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领导着一个诈骗集团在芝加哥附近的约里埃特行骗。这天,手下人向他交了一大笔刚刚骗了的钱。不久,卢克就遭到了谋杀。原来,这笔钱是芝加哥的黑社会头目朗尼根(罗伯特•肖 Robert Shaw 饰)刚刚收回的赌款,正是这笔钱令卢克引火烧身。
胡克(罗伯特•雷德福 Robert Redford 饰)是卢克的一个手下,卢克平日待他如亲生儿子一般,生前就想把他介绍到芝加哥的好友骗术大师冈多夫(保罗•纽曼 Paul Newman 饰)处学艺。胡克发誓要给卢克报仇,于是前往芝加哥寻找冈多夫。胡克顺利找到了冈多夫,听闻这次的对头是朗尼根,冈多夫马上摩拳擦掌。于是,一个天衣无缝的行骗计划开始了!
电影发展了一百多年,花哨的叙事技巧已经成为了影响观赏性的关键。
尤其是黑色、悬疑电影,好像不用点非线性,闪回,平行交叉手法什么的,作品就会黯然失色。
那以前的老电影按部就班地讲故事,是不是就彻底与时代脱节,沦为淘汰品了呢?
1973年上映,在第46届奥斯卡夺下最佳影片等7项大奖的《骗中骗》明确说明,就算是讲求悬念和反转的片子,答案也是否定的。
这部在豆瓣获得8.7分的《骗中骗》对犯罪类型片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骗术、赌术从此成为了一种艺术,在犯罪电影中屡见不鲜;
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皮特搭档的《十一罗汉》系列,十足就是《骗中骗》的豪华升级版;
1976年香港赌片始祖《赌王大骗局》,当中的复仇、小人物斗大人物的情节,也有着“真赌片始祖”《骗中骗》的影子。以至于后面的《赌神》等片,都多少有些桥段不谋而合。
乃至《蜘蛛侠:英雄远征》,都有疑似致敬的部分。
伴随着被后世用烂的钢琴曲“The Entertainer”,大卫·S·瓦德的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在一开场就贡献了一次教科书式反转。
视角先一直跟随着一个自以为是的倒霉蛋,等到他发现了真相,观众才一起和他恍然大悟,方才到底发生了什么。
原来“仗义”的金发路人小伙才是故事的主角。
他叫Johnny Hooker,是一个职业街头骗子。
这并不是一个正能量的人物,骗子本身就是招人痛恨的,而且Hooker在骗取钱财后,便肆意挥霍。
可怕的赌瘾,迅速将他的风光全部腐蚀。
饰演他的演员叫罗伯特·雷德福。
凭借在本片的表现,他拿到了生涯首个奥斯卡影帝提名。
之后他再也没有得到提名,并不是他演技不够出色,而是因为转型当了导演。到了80年代,他凭借《普通人》斩获小金人,荣膺最佳导演。
多年以后,在《美国队长2》,他成为了九头蛇的幕后主脑,脸上多了数不清的皱纹,金发却依然迷人。
上帝要让你灭亡,首先会让你疯狂。
Hooker没有想到,那个倒霉蛋其实是帮黑帮做事的人。
他动了倒霉蛋,相当于在太岁头上动了刀。
悲剧的是,他惹到的黑帮老大不是大人有大量的教父Vito Corleone,而是自尊心极强的Doyle Lonnegan。
Lonnegan决定要杀鸡儆猴,证明任何人都不能在他的地盘捣乱。
Hooker因此大难临头。
被逼到绝路的Hooker不得不面临选择,要么一辈子当缩头乌龟,躲着Lonnegan的追杀,要么放手一搏,挑战Lonnegan的权威。
当他选择了后者,悬念便应运而生。
一个又没钱又没势的小人物,要怎么和一个威风八面的黑帮老大斗争呢?
