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与疯子

剧情片其它2019

主演:梅尔·吉布森  西恩·潘  娜塔莉·多默尔  詹妮弗·艾莉  斯蒂芬·迪兰  埃迪·马森  艾恩·格拉法德  杰瑞米·艾文  艾丹·麦克阿德尔  布伦丹·帕特里克斯  亚当·弗格斯  布赖恩·福琼  布莱恩·默里  戴维·克罗利  克里斯托弗·马利基  马尔科姆·弗里曼  斯蒂夫·根恩  约翰·莫顿  肖恩·达根  乔·麦金尼  布赖恩·奎恩  

导演:法尔哈德·撒夫尼亚

 剧照

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1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2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3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4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5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6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13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14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15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16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17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18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19教授与疯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15:02

详细剧情

  影片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詹姆斯·默里博士(梅尔·吉布森饰演)领导下的编委会要进行新版本的《牛津英语字典》的编辑,以当时的人力科技水平,完成字典的编撰要一个世纪才能完成,詹姆斯·默里博士开创性的采用了全民参与的方式,让全英使用英语的人一起为字典收集词条定义,并通过寄信的方式发送给编撰组。
  在收集定义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叫W.C.迈纳(西恩·潘饰演)的医生独自贡献了一万多条引语,这是一个专业语言学者都很难完成的工作量。当编委会决定向他致敬时,一个惊人的事实曝光了:原来迈纳医生,是美国内战时期部队的一个军医,因为患有精神分裂症而犯杀人罪,被禁闭在精神病院,是一个被认为是疯子的人。
  一位教授、一个疯子,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英语大词典就这样在两个迥然不同的人手中诞生。

 长篇影评

 1 ) 语言的力量

《教授与疯子》

电影的解读是多元的,而且因为其多媒体特性,其包含的信息和知识肯定比文学还要多。

电影展现的只要有两条线索。其中一条,就是疯子威廉·切斯特·迈纳博士的故事,他作为一名军医,在战场上,曾经给战俘的脸上烫出印记,战俘当时的愤怒和仇恨,深深地印在了他的脑海。他是一名仁慈的人,所以他感到恐惧,这份恐惧甚至把他逼成了人格分裂。他一直感觉那个战俘要找他寻仇,所以有一天,他感觉仇人临近,就拿出枪来,去追赶对方,结果误杀了一名无辜的贫民。尽管法庭没有判处他,但是把他送进了精神病院。他为了忏悔,一直努力弥补自己的过错,拿自己的退休金帮助受害者养育孩子,最终他受到了对方妻子的谅解,但是因为对受害者的妻子产生感情,又让他深感愧疚,甚至不惜自残,并且主动要求接受那些落后而又残忍的精神治疗。另一条是语言学会主席詹姆斯·A. H. 默里,一个自学成才的语言学家,一个以研究语言为生命全部的人,如何凭借自身的智慧和勤奋,在迈纳博士帮助下,为英国《牛津英语词典》的编写作出的巨大贡献。两线的交错在于迈纳如何帮助默里编写词典,而后默里又如何帮助迈纳获得自由。

虽然电影中大量的笔墨是展示了迈纳的自我救赎,展示了极其高尚的品格,以及人性的矛盾冲突。但这样的内容和品质并不新颖,尤其是对中国人而言。所以,我更加关注影片中所呈现的语言力量。

编撰词典的困难与意义

首先,我们可能觉得编撰一套词典没有什么,但是其实工作量很大,而且会遇到很多无法想象的问题。而编撰词典的意义又极其深远。对这两点,影片通过聘请默里担任语言学会主席,并主持词典编写的工作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代表的话,可以透彻地理解:

我们这些牛津大学出版社代表们,在过去的20年一直在写这本字典,尽管整个学术界做了最大努力,当然也包括我,我们没有任何进展。请原谅,这么说也不对,我们实际上是在退步,语言的发展比我们的进度快得多,这伟大的语言,它延伸到世界各地,它亮出了它的武器,磨尖了她的刺刀,向我们宣称它永不会被驯服,我们对词汇的范围、模式和意义,争论到厌恶,我们所有的成果都要败倒在它面前。我们现在身陷囹圄,此时此刻,这些努力已经失败了。

