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根据漫画家五十岚大介的同名漫画改编,全片以大自然环绕的日本东北的山村为舞台,桥本饰演从都市回到乡村的主人公市子,描绘了在严酷大自然中过上自给自足生活的市子,为了每天获取食材不得不学习种田的故事。该片花费一年时间在日本岩手的奥州巿拍摄,当地春夏秋冬的美景尽收眼底。这是一部很不一样的电影,导演的表达方式也很新奇,我觉得这不失为一部上佳的打发时间的作品。
有图版在这里:
http://www.douban.com/note/513947305/不是《告白》,而是《小森林》。
这是桥本爱主演的作品中IMDB评分最高的一部,也是她个人的最佳表演。藉由此片,桥本爱奠定了同辈中的顶尖地位,建立起了成为出色电影演员的信心——如果对她迄今为止的电影表演经历稍加探究,就会发现这份信心的基础原本十分脆弱。**
陷阱
2013年3月8日,第36届日本奥斯卡颁奖典礼。最佳新人奖的六位得主最先出场。武井咲、沈昌珉(东方神起)、东出昌大、二阶堂富美、染谷将太、松坂桃李——桥本爱走在最右,顶着怪异的发型。
看完《小森林》后,这个画面首先跳入脑中。“新生代领军者的亮相”,人们这样评价着她和身边的几人。现在看来,对于桥本爱来说,这是种过誉,甚至让人不安。
2012年,桥本爱有8部电影上映,她在其中全部担任主角或重要配角。但这个炫目的2012,其实只是对一个走红少女偶像的过度开发。
2010年,来到东京的第二年,在做了一年《Seventeen》杂志模特后,14岁的桥本爱在《告白》中电影出道。她饰演的“殉道者”北原美月惊艳到遮住了大前辈松隆子的光芒。托着下巴,阴沉着脸,看着窗外的少女,让不少人找到了久违的“令人心悸”的美感。
在此之前,这种心悸的最佳诠释者是栗山千明。因《大逃杀》中的千草贵子一角而被昆汀•塔伦蒂诺看中,在《杀死比尔》中饰演杀手果果则让她成为当时最具全球声望的日本女演员。不同于不良少女的类型,谜样的美少女恐怕是所有人,不论男女,在中学时期的向往对象。现在看来,当时的人们大概是把桥本爱当作了第二个栗山千明,两人外形区别不小,但神秘和孤傲的气质却十分相似,就连经典惨死镜头也是。
那些在2011年开拍的学生题材商业作品大概也是看中了这一点。急着把偶像人气兑现的团队显然顾不上影片质量,来者不拒。这些集中在2012年上映的作品大多剧本低劣,桥本爱在其中形象扁平,复制着北原美月的扮相,表演并无亮点。
恐怕当时事务所(Sony Music Artists,简称“SMA”)起初对桥本的期待也不过如此。在《告白》之后,SMA急急地投拍了《管制塔》,这部60分钟的电影,本质上是一部桥本爱写真影像集,似乎是在试图急急地留下桥本爱最美的形象。这是典型的偶像包装办法。
也是典型的偶像艺人陷阱——出道、成名、定型、过度开发,然后沉寂。对于非甜美型的偶像来说,这一点更麻烦。仅就五官论,甜美、清纯的少女长大之后可以继续甜美,而冷艳系的美貌由于建立在与年龄的紧张对立之上,而尤为脆弱和短暂。还记得日剧版《白夜行》里早熟的福田麻由子吗?
