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分集点评
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集评论
第一集:开头保尔跳水的设定是个败笔,原著中高处跳水映射屠格涅夫的小说,这里却是拙劣模仿了契诃夫的另一部小说,意境完全不一样。其余的改动还能接受。结尾母亲祷告一段很好。
第二集:奥斯特洛夫斯基对弱势群体有悲悯心,他曾反对过改编话剧的一个情节,即弗罗霞不能当着四个人的面向堂倌要钱。作者笔下的弗罗霞为了养活家庭被迫卖身,但她是有羞耻心的,只有在没旁人的时候才向堂倌要求多添点钱,却被保尔无意听到,这激起了保尔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心理。电视剧又犯了当年话剧同样的错误,很不应该。冬妮娅的塑造不错,是心理相对成熟、有想法的女孩,比较符合原著的设定。电视剧中冬妮娅的医生背景加的很好(要是教师背景就错了),应该是取自冬妮娅的现实原型。
第三集:保尔嫉恶如仇的性格体现得很充分。保尔与冬妮娅的误会多此一举。犹太姑娘奥莉雅的塑造太拔高了。朱赫来演的不错
第四集:1975年版电视剧中杜曼诺夫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在这部电视剧中更加正面。保尔与冬妮娅在历经波折后确认了关系,而不是小说中先确认关系又历经波折。
第五集:奥斯特洛夫斯基活着时,绝不许改编中对叶芙娜(冬妮娅母亲)有丝毫不敬,而电视剧明显违背了作者的意思。冬妮娅向保尔介绍《初恋》是个极好的改动,下面的剧情要是冬妮娅好好讲一下《初恋》的情节就好了。大屠杀的剪辑很好,表现的张力很足,很好地体现了原著对施暴者的控诉。
第六集:古罗柏与杜曼诺夫的谈话绝对经典!可能代表了现今的乌克兰对彼得留拉的矛盾看法。爱情描述很感人。
第七集:非回忆部分,保尔看的书有点少,个人不太喜欢。1975年电视剧中,保尔周围的书籍堆成小山。杜巴瓦、扎尔基等人出现,与原著早期版的时间点吻合。丽达出现得太早了!而且原著中的丽达身体并不强壮,不过电视剧中扮演丽达的演员,演技还可以。
第八集: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波兰军心狠手黑,杀害瓦莉雅等革命者的行径令人发指,在电视剧中改成是民族主义者干的,这处改动相当烂。保尔对冬妮娅产生误会,刻意回避了原著中两人在思想和生活态度的矛盾。个人很不满这种改法。
第九集:这一集和温开水一样,远不及原著中对家乡暂时解放后描写。军事审判演还不如不演。
第十集、第十一集:战斗中光与影的处理不错,骑兵改步兵让人无语。1975年电视剧骑兵们用马刀砍断铁丝网(砸碎旧世界的枷锁)的经典场景真是一去不复返了。非回忆部分的住房纠纷可能取自作者的真实经历,如果那样,就有点小打小闹了。当年奥斯特洛夫斯基为贫苦群众的住房权利与既得利益者的斗争,可是惊心动魄,潜流暗涌啊。
第十二集:不得不说,反暴动的情节改编得很紧凑,合理改用了保尔与维克多的姐姐口头较量的这段素材。
第十三集:1975年电视剧里,监狱中的一片喊冤声,暗示当年的反暴动已经严重地牵连无辜。本剧的尺度更大,藐视司法、漠视REN权、践踏生命、严刑逼供无一不包。
第十四集:修筑工地的长镜头令人震撼。舍己救人的殉道者们的行为使我由衷敬佩。非回忆部分的达雅很有知识,很自信,但原著中达雅不应该是这个状态,其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卡娅有这种修为时,已经是十几年以后了。
第十五集:保尔和冬妮娅重逢这段戏,比1956年的电影和1975年的电视剧更接近原著精神,但不同的世界观造成相互误解的大悲戏还是不够深入。工程师据说是乌克兰当任文化部长亲自演的,这哥们演的还真行,人物把握介于恨人和不恨人之间。烧团证戏份的冲突恰到好处,中国战士的出彩演出给人惊喜。
第十六集:时间线比原著推迟7年,保尔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安娜出现得晚了一些,而且剧中强化了她和保尔欲说还休的关系。
第十七集:原著中农村工作的燃情岁月被沉闷的工厂勾斗取代。匪徒没有了”阶级基础“,只能降级成为普通刑事犯了。
第十八集:奥斯特洛夫斯基当年确实救助过孤苦儿童,也曾有过去保育院”补差“的愿望,但因为病重未能实现。剧中保尔为儿童们朗读高尔基诗句还是很感人的。对新经济政策的描述与原著精神不符。对杜巴瓦的描写刻意回避矛盾,将这一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彻底湮没了。