在2008年逝世,如今已成传奇,集奥斯卡、戛纳、柏林三大影帝头衔于一身的保罗·纽曼,他饰演的Henry Gondorff成为了扭转战局的中枢角色。
就像《指环王》中,人类得到了甘道夫的帮助那样。
Gondorff用他的资源,找来了一群同行,参与到了对付Lonnegan的行动之中。
他们发现,Lonnegan喜欢赌博,要保证自己能赢那种。
只要能利用好赌博这个支点,就可以翘起Lonnegan这座大山。
接近Lonnegan的关键一战,Gondorff亲自出马,上演了一出“列车赌神”的好戏。
保罗·纽曼在赌桌上的表现,完全可以媲美周润发的赌神。
和香港八九十年代的赌片不同,导演乔治·罗伊·希尔没有用什么特别的表现手法,来营造赌局的紧张气氛。
这场戏好不好看,重担就落到了保罗·纽曼身上。他成功hold住全场,光用气场和演技,就足以让观众凝神窒息。
其精彩程度,绝不亚于赌神高进变出一张3。
所以呢,《骗中骗》堪称是一部“奥斯卡最佳赌片”。
从赌牌到赌马,Gondorff和Hooker设下层层圈套,然而就在即将要把大老虎骗进陷阱的关键时刻,FBI加入战局,令到这场斗争陷入到混乱之中。
129分钟,7个段落,剧情牢牢地抓住观众的神经,不需要激动人心的动作场面、高超复杂的叙事,也能够引人入胜。
《骗中骗》契合了让电影,本质上说是故事,让故事变得好看的原理。
重要原理之一,是将角色逼入绝境。
Hooker在开场得到一笔巨款,这一催化事件,具有着多个作用。
引出故事主线(危机);
初步塑造角色;
以及加重角色的悲惨处境。
掉进地狱很悲惨,一夜之间从天堂掉落到地狱更悲惨。
Hooker本有机会借着这笔“第一桶金”实现小人物逆袭,只要离开Lonnegan的地盘,一切皆有可能。
但散漫的性格最终把他打回原形,而惹了Lonnegan,更是令到已经没有了本钱的他雪上加霜。
Lonnegan这边派了杀手追杀,编剧还觉得不够,还加入了警察Snyder这条支线。
Snyder知道Hooker这小子赚了一笔巨款,又得罪了Lonnegan,乘机勒索。
无可奈何的Hooker只能采取缓兵之计,却也惹毛了Snyder,埋下了祸根。
Gondorff设局对付Lonnegan需要时间,戏里戏外都是。
如果整部电影只有这一条线,主角就可以轻松得到喘息的机会。
主角得到喘息的机会,意味着观众就有了去上厕所的时间。
不过当杀手和警察这两条支线,一直威胁着Hooker的安危,剧情就变得饱满而精彩了。
重要原理之二,一个强而有力的目标诉求。
这是绝大多数电影都需要用到的原理,只是强弱程度不同而已。
具有复仇情节的电影一般表现得就比较强,角色往往具有着强烈的行动欲望,务必要完成复仇目标为止。
同时观众也很容易共情于角色,希望角色能够得偿所愿,并为此一直追随到高潮结局。
Hooker对抗Lonnegan的核心动机,不是他身处的绝境,而是他重视的人受到了伤害,他需要展开复仇行动。
虽然他这个人是并不值得学习,但基于大众总是同情弱者的普世心理,他还是能够赢得共情。
看着他一步一步把Lonnegan诱进大坑,就好比看着中国足球队从不被看好,到领先世界豪强巴西队。
那最终的结果自然吸引力十足。
重要原理之三,运用审美情感。
故事之所以是人类的必需品,是因为故事是思想、情感的载体,而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娱乐工具。
现实生活中,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往往不能影响你,改变你,有时候电影、小说却可以。
艺术加工融合了理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感,各种惊奇的事件总是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甚至做出一些个人反思和改变。
另一方面,观众还希望能在故事中得到精神需要和满足。现实中未能得到伸张的正义,在电影中可以按需实现;生活中看不到的刺激,在电影中可以大行其道。
侠盗故事从古至今都有着迷人魅力,就是因为刺激的同时,还能实现正义。
Hooker和Gondorff无法用常规渠道制裁黑白两道通吃的Lonnegan,他们只能是“以暴制暴”。
他们用非法的手段实现正义,好比在钢丝上行走,这也是为什么FBI出现的时候,紧张感会被推到了高点。
