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礁:罗贝尔特的复仇》是电视动画《黑礁》的OVA动画。改编自广江礼威的漫画《黑礁》。
以拉布雷斯家族的女佣、前任哥伦比亚革命军的恐怖份子“弗罗伦西亚的猎犬”-罗贝尔特为主线,收养她的拉布雷斯家族主人在一起由NSA策划的爆炸中死亡,罗贝尔特为了展开复仇再次走上了血路。
首先,似乎有一个总体上的悖论:San Junipero,简单解释为一个重生之地,而编剧将存在于或曾经存在于本来世界(暂且将人原本存活的世界称为本来世界)的人们输送到此地,从逻辑上来说就已经承认人们必然与此地产生关联。此时相对于重生者们来说的这个虚拟之地已经变成相对虚拟的意义了,而剧中又展现出碎玻璃的自动修复,表达出时间空间与重生者的绝对不相容,那么从绝对意义来说,砸碎玻璃的人甚至都不能存在于此时空中,当然也无法推开酒吧卫生间的门。所以从大方向而言,承认这一点才能放下疑虑,假设出可行性。 其次,假设承认了重生者与San Junipero的统一性,那么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此地与本来世界的差别。这里的人有临时的,有已经存在很久的,死后到来或可永生,世界不能被改变,此世界模式下只有此地等等,那么虽然没有更多的剧情延展,也可以大胆预测这里早就是地狱了。在剧中,女主对凯莉说她第一次来San Junipero,而且根据后面女主在“永生”之后执意要凯莉来陪伴她,那么可以说明是此虚拟世界里只有此地,只有一个叫San Junipero之地,需要明确这一个观点。而在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虚拟地的情况下,剧中看似正常的社会秩序,与本来世界一样的酒吧、街道和各种房屋的存在就很荒诞了(凯莉为何能突然拥有住宅+文章开头的悖论),因为本来世界的向死而生与此虚拟之地的永生概念(剧中女主说“永生有多美好”,不知其含义是真正的彻底永生还是说相对又可以活很久但可以选择死亡)就有着本质的不同了。人类的本有观念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体制和自我意志将要崩溃,虚拟世界的房屋、车辆以及人类交际行为等将会与本来世界彻底决裂,呈现出奇怪的概念。 继而,从人的角度讲,重生世界的体验者和居住者都有着本来世界的记忆与行为思考模式(参见剧中人物的对话),那么可以说明重生之地的人的大脑完全与死者或体验者的相同,仅仅,换了虚拟躯体。在本来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穿梭的人方面的内涵铺垫的不是很够。 最后抛开科学架构来讲故事本身: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到了关于此类剧情的“反抗”意味,摘录如下:“关于《黑镜》,我们只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黑镜》为什么不设想反抗?我们不断地看到在技术世界中被笼罩、被围困,无处可逃的人。/我们可以说,《黑镜》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科技对人的宰治,这个母题被过度地反复使用,终于在第三季被用烂了,也耗尽了观众全部的新鲜感和耐性。/如何想象反抗,几乎成了检验这一类题材影片的试金石。就像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年就批评现代主义,把我们生存的世界描绘得异化、荒诞、毫无出路,并不是多高明的艺术,唯有当你设想了反抗的方式,才能衡量出一部作品的复杂性和重量。/反观《黑镜》第三季,则彻底放弃回答这个问题。剧情带来的压抑和绝望,与其说是深度,不如说是一种最乏味的肤浅。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异化,技术世界的虚无或者荒诞感,或者人的孤独与绝望,已经难以计数有多少影片在重复生产这些命题。