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米尔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哥哥和母亲一直想方设法阻止他,转移他的注意力。这场突发的灾难让平静的家庭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仿佛他们正在经历一场旁人看不见的战争。
到底哪里才是安全领域呢?如果妈妈和哥哥都不能带来安全领域的话。但至少最后在海边的时候是快乐开心的,他是笑着的是开阔的。但好像他又是放任自己死在了海边(从开头进行一段时间他和哥哥对话那里,哥哥说我们发现你的时候你都浮肿了,可能我理解错了但我觉得是在海边发现的),后面他在被找到后带到警察局然后抢了喝水的杯子砸碎迅速插向自己的心脏时,他在想什么呢?这段又是怎么回事呢?整部影片拍的有点乱或者说故意剪辑成这样,或者说也许有些故事情节是某个人的想象?也许是哥哥的。弟弟的角度里看,哥哥也是有些问题的,哥哥不是完全健康的状态,长时间的睡眠不足可能也导致哥哥精神出现了一些问题(而且哥哥好像也没有工作不用上班了的样子?全程这样找也没见到他请假或者跟谁交代也没怎么提过工作的事儿),再加上过度的担心弟弟,但是这种担心又真的是有帮助的吗?(感觉我也在胡言乱语ing,因为实在是让人思考的维度太多了,角度太多了,反而很难一件事就能顺着思路思考清楚,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想)回到家乡后,哥哥跟妈妈稍不留神就让弟弟又跑出去了,弟弟在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全领域,医院不是,家里不是,老家都不是,甚至哥哥妈妈身边都不是。而哥哥在弟弟走丢之后也只能盲目地寻找,一个不知道弟弟血型只会跟着使蛮力的哥哥、一个只会关心则乱失了分寸和阵脚的哥哥、一个曾经和弟弟心离的那么近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又走远了的哥哥,他找不到弟弟在哪儿,他去一个废楼那里的时候我甚至以为下一秒弟弟就要出现了,但是没有,很遗憾没有,后来他跟妈妈说,我不知道他去了哪儿我只是去了我以为能找到他的地方。很遗憾,哥哥是不懂弟弟心情的哥哥。妈妈也一样。 这部电影又给我很多思考的空间和由头,我总是自顾自以为我很了解抑郁症了,但其实我还是不了解,可能很难感同身受去了解,但是我还是会继续努力的,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做这样的努力,更多用爱去包裹抑郁症患者,不要把你认为好的给他们,要把他们想要的给他们。妈妈和哥哥那种把弟弟当成病人的想法太根深蒂固了,也许弟弟需要的从来都不是过度的保护和担心、操心,他需要的爱始终没有感受到。他不想把自己当个病人但他自己已经控制不住自己了。 也许故事一开始,弟弟如果自杀成功了,反而后面的痛苦还少经历点……我也会这么想。
这是2022年克罗地亚的一部电影。也是今年上海电影节中的“一带一路”电影周中的展映影片。
达米尔生活不如意,父亲去世,女友分手。所以他打算自杀。幸亏哥哥布鲁诺及时赶到,挽救了他的生命。然后整部影片讲的就是布鲁诺和母亲如何救治和安抚达米尔。可最后的结果却令人悲伤。
通常人想到自杀,无非是两个原因。一是生活不如意,遇到了一些他本人难以承受的事件,二是抑郁症。而抑郁症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自杀,一般是和第一种原因产生的合力才逼迫的人去自我了断。
我本人一贯反对自杀。来到这个世界,享受生活,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的一生,固然会有快乐和幸福,也少不了悲伤和痛苦。这都是很正常的。为何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呢?
这种行为不仅仅是怯懦,还是自私和不负责任的做法。有人曾经这样说过: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自杀的人只想到一了百了,几分钟就解脱自己,却并不去考虑身后将会给他的亲人留下多大的痛苦。
这些年抑郁症患者明显增加。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周围的环境太安定了。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理承受能力下降。遇到屁大的事情就想不开了。如影片中的达米尔,不就是碰到女友分手这样并不意外的事情,就受不了了,就要去结束自己的生命。值吗?
