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冬,苏北三战三捷后,我华东野战军战略撤退到山东境内。敌74师以为我军溃败,配合蒋军20万人向临沂推进,妄图与济南之敌对我造成南北夹击。沈振新(张伐 饰)部奉华野指示,首先打响了莱芜战役并取得胜利。连长石东根(杨在葆 饰)战后醉酒策马狂奔,遭沈振新厉斥,石酒醒后自责。阿菊(张桂兰 饰)千里寻夫来到山东找杨军(宋桂馥 饰),要求参军报仇,此时国民党己集结几十万大军在沂蒙山区,逼我军与其决战,张灵甫(舒适 饰)的74师首当其冲。我华野以神速对敌实施反包围,战场就在蒙阴孟良崮。战斗中,团长刘胜(里坡 饰)牺牲,战士们激发起更大战斗热情......
《红日》拍摄于1963年,是以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为背景,以全歼国民党王牌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为结尾的红色主旋律电影。
7个看点:
01.老演员
张伐、高博、里坡、杨在葆、程之、冯笑、史久峰、李保罗等奉献了精彩的表演。饰演团政委的康泰如果演林彪将会是史上最像的林彪。
再就是我很喜欢的杨在葆。
02.在某个时期《红日》曾被誉为大毒草
看完感觉确实是大毒草,我解放军军长和政委做重大决策时竟然脑门子流汗,我尖刀连连长竟然喝多了军纪不整,女娃子为了追男的竟然追到了部队上,还进了卫生队,这些不可能,呵呵。
03.任桂珍演唱的插曲《谁不说俺家乡好》
看这部红色主旋律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想在电影院里听一回任桂珍版的《谁不说俺家乡好》,这是我听过的最动听的电影插曲之一。
04.黑白画面
我一直偏爱黑白照片、黑白影像,就像不加糖的浓咖啡,层次丰富、有质感、味道足。
05.4:3画幅比例
扎导4个小时的正脸就是4:3的,汤晓丹和扎导都用正方块画幅的原因应该不一样,但电影是多画幅的,不只是2.39或1.78,看电影应该尽量专业一点儿,别看到4:3就苦瓜脸。
06.132分钟的片长
这片在豆瓣上标注的是109分钟,这回重映是132分钟,这也是喜欢2个小时以上电影的我选择《红日》的一个原因。
07.修复
是中国资料馆修复的,效果不错,没了老胶片电影常见的划痕和污渍,锐度也还算可以。
这回红色主旋律重映的场次极少,电影院很偏,就打着游击看吧,今天上午红日VIP,估计今晚的《铁道游击队》还是VIP,哈哈。
先贴上我自制的详解字幕版《红日》的观看地址: 字幕压制的电影全片我已经投稿到B站,大家可以去B站看↓ 网址://b23.tv/5WCEICBV号(复制后打开B站搜索即可): BV1Lr4y1N7Yj
✄------------------------ 进入正题。本文分享我配了详解字幕的第八部电影——中国著名军事电影导演汤晓丹执导的黑白故事片《红日》(1960-1963年摄制)的电影完成台本,由我拍摄书影并用手机软件扫描为效果类似扫描仪的成图。拍摄的是我自购的《红日》电影完成台本,共117页。
✄------------------------ 由于公众号会把较宽的图片压缩到模糊不清的程度,所以我调整了图片的角度,大家可以用手机横屏观看。以下图片是《红日》的电影完成台本的部分内容,全部内容请戳本人公众号文章的链接进行阅读↓↓↓
//mp.weixin.qq.com/s/cBfGvbm6kWgpla8t-U_NEQ
小时候看红日,看到影视中嚣张的张灵甫师长被打死觉得很痛快。 嚣张跋扈桀骜不驯。不过影视终究是影视。 后来,感兴趣 去了解了真正的张灵甫。让我十分震惊,传奇的一生。 书法出众,还得到于右任的赏识。考上北京大学,因为学费不够退学。爱读书,古今文学历史,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等作品。当过老师教书,弃文从武。黄埔四期才俊,曾经在第一师胡中南手下当主力团长,围剿红军,还击毙红军一代理师长。 可能因为共谍或出轨杀死妻子,先被判死刑后改判10年,后来戴罪立功,从新战斗,抗日七次晋升,最终成为抗战王牌军74军的军长。
