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崇拜明星球员的情况十分普遍,但走火入魔之后却容易失控。本片男主角吉尔雷纳是个刀具推销员,他一向将黑人棒球选手巴比·雷朋作为偶像。当巴比的运动事业攀上高峰,吉尔自己却走进人生的底端,既离婚又失业。于是他把自己生存的目的完全投注在巴比身上,为了维护巴比的巨星地位而不惜恐吓、杀人,甚至绑架巴比的儿子威胁他一定要击出全垒打,引起球场上的惊人大bd。
幕后制作
影片用戏剧化手法刻画球迷的变态心理,效果犹为触目惊心。不过他对映象的刻意经营稍嫌虚浮,使得冲击力仍未全面发挥。1981年有一部同名影片,讲一个变态影迷疯狂追逐百老汇明星的故事,由劳伦·白考主演。
如果不是德尼罗,这部片子注定平凡,.,简单的剧情预料中的结尾但是德尼罗就有这个劲再平凡的角色在他 的手里依然光芒四射. 有人可能说我是他的fans..但那时我并不知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奥斯卡影帝罗伯特 德尼罗 这是我看他的第一部片子.在片中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少年的意气风发;中年的落寞失意.是啊平淡的生活太需要激情来调剂了.所以他把人生的重心倾注在了偶像的事业上.偶像的事业的不如意使他觉得和偶像拉近了距离他视偶像为自己人.他觉的为偶像做些什么理所当然.只要偶像心照就可以了. 可当他发觉事情并不是如他所想. 正如他在影片中所讲人这一生总要抓住些什么否则一无所有.于是当他发现自己一无所有心理的天平倾刻间失去了平衡. 他绑架了偶像的儿子唯一的要求竟是要偶像在观众面前感谢他一次.当偶像声嘶力竭的问他 你到底想要什么时 所有人都茫然不解 现场一片唏嘘. 而我却在德尼罗的眼中看到了泪水.我的心都快碎了. 天啊.他只是要认同而已啊.
这是1996年上映的电影。德尼罗在其中饰演一个疯狂的球迷。
吉尔·雷纳从小就玩棒球。因为受伤无法继续打棒球了,但并不影响他始终是一位忠实的球迷,关注着每一场比赛,也是棒球明星巴比的铁粉。吉尔是一个刀具推销员,业绩不佳,这是因为和客户约定的洽谈时间往往和他看棒球比赛时间冲突,而他宁可用这时间去看比赛。使他丢失了不少客户,并为此被老板解雇。加上和前妻约定的儿子探视权也因为看球出现了问题。这一连串的不如意让他索性将快乐寄托在比赛上,可偏偏巴比因为球衣的编号不如意,加上内部的种种黑幕,他的场上状态一直不好。这让吉尔更加郁闷。情急之下,做出了一些极端举动。而他做出这些所有行为的最终目的,只是要看到巴比完成一个全垒打。
影片的导演是托尼·斯科特,他是著名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的弟弟。我几年前曾写过一些雷德利·斯科特导演电影的观感。和他哥哥一样,托尼·斯科特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导演。在这部影片中,整体结构、拍摄手法和光线运用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当然,也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包括了不少隐喻。可对于我这个老头来说,始终不习惯那些隐喻,只是看热闹,加之对美国人热衷的棒球运动更是不甚了了。这样一来,关注点还是放在了剧情内容上。
