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1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2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3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4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5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6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13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14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15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16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17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18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19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2005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15:50

详细剧情

  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联人民和军队在经过战争最初的恐惧和慌乱,经过冰天雪地的莫斯科保卫战之后,战场上出现了暂时的沉寂,然而局部的战斗仍时有发生。当时,俄罗斯大地已进入到春季的泥泞期,战车无法正常运转,德国侵略军被迫停止了大规模的战役,苏德双方都转入军事防御期。本剧所讲述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发生的。1942年夏天,一个代号为“171会让站”的村子。这天。驻守会让站的军运指挥员瓦斯科夫准尉迎来了一批充满青春活力的女高射炮手……

长篇影评

1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最伟大的国产抗战剧之一

(2015年10月)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我心中第一的国产抗战剧,这并不是因为她的场面有多宏大,特效有多么逼真,相反她的场面和特效非常粗糙,还有一些穿帮镜头,但评价一部优秀影视剧的标准从来不是这些。电影电视剧是否精良要看剧本,导演,演员的水平以及这集结到一起后展示出了一个多么动人的故事,能让人产生无尽的回味,甚至很久以后观众再谈论起这部电视剧的情节人物依然会像谈论一个老友一样,并再一次为之动容。《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不但做到了这些,而且她具有国产电视剧最缺乏的两点品质:一是对人性和个体的关怀;而是对女性的尊重与关怀。我们的影视作品连第一点都做不到更别提第二点了。

一,对人性和个体的关怀

如果不看职员表,我是打死也想不到这竟然是一部国产电视剧的,也许是由于原著是俄罗斯名著而且俄罗斯早在几十年前就曾塑造了一个翻拍标杆,这部作品居然有如此人性化的情节,导演手法居然没有沦落为鼓吹各种无私奉献视死如归的工具,要知道导演之一的张光北可是拍摄过《十送红军》这种咋看都像高级黑的主旋律电视剧的人。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微观战争的经典,是以小见大的典型。但我们中国人根本不懂这一点,因为我们向来喜欢功利的看问题,要反映人性反应民族灾难一定要从大处入手,个人情感必须服务大局,普通人的命也叫命?笑话!必须是英雄人物,你的命值不值钱要看你的贡献度,将军的命一定比艺术家的命值钱,死了也要分三六九等,即使火化了都是一坨灰,埋到地下都是一堆泥,但我们从来不懂这个,我们从来不懂生命平等死亡平等的道理,即使党成天说革命不分高低贵贱,但现实中总有个高低贵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竟然破天荒的用了几个女兵的死来反映战争的残忍,为什么要用她们?凭什么不用贡献更大的?苏联牺牲了40万女兵,为什么原著只写了五个,我来回答你:因为真正要反思人性就必须从微观入手,真正的大师只需截取战争中的残碎片段,用一两个人物的一两个故事就足以窥探一个时代的全貌,让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也身临其境的感受一回地狱般的战争生活,这其中不只有死亡,还有人性的弱点,光明,还有各种感人的片段,这些片段一方面歌颂了生命,一方面控诉了战争。

就像最近的网民都在悼念叙利亚难民小艾兰的原因,不是他有多特殊,而是人们通过这一个残忍的侧面感受到了叙利亚难民的苦难,这一张照片几乎改变了世界。

这也是姜文拍《鬼子来了》的原因,老百姓的命可贵并不是因为他们多伟大,正是因为他们有劣根性又有朴实性,有好有坏,他们才更像一个人,广电从来不知道允许缺点的存在必要性意义,他们只知道你要为我奉献,却从来不去关注老百姓个人的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其实中国的好多技术早就不输欧美了,很多导演会的不比欧美导演少,但为什么我们就拍不出真正有人心的作品呢? 二,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怀。

我们连第一点都做不到,就别提第二点了,即使把港澳台也囊括进来,这类作品也稀缺到屈指可数。在国内的影视剧中,大男子主义横行,女性永远处于从属地位,甚至被物化被奴化,而我作为一个糙爷们对大男子主义是深恶痛绝的。中华文字上下五千年,俗语词句浩如烟海,翻烂了《辞海》我最恨的也只有一个“红颜薄命”。如果再找一个那就是“红颜祸水”反正在中国红颜不是薄命就是祸水。

不只是影视剧,文学作品中这种风气也十分盛行。比如说文艺作品中(小说电影都包括)