历史上的 张灵甫,性格形象跟影视里面的他 截然相反。他 性格孤僻,抑郁,不抽烟,不喝酒,爱读书写作书法。 生涯曲折 ,传奇的一生。 了解一下他抗战八年的战功和晋升,你会很尊敬他。首先,不讲政党立场, 张灵甫抗战中 作为74军58师将军, 参加过多次会战,跟日本甲级师团 硬钢, 而且 多次因功晋升,获得多枚 勋章,绝对是抗日英雄。
谢晋元 指挥400人,毙伤日军200人,他的功绩就名垂千古,多方宣传, 还有一些早期打了败仗而牺牲的,也被经常宣传。
不能因为张灵甫 和74军在内战中 ,给解放军造成很大麻烦和伤亡,就抹黑了抗日的战功。 张灵甫作为黄埔系,效忠于国民政府和国民党, 只是尽军人职责而已。
现在历史课本和媒体也有宣传第五军200师戴安澜将军, 说实话,如果他内战没有牺牲,他也很可能 在内战中和共军交手, 现在影视作品还有历史书也不会写他的抗日功绩,甚至也会抹黑他。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51师、58师编成第74军。随后五十一师开赴上海,参加著名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张灵甫任第74军第51师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在淞沪会战后期,首次抗战,在嘉定阻击日军两天的进攻, 毙伤日军不详, 为部分国军撤退争取了时间。 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5日,张灵甫率305团投入南京保卫战在淳化镇附近构建新阵地,阻击日军掩护王耀武51师退入南京,双方展开肉搏战,张灵甫的左臂中弹负伤不下火线,在战役中张灵甫率部死守华严村以一团之力与日18师团血战一昼夜,最终也因伤势严重,渡江后不久暂别部队回到西安养伤。因作战有功,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305团团长。 徐州会战 1938年春,归队后的张灵甫,被提升为153旅副旅长兼第305团团长。4月,51师在黄陂接受军委会校阅,获得军委会校阅官的优良考评,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中表现出色,张灵甫305团的成绩在阅后评定中,名列全师第一。 1938年,徐州会战中,74军51师在三义集围攻土肥原师团,张灵甫率305团与纪鸿儒的302团合两团兵力进攻日军阵地,因作战有功擢升为51师153旅少将旅长。 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8日,武汉会战中,日军第106师团陷万家岭。张灵甫指挥305团 306团还有调任过来的308团,六千人马攻占制高点张古山,于日军鏖战五天五夜,(张灵甫是这次张古山战役的一线直接指挥官, 带领小分队从后山偷袭日军的指挥官为305团长唐生海)
得知德安大捷之后,田汉受时任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的委派,采访张灵甫等人,刊登《中央日报》,并编写的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以真名真姓在剧中出现,德安战役之后,张灵甫因功荣获四等云麾勋章。 上高会战 1940年冬,张灵甫出任74军58师副师长。 1941年3月15日,因为58师原师长缺席,张灵甫代理58师师长,直接指挥58师参加上高会战,作为上高会战的首功部队74军的核心部队58师与余程万的57师一起与日军血战11日。此役58师荣获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被誉为抗日铁军。何应钦称之为 “开战以来最精彩之作战”。 当然,这场战役,58师张灵甫的战功不如 51师余程万,和57师李天霞。 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26日,第二次长沙会战,日军调集第六师团,第三师团,以及第40师团围攻74军,在永安58师孤军作战,与日军精锐的第三师团主力和第六师团一部混战,58师在第二次长沙会战中参战官兵为官兵约一万一千九百人,伤亡超过百分之四十,其中阵亡将近百分之十。
