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一年又一年

大陆剧大陆1999

主演:许亚军原华刘威刘莉莉何琳刘希媛滕汝骏

导演:安战军李小龙

剧照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3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4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5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6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3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4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5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6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7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8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19 一年又一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0-04 12:38

详细剧情

  故事从1978年讲起,陈福生(滕汝骏 饰)是一名电影放映员,育有一子名为陈焕(许亚军 饰)。干部林汉民(韩小磊 饰)是陈福生的邻居,而他的女儿林平平(原华 饰)和陈焕则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在文革中,林汉民蒙冤受罚,而品学兼优的林平平亦因为父亲的政治问题无缘理想中的大学,与此同时,陈焕被师范大学录取,两人从此渐行渐远。
  之后,林汉民的冤屈遭到了平反,之后,林平平进入了北京大学深造,而她和陈焕之间的缘分亦遭受着种种考验。时间如流水一般静静流淌,在时代车轮飞速向前旋转的同时,陈家和林家,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被迫裹挟在轮下,不断向前。

长篇影评

1 ) 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是感情

作为一个七零后,最近才在朋友的推荐下,第一次看了此剧。(全国热播的时候,我们还在学校里泡图书馆,没有电视看)
虽然,前十年的历史有经历无印象,但在后来的生活中也或多或少地了解了,而后十年却是真正切切地经历了。
弹指一挥间的20年,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恍如隔世。

谁曾想,一个时代的人会因为身份的变化而命运起落,
谁曾想,读书在N多年的时间里,成为改变个人命运的寄托,
谁曾想,从物质的贫乏到物质的极大丰富,从对电视手表的艳羡,到汽车走入家庭,片子中,陈焕妈妈多次在面对新生事物时的态度,(要这个东西干啥…… 都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大概只有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才有如此大胆的想像,但当时的我们,都拿这个当故事来说,没人信。
倒回20年,谁都不会相信!

导演以一年一集的方式(编年史的方式)展开剧情,现在来看比较平常了,不知道在当时是不是算创新。但至少很用心。 当年的重大生活事件或变化(如蛤蟆镜、录像厅、霍元甲等),其实每集当中,导演还都以各种方式呈现一两首当年的流行歌曲、一两部当年的流行电影(陈焕父是个很好的载体)。既是记录,又是回忆,还有暗喻。

看了上面多篇评论,似乎更多地着眼在陈焕与林平平的情感中,其实个人觉得,此剧演员很多都演得精彩,令人喜欢。

喜欢之一:陈焕妈。一个地道的老北京妇女,朴实的、生活化的话语或令人捧腹,或直击要害,又非常得真实。象前面说的,每每大海给家里整了个新玩意儿,她的评论总让人觉得落伍,但当年,身边的很多人都是这样说的。最搞笑的是那句:还是我女婿说的对,这是股市,不是银行。

喜欢之二:大海。或许演得就是刘威成长的经历,反正看他演大海这个角色是相当地顺手,那种轻松与自然,应该既有表演功力的反映,也有对生活真实地了解所致。而且,前期(在工厂到练摊)的表演较后期(当老板、炒股)要好,当然,后期的戏份也少了一些。
喜欢之三:陈焕爸。 片中多次出现他在放映口的特写,如同油画,耐人寻味。小小的放映室,从生活到电影,一样地感悟朴素的生活真理。真所谓:戏如人生,人生如戏。

其实,片子中的情感有好几条线索,呈现的也是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面对命运、感情时的抉择。
大概数一下:陈焕、林平平一对,大海与陈青一对,林平平哥哥与群英一对,亮子与小欧半对。2对分手,一对没成,剩下的一对,先是瞧不起,后来是提心吊胆,折腾十余年,苦尽甘来,最后总算过上了好日子。背后,有时代的影响,也有性格的使然。

令很多人动容的,或许恰恰是在这样一个变化得令人目眩的时代里,那些不变的东西。对爱的执着、坚守。变,很容易;不变,有被动,有主动。主动的“不变”,才需要一份定力。
记得前些年,“提速、提速、再提速”是见诸报端的热词,到今天高速铁路、飞机出行、汽车进家庭已在生活中普及。在速度中,我们已经看不清生活的本来,只有与速度俱进的欲望,欲望似乎也被提速了。第七集8分40秒左右,陈父就有一句话:心呐,静不下来了。(为了找林平平哥哥的名字,随机地放了一集,刚好听到这句)


