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在19世纪末的江南水乡,一个日后在中国文化界占有重要席位的人降生于此,他就是鲁迅(濮存昕 饰)。经历了人生几度沉浮,见过了人吃人的阴暗面,鲁迅与夫人许广平(张瑜 饰)于1933年来到上海,度过了人生最后的一段时光。凶险的暴雨之夜,丁玲和潘梓年遭到反动派绑架,侥幸逃生的瞿秋白求助鲁迅,民权会的负责人杨杏佛振臂高呼,要求立即放人,严惩绑架案的策动者。习惯了但依然反抗着白昼的黑暗,鲁迅牵着幼子海婴的手,从容走过杀机四伏的上海街头。光天化日之下,杨杏佛当街被杀。见过太多比自己年轻之人的死,甚至不会流泪与悲哀了的鲁迅悼念着逝者,谴责着利欲熏心歹毒非常的执政者。暂时避难的瞿秋白固然逃过一劫,可是在黎明到来之前,他的生命也必将献给伟大的革命事业。
砍头示众,沾血的馒头,是中国民众最大的不幸一幕……
鲁迅先生81周年祭
作者 火柴人
昨天,是鲁迅先生81周年祭。
鲁迅先生,我很少怀念一个人,可是你例外。
虽然你离开这个世界那么多年,可是我总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
一个男人,宁可没有女朋友,也不能没有精神知音。
有时候,我感觉内心很孤独,无人懂,可是一想到你的模样,内心就很温暖。
我人生中阅读的第一本小说集,就是你的三部短篇小说集。
今年三月份,我去上海游历,第一站就是去你所在的鲁迅公园看你。
你是我最熟悉的陌生人。
上海很世俗,也充满诱惑,可是因为你的存在,而变得沉甸甸起来。
虽然我第一次去上海,可是一想到这座城市有你,我就感觉回到了家。
每次看到你,就给我一种上升的力量。很多人不喜欢你,觉得你面目可憎,不善,可是我知道,你不是一个求善的人,你是一个求真的人,你讨厌梁实秋、陈西滢等作家,我感觉这是因为他们是求善和美的作家,不是求真的作家,他们和你的追求和境界不同。梁实秋等作家的作品里最多的内容就是情趣,代表的是中国的现实,而你的作品里最多的是真理,代表的是中国的未来。
我懂你,你在小说《孤独者》里刻画的魏连殳所面对的周围的拥有圆形思维的人,就是梁实秋和陈西滢之类的作家。他们脱胎于中国人情社会(善圆的围墙内的世界),他们的文章追求情趣,反复涂抹已知的花朵的美丽,而你脱胎于自我思考,文章追求真理,揭开花骨朵,看里面的病菌和基因,希望花朵繁殖出自己的免疫力,或者改善土壤,诞生崭新的童花。
梁实秋等作家是一群情商型的作家,笔调轻松,讨人喜爱,而你是智商型作家,笔调严肃,令人生畏。
我此时的心情,就像一个离开校园多年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经验里,一个学生在校园里时,喜欢的往往是幽默风趣的老师,讨厌的往往是严肃严厉的老师,离开校园多年后,最怀念的,却往往不是幽默风趣的老师,而是严肃严厉的老师,因为,真永远重于善和美,就像怀孕“真理”的流着汗水的母亲永远重于恋爱中的美丽女人。
深厚的真永远重于涂抹得很浓的善和轻飘飘的美。
多年以后,我站在上海鲁迅公园的你的塑像前,还会回想起多年前第一次阅读你的鲁迅小说集的那个亲切的下午。
时光倒流,中国回到百年前的旧中国,满海的浪花重新回到河流的源头,黑压压的云头重新聚集起来,老上海依旧端坐在黄浦江口,纺织着疲惫的烟火,你留下一个永恒的师者背影,伫立在老上海的老街头。
如果一艘巨轮忘记了自己的灯塔,就是危险,如果一个民族忘记了自己的思考者,就是愚昧。
鲁迅先生,愿你永远伫立在中国最东方的上海的街头,代替我们瞭望这个民族的航向,警醒每个国人,不忘自己民族的暗疮,持续疗救东方的民族集体人格。
10月19日,本是个普通的日子,因为你的逝去,而沉重起来。
多少国人经历多少事才会明白,曾经活在语文课本上的你,会一步步走入现实生活中,静静看着我们前进,面目威严的面庞上的那双眼睛中,有着这个民族最深邃最明亮的瞳孔。
火柴人写于2017年10月20日夜,值江汉夜美,楚天水软,软草绿地,野草独思。先生大真,重于灯塔,引领东方,永葆初心。
致鲁迅先生 你彷徨冷夜底,黑暗里 你手持辛辣笔,呐喊,讽刺 霜凝结了发丝,横眉冷对 怒的眼神焕发魔力 狂风骤雨来袭 你伟岸的灵魂巍然屹立 你攥紧拳头向前出击 浓情似血流淌,播洒在心间 升起中华文明的大旗 你迎着幻灭抗击,竭尽全力 命运肆无忌惮地嘲笑你 你怒发冲冠,热心滚烫 烧灼黑暗野地 你扛住罪恶的闸门 放赎孩子去光明,静谧 中华民族泪洒,血淋淋的你 你倒下了,灵魂崛起 胜利举起了酒杯,敬你 你在寒夜流浪 烟火弥漫着星光 恶魔阻挡了你的去路 你奋力反抗沧桑 冷峻的面庞 却蕴含着高尚 你奋笔疾书 揭露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野草幻化为你的精魂 暗夜遮藏不住你雄浑的光芒 心海翻腾着巨浪 你孤独迎接属于一个战士的辉煌 你紧握枪一般的笔头 义无反顾,刺向魑魅魍魉 你以犀利的文字歌唱 鸣响战胜一切的希望 你激发出博爱的能量 撕心裂肺呼唤着曙光 你病倒在苦难深处 而民族魂已高昂,歌已嘹亮 蓦地,你点燃了理想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打油是自己谦称是打油诗。偷得半联,有三种说法:一、郭沫若同志认为即借用钱季重的“饭饱甘为孺子牛”,不是半联而是半句,见注④。二、借用南社诗人完姚鹓雏(锡钩)的诗句“旧帽遮颜过闹市。”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达夫打趣道: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 汉有脱?”鲁迅说:“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所谓偷得半联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联>别解》, 《人民日报》1962年2月22日)。