第十九集:托卡列夫的临终告白,保尔在党法庭上的正义宣言令人印象深刻。丽达被陷入狱的改动过于与现实脱节。(应该照着原著好好塑造杜巴瓦,这是舍本逐末)。
第二十集:保尔的内心挣扎、奋起相当震撼人心,生命的意义光芒四射。小说创作过程太过容易了,当年作者创作小说时可不是这么平和的心态。作者的嫂子(哥哥并未离婚再娶)很正面。有了”魔改“的达雅,作者面对的生活磨难大幅降低。保尔与冬妮娅的和解来自于作者亲身经历(已是小说出版之后,在1935年,有书信为证)。最终,保尔的精神与乌克兰大地融合。
2 ) 向保尔柯察金学习
世上英雄很多!我唯独更敬重保尔柯察金!初中学到这篇文章,真的觉得保尔太伟大了!在当今和平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有多少人长着一颗“玻璃心”。那些稍微不顺心或被批评就选择自杀的少年,那些在事业上遇到挫折和失败就选择自杀逃避的人这些看似连死都不怕的人,在面对困难与挫折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颗多么懦弱和可悲的心灵啊!——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是摘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当时对课文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印象很深刻,于是就借来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口气读完。但那时还是少年的我,读这本书只是被书里面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并没有什么更深刻的体会。
很多年后,又捧起这本书细细都来,才明白了这本书的真实内涵。保尔,这个共产主义战士能够在战斗的间隙里坚持读书、学习来充实和武装自己的思想,使他的革命意志更加坚定。他在参加战斗眼睛受伤后,又投入了地方上的另一种艰巨工作染病在家乡养病期间,到烈士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发出了感人至深、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人最可宝贵的是生命……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这句话是保尔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然而命运之神并没有眷顾这个饱经磨难的战士。由于长期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保尔最终全身瘫痪甚至双目失明!
但是他没有屈服,而是在在母亲、妻子以及同志们的帮助下,他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
《“钢是在烈火与骤冷中铸造而成的。只有这样它才能成为坚硬的,什么都不惧怕,我们这一代人也是在这样的斗争中、在艰苦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并且学会了在生活面前不颓废”,这段话提炼了整个小说的精华。他告诉我们人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要有同困难作不屈不挠斗争的意志,这样才能战胜自我、战胜困难,让自己的生命“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而活的有意义!
在当今和平年代的社会环境中,有多少人长着一颗“玻璃心”。那些稍微不顺心或被批评就选择自杀的少年,那些在事业上遇到挫折和失败就选择自杀逃避的人这些看似连死都不怕的人,在面对困难与挫折就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一颗多么懦弱和可悲的心灵啊!
这本书就是要教会我们每个人: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下,都要做一个为了实现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而不怕挫折、勇于面对困难的坚强勇敢的“战士”!在挫折中成长、在失败中壮大,不管再苦再累也要努力完成自己正确的人生目标。只有这样,当我们老去的时候才可以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从而为自己曾经璀璨的生命而自豪!