稍有不慎,他们不能实现目标,还会自身难保。
其实他们当中的许多人中途都有着全身而退的理由,尤其是Gondorff,他的复仇欲望并没有Hooker那般强烈,帮Hooker这个忙,是冒着暴露身份被警察发现,或者被Lonnegan反咬一口的风险的。
但他和其他职业骗子都投身到了正义之中,务必要Lonnegan这个恶霸付出惨痛代价。
观众也投身了进去,审美情感由此被激发,这就是《骗中骗》从优秀升华成经典的推动力。
Hooker的位置应该比Gondorff更为重要。
不是因为出场时间更多,而是因为执行正义的过程,赋予了他角色弧光。
他一开始吊儿郎当,自我感良好,到悲剧发生,他开始陷入痛苦的反思。
很快,内心的正义感慢慢取代了他的负面能量,成为了满足观众审美情感诉求的存在。
放弃属于自己应得的报酬,以避免自己的赌瘾再次酿成错误,当这么一个正能量的行为,发生在一个街头骗子的身上,《骗中骗》便完成了它的壮举。
观众因而相信,正义可以发生在任何人身上。
有小骗,就有大骗,有个人骗,就有集体骗,上一部保罗纽曼和罗伯特雷德福主演的经典是虎豹小霸王,个人认为这部骗中骗要好于虎豹小霸王。 开头就展现一个骗局,一个黑人老人追逐一个拿着钱包跑的年轻人,雷福德出手阻击年轻人,钱包落地,雷德福将钱包给了老人,老人要求将钱包给一个人,雷德福拒绝,老人求助旁观者,旁观者答应,雷德福建议旁观者把钱包用手绢包起来,旁观者把自己的钱包也包了起来,这样一来就掉包了。 旁观者还以为自己白白得到了一笔钱,结果是自己丧失了一笔钱。 雷福德和黑人老人骗得是帮会的钱,结果黑人老人被帮会杀掉,雷福德找到保罗纽曼,决定设计复仇计划,骗帮会老大一把。 保罗纽曼设计了一个赌马场,罗伯特雷德福作为赌马场内线提供情报给帮会老大,警察前来抓捕雷德福,FBI来抓捕保罗纽曼,雷德福被警察抓住,警察和FBI合作,雷德福和警察及FBI合作抓捕保罗纽曼。 帮会老大下注50万,FBI出现,FBI老大宣布保罗纽曼被抓,他感谢了雷福德,纽曼朝雷福德开枪,FBI朝纽曼开枪,雷福德和纽曼都被杀,警察带着帮会老大离开,警察劝帮会老大离开,保命要紧。 纽曼和雷福德起身,原来FBI也是假扮的。他们全身而退,复仇无法挽回任何事,但是很爽。 最后的反转,五颗星!
故事发生在1936年,虽然美国正经历着有史以来最惨烈的经济大萧条,但赌博业在全美依旧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无数想要一夜暴富的小伙子,怀揣着梦想义无反顾的投身于博彩事业。
黑人路德和虎克是对好搭档,常常在街头巷尾搞点仙人跳的勾当。这天有个叫摩托拉黑帮快递员,被他们当成了肥羊。两人一来二去,瞬间就从摩托拉手里,骗走了赌场老板根吉一天的流水。虎克很高兴,这是他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买卖。所以很嘚瑟的来到了一家地下赌场,并瞬间输掉了3000美金。这让他脱衣娘女伴大惊失色,并迅速抛弃了她。
郁闷的虎克只能来到了老师路德的家,老路德告诉他准备金盆洗手的消息,并准备把他介绍个一个真正的老千——亨利康夫。但虎克只想要跟着路德混,所以两人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虎克一气之下,就离开了路德家。却不想在街上遇上了反诈骗局的人,反诈骗局的施耐德告诉虎克,被骗的赌场老板非常震怒的消息,并且在全美下了绝杀令。急于脱身的虎克,在贿赂了施耐德后,来到了路德的家,却发现路德早已被杀。可怜的路德,死在了金盆洗手的前一夜,当然电影里这种乱立flag的人,一般都是会迅速去领便当的。
地下赌场的总头部隆根,觉得被两个街头骗子戏耍是件非常没有面子的事情。在处理了倒霉的快递员摩托拉和老黑人路德后,意犹未尽的他,也不准备放过虎克。无奈的虎克,只能听从老路德的遗言,去找亨利康夫帮忙。亨利康夫确实是个行家,不过他最近因为一起银行诈骗案,遭到联邦政府通缉。但他在听说路德惨死的消息后,还是准备向隆根讨还公道,所以很快他就纠集了一票人马,并制定了一个精彩的计划。
