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芳芳:A pure heart
一个英俊而有着诗人忧郁眼神的男人,在巴黎的街头拔足狂奔,大风掀起他身上的灰色长袍。他在追一辆汽车,车上坐着他真正爱的女人。他跑得很快,竟比汽车还先达到路边的车站。车停了,他没有上去。这是法国电影《芳芳》里面的镜头。在影片的结尾,他对他心爱的芳芳说:“你出发去意大利时我追赶那巴士,发了神经一样,但车停下来时,我却没搭乘。因为我觉察到,五年后,我再也不会去追赶。”他隔着一堵玻璃墙,和芳芳说这番话,他告诉她其实很爱很爱她,却不敢走进她的生活。他怕爱会在日常庸俗的生活中变质。对爱的理解,我们都不尽相同。但看到这里,大约很少人不会为之感动。影片里喜欢浪漫的男女主人公,把深奥的哲学转化成唯美的爱情故事,他们的浪漫是在地下车库里模仿1813年维也纳的舞会,他们的浪漫是在陌生人的豪华别墅里享受烛光晚餐,他们的浪漫是在早晨的海滩上赤裸着享受柔和的阳光,最后在一堵玻璃墙的两边,浪漫是两个人的心灵倾诉,浪漫是爱的力量帮心灵克服了障碍,敲破玻璃墙,他们紧紧拥抱在一起,泪水流在对方的脸上。法国人是真正配得上浪漫这个词的。他们把浪漫渗透进巴黎街头的热吻里,渗透进精致奢华的法国大餐里,渗透进卢浮宫,渗透进摄像机……
法国人的浪漫,在另一些人眼中便成了傲慢。比如许多法国作家诗人对诺贝尔文学奖那种冷漠的态度。唯一获得此奖的是萨特,据说萨特也不看重这个大奖,口出狂言激怒了瑞典那一帮高高在上的高层。法国人的理解是获奖不获奖,对作品本身是无用的。还不如专心去写作,该干啥就干啥。这种心境我认为也是浪漫的表现,从容,优雅,不为世俗左右,以自我愉悦为根本。法国影片在奥斯卡上获奖的也不多,同样他们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对美的追求,而不是迎合某种评判的标准。
幽默和浪漫常一起出现。法国电影里不是没有幽默,只是他们的幽默不流俗而已。这便成了一种另类。看过孙建昌的评论,里面有这样的句子:“法国电影有一点点色情但绝不三级,全部脱光但看上去很美很纯净;一点也不讲游戏规则却没有看得睡着的;有时可以表现为很另类,另类是为了能更主流,有时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一种口味或品位,这也是需要的;法国电影出大师但是跟奥斯卡好像无关,它们出产看上去很舒服的美女,给我们贫乏的生活加一点点刺激。”的确,另类在某些时候反而是主流的,比如可口可乐。
《芳芳》里的那堵墙也是另类的,那是一堵男主人公亚历为了维护美,克制性而修筑的。对这堵墙毫无察觉的芳芳在墙的那一边展现着她青春美丽的胴体,她的天真,她的性情,芬芳四溢,魅力无限。而墙这边的亚历,不是为了欣赏而欣赏,那时他还耽于童年留下的爱情不牢靠的恐惧。他只想和爱人活在“清新的空气”里,没有性行为,没有柠鸡和苹果派,没有破坏爱的一切。在这里,“偷窥”不再是龌龊的,是因为亚历渴望一尘不染的真爱,害怕“日久生厌”,他只是选择了和爱人生活在一起的另类的方式。伟大的想象力是他的独特的浪漫,单向的玻璃墙是他抗拒庸俗的武器。
我们不可回避的一种现实是亚历有一个同居五年的女友洛丽。邂逅芳芳后,亚历在爱着芳芳的同时爱着洛丽,或者说在爱着洛丽的同时爱着芳芳。亚历是一个花花公子吗?他的浪漫值得怀疑?歌德通过浮士德之口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扭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可以说芳芳和洛丽就代表着亚历心中两种对立的精神。芳芳带给他的完全是超尘脱俗的感觉,神奇的感觉,不会沦为凡夫俗妇的感觉,所以他要永远追求她,而不想让她知晓,并且明知道芳芳也爱上了他时坦明他俩只能做朋友,伤透了芳芳的心。他也表白他对洛丽也是衷心的爱,希望永生不渝地和她在一起,但那是肉体上的相爱。