男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畸形的心理诉求无原则的追求所谓的美感,为了悲剧而悲剧。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为了突出男主角的苦难和挣扎,男主角一定是死老婆死女友的,这就是一种物化,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属品,我之所以深受苦难饱经折磨是因为我失去了我的爱人,而且这些爱人一个比一个死得惨。女主角为了男主角痴情一生,这辈子死心塌地只爱他一人,为男人奉献了一切后在临死前,甚至没有最先想到亲人而是对男主念念不忘,后来她死了,一抔黄土掩风流,生命中的所有可能都被切断。而口口声声的说自己有多么痛苦,这辈子不会再爱了的臭男人呢,最后肯定彻底忘记了悲(女)痛(主)然后又和另一个女人同床共枕,经历完这一切男主角从苦难中升华了,苦难没有打败他反而让他学会了很多东西,我就不明白了,女主角都死了命都没了,而男主的生活仍在继续,这到底是谁的苦难!男主要经历挫折,这个挫折非要让女主角替他受吗,我很好奇这究竟是男主在受苦还是女主角在替他受苦,这样也叫男人,如果有这样的男人,那他才是最该死的,而更奇怪的是,这些女主角竟然还痴情的爱着男主,呵呵,编故事的你醒醒吧,女人没有那么傻。

这样的作品很多,比如刘猛的小说,想把谁写死就大笔一挥随便写死,哪个地方该煽情了,就死个人衬托一下,不管女主角受多少苦,男主角多么混蛋女主角都心甘情愿的为男主而死,然后男主痛苦良久后又泡了一个。这是物化女性的一个体现之一,认为女人是男性的附属品,我失去了她所以这是我的痛苦是我的苦难,就像一个小孩失去心爱的玩具是一个道理,物化还有很多形式,不再详述;当然还有奴化,《渴望》就是这样的作品。

这一点现在情况有所改观,这方面的作品确实不少了,但真正能反映女性主义的还是太少,而另一个更让人头疼的是,娘炮越来越多怎么破!

这两点可说的太多,我只是简单单的聊聊不过多展开,否则字数不够。下面分析这部让我这个糙爷们哭好几次的电视剧。

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完美的做到了第二点,所以她就成功的做到了第一点,因为第二点是第一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黎明静悄悄》虽然也是红颜薄命但这种悲剧不同于我们的悲剧,人家是有目的的是为了控诉战争,而不是刻意去营造什么悲剧之美,仅仅是为了煽情而煽情。该电视剧的导演手法很多地方不输美剧英剧,只不过没有人家制作精良罢了。电视剧很长,一片文章肯定写不完,我们就像《黎明静悄悄》一样,采取以小见大的方法,截取一两处片断来窥视这一部罕见的精品的全貌。顺便感受一下影视和文学的不同。

《黎明静悄悄》很好的还原了原著精神,有些细节未能出现有些则超越了原著,有些则是制作者又自己加入的桥段也堪称画龙点睛。电视剧的制作者全部来自中方,演员全部来自俄国,俄版的开场和我们国内版的略有不同,但我觉得国内版的开场更好,一方面传达了原著精神一方面也从一开始就为电视剧奠定了物是人非的没落感以及那种战争已经很久远的沧桑感。

原著是这样描写的:

“在历史的眼中,莫斯科已经不再拥有静悄悄的黎明。

  太阳刚刚升起,拥挤不堪的外环公路就变成了一条凝滞的车河,被大城市"交通病"惹恼的司机狂躁地按着喇叭,制造着让人厌烦的噪音。有的人已经习惯了这一切,在方向盘上摆着一份报纸,静静地等待着。

  ……

喧嚣的空港,起起落落的飞机在城市与城市之间赶路。超级市场里,货架上的商品琳琅满目,购物的人川流不息。富丽堂皇的地铁车站内,行色匆匆的乘客摩肩接踵,从一张陌生的面孔流浪到另一张陌生的面孔……”

电视剧则是用一组蒙太奇来展示这一段的,一幅幅运动的莫斯科城市画面,在快速剪辑反复切换,展示几十年后的俄罗斯生活状态,温馨而略带伤感的音乐则奠定了一种哀伤的基调,画外音交代着故事,和原著一样都暗示着战争早已远去,人们对战争的印象也仅限于记忆,随着旁白的交代我们逐渐被一同拉回到几十年前的171会让站,回到故事开始的地方。

