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研究生凯特(詹妮弗·劳伦斯 Jennifer Lawrence 饰)和她的导师兰道尔博士(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Leonardo DiCaprio 饰)在一次研究中震惊的发现,一颗像喜马拉雅山那么大的彗星正在全速向地球靠近,不出意外的话,6个月之后,这颗彗星会抵达地球,将这里的一切都毁灭。
凯特和兰道尔找到了美国总统奥尔良(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希望她能够重视此事,可是,他们得到的却是嘲笑和蔑视。之后,师徒两人转而向媒体求助,决定跳过政府,直接向民众揭露这个秘密,效果当然也不尽如人意,不仅如此,凯特还因为泄露了国家机密而遭到了FBI的逮捕。当奥尔良总统深陷艳照丑闻中之时,她终于想到了这两个可怜的科学家,于是,她决定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借由政府之口将地球将要毁灭的消息昭告天下。
2022年5月补充:
现代社会的悲剧性也许在于,荒诞的现象往往不像公众号文章标题那样的简单。电影放映后的短短半年,我们对如何应对疫情有了新的理解。我和各位一样觉得美国对疫情的反应是糟糕的,但将其简单归因为美国人不是傻就是坏,也并不准确。当所有人都欢呼着将一个失败的美国脸谱化成一个极端时,我只是担心,我们会被这欢呼声推向另一个失败的极端。
-
Disclaimer 1: 文章与评分仅出于被学术界毒打多年的楼主个人偏见。由于导演前作《大空头》中深入浅出的地表最强科普,楼主曾对本片的期待颇高,却被口号化妖魔化的电影呈现方式摔得稀烂。但楼主也为真爱这部电影或者期待不同的人开心,三言两语,不为说服任何人,也不为与任何人争论。请不要问候楼主家人或教楼主做人,谢谢。
Disclaimer 2:总结给太长不看的朋友,不要对楼主断章取义!楼主从来不觉得电影不应该表现荒诞,也没有否认现实存在荒诞,讽刺现实的荒诞是很好的立意。只是荒诞在电影中表现得太差!荒诞太满缺少起伏,呈现过于直给,脸谱化,口号化,会减弱导演所表达观点,减弱提醒大家关注气候变化的效果。
-
我想你们还是会亲眼看看这部电影的。即使有烂番茄分数不及格,即使有北美影评人恶评滚滚。《不要抬头》中亮瞎好莱坞半壁的群星卡斯,和美国人面对灾难自缚手脚仿佛当前疫情的魔幻现实主义题材,让人很难没有对电影的好奇。
我可以理解有的观众很喜欢《不要抬头》,这也不是一部一无是处的作品。至少电影的卡斯都贡献了水准之上的演技,其中最值得夸的是饰演男主的小李子莱昂纳多。男主是美国密歇根腰部天文学家,他和他的博士生发现了一颗即将撞上地球的彗星,aka. planet killer。于是为拯救人类,命运把他拖拽出学术舒适区,与政府与公众对话。小李子演绎出这个中年nerd的拘谨和尴尬,让观众控制不住想给他擦汗的手。楼主也接受过学术毒打,我很心疼他。后来他在电视台有一段火山爆发式的独白,宣告天下我们死定了,也许是电影最具感染力的桥段。
而这段石破天惊的独白,导演亚当迈凯在采访中承认起初并不在剧本中,而是莱昂纳多自己坚持添加的。对此我一方面觉得,点睛之笔加得我要原地鼓掌;但另一方面又觉得,仿佛鲜花插在xx上,有些不值。
因为相比于昂贵的卡司,本片的剧本显得廉价得出奇。
出身周六夜现场(Saturday Night Live)编剧的亚当迈凯,似乎为观众编织了一场超长sketch小品。在这个彗星撞地球的超现实灾难故事中,各色人物使出浑身解数表现着荒诞,荒诞得用力过猛,荒诞得过于直白,满是做戏感。
总统与政客极度自私,深陷绯闻无暇顾及人类生死,毫无作为领袖的责任感;科技巨头只手遮天,在核弹飞船发射成功后在全球直播下终止拯救地球的任务,为了利润赌注于人类存亡,对摧毁彗星盲目自信而完败;媒体则粉饰太平,娱乐至死,而且与男主发展多人运动。不是说现实中大家都清白无辜没有问题,而是在彗星撞地球这样的大事件面前,电影一味地夸张这些问题,过分贬低了人类生存的本能。
亚当迈凯说他的故事灵感来源于气候变化,写剧本时疫情尚未开始,但疫情似乎帮他合理化了部分荒诞。确实过去两年,新冠仿佛人类荒诞的放大镜。但荒诞不应该是缺少剧情逻辑的借口,不是所有看不懂的东西都要用荒诞来解释。现实中的荒诞,从来是在理性的衬托下才显得荒诞,要知道正是在这荒诞的疫情中,过去数十年才能研制出的疫苗在一年内研制了出来,学术界、药厂与慈善机构也达成了史上最高效的合作,而否认新冠严重性的美国总统也被声讨被选民投出了白宫。相比新冠的现实,《不要抬头》的荒诞更为外放更为夸张,仿佛挑战观众幻想的边界,男女主和地球自卫局的科学家保持了理性,但其余人似乎很少有生存和保护的本能,几乎都在最大功率的疯狂中天旋地转。电影中的荒诞更多是对比现实,电影中缺乏理性,所以仍然显得儿戏,超现实。
另外一个支持电影荒诞感的,是电影中的总统仿佛川普本川。但在日常嘲笑川普之余,还有人记得川普曾经是如何批评建制派,如何语出惊人博得选票的吗?川普炮轰华盛顿的腐败与自私;炮轰媒体没有报道真正人民需要的内容,fake news如是;炮轰的对象太多为自己树敌无数。这难道不正是本片并不高明的讽刺方式吗?对社会各界的描绘扁平而脸谱化,妖魔化,然后毫无创新地大加重复,来满足选民对种种阴谋论的意淫,难道不是我们批评的川普当年的竞选方式吗?《不要抬头》的共同编剧大卫西罗塔(David Sirota)是正治记者与写手,被外媒诟病,他曾为Bernie Sanders竞选总统撰写演讲稿,让人忍不住怀疑他习惯性将口号式的叙事方式融入到了剧本中。
对社会话题的触及太浅,口号化,是电影的一大遗憾。不论是新冠疫情下的个人主义囚徒困境,还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各国博弈,都是具有深刻社会学机制的议题。导演前作《大空头》能把复杂难懂的次贷危机解释得晶莹剔透宛如艺术品,让我对《不要抬头》有过现在看来不切实际的期望。《不要抬头》完全放弃了任何概念或命题的解释,它只有直白的呈现。随着电影时间线推进,剧情也越来越平铺直叙,predictable。儿戏地应对灾难,注定会失败,美国外的航空力量会失败,科技巨头也会失败,总统也失去民心失败,天空飘过七字箴言:在座的都是辣鸡。
在电影批判一切的精神下,批判的力量也就因分散而变得蜻蜓点水,失去了痛感。剧情也是松散得一触即碎,很多戏份让人不明白其意义,为什么要讲小李子的男主出轨布兰切特的故事,为什么大表姐的女主又和甜茶搞到了一起?若仅仅是刷刷电影中的各明星脸,这些松散的废戏是真正对这么多出色演员的浪费。如果想要描绘末日下众生相,为什么要加入如此多的超现实夸张?还是说末日已至,who cares?