芳芳对爱有着强烈的渴望,她也为亚历神魂颠倒。但她只得被动地被亚历带着一起在爱的边缘如履薄冰。她美丽的笑容和憔悴的泪眼在荧屏上交替出现,诠释着不可捉摸难于把握的爱情。最后,通过她的智慧,帮亚历解开了精神枷锁,为自己和心爱的人赢来了爱情。笑中有泪的结束镜头。
透过《芳芳》,我惊叹于法国人所表现的浪漫,不是故事,不是语言,不是画面,不是音乐,不知是什么美的,令人惊奇的,在心灵上唤起瞩望的。
2 ) 《方芳》
为了甜美的樊尚佩雷来找这部电影,啊,那时他多么年轻。
更为年轻的是苏菲玛索。
是什么样的美丽,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又因为肆无忌惮而更加美丽。很难想象换一个人演这部电影会变成什样子。“眼睛吃冰淇淋”的感觉真好,向日葵一般灿烂的爱情真好,在镜子的另一面与爱人同居的感觉却不好。也许真的,勇气是最重要的一项恋爱天份。在法语片里,生活充满阳光,男人和女人象绿色植物一般舒展自己的枝叶,生命如此自由、珍贵、饱满,真好。
3 ) 说点内心话
我看的有些肉麻,不知道是我离这样的爱情太远,还是这部电影压根太差,总之,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夸张的剧情构思背后是黑压压的空洞,看完不觉浑身发凉,如指甲重重的划过黑板。
4 ) “每个早上,我都要离开你;每个黄昏,你都要把我追回来。。。
对于法国电影,最早的记忆来自吕克.贝松的几部作品。
但是对于苏菲•玛索一直却是念念不忘,或许对于男人来说,对漂亮女星的印像似乎也总是来得难忘。特别是当她还可以创造如些“绝美”的作品时,似乎表达一下心中的欣赏,变成了一种必要的礼貌之举了。
说实话,电影的前半段并相当的文艺,客观上说我一直在看他们的“表演”,无法到剧情中去理解,甚至对于情节上的突兀感觉不适。
屋里的各式动物、亚历用别人的家来请自己心爱的女孩、还有朋友安排的舞台。一切在很法国式中悄悄进行着,真心去爱的人,多半是狼狈的。但是电影却给我们很幽默的化解了这个狼狈。或许这也是法国式的浪漫之一吧。
芳芳无法理解亚历对自己的爱,约他在咖啡屋的那场戏。芳芳说:若能在祖母家的海边一觉而醒,那该有多好。亚历找借口去买了催眠药,在芳芳一觉醒来的时候,面朝大海,阳光灿烂。影片在这一刻彻底感动,也只有真正的爱才会让一个年青人如此的用尽心计,就像后面的那块透明玻璃一样。法国人对爱情的表达比印像中来得细腻,更为完美。
亚历,因为太爱,害怕失去,所以他希望可以有真正的柏拉图之恋。
芳芳,个性鲜明,永远追求自己内心的爱。
这种对爱情的理解,并不复杂。当下的世界,却又有几个人可以走得出这份纯真。
导演给了我们一个童话般的结局。也许仅仅是因为生活需要童话罢了。
故事结尾的经典台词:“每个早上,我都要离开你;每个黄昏,你都要把我追回来。。。却事实上道出了爱情的真谛:爱应该是一场永远的追逐,这样就不会有亚历的所谓担心了。
似乎用老罗的话语更为合适些:彪悍的爱情,是一场永远的追逐;让TMD乱七八糟的理由去太平洋歇菜吧。祝愿大家与自己追逐的猎物玩得开心。
5 ) 这片子不是在说柏拉图
今天仔细拜读了一篇关于《芳芳》的评论,于是也想说两句。
关于这部影片,我很难找出它的缺点,或者说,因为我很喜欢它所以情愿忽略它的不足。苏菲玛索将一个热情浪漫、青春灵动、率性自然的女孩演绎的恰到好处,让我觉得芳芳这个人物真的非她莫属。我非常喜欢“富有生命力”的女孩,比如《乱世佳人》里的斯嘉丽,所以毫无疑问的会喜欢芳芳。
