆街的男人们觊觎着。她懂得在什么场合使用什么姿态,所以她的生意最好,所以那个被她手指吸引来的卓老板,连续买了两年多的鸭脖。 来双扬在疲惫的生活中想寻求一份似乎可以依靠的情感,她将这种情感投射在暧昧两年的卓老板身上,但结果她主动之后又再一次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只是卓老板中年欲望的一个纾解,而这个结局,是来双扬早就预料到了的。主动出击,潇洒分手。来双扬没有悲伤。这是来双扬意料之中的事情。来吉庆街吃饭的,多数人都是吃的心情和梦幻。 小说的结局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如电影一般,可以想象。来双扬在嘈杂的吉庆街上,花大价钱指甲上的钻石闪烁着霓虹灯的光芒,指间的香烟忽明忽灭,她的下巴依旧扬起,还是最美的角度。抖落尘埃,眼波流转,万事看淡,心中还是有所想,随缘去吧。吉庆街滋养着她,她也依旧是吉庆街上最鲜活的风景。 吉庆街的来双扬,这个卖鸭颈的女人,生意就这么做着,人生就这么过着。 雨天湖的风景,吉庆街的月亮,都被来双扬深深埋藏在心里,没有什么好说的,说什么呢?正是生活中那些无以言表的细枝末节,描绘着一个人的形象,来双扬的风韵似乎又被增添了几笔,这几笔是冷色,含着略略的凄清。 下次去武汉的时候一定去趟吉庆街 我的很多朋友就是当年读过池莉的《生活秀》,从此对武汉的鸭脖念念不忘。在武汉上大学的闺蜜也说武汉最难忘的就是过早,热干面。过个早,面窝,糍粑,欢喜坨酥饺,核糍,糯米鸡,一样吃一个。武汉的清晨是热气腾腾充满朝气的,武汉的夜市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池莉在《汉口永远的浪漫》里写浪漫指的就是汉口人的血性,因为热爱自己的城市,所以如花朵般肆意绽放。 万丈高楼孤灯几盏,为这座城市祈祷,或许下次会很快降临,很快。
比起生活秀这个中文的 片名,我反倒觉得日文的《ションヤンの酒家》即双扬的酒家 更贴切。
说是一场生活秀,完全是围绕双扬展开的,用女性主义视角来看,电影或者说小说都在围绕刻画双扬的心理变化。虽然双扬是个表面上看起来独立自信的女人,孤身照顾弟弟,经营着久久酒家,与父亲的房子斡旋,但内心在等待一个能带给她幸福的男子。在遇见卓老板之后,她的克制与内心难掩的欢喜,都在卓老板说:女人就是谁对自己好就想把自己嫁给他,的时候幻灭了。在阿妹怀孕时,劝阿妹把孩子打掉,说,女人不一定要生孩子才能做母亲....都是自己作的。的时候她已经决心不再对男人抱有幻想了。在最后,画家问她,你明天还在吗?的时候她回答说:在,我每天都在。可是此时她的在已和原来的在不一样了,更多的是为生活而存在。
重庆的人文风景给5颗星。陶红演技给4颗星。
故事情节给4颗星。
记得2004年奥运会那时,一帮人聚在一家餐厅吃饭。电视上正直播西班牙与美国队的篮球赛,而其中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子硬是从男士中抢过遥控器,非要看影视频道正在播出的电影《生活秀》,她还喊了声“啊,来双扬,我喜欢”,于是其它几个女孩子也跟着要看。好像“来双扬”成了她“心仪已久”的闺中密友。几个男人跟这个女孩子干起嘴仗。最后,那几个大男人,硬是执拗不过那个女孩,只好“女士优先”。
你是超级篮球迷,自然想看看邓肯对加索尔、艾弗森对纳瓦罗的对决结果。可静默不语之中,你又不觉为那个女孩子暗自窃喜,毕竟喜欢看电影乃是有福之人,何况又是这样一部如沐清风的电影。电影只看了半个尾巴,就又转到篮球赛上了。这时,连你喜欢之极的“小鬼魂”艾弗森,也不觉让你走神。你对她为何如此喜欢《生活秀》,还是不免有一点好奇,虽然你不认识她。侃侃而谈之际,你就问起这事。她很平静的说:就是喜欢这部电影中的那种味道……
其实,你对她回答的这句话,那当下的反应还是有点失望。可几年过去了,当你回味起她讲的那句话,以及她对屏幕上那专注的神情,还有你对《生活秀》的剧本与电影的反复研读后,居然你也是得出同样的结论:就是有味道。是什么样的味道呢……很难一语道尽。可以肯定的,就是那种经得起咀嚼与品咂的悠悠滋味。
你想,正如霍建起导演之前的《那山、那人、那狗》、《蓝色爱情》和后来的《暖》等影片一样,链接并一以贯之的依然是那种清新、淡雅和简约的叙事诗风格。更为可贵的是,其中又蕴含着朴素、幽情又真诚的人文关怀,加之影像的精致构建,使影片总是弥漫着静美的流动风格和雅致的生活情调。她既是现实的,又是艺术化的;它既是生活化的,又幽深的徜徉在潺潺的清泉之中。
也是在2004年5月初,你在同里参加一次剧本创作研讨会。在会上原潇湘电影制片厂厂长康健民,谈起一件往事,至今让你记忆犹新。他说:“当初筹拍《那山、那人、那狗》时,有很多人不看好。我就跟导演说,就是要拍这样一部艺术片,哪怕一个拷贝卖不出去也要拍。因为我认定这肯定是好的东西。结果,没想到,在日本就有几十万人走进电影院观看,光票房就创造了大陆艺术电影在日本的最高记录,而且,人们一直还在追着看……”