很明显,原因有两个。

一是语言的迅速发展,至于具体如何发展,后面还有相关更为具体的表述,这里我再摘录出来(这种语言已经到达了巅峰,过分地精炼只会让它走下坡路,永久地解决这个问题是我们的责任。如果出了错还不能修改,谁又有权来决定你是否可以修改字典呢?你,麦克斯,还是我,都不是。所有单词在语言中都是有说服力的,古词或新兴词、过时词或常用词,外来词或本地词,这本书必须详细记录每个字的细微差别,每个词源的误解和每一个英文作家的可能用到的说明性引用,要么全写,要么不写,那将意味着要阅读所有的材料,需要引用有史以来所有被用来,引用的词汇,这工程太巨大了。但意义非凡,并且不可能。)也就是伴随着殖民地的拓展,伴随着强大的思想、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的影响,英语成为了一门“世界语”,也成为了一门迅速发展的“动态语言”。就好像我们今天通讯进入5G了,那么久得加“5G”这个词,以后进入量子互联网了,那么就得加“量子互联网”这个单词。我们现在的汉语字典词典,已经有了大量的基础,所以每年相应进行增订就可以了适应。何况当时以落后的通讯方式,还有落后的搜集整理工具和文字处理方式,就没有这样方便了,而且万事起头难,光凭一个组织,十几个语言学家,是没有办法做到的。

其二是英语的脉络与源头,理清其中脉络相当困难。为什么要理清英语的脉络和源头,英语其实本来是欧洲一种“粗俗”“鄙陋”的语言,不够古老,不够典范,更不够优雅。但是,英语已经成为了欧洲的主流,所以它急于利用历代的诸多英语作家,为英语正名。而且要和英语的源头,优雅典范的拉丁语之类的“古英语”直接挂钩,就像我们通过“族谱”找到自己著名的祖先,来与其他名门望族挂钩,为自己的地位奠定历史文化基础一样(正如片中,为了测试默里,牛津方提出了一个测试,我想起一个词:clever。你知道它的定义和它的来源吗?默里回答:好,我试一试,聪明,形容词,意思是机敏、敏捷、灵巧,可能是从德国北部词语Klover,或来源于荷兰中部地区词语Klever,意思是活跃、聪明。)。之所以牛津出版社找到了默里,就是因为默里虽然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但是很有语言天赋,精通多国语言,而且热爱语言的研究(人类总是对自己擅长的事特别容易产生热情),据默里所言(我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除此之外,我对那些浪漫的语言也很熟悉,意语、 法语、西语、加泰罗尼亚语,对于葡萄牙语、瓦杜瓦语、普罗旺斯语和其他方言也有些了解,在日耳曼分支地区,我熟悉德语、荷兰语、丹麦语和佛兰芒语,我专攻古代英语语和密西哥德语,我还准备了一些用这些语言出版的作品。我对俄语也有很好的了解,我对希伯来语和叙利亚语有足够的了解,能够阅读《旧约》和古叙文《圣经》,我也懂一些阿拉姆语和阿拉伯语,还有那精美的腓尼基语),明显他就相当于一位中国人,不仅精通中国各地方言,而且精通古代汉语,甚至对于与中国交界的东方各国的古语言,比如梵语也有了解。要编撰词语就需要这样的人。

当然,牛津出版社的人找到了默里,不仅因为他的语言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有非凡的创造力。他想到了集思广益,而且是采用了“人民战争”的策略(这件事如果一个人做可能要用一百辈子,一百个人做的话这一生一定能做完。在任何说英语的地方,在每一家书店或学校、工作场所或家庭。我们让他们阅读我们想找的词的材料,然后让他们在纸条上,把找到的词写下来,还要记下文献中用来描述这个词所引用的内容,然后把他们的笔记寄给我们。简直是一个军团,覆盖了整个广袤的语言帝国,在整个英国文学界铺上一张大网,列出他们自己语言的全部内容,一本由平民编写的词典,它仍然由我们这些学者来编辑)。所以,这就是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的思路。问题是当时没有现代如此发达的网络和文字处理方式。何况普通百姓的兴趣不够大。所以现实,默里的工作进程还是缓慢。后来幸好得到迈纳的帮助。迈纳被关在精神病院,百无聊赖,好不容易找到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的机会,就成为了默里的好帮手,而且他提出了一套方法:我发明了一个窍门,一种字典的字典,通过这个可以收集单词并添加引文。电影没有具体展现这一方法,但据我的理解(片中迈纳和精神病院院长要求“大量的书”,还有他严严整整叠放在地面的小纸片),我认为迈纳的方法是“逆向”操作,从主要的典籍中(应该按照典籍的历史年代)找到关键词,然后按照关键词的字母顺序进行排列。就好像要编撰《古汉语词典》那么我按照《论语》《孟子》《春秋繁露》《四书章句集注》《传习录》等,把相应的“仁”找出来,分析其中意思的细致差别。可以找到“仁”这个词词义的发展脉络。这样自然比我要编写“仁”,然后再去找出典籍中的仁,再来分析更容易,不用重复翻阅《论语》等书。一次翻阅就可以完成所有词语的整理工作。当然,现实还是困难还是超乎想象的,还是那句“万事开头难”。因为凭借几个人“皓首穷经”,是没有办法完成的。所以,片末所言,默里至死,也只编写到“T”字母开头的词典。第一版《牛津英语词典》共12卷,收集414825个单词,全书100万字。完成于1928年1月1日,从第一次构思编写来已经70年。放在今天这就是一部小词典。但是艰难可想而知。

