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比尔·奈伊扮演的主人公的一个儿子抱怨他不关心兄弟的失踪,而故事将围绕他和儿子、孙子的关系展开……
圣经中有一个“浪子回头”的比喻:
耶稣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要求父亲把归他的那一分家产给他,然后起身往远方去,在那里将分给他的财产挥霍一空,只能屈辱地去为人放猪为生。这时他决定回家,请求父亲的原谅。但是当他回家时,他的父亲在远处看见,就动了慈心,几乎不给他机会来表示悔改,就跑去抱着他的颈项,热切的与他亲嘴,并宰了肥牛犊庆祝小儿子的回来,又把上好的袍子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手上,把鞋穿在他脚上。大儿子听见,对无耻的小儿子受到这样的优待,而自己一直忠诚却未受过奖赏,感到生气嫉妒。他父亲就出来劝他: “孩子,你始终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百度百科
艾伦大叔也有两个儿子,迈克尔和彼得。
很多年前艾伦的妻子去世了,迈克尔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一如比喻中的小儿子。
艾伦从未放弃过寻找迈克尔,他一次又一次等待着认领无名男尸,留传单给陌生人询问是否见过迈克尔,常常提起对迈克尔的思念。
彼得作为被剩下的那个儿子,和父亲艾伦的关系越走越远,也对父亲的态度心有不满,一如比喻中的大儿子。
电影《有时候,永远不》讲述了失去儿子的父亲艾伦和留下的儿子彼得之间的故事。
艾伦是个裁缝,永远随身携带体面的西装。
电影的题目,来自西服有时、总是、从不解开的三颗扣子,是扣子,也是艾伦和儿子们的关系。
彼得从未离开过,但艾伦也从不懂他。
艾伦孤独而倔强,永远独自一人生活,总是在寻找迈克尔,而彼得似乎只有在被警察通知去认领尸体的时候,才会被艾伦想起。
在这段父子关系中,彼得其实也并没有读懂过艾伦。
他不满父亲永远围着迈克尔和他喜欢的拼字游戏打转,也不满父亲永远不曾尝试与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处。
他们都在这段残破的父子关系中不断寻找自己的定位,最终会因为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才能走向和解?
影片中发生的事件很小,从父子俩去认领尸体,然后认识了另一对来认领儿子尸体的老夫妻开始讲起。
而后艾伦突然拜访了彼得一家,又突然再次消失。不断寻找与相处的试探中,祖孙三代最终找到一种和解的希望。
但这个小品中,探讨了父子,夫妻,亲情,爱情,寻找与不甘,释怀与和解。
话题很沉重,讲述的方式却举重若轻。
通过拼字游戏和词典的思路,影片被划分成了几个部分:
旅行计划;不便的、打扰的;希望。
镜头的构建充满巧思,台词的安排也兼具隐喻与诙谐。
沉痛不一定要用痛苦的方式表达,细腻的温柔和愉快的谈话也可以撑起繁重的悲伤。
无聊又有趣,琐碎又工整。
如果你也有一个永远读不懂的父亲,或者总是被忽视的孩子,有时候,也可以试着一起越过不便,在“旅行”中寻找和解的希望。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会点儿电影
你在找什么?找到了吗?找到了就不找了吗?失去与得到究竟哪一个更有意义,这个没有谁知道,回答也是五花八门的。但是寻找的意义却可以肯定,为什么寻找?那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意义,给自己一个信念,给自己一个追求。而寻找的意义不在于找到这个结果,而在于寻找的过程中经历的心理变迁。正因为寻找,可能之前没有想到的就会想到,之前忽略了的,就会重新在乎等等。这一切的意义只有亲历者才能知道。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是一部以寻找为主题的英国电影。片名叫做《有时候,永远不》,全篇用几个单词连接起来故事,而整个故事也有着淡淡的浪漫主义风情在里面,以至于会让你觉得这是一部法国电影。
《有时候,永远不》讲了一个寻找的故事,一个退休的单身父亲,一直以来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寻找自己的小儿子,小儿子在母亲离世后离家出走,尔后再也没有消息了。家里只剩下大儿子,但是他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很好。父亲多年以来一直过着单调的生活,而这种生活的重心只有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填字游戏,另一件事情则是不断地寻找。
因为这两件事情已经分出去了父亲生活的全部时间,因此,在与自己的家人相处上,父亲的态度在大儿子看来是冷淡的。某一次,父亲继续踏上了寻找的旅程,而这次旅程只有大儿子相伴。他们遇见了一位老夫妇,两个人也是同样的目的。故事从遇见这两位开始,大儿子是否能与父亲解开隔阂呢?