按,一说是借半句而非半联;二说,检《南社诗集》没有找到这句诗;三说较合。日记所载诗中“破”作“旧”, “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写扇面时也曾与这首诗,诗中‘对”作“看”。 ②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毕卓传》中毕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④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 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关于《自嘲》,在解释上还有一些分歧,可以讨论一下。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那末是嘲敌而不是自嘲。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戏嘲自己就是戏嘲敌人吗?每句诗都是戏嘲自己,难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两句,也是戏嘲自己吗? 那末“自嘲”应该怎样解释呢?“自嘲”这样的题目是有它的来源的。《文选》里有一类叫“设论”,收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这三篇题目里就有嘲和戏,第一篇《答客难》就是解嘲。这三篇都是解释客人的嘲笑自己,不是“自嘲”,同“自嘲”不同。但《汉书·东方朔传》里说:“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是东方朔假设一位客人来嘲自己,并不是真有客人在嘲戏自己,还是自己在嘲戏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直到韩愈的《进学解》都一样,都是自己假设一个人来嘲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嘲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所以《文选》上称东方朔等三篇为“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即作者的自嘲。这类文章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嘲己,一部分是解答,实际上是自嘲自解,不过形式上作客嘲自解而己。 鲁迅的《自嘲》就是从这种“解嘲”的文章中变化来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采取它实际上的自嘲自解,而称为“自嘲”。过去的“解嘲”,实际上分自嘲自解两部分,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过去的“解嘲”,先假设客人向自己提出问题嘲戏自己,鲁迅的《自嘲》也先提出问题来嘲戏自己,如“运交华盖欲何求”,实际是提问句,交了华盖运还要求得什么呢?过去“解嘲”的文章都有嘲戏自己的话,象东方朔说的“唇腐齿落”,扬雄说的“官之拓落”,班固说的“纡体衡门”,韩愈说的“跋前止疐后,动辄得咎”,“头童齿豁,竞死何裨”。鲁迅也有类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头”,跟“纡体衡门”的怕碰头,和“跋前疐后,动辄得咎”相近;“破帽遮颜”写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齿落”、“头童齿豁”写自己形容的也属一类。这是写自嘲的部分。 过去的“解嘲”写到“解嘲”这部分往往自占身分,如东方朔说的“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说的“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自比风凰,班固说的“和氏之壁”, “旷千载而流光也”。鲁迅也有解嘲的话,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的深刻的意义,已经由毛主席阐发无余,自然远远超越前人。因此《自嘲》有自嘲的部分,并不象上面引的解释认为“自嘲”是曲笔,是“对敌人的讽嘲”。说自己交华盖运,未敢翻身,破帽遮颜,怎么是“曲笔”,怎么是嘲讽敌人呢?难道说交华盖运就不是交华盖运吗?说交华盖运又怎么嘲讽敌人呢?《自嘲》又有自解部分,也不是每句都是自嘲。 当然,鲁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对自己的不平不敢触及封建统治者,还有美化封建统治者的作用。鲁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诗篇,是敢于刺向国民党反动派,是表明了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那末用前人的“解嘲”来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说明鲁迅在创作上的发展,正象鲁迅的《我的失恋》有所继承而又有发展那样。指出这点,有利于我们对《自嘲》这个题目的理解,使它更符合于诗的实际。 其次是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再看前人写的“解嘲”,在后一部分是怎么说的。东方朔说的是“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扬雄说的是“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班固说的是“慎修所志,守尔天符”。