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字里人間
同樣是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相比『入殮師』,『編舟記』是一部非常日本化的電影。
『入殮師』的主人公一開始失業,後來在另一個領域(爲屍體送行)找到自己的位置,放在金融危機發生的當時,這樣的故事背景是符合時宜的。而『字里人間』講的卻是在信息時代的今天,回顧一個花費十八年修編印刷辭典的故事。 面對死亡的態度具有普適性,而相比之下,西方人恐怕很難理解東方人對文字的敬畏,因爲西文字母不具有東方文字本身背後的傳説與美感。假名和訓民正音雖然也都是拼音文字,但是在構造之初都借鑑了漢字的結構,創制者也試圖對每一個字符都進行人文解釋。冷冰冰的符號非常便於成爲人與機器交流的媒介。而東方文字,則一定要背負有人與人之間傳遞文化的神聖使命,就好像加藤剛飾演的辭書部負責人松本朋佑教授對辭書的理解,他將解釋新潮詞彙的辭書,比做舊時代和新時代人們之間彼此思維的擺渡船,新的辭典命名爲『大渡海』,因此電影原片名又被譯為“編舟記”。而東方文字的結果,一定要落實到白紙黑字。這個過程中,主人公的對於事業的細緻入微,不僅體現在文字編輯一絲不苟,辭典文字一而再而三直至五校。更體現在對紙張觸感的極度挑剔,也祇有讀書愛書之人,才會對紙張的觸感極度敏感。東方民族對文字的舉輕若重,如果不被瞭解,定會認爲是小題大做。
相對于『入殮師』,『編舟記』更加體現了東方文化對於簡單與寧靜的推崇,這個過程中,依然依靠著文字的存在而丈量人情。主人公马缔光也親筆書寫的情書,不及後來簡單一句‘我喜歡妳’直接有效。松本先生留下的信箋,也不如松本夫人的一聲“謝謝”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文字之重配以言語之輕,平衡之下,才讓人體會到語言背後無窮的分量。文字且爲人和人之間保持距離上的美感。戀人之間的好感,朋友之間的期待與信任,中間倘若沒有相隔一層鄭重而認真書寫下的文字,取而代之直接依靠語言,則定將蒼白無力。馬締光也和林香具矢,宛如兩條平行綫,彼此有禮有節,卻又不離不棄。除了對各自事業的熱愛與執著,身為文字編輯的光也和精擅料理的香具失罕有共通之處,但是他們對彼此的理解與讚賞維繫著他們平淡而恒久的感情。錢鈡書先生遺孀楊絳先生曾經提到,夫妻當是終身的朋友,即使不是最知心的朋友,但也要彼此尊重,甚至彼此有一些崇敬,這樣的感情才能持久。平淡如光也與香具失的感情,最後也僅僅是一聲感激,相信卻是直達心靈的。
人生如戲,戯裏的主人公爲自己所執著的事物傾盡所有,敬業而謹慎。而作爲看戲的人,在入戲的同時,亦不應當忽略演戲的人。電影的陣容不能說不強大,既有老戯骨加藤剛、小林薰,又有實力偶像小田切讓、松田龍平、宮崎葵。不看劇本,很難理解兩個年齡段的演員是如何出現在一個畫面中的,更不用說小田切讓和松田龍平對自身形象的打破。但從戲中走來,便不難理解,和誰演戲,在哪裏演,怎麽演,都不是問題,因爲演戲終究是他們的事業。例如松田龍平,演戲即是他的家傳事業,他的父親兄弟各個成角,母親與姐妹也身為主演。一代型男能夠認真演好不諳世事的書呆子,也才能使人信服,電影中的主人公們對於他們自己的事業是認真的。電影中的幽默來自人生中的點滴靈感,電影中的人情與執著令人羡慕。非常喜歡電影的香港譯名“字里人間”,真情執著於字裏行間,不知不覺已過一生。
2 ) 论如何优雅地为强迫症找一个出口
