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日不落的怀念
一个怀旧的故事,每一部印度独立后关于印度的英国电影,都纠缠着复杂的情感,我不能将电影中感受到的各种细微的情绪一一拿来解读,毕竟一沙一世界,电影是用来观照现世的世界,世界有多复杂,电影也有多复杂。而且浮躁的我已不能细细感触电影的每一的细节,我只注意到爱情,然而电影中的爱情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已经失去爱情的韵味。当爱情中一端是一个男人,另一端是两个女人,似乎一场传统的情感三角纠葛正要上演,然而赋予他们的身份说明导演并不想讲一个爱情故事,所以当现代化的印度男人最终在浅薄骄傲的印度电影明星与单纯可人的英国莎剧演员选择了后者是一种必然,由两个女人负载的蒸蒸日上的印度电影工业与日薄西山的老式戏剧对立中(同时也潜伏着独立后日益成熟的印度与曾经伟大的大英帝国的境况的暗喻),导演情感的天平怀旧的倾斜向后者。在一场电影明星驾临破旧的剧院的高度象征的场面中,这种对立达到了高峰,同时也阐明了导演的道德天平指向,然而观众的反映体现了历史进程的无奈,不管胜利者是何等的肤浅,盛气凌人,她仍是历史宠儿。思乡,对没落艺术的执著,往日美好时光的回忆只能用怀旧来归结,英国女孩将回到英国故土的怀抱,在印度这片神奇生气的土地上大英帝国的崇拜者也只能通过怀旧重温帝国的荣光。
“我们太怀旧,这个世界不适合我们”——《三峡好人》
2 ) 这是一部反动电影
lizzie并不会说印度语。她的英语真流利。一点都不是可怕的印度英语腔。
当sanju听说lizzie并不是在英国出生的时候,眼中的光黯淡了下去。
而这并不是简单的现代化过程。是从英国殖民走向向美国殖民。
宝莱坞是个很迷人的东西。世界上没有地方像印度这样资本化和尊卑权势并存并荣如此腐朽了。
以前看过的那些宝莱坞电影,或轻松愉快或煽情,画面总是很美丽。这部电影是黑白的,有很多不说话的手势。或许怀念的对,即便是资本主义,也要是老牌的那种,更具有摧枯拉朽的腐蚀能力。
3 ) 英式庄园,同性情爱之外,James Ivory的印度一面
禁止任何形式转载。若有兴趣,请私信作者。
如果对于Shakespeare Wallah一片没有任何了解,而是抱着探秘英式庄园,或者欣赏同性情爱的角度来到影院的话,那本片无疑是令人失望的,因为它(以及其他早期印度背景作品)与James Ivory中后期赖以成名的作品风格,影视角度完全不一;在这里,没有贵族英才小姐的情爱故事,没有细腻感触的同性爱恋,有的只是黑白画面下的莎翁剧团故事,穿插着对印度后殖民时代的反思分析。情爱故事还是有的,Shashi Kapoor饰演的印度花花公子Sanju和Felicity Kendal 饰演的Lizzie之间爱情弥漫,但在爱情面纱下实际上是对于戏剧-影视之间的纷争对立,更进一步,是探讨着印度后殖民时代印度和英国两国何去何从的迷思。当然,爱情是本片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如果只是把它作为跨越种族,家庭压力的爱情小品,就过于低估这部作品了。
本片是Ivory的第二部长片作品。在第一部探讨印度家庭纷争的影片The Householder (1963)获得好评后,本片再接再厉,继续以印度,当时和英国关系微妙的神秘又陌生的大陆作为故事背景,讲述了动人的爱情和政治反思作品。本片也提名金熊奖,拿到了当年的最佳女演员。剧中男主扮演者Shashi Kapoor也是第一位在主流英美作品中出任男主的印度男演员。剧中关键人物也多由Kendal家族演员扮演,当时年纪轻轻的Felicity出色地展现了人物的柔美细腻。