以至于这都反了过来,接受这个程度的反思,成为塑造资本主义条件下中产阶级个体的必要条件。”不得不说这样的评论虽极端但有理有据。而其实在第四集中还是有一些隐喻的“反抗”存在,只是稍显无力。 比如当女主执意要凯莉留下时,凯莉激动的一番表述,提到虽遭遇背叛但相守49年之长,这样的时间跨度可能在虚拟世界里不算什么,但在本来世界是足够“沉重”,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比一生都长,在向死而生的本来世界中的49年无疑是宣告“真实”的份量与弥足珍贵,而之后凯莉的一句“你想永远活在虚假的地方么?!”更是为本来世界的发声。只是有些讽刺的是一个沾花惹草的男人终究因为女儿而选择勇敢彻底结束,并且凯莉也因为丈夫爱女的举动而原谅并打算追随,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终究没有血缘的感情不那么牢固。。。而又有所挽回的是她选择将身体葬于家人身旁,意识去跟随女主,又可以看出自由而热烈的爱也是可以让人作出或勇敢或充满牺牲的决定的。 “outside”,剧中人提出的“外面”或许就已经暗示了人们内心的某种压抑与缺憾。终究,带着本来世界的大脑无法在重生世界存活,可重生世界的最大意义就恰恰是带着本来世界的记忆来到新世界的“重生”意味;若没有本来世界的任何经验,完全崭新到重生世界,那么我相信因为是全新,所以人们会有一套新的世界运行秩序,这在未来科技或许是行得通的。“新人”们若完全不知有过往生的话,那么这代表着某种重生的无意义,它的意义仅仅体现于本来世界的生者快死时作出的选择上,而且从他死亡的一瞬间意义截止,无关重生者。 到结尾,欢快的音乐伴随着看似唯美而浩瀚的无数“终端大脑”,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展现。此时,你是该随着永生而狂欢,还是因为冰冷的虚拟而深思?
很难评价黑镜是不是一部好片。它拥有极其出色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技巧,并且总有想要刺穿人类灵魂的勃勃野心。但另一方面,它的野心又过于庞大,以至于超过了编剧对世界的理解。下文将主要分析以这一集为代表的《黑镜》系列电视剧,为什么总错误理解了世界(含剧透)。此外,由于豆瓣不允许不评分写影评,所以我只好将评分设为相对中立的三星——即使我对第一集的评价要明显低于这一数值。 1. 第一集的剧情简言之又是一个人被科技异化、绑架的故事,并且它看起来比之前的黑镜离我们更近,简直就像是明天。在未来世界里,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会被量化为一个评分,而这个比信用卡记录更强大的评分将决定你在工作、购物、社交中的一切。所有与你有接触的人,将通过你在现实以及社交网络中表现,不间断地进行评分。 这个故事的“真实”在于它戳中了现代生活人们的两个痛点:评分和社交。这两个概念都存在一种讨好他人以博取好感的机制。但编剧在剧中对二者的指责仍然漏洞不断。 2. 对评分而言,毋庸置疑,现代社会存在很多评分系统,但这些评分系统均只在独立领域内发挥作用。比如对滴滴司机、外卖送餐员、淘宝卖家进行的评分,只在这些平台上有作用,并且这些评分均指向客观的“标准”,而非主观的喜好。同时,客观的标准也意味着评分是“可核验”的,你不能无缘无故给滴滴司机打一分,而需要给出理由。服务业都有“无效投诉”这个概念,如果你所处的公司没有无效投诉机制,那不是投诉概念的错,而是你所处公司的执行问题。 而正因为所有的评分机制都会对应着某种专业服务,这决定了评分系统最核心的机制是:去人格化而非强化人格。评分的本意在于,哪怕我不知道你是谁,也可以与你交易。但在黑镜这一集里,编剧“完美”地将社交与评分融合了起来,组成了一个超强人格的社会,人们居然根据彼此的历史、朋友圈、性格来评分,然后决定一个人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这简直太不专业了。我不相信未来那样一个人人都很忙的“冷漠社会会闲得蛋疼来琢磨这些鸡毛蒜皮的鬼东西。