作为一个会在阅读任何资料时本能地去注意“的地得”和标点符号的用法,用钢笔写字时会刻意不让手抹到上一行未干的墨水,不小心写错就宁愿整篇重写的时不时会完美主义和轻度强迫症呈喷射状发作的人,《编舟记》简直成了我的福音书。当看到电影中名字和“认真”同音的马缔君那些按类排列码放整齐的书籍,看到他们一遍遍校对文稿不能忍受任何一个错误和遗漏,看到老编辑用漂亮的铅笔字写下一个个词条,看到他们一丝不苟地表示不会使用当下摩登的语法错误的时候,我的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表又相见恨晚的舒适感。马缔君的同事都说他是一个怪人,也许这个电影里通篇洋溢的,也是一种怪人才能够心领神会的幸福。
《编舟记》说的是一个最强盛时也仅有四个人的编辑部编撰一本中型辞典《大渡海》的故事。将一生倾注在辞典编撰中的经验丰富的老编辑准备退休了,为了完成这本与众不同的现代又完备的《大渡海》的编撰他准备找一个继任者,于是他遇到了沉浸在书的世界中甚至有些人际交往障碍的马缔。他用主编提的一个问题去问他:请他解释“右”这个字。而马缔对于语言文字近乎偏执的热爱让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大渡海》编辑部的一员,他也在这份很多人看来枯燥无聊到爆炸的工作里获得了专属于他的巨大满足感,别人以为的寂寞世界很多时候是自己才懂得的乌托邦。
这是一部太日本的电影,那种手作时代的执着和职人式精雕细琢的苛刻在我们这个连财政拨款送给乡村里孩子的字典都可以盗版的神奇国度简直不可思议。而马缔们就这样执着地从每一个词开始收集,查阅无数资料,经过多轮校对,不敢有一丝懈怠,哪怕是辞典纸张的弹性都经过一次次的精心雕琢,追求他们谓之的“手感” ……的确,感觉是这个世界上最直接也是最飘渺的一种存在,对的感觉可以在瞬间把完全迥异的个体连接,如果不对,永远是相隔千山万水的不理解。正是凭借这对感觉精神洁癖般地极致追求,构建出了一份能让懂得的人心领神会的怡然自得。
《编舟记》很容易让人想起之前大热的日本纪录片《寿司之神》,那是一部讲一个寿司师傅二郎穷尽一生时间在捏一只寿司的故事,那种一生专注一件事的态度,那种对自己无比苛刻的要求让一个平凡人充斥着神的光芒。而《编舟记》则在更为繁复枯燥的文字工作中彰显着这种动人心魄的专注和信念,他们那种气定神闲的从容是这部电影最为动人的基调。
《编舟记》也让我想起了另一部震彻心灵的《查令十字街84号》,那是爱书的人会爱上的故事,《编舟记》亦然。作为一个从小养成了阅读习惯的爱书之人,电影里流露出的和书籍相通的质感有着抚慰人心的能量,那是种很私密很个人的快乐。从那种与书为伴,搜集整理资料,把浩瀚的资料进行充满规律与活力的排列的工作中,我体会到无与伦比的乐趣。在电影的每一分钟里,我都收获着一种不可多得的自在。
《编舟记》采用35mm胶片拍摄而成,从1995年说起,全片充满着一种浓重的时光的质感,和这个看起来很内向的故事相得益彰。而故事中最让人感动的不只是动辄花几十年精雕细琢一件事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不死的传承。在枯燥繁琐的辞典编撰工作中,总还是有新鲜血液乐于投身其中,而传统在现代精神里发酵后也迸发出一种更难能可贵的能量。在我看来,只有日本可以将传统和现代理解的那么透彻,日本职人的使命感在这部电影里发挥到了极致。
最终历经十数年,《大渡海》终于编成出版,而首发式的海报就是一个母亲怀抱一个婴儿,这更是电影的一个点睛之笔,此时电影要表达的已经不只是一种鞠躬尽瘁的职人精神,而是一种传统的改进与传承。影片的最后,马缔们又开始准备辞典的修订工作,就像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中寻找片片扁舟一样,这个工作浩大繁琐并且无穷无尽,但总有人在鞠躬尽瘁地完成它,因为他们迷恋语言文字的美。
还是回到最初的问题:“右”是什么?老主编给出的答案是:数字10中0的方向即为右。感谢那些辞典编者,他们把世界定义得精准又明了。也感谢电影职人们把编辞典那么枯燥的故事描绘地如此惊艳又美妙。
3 ) 你的人生字典有什么?