3 ) 钢铁精神
我很敬佩保尔的这一点品质,他的确是一个顽强的人,当他负伤不得不退出战场之时,他仍然在后方不停地为社会的发展做着贡献。当他被诊断出神经中枢有毛病时,他还是一如既往的想方设法的工作,争取多为社会做事。最后,他两腿瘫痪、双目失明,不得不放弃工作。但他仍然坚决的拿起笔,再次顽强地与命运做起了斗争。正如贝多芬所说:“人应该扼住命运的咽喉!”这是很有道理的,人不应该屈服于命运,应该奋斗终生,顽强拼搏。在小说中,我最欣赏其中的一句话:“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4 ) 苏联红色经典
一直都很喜欢东欧人民及其作品,学生时代看书喜欢老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到革命年代的法捷耶夫和奥斯托洛夫斯基等等,东欧高加索所孕育出来的斯拉夫民族,总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由于宗教文化在历史上长期以来的和欧洲正统有所出入,东欧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一点亚细亚倾向。从彼得大帝到沙皇时代、再到后来的现代革命战争年代,这里一直也是一片富于革命和变革的土地。
早前看过了经典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卫国战争》等经典红色电影,到了现在的电视剧《钢炼》。首先不得不说的是这次央视翻拍的确拍得很好。
电视剧跟原著有点小出入,但基本都保留着原著的精髓和对原著的回忆,譬如火车站工人阿尔焦姆,穿水手服的布尔什维克朱赫来,穿水手服天真烂漫的冬妮娅,调皮捣蛋两肋插刀的谢廖沙,温柔的团政委丽达,当然还有眼神跟麦迪一样忧郁的保尔。
剧情对基辅的一切景象跟景物都还原得很不错,包括人物的着装打扮,周围的景物,小人家吃的食品,酒馆火车站街道林子乡村,还有印象最深的大大小小的河道,都非常贴近原著。不得不提的是诸多河道,从伏尔加河以来,还有顿河等等,这些饱经风霜的河道,无不洋溢着心酸和苦痛,跟西方的泰晤士、塞纳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一样的就是保尔跟冬妮娅的熟悉的设定时间,不是少年而是青少年了,没有更换小演员显得不是很稚嫩。不过总体上说还是非常不错的。冬妮娅和保尔少年之间美好的情愫,丽达和保尔革命年代期间纯净的爱情,都足以让人感动。
让人印象深刻的对白有保尔对丽达说的一句话“美好的东西是不会消失的”,还有的就是保尔初次投奔红军骑兵,骑兵队长对保尔说的“当好一个骑兵,最重要的不是勇气,而是屁股!”
让人不解的是,在《鼠族》里面,波兰人被描绘成猪,在《卡廷惨案》里面,二战波兰军官也都难逃厄运,历史上的波兰曾有数次被瓜分,一直是个柔弱的民族,为何在20世纪初的波兰白匪会有那么深厚的冲击力,足以让红军难以招架。
片子里的插曲音乐都是东欧的民族音乐演奏,听来总能让人感觉亢奋富有激情和斗志,同时也不乏哀伤。
央视对该剧的配音也非常不错,相信应该都是一竿子老配音演员了,在儿时听不懂外语的时候,也是这种调调,其实有时不是原汁原味也换换口味还是不错的,那个神韵把握得很好。
片子的精神和内核相信就不用多讲,大家都有目共睹。十月革命和卫国战争期间,那些满怀理想踌躇满志的人总能前赴后继,战斗精神非常高昂,觉悟也是今天和平年代的人们不能企及的。突然想到了总理的一句话“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虽然不恨贴切,但是不能忘本,也不能忘记战争时期的血的教训。
作者借着保尔之口说出了“解放全人类”这句话是,是多么自信,同时也是具有多么地觉悟和气概,丝毫没有一点自吹自擂和虚伪做作的成分,这是需要多么地勇气啊!在和平年代的今天,还有人会说出这样的话来吗?估计会让周遭的人都白目相对,反唇相讥了。
5 ) 逐集点评