毁灭吧,累了。
我们在荧幕上看到的喜剧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超脱现实的,洒狗血的,纯碎追求喜剧效果的;第二种是通过喜剧的感染力,表达观点与态度的,让人在笑后有所触动的。这两种喜剧没有高低,周六夜现场的sketch小品更多属于第一种喜剧;但《不要抬头》并没有放弃观点的输出,它显然希望做第二种喜剧。亚当迈凯在采访中说,他希望观众在大笑的同时,能感受临裆一脚(”Hopefully from this movie we can get a lot of laughs and a kick in the pants”)。电影用一颗飞奔的彗星,拖着气候变化的隐喻,提醒观众反思,要避免电影的悲剧结尾,在气候变化面前我们所做还不够,这是能看出的电影想表达的观点。
我同意电影的观点,不过,我不看电影也同意电影的观点啊。《不要抬头》的超现实感,分散且过于直白的讽刺,恐怕都缺乏力量去感染真正的路人。环境主义者,末世论悲观主义者,抗疫不力的受害者,川普的反对者嘲笑者,米国水深火热新闻的众多读者,可能都同意电影的观点,并且随手送上志同道合的好评。但观点本身不是好电影的标准,真正的好电影首先是有感染力的故事,有感染力的镜头语言,有着自我剖析的深度,有着服众的叙事逻辑和路转粉的潜力,而不是相同意见的夸夸大会。为什么手撕鬼子不会出现在好电影中,即使我支持抗日战争,因为它的表现手法不仅超现实,而且不能感染人。
互联网时代,似乎世界没有连接得更加紧密,而使人们更加偏执,更加没有包容异见的空间,因为互联网信息的多样性允许我们沉溺于相同或类似的观点中,本能地排斥不同的观点。所以,现在的电影都会追求有着大量共鸣的观点;但过于依赖观点原有的群众基础,忽略观点表达的方式,就是lazy writing,自嗨而已。但凡时代变化,舆论变化,人们思想变化,如此电影便会被失去声望,露出自以为是的马脚。
欣赏好的电影有一个过程,一个被电影逐渐感染的过程,看完后会有所收获。没有电影仅仅因为有了所谓旋律,或者上了所谓价值,就要给它鸣锣开道,即使它确实是好电影。
而《不要抬头》是一个喜剧的矛盾体:它在追求观点表达的同时,要夸张化剧情与人物来达到喜剧效果。 单口喜剧教科书《喜剧圣经》中讲,喜剧效果来自于预期违背,对现实的跳脱与混合;但喜剧想要表达一个观点或态度,却需要一个来源于现实有着广泛共鸣的前提。而且要命的是,《不要抬头》想要观点输出的努力,体现在渲染一个悲剧色彩的结尾,试图带给观众一种悲剧现实感。可惜,这种现实感缺少前期铺垫,加上过多的跳崖式剪辑,电影的喜剧基调突然急转为悲剧时,让人兴致全无,嘴角抽搐,正如导演所说,如同临裆一脚。只是我们这些痛在裆下哭笑不得的人意识到的,大概不是要挽救气候变化,只能是,嗯,快乐的人也是要死的吧。
至于为什么导演要用喜剧表现悲剧,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主持人有个让人无奈的答案:
"Keep it light, fun. This is what we do here."
-
最后分享两篇楼主挑选的外媒影评,供参考:
//www.moviejawn.com/home/2021/12/10/dont-look-up-made-me-wish-for-the-end-of-civilizationnbsp
//tilt.goombastomp.com/film/dont-look-up-is-a-star-studded-misfire-from-adam-mckay/
一
有一天地球开始浑身瘙痒,他发现自己身上长了一大块牛皮癣,已经传遍全身。地球为自己当初没有在意小小的真菌感染而后悔不已。
于是地球挂电话给另外星系的医生朋友,恳求一个治愈牛皮癣的方法。医生朋友二话没说开了一剂药方,用快递将一颗能杀灭牛皮癣真菌的彗星软膏运往太阳系。这是抑制病菌、强烈杀菌的方法,能有效去除地球身上感染的病灶。
6个月后,良药彗星抵达地球,地球将药涂抹在身上,灼烧感传遍全身。地球强忍着药力过去,真菌被杀死,周遭的死皮还未脱落乍看起来像一片废土。
时间过去不久,新的皮肤又重新长出,地球的瘙痒被治愈了。
二
真菌在地球身上的由来已无从考证,有一说是什么东方盘古女娲补天所为,有一说是什么亚当夏娃偷吃禁果所生,从真菌的历史来看它们的数量和侵占地球的区域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而且也建立了自己所谓的文明。
真菌们当然不知道自己只是附着在地球身上的微小的细菌而已,各种真菌们种族建立了社会体系,发展出政治、经济、体育、医学、科学、娱乐等等等等他们认知的高端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甚至有些真菌能脱离地球去传染其他星球,可惜目前只是在其他星球上附着一会儿就回来,还没有大规模感染它们的科技手段。
突然有一天,真菌科学家们发现遥远的星系要飞来一颗彗星要撞击地球,自己赖以生存又时刻保护(破坏)的地方,为了保护地球(他们自己),科学家和政治家展开博弈,通过真菌科技、媒体和宣传争取真菌种族的延续。
三
真菌请认真观看《不要抬头》。
四
彗星牛皮癣软膏使用说明:瘙痒症状消失死皮消除后请继续涂抹一个世纪,确保痊愈。
YO,不知道大伙伴们看电影时有没有一种体验,就是某种电影靠特别的调性取胜,不慢热也不玩反转之类的,而是一上来开头10来分钟,你就能体会到你对这种电影的表达方式爱不爱。