《编舟记》是部了不起的电影。但是,它并非盖茨比的那种了不起,而是叫人暗自佩服的那种。
看完不免要感慨,在这样一个时代,无论在日本本土还是放眼国际,居然还有人拍摄如此老土的一部电影——拿生命在编字典。这部电影选择站在了功利的对立面,没有金钱,不为虚名。而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时代,它让文字和词语回到了最初的功能:与人沟通,与世界相融。这些词语是有生命力的,有些可能传承了几世纪,有些则才一年半载。
基本上,你如何看待字典,你就可以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如果你觉得抱本字典是逐字敲句, 迂腐且无趣,那么,《编舟记》恐怕也很难称得上有趣。如同编纂字典的繁复、琐碎,电影本身也没什么夺目技巧,相当枯燥,缺乏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依然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鼓吹成功的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更何况在完成《大渡海》之后,几个人又商量着要开始修订工作。
作为劳动果实的《大渡海》,它也说不上有什么光环。要用时间丈量的话,片中提到《大辞林》前后花了28年,而《大渡海》才花了15年,时间无情,一扫即过。但正如房东竹婆婆对马缔说的:你这么年轻,就找到了这辈子想干的工作,真是太幸福了。这样的句式和语调,听上去再熟悉不过了,那便是日本人推崇的工作态度和国民精神。用一辈子做一件事情,在另一些人看来,简直无趣之至,折磨死人。可《编舟记》却说,那是天经地义。
对自闭且内向的马缔来说,接手《大渡海》,除了有各司其职的贴切对号,他也寻得了与人交流的勇气,甚至于在一干同仁的帮助下,收获了爱情。抛开太重的《大渡海》不说,往轻的层面讲,马缔的人生写照,也是《大渡海》的意义所在。人生海海,字典如舟。它让许许多多看不见的“人”,穿过海洋连接彼此,找到爱情,重塑人生。
《编舟记》有文科宅的幽默,但这种幽默不是故作的讨喜,而是与时代不搭的笑料,比如毛笔写就的情书,还有马缔跟主编在公共场所收集词汇的举动。如果褪去那些私人情爱,多加实例,《编舟记》就真是一部关于编字典的百科全书了。
如果要说有什么缺点,《编舟记》实在太正了一点。从头到尾,电影完全没有反派角色。丈夫编字典,一词一卡。妻子做料理,一刀一划。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简单、认真,低调踏实,敢于面对工作的寂寞(同时也带享受),从一而终。从女主角到其他配角,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支持着马缔。有的退出了编辑工作,却一直在帮忙。有的工作调迁,却也称得上敬业。就连默默无闻的甘草阿婶,她也毫无怨言。更不用说那些拼命熬夜的大学生们,他们没把《大渡海》看得多神圣,只是当一份工来打,但这些大大小小的努力,终于成就了《大渡海》。
积极、正面,近乎主旋律的小人物题材,日本电影也有太多,像《铁道员》,不断的失去和送别却一直坚守岗位,往死里煽情。也有那种面对生活的唏嘘喟叹,像《何时是读书天》,主人公早早看清了人生的孤独,选择用读书来对抗。但到最后,电影却笔锋直下,认为那是下下之策——人生还是要有情有爱,否则落在纸面,实在太寂寞了点。在这方面,《编舟记》的马缔是毫无疑问的人生赢家。
想到国人喜欢摘抄并杜撰鸡汤格言,它们总在说,人生的字典里没有失败,没有自卑,没有其他云云。但看完《编舟记》,我却想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问题,你的人生字典里有什么?【中国新闻周刊】
4 ) 就是喜歡翻字典那種紙張的質感
讀中文出身、喜歡文字學和訓詁、現職編輯--我無法不喜歡這套《大渡海》。也是這些身分、喜好、個性,令我為這部電影感動不已。
《大渡海》其實是一部字典,像我們的《辭海》。故事講述松田龍平飾演的宅男書虫,被調到字典編輯部,因著他自己對文字的喜愛和執著,一心要編好《大渡海》,繼而漸漸打破自閉的框框,和同事合作、相知相交,學會了與人相處,甚至鼓勵他人。故事其實挺簡單,書虫加入字典編輯部,編《大渡海》途中遇上許多阻滯,發生不少意外,編輯部眾人如何眾志成城,逐一解決問題,是一個傻好人遇上一群好人成就好事的溫情小故事。