整部电影除了演员很出彩外,剧情安排、拍摄手法以及配乐方面都让人无可挑剔。比如男女主角在模拟的维也纳景棚中跳舞那段,简直是美轮美奂啊。整个剧情的设置以及一些细节也非常让人叹服。片头和片尾制作的也很可爱。
另外,我看的是中文版,值得称道的是翻译的不错。比如亚历山大和洛丽的父亲关于婚姻有一段对话,洛丽的父亲说:“枷锁枷锁,家就是锁。”(类似这个说法),我看到这里不由对译制人员心生敬意。
当然,除了这些,最重要的是该片的主题让我很有感触。有人说这部片子说的是爱与性的关系问题,继而大谈特谈诸如“柏拉图”“食色性也”之类的玩意,最终得出了一个什么是“健康爱情态度”的结论,也就是我今天看到那篇影评提到的。另外,我尤其奇怪为什么那么多关于本片的影评里面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到“柏拉图”。
我一点都不认为《芳芳》是要谈爱和性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柏拉图精神恋爱”。我认为,《芳芳》讲述的是一个遭受伤害的心灵面对爱时的困境,以及它是如何因爱复苏的。
亚历山大痴狂的爱着芳芳,他可以营造一场浪漫的烛光晚餐,可以在带她去“维也纳”,可以发狂的追公车,可以偷偷为她付房钱,可以装一面单向镜来天天感受她的生活……但是他不敢说我爱你,不敢走上公车,不敢真正的和她生活在一起。而是用一句“纯粹的友谊”企图掩饰自己的内心,亚历山大误以为这样才可以让他的爱持久。
这一切皆源于他童年时心灵遭受的伤害。这种伤害早已渗透到他的灵魂中,他渴望真爱但又极度畏惧,他害怕真爱不能给他足够的安全感。最后,他为了能保留爱情只好对她若即若离,他实在不想失去对她爱。所以,这片子压根不是在说柏拉图精神恋爱。
最后,芳芳敲碎屋子之间的镜子并露出苏菲招牌式的甜美笑容时,我很庆幸,亚历山大的生命中能够遇到芳芳这样的女孩。
6 ) 我心中法式浪漫的极致
实在是太喜欢这片子,没原因,就是喜欢每一个场景,每一个感觉。每次看完这片子都让我感叹女人其实可以美的和性感的这样极致。每次看完这个片子,都让我想扎起发带,旋舞一番,提醒我自己女人的天性。 法国,在我看来,其实是女性之都,因为连男人们都如此懂得如何去爱一个女人,到处都是爱的气息,到处都是你侬我侬的醉死人的浪漫,到处都弥漫着疯狂的女性气息。 苏菲的空中舞蹈,苏菲的发带,苏菲的长腿和酥胸,苏菲的唇和眼,苏菲的痣。苏菲的一切都让我着迷,虽然我是女人,但是也对这么美的女人疯狂。 看到苏菲,算是我对女人认知的启蒙,一个女人,可以集气质,野性,自然,纯真,朦胧,性感,美丽,豪放于一身,还把每个气质发挥到极致。这个女人真的是伊甸园中的精灵,周身散发着醉死人的熏香。 法国的女人真的是最美的女人,因为女人不光是美,气质更是美的外化。 法国的女人,在我看来都是野性和天真的共存体,像苏菲,像朱丽叶·比诺什,像玛丽昂·歌迪亚,虽然长相个不同,但都像是盛放的玫瑰一样,鲜艳娇嫩但是浑身带刺,但那份极致高贵的颜色和芬芳仍然引得所有男人竞折腰。曾经我有个哥们跟我说,看到那场海边 男人给 女人涂防晒油的戏, 他自己都快想要扑上去了。 喜欢一部电影其实可以更多的是记住某些场景,而对于这部电影,则是从头到尾的有feel 片头的咬不断的口香糖,第一场戏的相遇片段的光影交叠,苏菲鲜红色的长靴。中间两个人宫廷里的旋舞,两个人回到苏菲小时候家中的墙壁和鸟叫声。苏菲家里有点神经的摆设。所有的东西都是疯狂的,艺术般的,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 法国不是个正常的国度,但正是因为这种与生俱来的与众不同,造就了这个艺术气质很满溢的国家。 看电影的时候就感受到了,这种浪漫不是演绎出来的,是由本质发散出来的,就像是真的由男人和女人的身体中流淌出来的一般自然。 浪漫是法国人的血液,而法国女人是盛放在这艳红色的血液中的玫瑰。