球迷和球星本来就是一种互相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可是从根本上看,这种依存的起因,靠的是是球星自己的能力。影片中的巴比就是这样看的。他觉得自己能有今天,完全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他不像咱们的那些小鲜肉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心理发虚而四处炫耀,因为巴比相信自己的实力。他了解操控体育界的那些金融黑手,也深谙圈里的各种黑幕,这些他都默默的忍受了。应该说,巴比的头脑还是非常清醒的。唯独他要争取的就是证明自己实力的荣誉,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球衣号码之争。此外,他还厌恶那些没来由狂呼乱叫的球迷。当吉尔问巴比:“球迷不是最重要的吗?”巴比不屑的回答道:“他们就像是女人。你好,他们捧你;你衰,立即落井下石。他们不明白赢或者输,你始终是你。你只应该为自己出力。”在柏莫被刺后,巴比对于网球的看法有了根本的改变,不再当做是自己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只不过是一场游戏罢了。”
正是这段话,惹翻了吉尔。吉尔是一位真实的资深球迷。他不是如蔡明那些小玩闹追星族那样,明星溅在身上的泥点子也要倍加呵护。而是对巴比和他的球赛投入了全部的感情。尤其是当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家庭的的时候,他更是将网球以及追星当做了自己全部的生活。他认为自己所能够做的唯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追寻巴比。当电台主持人问他:“假设赌,你会赌多少?”他毫不迟疑的回答:“肯定赌全部身家。”对此时的吉尔来说,网球不再是一个“Game”,而是他的全部。在巴比身上,寄托了吉尔的童年未能实现的梦。他流连在巴比经常出入的酒吧中;他暗中窥探巴比的日常生活;他为了维护巴比,甚至不惜去杀人。可现在巴比居然这样看待包括自己在内的球迷。他感受到了巨大失望,认为巴比“背叛了球迷,他们应该受点教训“。
他怒斥巴比说:“没我这样的人,你什么也不是。是我们带给你四千万的。”此时,吉尔和巴比渐行渐远,吉尔的梦彻底碎了。
吉尔临终前,对巴比说:“现在你在乎了吗?”看到此,令人不禁有些忧伤。我们可以嘲笑吉尔的变态,可以指责他举动的极端,但平心而论,吉尔和巴比,谁都没有错,错的是这个疯狂的时代。
影片中还有一个可笑的场景。吉尔到客户那里去推销刀具,甚至用刀刮去自己的腿毛,为了生活实在是很拼,让人看的有点肉麻。可是客户仍然没有接受他的推销。反而问他:“你们有小型独木舟吗?”好像咱们这里的老话:我讲前门楼子,你讲胯骨轴子。吉尔也听出来对方话中的嘲弄味道,说:“去你的独木舟,混账!”我想,在咱们这里,不少推销员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被冷漠,被驱赶,被嘲笑。在买方市场上,此种情景经常碰到。只是有一条,不论是买家还是卖家,双方都是平等的。在我的理念中,从来不把顾客当做上帝,他们也是普通的人,双方都有自己的人格。和金钱相比,尊严更重要。
影片编导用了不少特写镜头来展示人物的内心,这很好!可正因为有了德尼罗和斯奈普斯,才能将这些特写镜头所要展示的人物性格发挥到极致。从影片所描述的整个故事来说,如果没有这几个优秀明星,很难有吸引观众的魅力。这也算是角儿托戏吧。最感人的是结尾,夜晚的雨中,吉尔艰难的站立着,雨水淋湿了他的脸,他的全身,众多的摄像机对准了他,众多警察的枪对准了他,后方的荧幕上,播放出他无惧和坚毅的脸庞。他平静的对巴比说:“现在你在乎了吗?”我想,此时的观众对吉尔更多的是感动和同情,而不是厌恶。
本人评分:6.5。
还是再重复一遍吧:这不是影评,仅是个人观感。
相比这个莫名其妙的名字 更喜欢“狂迷”这个译名 已故导演托尼斯科特巅峰时期代表作之一 秉承其一贯快速剪辑和凌厉的映像风格 德尼罗继《恐怖角》之后又奉献了一次精彩绝伦的“偏执狂”表演 汉斯季默的配乐亦加分不少!