于是,有人开始提倡“慢生活”,慢一点,更健康。(好象广告语啊)

我们终于要从暴发户阶段迈向大众小资的阶段了。


PS1: 终于找到了,林平平哥哥叫林一达。
PS2:片头歌曲有点象渴望的旋律(或者那个时期的电视剧主题曲),不知道作曲的是不是一个人。
PS3:刚刚在网上看到一句短评:“林一达和陈焕相比较,也许我还是挺不切实际的一个人,因为我更欣赏陈焕,然而如果要我居住在他的陋室,我怕是吃不消的,所以我在深刻地反省自己,提醒自己珍惜自己的拥有。”这是大实话,问一问喜欢陈焕的人,如果与他在那样的斗室里,那样的学生床住上五年、十年,现在有几个愿意的?
PS4:猜想:如果再来个续集,99-09年,这十年又将如何写呢?

2 ) 一年又一年

这两天又重温了一遍《一年又一年》,第一次看这部片子是在十年前在南京的时候,很可惜,当时和我一起看片子的朋友都已失去联系,老薄,NICK,希望你们都好。

十年的经历,再看这部片子,有了一些不同的感悟,去年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同样是描述自七八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激荡一书是通过很多企业的变革的道路来看待中国的变革,而该片是描述改革的二十年社会巨变对普通老百姓的家庭的精神和物质的冲击,中国第一部吻戏《庐山恋》,万人空巷看港片,倒爷热,香港五一九,八八年抢购,九三股市风波以及海南房地产热,出国热。比我们年长些的人看到这些也许会有更多的感慨。

这部片子除了带给我们关于过去的回忆外,更有对当今的思考,我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去看的时候对当时人们的想法,所作所为会不会感到可笑,不能理解,但是我们的前辈确实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摸索过来,才有如今的发展。那时的社会,虽然有很多人热衷于辞职下海,靠倒批文,炒股票发家,但也有安于清贫,坚守自己事业的,更有坚持原则的老一辈革命家。以如今的眼光去看他们,也许很多人会觉得他们很傻,但是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人,需要他们的那份淡定,需要他们那份看似固执的标准。

如今的我们在追寻着各自的目标,为此而奋斗的时候,也应该学着淡定,学着守着自己的底线,学着满足,学着放下。

3 ) 从感性到理性

本来是冲着许亚军去看这部剧的,因为在那个有些浮躁怠惰的夜晚,忽的想起一位好友曾经跟我说过,《一年又一年》中的许亚军还是蛮单纯的。
在土豆中搜素,没想到真的还有这部老剧集,照例是按照一贯的“拖”着看电视剧的方式,虑掉其他人物线索,直奔陈焕和林平平的剧情,而且是从林平平从美国回来后开始看起的。他俩离婚这么多年了,各自都还是单身,平平回来后也没有马上去见陈焕,似乎有种“近乡情更怯”的心情,想去触碰但又不敢触碰爱人(还是自己曾经的青葱岁月,抑或曾经伤害了最爱自己的人的那个不堪的自己)的错综纠结的心绪;陈焕也说,知道平平回来了,不盼着见面,只要知道和她生活在一个城市里,就已经很满足了。很有情节张力的戏,让人对他俩这么多年后第一次见面的那场戏充满强烈的期待。终于还是见了面,还在那间简陋狭促却温馨的宿舍单间里,万语千言,心绪难平,双方却都保持着克制和冷静,使得那些不经意的情感流露——一句富有潜台词的话、一个凝视,一种不由自主的慌乱无措——都因承载了十几年的时间和情感重量而变得让人难以承受和直面。
不算长的见面中,林平平说错了两句话,本来出于好意,或者说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本能的歉意,但话一出口,却只戳到对方的痛处。揭的是对方还未愈合的伤疤,提醒的是两人在这段感情中自始至终不平等的地位。林平平本以为表达了歉意可以让自己真正安心,没想到只换来对方的愈加难堪和自己更深的愧欠感。伤害是已经在了,不提起也许就是最好的补救了。男人的自尊原来也是这般坚不可摧。
两人的结局让人伤怀,也许两个追求纯粹理想追求的近乎执拗的人,只可能有这种现实的收束吧。
为他们的感情叹惋没多久,第二天,又从第一集开始看这部剧,本来是想从头去梳理他们俩的感情线索,从他们的过去找出会有这样结局的原因,却发觉这实在是一部平实细腻的好剧。演员都是本色演出,那涌动着鲜活家常气息的场景和人物对白,掀动着我心底小时候的记忆,虽然是不同的城市,但却曾经历过同样的时代。以今人的眼光来回望过去的日子、曾经的时代,有些淡淡的感怀忧伤,但更多的是感悟到,原来我们都曾幼稚过、年轻过,在那时那刻,我们的眼光都只盯着眼前或过去,不晓得稍微放远一点,其实那遥不可及的、想象之外的未来原本触手可及。不由想起霍金斯的那句,年轻时代就要敢想敢做,即使把裤子撑破了又怎样呢,撑破了就坐下来吧,呵呵。
从过往曾经真实的幼稚和冲动中看到生活的潜藏的无限可能性,从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从剧中萦损柔肠的感情戏中走出,渐渐回复理性,再来看陈焕和林平平的情感,似乎能看的比较清楚了。男人只是你的伙伴,不是你的支柱。即使共同拥有曾经真纯的回忆,没有了人生转型的关键时期(事业开拓奋斗阶段)的相互陪伴,即使再见,两人各自的生活方式、价值观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一起的机会也不会太大的。空守回忆是不足以走向未知漫长的未来的。这个才是两人做出那样最终选择的内在原因。