今天要聊的《不要抬头》就是有着自身独特气质的影片,电影开始5分钟,黑幕出了一段话,就已经定位了影片黑色幽默嘲讽的格调。
这句话是出自幽默作家杰克·汉迪的单行笑话:“我希望我像我的祖父一样在梦中平静死去,而不是恐惧尖叫迈向死亡,就像他的乘客那样。”
之后紧接着下一分钟,影片又用打破第四面墙的表达方式,刻意暂停了画面,去滑稽解释着一个叫“行星防御协调办公室”的玩意。
影片开场这两个操作,再加上一个地球级灾难级别的麦高芬,《不要抬头》吸不吸引你,影片很快就给了你答案。
而《不要抬头》的演员同样也是一大亮点,大咖云集全是熟脸。
主演小李子和大表姐就不用多说了,此外还有提名拿奖专业户梅姨,凯特·布兰切特,马克·里朗斯,甜茶,乔纳·希尔等等,另外还专门请到了A妹和DJ Chello,还有美队来客串,这演员阵容可谓是今年继《沙丘》和《法兰西特派》之后,又一部超强卡司的制作班底作品。
当然影片中的演员时而轻盈,但同时也可以瞬间爆发情绪的表演,也让《不要抬头》呈现出更为出彩和爆笑反差的政治讽刺喜剧效果。
接下来和大伙伴一起再回顾今年这部惊喜之作,一起回味调侃笑点爆满到最后又让人绝望的《不要抬头》。
影片开始于小李子和大表姐饰演的师徒关系的天文学家,意外发现了一颗有着喜马拉雅山大小的彗星,还有6个多月就要直接撞向地球,地球将会遭遇比恐龙灭绝还要惨的命运,全人类和绝大部分地球生命都会不复存在,一句话就是,玩完了。
于是小李子和大表姐马上把消息呈报给NASA,从这就开始不正常,NASA局长直接把皮球踢给一个“行星防御”的机构,好在该机构的主管还算负责,知道事态严重,于是让小李和大表姐直接去白宫找美国总统讨论。
以为这样就解决问题了吗,闹剧才刚刚开始,他们一大清早去到那,有位将军已经在那等着他们,在自我介绍时,那位“行星防御”的主管叫泰迪,关键是将军自认为很幽默,调侃了“泰迪”并非“泰迪熊”。
我超爱这种尴尬静止的幽默,影片还有很多类似于这种见缝插针的调侃,语境之中互打错位。
不过由于总统太忙,他们只能等,这一等就是整整一天,中途将军还好心去拿了一些零食和水,并抱怨白宫的东西好贵,一包零食要10美元。
但到了晚上,大表姐去茶水间再次拿零食和水时,询问去哪付费,结果被告知这些东西都是免费。
那...将军干吗要问他们收钱,着实讽刺了一把美国军费薅羊毛。
之后他们被白宫幕僚通知会议直接取消,是的在美国总统大概知道他们要通报紧急事件,并等候一天的情况下,他们被通知第二天再来。
到了第二天他们如愿见到了女总统,但这一切并不顺利,小李子太紧张表达过于复杂,没说几句大家完全听不进去,这里有个细节白宫幕僚总是搓鼻子,这显然就是刚吸过什么的经典动作,总统就是那种站没站像坐没坐相的人设,真的就是调侃讽刺无处不在了。
这时大表姐直截了当说彗星要撞地球了,全人类要完蛋了,以为这样总统就惊呆了吗错了,之后全程是对牛弹琴,总统把现今所有的汇报的事情,都需要拿来对她之后的中期选举做参考,对选举有利,就去推行,不然就“静观其变”。
没有错6个月地球就要完蛋了,但总统却要大家静观其变,正当小李再次要解释问题严重性时,总统只是忙着在找香烟,还在那说着自己抽烟被发现的小故事。
之后这场见面总统的闹剧草草收场,小李他们被打发走,这件事基本就不了了之。
小李他们不放弃,于是转而找到报刊和电视新闻访谈,想要用一己之力曝光这一切。
他们找到一个名叫《天天揭底》的半综艺性质的新闻节目,大概就是什么话题有流量有热度,就上这个节目就对了。
其中A妹就来饰演一位绯闻歌手,在节目上大谈和前男友Chello分手经历,并顺利在节目中制造话题,两位旧情人连线,互相秀旧前缘和恩爱,比比看谁更爱谁,Chello之后直接连线求婚,所有人的手机被新闻推送狂轰滥炸,还人工智能帮用户购买下单他们的歌曲,简直就是和现实操作没什么两样。
而彗星撞地球这样的新闻,则讽刺的排在A妹后面,小李和大表姐上台后,显然和这档节目的主持风格格格不入,当主持人知道彗星会撞向地球后,男主持还拿前妻的房子来调侃,能不能撞向那。
这导致一直处于恐惧的大表姐直接在直播间大暴走。
但好在小李用一句不疼不痒的圆场收获了不少观众好感,节目结束后,小李意外被评为最性感科学家,而大表姐可想而知遭到了巨量的网暴。
他们公开的彗星撞地球也没蹭出多少热度和关注,这也明示了现实中大家每天都被海量的末日论调,以及骇人标题党的信息轰炸着,又有多少人去真正关心明天是否值得期待和存活呢。
就在眼看事情没有任何转机的情况下,一个狗屎运的契机降临,总统因为和情人互传裸照被揭发,支持率直线下降,这时候肯定是拯救世界才能拉回民调。
于是总统以FBI抓拿犯人的荒诞方式,把小李,大表姐和泰迪“抓”回了白宫。
其中FBI抓泰特那段,太能扯了。
总统已经布置好一系列“拯救地球”的计划,准备发射一波装载无人机的火箭冲向彗星,让彗星偏离轨道不要撞向地球。
为了让这一起事件看起来更伟大,原本不需要派人去太空,但总统还是塑造一位“英雄”上天牺牲。
虽然这一切都是为了总统中期选举胜利做保证,但起码对于人类来说也算是好事了。
由于总统直接发令,大家也终于重视起来,小李和大表姐的人气也直线上升,追逐名利的那位节目女主持,由凯特·布兰切特饰演,也开始和小李搞上,小李也开始尝到了成名在外的甜头。
终于来到火箭升空挡彗星的日子,所有人都拭目以待,我一看影片时长才一半,好家伙绝非还能出什么差池。
果然一位手机巨头彼得来到战情室,原来他有钱到可以办一张VIP,自由出入白宫,就有钱能使鬼推磨就对了。
好戏还在后头,火箭发射不久集体调头,不炸了!