托尼斯科特对于这种劫匪偏执狂的题材相当得心应手,也以此对于纽约城市进行了精神分析,相较于那么多部丹泽尔·龙傲天的片不加节制放大人格魅力和光环这部片基本托德尼罗是很明智的选择,父子情感伴随着病态城市节奏导致的偏执人物还有病态的家庭关系走向病态的夫妻关系也走向病变,而且这次的对话节奏也相当好,要说缺点也是太像太像出租车司机还有一如既往的结尾处的主题与片中人物犯罪动机的坍塌
一面通过对主角家庭、事业的逐步剥离呈现“男人至死是少年”之可怖,一面通过变味的“热血”运动场面呈现资本主义社会下体育行业的畸形面貌。托尼斯科特与剪辑师配合得天衣无缝。
托尼斯科特导演功力相当了得,剧本其实比较平庸,但斯科特对节奏处理得很棒,各种快慢虚实之间快速剪辑以及用商业大片的运镜处理一些衔接,让整个片子的耐看度和可观性大大提升。德尼罗再次奉献出职业生涯一个光辉形象,整个片子也为这个角色铺垫了整整二分之一,结尾雨中的乱枪而死求一句谢谢,让人心情复杂。片名起得太扯了,如果叫《失意者之歌》更好。
德尼罗神一般的演绎了一个狂热的偏执狂,很一般的故事,但导演对节奏的把握,优秀的音乐,漂亮的剪辑。摄影的独到让整个影片至少拿得上台面。
勉强及格。前半段写人,后半段是常规的绑架/解救人质故事——虽是俗套类型,但做出了新东西,德尼罗的角色写的复杂,是可怜可恨那种,他是狂热的粉丝,家庭和工作一团糟的失败者,但也是妄图拯救偶像的杀人犯——没害你孩子,还被乱枪打死,最终还是没等来一句“谢谢”。这个角色仿佛《喜剧之王》跟《恐怖角》的男主结合物。托尼·斯科特烘托气氛的本事在这里也用得合适,快速的剪辑、配乐,倾斜镜头,狂躁的人物,喧闹的球场,在海边那场戏韦斯利嘴边都有哈气了,但全片看上去笼罩在炎热的温度里,通篇速度感和力量感满溢,是把环境也呈现成一个角色了。开场反复提韦斯利四千万的合同,还有濒死的小球迷,这一切都是不祥之兆(预示他的发挥低迷),而德尼罗杀了与他竞争的队友后,状态真就回来了(可韦斯利并不承认),剧本的这处设计微妙
德尼罗真是完美的让人难以置信啊!这种偏执变态狂他演起来真是入木三分,毫无瑕疵!这也是托尼·斯科特导演能力最强的一部,原本不算太出彩的剧本放在他手中效果相当好,以前一直低估他,以为就是一个只拍好莱坞爆米花类型片的导演,现在看来他一直都是被哥哥的光环所掩盖,节奏掌控力绝对是超一流的
我热爱他,我想成为他,我不惜一切代价帮助他,我想要他按我的设想行事,我让他必须给我相应的回报。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探讨狂热粉丝心理机制的佳片。脑残粉可不仅仅是脑残那么简单。
认定自己的人生从12岁后开始走下坡路这才是最要命的。。。片头各种惊悚。。。这位loser本该lose到底,所以不太满意“出于同情”的结尾。艾伦·巴金的角色很适合周迅来演哎!
有意用影像营造内心世界,德尼罗演这种偏执还是很适合的
罗伯特德尼罗的表演没的说,可是感觉这片除了他的表演之外其他都平淡。话说里面巨人队的周边都好想要啊❤
Robert Deniro演技没有话说。没有家庭。没有事业。也没有尊重。毛姆说:一无所有的人最可怕。这位就是。心痛的是他要的只不过是一点点的谢谢。.............最近爱看轻松片。这里算是个转折。
原以为是体育励志片,看着看着才发现居然是惊悚片!两个演员都很棒,配乐也很赞~ 好看!4
当时租碟来看的时候叫《狂迷》,第一次对粉丝们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
任何事情过度狂热总是会引发失控的局面,不论你是什么迷,希望你能保持客观和理智。深度不足,娱乐有余。导演对节奏把握的很好,配乐赞,德尼罗演绎此类角色也驾轻就熟了~
这个故事,可以从很多角度拍,托尼斯考特却选了一种最无聊的。没有讲比赛,也不讲犯罪心理,只是借着罗伯特吓人的外形去演一个疯子,毫无逻辑可言。众多无关人等穿插在里面,令本来就没什么吸引力的故事更加松散。
托尼·斯科特执导的影片素来以草根的视角出发,来描述活在美式理想下的百姓生活,本片中的主人公即是一个活在极端理想主义中的人,其活在虚幻的理想世界,又需要自我认同,但罗伯特·德尼罗并非以躁狂的表演方式来诠释角色,让角色成为了美式理想概念彻底的受害者
结尾真系剧力万钧催人泪下,神神叨叨的角色开正罗伯特德尼罗那饭。文隽针对兰州“丧娟”狂迷刘德华累死阿爸在专栏文章中推荐。
直译《狂迷》就很好,译成什么《烈火终结者》。除了德尼罗再次饰演反派角色外全片几乎无一亮点。
其实德尼罗在《恐怖角》之后,我就没怀疑过他歇斯底里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