达米尔这样的人在社会中不少。如影片中所说,他们“并不是生活在理性的世界中”,而是生活在幻想中的一个无忧无虑无瑕无疵的完美世界里。尽管这样的世界根本不存在。说到底还是缺乏生活的历练,缺乏知识。
当然上面这些可谓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毕竟我们不可能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的去理解抑郁症患者巨大痛苦和渴望自杀的人那种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影片并没有去探究达米尔的发病原因。而是仔细描述了布鲁诺和他的母亲怎样倾注了全部的亲情去关爱达米尔。他们苦口婆心的劝说达米尔,在病房里和他亲切的交谈,回顾往日生活中的种种快乐,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可达米尔仍然在自己的世界中游荡。最后他们自己都快要被达米尔逼疯了。令人震惊的是母亲最后的那一声惨叫,令人心碎。
如前所述,自杀倾向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了,那么就需要社会拿出更多的资源去关注去减少这种倾向。
影片中叙述了医院和警方是如何去处理此类事件的。在医院里,达米尔的母亲委托熟人找了个医生。在和医生的交流中,明显的感觉到医生对患者的戒备心理。每句话都字斟句酌。似乎是担心以后去承担责任。我就在想,是否在国外也和咱们这里一样,经常碰到“医闹”?迫使医生们的第一考虑不是治病救人,而是如何对亲属有一个滴水不漏的交代。
再看警方。达米尔从家中出走。布鲁诺急切的四处寻找,并去警局报案。接案的警察告诉他们:“要按流程来。先填一下这张表。”我想那张表中无非是姓名出生年月日民族性别本人成分社会关系有否得过什么病睡觉是否打呼噜之类的。还好,警官安慰他们:“别着急,我能理解你们,我也有亲人。”这类官话他们早已背的滚瓜烂熟了。幸而在这场轻声细语的鏖战中,还没等布鲁诺填表,他的朋友告诉他达米尔已经找到了。随后当然又是一番流程。
这一系列的流程咱们是否很熟悉?说的好听点是官僚主义,说难听点就是胡闹。多少事情因为这种中规中矩的流程被办砸了?可是却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影片的本意并不一定是去针砭时弊。只是在叙述中不经意的表现了出来,却让观众看得心痛。许多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自己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去解决。貌似光鲜的环境是靠不住的。但是,社会毕竟在进步,我们的管理者是否应该更关注和解决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困难?
影片本身的风格是沉闷无趣的,给人一种很强的压抑感。也许是我的阅历不够,或是欠缺观影深度,或是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不知道。
本人评分:6.0。
整部电影的基调是十分压抑的,导演的镜头设计很有想法:虚焦的镜头,被框架分割的画面,玻璃和镜子的反光,这些都在暗示弟弟与现实的割裂感,内心的混乱。电影中医院以及警察局的工作人员反应都非常现实,仿佛一个有严重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在他们眼中,就是不必要被重视的。也许弟弟有犹豫过纠结过,他和哥哥说不要做的那件事,大概是他想告诉自己,只是压力抑郁已经导致他思绪混乱人格解体。影片名《安全领域》,但对于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这个社会上从来就不存在什么安全领域,精神病院?他大概是为了正常人的安全领域才存在的。造成一切的也许不会是父亲去世、女友分手,而是身边一件件小事让人喘不过气,仿佛孤身处在一片平静的海水中。电影最后母亲的一声刺耳的吼叫,打破了压抑了整场电影的沉寂,画面的最后是弟弟在海滩上的录像,也许这一刻,他那压抑已久的内心也得以释放,吸上一口新鲜的空气,他想要的也仅此而已。
这部电影鲜明地提醒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它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当我看完达米尔悲惨的自杀经历时,我发现自己对他的哥哥布鲁诺和母亲在如何处理他的心理健康危机方面所拥有的有限的洞察力感到悲哀。