为什么,就因为这位讽刺现实好几位人物于一身的彼得,他发现彗星蕴含着大量的稀有矿物,谁拿到谁就能更有权,更有钱。
为了能开采到彗星的矿连命都可以不要了,简直就是上演了什么叫嗜血的资本。
之后彼得开始口齿并不流利的解释着自己如何拿到矿石,又能拯救地球的办法,就是派他们公司的无人机上去,把彗星炸碎而非偏航,然后同时无人机还能采矿,反正怎么离谱怎么来。
在这过程中彼得的助理还协助解释一些细节,彼得直接来了个闻头发的名场面,我只能说,牛啊……
参加这次秘密会议的小李之后把事情告诉了大表姐和泰迪,一向情绪容易激动的大表姐直接在酒吧爆发,告诉在场所有人我们完蛋了,资本家已经连自己命都不要了,我们的命又算什么。
结果直接引发了一场小暴动,大表姐被拉去隔离签署保密协议,要么不要再谈论这件事,要么坐牢。
大表姐无奈只能选择前者,回家做起了超市收银员。期间还遇到了嬉皮士主义甜茶,没想到还成为了亲密朋友。
而小李虽然被名利熏陶到连老婆都离他而去,但在他心里还是有些良知,他三番五次想要把彼得的项目放在同行透明的审查下,去检测可行性,可带来的结果就是小李也被踢出局。
小李最终只能又回到那档揭底综艺节目,这次暴走的是他,小李直接破口大骂美国政治和总统,还有背后的资本家和嗜血的利益。
但这又有何用,这只是一档博眼球的节目,作为民众的普通人,对这样彗星撞地球的事,没有任何人可以做的。
正当小李开车回家途中习惯性的抬头看,发现彗星已经大驾光临肉眼可见,这个时候人们也开始有些许恐慌。
正因为有了确凿的彗星证据,小李和大表姐再次出击,组建了“抬头看”的组织,相反的,以总统彼得为首,则变成“不要抬头”的组织,也就是影片的片名。
两方阵营在互联网和现实互相撕扯,就如真实世界中美国此前的选举。
这里美队还客串做了导演,拍了部灾难片,就如当初在2012前上映了《2012》。
更荒谬的是A妹和Chello还专门演唱了《快抬头》,歌曲是不错,歌词就简直笑拉了。
好,就算美国扯着淡,其他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自行组建彗星偏航计划,但在关键时刻,俄罗斯总发射地却被美国给炸了,地球最后一根稻草也给整没了。
等到美国自己发射计划当天,一上来发射就烂了几个,然后到了彗星又自行毁灭撞了几个,到最后直接所有都团灭,彗星没有炸碎,还是直勾勾冲向地球。
这个时候彼得和总统都以尿急为由,登上了PLAN B的诺亚方舟计划逃离地球,还把白宫幕僚留在发射指挥中心,顺便说一下,白宫幕僚是总统的儿子。
而小李他们一开始就深知彼得的计划无济于事,小李选择带着大表姐和甜茶,还有泰迪到家中聚餐,以家庭团聚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
最后电影还有彩蛋,诺亚方舟带着都是上了年纪的权贵,还真就去到了一个有着充足氧气和植被的星球,但这群人一出舱就被星球的巨型不明异形给灭掉了。
《不要抬头》出自亚当·麦凯自编自导,影片沿袭了他《副总统》和《大空头》的一贯调性,高度提纯的黑色幽默和讽刺,对美国政界和资本肆无忌惮的黑出翔,让人看了绝对上头。
这次《不要抬头》不管是演员和剧本,还是拍摄和剪辑上,都进行强力的升级,整部电影黑起来一气呵成,对当下的讽刺和调侃,恨不得塞满每个场景和每句台词。
这里不得不提到影片的错位时空蒙太奇剪辑,绝对是高级和不显露痕迹,让影片充满呼吸和韵律的节奏感,而且还有效压缩了叙事时间,来叠加叙事的丰富性。
影片原本拍摄时间是在疫情之前,结果疫情到来让拍摄延后,也就是说剧本在疫情前就写好,主力讽刺的就是现今撕裂的美国,和已经高度娱乐化的美国政坛。
但或许影片过于真实,特别是疫情当下,影片在大笑过后,反而在后面看得让人有些气愤和绝望,焦虑和无助。
最后彗星撞向地球时,人类的文明在一场荒诞中划上句号,一切都在静谧的宇宙中显得毫无意义,看完让人唏嘘和感慨。
当然,影片有它自身显而易见的优点,但也并非无懈可击没有缺点,《不要抬头》其实还是一部很直给的嘲讽当下美国各种存在问题的作品,但没有像《寄生虫》那样黑色幽默中带着更为深度的悲剧,如果大家经常看SNL周六夜现场的话,应该也对《不要抬头》的嘲讽方式很熟悉。
不过大家也别想着一部电影能改变美国什么,所以或许《不要抬头》也清楚自身的定位,就直接火力全开也以荒谬幽默的方式,去娱乐至死了。
你要真去想要在影片中挖掘一些什么深刻道理,或者想靠着影片揭露一些什么丑陋真相,其实影片并没有多少料可以挖,因为现实中美国发生的事比电影更为不可思议。
好!《不要抬头》今天就先聊到这,今天是2022年元旦,在这里大聪祝大家2022年新年快乐!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天天开心!感谢在2021一整年有新老大伙伴的陪伴,感谢感恩大家一路的支持,希望在新的一年,我们继续互相陪伴、一路前行!
废话不多说,先上两张图
小李子和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甜茶和大表姐?究竟是谁这么疯狂组了这两对CP?
答案是:网飞!