《杀死比尔》之后,栗山千明同样难以摆脱冷艳系的标签,再无出彩作品,直到30岁的今天才逐渐找到了演普通人的感觉,舞台也逐渐回归电视剧。
看上去,桥本爱正在陷入这条道路。2012年下半年起,桥本爱开始发育,骨架变大,五官迅速成人化,虽然仍不能否认是美女,但已经失去14、15岁时那种稀有的、不稳定的美感。再加上体重变化过大,去年起也出现了桥本爱“长残”的言论,虽然这些不值一提,但至少美少女偶像这个头衔再难以放在她的身上了。这对于一个未满20岁的女演员来说实在是个危机——如果不有所改变的话。
要说在2012年时,就预见到这一点,显然是吹牛。当时的桥本爱自己,或许也无法从演艺生涯的高度来评价这段忙碌的烂片时期,但她显然也觉得这样不对。在一篇杂志采访中,她透露自己在2012年“一度对表演产生厌倦”。她在电影中那种倦怠的眼神、冷漠的表情,多少也是自己的本色演出。
但是桥本爱到底还是没有陷落。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她以自己的表现证明,自己的最大魅力绝不是昙花一现的美貌,而是作为演员更重要的东西。
觉醒
人们经常将《听说桐岛要退部》作为桥本爱演艺之路的转折。不少人都会提及桥本爱在《桐岛》拍摄特辑中的自述:“看到同龄演员如此的表演,感到自己不认真不行了。”以此人为这是桥本爱作为女演员的“觉醒起点”。
这确实是桥本爱的一部重要作品,她在其中的角色也有所突破。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个影片宣传,以及参考其他共演者的采访,把这看作她对剧组的归属感的表达可能更贴切。从这部作品起,桥本爱也逐渐展现其对同辈女演员的强大吸引力。
话题回来,的确,在本片中,桥本爱饰演的东原霞确实比过去的角色立体了,但也并不比松冈茉优、东出昌大和神木隆之介的角色吸引人。关键是,这种改变更多是剧本本身的要求,也就是所谓“拿到了好角色”。这当然很重要,但是之后的三年,把桥本爱从下沉之路中拽出,让她快速进步甚至开始被称作“演技派”的,不是某部电影,而是电影本身。
来看这段很重要的叙述:
“来到东京,无所事事,只能在家看DVD打发时间。看了很多后,不经意间租了石井隆导演的《情难自禁》,看哭了。很感动,终于冷静下来停止哭泣后的时候,觉得这个女演员演得好棒,摄影师好棒,打光也好棒,不止看电影情节,也注意到了电影本身有趣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发现了电影的魅力。”
这段话取自桥本爱为POPEYE杂志撰写的文章,标题是《除了电影就找不到别的心灵港湾》。来到东京一年多,桥本爱开始大量观影,每年观片量180部左右,去小众电影院看旧片专场成为日常,她还开始系统学习卢米埃尔兄弟开始的电影史。
爱上电影这件事对桥本爱而言非常重要。或许是因为熟悉电影制作的具体流程,桥本爱比一般影迷更关注电影的技艺层面,包括摄影、灯光、剪辑的技法,当然还有演员的演技。
看电影成为了她业务学习的主要方式。“她明明这么年轻却看了很多电影包括以前许多老作品,这份努力令我十分钦佩。” 著名导演尚-皮耶•达顿(Jean-Pierre Dardenne)曾这样评价桥本爱。她在综艺节目中曾自述自己会在家中学习不良少女的表演技巧。
另一方面,电影也成为了她的寄托。在上述文章的结尾,她这样写道:“总之,我只有电影了。除此以外就找不到别的心灵港湾,所以如果能在能遇见电影同好的地方停留就一点就觉得很幸福。电影馆也好、拍摄片场也好,都是自己能安心停留歇息的地方。”
怀有这样心境的桥本爱在工作上也开始出现转机。
回到《桐岛》一片。桥本爱高高在上的冷漠气息从此片开始变少,表演形象开始丰满。原本主打的冷感确实是桥本爱的重要本色。以特定形象示人是艺人的本分,也是日本演艺圈的长项。但就像及川光博生活中并不“王子”一样,桥本爱在真实生活中并非三无少女,她擅长运动、在气氛热络之后也会在综艺节目中主动说梗。
《桐岛》的重要性就在于逐渐挖掘了桥本爱的这一面,羽毛球桥段是一个标志。初中时参加过羽毛球部的她就像真实训练那样的拍摄颇有冲击力。“原来这是个运动起来有板有眼的女孩”,这样的惊喜,桥本爱的共事者和影迷日后将不断感受到。