此战,日军重点目标之一,就是为了歼灭74军,也就是他们电报中的中国虎军。这次整个74军 以寡敌众,伤亡巨大, 但同样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浙赣会战 1941年10月24日,张灵甫接任58师师长。 1942年6月,浙赣会战,张灵甫率58师在衢州外围与日军血战3日,击毙敌86联队第3大队队长长岛田仁次郎大佐。 鄂西会战 1943年6月6日,鄂西会战,74军58师与51师携手打击日军独立混成第17旅和第3师团,两师协同夹击敌独立混成第17旅团,使得该旅团成为日军在这次会战中损失最大的一支部队,其独立步兵第87大队大队长浅沼吉太郎和第88大队大队长小野寺实也在这两天的战斗中被击毙。6月13日,张灵甫率58师主力收复瓮安。 1943年11月,常德会战,张灵甫率58师收复黄石,九溪。58师略事整顿,于12月8日复向停留在漆家河畔的第13师团发起进攻,与51师一起夹击漆家河东北之敌,第13师团的最后防线终于被突破,击伤敌师团长赤鹿理。
常德会战使74师58师师长张灵甫,获得的称赞与夸奖远远高于其他国军将领。在战后,蒋介石亲自主持召开的第四次南岳军事会议上,58师师长张灵甫代表第74军做了战后总结报告。做了报告之后,蒋介石在日记里写道“此次又得一将才也”。 相反,51师余程万 部抵抗日军多日, 但是因为余违抗军令, 弃伤兵 ,自己率指挥部和警卫部队 自己突围, 甚至一度被判死刑,后无罪。 第四次长沙会战 1944年5月,张灵甫任74军副军长兼58师师长参加第四次长沙会战。此后张灵甫一直在湘乡至邵阳一线继续与敌40师团鏖战。 张灵甫将军 1944年5月10日,张灵甫会同前来增援的第19师一起克复永丰,之后暂留守永丰抓紧进行战地整补,58师经过连日激战,伤亡日渐加重,超过四分之一,军委会要74军解围衡阳。 1944年7月23日,张灵甫率58师向金兰寺方向出击,与116师团激战两人,与敌援军激战2日,于27日立即派部猛攻金兰寺,在张灵甫与唐伯寅(19师)的合力奋战下,金兰寺终告克复。29日,张灵甫到达衡阳附近,鸡窝山,张灵甫师负责进攻鸡窝山日军,与日军116师团一直在鸡窝山附近战斗,由于张灵甫师此前一直在前线与日军血战,攻至衡阳附近时全师伤亡近四成,战斗力大大下降,至8月8日张灵甫收复鸡窝山,通向衡阳大门敞开,同日,日军攻克衡阳,方先觉投降,直至8月10日,58师仍在鸡窝山以东的1066高地与敌激战。 1944年8月,张灵甫因功授勋,膺荣宝鼎勋章。 1944年国军诸多败战,张灵甫是少数还得到嘉奖的将军。 后来张灵甫到中央陆军大学学习,错过了一场大战。
1945年,雪峰山会战,74军展铁军英雄本色,多年训练 还有积累的作战经验,加上装备了苏式装备,还有美式装备,雪峰山日军死伤惨重,整个会战,日军死伤2万多人,此战74军战功最大。 抗战胜利后,张灵甫被颁授胜利勋章,再获颁忠勤勋章,获得了美国金棕自由勋章。不久之后,74军奉命卫戍南京,张灵甫升任74军中将军长兼南京卫戍司令,被称为御林军统领,蒋介石的心腹爱将。 感人爱国故事:1939年3月底,日军占领南昌,张灵甫奉命率领自己的部队赶到南昌西边的高安作战,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由于张灵甫带头增援,前军将士士气大振,打退了日军。然而他在冲杀的时候,右腿膝盖被机枪扫中,由于负伤后急于从香港出院返回前线,他落下终身残疾,从此绰号“跛腿将军”。 真实历史形象和影视中的形象截然相反!!
