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特(古斯塔夫·冯·沃根海姆 Gustav von Wangenheim 饰)是一家不来梅地产公司的职员,受公司委派去一座古堡与诺斯费拉图伯爵(马科斯·夏瑞克 Max Schreck 饰)做房屋买卖交易,但是在古堡附近的旅店投宿时,人们得知他目的地的反应都很奇怪。到了古堡,见到面目枯槁、行为古怪的诺斯费拉图伯爵,也得知他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惯,布特对他的身份心生窦疑,终于探知他就是传说中的吸血鬼。布特逃出古堡,伯爵也一路奔向他买好的、位于不来梅的房子。布特回家后,得知吸血鬼伯爵已经到来,而且正是他令小城瘟疫肆虐,他和妻子艾伦(Greta Schröder 饰)一起,开始设法消灭吸血鬼伯爵……
视听语言非常出彩的电影,具有浓厚的德国表现主义风格,通过景别、人物造型、动作、角度等多个方面营造阴森恐怖氛围,让人感觉十分不安。
在景别上,运用大量哥特尖形图案、高大黑影营造阴森可怕环境,吸血鬼站在黑暗空间前的全景纵深镜头特别好,未知的黑暗无尽头,引起人的原始惧怕(这算是杨超导演所说的元素级别镜头吧),此外,空间感营造特别好,能感受古堡的宽阔、小屋的空间层次。
而人物造型上,通过外化不寻常的特征如窄长身形、浓重黑眼圈、尖长手指来营造不自然、可怕的吸血鬼。
在动作上,加快运行的马车,自动掀开的布条(这定格拍摄的)等不顺畅连贯的动作渲染一种非常不自然、十分诡异的感觉,懂得利用定格拍摄的不顺畅感觉来营造诡异感觉,导演茂瑙厉害,有想法。
在角度上,还出色运用180度线,使原本处于不同空间的吸血鬼诺斯费拉图和妻子爱伦人在观看上似乎在同一空间,非常妙啊,这空间连接感棒极了!
影片创作与1922年的德国,此时的德国人民正处于一战战败导致的水深火热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普遍被恐慌和消极所充斥。而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兴起和对电影的影响在那段时间创作了诸多表现当时人们精神世界状态的影片。
本片的意义在于吸血鬼这一象征恐怖形象的具象化,尤其影片最后两章吸血鬼入侵城市的展示,和当下疫情泛滥的图景如此相似,借此以启思考:
当吸血鬼(瘟疫)降临时,人们的情绪和战败情绪是一致的,均是生命轻易被剥夺的恐惧。人们封锁门窗,紧闭于家中,通过与社会的隔绝来阻止恐慌的扩散。
此时的宗教发挥着可有可无的作用,我们看到神父挨家挨户地在门上画上十字以祈平安,但是在神父抵达之前,几个人先行从一户人家抬出了棺材。(宗教未能及时保护人民免于灾祸)
然后是以博士和他的学生们为代表的科学力量,我们看到他们研究食肉植物的危险,以及和幽灵一般可怕的珊瑚虫,但是当真正危及人类的吸血鬼(瘟疫)降临之时,他们是最先释放恐惧的人,因为“有智“使得他们明白此时的人类面对吸血鬼(瘟疫)的不可抗力,我们说无知者无畏,而科学家么的放弃抵抗将成为最深的恐惧来源。他们示意颁发禁足的指令,从而将这些恐惧释放出去。
讽刺的是,我们看到传令人发布的指令中甚至不允许人民将被感染者送至医院(颇有川普的意味)
面对如此可怕的祸源,当宗教与科学都无计可施的时候,正如那本关于吸血鬼的书上写道的,他(吸血鬼)的影子将像梦魇一样紧紧缠住你,我们知道,即使门窗紧闭,只要祸源依旧存在,恐惧将不会消失。
但是同样在书本中,给出了尚存的一丝希望,也是唯一的救赎方法,即由一个“圣洁无罪”的女性的鲜血为诱引,让吸血鬼忘记第一声鸡鸣,而这也意味着这个女性的牺牲。
这其中的关键无疑是在“圣洁无罪”之上,即邪恶的完全对立面,而女性相较于男性更能胜任这样一个虚幻的指称。我们看到,影片中的吸血鬼(瘟疫)这一令人绝望的恐怖源头最终被这样一个女性消灭,然而影片从未给我们真正佐证过圣洁无罪的定义,事实上我们也很难在客观世界中界定一个人是否真正的圣洁无罪。彼时的表现主义深受着尼采“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因而这一审判性的指称似乎也就成了对物质世界无可奈何的人们唯一能有所安慰的希望,当物质世界遭到毁灭和破坏,他们选择相信以人的意志决定存在。而这一次恐惧的消失和希望的延续建立在献祭的代价之上,他提醒人们对于“圣洁无罪”的赞颂
但是某种层面来说,真正具有消灭吸血鬼力量的似乎并不是人,而是终将升起的太阳杀死了吸血鬼,也即是自然本身。黑暗最终由光明战胜,而光明本身来自于自然,来自于自然的恩泽和宽恕,以此唤起对自然的敬畏。
瘟疫或是战争,亦或其他灾害,在吸血鬼的形象指代之下展示出对人对影响,这种恐怖和反思和自人类历史诞生以来便同时存在,但是往往轻易被遗忘。今年我们看到天灾和人祸同时泛滥,想来是自然痛心地将警钟重重敲响!!