这一段旁白写的极富文采而且动人,但丝毫没有做作感和唐突感,因为画面和帮派结合的天衣无缝,没有让旁白喧宾夺主,而郭小四的作品旁白永远比剧本冲突和电影语言本身信息多,所以郭导算不上导演,《小时代》也算不上电影,那不过是幻灯片和人声电子书的一次畸形交配而已。

任何故事都有起承转合,而且要由人物撑起故事,我们来看故事的第一个重大转折,这是悲剧的一次序幕,也是和后面故事的一次强烈对比,而且这次序幕和一个重要人物的登场融合的天衣无缝,这个人物就是热妮娅。

这一段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都做了详尽描写:

众所周知准尉瓦斯科夫在女兵中并不得民心,而且很多女兵非常任性很难管教,故事就从瓦斯科夫和战士们的武器训练开始。爱耍性子的嘉尔卡不听准尉的话,不但不好好训练还将枪支扔在地上,搞得准尉很没面子,但又拿她没办法。正当准尉在气头上时,德军的轰炸机突然突袭来给这群女兵上了残忍的一课,一位叫维嘉的女兵不幸牺牲,这是这群女兵驻守171会让站的第一次牺牲,这一次牺牲揭开了悲剧的序幕,女神热妮娅也就此登场。原著和电视剧对这段故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尤其是女兵为维嘉送行将她安葬,都描写的相当感人,虽然手法上完全不同,但呈现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文学原著中有大量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很多是不能搬上银幕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有些地方镜头表现不出来,比如这段:

“维佳身量并不高,一个不大的坟坑就能把她装下。瓦斯科夫难过地盯着挖好的坟坑,感觉像被榔头在自己心里凿了一个洞。他把铁锨插在土堆里,坐在泥泞的土地上,凝视着村庄的方向。”

二是有些地方即使表现了出来也会大大延长电影时长,很多地方在文学中写出来很自然但搬到银幕上会显得太过了,太做作。比如:执手霜风吹鬓影,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蝶恋花》)。周邦彦这几句词可谓是将离怀别苦刻画的细腻的不能再细腻了,寥寥数语包含痛苦的诗意,但你可以自己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画面要是用镜头来表现是不是太做作了,要想表现也可以,必须把它改成一场戏,这场戏可能要十几分钟甚至更长。女兵的死原著中可以用上万字来煽情,但影视作品不能这样,否则严重延长时长,既拖沓又做作,这是镜头语言的分寸问题

这段戏是葬礼也是热妮娅的登场,算是一种特殊的登场方式,整个故事这么多人只有热妮娅用了这么多的笔墨,因为这和情节有关,她最完美下场却最惨。

葬礼开始时,女兵们手捧鲜花抬棺而行,送葬队伍后面是少校。导演用了几个不同的机位来展示队伍,突出庄严感和沉重感,这时细心的观众会发现,队伍后面出现了一个打扮和其它女兵不同的女兵,但她不是画面主体而且只有一个镜头。

到了墓地后,导演用全景俯拍交代着地点,一个刚凿好的墓坑正等待着维嘉的入住,从这场戏的构图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人物之间的关系,虽然没有台词,但从构图中我们能看到,悲痛而愤怒的少校瞪着瓦斯科夫看几乎要把他撕吃了。 战士们绕棺而行,纷纷向维嘉道别,紧接着又是俯拍,几个男兵将棺材板盖上。一个男兵开始钉钉子,这时镜头切走了,钉钉子的声音变成了画外音,镜头没有拍钉钉子的画面而是围绕其他女兵环拍,这样就使气氛更加沉重,看不到画面只听到声音也让声音更加让人心痛,而且敲钉子的声音是不均匀的,让人不知道下一声在什么地方,所以每一声都显得那样沉重,观众能清晰的感受到每一声都敲到了战士的心里,这是垂直蒙太奇的神奇魔力。 接着镜头再次摇起变成俯拍,几个战士抬起棺材,准备下葬,音乐起。而这里的音乐就是热妮娅的扮演者西蒙年科本人创作并演唱的《故乡的思念》,抒情的旋律在此刻出现则让人心碎神迷。