片头Logo→《小王子》;出主创名单时的人头剪影各自噙着一根被拉长口香糖的两端……→《小姐与流浪汉》;豆瓣上61735人评价出的8.1分和IMDb上才2205人评价所得的6.9分,让我有些好奇为何这部电影国内外有如此大的差距?关于单向镜在不同时候不同的隔音效果:其实这真的应该是剧情逻辑上的漏洞。……
一对聪明又美丽的贱人,可惜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你无法想象苏菲是怎样一块浑然天成的牛奶巧克力。
我一直在追你去巴黎的那趟班车,发了神经一样,但是车停下来的时候,我却没有上前,因为我察觉到,五年后我再也不会去追。Sophie,好看。
爱却不给,给却不爱。你要哪个
每个早上,我都要离开你。每个黄昏,你都要把我追回来。一天一天爱下去。
芳芳太美太可爱,一颦一笑都想截图。最喜欢剧场里的维也纳圆舞曲,哪个姑娘看了不心花怒放。每个早上,我都要离开你。每个黄昏,你都要把我追回来。一天一天爱下去。劈腿男因为什么鬼童年阴影害怕爱情变质不愿意和小三做爱,就做了面单向镜偷窥,把芳芳当陈列品欣赏,这种变态禽兽的渣男真特么恶心!
那时的苏菲就是个尤物,那场舞蹈的片段很是精彩。不过法国人的浪漫是否足以冷静得对待未婚对象的出轨和遗弃?这是法国人的道德观吗?
我想出个办法用来防止那刺激感消失,我要芳芳和我之间不老套乏味。我打算永远追求芳芳,却又总不让她洞悉我的爱慕,在我有生之年不与她亲热。何必与她发生关系,然后沦为凡夫俗妇,凭吊当初的温馨。我要我两的爱欲永不变迁,无偿的爱欲才最动人——然后芳芳说你脸上有个蚊子,一个巴掌拍过去。
苏菲·玛索最美的时期。
看时跟基友说苏菲玛索美死了。电影很一般,要讲的几乎都在片头那段剪影里。男女口中衔着口香糖的两端,一个人主动另一个人就退缩,直到后来男生拿出剪刀把口香糖剪断。几乎天底下爱情里两个人相互追逐、患得患失都在这一分钟给讲了个遍,结尾亚力终于把芳芳拥入怀中,我没觉得俗气,只觉得“真好”。
就哭了。一开始以为是关于男人红白玫瑰的乌托邦故事。到了后半部分才明白是一个关于情欲和生命本身的故事。情欲似乎一直被不堪冠名,低俗、不雅、私密。其实在我心里它一直是很美好的,性本身就是干净而令人愉快的。法国的浪漫永远走在前面,艺术的摸索永远走在现实的困顿前面。这部电影让我永远感动。
不是很喜欢,很讨厌男主角
他妈的。那朵镜子是尤物。
你是一头轻捷的小鹿野性率真.海滩上帅气的侧空翻.巴黎狂奔中必然出现的路灯杆旋转一周半.1813年维也纳的气味是野兽的气味府绸上发酵酸腐的汗的气味.清晨要在海边醒来晨光,海浪和鸟鸣.可以游水也可以驾着汽艇出海.嫉妒让人发狂还有可怜相.每个早上我都要离开你,每个黄昏你都要把我追回来.
当然有非常罗曼蒂克的段落,苏菲玛索让这电影变得可信,芳芳也是个标志一般的角色,几乎类符号,男性视角下的红白玫瑰成了彻底的红玫瑰与饭粘子。
中文配音版非常怀旧~
请给我《信号》里的对讲机,我现在就打到1993年去报警把男主那个死变态抓起来
想法不错。既然开始了便必定要结束,怕失去就干脆不要拥有,两情相悦当然不在朝朝暮暮,暧昧拉锯战时才最幸福;只是乐观得未免过于粗暴,把达护得精心备胎备得深沉,这种情形下明明封水泥才是最合理的归宿。PS,为什么这个级别的俊男靓女也要混我大视奸圈?不给我等留活路
爱情这场游戏没有真正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