看着布鲁诺和他的母亲在与医疗专业人员和执法部门沟通时采取对抗的姿态,天真地认为他可以通过纯粹的意志力为他弟弟的福祉辩护,这确实令人沮丧。同样,他的母亲错误地试图给达米尔用药,并自行寻求看似可疑的心理支持,而不承认她自己对他的精神问题缺乏了解,这只会使问题更加复杂。他们对情况的严重性无能为力,最终被证明是致命的,使达米尔除了自杀之外别无他法。
事实上,这个家庭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所造成的后果是毁灭性的。达米尔的死提醒我们,以负责任和知情的方式承认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这是一个悲剧。他的家人没能做到这一点,清醒地反映了在这个关键问题上缺乏理解和教育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白色背景上叠加的白色字幕被证明难以阅读,影响了整个观看体验。
【TiFF63】
闷死我了 让我看看哪些大冤种花了日常两三倍票价来电影院看了
13BIFF 沉闷刻板的抑郁形象
#13th BJIFF 06 @美嘉set him free…克制、沉闷、压抑,最后在一声老妇的惊声尖叫、刺眼的闪屏和海边沙滩的嬉戏打闹之后结束。其实开头主角和弟弟在关于死亡的探讨中就已经暗示了影片的结局,这也让我在观影过程中对母子的“救赎”行为多了些无力的同情。此外,导演对影片镜头语言的把握也非常精妙啊,凌厉甚至有些冷血,大量的固定镜头和深景深的拍摄让影片的呈现多了一份逼仄的压迫感和冷静的旁观视角,演员的表演也能够撑起故事的走向,对于抑郁症的刻画,在一种温吞、不断自我毁灭式的残酷摧毁下最终走向极端,所以,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影片和抑郁症有关所以还蛮压抑的。最开始对Damir的自杀、去医院、可能进精神病院、还有哥哥被警察拷问感到不理解,后面才知道原来是有法律规定一定要住院的这很欧洲?实不相瞒看的全程只感觉这地方真好(好像是克罗地亚)欧洲看起来好好住感觉一定很舒服适合养老。在第一个医院里Bruno对Damir讲的为葬礼选的衬衫,起诉医院,还有突然掏出的点燃的香烟,Damir的浮肿和最后消失的听觉会有种恍惚的感觉,开始猜测到底是活着还是自杀成功了。不过直到最后才看得出原来开头那里是真的死掉了,大概也真的是Bruno和死去弟弟的的对话吧。会认为这部电影是从抑郁症患者的亲人的角度刻画的,包括对医生和警察的描写也完全是通俗意义上大众认知。最后十分钟的高潮还有白白的刺眼的晃过的画面原来和最开始呼应,真的自杀成功了。
海南。洛迦诺当代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影帝。视听非常统一,但有点电影节八股,一拍成这个样貌评委一下子就舒服了。剧本故事和人物设定并不能托住片中那些关于银僧的哲理对白,虽然只出现了几句。
7.5分,#上影节·南京#整片的基调展现的是压抑的,沉闷的。开头“弟弟”自杀被哥哥解救与结尾“弟弟”再次自杀“哥哥”却未解救成功形成呼应。镜头调度设计的很精彩,运用大量的小景别、框中框构图、虚焦镜头、镜面与玻璃反射展现了三个主角内心的压抑,着重展现了“弟弟”内心精神的崩溃。其中采用玻璃、镜子元素进行叙事是整部影片最为精彩的部分——运用一个镜头展现了两个空间的双重叙事实在是太牛了!
#badfeelings #iddie #idcry # #soulleavingbody ---call me delulu the thing happened more than 1 when i talk to ppl bc for the reason me the socalled gatekeeper, literally ive been gate-keeping those targeted info for an unhealthy amount of time n energy i shouldnt have so somehow it propels me to ask stuff def not appropriate + if anytime i caught myself doing that already is 2-F-late.. need to take a step back 4 im so ridiculous/beneath to let myself chew the unchewable willingly? deep inside i know i wronged like once im chasing somebody out of the roads ill just be crush n damaged for good, back to the dreamthe stunning guy apparently left me what a fvcking moron.