众所周知,全球影视业在新冠肺炎疫情打击下日渐萧疏,纵观2020年以后的全球院线,能做到叫好又叫座的影片寥寥无几。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疫情对传统院线的打击给线上流媒体带来了新的契机。新兴流媒体大亨网飞(Netflix)抓住了这一观影方式变革的机会持续发力,产出了多部阵容强大、成本高昂又频频刷新线上播放次数的网络动作爽片,例如:
《惊天营救》
《活死人军团》
《红色通缉令》
同时在艺术方面,网飞更是在给予创作者高度自由的诱惑下吸引了大批优秀奥斯卡系导演屡次向颁奖季发起冲击,例如:
2020颁奖季《爱尔兰人》(马丁·斯科塞斯)
2021颁奖季《芝加哥七君子审判》(艾伦·索金)
以及今天要讲的这部:
《不要抬头》
先看一眼这24K纯金闪瞎我双眼的逆天阵容:
导演亚当·麦凯,思路清奇的电影鬼才,拿奖拿到手软的奥斯卡、金球奖常客,代表作《大空头》《副总统》,还是漫威大片《蚁人》系列的编剧之一。
卡司阵容上则有: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詹妮弗·劳伦斯/梅丽尔·斯特里普/凯特·布兰切特/罗布·摩根/乔纳·希尔/马克·里朗斯/泰勒·派瑞/蒂莫西·柴勒梅德/朗·普尔曼/爱莉安娜·格兰德/卡迪小子/克里斯·埃文斯/列维·施瑞博尔。试问哪一位单拎出来不能撑起一部商业大片?(就不放图了,因为放不下)
那么这些牛x闪闪的人物凑到一块,拍了个什么东西呢?下面我们来看这部影片究竟是如何将这些大咖组成一个故事的:
主线其实很简单,讲的是天文学研究生凯特(“大表姐”詹妮弗·劳伦斯饰)和她的教授兰德尔·明迪博士(“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发现一颗在太阳系内运行的彗星,而更加惊人的是经过测算,这颗彗星会直接与地球相撞。
然而似乎没有人真正关心这即将到来的世界末日。
在奥格尔索普博士(罗布·摩根饰)的帮助下,凯特和兰德尔先来到了白宫,却遇到冷漠的总统奥尔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和她的马屁精儿子兼办公厅主任贾森(乔纳·希尔饰)的嘲笑和调侃。
心灰意冷的两人决定采取媒体战术,他们来到一档早间节目的演播室,由布里(“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饰)和杰克(泰勒·派瑞饰)主持,但节目轻松诙谐的风格并不欢迎两人严肃的研究结果。更将彗星撞地球视为笑话。
而后面的故事就一目了然了,讲的就是凯特和兰德尔在仅剩的6个月的时间里与这多方势力盘旋,用尽一切办法唤起沉迷于手机(由电子大亨彼得·艾什威尔(马克·里朗斯饰)研发的Bash品牌)的大众的注意,让世界“抬头”看看那末日般的彗星。
乍一看这情节并不复杂,虽然人物繁多、线索错综,但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唤醒公众,抬起头来。
那么笔者为什么要推荐这部情节较为单一的影片呢?是因为在这看似简单的故事中,蕴藏着主创团队巨大的野心——讽刺一切!!!在这一目的下,本片对以下几个方面和主体展开了黑色幽默的、政治的、社会性的犀利讽刺。
涉及人物:彼得·艾什威尔(马克·里朗斯)
针对social network以及人们的沉迷进行讽刺和揶揄的影片不在少数,远一点有
大卫芬奇的《社交网络》
近的有迪士尼的《无敌破坏王2》
以及今年的新片《天赐灵机》
然而,我依然认为本片的讽刺仍具有其独到之处。
片中,由马克·里朗斯(凭借《间谍之桥》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饰演的彼得·艾什威尔开发的Bash品牌手机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青睐的疯狂购买、抢用,人们用Bash上传自己的照片、视频,进行社交活动。而Bash集团更是业务无限扩张,甚至和总统、白宫挂上关系,艾什威尔更在美国政坛会议上占有一席之地,直接参与了分解彗星和人类逃生舱等太空计划的设计和实施(此处戏讽SpaceX)。
不知各位资深网民是否有些眼熟?没错,本片正是借此对当下大行其道的众多互联网巨头苹果、字节跳动(抖音)、马斯克和他的SpaceX等等进行了暗讽和揶揄,艾什威尔的人物设定和言谈举止更是像极了乔布斯、马斯克等科技巨鳄,甚至举手投足间还有点拜登的意思。
本片的讽刺点在于,人们沉迷于Bash带来的虚幻的网络世界,而忘记了真实的、关己的、大难临头的现实危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影片有意地以社交媒体蒙太奇来作为多处情节转折的载体)。
而作为供给方的Bash,甚至还提出想要从彗星上开采矿产以继续生产手机的想法,可谓逐利至死。片中凯特的怒骂,似乎说出了这种荒唐行为的实质:
凯特和兰德尔只有绞尽脑汁,利用互联网进行宣传,才最终唤起了人们的注意,让人们“抬头”。
但由于片中人类自身的愚蠢和被社交媒体改造僵化的大脑,拯救世界为时已晚,Bash版的“SpaceX”也并没有成功分解彗星,地球依然没有逃避被撞击毁灭的命运。
2.媒体和公众人物
涉及人物:著名歌星莱丽·碧娜(A妹饰)、《The Daily Rip》的主持人布里(凯特·布兰切特饰)和杰克(泰勒·派瑞饰)、节目编导、凯特男友菲利普等
满怀期待来到电视台的凯特和兰德尔一进来就先被浇了一泼冷水。节目编导注重的并非事实和真相本身,而是这两个人能否在聚光灯下像媒体要求的一样进行“表演”从而取悦观众,提高收视率。
先于学术二人组上节目的是著名歌星莱丽·碧娜,在私下被二人问到和前男友分手的问题时,她的反应是:
然而在聚光灯下被问到同样的个人情感问题,两位主持人请她对电视机前的前男友说几句话时,她是这副模样:
公众人物之双面性和伪装性,可见一斑。
而到了学术二人组上节目时,讽刺对象转为了两个主持人布里和杰克。这两个人物可以说是当今美国电视媒体故作幽默、玩笑一切的不正之风的集大成者。当凯特和兰德尔教授来到演播室试图郑重其事的向全世界宣告世界末日的到来时,这两位仿佛讲起了对口相声,有一句没一句地开着玩笑,导致了凯特和兰德尔先后暴怒,更是间接使得这一至关重要的信息没有广泛传播。(这一点就不如我们中国《新闻联播》等节目之简洁明练、严正肃穆了)
节目录完之后,电视节目的编导还在拿收视率和网络讨论度来指摘两人,依旧没有人注意到问题的严重性。
凯特的发怒甚至还被做成了表情包(可能是对大表姐meme天后身份的调侃吧)。