大佬隆根虽是个心狠手辣的角色,但他也非常的谨慎。所以老辣的亨利康夫,准备先取得他的信任。亨利康夫和虎克略施小计,混入了隆根的固定赌局之中。并且利用一系列精彩的千数,引起了隆根的注意。隆根决定报复亨利康夫,这让虎克得到了接近隆根的机会。按照亨利康夫的剧本安排,虎克变成了一个充满野心想要取代他的助手,而亨利康夫则扮演了一个地下赌马场的老板。在初次尝到甜头后的隆根,很快就越陷越深。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整个赌马场都是假的。
但反千组的施耐德因为收了虎克的假钞,正在孜孜不倦的在寻找着这个滑头。虎克觉得自己能够解决这个尾巴,但亨利康夫并不怎么信任这个毛头小子的能力。虽然隆根的手下和施耐德,都在追查虎克的下落。但报仇心切的虎克,依旧按照着剧本,与隆根接头。这天,小伙子向隆根表示他,有个朋友在广播站工作。这让他轻而易举的知道,全国各地的的赌马结果,虎克正是想要通过,广播站到赌马场的时间差来赚钱。在向隆根和盘托出了“底牌”之后,小伙子表示彻底搞垮亨利康夫,大概需要40万的赌本。老辣的隆根当场,并没有什么表示,而是默默的离开了。
令人意外的是FBI也参与了进来,他们是来追查着亨利康夫的。多方势力的介入,让整个事件越来越复杂了。FBI找到了反千组的施耐德,希望他能够帮忙协助调查,否则就把他收受贿赂的事情捅出去。施耐德无奈之下,只得同意跟这群朝廷鹰犬合作。因为隆根的坚持,虎克只得安排让隆根见一见他的“广播站好友”,这次尴尬的见面却促使隆根最终下了投注的决心。在这次欢快的见面后,虎克失手被擒,他被施耐德带到了FBI的面前。FBI想要虎克提供亨利康夫的诈骗集团的计划,来个人赃并获。虎克当然没有答应,但阴险的FBI却利用路德遗孀的安危,来威胁他就就范。无奈之下,虎克决定接受他们的合作建议。但虎克真的会背叛亨利康夫他们吗?
最终的好戏上演了,亨利康夫确实是个天生的骗子。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利用假冒的FBI,来搞定了施耐德。利用假冒的赌场,骗走了隆根的50万美元。还利用一场苦肉计,让隆根相信亨利康夫和虎克两人同归于尽,彻底解决了后患。最终亨利康夫和虎克完成了对隆根的报复,也解决了反千组施耐德的纠缠。值得尊敬的是,两人分文不取,提着行李。又开始浪迹天下,寻找新的目标去劫富济贫了。
这是一部很难定义的犯罪电影,个人觉得最终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想要告诉观众们,赌场里面的诈骗之术层出不穷。在70年代的西方世界,因为第一、二次石油危机,正在经受着一场痛苦的经济危机,制造业持续下滑,导致了失业率高涨。这让很多人,希望着能够一夜暴富,从而改变自己的现状。这种欲望,导致了层出不穷的诈骗事件。从而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所以这部电影,也是希望通过揭露一些骗子们的惯用伎俩,来警告大家。
另外一方面则是对政府和企业家们的,虎克和亨利康夫这样古道热肠的现代罗宾汉的出现,是希望提醒那些无良的大亨们,不要把人民逼上绝路。在60年代如火如荼的全民式革命后,70年代的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在二战后的黄金30年,西方发展起来的庞大中产阶级。他们对于社会稳定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也导致了他们,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注。
电影中也表露出了,这种对于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同情。如清贫的老路德一家、等待着工作机会的骗子们等等。特别是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二战前的1936年,这正是法西斯主义最猖狂的年代,也是纳粹德国对外扩张的起点。导演希望用这个类似的时代背景下的危机,来提醒政府和企业家们能够妥善处理危机,避免新的动荡的产生。
最后不得不佩服,编剧的伏线千里。在80-90年代大量的香港犯罪电影,均有这部电影的影子,所以如此一部佳作,拿下奥斯卡最佳,也在情理之中。
1974年奥斯卡最佳影片。2013.9.7
分幕式结构、服饰、字体、原声都充满黄金时期的复古味,机智幽默间彰显“君子爱骗,骗之有道”,剧本赞,演员嗲!