女兵们开始鸣枪为维嘉践行,棺材缓缓落入土坑中,西蒙年科的歌声响起,蒙太奇的逐步变化和音乐的衬托下,画面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别样沉重,此时的热妮娅依然处于后景不起眼的地方但细心的观众会发现,她在敬礼。 这也是在用构图和视觉来交代人物以及人物关系,这次是影视创作的本质,用视觉讲故事而不是文字。小说用文字修辞来煽情,导演则用场面调度和蒙太奇。

棺材落定后,少校第一个为维嘉封土,其他的战士也纷纷效仿,整个过程充满仪式感。

紧接着镜头切到了嘉尔卡,她手捧鲜花,走向热妮娅,但是我们没有直接看到热妮娅的脸,显然导演是故意的,镜头切换一次后又缓缓上移我们才第一次看到热妮娅的全貌,这里又有一处场面调度上的细节:作为背景的树叶随风摇曳,营造出一种视觉节奏,在此刻显得别有韵味,这明显时导演故意为之的,参见黑泽明《七武士》中武士牺牲的那一段,墓地上的尘土被风吹起,非常具有沧桑的厚重感。国内懂得利用这些细节的导演少之又少,当然好莱坞也没几个,可见本片导演功力并不差。

热妮娅开始朗诵诗歌:

“等着我吧,我会归来,只要你一心一意的等待,不论阴雨连绵,愁肠百转,不论大雪纷飞,酷暑难耐;哪怕别人已不再等待--把往昔的一切忘怀,哪怕慈母、爱子已确信--人世间我已不存在,哪怕朋友们已厌倦--炉边饮酒把我的亡魂追念,千万莫同他们在一起举杯来把我祭奠。”

这里又有镜头语言的小技巧,老拍说话者会让观众感到疲倦,于是热妮娅读诗时镜头则在一旁拍摄送葬的人,热妮娅的声音变成了画外音,这样做使画面看起来更加肃穆深沉,尤其是当画面主体变成波林娜时,观众们发现一向风骚的波林娜在此刻也那样严肃,这一细节更突出了这场戏的严肃和沉重感,也足见导演之用心之功力。(波林娜和玛利亚)

热妮娅朗诵着,缓缓的走向墓地,镜头变成俯拍整个墓地已经落成,音乐再次进入高潮而且音量变得更大,以烘托剧情和情感的高潮。 这段戏很感人但丝毫不做作,导演的分寸把握的相当好,虽然略去了不少细节,但视听营造出来的情感强度丝毫不亚于文学原著。另外一方面这段戏是非常残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真正的悲剧还没有开始,维嘉相比另外五位女兵反而是幸运的,因为后面的五位女兵可没有人这样为她们送葬,没有鲜花,没有眼泪,她们只有葬身于荒野,这个配角的死原著和电视剧都大费笔墨,后面真正的悲剧发生时是没有这样感人的段落的,所以这是非常残忍的,作品就是在明确的告诉我们:只有在战争还没有真正降临时她们才有机会这么做这些感人的事,而战争是没有感动的,每一个感人故事的背后都有一个更大的悲剧。

送葬结束后,热妮娅正式加入了队伍,这时电视剧开始真正为我们塑造这个完美的女性了。这要靠编剧,导演,演员自己,造型师,化妆师的共同努力。其实只要烘托得够好,只要一个略微够漂亮够素质的女演员都可以担任这个天使一般的角色,而且演员西蒙年科本来底子就好,且能歌善舞。 回到宿舍我们终有机会欣赏这个女神般的热妮娅了,先看外貌:

面如白玉,目似明珠,唇若削成,发如金丝。三围匀称,凹凸有致;四肢修度,长短合则,虽严肃军衣难蔽其辉,高贵袭人之气反俞加张扬。视之若观天帝之艺术品,敬而爱,而思无邪。

再看眼神,热妮娅的眼睛又大又亮,眼底非常清澈单纯,这一靠演员自身形象气质,二靠表演。眼神是除人物动作做派谈吐之外,一个重要的塑造角色的手段,有什么样的心底就有什么样的眼底,热尼亚漂亮善良,单纯,热情,小傲娇但又平易近人,浪漫,文化素养仅次于文艺青年索妮娅,所以她的眼神就是那样真诚单纯,又相当勾人。