電影裡提到:「由一個不會與人溝通的人去編寫一本用來給人溝通的字典」,這句話點醒了松田龍平,也是電影主題:文字和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了解、交心、相知、相愛的工具;文字和語言,彷彿就是把人連起來的紅線;日文原名《舟を編む》就是「編織一隻大船」的意思,大船穿過字詞的海洋,把陸地的人連繫起來。人們的感情,也像編纂字典般,慢慢一個字一個字、一點點一滴滴的建立和累積。
角色之間的互動充滿溫情,好看;不過對我來說,編寫字典、製作、印刷的過程更好看。看著他們為了《大渡海》編寫了十幾年,到開機印的一刻,真的很感動!還有松田龍平為字典揀紙時提到翻字典那種美好的質感,真的太有共鳴了!大學二年級,上過郭鵬飛老師的古代漢語之後,開竅般找到了寫論文的方法,從此愛上圖書館裡參考書那一角,和那些字典熟絡起來。各種形式編纂的,重型的只是目錄已如一本《辭海》,專門的也有精細如《詩經》植物詞典。以一個字或一句經為鎖匙,逐本逐本字典去查,翻開那些薄如蟬翼,滑如蛋白,還帶點半透明的內頁,小心翼翼還怕弄皺或撕爛,當時我相信,讀中文的浪漫就是查字典。--所以我是不會不被這套《大渡海》感動的。
也說說演員。松田龍平今次演的宅男角色跟平日的他很不一樣,明明是型男,怎麼可以演活了宅男書虫?更要看到他一開場是完全不能溝通的100%宅,丁點光芒也沒有,所有星味都消失了,到後來變得積極成熟,還有點自信,他連這種轉變也表現出來,難怪當年16歲初出道一嗚驚人(《御法度》)。還有小田切讓,是輕佻小聰明的角色,對他來說毫無難度吧。至於宮崎葵,其實沒怎麼發揮喇~
最後,推介這套電影給中文系的朋友、讀語言的朋友。特別是對語言文字有執念的朋友。(不喜歡查字典,感該會覺得很一般吧~)
5 ) 为辞典奉献的一生——《编舟记》
马缔光也:“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
竹奶奶:“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编舟记》
将代表日本角逐the 86th Oscar(2014.3.3)的是石井裕也的《编舟记》,一部从画面到剧情都充满陈旧质感和味道的日本电影。一如影片中西冈正志的扮演者小田切让所说:“当我看完剧本之后,感觉这部电影充满浓郁的旧时代印记。”而事实上,这部“充满浓郁旧时代印记”的电影所设定的故事发生时间是1995年——2008年。这一时间似乎并没有那么遥远,与其说“旧时代印记”是故事发生时间所带来的,倒不若说是故事的内容所赋予的。
所有人都以为玄武书房的旧楼早已成为了公司的仓库,直到松本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地提出辞职的时候,人们才开始发现原来旧楼里还蜗居着辞书编辑部——这是一个早已不能为出版公司带来任何利润,甚至是已经被飞速发展的网络社会抛弃的部门。在这样一个因为互联网而让社交变得轻便简省的年代,人们忙于不停地创造一个个“新词”,还有谁回去翻动一本笨重的大辞典呢?
38年来一心一意编写辞典的松本乃是荒木部长的最得力助手,因而当松本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离开辞书编辑部另谋一份稍微丰厚一点儿的工作时,荒木一边饮酒一边落寞地说“就好像自己的身体被砍走了一半”,“再也不可能有像松本这样的编辑了”。也正是因此,松本在临走前走到了自己的接班人——马缔光也。
马缔的名字,在日文中与“认真”同音,马缔君就是认真君。满身书呆子气质的光也与销售部门的工作格格不入。扮演者松田龙平的表演堪称精准,仅仅是光也在销售部与同事的几句交谈和在书店推销时的几个动作,这些就足以让我们看到一幅鱼沉闷地陷在淤泥里的景象,扑腾不懂,掣手掣脚,满身都是扭捏和不自在。
辞书编辑,随身携带采集卡片,在宴会上或是饭馆里将听到的所有新词都记录下来,然后用不同的符号标记以分门别类,交给不同的人来释义……而“《大渡海》要成为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
语言是活的。它们决不像沙滩上的鹅卵石,停在那里等着你去拾拣。它们是不断流动的水,或许有始,却永无终。然而,一旦被写在纸上,词语就再也不会变动。“一本活在当下的辞典”究竟是怎样的?《大渡海》如何才能追赶上生活的变化?