留下几张真实历史照片 让你们感受这个抗战将军的气质。
2021.09.14
《红日》和《南征北战》是描写解放战争同一时期的三场战役,第二次涟水保卫战、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同样的地点和线路,解放军应该是两只不同的部队,但是面对的是同一只敌军,张灵甫的国民党军“王牌”整编七十四师。相比较《红日》拍的更细腻,更具体,人物刻画的更丰满、更形象,故事编排上更生动、有血有肉,不过片名《南征北战》要比《红日》更贴切影片主题和内容。
解放军军事主官和政治主官配和默契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张伐、高博、中叔皇、李农、李坡、杨在葆等一批中国优秀的老演员把我军各级指挥员演绎的栩栩如生,张伐饰演的沈振新军长深谋远虑,非常有个性,高博饰演的军政委丁元善则非常有亲和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各级指挥员非常爱护战士,看到新兵招了个神枪手,你看团长刘胜马上喜上眉梢。新来的团政委陈坚是个文化人,很快发现了这个团的特点,勇猛顽强、冲动直率,枪声一响,从团长到连长都坐不住了,抓耳挠腮的心里痒痒,一声令下,嗷嗷叫的冲向前方,好钢用在刀刃上,这样的部队最适合啃硬骨头打攻坚战。细节描写是本片的又一大亮点,关键时刻军事主官深入到最前沿是我军的优良传统和必胜法宝。一场大仗打下来,军长累趴下了,呼呼大睡起来,根本无暇欣赏自己的胜利成果。战后发动战士民主总结,大家畅所欲言,不光说好,还要敢说坏,哪怕是矛头直指自己的连长石东根,这又是我军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
锣鼓喧天、载歌载舞,山东人民欢迎解放军的场面非常感人,山东沂蒙老区百姓的淳朴热情一下子感染了从苏北过来的解放军指战员,驱走了战士们心中的思乡之情和因吃败仗而郁闷的情绪。在沂蒙山小调的优美动听的旋律下,被迫从苏北一路寻夫而来的新媳妇阿菊忧郁的眼神,一下子抓住了大家的心,反动派的反攻倒算,成为最现实的阶级教育,让战士们群情激愤,义愤填膺,还有比这更好的战前宣传动员吗?
山东南部多山,沂蒙山区好风光,山连山来多屏障,靠两条腿走路的共军显然很快适应山地行军作战,而靠四个轮子走路的国军就成了山路难走道难行。一夜安逸,延误时机,错失撤回朵庄良机,这是七十四师的第一败,第二败败在盲目狂妄自大,放弃机械化装备优势,爬上孟良崮死守,幻想什么中心开花。忘记了国军之间相互倾扎拆台,就是一盘散沙,哪有这么相互配合之说,只有滑得像泥鳅一样逃的快,才能保全实力和性命,这方面的悟性张灵甫就不如他的参谋长,更不如国军有名的飞将军孙元良,结果张灵甫命丧孟良崮,而孙元良103岁无疾而终。
正当张灵甫站在孟良崮山顶,感慨共产党也非用兵如神,嘲弄如果共军有一只部队占领朵庄那我们的处境可就不妙的时候,不幸被他一语中的的猜中了,这个时候共军真的派出了一支部队去占领朵庄,切断他的后路,冥冥之中张灵甫和七十四师的厄运降临,可惜张灵甫只是戏言,并未当真,但共军可是真来了。三十万大军把孟良崮围成了个铁桶,外围的国军出工不出力的磨洋工,张灵甫这才意识到七十四师已经危在旦夕,决定放弃中心开花的幻想,准备突围。张灵甫的突围方向成了摆在军长沈振新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是沈振新和张灵甫之间的一场智力和耐力的大比拼,一招不慎,满盘皆输。我军的五四〇高地危机,部分前沿阵地失守,军参谋长断定五四〇就是张灵甫撤退的方向,要派主力去增援,军长沈振新坚持“慢一点,不能过早把三营拿上去,张灵甫是惯于声东击西的。”果然,让沈振新猜对了,张灵甫的突围方向不是五四〇高地,而是三八五高地。这就是“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这场耐力和毅力的大比拼,沈振新完胜张灵甫,张灵甫和七十四师的劫数到了。
团长刘胜负重伤,军长沈振新急切的来电话关心询问,并亲自安排专家抢救,当得知刘团长已经牺牲时悲痛万分,当场流下眼泪,低声询问“他有什么话吗?”战友之情溢于言表。二打涟水和七十四军对阵,五十八团牺牲了一个苏团长,这次孟良崮围歼七十四师,刘团长又牺牲了,激起了五十八团官兵的愤怒,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全团战士义愤填膺,在政委陈坚的带领下高呼着“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漫山遍野,争先恐后的冲向孟良崮张灵甫的最后阵地,场面地动山摇,极其震撼壮观。