4 ) 忠于自己的生活态度

小时候看这部戏,只觉得陈焕真好,平平太不知足。到现在重看才有更深的思考。陈焕,从始至终他的事业爱情,都很顺利,而且都是符合他的理想,所以他对现实非常满足。平平很有事业心,而陈焕,对平平而言,他是理想的丈夫,不是理想的爱人。她想更进一步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人没有谁对谁错。只在平平单方面申请离婚的时候,显得有点绝情。不得不说,这部剧太真实了。

5 ) 编剧李晓明叙说“一年又一年”

提起李晓明,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由他担任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以及“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东边日出西边雨”等一批深为观众熟悉和喜爱的电视剧。由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推出的连续剧“一年又一年”入围中宣部“五个一”奖和共和国50周年10部献礼片,编剧还是李晓明。带着对这部戏的兴趣以及相关的一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现任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的李晓明。

记者:“一年又一年”以编年体的形式反映了20年来的巨大变化,这个创意是怎么产生的?

李晓明:。戏从1997年年底开始酝酿,1998年春节动笔,9月完成若就编年体这个形式来说,想法更早一些那是我在帮助别人策划剧本时,忽然想到,文革后到今天的这段历史可以细细抖落,逐年来写。

  为迎接建国50周年,我们中心准备献礼片,我就想起当初这个打算:细细地写细细地写也有很多种方法,我想最好是一年一集,从1978年年开始,一直写到1998年年。动笔之前我在北京图书馆泡了一个半月,把1978年年到现在的“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能找到的,都找来很快地捋了一遍。实际上是在呼唤自己回忆,包括当时的一些国家大事,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等。然后决定材料的取舍。我的原则是不管当时这事算大事算小事,只要今天看着有意思,我就留下它。当时特别大的事今天看来是无意义的,我也不要。当然同样是20年,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我是按照我个人的一种感觉,但我觉得我的感觉或许能代表相当一批中国人的感觉。

客观地说,中国上下五千年,盛唐也好清朝开国也罢,这几个盛世,我们都没有赶上,而从史料和各方面来看,当时它再怎么强盛,也不会比得过我们这20年的中国。也可以说,有史以来这是中国的老百姓活得最好的20年。生活水平的提高,确实可以用翻天覆地来概括。

当然,作为一部电视剧,它能承担的任务是有限的,它也不可能真正地成为一部编年史。我还是写两家人,一个是干部家庭,一个是贫民家庭,这样涵盖面广一些。这两个家庭实际上都是老百姓,是老百姓的两端。这也是我比较熟悉的两个范畴。虽然我没在胡同里生活过,但我可能对这种生活有一种天然的感悟能力。另外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个人真正经历过感觉到的历史,所以我在这戏里写的主要人物,就是我们这个年龄:40岁出头,插过两年队,77,78级的大学生。在这部戏里我还用了一个电影院的放映员,尽可能地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脉落捋了一遍。又通过副食店老太太以及顾客和售货员的关系,反映出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的这种变化。戏里用电视,文学,流行歌曲,以及婚姻,感情,道德,价值判断等若干个点 。连下来形成一条线当然一个电视剧不可能把中国所有的问题都写出来为什么叫“一年又一年”,它本身就像个流水账一年又一年,过得也挺快;一年又一年,变化也挺大。完全是在个人感觉,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口语化,生活化的东西。

记者:这部戏和别的献礼片相比,除了编年的形式外,还有哪些自己的特点?