我所认识的投行狗只在发公司广告的时候才看朋友圈。 编剧对于“社交”的狂想也超出了边界。在朋友圈世界的我们当然也很爱装逼,但我们很少想要“被迫炫耀”。社交的确是我们虚荣的一种需要,但从来也永远不会是我们的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在真实世界发被咬了一半的饼干再配上咖啡的照片,然后让人匿名打分?大家早让你个绿茶婊负分滚出了。现实世界的我们虽然爱装逼,但也最恨别人装逼,反倒是很少或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因其惊人的自律而让人肃然起敬。因此,如果真有这种基于社交表现的熟人评分系统,如果实名,所有人都会向满分一骑绝尘;如果匿名,猜猜会有多少人在两分以上? 注意,以上所指出的并不仅仅是针对细节的吹毛求疵。适当的简化有助于对本质的理解,但如果对一种概念的拓展超越乃至歪曲了它的本质,那针对这一概念的一切批评都将变得毫无依据。 3. 总结一下,所以黑镜的惯用技巧是什么?是假想一个以某种科技为绝对主导的世界,让一家无脑公司开发出一种绝无可能商业应用的产品,然后把人性之恶调到最大最荒谬,最后将悲惨的结果诉之以科技对人的异化。 按照这种框架,我完全可以构思一个未来中国一人一票的直接敏煮,然后因为鹿晗迷妹太多当了元首,以此批判敏煮荒谬的故事。再构思一个公司只用主观评价考核体系,用同事评分确定你的工资,最后论证人事考核制度就是垃圾的故事。这有意思吗? 也许很多人觉得我类比不当,但黑镜的技巧也只是这个故事的高级版本罢了。这类故事都是通过设计出一个待批判事物的不合理变体,再加上人的极端不理性,最后以某一些戏剧性事件为催化剂(比如鹿晗英勇拯救了一个迷妹的老公,导致男性也纷纷变弯成了他迷弟),论证就水到渠成。 4. 可所有这些假设前提都是错的,未来不会有这样的社交体系,也不会有这样的评分系统,剧中人们的反应更不真实。不给4.3分患者病床的医院会被民众恶性报复而导致差评;如果我和好友在电梯聊天出来分就跌了,我也会马上给好友报复性差评。一方面势利眼机构可能因为基础民众的不满而倒闭,最后导致这套评分应用系统崩溃,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恶意差评——我总能猜到谁对我不满意了,会导致“向底部竞赛”的囚徒困境双输结局。更不用说那条“打四分的人打分权重更大的设定”,这样的设定如果存在,社会早就被暴力推翻了。所以这个荒谬的体系注定要崩溃。那在这荒谬体系中所推导出的结论,又有多大意义? 简单回想黑镜1的几个故事,其实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问题。首相的故事里,民意不可能那样愚蠢地迅速改变,媒体不可能全都好无操守地一边倒报道,首相也不可能真的去X猪——你今天敢为了公主X猪,明天敢不为了平民X猪吗?干脆自杀好了。真人明星秀的故事里,未来的消费社会不可能是一副1984物资紧缺的样子,消费品少的可怜,黑人小哥在最后的倒戈也完全是导演上帝之手操纵的结果。说到底,搭好一个荒谬世界的台子,再按自己的理念控制人物的走向,这简直不要太容易。可仔细想想,这样的世界真可能存在吗?这样的情节真会发生吗? 黑镜的确戳中了现代人焦虑的部分原因。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因为科技疏离了,人们是该反思,但不该以这种粗暴的,本身完全不加反思的方式。它的模型粗糙又近乎诡辩。 我也曾反思,为何从第一季起就对黑镜系列感到不适。大概是因为,剧中所有主角的遭遇都太过悲惨,而他们本不至于得到那么悲惨的结果。人物的行为动机本应朝向另一个可挽回的方向,可最后最后却像提线木偶一样被编剧控制了。所以首相才迈向了猪,黑人小哥屈服于真人秀,满身烂泥的姐姐在婚礼上发出哀嚎。在这些场景里,我感到的不是科技和媒体的反思,而是对编剧导演力量的恐惧。 黑镜系列一直想塑造荒谬又无比真实的世界。但很可惜,它最终达到的总是一个个荒谬却极度不可能的世界。 在害怕、警惕什么东西之前,还是先多了解了解它吧。 ——————— 最后想补充一点:身处在很多评分体系中不可怕,身处在一个不合理的评分体系中才可怕。