与《桐岛》相比,桥本爱在《使者》中的表现从演技上说更值得称道。一个简单得有些狗血的悬疑故事,以及并不讨人喜欢的闺蜜争风的设定,因为桥本爱结尾处的暴击而被升华了。可以说,桥本爱通过一己之力提升了影片的品质,这与《桐岛》中凭借出色的剧本和导演获得成长是完全不同的。
这之后,桥本爱的表演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使者》中,桥本爱“像是呕出灵魂”的哭喊让人看到了她作为女性的爆发力,熟悉她的人很容易发现,这与她当时迷恋的老电影有紧密关系;在《再见了德彪西》中,桥本爱第四次在作品中弹钢琴,她本人确实也有这一技能;在《美好世界终结时》中,桥本爱彻底释放了自己在百合关系中的魅力。
自从爱上电影之后,桥本爱经常在作品中奉献能量十足的高光桥段。注意“能量十足”这个词。考察上述《桐岛》以降的作品,桥本爱的情绪爆发表演虽然精彩,但有些过度释放。这与这些角色本身相关。她们多是遭受常人不常有之痛苦的女性,这也与桥本爱当时所沉迷的情色电影类型有内在相似。在面对这些角色时,她不再像刚入行时以本能的冷漠去对待,而是试图把自己变成这个角色。这种强烈地与角色接触的过程对桥本爱并不容易。
神经认知专家苏菲•斯科特在TED演讲时告诉人们有两种笑,一种是不自禁的笑,比如被挠痒或是被逗乐,那时的人上气不接下气、面容有些狰狞。另一种是平稳的“哈哈”声,表情让人愉悦。
后者是所谓“社会性的笑”,是为了人与人融洽相处而进化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越强——即越擅长微笑——的人越容易与人相处,巅峰大约就是偶像了。桥本爱的“后宫”之一松冈茉优就擅长于此,“综艺感”,人们一般会这样表达这种能力。
桥本爱是没有这种能力的人。检阅她的所有照片及视频。你会发现她只有两类表情是显得自然的:冷峻的面无表情,和放声的暴怒或大笑。
但凡是微笑,总会让人有种“我自己也知道这很假而且你也感受到了吧”的明确意味。
虽然存在过度解读的可能,但仍可以相信桥本爱是一个无法与陌生社会自然相处的人。在综艺节目中,桥本爱过于自我的表达以及稀奇古怪的习惯让人无所适从。
同样,她也无法与角色共处,她本质上无法亲近一个陌生人,但是又必须进入她,这会产生激烈碰撞。
之所以将桥本爱的个人性格与表演联系在一起讨论,是因为桥本爱是更倾向于本色表演的演员类型。换句话说,桥本爱是那种必须要把自己当作角色的演员。对于演员桥本爱的真正理解,是从体会了这一点后开始的。同样,明白了这一点,也才能明白《小森林》对于桥本爱的重要性。
因《狩猎》而拿到柏林影帝的米科尔森(Mads Mikkelsen)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形容他这一类的演员:“我总是能掌控我的角色。我说了算。如果能说清楚一个角色,那很好;如果说不清,我会不断提问题,直到我非常了解。”类似的表述堺雅人也曾使用过,他与米克尔森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在戏剧舞台上学习表演。
与此相反,桥本爱模特出身、处女作成名,没有时间习得这种职业素养。这不是好事,表演技术含量很高,理应通过扎实、高强度的训练和理论学习来培养。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偶像艺人演技进步缓慢、甚至终其职业生涯无法奉献合格的表演,因为他们的有效训练时间不足。
当时的桥本爱也会遇到这个麻烦。因为喜爱电影,她“有强烈的意愿去成为一个好演员”,但并不知道如何做。她努力理解角色,却经常不得门而入(NG镜头过多),或是陷得太深。
在为《再见了德彪西》宣传时,她曾这样自述苦闷:“如果我是工作人员,肯定也会觉得,‘真是难搞啊这样的演员’。角色本身的痛苦让我难以自处。看自己的电影痛哭,这是第一次。”