Ivory对于印度大陆的迷恋从影视作品和私人生活两方面都可以一窥一二,两者实际上也相辅相成。因为现实中的同性生活伴侣Ismail Merchant就出生于孟买, Merchant也是Ivory作品的制片人。两者和编剧Ruth Prawer Jhabvala是几十载的合作伙伴,商业艺术上都成就满满。夫夫两人1961年成立Merchant Ivory Productions公司,63年发行第一部作品The Householder,65年发行Shakespeare Wallah,今年(2017)的大热作品Call Me by Your Name也参与了制作发行。但Merchant05年就去世了。40多年的爱情也让两人是数一数二的爱情楷模,是世界上有记录以来indi film产业爱情时间最长的伴侣。两人的媒人Madhur Jaffrey(银熊最佳女主角)在本片中出演宝莱坞明星,与Lizzie角色之间是各方面的对立(性格,地位,产业等等)。58年Merchant在纽约接触到当时已有名气的Jaffrey,59年Ivory接触Jeffrey寻求关于The Sword and the Flute (1959)短片(该片讲述Indian miniature painting)的建议投资。而Jaffrey就牵线两者相识,也造就了接下来几十年的Ivory影视产业。Jaffrey此后也多次出现在Ivory的作品中(The Guru (1969), Heat and Dust (1983), The Perfect Murder (1988)等),并合导了作品Cotton Mary(1999)。但Madhur Jaffrey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印度美食家,她是推广印度美食世界化的第一人,并获得了来自英国,美国,和印度本土的各种嘉奖。
除了合作关系生活伴侣的印度影响外,Ivory本身对于印度也是极为迷恋的,毕竟,在认识Merchant前Ivory就已经开始印度背景作品的筹划了。对于这点,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是无法分离的。50 60s的印度和英国处于后殖民时代的印度思想独立vs英国软文化影响的竞争十分剧烈。Ivory的自身生活经历也烙上了印度印痕。他在其中加入了对于当时的政治反思。如果把Wallah一片简单对立化,就会出现
Manjula vs. Izzie
宝莱坞(新兴)vs 莎翁剧团
浮于表面的聚光灯生活 vs 深入艺术的表演
独立后对于后殖民时代的一切反英国化 vs 莎士比亚最为根基的英国文化
......
二元独立和结尾Lizzie和Sanju的谈话内容分手结果,Lizzie心念Sanju,却怀着他的信件独自一人踏上英国巨轮就能窥探出Ivory对于英国印度关系割舍的看法:无法完全的割弃却不得不独自远行。而这种远行的起因或者结果往往是英国一方进行的主动行为:莎翁剧团选择印度巡演,Anne前往印度寻觅过往并陷入爱河(Heat and Dust, 1983)等。英国女子的柔美和俊朗的印度男人的情爱故事折射出当时的家庭压力,实际上更是两国历史之间的不断牵连。
但这实际上是很有趣的,因为这种关联十分的具体单一化:英国女子,印度男人。但现实历史中英国确是暴力殖民的一方,印度被欺凌压迫。如果联系到现实生活影片的拍摄发行,穆斯林印度男人+美国基督徒(+德国犹太,编剧是德国犹太人)的关系,就显得意蕴十足。也难怪有人说他们三人的组合是奇妙的god creation,而Merchant却评价三人组合是monster creation。
既然提到莎翁剧团,那不得不提到剧中出现的莎翁戏剧片段的选择。这种两层的故事对照现在看来已经屡见不鲜了,但当时也算是新潮的。片段对于Sanju,Lizzie,Manjula三人之间的情感纠缠和印英两国之间的奇异联系做了最准确的莎翁论断。
本片还引人啧啧的一点是黑白的拍摄。但可惜的是,黑白的选择是很实际的桎梏于经费的选择而没有特定的艺术追求和政治折射,这点在Ivory访谈中已经明确提到了。但不得不提的是,这种选择也不经意之间软化了英印的冲突。因为黑白的颜色对比一定程度上稀释了明确的种族界限。在没有声音的情况下,很难看出其中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本片又把旧与新的对立放到了世界范围内而不囿于两个个体两个国家之间。当Manjula坐在轿子上远离宝莱坞拍摄现场时,那个远景像极了日本剑戟片的竹林场景。很多室内戏充满了欧洲风格。当然,这很可能是个人想多了,毕竟,印度英语的存在让本片的核心十分明确。