说起黑白影片,或许很少有人会把目光投向恐怖电影。事实上,作为最早诞生的类型片之一,恐怖电影早在十九世纪就登上了历史舞台。1890年,乔治·梅里埃拍摄了集女巫、恶魔和疯狂博士等元素于一身的《恶魔的城堡》,甚至比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公映的电影《工厂大门》(另一说是《火车进站》)还早了五年。虽然这部电影的胶片被梅里埃毁去不免有点可惜,但它兼顾了商业趣味和心理恐慌的特征为后世的恐怖片奠定了基本模式。
不过,要说对于恐怖的深度挖掘和探究,还得归功于素以理性见长的德国人。斯特兰·瑞耶和保罗·威格纳在1913年执导了《布拉格的大学生》,后来还有著名的《泥人哥连》系列。然而真正让恐怖电影登堂入室的作品,当属两大德国表现主义的杰作——罗伯特·威恩的《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以及F.W.茂瑙的《诺斯费拉图》。前者开启了恐怖悬疑的分支,而后者则是后世吸血鬼纪元的肇始。
作为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吸血魔物,吸血鬼的传说可以追溯到数千年之前。而现代意义上的形象确立,主要来源于18世纪东欧的民间掌故。可要论及当前流行文化的吸血鬼模版,就不得不提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哥特式小说《德古拉》,后来的吸血鬼电影几乎都是以这部作品为基础改编的。除了茂瑙的这部《诺斯费拉图》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陶德·布朗宁的《德古拉》、沃纳·赫尔佐格的《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和弗朗西斯·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
当然,要论资排辈的话,茂瑙的《诺斯费拉图》是无可争议的开山鼻祖。之所以用了「诺斯费拉图」这个名字,是因为茂瑙无法搞定版权问题,只得换个名字企图瞒天过海。怎奈后来官司还是找上了他,经过斯托克遗孀20年的不懈上诉,法院最终判定销毁该片的所有拷贝。幸亏吸血鬼影片的粉丝良多,就像古代许多禁书一样,总有人暗地里维护收藏,才使得我们现在能观赏到这部电影的真容。
由于前文提到的版权问题,加上默片时代的局限。茂瑙不仅更改了吸血鬼的名字,还淡化甚至撇去了除吸血鬼和男女主人公之外其他角色的戏份,比如他们之间的三角恋情以及吸血鬼猎人范海辛等等,表现为十分直接的正邪对立。影片的前半部分是男主角哈特因房产事宜前往特兰西瓦尼亚拜访诺斯费拉图,后半部分是吸血鬼入侵威斯堡小镇,散布瘟疫和恐慌直到被阳光照射而死。
虽说《诺斯费拉图》是表现主义的电影,然而除了内容荒诞离奇、表演略有夸张之处外,茂瑙在布景和影像上基本都做了写实处理,并无表现主义影片中经常出现的颠倒、扭曲、狂乱的主观镜头。无论是山中古堡还是小镇街景,在导演的安排下都笼罩着一层阴森诡异的氛围,还借其中一个教授之口形象地用捕蝇草和水螅的捕食方式来「科学」地类比吸血鬼。
作为默片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诺斯费拉图》最大的意义便是创造了影史上首个吸血恶魔:瘦削枯槁的面容、老鼠般的门牙、尖钩状的鼻尖与耳尖、长得离谱的指甲。这才是贴近原著的吸血鬼形象,同后世一个个外形优雅秀气的英俊小生大相径庭。同时,在这个吸血鬼老祖宗身上,原始、本能、动物性的一面要比后来者们多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后那些表现人与动物混杂主题的恐怖电影,譬如狼人、蝇人等各种兽人形象都是本片的延展。
另外,我们也不能忘记这部早期黑白片对电影工业的贡献。一方面,茂瑙实验性地使用了深焦摄影,在影像构成上展现了无穷的潜力。另一方面,他在拍摄之前就做好了分镜脚本,不仅缩短了拍摄周期,还极大地增强了电影镜头的完成度,使其更符合导演的设计初衷。