下面有一段晒太阳的戏十分大胆浪漫,这是原著中没有的,这一段戏导演再次360度无死角的衬托了热妮娅的美丽也进一步加强了这个人物。这一段十分大胆,对于国产电视剧来说尺度真不小,但导演用出色的剪辑把这一段拍的充满诗意的浪漫毫无淫邪之感,这里又是一个分寸感的问题,还是那句话看不见的东西有时比看得见的东西更重要,性感是一种精神。就像我们看沙滩上的美女一样,超短裙之下纤纤玉肢直通根部,但不会让人有继续下探的邪念,而是感到一种静谧清纯之美,让人感觉这女孩非常单纯,这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性感。相反如果真的有人拍全露出来的镜头给你看,你不但不会感到美感反而有可能感到心生厌恶。 这段戏进一步丰满了热妮娅这个人物形象,这个人不但漂亮而且非常浪漫单纯,当然优秀的人必遭妒忌,导演和编剧在这里也不忘这一点。热妮娅的美引起了女兵的妒忌,在晒太阳时编剧还特意加了女强人基里亚诺娃中士,想加入热妮娅但又想到二人刚吵过架又悻悻退出,这一段非常尴尬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细节。紧接着准尉瓦斯科夫来到了女房东玛利亚家,玛利亚言语中带着讥讽的说那个热妮娅犯过错误之类的话,而且各种不满堆在她的脸上,看来热妮娅的美已经引起全村的嫉妒了。

下面我们看全片中最重要的一处转折,这是战争中难得的一次感人插曲,但战争中没有感人,这次感人是为后面更大的悲剧做铺垫的。同样这一段小说和电视剧都做了大量功课,更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的描写为了突出那种恋人重逢的不易,甚至出现了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注意是小说中,而不是电视剧。 热妮娅不但是最性感最浪漫的女兵,而且出身豪门,父亲是第四近卫师师长,因此热妮娅军事素养极高,有着近乎百步穿杨的枪法,热妮娅爱上了父亲的手下,他是名上校,但已经有了妻室儿女。错乱的爱情遇上了错乱的年代,后来父亲战死沙场,热妮娅全家死于德寇枪下,自己到战场上找到了上校,上校和热妮娅得以在战场上重逢他们一起打仗,后来上校由于和热妮娅的不伦爱情受到处分,热妮娅也被调到171会让站。

天无绝人之路,第四近卫师即将开往前线,途径171会让站,有一个小时的时间停靠,但上级特意强调不让上校和热妮娅见面。

这一次列车停靠对于驻守女兵和即将开往前线的战士们来说简直是一次上帝赐予的礼物,如此来之不易又极为短暂的停靠对于战士们来说是多么的弥足珍贵。但上级的死命令是不让男兵跨过站台一步,但命令中就是死的,人是活的,这次来之不易的男女兵邂逅几乎像做梦一般,他们谈天论地,一向寡言的索尼娅也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一个文艺男青年,这次短暂的邂逅让索尼娅觅到了一个红颜知己,但也留下了一段到死也未能了解的爱情遗憾,不只是索尼娅,这次见面对于即将开往前线的战士,和后来出去执行任务的五个女兵来说都是一次永别。(索尼娅)

站台上已经炸开了锅,而远在村子里站岗的热妮娅还不明真相,她不明白为什么丑的人都出去执勤去了,而帅的她怎么还在这里站岗。

站台上果然出现了上校的身影,他就是来见热妮娅的,但命令是他们不能相见,时限马上就要到了上校向准尉反复央求,最后准尉终于派人去叫热妮娅,但是如果那么容易就见上面就不叫戏剧了,中间必须有阻挠,越来之不易越弥足珍贵,在时限的限制下,观众和人物一样焦急,等待着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神圣时刻。最后时限终于到了,热妮娅还是没赶来,上校非常生气派人去村子里找,但这是不可能的,最后上校无奈的说,我们马上就要上前线了连见自己亲人最后一面的机会也没有吗?算了,反正都是死,见了面反而更加加深亲人的痛苦。这句话是一处重要的伏笔,因为这次见面后热妮娅就和她的家人一样,死在了德国人的枪下。

最后无奈的上校只有离开。

站台上,火车汽笛响起声音节奏暗示这最后时限,热妮娅的扮演者西蒙年科创作的《故乡的思念》的旋律也开始响起进一步烘托情绪,而火车蒸汽形成的水雾营造的视觉节奏则使意境更加朦胧,画面中的少校反复望着远方,盼望着热妮娅的到来,这里的导演采用了交叉剪辑,一方是热妮娅正在飞速往这边跑不顾有多少人拦她,一方面则是上校迟迟不愿上车,最后无奈只有上车,上校又两次将身子探出车外观望,这两次动作让观众更加焦急,大家都发自内心的渴望热妮娅赶快出现。

当上校准备离开时,突然西蒙年科的歌声响起这歌声伴随着西蒙年科扮演的角色热妮娅的声音一同响起:亲爱的!