可能许多人印象里很多大陆老战争片都是以“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厂标和《解放军进行曲》背景音乐做开头的,但其实不止八一厂,大陆的几大电影厂都拍摄过一批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如抗美援朝经典电影《上甘岭》(1956年)、《英雄儿女》(1964年)、解放战争题材电影《董存瑞》(1955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出品的;新中国第一部战争史诗片《南征北战》(1952年)、解放战争题材名作《渡江侦察记》(1954年)是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过部队小故事集影片《军歌嘹亮》(1965年);抗日战争题材不朽经典《小兵张嘎》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反特务经典影片《跟踪追击》(1963年)是珠江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本文要讲的字幕版影片也正是一部非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的解放战争题材经典电影——《红日》(1963年)。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随着电影《红日》在全国上映而火遍全国,至今仍是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
字幕压制的电影全片我已经投稿到B站,大家可以去B站看↓
BV号(复制后打开B站搜索即可): BV1Lr4y1N7Yj
✄…………制作字幕的参考资料…………
①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人民文学出版社,约38.3万字。
②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红日》电影完成台本,1963年5月印制。
字幕版截图↓
影片介绍
✄……………………………………
片名: 《红日》
片长: 2小时7分钟
种类: 黑白故事片
影片制式: 普通银幕和宽银幕(本字幕作品采用修复过的普通银幕版,因为找不到宽银幕版)
出品方: 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
创作时间: 1960-1963年(前期准备到后期完成)
上映年份: 1963年
原著: 吴强的长篇军事小说《红日》
协助剧本创作: 吴强
主创体验角色生活的单位: 崇明岛驻军部队、南京军事学院等
外景拍摄地: 山东的栖霞县农村、孟良崮等多地
制片主任: 金兆元
制片: 沈锡元
编剧: 瞿白音
导演: 汤晓丹
副导演: 汤化达
摄影: 马林发
特技设计: 姜亦素
特技摄影: 孔基成、戴胜潮
美术: 葛师承
作曲: 吕其明、肖珩
独唱: 任桂珍
演奏: 上海电影乐团 演奏指挥: 陈传熙
录音: 丁伯和
烟火: 夏存芳
化妆: 达旭
剪辑: 蓝为洁
影片插曲: 《谁不说俺家乡好》
本片军事顾问: 孙伯威(大校)
★孙伯威在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华中野战军第六师五十三团参谋长、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师五十三团团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七十二师二一五团团长兼政委,曾参加黄桥战役、车桥战役、泰兴战役、苏中七战七捷战役、涟水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南麻临朐战役、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长山岛渡海战役、抗美援朝夏季反击战役、广西边境作战。1960年6月被授予大校军衔。1984年离职休养。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朝鲜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独立功勋荣誉章。2012年3月13日在南宁逝世。
主要演员表(角色名……演员名):
沈振新(军长)……张伐
丁元善(军政委)……高博
朱斌(军参谋长)……中叔皇
胡克(军部参谋)……钱国民
姚月琴(军部机要员)……史淑桂
李尧(沈振新的警卫员)……冯笑
曹国柱(师长)……李农
刘胜(团长)……里坡
邓海(刘胜的警卫员)……徐才根
陈坚(团政委)……康泰
石东根(连长)……杨在葆
李全(通讯员)……邹安详
杨军……宋桂馥
钱阿菊……张桂兰
杨军的父亲……李保罗
秦守本……张子良
王茂生……李英
金立忠……李红喜
张德来……于振寰
周凤山……史久峰
安兆丰……周志清
马步生……于明德
张灵甫(七十四师师长)……舒适
董耀宗(七十四师参谋长)……程之
张小甫……董霖
王副官……张云立
黄旅长……于飞
周旅长……梁山
吴团长……方伯
▲客串:
尤嘉……河滩上提篮站立的女青年
我还要重读原著小说,有机会搞一篇正式的《红日》影评。今天要讲的就这些,祝大家新年观影愉快。
开篇就是共军撤退,且比较写实地描写了张灵甫,所以本片曾被批为大毒草。除了人物相貌有一贯的好人坏人脸之分,剧情部分想必当年都很能带动观众的情绪,尤其是当插曲《谁不夸俺家乡好》响起时,可惜当年国军的猪队友们如今都转世留在了天朝。。。
“连长”好像耿乐 “张灵甫”像元彪
小时候非常喜欢,不仅仅看了片子,还收藏了连环画哦!