而且最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主持人布里还和兰德尔教授搞在了一起,就出现了我们文章开头看到的那张图,要知道兰德尔已经是有妇之夫而且有两个成家立业的儿子啊。本片对人性之荒唐、媒体人之风流随性的批判属实精彩。
同时在对媒体的讽刺方面,凯特那翻脸不认人的男友菲利普也让人恨得牙痒痒。凯特因在电视节目上发怒而走红网络后,菲利普不惜爆出他和凯特的情感史以追求销量和点击量。凯特一怒之下和我们文章开头看到的甜茶饰演的浪荡青年混在了一起。
菲利普的手段不禁让人想起2012年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搜索》中姚晨和王珞丹同样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而做出的不择手段的挖掘和曝光。无论中外,无论是狗仔、记者还是主持人,媒体工作者的操守问题的确值得探讨。
这两层讽刺能做到如此深度已实属不易(当然也要感谢流畅自如、行云流水而又鬼马跳脱的剪辑),而这第三层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3.政治和阶级
涉及人物:某三星中将、总统奥尔良(梅姨饰)和她的儿子兼办公厅主任贾森(乔纳·希尔饰)
如果说前两个议题是对当下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泛泛而谈,那么这第三个讽刺点则是剑锋直指混乱不堪的美国政坛乃至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中高高在上的统治阶级,可以叫大资产阶级,也可以说是美国的官僚资产阶级。
凯特和兰德尔一进白宫,便受到了这一阶级的“压榨”和“剥削”。一个吃头份喝头份的三星中将竟然拿着白宫免费提供的零食和矿泉水向两人收费。不知就里的兰德尔想都没想就给了他20美元(人民币一百三十多啊,就两包零食一瓶水),直到后来凯特问询工作人员才知道是免费的。
担任国家要职的中将会缺这点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他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笔者揣测,编剧的用意是借这么一个小小的事情来讽刺美国政客和当权阶级对懵懂的普通百姓的欺骗。他们借着手中那虚伪而可笑的权力,一再骗取纳税人的信任,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的权欲。比如阿富汗美军用六百万美金运九头羊的丑闻,请问那多余的钱去了哪里?当然是流进了某些政客的口袋。影片用这个中将的骗术对当权者的滥用公权力和贪腐问题进行了立场鲜明的讥讽。
您觉得我过度解读了?真不一定,请看下面真正的权力中心总统和他的儿子兼办公厅主任做了什么啼笑皆非的事情(但凡稍微熟悉美国时政的观众应该都已经猜出这两位揶揄的是哪位不久前在民怨鼎沸中下台的总统和他的女儿了)
首先,两人和NASA工作人员第一次来到白宫,希望进行解体彗星的计划,然而总统的回答是:
See?永远只考虑自身利益的顶层阶级啊。
结果也很明显了,总统担心进行这个计划对处于大选期的自己不利而断然拒绝。凯特和兰德尔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然而是什么改变了总统的想法呢?良心发现?重拾责任心?拯救世界的使命感?以上皆非。依然是为了她自身的利益。
总统的桃色照片泄露,激起了民众的愤怒。为了挽回形象,她才最终决定实施拯救计划。如果没有这个丑闻,她压根都不会搭理这个“天外飞星”。
然而,第一次的发射尚未升入太空旋即失败。(但有一说一这特效比《速9》汽车上太空做的还好)
几个月后,飞速飞向地球的彗星出现在了夜空当中,最终使人们抬起了头。
经过了第二轮的宣传,在影片的第三幕,总统进行了第二次发射的尝试(再赞一次特效)
然而由于技术原因,这次分解同样失败,然而时间已经来不及,只有包括总统、彼得·艾什威尔等人乘坐逃生舱飞向太空寻找新的家园(注意不包括被落下的总统儿子贾森)。而留在地球上的绝大多数人则没能逃脱彗星的毁灭性打击。
但这并不是一部《天地大冲撞》式的灾难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在第一个彩蛋中,搭乘逃生舱逃离地球的“精英阶层”们最终在一个看似风景怡人、氧气充足、水草丰美的星球着陆。
然而,这看似人类宜居的星球却也有着潜在的危机——凶猛的食肉野兽。这仅存的一批社会食物链顶端的人类最终被野兽群起而攻之。
你以为影片的政治讽刺到这里就结束了吗?非也。还有第二个彩蛋。
镜头回到满目疮痍的地球,一片断壁残垣中爬出了一个人,他是谁?
还记得前面被亲妈落下的那位吗?没错,就是乔纳·希尔饰演的奥尔林总统的儿子兼白宫幕僚长。
这位爬出来后先是呼喊着早已在异星葬身兽腹的总统妈妈,没人回应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
然后,他继续像一个丢了玩具的小孩子一样呼唤着妈妈,电影在这里结束。
这个角色看似有着“光环”,成为了彗星撞地球的唯一幸存者,但影片其实在最后这个彩蛋中对他为代表的对象的讽刺其实才是最为鞭辟入里、一针见血的,堪称神来之笔。
这个彩蛋不仅再次进行了上文提到的第一层讽刺,也就是对人们沉迷手机和社交网络无法自拔的讽刺,同时更对美国部分当权阶层之无知、之无能、之愚昧进行了巧妙而有力的抨击。
这类人靠着身居要职的长辈或是某些裙带关系而跻身于政坛,然而这类人却才能贫乏、碌碌无为,挂着官职而无所作为,只会依傍自己的“靠山”来维持地位(这一点从片中贾森的那几段满纸荒唐言的演讲也能看出)。
虽然影片对贾森的结局进行了留白,但我们依然可以预见,这个无能的娇生惯养的关系户幕僚长兼全宇宙最后一个人类,不久之后就会因为缺乏基本生存技能而死掉。
至此,本片的三层讽刺全部结束。
总的来说,《不要抬头》作为一部黑色讽刺喜剧,无论从讽刺对象还是讽刺手法上都可以说尽善尽美地完成了其基础任务,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发人深省,比年初那部伪纪录片《2020去死》要高明很多,同时世界末日、人类灭族的结局之大胆更甚于埃德加·赖特那部同样在黑色喜剧片和灾难片跳脱的《世界尽头》。不得不说,在比上一年更加多灾多难的2021年末能看到这么一部要卡司有卡司、要笑点有笑点、要脑洞有脑洞、要深度有深度的讽刺大片,我们作为观众的夫复何求呢?