1993年国庆节,你去了重庆。记得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你坐在市中区解放碑的一个茶馆里,静静俯瞰着街上的如织人流。涌动在内心的并非只是嘈杂的市井。在喧闹中,不知不觉,你就对这种流动的景象心生欢喜。你想,这个城市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味道。这种麻辣、爽快、飘逸又无比坚韧的城市特质,构成了“雾都”的独特魅力和符号。“缆车”时时滑过嘉陵江上空,让人大饱眼福;而“棒棒军”则在长江朝天门的阶梯上步履蹒跚,又激起你的无限感慨。
而把汉口的“吉庆街”“空降”到重庆,真是再好不过。虽然汉口与重庆有着同样的城市特质,但其市井嘈杂之感与凝聚之味,重庆则显得更具张力与质感。这就是有人惊叹“来双扬与重庆姑娘无异”之说的由来,这不能不说是导演的独到眼力与开阔性。池莉的这部小说《生活秀》、方方的小说《行为艺术》,自然皆是武汉的事。后一部改编成剧本《蓝色爱情》,导演把拍摄地选在大连。真是绝了,就其自然背景来说,大连有蓝色的大海,其开阔性,显然是武汉所不能比拟的。于是,“行为艺术”有了更广阔的阐释空间与发挥。
常听到有一种说法:经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大多总不如小说那样“经典”。但你觉得小说与电影本来就是两种艺术形式,不可类比。连莫言都说过:“小说是我儿子,电影是我孙子。”虽说得过于直白,却显出其中的道理。总不能拿儿子与孙子比来比去吧。不说一代更比一代强,但应说各有各的精彩。实际上,更多的是好电影提升了原小说的高度,为小说添光彩。流动的影像物化了小说的立体感,其视觉语言的含蓄性也是小说所没有的。
难能可贵的是,由思芜改编的《那山、那人、那狗》、《不能说的秘密》、《蓝色爱情》、《生活秀》、《暖》等剧本拍成电影后,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这很不容易。你想,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力,没有长期累积的生活底蕴,没有对视觉语言的娴熟把握,一般人是很难企及到思芜剧本中的这种深度、高度与广度。思芜其中的剧本语言,本身就清新流畅,宁静简约如诗,让你常常掩卷长叹。
从报上看到,因为电影,霍建起导演在日本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你想,这是一个电影导演厚积薄发的结果,也是其功力深入人性骨髓的使然。以日本人的文化素养,他们所津津乐道的肯定是那种经得起岁月打磨和品味的“经典”;也是日本人一种似曾相识又不一样的全新体验。似曾相识,就是日本人的艺术感,向来就建立在对人性幽微探索的兴趣上,他们更愿意去品尝,而不是过一下快瘾就“拜拜”。经不起回味的东西,在日本是没有市场的。如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和当今的山田洋次这些导演等等,无一不是探讨人性的电影大师。从不张扬,不造作,更不追求功利。一切自自然然又理所当然。全新体验,则是霍导的电影,给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从中感受到与他们迥异的丰富人性与光芒。
因为霍导的电影,在当今中国影坛极为独特,犹如一坛沉封过久的开坛老窖,醇厚得沁人肺腑。只要你愿意去细细品尝,只要你不带任何先入为主之见的去静静观赏,相信都会得到一种难以言尽又深沉于心的味道。就是回味起来,也是恨不得把酒窖砸碎了,再痛痛快快的沉醉一番。如是,这就是《生活秀》这种电影的无穷魅力,幽微的探索人性光芒又情趣盎然、生机无限。一如霍导这样的创作者总是包裹在低调、淡然又深厚的艺术功力之中。
“生如樱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虽《生活秀》或者说霍导的系列电影不仅限于此,但你却觉得其醇味十足、弥足珍贵又不可复制。
2007、10、16
乱七八糟的想法,无逻辑,怎么想的就怎么写了。
整个影片让人感觉既简单,又错综复杂。简单的点在于影片只是围绕个体户来双扬的个人生活展开的,复杂的在于与她有关的每一个人的故事都有所提及,且令主人公很无奈也无法解决,很琐碎但又很难解决。影片最优秀的点在于它的真实性,吸引观众的点也在于它足够真实。作为一场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活秀,来双扬的生活是痛苦的,她承担着养育弟弟妹妹的生活责任,而这个弟弟一点也不省心,还要承担上段婚姻、流产带给自己的伤痛,她渴望着遇到一个为她点烟能带她逃离这无边的痛苦的人,她想得到救赎,但最后发现没有人能给她救赎。影片刻画的女主人公,既立足当下,也透露着过去的经历,还展露了未来,具有层次感。