张是个挺可惜的人物,对国民党和蒋介石的崇拜和个人英雄主义把自己葬送在内战中,如果他能明白内战的残酷,能从大局着想,不要这么拼命,也是对这个军队的官兵的前途负责,他不会令人怎么唏嘘。话说回来,他不这么硬,不死,也不会令人感慨至此,也不会那么多人为他在抗日的诸多功绩来致辞了。
一到建军节就播这个,2023年5月重看。虽然故事架构和《南征北战》一样,但角度完全不同,细节上更耐看,更多专注于当初战场的真实情况,解放区新兵普遍文化低,散漫,描述我军更有血有肉而不是宏大叙事了,这是在后来被批判的原因,《谁不说俺家乡好》出自这部电影,主要角色杨在葆后来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形似耿乐)。比南征北战好看,舒适是当年的梁朝伟,程之稳
摄影剪辑战争场面都挺好的,但这红军国军两方的形象描写确实一言难尽,张灵甫到底是英雄还是狗熊我不知道,但在影片里,他的冷静和谋略确实要比红军方面更突出,死的场面也颇为悲壮,反观红军,不是性子急躁就是大大咧咧,去向村民讨水喝也很不礼貌,成荫早年的《南征北战》比它强太多,或许对看惯了外国电影的瞿白音来说,写这种剧本确实很有难度。
比大决战啥的好看多了!
一颗炮弹五两金子。三年自然灾害拍的。谁不说俺家乡好。
127分钟版。看睡着了。前半段讲华野进入山东境内,国共形成对峙态势;后半段就是孟良崮战役了。电影特别重视我军思想工作的展示,前半段设计了不少小故事:打了胜仗要戒骄戒躁(醉酒的连长),任何战斗任务都有其重要性(着急抢功的团长极其属下),革命战士不能有地方主义(贪恋故土的民兵战士)等等,但这些故事,除了控诉74师胡作非为的军人家属,和后面的战斗并没什么关系,出场人物也比较杂乱,观感碎裂,如果强调团长、连长这些角色属于同一部队的整体性,可能效果会好点。后半段的战役流程讲得也不清晰,前脚讲张灵甫胸有成竹,后脚就孟良崮上突然被围,缺过渡,战斗的情状大部分由指挥部内角色们的台词来讲述,但张小甫这个角色引出了74师领导层微妙的心态变化。摄影全片最佳,虽然大场面上也有些不合情理的调度,但在63年横向比较已足够出色
张军长,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呵呵后
小时候看的
以涟水、吐丝口、孟良崮三次战斗为主线,我档全歼整编74师,“攻下孟良崮,活捉张灵甫”,张灵甫还是死了。还是敌我双方对比,共产党群像塑造VS长的自信和刚愎自用。党国的见死不救真是害人害己,有时候人心不齐,纵使几百万大军也会溃散殆尽。另:这里的张灵甫还是比南征北战帅气和更真实一点吧。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看完十七年的战争片觉得冯小刚《集结号》很是投机。附:重新了解几个史实,还乡团、我党运动战、粟裕、张灵甫、黄百韬。
人物形象无论正反派都十分具有个性特质,战争场面比较逼真也很好看,画面视觉效果在那个时代当属一流……
对张灵甫不黑不捧
战争大片
非常好,里面的插曲传唱半个多世纪。。。还是那么动听
汤晓丹与成荫十二年前联合执导了《南征北战》。本片依旧延续了前作的主题思路,将叙事重心之一放在了如何向求战心切的基层官兵理解贯彻“运动战”思想,教育他们退却不是真的退却,而是通过迂回穿插集力灭敌!最后来在孟良崮,结局早已注定,实难再有高潮。于是看点转落到了张灵甫的一句台词,高仿了华容道的曹孟德,“你说共产党用兵如神。我看……呵呵。如果他们有一支部队占领了我们的垛庄,那我们的处境就不妙了!”和一个决定,高仿了街亭的马谡:部队不下山了!要在山上扎营。竟然将一魏一汉两场三国名局集于一身?七十四师焉有不败之理!哈哈……三星半。
我怎么从头看到尾没看到那句“拉兄弟一把”。张灵甫的形象还是挺正常的,威严和谋略兼具,演员长得也挺像。还是十七年时代的导演会拍大规模战争场面,比好莱坞的那款的内在张力强多了。
有时候看多了这种丑化敌方的电影就审美疲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