作为第二部长篇,本片无疑是优秀的。但是在节奏上和后续同样两个多小时的影视作品相比,本片无疑有些拖沓,可以精简。重复元素的片段有些多,比如一长段的印度歌舞宝莱坞,和Manjula在戏剧内外的多次签名等等。
但无论如何,本片和其余早期印度背景作品都体现了James Ivory的人文反思。这种政治比喻的力度是后来探索情愫作品所无法提及的。很遗憾Ivory中后期作品缺少了这方面的探讨;但也很感恩Ivory中后期的作品把情愫描绘的如此详实动人。
我喜欢这种调调的片子~~~可能和自己的经历有点相似所以对这部电影非常有同感,尤其是最后女主乘船离开的场景,非常感触!是的,过去的荣光再美好,也抵不过蒸蒸日上的未来;爱情再美好,它终究更适合戏剧而不是生活。
2021039 印度独立于英国,电影脱胎于戏剧,伊沃里分别从后者的角度讲述关于殖民地与母国间的复杂且微妙的关系。最浪漫的一吻在迷雾中时隐时现,往昔的甜蜜也终将随游轮远航而落幕。女主一家姓Buckingham会不会隐喻太明显,哈哈。
英皇EE简9
九年后重看。
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力正在日渐衰退,莎剧窘迫现状有如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宝莱坞为代表的美国文化走进历史的舞台。
居然拍的还蛮好看的,开头那段让我不知今夕是何年了。Shashi Kapoor的英文可以称得上是标准。最后那里lizzie表演时被吹口哨,sanju打架毁掉了现场,两人在后台争执简直是典中典,lizzie作为演员并不在意被观看,斗殴毁掉了表演,仅仅因为sanju觉得自己的荣誉被冒犯到。
草草看完(雅虎
北海看过.这次出门旅行以后看过的最棒一片!!JAMES IVORY在早期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成熟妥帖真是让人叹服.这一片比房主要更浪漫一些.老于说那舞中一吻是IVORY和MERCHANT老两口的爱情宣言呢.政治上呢,确实是非常反动的.哈哈.
开场的一小段我差点睡着了,没有想象中的难看。政治面貌的变化和英国对印度殖民的的逐渐失控,导致了莎剧演绎在当地的落寞,宝莱坞电影开始大行其道成为备受追捧的主流艺术形式。爱情线狗血倒也合乎情理,开始于对独特艺术魅力的欣赏,终止于文化差异所不能容忍的旧风旧俗,大家都回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传统舞台剧被电影夺取优势,仿佛映射着日不落帝国的影响力正在日渐衰退。柏林影后居然给了同片出场不多的印度女演员,着实没想到。
122.12
给爱看文艺片的人5颗星推荐,真实生动到让人如获至宝。伊沃里特别善于在一段真实悲剧中挖掘讽刺性耐人寻味的喜剧元素,比如勉强营业的猴子,迪基对莉齐的手语描述,桑具和莉齐在山上散步各讲各话的反差,导演亲自下场指导印度歌舞走位……莉齐怎么能那么容易忘记多情又无情的印度‘王子’
重看补标 IBD英B版蓝光 时代的进程冲击了一切缓慢的 现代艺术冲击了舞台剧 一如那些殖民地对日不落帝国的冲击 最后的离开何尝不是一种妥协
其实没怎么看懂,冲着神秘色彩来个四星。
【YVR-Vancity】Ivory早期印度背景的影片都带有深深后殖民地的缅怀,不是对殖民的缅怀,而是对文化冲突交融,以及所产生其中的对爱情,人生的缅怀讴歌。后期的英式庄园和同性情爱遮盖了他在另一方面的人文思考。他和生活伴侣的关系印证在现实中和影片形成反差,构成双面镜像,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