至于编撰词典的意义,很明显正是政治影响决定语言影响,反过来语言发展又支持政治影响。假如英国能够将英语牢牢地钉入各国的语言中,挤占语言的空间,甚至成为各国的官方语言,那么英语,英国文化,英国思想,乃至英国的政治就会牢牢地统治世界。所以《牛津英语词典》的意义也就在于此。对于这点,默里也很清楚(我做这件事的初衷是想创造历史,为单词界制定一个秩序,让他们更统一,更容易被接受,更有用!我发誓为了这个目标,我不会做任何让步,特别是现在,我的决心比任何时候都坚定)。所以默里的工作,不仅为丘吉尔所知,也于1908年6月26日被国王授予爵士爵位。同样地如果全世界都说普通话,那么也就意味着中国真正成为世界语言,真正展示中国的影响力了。

语言的具体力量

前面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语言宏观的力量。现在我们再借助电影来探讨微观的,具体的力量。

为了拯救迈纳,默里去找了丘吉尔,可是倒霉的是,不是时机:一帮武装的拉脱维亚人聚集在悉尼大街的一座大楼里,皇家护卫队包围了大楼,局势升级为围攻。局势危急,因此他现在心情不太好。在这儿等着,非常抱歉,他没空见,不合时宜。

本来应该悄然退却,无力放弃。但是默里找到迈纳对自己的帮助,也知道迈纳的价值,所以硬着头皮回头转向丘吉尔,面对着焦头烂额的丘吉尔喊:先生,先生,丘吉尔先生,拜托,原谅我的莽撞。我不认识您,先生,也不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但是你忙碌的办公室让我相信,你正是我希望的那个人。您的决定影响这个国家的每个生命,而我为了其中一个站在你面前,一个复杂的饱受痛苦和悲伤的人,尽管如此,但也是一个生命,因此值得被尊敬。如果您相信,希望您能相信,每个人都值得有一个机会,请给我这个机会,让解释我来这的目的。拜托,先生。

很明显,默里的话,一方面是出于赤诚,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的语言能力。他的话,暗合了“内置矛盾的方式”,一种让人无法反驳的方式。简单说“你是一个为了人民的人,那么你不该放弃任何一个人民”的逻辑,让丘吉尔也只能抽空解决他的问题。

我们都理解迈纳的问题,也都认为他应该被赦免。问题是之前法官判处的是“你由于永久性精神失常将被安全地关押在布罗德摩尔医院,直到得到国王的宽恕为止”。被“永久地关在精神病院”,那就是“终身监禁”,唯一破解就是“国王宽恕”。国王宽恕不难,难的是如何让百姓接受宽恕的理由,因为百姓很难理解迈纳的贡献,更难理解迈纳曾经犯下的罪责(想想至今今天,我们还是对精神病人犯罪表示愤怒,很难表示谅解)。所以妙就妙在,丘吉尔的回复和解决方式:我不会释放迈纳医生的,首相不会同意,公众也不会容忍。幸运的是,你的词典为我们提供了掩盖一切不愉快的方法,我能做的是将迈纳医生驱逐出境,我想他在康涅狄格州有家人。我会通知委员会,他会被释放,然后遣送回国,不受欢迎的外国人,让美国来管理她的子民,这件事就这么解决了,默里博士。回去继续工作,这国家还需要你。也就是说,“词典”给人一种思维,文字给人一种方法。说白了就是玩文字游戏,找到一种措辞,让大家能够接受:这样一个混蛋美国人,把他赶出去,还给美国人自己去处理。

正如储殷在《舌头与牙齿的智慧》演讲中,谈到的一伙台湾人,以肯尼亚为基地组织电信诈骗。这样一来可以逃避政府的追缉。于是一名外交官对他们进行了追踪,然后找到了他们入境存在的非法问题(必须是违反当地法律的事情),就让肯尼亚方面将他们遣返回国,因为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就直接把他们送到北京接受审理了。这表面是策略,实质上就是语言的智慧。所以,我们才会说语言就是思维!19.5.4

电影X学公众号

 2 ) 一时兴起换来的快乐!

今天中午临时兴起打开了淘票票,便看到了这部《教授与疯子》,于是就买了张票,我相信这是一种缘分。“真实事件改编”六个字让我想起两三年前和Icebear一起看的《天才捕手》、《萨利机长》、《血战钢锯岭》,还有更早一些自己坐在电脑前看的《模仿游戏》、《万物理论》、《美丽心灵》。原来传记类电影才是最合我口味的!