都是讲自己安于寂寞,有以自守,不是讽刺别人的。一说讽刺不过问政治的人,是不恰当的。要讽刺的主要是敌人,对不过问政治的人是教育问题,不是讽刺他们。鲁迅讲的“躲进小楼”同前人的“廓然独居”,安于寂寞,在形式上也有相近处,当然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守,后者是战斗。 “躲进小楼”怎么战斗呢?是不是以小楼为壕堑作壕堑战呢?我们只知道当敌人攻进城市作街道战时,才躲在小楼里,以小楼为掩蔽袭击敌人。鲁迅反文化“围剿”而战,怎么以小楼作壕堑呢?反文化“围剿”而战,一定要利用报刊作为战斗阵地,向敌人进攻,离开了报刊这个战斗阵地,即使躲进小楼,又怎么去攻击敌人呢?鲁迅的壕堑战,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蒙蔽敌人的眼睛,是这样来掩蔽自已,进攻敌人,而不是“躲进小楼”来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三说恐怕不符合实际。四说认为“躲进小楼”是坚守阵地,“成一统”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但原句是说“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即躲在小楼里成为一统天下,并不是以小楼为据点,再同革命根据地联系起来,才成为一统天下的。正因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才和“管他冬夏与春秋”相应,外界的政治气候不论怎样,管他呢!即不管的意思。倘以小楼为据点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那就得密切注意外界的政治气候,怎么可以不管呢?所以四说不免求之过深。 那末这两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the weather is not as warm as before today. and it is very soon for me to back to England,my hometown this small city is very quiet now,and I don't know what to say. after reading Lu Xun again,I feel satisfied(maybe also unsatisfied) and …it is difficult to express.I still remember that my first university tutor's major is Lu Xun,so it is very early for me to read him. now years have past,so many things also have changed…… "I feel fulfilled when I am silent,as I spoke,I felt empty."--
没有看过电影,但是鲁迅先生真的是我大学时代的精神导师,从《野草》看起,开始吸引我的是先生文字里的孤独感,慢慢读了第二遍才知道先生的坚守与勇气,一个始终清醒自知的人,一个始终并没有放弃慈悲的人,一个踽踽独行的洒脱的人。或许我读的还是浅显的自己眼里的鲁迅先生,但是我很庆幸,在我迷茫的大学时代我通过读先生的书,始终保持着自我的清醒,并且培养了终生独自面对冷气的勇气。
牛逼闪闪的两个人
挺好的片子,挺和谐。但是看了感觉不满足
也只能这样截取与鲁迅有关重要片段。试图尽量表现鲁迅温情的一面。瞿秋白形象离我想象的较远。
极其喜欢开场
整部作品在最后所带来的直观冲击不容小觑
只能片段式展示迅哥儿…
四遍系统
节奏没有把握好,显然有太多话要说,太多感情要表达,太多意象要呈现。虽然时间上选择1933~1936这三年,可还是觉得中间穿插了太多事情,以致于影响了整部影片的结构,让鲁迅个人的精神状态显得有些模糊。不过作为纪念鲁迅的作品,还是值得一看,尤其是濮存昕的表演。
想起来高中时代看过的=.=
那个写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少年郎 不仅仅是中学课本上那个说着听不懂的话的老头子啊… 先生千古
鲁迅,如果你活在现在,你也不是鲁迅,你是周树人,在大学里上课,学生叫你周教授,参加全国文代会,你坐在主席台上,寒暄,鼓掌,举手,就是看不见你抽烟斗——陈傻子
别被评分误导。拍得非常好。对许广平讲上海话存疑。
剪得太硬了。那么左,辜负了先生。
不像。不知所云
形似。故事太散太碎,而中华民族之脊梁断不是这样的。濮氏特征明显。
#2021.103#电影资料馆#我父亲周树人的晚年生活,周海婴
一星给还原度超高的内山完造
展现了鲁迅生前在上海的最后三年的生活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 妆容挺好的 几次生病的手挺细致的 基调有些舒缓 濮存昕的演技赞 人物没有那么刻板 我们一直赞颂鲁迅的伟大 可也不能忘了 他不仅属于人民 还属于他自己的家庭 也属于他自己 他有一种倔 撑着将要垮掉的皮囊 他是孤独的 他是属于这精神世界的斗士
以电影之短展现如此复杂丰富的一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编剧做到了截取的先生生活片段的精华,梦境部分是有诗意又有力度的象征。濮演得好,但话剧风太强烈了。可贵是已经在竭力摆脱主旋律了,对左联之流的不满就差明说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