来双扬为了顺利拿回老宅的房子,她让阿妹嫁给了房管所张所长的傻儿子。在这场戏之前,有很多的铺垫,例如张所长的拒绝、来双扬劝阿妹放弃自己吸毒的弟弟等。当那场婚礼与自己的房子挂钩后,人物的变化十分微妙,来双扬在婚礼现场游离的眼神、在阿妹婚房看到的阿妹手臂上的伤痕,让观众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来双扬经济独立,不仅在事业上做的得心应手,十分出色,还能圆滑的游刃有余的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她处理好与张所长的关系、与后妈的关系还有与卓雄州的两性关系。具有明显的个性独立意识,她在思想上也不依附男人,但她原本其实是想要一个依附的港湾的,但经历让她发现男人不可靠,这显示出来双扬由传统的女性意识逐渐转变为具有追求自身价值的独立意识,而这种意识的成长是被动的进行改变的。
在这部典型的女性主义影片中,男性的角色处理的十分不堪,所有的形象都是没有追求的、颓废不堪的,以此来衬托女性形象的强大,在这部影片里,父亲是胆小懦弱没有承担养育子女责任的,哥哥是什么事情都要老婆阿金做主且自私懒惰的,弟弟是沉迷吸毒毫无担当烂泥扶不上墙的,前夫也是不中用的,而曾寄托着来双扬未来希望的卓雄州也只是想要一段露水姻缘而已。所有的男人都是不顶用的,他们没有来双扬的勤劳努力,没有来双扬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男性在这部影片中的处理是贬抑的,是与女性对立的,也有点扁平化。
整体来说,影片作为女性主义影片,引起了观众对于女性的思考,也树立了经济上独立自主,情感上不依附男人的当代女性形象代表,来双扬是当代女性形象的典型,作为女性,我们也有着自己的理想追求,我们不能也不敢将所有的一切寄托于男性。影片对于当代女性的处境作了十分细致深刻的描写,令人深思。
陶虹的眼波流转尽显武汉女子的风情。怀念轮渡。。。
电影要是采用武汉方言会更加有味道一些,氤氲的武汉很美,夜市繁荣热闹,卖“辣鸭脖”的陶虹在这条小街显得风情万种,妩媚动人,可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样的姿色与胆识俱佳的女性总是败在掌握着资本和权利的男人手里。雨中那场戏当代社会里女性的窘境被一览无遗,想谈感情,却被谈了身子。
从前一直没有看得起陶虹,看了这部片后我……
闹市街香烤串店,烟火气息十足。陶红这部电影里太有风韵了。最近CCTV6放映室一直直播千禧年前后的DVD时代的电影,画质还挺好。【CCTV6放映室双十一爱情片零元购·哔哩哔哩直播】
其实隐约觉得看过一遍,还是没忍住在重压之下重看一遍。其实离过婚不见得就不愿意再结婚啊。另外,在池莉的影响下我很早就喜欢上了武汉这个城市。也许它那很干净,没有我的很多回忆。
喜欢上池莉的小说后,才真正去看这部电影。陶虹这里的表演还真有味道。
应该就是讲小老百姓的事儿吧?看完之后没有太大感觉,是因为生活体验少吗?
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她无论外表多么能干多么强势,也不过是个渴望拥有一份安定的爱的小女子。
苦命的女人啊,此陶红,彼陶虹,一个偏旁的差别,既然连脸蛋都长的差不多。陶泽如在电影《大鸿米店》的那个衰样还是一如既往,没改变。好吧,我承认我不喜欢这样的片。
瞟过第十放映室的片段,研读过池莉小说原著,勉强算个数吧。。
比电视剧版的《生活秀》差很多,可电视剧是我在02年夏天看的。那种气氛和味道,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让人忍不住耽溺其中,我还是当耽溺贝吧。。电视剧的主题曲也很好,我记得是雷蕾夫妇的词曲。
陶红真美,夜市摊西施,看得人蠢蠢欲动的。
总感觉跟原著差别怎么那么大。陶红不应该是女主角的最佳人选,也算靓,却不够辣
比小说多了辛酸和无奈,但没有小说的痛快。
陶虹太飘零了(本来想打的字是那个凡俗的漂亮,谁知蹦出这么个词,倒更贴切了~)
看了,忘记了,没什么印象的片子。
http://www.56.com/u30/v_NTYwODY3MzE.html
陶红太美了!!!池莉倒是挺善于刻画性格泼辣、骨子传统的武汉女人的!《万箭穿心》里的颜丙燕也是。陶泽如那个角色更适合胡军。陶泽如还是太“人民艺术家”范儿了。
多年以前看的,已记不得剧情了。大疫当前,每天CCTV6电影频道都有一期《两地书》节目,今天是由陶红主持的,当年也是因为电影《生活秀》喜欢上了这个演员!今天这期节目她用曾经在电影中扮演的武汉卖鸭脖老板娘的故事展开,歌颂了疫情期间武汉餐饮老板无私的奉献。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比起这部小说,电影的改编算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