2022洛迦诺当代影人单元最佳新导演+男演员(戈兰·马克维奇 )/电影节最佳首作,2022萨拉热窝最佳影片+最佳男演员(尤拉伊·勒罗蒂奇)。算是近年来非常亮眼的一部克罗地亚电影了(同时也是申奥片;以及,还是出现了海!)。导演长片首作且自编自导自演,影片在视觉和声音设计上都极有想法,视觉上各种严谨的线条和精心设计的构图让人物一直处在压抑之中,同时也大量使用了玻璃半透的镜像;声音上则非常有意思地使用了噪音。不过片子最亮的地方还是那场“预叙”式的“元电影”对话,神来之笔,非常动人,也是把特效用在刀刃上的妙手。
【2023BJIFF】亮点是逼仄的空间构图和偶尔几句传神的对白。整体节奏太温吞,无法感受到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关注精神疾病患者却没有深入内心,警局的不作为又有点像批评社会体制...以及不知道算不算过度解读,但我感觉哥哥这个角色心里也有一定的自毁倾向,只有弟弟感受到了。
#BJFF#。全片的克制在最后一刻爆发。男主演的真好啊。为什么没有掌声!!!为什么!!! 我虽然在电影院拍的不够响!! 但是这里要给导演
本来生与死者就要共同溶解在灰光里了,接着你却只会留在安全领域
哇……眼泪流。2023北影节第六场@华星
当至亲在你面前,眼神里却写满了空洞,变得如此陌生且不可捉摸。情节,表演,以及永远被前景部分遮挡的人物,都在讲述一种不可知的恐怖的。联想到晒后假日还有哭声。今年北影节盲盒最佳。
第四届海南岛电影节第12部。沉闷、压抑,氛围营造很棒,摄影出彩。
SIFF陆中百丽宫。三星半,视听设计有功力,固定机位、中近景、小景深、框窗墙不断形成人物的边框,有美术史投射,比如侧坐让人想到惠斯勒画母亲,最后复刻了曼特尼亚的哀悼基督(镜像摄影有力),在现代心理学上则是压抑、隔绝、无处可逃的气氛,全片对白都像一种死后低语,蔓延着流程的琐碎与无法跨越的障碍,声音也是精心设计的(如周六晚医院那么忙),前面的超现实对话场景稍显突兀,可解读空间大。本片内嵌中英字幕。
#4thHIIFF# 3.5 电影缺少张力。有些静态镜头虽拍得很好,但是看得很困……比起电影更像一部私人影像?不过题材很好,片名真的很值得玩味。精神病人作为弱势群体,社会系统本可以为他们创造安全领域。现实却是部分国家的社会系统只是使用了公权限制精神病人一部分自由,为剩下的人创造安全领域。警察和医院工作人员的漠视与无礼为这个隐形牢笼添了把火,他们不过是这个牢笼的猎犬,让人只想逃离。最喜欢的部分是那段死亡暗示:Bruno与穿着葬礼衬衫的Demir谈论他死后的故事。其次是Demir全程的眼神变化:自杀未遂时他的眼神一直平和且坦然,却在医院观察后表现出了不安。看了Demir的问诊经历,再一次感慨问诊精神医生真的是开盲盒啊!能否遇到好的医生实在看运气。
一开始抑郁症故事片,接着社会纪实片,之后公路逃亡片,然后还有一下jump scare,最后15秒整个melt down。映后QA提问中导演展露了不仅关于电影,更多书籍,画作和音乐方面的深厚的底蕴。再回想他45岁的首作能这么大师之风也不奇怪了。是人生经历重大变故之后,用多年各方面积累凝聚成的情绪的艺术品。同题材对比aftersun的矫揉可能是阅历不同造成的。(看豆瓣短评之后觉得国内对于抑郁认知还是有限,如果能理解抑郁的人为什么抑郁,那就不会有抑郁了。看电影不是拿来解谜探案的,不如去玩剧本杀)
是温吞不是克制,压力和疼痛都没有得到累积,最后那一声尖叫被吓到了,而没有被震撼到,当你看到对警察工作不痛不痒的质疑之后,有时候会去怀疑电影根本就找不到重心。
SIFF第二场 可以看出导演非凡的调度能力 一比一的画面里每一场戏都精心雕琢叹为观止 压抑的氛围也渲染很到位 但落实到电影本身就不是那么让人满意 对话内容意义不大 想要讲体制的冷漠说服力弱了些 “自杀”这个动机也看不出所以然 可能比较私人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