这种荒诞剧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他反一切,嘲讽一切,让很多人一下子失去了日常看电影的支撑。
首先他反个人英雄,又反社会力量,反政府,反人民,反资本,反无产,反欧美,反中俄。
唯一不反的就是家庭的价值,也是唯一一段我没笑出来的。
要不说导演你最好连家庭价值也反一下,小李子回家,老婆抱着一个老黑过来开门,hey bro。
让我笑的更开心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最有喜感的一幕,就是科学家上一秒还在面对公众大声疾呼宣布真相,下一秒就被FBI戴上头罩押进车里。自然而然,我就联想到了两年前,一个医生因为散播“谣言”接受训诫的往事。
但并不奇怪的是,从这部以美国社会为背景的讽刺片里,总有非美国人会找到民族自豪感。有观众就在豆瓣留言说:这就是新冠疫情下全球的真实写照啊,除了中国;资本主义最终会走向灭亡。他们永远无法领会的是,电影讽刺的对象是人类自己,而人类的愚蠢是没有国界的。
这也让我想起,因为我写文章发表了一些观点,就总有人想把我归为这个派那个派,左派右派,爱国恨国,川粉川黑,我只能说真的很烦很累。
电影中小李子大叔的这几句满脸无奈的表白,正是我的心声:很多人有他们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主张,所以根本不听我说什么。但是我向你们保证,我不属于任何一派。我只是在告诉你们他妈的真相。
但是很显然,每个人都深深陷入自己社会角色分配之中,根本没有工夫去搭理什么真相。总统忙着要赢得中期选举,资本家忙着推高股票市值,媒体忙着让观众沉浸在岁月静好,观众忙着转发娱乐八卦消息。就连黑人科学家被FBI逮捕时,第一反应也是忙着谴责白人对自己肤色歧视。
立场最重要,真相不重要。为了站立场,人人可撒谎。
虽然美国的媒体一年到头都在抨击总统撒谎,但是当有人声嘶力竭地正对镜头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还是被震到了。
这世上,没有什么比撕碎皇帝的新装更爽的事情。可惜也没有什么卵用,皇帝说“别抬头看”,就依然会有一双双视而不见的眼睛;皇帝说“别倾耳听”,就依然会有一对对左进右出的耳朵。政治,玩的是对人心的操弄,所谓耳闻目睹都只是人心的折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淫者心动。不懂政治的死理性派,就会对这样的非理性狂热感到异常困惑。
这就是为什么影片中的大表姐博士从头至尾都在百思不得其解一个问题:白宫的零食明明是免费的,但是堂堂五角大楼的三星上将,为什么要骗他们说要收费,还拿了他们的钱?
一开始,我以为这只是编导信手拈来的政治讽刺恶趣味,但是这件事大表姐提了又提,那就不能不说用心良苦了。她第二次见到那个将军,直接就对将军的随从吼道:跟他在一起要小心,他会把免费的东西卖给你!
后来她和黑人科学家被关在一个房间里,她坐在地上吃着零食,又开始自言自语这个问题。
这确实是一件令人想不通的事:这样一个政府高官,为什么要冒着被指控为“诈骗犯”的风险,去骗几个白宫客人十几二十块钱?更何况这桩诈骗案太容易就会被揭穿了。直到后来大表姐跟末日临时男友躺在屋顶,她才似乎明白过来:也许他只是为权力而上头,就像是随便哪种权力。他知道,我最终肯定会发现,那些零食是免费的。所以,这就像是一种权力游戏。
普京当年看了美国一家橄榄球俱乐部老板的超级杯指环以后,直接放进兜里不还了。他是为了贪图金银首饰吗?当然不是,他只是在炫耀权力,可以“拿走不还”的权力。对政客来说,权力就是他们的生命,玩弄权术就是他们生命的意义。
权力怎样玩最好呢?撒谎。撒谎是测试对权力服从度的最佳武器。因此将军明知是零食免费的,却还是要收你钱;总统儿子明知你没资格参会,却还是要假意问你想不想参加;科技大鳄明知计划已经失败,却还是要向你微笑保证“一切都好”。
他们心里很清楚,这些谎话最终都会被揭穿,但是他们并不在乎。他们会从无伤大雅的小谎开始,比如说“我加冕总统时没有下雨”;然后就是含糊其辞地预言,比如说“新冠疫情会自己消失”;最后就是死皮赖脸地造谣,比如说“他偷走了我的选举胜果”。听众们一次次地被投喂谎言以后,从一开始一笑而过,到后来将信将疑,慢慢地就会机械式地点头称是。
这个时候,真相已经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对权力的崇拜。就算见到掌权者漠视规则、言行不一,他们也会熟视无睹。比如看见总统在“易燃物”标识前点火抽烟,他们也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
当他们满怀信念地等待上头许诺的末日拯救计划,上头正在大卖特卖他们的英雄之智能手机,也早已订好了他们的永松路n号方舟专座。到了最后一刻,女主播依然只愿谈论八卦,老兵依然只求发射子弹,只有科学家放弃了理性,转而投向宗教的慰藉。文明始于理性的谦卑,终于掌权者的傲慢;始于真相的求索,终于站队者的泛滥。
别抬头看,看了也逃不掉。
经过了 2021 年后,电影中描写的世界末日都是可以忍受的了……
奇爱博士之后最好看的政治讽刺喜剧。肾上腺激素飚增。一步之遥都没这来劲。原来是个爽片。好莱坞二十年一遇的卡司还是电影的小亮点。如果熟悉政治的话,里面的梗是一个连一个,兔主席发来"贺电"桥段差点笑喷。大些政治喜剧实景秀感觉。民主党把持的好莱坞也开始刀刃向内,开足马力狂嘲女总统和口齿不清的老人家。比起电影"不可抗拒"更加"普适"。票房应该不差,而且目测是2022年奥斯卡热门。马克里朗斯可以提最佳男配。麦凯讽刺嘲笑能力从大空头到副总统再到这部,好似一路开挂,马力全开。而且群像戏的调度一直是他强项。穿插的泰伦斯马力克式自然景观过场属于高级遮羞。没有别的把节奏慢下来的办法了。但凡这种脑力激荡,狂喷的电影都容易烂尾,麦凯算把电影安全着落在灾难片的心理舒适区。论收尾就是麦凯和库布里克最大的差距。
奈飞投资的美国科幻喜剧贺岁大片,网络时代的奇特产物!以地球即将被彗星撞击所毁灭为题展开故事,完全是对当今世界金融家控制政治、信息舆论完全娱乐化的真实面貌进行讽刺与嘲讽。编导处理的方式还是出了些问题,观影中让你总是笑不起来,也紧张不起来;无法与片中人物共鸣,只是看到最后的结局时才有所感悟。网友中有人说:“普通喜剧是一幅画,一切都已呈现在画中。高级喜剧是哈哈镜,你看到什么取决于你和哈哈镜的互动。”看看一些网友的解读,可以看出这部聚集众多大明星的好莱坞大片,还是言之有物的,可惜我得到的不多。最后的片尾字幕超长,竟然有世界各种语言(包括中文)的配音职员表,看来奈飞妄图覆盖全球的野心是明摆着的啊!