“在教她弹琴的时候,十次里大约有一两次能见到她的笑颜,觉得自己M的一面被发掘了。”与桥本爱共演《再见了德彪西》的钢琴家清冢信也如是说。
无法从理性上认可、控制角色,但却又努力想这么做,这种冲突感贯穿桥本爱这一时期表演。这使得她的角色有时情感脱离剧情,有时又突然爆发,就像《再见了德彪西》和《使者》那样的入戏。
那些哭喊、嘶吼的高光桥段——它们都是桥本爱与角色互博产生的碰撞。
当然,回到之前的观点,这仍然要感谢电影。如果你没有强烈地拍好电影的意愿,或者说脑子里没有那些让自己震撼的表演片段,是不会产生这种困难的。
在钻研电影之后,她开始意识到表演的魅力来自自己的举手投足,而不是美貌。她通过看电影来学习表演。“自己也要演得这么好才对得起自己热爱的电影”,非科班出身的演员桥本爱,大概是抱着这样的觉悟去吃那些剧本的。
从市场说,日本的年轻演员更偏重本色演出。大约从平成年代起,“自然”取代“专业”成为了新晋艺人的首要选拔标准。想要成为明星,你首先要有个人特色,之后再来谈专业演技。这会带来的弊端是模特化的演员(东出昌大同样曾为此苦恼)。而由于对电影的热爱,桥本爱的本色在同龄人中最早摆脱了模特感,找到了独特的本色。
但就像之前所说的,表演作为一门技艺所需要的训练是必须的,不入门的痛苦可以带来高光片段,但带不来经典角色。
在两年左右与表演的磨合之后,桥本爱逐渐找到了米克尔森所说的那种控制感,或者说,她逐渐知道如何与角色和平相处。《小森林》中的桥本爱就是如此,一个成熟的演员。
和解
要理解小森林中桥本爱的表演,首先要先理解这部电影本身。
虽然这是部形式独特的美食电影,但它仍有完整的故事。单亲妈妈留下高中生女儿离家出走,女儿进城闯荡、受挫回乡,收到母亲的信后再去城市,婚后返乡定居。看上去,这是一个典型的弃子寻找人生的故事。
这类故事的惯常讲述方式是挑重点。为了让观众看清楚“人物内心转变”,把戏剧冲突聚焦在几个核心事件上。《小森林》看似也是如此,从市子对自我心情的自述、对“不要逃避”的讨论,到母亲的信的关键作用,都落了俗套。
但这只是表象。一个需要反复提及的观点是,日本影视作品经常表里不一。比如《昼颜》,最后的结局是不伦没有好下场,但其实说的是下半句——“即便如此还是要不伦”。
比如《海女》,表面上为能年玲奈安排了男朋友和备胎,但实际上,从大量段落的台词、布景、摄影和配乐上,可以看出百合才是官配。
这是因为日本影视首先需要满足强大的主流观念。比如家庭、比如绊、比如寻找内心。但同时,艺术家们又需要表达不同的东西。表里不一的作品因此产生。
《小森林》也是如此,表面上说,人的关键是找寻自我,思考人生的意义。但本质上在说,不要想,去做!只有做才是有价值的。
这个主题是由佑太说出的:“他们说的话,都是自己做过的,我尊重这些言之有物的人。我不想过杀了鱼还要吐槽杀鱼方式的人生。(关于此句的翻译,感谢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7453886/的解释)”
农村的价值就在于什么都看行动。要除湿需要生炉子,生炉子需要砍柴,砍柴要从冬天开始储备,这些没什么道理可讲。菜该怎么种、该怎么烧、该怎么杀,这些事情不要靠说,都要做出来。母亲炒青菜的秘密是如何发掘的?自己一遍遍烧出来的。
市子为什么最后回到了小森,不是母亲的信改变了她,母亲的信只是加速她的过程,所有的因果都是在劳作中决定的。
春的开头,市子被打工处的老板呵斥,于是开始抱怨那种人有家人帮衬,不劳而获,这种人不算家人。但突然发现,自己也不算家人,因为自己也没有做什么事情。什么是亲人?片中给出的答案是:互相帮忙才能算是亲人。农村的家庭、邻里关系本就是建立在共同的生存需求之上的,你无法为生存做贡献,所谓的感情、羁绊就无从谈起。这种朴素的社会观念,在如今庞大的城市森林中容易被忘记,人们容易忘记自己做什么就换来什么这个简单的道理。开始关注些细枝末节的东西,也搞错了行动和内心的因果。
这就是本片想要表达的价值观——价值观不重要。
吉子最后对市子是这么吐槽的:“既然喜欢这就留下来啊……她就是喜欢红颜薄命的感觉。”这显然是对习惯了“自我救赎”戏码的观众的批评。既然你能烧这么多菜,你能在这里独居,那就住啊,过不过得了心理关有什么重要?