一如荒木所言,“词语的海洋浩瀚无边,辞典是那片大海中的一叶扁舟,人类靠着这叶名为辞典的扁舟渡海,找寻最能表达自己心情的言语,那是找到独一无二言语的奇迹,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人们的辞典,那便是《大渡海》。”
与其说荒木和光也等人是在整理词语编纂成册,不若说他们是在与加速前行的时代做抗争,用笃定和坚持去抓住变动不羁的时间脉搏。
“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花了28年。”当听到松本的这一举例时,浮躁的西冈正志先是为自己无望而寡淡的未来人生大呼哀哉,接着却又不禁感叹松本的持守——“38年一心一意编辞典,真是难以想象,明明还有其他有意思的事。”编辞典,尤其是编一本似乎永远不可能完成的辞典,到底有什么意思呢?正因此,正志向光也发问:“你怎么那么有干劲?拼上20年都不一定完成的哦。”
然而,光也的回答是什么呢?在与房东竹奶奶吃饭时,光也这样说道:“我要为辞典奉献一生。”竹奶奶如此开心:“能在年轻的时候就找到自己这辈子想做的工作,你真是幸福。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
是呀,“之后只要一路走到底就行了!”然而,词语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编辞典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能够完成的,光也作为一个编辞典的人,却完全没有与人共同的能力。为了热爱的事业,光也开始尝试与人共同……
沟通的变化发生在光也与正志之间,然而却通过光也和香具矢的爱情展现出来。木讷的光也写了一封文言情书给香具矢,正志拿来要做指点却完全看不懂,而香具矢也只能让餐厅的老板帮忙翻译……这可爱的尴尬渗透出影片背后的力量,似乎沉闷的图像之下一种绵密、隐约却又亘久的韧性。
波折依然来自于变化的时代。玄武书房决定关闭已经长久亏损的辞书编辑部,然而,《大渡海》却还遥不可及。浮躁的正志已经慢慢地开始平静和投入,一方面将确定要收录的词语交给相关的专业人员开始释义,生米做成熟饭;同时,找到村越局长,说服其继续保留《大渡海》项目,而条件则是自己要被调至销售部。这是被《大渡海》改变的有一个人,西冈正志。
竹奶奶去世了,正志离开了,荒木老师生病住院……时光不紧不慢日复一日地又走过了14个年头,在对抗内心的疲乏、时代的变化和不时发生的意外之后,“国语大辞典”《大渡海》终于浮出海面。然而,光也还是晚了。在能透过窗户望见海的房间里,荒木部长离世了,他未能看到自己曾经命名并付出了几乎一辈子心血的《大渡海》。但每个人或许都会相信,他徜徉过词语的海洋,将撑着那“一叶扁舟”继续泅渡。
辞典发布会上,光也和松本不约而同地掏出衣兜里的采集卡,词典刚刚发布,修订却已经开始,这两代人将继续做着“这辈子想做的工作”,这无疑是幸福的。而辞典是“献给想与人关联,期望渡过浩淼大海的人们”,这是人类的事情,大概人类也会是幸福的。
词语不断地出生和成长,时代的加速度愈来愈快。松本在离开前将自己的袖套送给了光也,光也戴着它继续“扁舟渡海”。新人岸边绿,这名字充满寓意,似乎乘舟渡海终于抵达海岸,那一抹绿色让人感动。
无论“编舟记”,抑或“大渡海”,这译名都让人不自觉有种沉静的感觉。编纂辞典,像是一件如陆上行舟般的事情,当翻动那厚厚的辞书,薄软却质地密实的纸页产生似有似无的粘连感觉,这怎会不令人感动,继而油然生爱?