回到电影,这是一个关于编纂牛津词典故事。主编James Murray是一个14岁就辍学打工、却精通多种语言和方言的人,他有一个爱他支持他的妻子Ada和几个可爱的孩子;William Minor是一个美军上尉和外科医生,因精神分裂错杀无辜路人而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电影开篇是Minor拿着枪在街上,因为错认而射杀了一个路人,那个可怜的男人留下了一个失去丈夫的女人Eliza和六个失去父亲的孩子。Minor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说到精分我会想起John Nash,但他俩最大的不同在于Minor杀人了。

对于精神病患者杀人我一直抱有消极态度,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精神病人伤人、伤人的事件,我始终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受害者何其无辜,他的家人何其不幸,犯人及其监护人就该受到谴责和惩罚!可今天,当我站在Minor的视角,我会想: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在认识到自己犯下的无可弥补的错误时应该都会痛苦万分吧。在Minor初见Eliza的时候,他显得怯懦而痛苦,我觉得他罪有应得。当他说起自己的一切都应属于Eliza的时候,当他得知Eliza的情意而陷入疯狂之时,当他认识到自己在Eliza心里又把她的丈夫杀死了一次而崩溃到自宫时,我会心疼他。或许今天以后的我再看见精神病人伤人,我会有一些新的看法。害人者与被害者、家属之间是否还应该继续交流,后者应该选择原谅还是继续憎恨。这一切目前对我来说都很遥远,我也不敢替任何一方下结论。

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深刻,应该是Eliza第二次给Minor送书,当Minor让她读一段时Eliza扭头便走了。我理所当然地理解成Eliza还没有原谅Minor,并不想和他有过多交流。这就体现出我的肤浅了,Minor看出原来Eliza不识字,还主动提出教她认字,让她教孩子们认字。

他说:

站在书脊上,我飞跃这围墙;

借文字之翼,我抵达世界之巅。

只有阅读时后无追兵。

阅读时是我在追逐,追寻上帝的脚步。

I fly out of this place on the backs of books.

I’ve got to the ends of the earth on the wings of words.

When I read, no one is after me.

When I read, I’m the one who’s chasing.

Chasing after God.

害,听君一席话,我也要开始读书!

再讲本片另一位男主James Murray。我觉得Murray是一个强迫症,他想把英语所有的词汇及其来源、演变都收录进词典,但这样会严重拖慢进度,不过换我我也想这么做!但是我没有Murray的毅力和勤劳,每次想完美地做好一些事往往是草草收场——难怪Murray能成为牛津词典的主编和牛津大学的荣誉博士。

看到Murray的助手因为找不到使用“approve”一词的17、18世纪的文献陷入崩溃,我又看到了那个立下“宏大目标”却总是被小挫折击败的我。或许我只是缺少一位partner和supporter(不,明明就是懒!

Minor的来信无疑给Murray带去了希望,Murray甚至将他称为奇迹。两人第一次见面是让我十分喜欢的一幕:只需要一个眼神就能理解对方在说什么,能将单词划分到对方恰恰想要的地方。这就是所谓的soulmate吧!这让我想起了鹌鹑,自从认识了鹌鹑我的思维开始变得天马行空,除了鹌鹑没人能秒懂,两个人凑在一起总有笑不完的话题,能相互理解对方想表达的意思是再愉快不过的聊天了。

看到Murray力排众议要将Monor加入词典第一卷的感谢名单,以及他为了让Minor离开精神病院重获自由想尽办法,甚至去了唐宁街找到温斯顿·丘吉尔面前(当然我觉得放在现在并不太现实,领导人哪是那么好见到的)。而Minor在走出精神病院前拍照时紧紧握住Murray的手生怕他离开。我被他们之间伟大的友谊打动,真好!

我又想起《BJ单身日记》第二部,Colin演的达西先生为了证明女主Jones的清白而跑遍了全世界,最终Jones离开了关押她的地方,而Darcy却对自己的付出闭口不谈。感情伟大就伟大在,我可以默默无闻地为你做一切事情,只因为我爱你。放到Murray和Minor身上,就应该是高山流水一般的惺惺相惜吧。呜呜呜这太好哭了😭

再说说精神病院院长,开始他对Minor一直是积极乐观的态度,尽量满足Minor的需求,密切关注他的病情。在我看来他是一个很好的医生,对病人始终抱有希望不放弃。但后来为什么他就成了一个反面角色,只是因为治疗方法不当令Minor陷入僵硬,但这也是事先得到Minor同意的呀!不管怎么说我还是支持医生的,无论是对Minor进行治疗,还是不愿释放Minor担心他伤害他人,在我看来都是一个医生应该考虑的问题。