李晓明:戏以1990年年划界,分成两种风格1978年年到1989年,是写改革开放怎么从无序到有序这么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纪实的东西多一些,观众看这个戏就会想起当年自己的生活来;从1990年开始,戏的风格,样式到人们的服装,已经跟今天比较靠近了从那个时候一直到现在,中国非常平稳地走过了这些年这一段,剧中人物命运的变化,人物感情的纠葛多一些写到1998年年,越写越近,观众也越看越近甚至感到:?这不就是昨天的事吗实际上这个戏就是想引起观众的回忆,联想,并由衷地感慨一声:这20年变化确实大我觉得这就是向新中国50周年献礼了。

所以与其他的献礼片相比,这个戏离人民的生活更近。其他的献礼片更多的是向大家展示一段过去的历史。而它是要唤起人们对现实的一种共鸣。献礼片也可以拍得很好看。这并不需要你去迎合或是编造什么东西,而是要选取题材的一个点。搞电视剧这种大众文化,就要摸准观众的脉,说白了,我个人觉得有意思,没骗自己,我就这么写。一个人当自己的感觉膨胀了,觉得自己写什么别人都应该认为有意思,他的东西就没人看了。所以我每次动笔开写前几集时,是最痛苦的,都要无数遍地问自己:你这么写有人看吗我尽可能设身处地作一个普通观众,冷眼看自己的东西:??如果这个戏是别人写的我会不会看这么多频道,人家为什么要挑中你这个戏停下来?你想告诉人家什么?这些都要事先想明白。我写了这么多剧本也还是常常为这些问题苦恼。

记者:这部戏跟你以往的那些戏相比有哪些同与不同?

李晓明:与我过去的戏相比,它有相同的一面,即那种布尔乔亚式的都市人生,写这些东西是我的强项我个人性格比较平和,我写的戏生离死别,撕心裂肺的东西也比较少。我觉得那种东西是属于非常态的,真正大量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还是那种说不清楚的,缠缠绵绵的东西。

应该说这个戏有它的难度。这里的人物关系都是封闭的,21年的跨度,从头到尾就是这些人物,非常完整。这就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因为每年一集,剧中这么多人都得出来晃一圈,而且任何人物都不能丢。别的戏三集不露面没事,这戏三集不露面就是三年不露面,这三年他上哪儿去了,还得说清楚。所以这种情节结构上的排列,特别困难,这种困难观众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我已经绞尽脑汁,使它尽可能地让观众看着自然,以至于你到后来已经不会再去想这一年一年的事,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人物关系上了。这种方式有时倒逼着你回归到一种生活的原来状态,按照一种生活的正常逻辑来写。

记者:在剧中人物的塑造上有些什么想法?

李晓明:。陈焕这个角色,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高级知识分子 - 北师大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现在的作品写老年知识分子很多,写中青年知识分子相对少一些我想展现的是这样一个人:他看书作学问,平时生活很枯燥,很单调,但也很松弛离婚以后,也有女孩子追他他不花天酒地,也不像老一代知识分子那样过于严谨。他是一个食人间烟火的高级知识分子。戏里我设计的每个人都是“主题先行”的。为什么让他学经济呢?因为这20多年他要不时地告诉大家,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是一种什么状况。我尽可能使这个戏的人物涉及到不同的行业,反映出社会中最典型的这部分人。所以这个戏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设计出来的东西。但它又别于那种瞎编的戏。它必须调动作者全部的生活积累。

记者:在这部戏里你和你的同学的影子非常明显,是这样吧?