更关键的是,《诺斯费拉图》和《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让大西洋彼岸的好莱坞嗅到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气息,推动他们在改变电影叙事的同时还全力搜罗电影人才。其中尝到甜头的代表就是环球影业,接纳并重用了被纳粹迫害的保罗·莱尼。在他的主持下,环球逐步坐上了当时好莱坞的头把交椅,也让这家影厂就此打下了恐怖电影的基因。若论如今环球的怪物电影宇宙,恐怕其源头就在茂瑙和他的《诺斯费拉图》吧。
♑
听说这片应该是在洛杉矶环球影城。在那里看到过本片海报。还有一些博物馆也有展出过本片的分镜和海报。的确是影视经典。
虽然是黑白片,但是用了黄色滤镜表示白天,绿色滤镜表示夜晚。对影子的运用真的很经典。经常有吸血鬼的影子笼罩主角,暗示她们被吸血鬼支配,笼罩在其阴影下无力反抗。
题外话,吸血鬼一个人又做司机,又当搬运工抗棺材那段莫名有点搞笑是怎么肥事哈哈哈
「恐怖片博物馆」是吴平平的电影笔记
精选影史经典恐怖片进行解读
帮大家了解其故事和背后的文化
19世纪末,德国。
哈特是一个地产中介,拥有幸福的家庭,和一个漂亮的老婆。
一天,老板派哈特去找一位客户,处理一桩房屋买卖,这位客户的名字叫:奥洛克伯爵
哈特乘坐马车,前往奥洛克伯爵的城堡,这一路可谓怪事不断。
在旅馆,他询问奥洛克伯爵的住处,结果人们听了大惊失色,劝他不要进山。
走到一个路口,马车夫突然停下,而且说什么也不走了,要哈特自己前往。
哈特走了一会儿,遇到奥洛克伯爵的车夫,终于舒了口气,可一看这车夫,驾着黑色马车,形象诡异,他的心又悬了起来。
经过一路的颠簸,哈特终于见到奥洛克伯爵,只见他身材瘦削、脸色阴沉、目露凶光,还有点像那个马车夫。
就这样,全世界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开始了。
《诺斯费拉图》
(下文有剧透)
入住奥洛克伯爵城堡后,怪事更多了。
这位伯爵孤身一人,没有仆人,言行举止非常奇怪。
当两人共进晚餐时,哈特不小心弄破手指,结果奥洛克伯爵兴奋地冲上去,吮吸哈特的手指。
更怪的是,哈特睡了一晚,第二天发现,自己脖子上多了两点伤疤。
哈特心想:可能是蚊子咬的吧
这些怪事让哈特心里不安,但工作还是要推进啊。
于是哈特把房屋合同交给伯爵,请他签字。
这时,哈特妻子的照片,从哈特衣服里掉了出来。
当伯爵得知这个女人是哈特的妻子,而小两口的家,就在伯爵新买房子的对面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她的脖子真美!
当晚,伯爵走进哈特的卧室,攻击了哈特。
幸运的是,在这部电影里,被吸血鬼咬了并不会死,只会受伤或染病。
哈特断定伯爵是吸血鬼,半夜起来观察伯爵,结果发现,伯爵居然睡在一具棺材里,吓得哈特赶忙逃回卧室。
第二天,伯爵躺进棺材,雇人把自己带离城堡,随后棺材被抬上一艘船。
无疑,他要去德国,入住自己的新房。
航行中,奥洛克偷偷攻击船上的水手,使他们感染瘟疫,很多水手因此死去。
为了寻找病源,一位水手用斧头砸开棺材,结果从里面跑出一群老鼠。
最后全船人死亡,无一生还。
到了德国,伯爵住进新房,每天昼伏夜出,残害百姓,很快,瘟疫在城市蔓延,很多人都病死了。
另一边,哈特回到德国,终于和妻子团聚。
可这时,奥洛克伯爵也找到了哈特家。
为了对付伯爵,哈特翻阅了关于吸血鬼的记载,得知可以让一个纯洁的女人,用美貌分散伯爵的注意,拖延时间,直到清晨的阳光到来。
而这一重任,就落到了哈特妻子身上。
《诺斯费拉图》上映于1922年,是德国电影大师F·W·茂瑙(F.W. Murnau)的代表作,也是全世界第一部吸血鬼电影,被无数媒体评选为“伟大的电影”。
它改编自英国作家勃拉姆·斯托克的小说《德库拉》,但并未取得原著版权,为规避法律问题,创作者大刀阔斧地修改故事,把场景从英国搬到德国,还把吸血鬼的名字从“德库拉”改成“奥洛克”。