这就是过去两年,人类对待这次危机的态度,众生相,政客贪恋权利,媒体贪恋流量,资本依旧逐利,学者无力,民众不知道信谁。反智,嘲讽,发泄,祈祷,人类渺小,面对自然和宇宙,我们什么都不是
冷嘲热讽,辛辣十足!北美反响不佳应该是很多人看了不开心吧,因为它指桑骂槐的范围太广了。对生态灾难视而不见的人们,将权钱当做信条的当权者,靠转移视听愚民洗脑的政府,自诩人定胜天的科技教主,被扣上污名的吹哨人,都能在现实中对号入座。但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聪明到你想象的那么邪恶。”
一个人对这部片子的喜爱程度和她对生活的绝望程度是成正比的。
电影差评比较多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它讽刺了太多人太多东西,二是它打着喜剧的幌子,演员也在卖力地夸张的表演,但是出来的效果却并不好笑。好笑的部分都在预告片里了。一部喜剧但是不好笑,必然会惹怒观众。但是,这部电影最难得的地方是主创真的很悲观很愤怒,只是无解,能发现问题,但是没有办法,非常无奈
政客喷了,政客背后的资本也喷了,娱乐至死也喷了,该喷的都喷了,但就是不得劲,感觉费了很大的力气,拍了一个政治正确样板戏模板。
零食是免费的,但是你吃就得花钱,因为你无从得知零食免费。消息是可靠的,但是你信就得怀疑,因为你无法辨别消息可靠。先知把预言坦然相告,蠢货对真相漠不关心,数据让生死置之度外,疯子对科技深信不疑。彗星来的那一夜,往日的傲慢一去不返,仅存的虔诚若隐若现,若真有万劫不复,谁能保留最后的体面。年度十佳。亚当麦凯真会玩,用夸张的群像描摹精准打击后疫情时代的种种症结,眼睁睁看着生死存亡的严肃议题是如何消解在粉丝经济和新媒体之中,科技赞助权力,权力操纵媒体,媒体生产标题,标题指向绯闻,绯闻碾压一切。不要抬头这个名字起的太好,光顾着玩手机,哪有时间抬头。一键三连的废料早已经把生活砸了个千疮百孔,都不用彗星来,刷两下就emo了。这是灾难片与喜剧片的超验融合,用喜剧刺痛喜剧,用批判来反对批判,我们需要这种笑容的急刹
3.5 一些自以为是的讽刺幽默,搞了半天也没讲出什么新鲜玩意,权当看看这个豪华阵容。前夫真的完全就是胖头鱼本鱼。
结局必须要多给一星 耗了将近两个半小时终于等到了群灭 Christmas is saved after all 谢谢亚当·麦凯 把SNL大电影拍得挺好的 下次别再拍了
主要给卡司和特效…另外别觉得这电影讽刺得多高明,看出来了就多厉害多牛逼似的,真没必要
还挺喜欢的。讽刺得火力全开,每一记都是直给球。低级黑没问题啊,关键有黑的自由,何乐而不黑?地球另一侧的素材,扫一扫够黑10小时的,试问谁敢呢?评论区说什么“后疫情时代”,这才哪跟哪,还远着呢,明年也不一定能“后”。经历了两年新冠肆虐,我唯一不怀疑的是:再来一场全球危机,人类照样还是这副无药可救的德性。彗星洗劫后的太空,犹如一场欢乐嘉年华,人类文明的团灭,只是洪荒宇宙放的一个屁。最感动的时刻,居然是“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户仰头看”那一幕。另:全台班卡司能不能搽点润手霜啊?一个个的,瞧那手干巴的。马克.里朗斯的假牙一说话都快掉出来了。
喜感一半来自现实新闻影射,一半来自反套路的拍摄手法,每个情节都加速讲完,比如大表姐的酒吧演讲,上一秒情绪刚烘托起来,下一秒打砸抢,再下一秒就又戴头套被抓了——点到了观众就全脑补好了,直奔大结局而去。“毁灭吧,累了。”这些场景在过去新冠的两年都太熟悉了。脑补了一会儿中国版,比如A妹唱主题曲的场景,跟各卫视跨年晚会主旋律实在太像了。
这部电影让我非常焦虑,因为世界远比电影里面还要愚蠢,还要疯狂和荒唐,看完电影打开抖音,一条条刷,新闻:,特兰普表明自己已接种疫苗引来台下一片嘘声,与此同时美国新冠死亡人数以达83万,去年此刻特朗普曾宣称喝消毒水可治疗新冠,台湾两议员为是否邀请罗志祥复出演出晚会破口大骂争吵,某男子为女主播刷礼物刷爆银行卡跳桥自杀,网友为豆瓣高分电影雄狮少年眯眯眼是否我辱华我自己辱华而吵的不可开交,与此同时新闻印度疫情死亡人数可能被严重瞒报死亡人数可能高达600万,刷下一条:揭秘零下70度的北极因纽特人如何排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是早就如此还是互联网时代开始世界变得光怪陆离
失望。为小李子的奥斯卡级表演感到不值。电影浪费了一打的明星卡斯,浪费了很有现实意义的故事立意。剧本太粗糙,远不如川普和新冠的新闻精彩。虽说是喜剧,人物呈现过于脸谱化,而描述严肃的社会现象时也浮于表面,显得小打小闹,扁平无力。全片基调变换玩得飞起,跳崖式剪辑多到让人火大,结尾地球要完蛋时,前一秒的喜剧感瞬间荡然无存,让人兴致全无,嘴角抽搐。
Netflix有钱我知道,但是已经到这个地步了吗?
3...3.725……你说它差劲吧,它娱乐性还是不错的,何况还有这么变态的卡司,你想想啊,钱都花这上边儿了,这成片道路上要deal with的利益网络不知道得有多庞杂,最后能做出这两个多小时还能看的东西,没功劳也有苦劳不是?但你说它有多好吧,这个剧本就像一本厚厚的计划类手帐,每一页都画上了特别精美诱人的标题,但是内容部分啥也没写……idk 可能是因为考后余生的幸福滤镜,我就跟个昏君一样,大手一挥,决定无视我过去定下的种种原则(“某些狗屎不配被称为电影!!” 拍案而起状)而饶过一个impotent kissass…… / 阿甘虾、萨满与演唱会 / why we suppose to listen to u. why people suppose to listen to people.
其实挺有趣的,不过一旦发现它其实就是把过去两年发生的事总结了一下也没那么笑得出来。用梅丽尔·斯特里普来演特朗普一定是故意的。不太喜欢的地方是:这部电影和它所讽刺的那帮人,以及和现在写下这评论的我一样充满了傲慢。
当荒谬到一定程度后,你会觉得真他妈的写实啊。分裂的、反智的、贪婪的、混乱的、愚蠢的...人类。结尾全裸出镜的演员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