如果问我,平时会看京东淘宝饿了么airbnb的评分吗?我会回答说:当然有。因为这些评分有效啊!有了它们,我们真实地避免了更多假货和诈骗,怎么忽然就讨厌它们了? 我们真正讨厌的,明明是“错误的评分系统”。女主角明明只犯了一个小错误,就一失足成千古恨堕入了地狱。可这种愚蠢的评分系统是编剧赋予的,而不是现实世界赋予的。如果说现实中一定找一个近似,那就只有政治审查制度,是专制的锅。现实里的商业机构为了更盈利,怎么愿意让口袋里有现金的你遭受这种委屈呢? 也许,人们爱这些故事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人可以借此把自己的不完美都归因于外在科技而不是自己:没有了手机就会好好学习,没有了评分系统就能认真做自己。却从没想过,问题从来不是手机电脑app带来,而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我们原本就是这幅模样,却不加反思,却还想要编个故事造成出个恶魔,再假装是被恶魔给勾引了。
豆瓣评分众生相甚至比电视剧本身都要精彩。黑镜换了东家,但其实主创还在,所以整部电视剧的情节走向,依然在他的把握之中。电视剧一直在拓宽新领域,好事,譬如第四集,有着极深的文学意义。第三集复刻白熊公园,后劲很足,可惜很多人都没看懂。其余不赘述。总的说来,新一季还是值四星以上的。
1】你看 评分 就这么重要 2】有这么牛逼的技术却用在开发恐怖游戏上?!3】可怕的是真正的犯罪者,却以为自己就是正义 4】第二集中的高科技的正确打开方式 5】新世界より 6】送给网络暴民的礼物,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几年后再看这种题材的东西,真就觉得有点矫情了,人类还没有那么愚蠢。
我们已然活在了未来,讲真
第一集:喜剧片第二集:恐怖片第三集:犯罪片第四集:爱情片第五集:战争片第六集:悬疑片
看完第一集后过来打分真是有点讽刺
第一集就炸得小清新们原形毕露。
一如既往的高品质
4 5 6 集真是渐入佳境.其实前两季也有一般般的故事,猛踩第3季的人,能有点基本的判断力吗,好歹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烂成这样真的太可怕了。。。
社会标准也会有种种魔心,我们总是活在他人的评价当中,费尽心思扮演各种角色用以讨好他人,因为自欺,所以欺人,到头来,你累我也累。真实未必最好,虚伪更觉恶心,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自勉。
1,推荐;2,较差;3,尚可;4,尚可;5,力荐;6,力荐。整季依然当得起五星。
刷完第一集。总以为结尾那段女主能翻盘,打击刺激一下秩序。然而就只是顺流直下了。疯婆子加失败者。小遗憾。水准降落(六集看完,黑镜系列以前的感受是细腻,有些细节带来的震撼,现在流于快餐化平庸化。当然还是可看的短剧。只失去了力量。我排序的话:4=5>2>3>1)6太讨厌不参评
希望所有网民都可以看下第六集…
四五六渐入佳境,一勉强也能看,二跟三什么鬼!抖个机灵就想上来凑数吗!开除镜籍!
就冲这恶心劲,给满分
Black Mirror S03E01食用完毕!日常creepy设定居然展开出如此"温馨浪漫"的结局,不同于channel4的转变,对口味!
刚看了第一集 想想这个朋友圈点赞也搞得很道德绑架的世界啊
卖给奶飞之后风格确实变了,第一集尤为明显,把原本藏在语言里的尴尬放大到剧作本身。没有了反转,没有了冷峻,神剧下落到了凡间,成为了普通的科幻脑洞片。但是,这种风格又未必不好——反正都是讽刺,刻意一点又何妨?(第六集就是对只看一集就装逼叫嚣打一星的键盘侠最好的讽刺:)
好像大家已经不喜欢简简单单叙事的故事了。他们喜欢炫酷的设定,激烈的反转,深奥的立意。而我喜欢第一个故事,剥离掉科幻的皮,故事依然能扎扎实实地触动到我。反观前两季,剥离掉总统日猪这些博眼球,踩单车赚钱的设定,故事本身就很平庸,更多是兜售设定,而这一季,才是在认真地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