最后想说Murray的妻子Ada。因为Murray要参加编纂牛津词典,他们一家人不得不放弃在苏格兰的安逸生活搬去牛津,Ada始终对Murray给予支持和信任。在她听说Murray因Minor之事要辞去主编一职时,她站出来对代表团们说:“请求你们不要因为人性而惩罚他们。”再看看《天才捕手》里的Aline,会因为作家男友Thomas和编辑Max走得太近而心生嫉妒,就可以对比出Ada的心胸豁达了。总觉得怪怪的,虽然两人的想法我都可以理解,我也不知道自己会是哪一种人。但我很佩服那些心甘情愿支持丈夫去帮助好友的妻子,就比如邓颖超和周恩来,邓对周数年用收入补贴亲弟弟一家的行为始终没有抱怨过一个字。

不知不觉就说了这么多,码字码了近两小时。我也分不清这是读后感还是剧情复述(我有毒),但最近的我总是沉迷于写字。可能和昨天翻lofter翻得感慨万分有关吧,不知道几年后的我再看今天写的文字会是什么感受呢?

2019.12.24

 3 ) 无法被毁灭的希望

1955年,艾伦.金斯堡在《嚎叫》的开篇写道:“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I saw the best minds of my generation destroyed by madness, starving hysterical naked……)。怀着无比痛切的心情,金斯堡用诗歌为那一代被摧残殆尽的精英们发出了撕心裂肺的悲嚎。

在较为温和的意义上,《教授与疯子》也包含了这样的痛苦,尤其是关于迈纳医生的部分。和金斯堡类似的是,他的疯狂和极度的痛苦并非问题的起因,而是结果,一种远比其自身更为疯狂的制度和人性之扭曲的结果。

当我看到他因为无法调和内心的救赎渴望(这种渴望由于得到伊莉莎的宽恕和爱而变得空前强烈)和同样强烈的负罪感的剧烈冲突而采取极端的自残手段的时候,我禁不住一阵心悸的感觉。这样的痛苦正是金斯堡们不惜投身于毒品和纵欲的深渊去逃避的痛苦。

好在影片不只是呈现了这样的痛苦,还同时给出了救渡的可能。

这救渡来自于默里、伊莉莎和其他所有以各自的方式继续坚持着人性中的善良和悲悯的那些人,也来自于影片故事的缘起:编撰一部前所未有的英语辞典的事业,它代表着记录、保存和传承文明的努力。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我是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这追寻的脚步无法被毁灭。因此希望永存。

 4 ) 《教育与媒介演变》郭老师推荐电影观看

《教授与疯子》观后感

一、《牛津英语辞典》第一版编纂过程

1.理查德·特伦奇(RichardTrench)与“众源方式”

1857年,特伦奇提出《新英语词典》的编纂设想,在特伦奇的号召下,语言学会正式启动了“阅读计划”,号召义务读者通过阅读已有英文文献来记录“非同寻常”的词汇。

到年底时,已有76位志愿者完成了121本著作的阅读和引语摘录。

语文学会正式通过了《语文学会对出版〈新英语词典〉的建议》,将文献阅读范围限定于18、19世纪主要作家以及更早期所有作家的作品。

2.赫尔伯特·柯尔律治(HerbertColeridge)与“众源方式”

他起草了《编纂语文学会的新英语词典时应遵循的规则》

,奠定了大词典的编纂基础。

他将“阅读计划”中所涉及的书籍分为三部分:

(1)1250年到1526年第一本英译《新约全书》问世期间出版的书籍;

(2)1526年到1647年弥尔顿去世期间出版的书籍;

(3)1647年到1858年该词典项目正式启动之前出版的书籍。

这三个时期在他看来分别代表中古英语(Middle English)、早期现代英语(Early Modern English)和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

3. 弗雷德里克·弗尼瓦尔( Frederick Furnivall) 与“众源方式”

(1)他排除了只重古典作家的偏见,将报刊出版物纳入“阅读计划”的书目,认为报刊同样是有价值的语料来源。

(2)于1864 年建立的早期英语文稿学会( Early English Text Society) ,旨在为大词典提供早

期和中古英语的文献作品。

4. 詹姆斯·默里( James Murray) 与“众源方式”

(1)起草了对整个“阅读计划”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请求广大英语使用者为语文学会的新词典阅读书籍和选取摘录的呼吁书》。《呼吁书》附上了须查阅书目的清单,统一了选词标准,规范了卡片的体例和引证的格式,使得资料收集工作有了质的改变。

(2)默里对分编者和次分编者的责任做了明确规定: 前者主要负责将引文卡按字母顺序排列,将同一词条按不同词性分类,对引语例证进行初步的语义分类; 由于新的卡片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分编分类安排好引文卡片后,次分编负责评估新卡片信息并对原有的安排进行适度调整。

二、感悟

1. 众源方式与计算机检索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总的来说,字典的编纂工作可以分为上层和下层。上层是对于方向的把控,如,那些词汇能够被收录进词典当中?词汇来源应从哪些著作中寻找?应该如何对词汇进行提取、分类和编纂等等。下层是一些“机械劳动”,凭借全民投入的优势,暴力地进行书籍覆盖、提取。每个人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也很有可能存在重复操作的问题,但是只要人基数够大,不同水平的人够多,基本能实现覆盖,在没有计算机、大数据的时代,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