一切都完美的无可挑剔,Paul Newman 和 Robert Redford这对组合不由得让我想起罗汉系列里的乔治克鲁尼和布拉德皮特,不过前一对组合真是更绅士,太帅了。
从头精彩到尾,实在太好看了!任何环节都是一流,音乐尤其赞。保罗纽曼一个眼神就可以杀死我。从皮特神似雷德福这一事实也可判断出美国人其实审美观也是几十年不变的。
年轻时的Robert Redford 太帅了。比彼特还帅。
手法上有古典类型片的样子,结构消解为当年商业喜剧黑帮片的样式,主要是这环环相扣的剧情太吸引人了。两大影帝对标,帅的无可挑剔!70年代,奥斯卡最佳电影,后来这种盗亦有道俨然成为了一种屡被套拍的惯用模式。8.4
七十年代,狂飙突进的新好莱坞时期出现一部如此具有复古气质的电影应该也是一件很反叛的事情,从故事到手法,无不如此;纽曼雷德福希尔三人聚在一起就有一种特别的质感。
台词精妙,剧情流畅,运镜圆润成熟,骗局电影的先驱,保罗.纽曼举手投足间都是优雅,尤其是抽烟的样子,5星
布拉德皮特爷爷与马修麦康纳爷爷的天作之合爱情。
看得手心冒汗,紧张死了。不到影片最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骗局是什么,你永远不知道骗局是否结束。这部影片就是一个骗子,把我骗得晕头转向。
主题曲很经典 Paul Newman气质很赞 剧情虽然不够刺激 但综合来说 很不错<3
好棒,两点疑问,在饭馆里追胡克的人是谁啊?还有罗更派那女杀手杀掉胡克的话,意思是还有那发电报的人给他打电话,可是发电报的那个和胡克是朋友确保这样没有关系吗?
《骗中骗》是一部具有强烈黑色喜剧风格的电影。影片以怀旧的处理手法描述了三十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的诈骗活动,影片中用俏皮和妙语连珠的对白以及连环套式的诈骗故事始终吸引我的目光。两位浑身是戏的超级明星=保罗.纽曼与罗伯特.雷德福配合默契,加上“冷面”的罗伯特.萧的精彩配戏,精彩异常。
Paul newman啊真是帅的让我无语……非常经典的片子……爱死70年代了
4.3/5.0 Flowers中我最喜欢的角色-八重垣艾丽卡(Yaegaki Erika)最喜欢的电影。70年代复古出60年代以前的感觉。虽然到了今天剧情走向猜的大差不差,但看起来也就是津津有味。(黑色电影的定位界限较为宽泛,故我个人认为本片也可以算作新黑色的尝试)黑色电影不仅属于黑帮和侦探,也属于“老千”。黑色电影可以冷淡低沉,也可以喜剧十足…义贼的形象还是有点老套…不过仍然算是好看!(复古味做的太赞了!复古而不显老套)
这片必须要重温才能觉出味道。
环环相扣,算无遗策。腔调,豪赌,美酒,艳遇,暗杀,设局,最关键是一群各有千秋并可以放心把脊背相交付的朋友——几乎就是古龙武侠了。Robert Redford活脱脱今日之Brad Pitt。♫The Entertainer
高明的骗术家就像大导演,同伙是高超的演员,被骗的人则是甘愿被哄的观众。
Paul英俊得有板有眼。Robert果然像极了brad pitt。那张明媚的脸那双明亮的眼。连衣服都和十二罗汉中的他一模一样。
即使在今天看来剧情上的最后一翻也还是颇为漂亮,更不要说轻快的节奏(以及音乐)和所有人极佳的表演。行骗者们联合纪律优雅从容仿佛是异国的江湖。这种集智力、执行力、冒险(甚至是死亡的危险)于一体的反道德、反规则游戏,有艺术的美感,又带点革命式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