这种取向,也凸显在拍摄中。导演森淳一在拍摄前所说的,希望电影拍出纪录片感。所以在奥州当地实打实地取景了一年。在原作的扎实基础上,剧组在剧本、布景、道具、台词等方面都力求还原真实的日本东北农村生活。这些精细活让在电影中的体现就是,种植和烹饪的细节能给给足,所有的劳作也由演员向当地村民学习后独立完成。
这种独特的要求和拍摄方式,帮助桥本爱找到了自己该有的表演方式。在片中为人称道的杀鸭、砍柴、插秧等桥段,共同的特点是不是表演,就是技能,就是会做与不会做的关系。
在之前的表演中,桥本爱过度关注了内心感受的部分。但在《小森林》中她明白,演员实打实的技巧或许是通往所谓内心的最佳方式。观众对一个角色的接收只能依靠画面和声音,也就是演员的动作、表情和台词。这些外在的形式才能抵达本质。
在本片中,桥本爱逐渐学会解构一个角色。《小森林》中的大量旁白的语气,都是经过桥本爱设计,在仔细考量了剧本之后,她寻找并练习一种“比当事人年龄大一些,用过来人口吻了回忆当时心情”的旁白方式。这种恰当的距离感,再加上旁白本身的精练,使得《小森林》全片的流畅度大大提高。
对于角色的设计正在逐渐成为桥本爱的一个熟练技能。更早的印象来自于《我只是还没有全力以赴》中。
姜文在《北京人去纽约》中曾主动要求改变一个戏中人物的关系。“和情人像母子,和妻子像父女,和女儿像情人”,在得知这种表演方式后,也终于了解了为什么本剧中的中年男人那么有戏。
桥本爱在《全力以赴》一片中也找到了一些这种味道。本片中的女儿一角并不出彩,台词较少,应该怎么表现与废柴父亲之间的关系其实并无定论。桥本爱最后演出了母子感,这是典型的经过设计过的表演。
另一方面,在掌握职业演员技巧的同时,桥本爱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本色。在《小森林》中,能看到她对运动的擅长,以及偶露峥嵘的冷感。在独食时的平淡,和在分食中的自如,会让人恍惚觉得这大概就是那个出身熊本、独剧东京的20岁女性。
桥本爱多次透露,自己最爱吃的是番茄和纳豆。而这恰是《小森林》中市子最喜爱的两种食物。无论这是演员对拍摄的影响,还是为了宣传的自觉,这多少都表明了桥本爱与市子这一角色,以及电影本身的深度结合。
桥本爱在影片中展现的能干一面,不仅为她带来声誉,同样也拓展了日后的戏路。出道时期的桥本爱,会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冷漠的城市女孩。但桥本爱并不同于那些高高在上的公主,她会为一些普通的笑话大笑,会对他人的话快速回应,是个喜欢自己动手搞定的人。
一些特定的桥段正在成为桥本爱的招牌。在此之前,想到桥本爱会想到什么?
最早是光着脚弹琴。这是一个学生桥本爱。
之后是话剧。这是一个学习者桥本爱。
现在是家务、农务。这是一个独居女性桥本爱。
这些形象都与现实中的桥本爱充满联系。她仍然是一个靠本色演戏的演员,但是她已经学会如何让本身的魅力与角色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桥本爱第二次与Robot Communication合作,上一次是《管制塔》。
Robot Communication是日本最著名的影视制作公司之一,从广告片拍摄起步,以动漫和特效著称,不过在电影领域却展现出不同的气质,这可以从其代表作《情书》、《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中感受。这一特质在桥本爱参与的作品中也体现出来,相差5岁,两个时期的桥本爱的身影和容颜,得到了日本北方美景恰当的渲染,同时融为一体。可以说,将桥本爱拍得最美的,是Robot。
当然,在此之后,桥本爱第三次参与了Robot制作的电影——《寄生兽》。
桥本爱的魅力,是其特有的独立、冷峻而又贴近俗世的气质。她在小森林里找到了这种魅力的最佳表现方式——与角色的成长相互冲突与相互理解。看着市子,你会觉得她的确是一位农民,只不过与别人不同,她是个有着桥本爱味道的农民。
这种表演境界使桥本爱成为与二阶堂富美并列的这个年龄段最出色的女演员。达到这一水准的过程,正如片中市子母亲所说的,是一个螺旋上升。同时,桥本爱也应该感谢机遇的赏识,在热门电视剧中的持续出现使她在痛苦纠结演技的阶段能够保持人气,免于无戏可拍的窘境。
三年之后,桥本爱终于逐渐担当起了“新生代领军者”这样的称号。经历了困惑、厌烦、摇摆,最终还是理解了该如何工作。片中的市子如此,桥本爱亦是如此。
*感谢所有字幕组,没有你们,生活的乐趣减少大半,以上一切也无从谈起。
*本文仅就桥本爱的电影作品讨论,电视剧作品除极少数引用外并不涉及。这是基于两种工作全然不同的要求的考虑。