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分集评论
第一集:开头保尔跳水的设定是个败笔,原著中高处跳水映射屠格涅夫的小说,这里却是拙劣模仿了契诃夫的另一部小说,意境完全不一样。其余的改动还能接受。结尾母亲祷告一段很好。
第二集:奥斯特洛夫斯基对弱势群体有悲悯心,他曾反对过改编话剧的一个情节,即弗罗霞不能当着四个人的面向堂倌要钱。作者笔下的弗罗霞为了养活家庭被迫卖身,但她是有羞耻心的,只有在没旁人的时候才向堂倌要求多添点钱,却被保尔无意听到,这激起了保尔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心理。电视剧又犯了当年话剧同样的错误,很不应该。冬妮娅的塑造不错,是心理相对成熟、有想法的女孩,比较符合原著的设定。电视剧中冬妮娅的医生背景加的很好(要是教师背景就错了),应该是取自冬妮娅的现实原型。
第三集:保尔嫉恶如仇的性格体现得很充分。保尔与冬妮娅的误会多此一举。犹太姑娘奥莉雅的塑造太拔高了。朱赫来演的不错
第四集:1975年版电视剧中杜曼诺夫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在这部电视剧中更加正面。保尔与冬妮娅在历经波折后确认了关系,而不是小说中先确认关系又历经波折。
第五集:奥斯特洛夫斯基活着时,绝不许改编中对叶芙娜(冬妮娅母亲)有丝毫不敬,而电视剧明显违背了作者的意思。冬妮娅向保尔介绍《初恋》是个极好的改动,下面的剧情要是冬妮娅好好讲一下《初恋》的情节就好了。大屠杀的剪辑很好,表现的张力很足,很好地体现了原著对施暴者的控诉。
第六集:古罗柏与杜曼诺夫的谈话绝对经典!可能代表了现今的乌克兰对彼得留拉的矛盾看法。爱情描述很感人。
第七集:非回忆部分,保尔看的书有点少,个人不太喜欢。1975年电视剧中,保尔周围的书籍堆成小山。杜巴瓦、扎尔基等人出现,与原著早期版的时间点吻合。丽达出现得太早了!而且原著中的丽达身体并不强壮,不过电视剧中扮演丽达的演员,演技还可以。
第八集:奥斯特洛夫斯基笔下的波兰军心狠手黑,杀害瓦莉雅等革命者的行径令人发指,在电视剧中改成是民族主义者干的,这处改动相当烂。保尔对冬妮娅产生误会,刻意回避了原著中两人在思想和生活态度的矛盾。个人很不满这种改法。
第九集:这一集和温开水一样,远不及原著中对家乡暂时解放后描写。军事审判演还不如不演。
第十集、第十一集:战斗中光与影的处理不错,骑兵改步兵让人无语。1975年电视剧骑兵们用马刀砍断铁丝网(砸碎旧世界的枷锁)的经典场景真是一去不复返了。非回忆部分的住房纠纷可能取自作者的真实经历,如果那样,就有点小打小闹了。当年奥斯特洛夫斯基为贫苦群众的住房权利与既得利益者的斗争,可是惊心动魄,潜流暗涌啊。
第十二集:不得不说,反暴动的情节改编得很紧凑,合理改用了保尔与维克多的姐姐口头较量的这段素材。
第十三集:1975年电视剧里,监狱中的一片喊冤声,暗示当年的反暴动已经严重地牵连无辜。本剧的尺度更大,藐视司法、漠视REN权、践踏生命、严刑逼供无一不包。
第十四集:修筑工地的长镜头令人震撼。舍己救人的殉道者们的行为使我由衷敬佩。非回忆部分的达雅很有知识,很自信,但原著中达雅不应该是这个状态,其原型奥斯特洛夫斯卡娅有这种修为时,已经是十几年以后了。
第十五集:保尔和冬妮娅重逢这段戏,比1956年的电影和1975年的电视剧更接近原著精神,但不同的世界观造成相互误解的大悲戏还是不够深入。工程师据说是乌克兰当任文化部长亲自演的,这哥们演的还真行,人物把握介于恨人和不恨人之间。烧团证戏份的冲突恰到好处,中国战士的出彩演出给人惊喜。
第十六集:时间线比原著推迟7年,保尔体会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安娜出现得晚了一些,而且剧中强化了她和保尔欲说还休的关系。
第十七集:原著中农村工作的燃情岁月被沉闷的工厂勾斗取代。匪徒没有了”阶级基础“,只能降级成为普通刑事犯了。