2. 众源方式与百度百科条目编写有异曲同工之处。

百度词条等编纂,允许每个人自创词条,再由工作人员审核,允许每个人进行更新修改,随着时间的累计与修改人数的增加,一个庞大的知识库便建立起来了。

3. 电影情节中默里与迈纳医生的呈现与传统史学研究有相似度。

以中国古代史研究为例,在计算机并未发达,计量、大数据、e考据方法并未产生的时候,传统学者通常会进行史书的阅读,如《资治通鉴》、《新唐书》等等,他们往往凭借超群的记忆力,将书中内容牢牢印在脑海里,留待研究时候的提取。

 5 ) 语文就是永生的民族。

语文是思想,语文是文化,语文就是永生的民族。

《牛津英语辞典》这部旷世经典的语言工具书,没想到创生于一个无学历教授和一个杀人犯疯子之手。它不仅是几代中国中学生人手一本的必备教材,更像是两百年英美文明殖民世界的推手和见证。不管我们乐不乐意服不服气,从历史视角所谓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本质上就是盎格鲁萨克逊化,此中语文发挥的演变功效实在是隐秘而伟大。

以下对比本片台词的英语原文和中文译本,也颇有意思。英文简练严谨,抽象空灵;中文华丽感性,充满音律美和画面感。尽管现代汉语已经大幅欧化,但仍沉淀着我迥异于西方民族的思维和气质。借由语言AI的飞跃,今日中国人或可期待下一个文明进退的拐点。

 6 ) 过度追求道德完美,往往陷入窘境

医生是内战中的联邦军军医,被迫用残酷的方式惩戒爱尔兰裔叛徒,加上战场的惨烈,过度自责以致出现精神分裂,本来远走他乡是求内心平静,却因为被害妄想而杀错人,再穷尽力量求死者太太原谅,与对方产生情愫之后,更用自残的方式求取心理平衡,以免更对不起死者(在此抨击一下"司马迁"说,那只能当笑话,一个被动一个主动,性质完全不同) 如果医生没有这么强的道德感,可以自我开解:惩罚叛徒不是自愿,错杀人也非初衷,和Eliza暧昧也是人之常情。。。。便不会陷自己于万劫不复,极端尴尬到以几乎自我毁灭的方式结束孽缘(不极端就不是疯子)

如果不是医生发疯,两个位阶差异极大的男女几乎不可能产生交集。她是他唯一能接触到的女性,善良且美丽;Eliza丧夫之后尊严扫尽,医生是这个艰难时刻唯一尊重她,甚至表示出卑微的“上等人”。Eliza本以为让医生直面自己,能害他自责下半生,却低估了一段时间来的空虚、寂寞等等各种情感需要,她并不了解自己内心在渴望什么,从送书开始,这段关系开始失控,Eliza每次的匆匆离去,欲迎还拒,欲说还休,到第三次接受医生教她识字,某种程度是向自己的欲望妥协。后来已经不是他能不能面对她的眼神,而是她不敢直视他的双眸。她的前半生恐怕从来没有接触过知识分子,何况医生毕业于耶鲁大学,一个受过高等教育,有内涵,博览群书,知性的人,深邃复杂的目光可以瞬间俘虏异性。而Eliza两次被触动又都是提到“孩子们”——”孩子们不会挨饿了”,“您认识字再去教给孩子们”。。。。记得第一场法庭戏,Eliza有个特写镜头,神色复杂,并未表现出特别激烈的情绪,她不是受过教育的淑女,不一定懂得克制和含蓄,或许她和亡夫没有特别浓的情感,就是简单的搭伙过日子,人是自利和经济的动物,之所以强烈的怨恨医生,在于他毁灭了她和孩子们赖以生存的依靠对象。而医生的自赎,有意无意扮演起缺失的父职和夫职,她难以克制的产生了依赖感,毕竟面包火腿、孩子们的生存比爱恨情仇更现实。所以这段关系不仅是单纯的男欢女爱,编剧很懂人性。

编剧在这段小说中轻轻带过的男女戏上大做文章,的确让电影更有戏剧张力,人性更加细腻和饱满,却显然游离了编纂字典的主题,造成整体结构头重脚轻,前松后紧。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无论两个男主,还是两个女主,甚至配角,每个人物都想“立”起来,有点主次轻重不分,无论编书还是两男主的友谊,都显得寡淡无味,非常关键的合作着墨不多,思想火花的碰撞也蜻蜓点水,明显没有医生和Eliza的爱恨纠葛更具冲击力,电影看完,触动心灵的就是爱情戏。个人觉得爱情不应该成为本剧的重心(改名叫《牛奶和玫瑰》(看过米尔克和权游的懂)算了),更希望看到他们在辞典上付出的努力。或者篇幅再长一些,3个小时的长度也许更合适。