2012年12月4日
6 ) 人生如海,一苇以航
被日剧近来愈发无节制无下限的动漫化表演风格逼得头疼时,所幸遇到了这么一部日本电影。
如果要我选择一个词来形容我的观后感。
我首先想到的是,节制。
这是非常节制的一部电影。从叙事,从人物,从视听,都收敛到了隐忍的地步。
从故事讲叙来说,编辞典这种故事原材料本来就容易在戏剧性上先天不足,编剧和导演还愣是把可能渲染出浓墨重彩的情节点故意漂白了才拿来示人。
马缔的爱情,词条的疏漏,主编的过世,无一不是可以或煽情或励志的泪点或燃点。但是这部电影里,却硬生生地将这些事件的棱角砸得扁平,只留给我们看,岁月碾过的痕迹,清晰却不用力。
但即便是这样,香具矢带着几分怒气地说拜托大将帮自己念情书的时候,兼职打工的大学生陪着编辑部的众人熬夜熬出胡渣的时候,主编过世时夫人手中的毛线织针一滞的时候,那种不露痕迹的情绪,还是让我眼眶一热。
从人物塑造来说,我不知道这样一部电影去申奥,西方评审到底能多么逆转口味来欣赏。
这是一部比《入殓师》更东方的电影。没有一个人类似于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那样,张扬自己的存在,每一个人都把自己放进普通的人生里,平淡地走着自己的路,男主在静静编书,女主在静静下厨,同僚和亲朋们也在静静地奔波着他们的家庭和工作。连得到爱的喜悦,与失去爱的痛苦,都只会在某一瞬间流露,然后又在生活的洪流里被蒸发成虚无。
但是每个人,都不是麻木的,他们生活,却又被彼此的生活潜移默化着。比如一点点学会表达情感的马缔,一点点变得认真踏实的石冈,一点点喝起清酒和啤酒的岸边。
从视听语言来说,就更明显了。全片使用35mm胶片拍摄,和手写编书一样,复活着数字技术侵略一切以前的质感。固定镜头铺天盖地,镜头光线大多时候偏暗发哑,就像是书库里久不翻动泛黄的卷册。比起很多人并提的《入殓师》,《编舟记》对音乐和音效的使用更加润物无声,在很多情节点音乐甚至直接缺席。
但是我喜欢这些节制,比起刻意串起的故事性,比起精心打造的戏剧性,我更喜欢这部电影的不动声色的感染力。
为言语之海编织辞典之舟的人们,也为自己的人生如海,找到了可渡的航船。
人生如寄,何为多忧。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7 ) 扁舟渡海 慎终如始
这两年看日剧日片的兴致不太高,大火的那部日剧《半泽直树》,连打开的动力都没有。大概不再年轻,对热血系作品都有了免疫力,不是说励志不好,而是难免担心,看片的时候热血澎湃用多了,面对日常琐碎鸡血就不够了。
看《编舟记》纯粹是因为,几位信任的朋友纷纷把这部电影列为年度十佳。和许多类似日本电影一样,《扁舟记》的开头沉闷寡淡,出版社不被人待见的死宅马缔光也,被发配&发掘到辞书编辑部,接替退休的编辑荒木公平。因为盈利少,辞书编辑部一直被视为出版社的累赘,生存堪忧,几个残兵弱将却志存高远,着手编纂一部“穷尽新词不落后于时代的词典——“大渡海“。
全片主线故事波澜不惊,并不会超出你想象的范围:18年重复而漫长的词语搜集过程中,马缔光也经历了诸如部门撤销、伙伴调离以及斯人故去的大小变动,他几乎是用同一种呆滞迟缓的表情,木纳而坚定地应对人间悲喜。影片的节奏沉着而轻灵,所有动人的对比映照,都草蛇灰线地埋伏在琐屑细节中。这样的题材,似乎也只有这样不疾不徐的节奏,才能映衬时间之拙,化解文字之重。
“若你喜欢怪人,则我很美”,这大概是男主角马缔光也人物性格最好的诠释,而这样一个闷货,身边吸引的自然也是各路朴素的奇葩。影片讲述友情、爱情、亲情,饱蘸浓情却不着痕迹。
日本文化,让人欣赏的一点,就是得体的分寸感。比起马缔光也的爱情,主编加藤刚和夫人松本千惠的感情更让人感动:加藤刚重病,千惠看茶迎客时哀而不伤,最后列席发布会,一声礼貌谦和的“谢谢”,无尽之意尽在言外。而最让人心暖的一句台词,自然还是马缔光也房东鼓励他的那句话:“这么年轻就做你喜欢的事,你真幸运啊,接下去就只管做下去就好啦”。
影片的结尾,是我个人最喜欢的部分。当《大渡海》词典五校收工,以超出大多数人耐心的代价得以最终出版时,整个发布会有序却略显轻简,一如影片本身的基调,内敛而节制。没有“苦守寒窑十八年”的那种自怜怨气,也没有一朝得志的娇蛮得意,只有“好了,到这里了”的淡定从容。生活中,不常常正是这两种不平之气,消解了我们所有坚持和努力的价值?