李晓明:在戏里我等于是把我的经历,在男女主人公身上合二为一又一分为二了男主人公跟我一样,1978年年初从插队的地方考入北师大,但不是我就读的中文系而是政教系,女孩儿半年后上了北大中文系,毕业分到北京电视台,而且是剧本编辑,写的又好像是我。给人物起名字时,也真的是去想那些大学同学的名字。这个戏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写完后基本把我这些年生活的感觉掏空了。

记者:请谈谈你的创作和生活体会。

李晓明:我应该算是中国电视剧产量最高的一个人我从1986年年开始写剧本,精确计算了一下,名副其实是我的剧本有300多集,当“枪手”的也有100多集,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写了将近400集电视剧,共700多万字。写这么多再没几个好戏就说不过去了。我认为我是中国比较纯粹的职业电视剧编剧。但我一直评价自己是个一流的编辑,二流的编剧。

我现在写剧本最大的障碍就是怕重复自己,因为我写的题材面儿比较窄,就是当代都市生活。老想有点变化,但并不容易。“一年又一年”如果是一部普通意义上的连续剧我可能就不写了,正因为它有点像做古诗似地讲求一种“格律”,形式上有一定的严格的要求,即一年一集,这一年事再多你也得把它说完,那一年事再少你也得把它说出一集来。这倒刺激了我的创作热情。现在电视剧完全市场化了,而且这个市场已经被港台片冲得稀里哗啦。国家拨款,企业赞助早已成为过去,电视剧的创作与播出完全成为一种商业行为。剧本乃一剧之本,对于编剧的要求就更高了。这对我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的创作高峰已经过去,以往的生活几乎让我写干了,但我还是不愿意放弃当代生活这个阵地,因为这是很考验一个人对生活的判断和敏感度的。我现在的 觉就是被逼入绝境。但我这个人又偏偏就喜欢这种事,从写戏的角度讲,这叫置死地而后生。

李晓明说,他有两到三年的时间一个字没写。原因是当时他们中心让他当副主任,管生产管剧本,班子开会决定为全心全意把生产搞上去,自己不要再搞创作。中心搞了个长青藤剧场,要求一年要拍312集电视剧,他在一年的时间里看几千万字的剧本,但是发现老没有好本子。后来别人说,最好的编剧在那儿看本子呢。(1999年9月28日)

转载新浪:好人好梦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8633a60100aqit.html

6 ) 请回答1978

偶然发现一部这样的电视剧,从1978年到1998年,21年,21集。

每一集都和当时时代变迁中的大事相结合,比如打到四人帮、恢复高考、右派平反、知青返城、粮副食品供应紧张、第一批人下海、价格双轨制、自由市场出现、物价上涨、拆迁、股市暴涨暴跌、海南炒房、亚运会、国企改革、下岗、男足世界杯、股市又一波牛市大妈们炒股被割韭菜、香港回归、九八年抗洪。

在巨大的时代洪流中,又有丰富的细节;彰显着时代特色,又和普通人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男主的父亲是电影放映员,每一集都有不同的电影在放映,就像是中国电影史的一部缩写,从最开始没有国产片,只有引进的比如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到终于开始有国产片《小花》、《庐山恋》,再到《黄土地》、《芙蓉镇》、《红高粱》、《大撒把》、《末代皇帝》、《少林寺》、《英雄本色》、《妈妈再爱我一次》,后来开始引进西方的电影,比如《廊桥遗梦》、《碟中谍》、《泰坦尼克号》,最后落点在《甲方乙方》。中间经历了国产片的兴起、衰落和电影业的不景气,和好片子的再度兴起。

剧里也提到了电视的普及对电影业的冲击,一部部优秀电视剧的出台使没有好电影的电影院更为萧条,比如《四世同堂》、《编辑部的故事》、《渴望》、《射雕英雄传》、《北京人在纽约》、《过把瘾》、《一代女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等。

除了电影、电视,流行歌曲也是个标志元素,音乐本身的选择体现时代背景,同时作为配乐出现又极好的烘托了场景,最开始是邓丽君的“靡靡之音”,春晚上费翔唱了一把火,赶上大兴安岭大火,老太太调侃大过年的唱什么不好,非得唱一把火,这不着火了。再到摇滚的兴起,崔健的《一无所有》、《北方的狼》,后来逐渐又有《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糊涂的爱》、《同桌的你》、《相约98》等,怀旧怀的有点催泪。