为什么说乍一看,这是一部法国电影?原因就在于本片色彩鲜明的画面以及线条流畅的构图。法国的很多影片都会用颜色来承托出主旨,而且在构图上会煞费苦心。本片不仅仅在颜色和构图上看着很惊艳,同时本片还能给人一种感觉,一种老电影重新上色的感觉。
在这样的外部条件衬托下,这个故事就显得诱人了。否则的话,即使是一个半小时,很多人也很难耐心看下去,因为这确实是一个略显枯燥的故事,不过本片在细节上还是有所作为的,因此,如果注意细节的话,那么每一个部分你都不会错过的。当然,最终你还是会收获本片的核心的。
父亲一直在寻找,从开始到结束。不论是哪一步停了,寻找始终都在。这是本片的核心也是基本立意的点。一直以来这位父亲用行动来弥补自己当年犯下的过失。其实这也不算是一种过失,儿子离家出走,此后音信全无。这对于每一个父母来说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应对这种打击的方式就是不断地付出。当然,寻找算是其中的一种。
父亲之所以在寻找,究其原因其实在安放自己内心之中的不安感。只要是自己一直在寻找下去,那么今后自己内心之中的愧疚就会逐渐的减少。反之,父亲会一直处于一种不安的情绪中无法自拔。当然,这一点是大儿子后来与父亲的接触中才慢慢地感受到的。当父亲疏忽了自己与家人之间的联系,当自己的孩子不理解自己曾经的所作所为,那么温馨和睦的家庭也就无从谈起。
这也是为什么刚开始的时候,大儿子对于和父亲独处是那么的排斥。不过后来的一个故事渐渐地为我们打开了父亲的心房。当小儿子离家出走,之后回来了,父亲给了这个小儿子最大限度地物质财富,但唯独忽略了大儿子。此时的大儿子凤凤不平,但是他却不知道,对于小儿子来说,这段时间内,没有亲人在身旁,这是任何财富都无法消弭的,但是对于大儿子来说,父亲一直都在。
这个小故事已经说明了全片的整个内核基调。父亲不善于表达对于自家人爱,他跟所有的父母亲是一样的,他们更在乎家庭的美满,一旦有了不美满,那么他们愿意究其一生去追求美满的再次团圆。而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对于其他家庭成员的爱。但是这种爱即使是被忽视了,但依旧存在,即使大儿子觉得自己跟父亲沟通困难,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却没有这种感觉。
一直到后来自己跟父亲和解,再到海边中空出来的椅子,即使父亲之后依旧是沉浸在寻找自己小儿子的路途中,大儿子一家人也会理解。人总是要找个方式继续自己的生活的,即使这种方式看来是徒劳无功的也无所谓,因为这对于别人来说就是生活的意义。
相比较而言,接受自己孩子已经不再的事实,对于这位父亲来说可能是更加深的打击,因此,寻找的意义对于他来说更像是生命的延续。
……
你好,再见
迈克在一场填字游戏的中途离开了,然后大家就再也没有见过他,多年之后他的尸体被从海里打捞了出来。能看出导演不论是在镜头上还是在叙事上都想搞一些结构上的东西,但又让我有莫名不精致感。又是这种在命运面前耸耸肩的电影。男孩很像我弟弟的性格人们总是那么紧张,拼字游戏也是权力的争执,讲起事端也会突然陷入到底是谁的错。重大转折前依然有稀碎的生活,停尸处的管理员为了陪孩子提前下班了。把赌博游戏看做是命运的象征,多么害怕啊。夫妻的对话也有趣,在和第三人说话时才纷纷知道对方的真相,揭露迈克死了的那段也有趣。老人反而是喜欢玩手机的那一个。在一切上面贴标签。拼字游戏连起来的故事。盗版玩具题目不该是Sometimes, Always, Never?
好有意思,高级
3.5 “He’s not coming back.” “Give him a minute. Traffic is terrible.”
「Hope is a great friend.」
迷人的英式气质
十分温柔,过多运用广角,三星半。学会了一个漂亮的词,lissom
头15分钟有点闷熬过去就好了
编剧肯定很擅长crossword puzzle games 镜头感 台词 演技都有感觉。标题pun有韵味 Sometimes always and never...最后围炉夜话一同弹唱时竟也湿了眼眶 发现我也喜欢发出啵音 好一碗心灵soup 笑中带泪的故事
鱼眼镜头感
如果是美术片 为什么不看西安?
色彩很舒服,我还以为看了一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呢。整体来说是一部轻快和抑郁并存的电影。知道片名的来源吗?认真听对话就知道啦~“他不会回来的”“路上太堵了,给他点时间”
色彩构图都很好,但我真的不知道在讲什么
以「拼字遊戲」入手,卻是極其平淡表面下極「喪」的人生,令人印象深刻;即使怪咖一樣的視角與處事態度,卻也有對世界、自我和他人有距離的尊嚴感,這就是「喪卻不哀」的人生。
“如梦幻Pao影” — Take in. Breathe out. Let go.
我感觉我像一个文盲一样遭到了嘲弄~连剧情都不在意了~
!!!!! 实在是太可爱了吧,没想到一个讲scrabble的电影那么动人,可能是我这些年来看过最喜欢的family drama了。简简单单,也不用动脑,但轻轻松松打动人,博人一笑。
挺有风格也蛮英国味儿的小片,讲述父子关系的。英国人的冷幽默及对人生的态度很有趣。
真的是边喝着热鸡汤边看,暖暖的,风景很美,森林与海,小车与音乐
@ Ultimate Picture Palace 英式亲情小品 色彩运镜诙谐 Bill Nighy适合演所有英国男青年的父亲
平淡温柔的生活小品,却又带着一丝古怪和天真的想象。充满单一色彩的房子,沉静的海岸线,汽车里夫妻走调的吟唱还有对话间过时的文化记忆,串起英格兰北部日常的疏离与单调。找寻失踪儿子的鳏夫,渐渐学会向前与和解。想起了Wes、Aki等多个名声更夯的名字,有不少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