开看《编舟记》略有焦虑,因为最近业余时间有限,能看的电影不多,而奥斯卡季难免又有太多选择。但看到最后,竟然心平气和。年轻时候,我们总是心太急,心太急,总感觉身边有跑得更快的人,自己有更好的选择。非得熬过了青春,才明白:时间就像泼出去的水,不是浪费在这里,就是浪费在那里。得失相抵,本就没有什么值得与不值得。
《编舟记》没有夸大征途的艰辛,也不描绘山那边的美景。不望山跑马,就不会望而止步;不望梅止渴,就不会失望反悔。《编舟记》只是说:做一件事,需要的是耐心,扁舟渡海,慎终如始,其他的,就交给时间本身吧。安心,是相信一切皆有所回报;而人生最大的回报,就是:心安。
小广告个,微信公众平台,写的都先扔那儿了
账号: Mydunhe
8 ) 让人愉快的片子,导演差了些
这个片子的步调还是很轻盈的,我觉得挺好看的。在观影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一直徘徊在脑海里。
第一个,其实不光是这部电影,而是日本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职人精神,那种投入痴迷和忘我,与恋物的界限在哪里?我觉得这一点是电影导演始终没有说服我的。也许是松田龙平所演的马缔光也是一个内向,不善于表达自我的人的关系。当我看到教授说出那“词典是链接语言之海的桥梁”(大意,具体我记不起来了)的时候的确收到了冲击,但是我没有能够从马缔的回应中找到这个念头生根发芽的表现。事实上这是一个我一直纠结的问题,就是当一个人对物的执着到了偏执的程度,那人的位置和意义又在哪里?仅仅是一个完成目的的工具吗?从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马缔单纯的性格和极端投入的反差所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性是整部片子的光芒所在,但是我觉得还欠缺那么一点。影片的后半部转入老套的“神啊让我在XXX之前完成这部作品吧”,恰恰减弱了探讨这个矛盾性的叙事,虽然温暖,但是我觉得无趣。
马缔和辉夜(宫崎葵)的关系是一个亮点,虽然只是在次要的位置。同样的,我觉得着力不够。两个人关系的发展,只能这么说吧,真是马缔走了狗屎运了。在前半部有几处机会都有机会让两人的化学反应加深(特别是辉夜的前男友打电话来的时候),但是太克制就变成呆板了,我只能这么说。到了后半部,除了食物有够吸引我之外,让宫崎葵说两句话有那么难嘛……
第二个问题和表演无关。那就是编纂词典其实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注定的悲剧。这一点导演在后半部提到了一点,但是完全没有接着这个话题。马缔和他的小组应该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他们收集词汇的速度绝对不可能超过人们创造词汇的速度,也就是说词典永远是过时的。这个概念,如果结合一开始”语言之海“的意向,其实可以大做文章。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还要干一件注定是失败的工作?作为一个执着的人,马缔如何看待这个无可逾越的挑战,他是如何与自己妥协的?这个问题可能只能留给我自己了。我当然知道用看到维基百科的心态来看到这一“古典”的工作,可能是某种误读,但是当《大渡海》出版的时候,马缔和荒木先生说“我们马上准备修订本吧。”此时已经是2010年,难道说导演要表现一个悲剧吗?看起来不像,但是对于一个把毕生精力投入这项工作的时候导演——亦或是他预判我们这些观众——会对这一行径的背景熟视无睹,让我觉得还蛮奇怪的。
松田龙平和宫崎葵都是好演员,这个本子也不错,应该有更好的表现的,只能说是导演功力不够了。
原文:
http://www.makzhou.warehouse333.com/2013/04/04/2934/
(9/10)片名之所以叫《编舟记》,是因为主人公花整整15年编辑的字典叫《大渡海》。发现日本一些导演喜欢用影视化解世人对职业的偏见,《入殓师》、《编舟记》是这样,《棋魂》、《灌篮高手》、安达充的作品也是这样。呈现主角的不易,却不去渲染他们的”伟大“(反面例:《孔子》)。