再说演员,梅尔吉布森的表演中规中矩,角色本身也没有什么发挥余地。重点是两度影帝诠释的疯子,人格分裂的表演可圈可点,情感交流戏也拿捏的不错,文人的一面明显底气不足。西恩潘演出了“疯”,但缺少了“文”。个人觉得就算演技再好,演员也有因自身气质导致的角色局限,文人气大概就是西恩潘的短板。

 7 ) 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

The brain is wider than the sky

For put them side by side

The one the other will contain

with ease and you beside

The brain is deeper than the sea For hold them blue to blue The one the other will absorb As Sponges buckets do

The brain is just the weight of God For Heft them Pound for Pound And they will differ —— if they do As Syllable from Sound

 8 ) The Polymaths and Polyhistors, Polyglots and all their sisters

做为词典从业者,几年前我就在关注这部电影了,每季度给公司新人做new staff orientation时,我都要提《编舟记》和《教授与疯子》,然后感叹这电影命运多舛,拍都拍完了各种诉讼纠纷、迟迟不见上映,连原著作者都怀疑自己死之前能不能看到这部电影。

还好今年终于面世了。

不过终于看完之后,我非常不想把它和《编舟记》归为一类,反而觉得它和《天才捕手》更像兄弟篇。《编舟记》是真的在讲词典业者的工作与生活,lexicographers,而《教授与疯子》和《天才捕手》一样,只是以词典/小说出版业为背景,讲的是亲情友情爱情师生情兄弟情whatever情,关乎传奇。

我最不满意的是爱情这一节。我把原著翻来翻去,有这么两段交待迈纳与梅里特太太的交集(两人1879年末第一次会面,当时迈纳45岁,梅里特太太年纪不明,不过梅里特先生那一年如果没死应该是41岁,暂且认为梅里特太太和梅里特先生年纪相仿)。我很想知道从这两段文字,电影编剧是如何循章敷衍出这纠结的情感?不能因为年纪差不多就不能不相爱吧?If love...then what 这样的桥段和台词简直恶俗。

如果略去所有这些原著中没有的跌宕(牛津大学出版社在这部一拖几十年的项目里确实不太高兴,然而在这部电影里可悲地成为彻头彻尾的反派boss)与情感纠缠,依照我同为词典从业者的同事的话,这么boring的主题怎么会有票房?其实我们也并不知道,以外行人的兴趣而言词典的话题是不是真的boring,因为我读原著的时候是真的只对讲述词典编纂的部分充满兴趣……

我猜大家看的版本的字幕是一样的,纠正一个小小的错误:

Romance languages 可不是什么浪漫的语言,指的是印欧语系的罗曼语族,贴一下维基百科:

语系语族语支是语言学研究里的概念,全球几千种语言被划分在一百多个语族中,

咱们汉语是归在汉藏语系,有兴趣的不妨查看汉语及方言的系族支分布,或者直观地看中国的语言地图分布

最后我还想提一下另一部词典相关的韩国电影《词典》,这部就连词典业、出版业统统没关系了,纯粹的抗日爱国剧,二战日据时代的一帮有志人士为了留存朝鲜文字偷偷摸摸收集方言要编成词典,然后死了一大批人,期间还有朝奸出没。貌似还是依据真实史实……

 短评

能把背单词拍得这么浪漫也是服了,看得我差点把红宝书翻出来再背一遍……

8分钟前
  • 辛维木
  • 力荐

if love then love,看哭了,当年没看到现在电影院看也是极好的,有空补起原著。以及觉得还可以拍成电视剧更好,那些关于语言词汇和书的故事太有趣迷人了从A到Z太多可写了,每个主要人物的情感变化,医生闪回记忆里的前世今生,教授和医生两边生活的故事线,两者交汇后的一切,相信小说里的描写厚实得多,他们真实的人生也不短虽然最后都不幸病逝了,教授一生只编到T,在那个时代做了这样一件伟大的事情……电影两小时体量太小了,当今还是电视剧才是王道啊~my heart is so sick.