镜头没有让我们看到热妮娅而是拍上校,上校脸上露出了喜悦的表情,画面中的雾气变得也更多,音乐,视觉节奏和演员表演共同迎接着热妮娅的到来。(演员的歌声和演员扮演角色的声音一起响起烘托高潮)

快乐的时光太过于短暂,那我们就应该延长一下,于是导演用了慢镜头。

在二人奔向对方的过程中,导演插入了心里蒙太奇使这段戏更加催人泪下,而且导演的心里蒙太奇用的非常讲究,二人都回忆起了当时他们一起参加的战斗,热妮娅脑海里的画面全是关于上校的,而上校的画面全是关于热妮娅的。

二人终于仅仅拥抱在一起,音乐进入高潮,可见导演在剪辑上做的功夫,画面必须和音乐同时高潮。当二人拥抱在一起时,整个站台沸腾了,第四近卫师所有战士高喊着热妮娅的名字真如离散多年的亲人重逢一般,而对于热妮娅来说第四近卫师就是她最后的家。镜头缓缓移动着,展示着看台上每一个人的反应,所有人都在见证着这段不伦但又极为浪漫,又包含着家国之情,战友情,亲情的爱情故事。

第四近卫师不仅有热妮娅的爱人,更是热妮娅的家,那里的所有士兵都知道她是师长的女儿,师长牺牲了,而热妮娅就成了第四近卫师的一种精神寄托和信仰,所以这次会面对于热妮娅,对于上校以及整个第四近卫师来说都意义非凡。这场见面用准尉自己的话说就是:是一场誓师大会,热妮娅的出现让第四近卫师全军士气大振。在这一刻个人情感和爱国主义完美的融合到了一块。

这段会面从上校上车开始算到二人拥抱在一起,时长约两分半钟,共35个镜头,导演的剪辑和场面调度,电视剧的配乐以及演员表演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很难想象如此具有欧洲浪漫情怀的画面是中国导演拍的,还是男导演。

这段三分多钟的会面视频在优酷上就可找到,大家可以欣赏一下。 这次会面带来的感动成了热妮娅和索尼娅到死也魂牵梦绕的遗憾,最后一集热妮娅被德军包围,那首动人的《故乡的思念》再次响起,这次却成了安魂曲,热妮娅倒下时导演用了大量叠化来展示她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热妮娅想到了死于战火的家人姐妹,而在最后一秒她想到了她的上校。如此完美的一个女人,就这样被德军用冲锋枪活活打死了。

一般来说电视剧导演发挥的作用并不大,主导者是编剧,但本片中蒙太奇和视听节奏的运用已经达到很多电影导演达不到的高度了,虽然有些穿帮镜头,但并不影响观影体验。

好了,先写这么多。这部电视剧太好看,一篇分析不完,我喷的又多,我会继续写的,这次先到这里。

2 ) 好剧,值得一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完了这部大陆拍的,演员都是俄罗斯人,讲述苏联卫国战争的电视剧。这部剧曾在央视播出,十几年前看过,后来一直想再看一次没有找到资源,最近又想起来找到资源看完了。六个出征的士兵,性格特色鲜明——热情如火的热妮亚,沉静诗意的索尼亚,自卑怯懦的嘉尔卡,单纯勇敢的莉莎,坚贞隐忍的丽达,年轻刚毅的准尉瓦斯科夫。忘不了热妮亚:“在我的身后,是我的祖国”。也忘不了丽达:“胡子真扎人”。战争是残酷的,会摧毁平凡而美好的东西,苏联和我们一样反抗侵略保家卫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历史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篡改(没错,我暗指的是美利坚 )

3 ) 今天我读了一本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今天我读了一本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好久以前,可能是读初中的时候吧,央视播过一个《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电视剧。