边看边难过,有了wiki,大渡海的存在还有意义吗?耗费如此多的心血去做这件事真有价值吗?但又打心眼里羡慕日本人这种一头扎下去做事,从不怀疑其意义的踏实。专注本身即是意义,即是幸福,即是道之所在吧。
对生活要充满性冷淡的态度,才有可能日积月累一心为己成就一番事业,但这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多数人愿意去过那种无意义的生活——对各种外物充满冲动,被内心欲望所任意驱遣,每天忙忙碌碌,即使多年之后一事无成。
龙平真是理想型。
你怎么看待字典,如同怎么看待这部电影。应该说,电影本身相当枯燥,没有太多的修饰美化,慢得惊人。12年后,还有一种没完没了的感觉。若是励志剧,这个时候就可以完结了。
为理想主义的执著精神而深深感动,然而又对皆大欢喜的结局感到遗憾。这是典型的日剧式表述,而舟的结局该在海上。几位关键人物印象深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刻画比较单一,也是日剧式的,温暖的大酱汤。
其实还是回避了在电脑时代这样的辞典有什么用的问题,展示了一种古董级的工作方式,很美,很职人,感情让人很泪目,但还是古董,逃避了很多现实冲突。
清凉的质感就像翻字典纸张的手感,松田龙平不再只靠外形吃饭,熬出了味道。我们拍各种不着边儿的时尚杂志社,总那么虚假蹩脚,人家拍辞书编辑,不徐不疾,一针一线。把语词视为海洋,词典就是渡海之舟,所以词典取名《大渡海》,编辑就是编舟人。80后导演石井裕也万一会拿个奥斯卡最佳外语。
不会再有更呆萌的松田龙平和更贱B的小田切让了,赚得一把基情泪啊
一个呆萌一个贱萌,我就被这俩男神轮着萌的整个人都不好了!
言葉の海を渡る船、人生の海を走る道!
一舟一世界,能把这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却不觉得枯燥,难度不亚于编字典本身。本届#上海电影节#终篇。
看来我已经腻味了日本电影里的简单笨拙的坚持和不善言辞的weirdo,加上我对这种生硬的两段式的时间结构一向的无感,《编舟记》几乎没有给我带来任何的触动,知道导演想说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但就是不在乎、不觉得好看,反而觉得这种设定和台词都相当矫情。
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烟海,郁如邓林。
会想起《天地明察》,不过比那部还要稳和静许多。日本人总喜欢在这种枯燥里找成就感,由之风格和内容也是对应的。这里有枯燥对有趣,有平凡对伟大,不过最感兴趣的还是在研究词语的时候学习并了解生活与爱。这才是文字的意义嘛
以后这会是职场人士必看的电影之一,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新人。从几位主角开始编写大辞典开始,他们对于这项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就不再仅仅是敬业的职场工作态度了,它代表的一种日本的民族精神。我敢说日本人喜欢这部电影,拿去申奥,应该带有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吧,但在外人眼里电影本身很平庸。★★★
入殓师,编舟记,日本人总能把一些边缘职业的人拍得有滋有味
爱是温柔有耐心,还有敬意。松田龙平爱编词典是这样,爱小葵也是这样。嗯,找到一件值得自己如此对待的工作,一个爱人,这一生,夫复何求呢。
那份對於文字與傳統的謙卑敬畏令人動容,前半闕松田龍平的書呆子形象塑造略顯過火,但詼諧味十足
电影本身很一般,但背后那种负重于泰山的厚重精神值得钦佩,让人想到这个民族经常引以为豪的“大和魂”。在浮躁和快速前进的社会,看看人家的一个字头是怎样诞生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