而片名“诺斯费拉图(Nosferatu)”,是吸血鬼的故乡——罗马尼亚一带对吸血鬼的称呼。
后来,原作者的遗孀得知这部电影存在,把制片方告上法庭,并要求销毁所有胶片,最终她赢了官司。
当时《诺斯费拉图》销毁了大量胶片,让本片几乎绝迹,幸好有少量胶片流传到国外,才让这部杰作得以保存。
与那些英俊性感的吸血鬼不同,诺斯费拉图獐头鼠目、形象猥琐,像一头茹毛饮血的野兽,代表人们对吸血鬼的原初印象。
直到今天,这一形象仍被广泛模仿,比如在某些电影里,当帅气吸血鬼现出原形,那样子就很像诺斯费拉图。
《刀锋战士2》
同时,在流行文化中,也常见对诺斯费拉图的致敬。
比如有很多摇滚音乐,会把诺斯费拉图作为音乐主题或专辑封面。
还有很多人是通过《海绵宝宝》知道了诺斯费拉图,他是这套动画的常客,客串过不止一次。
诺斯费拉图的形象如此经典,除了依托吸血鬼的魅力,还多亏了演员马科斯·夏瑞克(Max Schreck)的精彩演出。
因为他的表演太逼真,多年来一直有都市传说,说他真的是个吸血鬼。
甚至在2000年,美国电影《吸血鬼魅影》,具体讲述了这个都市传说。
电影里,茂瑙是个疯狂的导演,为了拍出逼真效果,雇了个真吸血鬼来剧组演戏,条件是他可以吸食工作人员,而且茂瑙答应吸血鬼,他可以在电影高潮假戏真做,真的去吸女主角。
这个都市传说流传多年,越传越玄乎,甚至还有人说,女主角拍完这部电影就彻底失踪了。
但这些都不是真的,男女主角在本片之后,还演过其他电影,都是正儿八经的演员。
那为什么会有这种传闻呢?这可能和男主角的表演方法有关。
从有限的资料可以得知,马科斯·夏瑞克信奉“方法派表演”。
简单地说,为了演好戏,方法派演员会从外形到生活方式,全面模仿要演的角色,即使休息时,也不会脱下戏服,而是始终沉浸在角色的生活中。
比如著名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为了演好《我的左脚》中的残疾画家,真的在轮椅上生活了一段时间,去哪要人推,吃饭要人喂,还花了一年时间训练自己用左脚画画。
还有大家喜欢的希斯·莱杰,为了演好小丑,把自己关在酒店整整一个月,尝试进入疯狂状态,结果出不来了,夜夜失眠,最后服用过量安眠药去世。
可以想象,马科斯·夏瑞克作为方法派演员,为了演好吸血鬼,可能会模仿吸血鬼的生活方式,比如独自生活在城堡里,睡在棺材里,甚至不拍戏时也保持吸血鬼的样子,结果被工作人员怀疑是真吸血鬼,然后以讹传讹,造就了这个都市传说。
与后世的吸血鬼电影相比,《诺斯费拉图》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那便是:创作者好像真的相信世上有吸血鬼。
这种感觉,在今天的吸血鬼电影中已经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用性感包装吸血鬼,用人性解释他们,用特效表现他们。
吸血鬼作为一种古老怪物,是人类恐惧的化身。
可当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不再相信世上有鬼,吸血鬼就成了人类的玩物。
可相比之下,《诺斯费拉图》像个天真的孩子,它认真地刻画吸血鬼,竭力还原人类对吸血鬼的原始恐惧。
片中,人类并没有使用大蒜、圣水等神器对抗吸血鬼,只是让女主人公拖延时间,等待日出杀死他。
这说明,创作者不相信人类有能力对抗吸血鬼,只相信,作为大自然的恶灵,只有自然本身才能杀死他。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今天的人类已经彻底失去。
而大自然也不负众望地敲打人类,时不时提醒大家,我可是不好惹的。
(想阅读更多电影史经典,欢迎关注公众号:吴平平电影笔记)
Nicht so hastig, junger Freund! Niemand enteilt seinem Schicksal. 年轻的朋友,不必行色匆匆!这世上没人能够逃出他的命运。