没错,它们讲的是同一个故事,以不同的形式。

初中写给同学的同学录,最喜欢的电视剧,写的就是它。印象太深了,热妮亚在湖边洗澡的那个美景,里莎沉到沼泽地里的凄惨,都在我脑子里打下了烙印。

而今天读这本小说,给我留下最印象的是战争时代那些寂寞的女人,那些被扭曲了的人性女人,波琳娜,丽达,是再好不过的例子了。

电视比小说好,更有感染力。

4 ) 好剧,值得一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完了这部大陆拍的,演员都是俄罗斯人,讲述苏联卫国战争的电视剧。这部剧曾在央视播出,十几年前看过,后来一直想再看一次没有找到资源,最近又想起来找到资源看完了。六个出征的士兵,性格特色鲜明——热情如火的热妮亚,沉静诗意的索尼亚,自卑怯懦的嘉尔卡,单纯勇敢的莉莎,坚贞隐忍的丽达,年轻刚毅的准尉瓦斯科夫。忘不了热妮亚:“在我的身后,是我的祖国”。也忘不了丽达:“胡子真扎人”。战争是残酷的,会摧毁平凡而美好的东西,苏联和我们一样反抗侵略保家卫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历史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篡改(没错,我暗指的是美利坚 )

5 ) 好剧,值得一看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看完了这部大陆拍的,演员都是俄罗斯人,讲述苏联卫国战争的电视剧。这部剧曾在央视播出,十几年前看过,后来一直想再看一次没有找到资源,最近又想起来找到资源看完了。六个出征的士兵,性格特色鲜明——热情如火的热妮亚,沉静诗意的索尼亚,自卑怯懦的嘉尔卡,单纯勇敢的莉莎,坚贞隐忍的丽达,年轻刚毅的准尉瓦斯科夫。忘不了热妮亚:“在我的身后,是我的祖国”。也忘不了丽达:“胡子真扎人”。战争是残酷的,会摧毁平凡而美好的东西,苏联和我们一样反抗侵略保家卫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历史不该被遗忘,更不该被篡改(没错,我暗指的是美利坚 )

6 ) 永远的记忆

看的时候是小学,虽然当时的我看不懂,但还是哭的稀里哗啦~
现在重温,虽然没有找到高清版,但眼泪还是止不住的流,永远忘不了女子深陷沼泽里绝望的表情,永远忘不了女子持枪自杀时震感~
童年记忆,深刻无比~
如今得知是中国导演,情节基本遵守原著,更是感到自豪,现在怎么没有这么好的电视剧呢~
希望再不会有这么样的战争~

7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的就像她们没有来过一样……

我是顺着《功勋之能文能武李延年》摸到这部剧的(导演都是毛卫宁),一部全员都是俄罗斯讲述俄国卫国战争的剧,居然是中国人拍的,我也是很好奇。 负责守卫仓库的瓦斯科夫准尉,向长官申请要一批既不酗酒也不搞女人的士兵,结果上面抽了一群的娘子军。 我将此剧称为“散装剧情”,故事线真的太散了,前三分之二都是再讲女兵们怎么改军装,向上级索要肥皂,以及多么想男人…… 可以说,除了偶尔飞来的敌机,能让她们紧张一下,剩下来的时间都是女人间的琐碎。 没事逗逗唯一的壮丁准尉,和村里的寡妇们开个舞会,聊聊村里的八卦,可以说生活味十足,除了打下两架敌机,她们没有一点该有的兵味。 丽达(金发):沉着冷静,两架敌机都是她打掉的,她常常趁着夜色溜进城看儿子。 热妮娅(金发):热情奔放,改军装,开舞会都是她的点子,性感的她是人群中最闪耀的存在。她曾是第四师的神枪手,但因爱上了有家室的上将,被发配到了这里。 索尼娅(黑发 犹太):家乡沦陷,父母惨遭纳粹杀害,就读于莫斯科大学俄国文学系的她逃过一死,索尼娅诗集从不离身,我甚至觉得凑近她都能闻见书香墨香。 里莎(红发):森林之女,从小跟着猎户父亲在森林里长大,她身材高大结实,性格敦厚善良,她偷偷爱慕着与自己相似的准尉。 嘉尔卡(黑发):爱胡说八道,有点让人讨厌的小女孩,在孤儿院长大的她,特别渴望被关注,被疼爱。 看着她们跳舞嬉闹,我还在想温吞水,这剧哪好看?但她的大局已经布好。 前面十多集的剧情,就像迷药似的,冥冥中已经产生了情感,我把她称为“杀猪(我)计划”,前面十几集哄着我,养着我,到最后了,把我提出来杀。 丽达在回营地时看见两个德国兵,回去报告后,准尉就带着以上五人前去。可谁知,对方足足有十六人之多。 人数上悬殊,武器也不占优势,对方人手一挺冲锋枪,而我们只有五支步枪和一支手枪。 里莎在回去搬救兵的路上,溺死在沼泽里,到最后她也没能听见她心爱的准尉答应唱给她 的歌谣; 索尼娅在去拿准尉烟袋时被德军发现,她一见钟情的士兵诗人送她的诗集为她挡下第一刀,却没能护住她的性命; 嘉尔卡倒在血泊里; 索尼娅为了掩护受伤的丽达和准尉,主动暴露位置,引着敌人去了相反方向,最后被乱枪打死,双膝被打穿,她也没有向敌人跪下; 丽达被弹片打中,不想拖累准尉的她,自杀了…… 五朵在阳光下随风摇曳的小花,五个如天使般漂亮美好的姑娘,就这样一个个消失在你的视野里。她们本可以有各自美好的未来。 全剧没有刻意煽动,只是把她们的日常朴素的展现给你,又赤裸现实的拿走,然后观众就会明白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的像她们没有来过一样……