12分钟前
  • 深夜声噎
  • 力荐

站在书脊之上,我可以飞跃眼前的围墙,借文字之翼,我可以抵达世界之巅,这是自由,只有阅读时的人生后无追兵,阅读时,是我在追寻上帝的脚步。

1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泪点很私人,而如此私人的泪点被电影的每一分钟精准打击后,除再也无法对电影品质进行理性判断,我在放映厅哭得形象也不要了……迈纳力求教伊莱娜识字,说出“那是自由!”时,我开始狂哭……对孤僻而笨拙的童年靠阅读消解、成年后又与文字工作难分难舍的我来说,所有关于语言文字的作品都打动我。它们无关谋生、功名,所谓阶级越迁,它们就是我的救赎,是我要托举到天堂入口的。

20分钟前
  • Endoriel布
  • 力荐

72/100 掷地有声的传记电影,对“政治正确”的正面进攻,除了东木,梅尔吉布森也仍然是一员保守主义大将。

22分钟前
  • SELVEN
  • 推荐

老人爱看老人老事,真高兴又看了一部根据历史真人真事拍摄的好电影。《教授与疯子》讲述了一百多年前“牛津英语词典”编纂过程中的奇人奇事,由两位六十岁左右的老戏骨梅尔吉布森和西恩潘精彩饰演,即是艺术的享受,又是知识的扩展。据说其中疯子的案件资料英国政府封存了百年才解密;1998年被写成小说出版,风靡全球;去年拍成电影,导演是一位伊朗出生的新秀。

27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看完想买本词典

31分钟前
  • Beesuns
  • 力荐

3.5 源于真实的故事本身当然很感人的,但是电影如能拍得更精致更大气一点就好了,毕竟这是一项宏伟的、跨世纪的、甚至是有生命的、长期的大工程;对于医生的描绘,电影也显得有些过于同情、过于正面了,毕竟对于牛津字典的重要词条编纂者的真相,英国人封存档案多年,这种矛盾两难情绪,正可以体现痛苦挣扎背后的悲剧力量;喜欢那些关于文字关于阅读的描述“记录每个字的生命,我们从字的起源开始,第一次是什么时候使用,从那时起,文字在我们之间代代相传,它们的含义会有自己的流变,编织着自己的路,留下它们的轨迹”,“阅读是自由,我可以乘着书飞离这个地方,文字的翅膀带我到世界尽头”

34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还行

【编字典系】电影又一部,编字典绝不仅仅是编字典…… 除了天才、疯子,也许甚至还必须得 "上头有人"。。。人间没有象牙塔,也不要轻信智人任何华丽虚妄的语言。

36分钟前
  • 宇宙真理猪大肠
  • 推荐

站书脊之上,飞跃眼前围墙;借文字之翼,抵达世界之巅。隐藏在牛津大辞典编撰背后的友情与畸恋。虽然是双男主戏,但感觉轻重颠倒了,西恩·潘的故事线明显有更多发挥余地。枯坐数十年、做同一件事的人总能赢得我的尊敬。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這片從對白到腔調到表演都長在我的點上,從一半開始嗚嗚哭鄰座朋友也不知道我在哭什麼

42分钟前
  • 楊不歡
  • 力荐

很佩服国外这种纪念典型事件的电影,这种电影有种很重要的意义对于一个国家,它可以宣扬出很多值得留念的精神,这部电影做到了我觉得,相信中国应该也有许多类似的事件但此类电影却很少,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可能观众会不买账,但它留下的意义却是一个国家的财富。

43分钟前
  • 圆月
  • 推荐

故事和表演都颇有质感,感情充沛又不至于过分煽情。

45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推荐

把生命盛放在热爱的事情中,自然会呈现出真实。If Love,then love

47分钟前
  • love all over
  • 推荐

两个世纪前的人性和文明之光已经如此耀眼。sean penn 演技燃爆。

50分钟前
  • 令狐补充
  • 力荐

邪恶的牛津,狗血的感情……就没有人有胆量拍一部乏味的伟大电影,没有恶人,没有花边,只有一个人面对无限的孤独

54分钟前
  • 狮子青铜
  • 还行

灵魂与灵魂的交相辉映从阴间照出了救赎之路。AA叔和狐狸当了反派,Ioan贴了胡子当助手,Dillane叔的精神病院院长怎么回事,前面不是明明挺助攻的分明是个友军吗,后面晚节不保……西恩潘的医生真实虐哭了我

58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从《词典》《编舟记》到这部讲述OED的编辑“传奇”,对这路电影真的很没抵抗力。在大时代的喧嚣纷扰背后,让负载着国族传统的词典不再束之高阁,穿透世代乡愁、跨越历史时空,我们是否还会为一纸馨香所感动?当然在荧幕上着力呈现的,是那些被人淡忘甚或无人知晓的参编者,他们的皓首与执着,抗争或沉默,在今天的语境中更像是一曲演绎“旧世界”文明薪尽火传的抒情挽歌,调子里始终回旋着那句“It lives on”吧。又不由想到陆老神仙和那本《英汉大词典》,以及那些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的编词典的人了。

60分钟前
  • 俱往矣
  • 推荐

词语的胜利最后依靠明君 那究竟是谁的胜利 / 这是一部可以筛好友的电影

1小时前
  • N
  • 力荐

盛世才会编字典,疯子才敢编字典。历史充满了美丽的偶然。

1小时前
  • 李若水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