按现代标准来看,影片一点都不恐怖,它的观念和艺术、氛围和影像更值得称道,而不是像一部技巧娴熟的现代恐怖片那样操纵人的情绪。从某种角度来说,茂瑙这部影片讲述的是我们凌晨三点惊醒时所担忧的一切——癌症、战争、疾病、疯狂。它不能让我们恐惧,却能让我们为之心惊,默片的梦幻之处也在此体现。
影史第一部吸血鬼电影长片。默片带来的光影和声效震撼产生最慑人的化学反应,是如今以视觉冲击和反转持名的大银幕恐怖片所无法比拟的。茂瑙指导下的「诺斯费拉图」完美再现了原著小说的精髓与实感,峰回路转的剧情如同身临其境。ps:伯爵抱着棺材找女主的场面还是特别萌的~~~
从剧本上来看,明显不如卡里加里博士啊。不知是不是时长版本原因。
默片好可爱。好好玩的表演方式和镜头语言。这样一比较,《惊情四百年》真的就只有帅哥美女这点好处了
6月6日在大光明刷“电影节通宵排队是怎样一种体验”那夜看了这部。茂瑙这部的确是哥特恐怖片/吸血鬼题材的鼻祖级经典,看时想起很多后世的模仿和借鉴,亦不住截屏留存(如海边倾颓十字架下等候爱人的女郎)。第四幕气氛赞极。结尾略低。人物上,这部显得猥琐笨拙,而缺失赫尔佐格那种精致优雅的哀伤。
这部片子本来要叫做Dracula的,依照1897年原著德古拉斯改编的,可后来原作家的老婆不给授权才不得不改名叫Nosferatu,而且里面角色名字都必须换掉。上映后那女的还觉得侵权然后上诉胜诉命令导演把所有的copy都销毁。幸好已经在其他国家发行,好片还是被留了下来阿!
据说男主角是真的吸血鬼。。。。
#重看#孕育于被诅咒土地的恶魔之子,暗夜的幽灵,从黑暗汲取力量,最经典的德古拉形象,后世吸血鬼典范;人类贪嗔爱惧的内心投射,七宗罪的现实具象,最终人类以「信望爱」趋走黑暗;以明暗对比的光影效果凸显氛围,楼梯影子一段堪称经典,隔楼相对的九宫窗格着实惊悚。
茂瑙代表作,第一部吸血鬼电影,吸血鬼文化产业的源头之一。表现主义的光影,以配乐渲染气氛。ps:还是更喜欢赫尔佐格的翻拍版。
8/10。遥思丈夫的妻子坐在海边长椅上,与旁边风吹的衰草和斜插十字木架形成风景构图,强烈的牵挂还体现在梦游的诡异场景,鲜花逗玩猫咪和整理衣服的细节意蕴田园诗氛围;甲板上的老鼠,伯爵带着棺材潜入民宅,沿楼梯上行的拘楼形态投射到墙上剪影,角色视觉形象的明暗对比唤起观众对美好事物的保护欲。
想不到那个年代还能拍得那么精致!
不像近代一些vampire作品故弄玄虚,让人感到身临其境般毛骨悚然
以基督之爱的精神来忍耐和克服暴政或混乱带来的苦难,诺斯费拉图所代表的恶魔无法击败那些无所畏惧地与其正面遭遇的人们,妮娜仅凭爱打败吸血鬼,暗示内心的蜕变比任何外部世界的转变更有意义,一种最大限度的自我牺牲,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解决方案。
祖师爷太牛逼就会导致这样——吸血鬼在茂瑙和德莱叶之后基本不再有恐怖片的属性,朝着唯美的爱情片方向发展。船上的屠杀代替以颠簸的帆船,除了保持悬念还有营造气氛的妙用。直到最后才有吸血的细节,但是,只能看见趴在女人身上的光头,逼得后辈们去展现更细节的尖牙和鲜血,但再无那丝未知的诡异
五个act,基本上是引·起·承·转·合的顺序,超级标准的经典结构。德古拉造型,场景调度,叙事节奏,悬念营造,一概都是后世模仿的范本。此外就是,这个版本做的还相当细致,除了漂亮的花体字,连胶片上色都仔细精致,好想看版胶片的。
默片时代的恐怖电影,后世吸血鬼电影源泉。茂瑙的表现主义太适合这种恐怖类型片了,当时的观众如何受得了。
长评: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582211/ 牺牲生命拯救小镇的女人 天然呆引祸上身男主角 漂亮的花体字 出色的现场调度、剪辑和影像构成,杰出的反派演员,神鬼一般的实景,无懈可击的哥特气氛,吸血鬼影片的不朽杰作及经典.五星收藏一看再看的推荐
看过这个,就知道惊情四百年有多难看了
在吸血鬼还只是吸血鬼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