短评

Ура! Ура! Ура!

5分钟前
  • 小狐腻
  • 力荐

真实么么???

7分钟前
  • 较差

印象里是小时候偶尔一次看到中央台的电影版。初中时候央视拍了这部剧版的,看到结尾的时候哭的停不下来,太残忍了。

9分钟前
  • 左言右若呀
  • 力荐

很不错的电视剧,很美好,很催泪!几位女演员让人印象深刻,热尼亚,索妮娅,丽达,莉莎…还有年轻刚毅的准尉瓦斯科夫!

12分钟前
  • 宁静海
  • 力荐

热情如火的热尼亚,沉静诗意的索尼亚,骄纵勇敢的嘉尔卡,单纯怯弱的莉莎,坚贞隐忍的丽达,年轻刚毅的准尉瓦斯科夫。难忘二零零五年央视一套这几张俄罗斯面孔带来的新鲜感,年轻女演员们的吉他钢琴合奏,央视八套影视同期声里清冷浪漫的异国他乡。

15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力荐

看过,记得非常优秀,还可以再看一遍。

19分钟前
  • 棉花地
  • 力荐

去阿尔山之前看的 美丽的大兴安岭风光 沉静温情有力量的感情 美丽坚强的热尼亚 结局好不忍心

21分钟前
  • 麻迷儿
  • 力荐

掉入沼泽的死法总是挥之不去

25分钟前
  • 腐花儿
  • 推荐

很多年过去了,依然忘不了里面一个女孩陷进沼泽的眼神

26分钟前
  • Backer
  • 力荐

找书的时候突然看到这个 想起来我还看过电视剧

27分钟前
  • 張咩咩
  • 力荐

中央一台看到的,《大宋提刑官》的前一部剧。热妮娅双腿中弹死不瞑目,丽莎去通风报信返程却陷入沼泽,还有他们每次快乐时候都会吃的那个甜点(名字记不清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女性角色塑造的期待和建构。

29分钟前
  • 夏安妮特
  • 力荐

以前在央视一集不落地看过,永远忘不了她们晒太阳的模样,印象最深的是小东西,特别喜欢她的声音

33分钟前
  • 豆友80316403
  • 力荐

小学时候在电视上看的,结局的时候躲在被子里哭。。

34分钟前
  • 明天就现充
  • 推荐

就像让俄国人来拍部中国武侠片一样不靠谱

35分钟前
  • 阿朴
  • 还行

当时觉得热尼亚美死了好么...

38分钟前
  • 盐烧秋刀鱼
  • 推荐

真不知道这是中国拍的

40分钟前
  • Band大暴走
  • 力荐

生命之花!

45分钟前
  • 拖鞋君
  • 力荐

呜呜呜,小时候看的电视剧,当时很难过,似乎最后都死了?印象最深的是沼泽

47分钟前
  • Jonathon
  • 力荐

忘不了热妮亚:“在我的身后,是我的祖国”。也忘不了丽达:“胡子真扎人”。

50分钟前
  • 霍亨索伦的威廉
  • 力荐

一個個地死去,好難過,特別是最後一個慢慢倒下的時候。(只看過國配)

52分钟前
  • Bosi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