第十八集:奥斯特洛夫斯基当年确实救助过孤苦儿童,也曾有过去保育院”补差“的愿望,但因为病重未能实现。剧中保尔为儿童们朗读高尔基诗句还是很感人的。对新经济政策的描述与原著精神不符。对杜巴瓦的描写刻意回避矛盾,将这一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彻底湮没了。
第十九集:托卡列夫的临终告白,保尔在党法庭上的正义宣言令人印象深刻。丽达被陷入狱的改动过于与现实脱节。(应该照着原著好好塑造杜巴瓦,这是舍本逐末)。
第二十集:保尔的内心挣扎、奋起相当震撼人心,生命的意义光芒四射。小说创作过程太过容易了,当年作者创作小说时可不是这么平和的心态。作者的嫂子(哥哥并未离婚再娶)很正面。有了”魔改“的达雅,作者面对的生活磨难大幅降低。保尔与冬妮娅的和解来自于作者亲身经历(已是小说出版之后,在1935年,有书信为证)。最终,保尔的精神与乌克兰大地融合。
6 ) 重温《钢铁是怎样炼成》
冬妮娅深情的给保尔讲着《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保尔专注的听着故事,询问着恋人的结局。他们含情脉脉,动人的眼神,默契的动作,像所有深情的初恋中的情侣一样,一辈子一次。
年轻的恋人在公园里说着情话,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爱情的精神力量显得尤为珍贵。在他们即将分别的时候,一起海誓山盟。
冬妮娅的父亲对她说:“爱情是很难解释的,不管距离多远,或者不管时间多长,还有是否门当户对,都不受影响,我想你现在也正在经受一个感情的考验……这是你很重要的选择,你是我疼爱的好女儿,可是最苹果熟了,总要离开苹果树的”。
多年以后,已近中年,眼睛几乎失明的保尔再一次遇见自己儿时的初恋女友,这时的冬妮娅已经嫁为人妇身为人母了,并且有着一个和保尔同名的孩子。
保尔,冬妮娅,丽达,达雅……
初二的那个暑假,第一次看完这本书的,当初就一直很疑惑,为什么保尔和冬妮娅相爱,最后却没有走到一起。从小说到电视剧,距第一次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现在有十多年了,这部革*命励志片却一直被我当作一部爱情片来欣赏了。不过,保尔和冬妮娅他俩要是最后真的在一起了,那还真是爱情励志片了。
生活不是童话,奥斯特洛夫斯基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故事的结局,我猜想,应该是以一个过来人身份来安排他理想中的人生主旋律!
理想的光辉
经典!与亮剑一样,是同时代的经典!现在这个流量与鲜肉的时代,拍不出这种片子
是要怎么励志?!
= = 话说勾起了一些诡异的记忆...
只是代表一个年代
童年记忆。保尔好帅,冬妮娅好漂亮。
你好坚强。
对我影响最深的电视剧
大爱!
★★★☆ 背离原著之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4974873/ 不过安德烈·萨米宁这个英俊的小伙子还是演活了保尔。【主题曲每听必泪: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I1ODE1ODA=.html
偶像
各种版本的。
暑假天天下午在家看,那个普通话配音:保尔可叉进~
话说这小伙当年还火一把,记得电台连播过一款他的DVD广告。
保尔和冬妮娅都是我的初恋啊啊啊啊 本来因为这个才去看的牛虻 结果我就抛弃保尔爱上了亚瑟。。。
Mark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 这样 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小学三年级的记忆
保尔柯察金老帅了。
非常喜欢的书 改编还算可以
小学6年级,两遍电视剧一遍书。革命精神。
那时候,刚好不能看电视。就改成了听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