于无法融入喧嚣吵闹的大城市,平凡女孩市子(桥本爱 饰)选择回到自幼生长的老家——位于日本东北地区的小森村。这里没有过多时尚文明的色彩,当地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靠天吃饭,靠着双手经营人生。生活虽不富裕,心中则是满满的充实和欢喜。受妈妈(桐島かれん 饰) 影响,市子似乎对亲手制作各种美味而廉价的料理有着格外浓厚的兴趣。妈妈失踪已经很久,对料理的回忆与再现成为母女间别具特色的交流方式。更何况还有取自大自然的各种食材,又怎能暴殄天物浪费了大好的韶光?在好友纪子(松冈茉优 饰)和裕太(三浦贵大 饰)的陪伴下,市子静静地走过了春夏秋冬……
不知道该说什么,再见。
我們說的“不時不食”是說要吃時令自然生長的食物 然而時令本身即是一味調料 就像生活里不期而遇的一切 都讓食物有了當時的意義 事已至此,還是先吃飯吧【北歐風性冷淡電音農廣天地大法好!私心這片子早10年女主非蒼井莫屬
可能是很符合我最近迷茫的心态,看到最后真的被打动到了。想要离开自己现在的生活,但害怕绕一圈子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所以停滞不前、却又诸多不甘。市子妈妈说圆圈其实是一种螺旋,看似回到原点,其实圆圈也在不断上升或者变大。这个道理很简单,但真的能坦然接受,其实蛮需要一种历练的。
昨晚做草莓酱的时候,幻想女主上身。
有人说装逼呀什么的 我人生就得加一味装逼
真希望变成晨间剧啊,每天都想看到
多做一些好吃的,少讲一些大道理
南豆腐用盐水煮过,放上煎熟的培根粒和日式酱油蒸熟,顶上带花的迷你黄瓜大概小指那么长,叽叽脆,跟豆芽鸡腿菇炒在一起,放红葱酱,热可可的杯口蘸一点盐,里面泡上棉花糖,来北京才吃到的硬皮柿子,一包沙甜,没有核,只有带脆的舌头,是最好的餐后甜点。我就是吃着这些看完了这部电影。
“她这么辛苦种田就是为了每天这么吃啊?”“对啊,人生不就是这样吗!”
不认为这是部文艺小清新片,反而是让你懂得如何脚踏实地及敬天爱人。尊敬他人,尊敬你生活的这片土地,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一个比较感人的细节就是桥本爱全程看起来都像是几天没洗头,确实一个人住的话也不太可能有毅力经常洗头了!
恬淡之美,自得其乐,风景和食材一样精致,劳作和享受一般干净。在日本当农民竟这样优雅,有隐居之趣,桥本爱的呆萌刚刚好。像《乡村照相馆》《从河底问好》等,片子再次涉及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东京等大城市混不下去的年轻人,回故乡,怎么生活才能在祖辈的土地上实现自我价值。
想做饭想做饭想摸菜刀想翻锅想捏面团啊啊啊啊啊我的厨魂已经熊熊燃烧了!!!!感觉村里地上随便啥草都能焯一下炸了吃掉¯﹃¯…
完全抹去了互联网时代的痕迹,联络仅靠寥寥书信,甚至电视机的画面都不易见。人物们不玩手机不发短信、不上推特晒图朋友圈发吃,只自己默默耕种、收获、烹饪、享用。抱着电脑手机看了部片子就说日本农民很优雅?先别忙着叶公好龙、去浪漫化乡村生活。抱着审美心态,在任何地方都无法承受生活的真面目。
那种时光静静流走,不去叹息,也不挽留的感觉,真好
舌尖上的日本啊。非常治愈,尤其在刚刚看完《疯狂的麦克斯4》之后接着看这部。这个世界上,可能也只有日本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了。独立于地球的自我。一日三餐,周而复始,春播冬藏,这就是“日子”最好的解释。
看完《小森林◆夏秋冬春》,感觉这才是我要的妹子,和我想过的生活。美食、节令、四时,在我的眼里慢慢清晰起来,以前读《清嘉录》才有过类似的感觉,人固然不能只靠数着时间过活,但可以随着节令和四季而活着,感受每一次花开,感受每一次雪落,除此之外,这一生中还有什么更重要的呢?!
嗯,要细心,要有耐性,还要要守得住寂寞。当然首先,你要有块地。8.5
冬天所需之物,春天就得埋下种子。时间必不可少。某些事情绝不能做,一旦做了就成定局。我喜欢她不言不语接受一切,不言不语过每一天。少女啊心倔强,千锤百炼之后犹有不甘。冬雪化尽樱花开,冬天埋下的种子来夏再收吧,少女再次走进等待一切的黑夜。
故事的最后貌似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宅在家里是找不到老公的。。(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