二十年的变迁,有太多的细节来表现,非常真实。当然片子本身还是一部献礼剧,有主旋律,但细节上的认真让人感动。人物本身的性格也非常的鲜明,对女性的刻画也很好,每个人都在寻求尊严和自主。

家庭不幸福、处处低人一等的群英要自强,不依赖男人,独自瞒着家人开了小饭馆,虽然也经历了被合伙人坑这样的低谷,但最终凭一己之力有了立足之地。

家庭很幸福的大姐陈青,是又红又专的国企工人,每天早出晚归拼命给国家做贡献的劳模,直到一天下岗被裁,虽然家里条件不错,有老公开了工厂赚钱,但还是完全无法接受在家里做家庭妇女,她说我才41岁不能就这样了。而她的母亲胡大妈,在看到女儿找工作无望的时候,也是在想着不能就做家庭妇女了吧?作为那个年代出生的人,能够鼓励女儿再就业、创业,还挺难得的。

平平和小欧,都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事业,可能她们也很难说清楚自己在追求什么,平平从知青考到北大、毕业进了北京电视台,不满足于当时工作的无趣进而自费出国读书、留在美国,又作为美国公司首席代表派驻北京,直到被裁。她给人的感觉,确实是不够踏实,虽然一直在追求什么,但似乎比较容易被外界和表象所迷惑,内心永远处于不安定的状态,这一点二十年后今天许多人身上也依然存在。剧中对于她结婚后再出国读书、自己打拼这样的一些事实,几乎没有反对和讽刺的声音,包括丈夫、父母几乎都是支持,这很难得,即使到今天,这依然是许多人会反对的吧。

所以,这真的是一部过于理想的电视剧,角色的每一次失败都最终全身而退,只是陈焕和平平的感情处于悲剧状态,但这对于两个家庭、这么多人来说,其他的事情已经足够完美。现实中应该有更多的悲惨与狗血吧,从最初看这部剧的时候,就总会担心大海投机倒把是不是会被骗的倾家荡产血本无归、林一达是不是会被判刑入狱、陈焕会不会变坏等等,可是都没有,最终大家都走在正途上。

不知道如果拍一部从1998到2018的电视剧,会是怎样。

7 ) 在一起多好

有时候很久不明白的道理,就在那么一瞬间突然就明白了。

我总在想,人生是不是就是一个怪圈,从迷失到寻觅,从满足到膨胀,从分开到懂得......这一路,最难得最不情愿的是:找到了沉淀下来的自己,却祝福曾经的爱人幸福,总有那么一件事让你抱憾终身。

『一年又一年』是一部98年的剧,很老也真实。我总在想剧里的那些可爱的人儿,夜里也难受。
当群英坚决的要离婚的时候,我在想,她到底还爱一达么?我想不是不爱,是不敢爱了。那份极珍贵的曾经,也只能曾经了。
一达是个成功的商人,不惧失败,到哪里都可以东山再起。只是,当你有了一切你要的繁华,群英已然不在你身边了。我记得那个场面,群英再婚的时候,是一达第二次破产的之后,一达骑着自行车把群英喜欢很久的金项链送了过去。群英在门外站了很久,珍贵的流年不回。
人生啊,不管走到哪里,辉煌也好,颓废也罢,都别忘了身边的人,不然再珍贵的也只能成为过去。

陈焕和平平,我多希望你们能在一起。
青梅竹马的感情,那样难得。
其实平平不是不爱陈焕,只是她的骄傲不允许她日复一日的平凡。
他们离婚后,平平说,曾经沧海难为水,再也找不到一个人像陈焕那样爱她了。陈焕说,他不想再伤害那个女孩了,却对那个女孩说no.
陈父看了一辈子电影,看到儿子的爱情,流下了眼泪。
平平出国后,爱慕美国的一切,当人到四十,她有了漂泊感,可是却没有了家。心念的过去,如何复活。
陈焕依然等着平平,我想他们会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重逢。

一辈子有多长,能一起走多远,一起看多少次日出,多少次日落......
在一起多好,多爱你的他一点,真的很好。

短评

撇开九九年拍摄的渣画质,以及又红又专的植入,真心是部好剧,二十一集浓缩成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每家每户的故事线很完整很紧凑也很真实。结局没有很庸俗的大团圆,每个人都各得其所,符合每个人的人设,这样的本子和创作真是近十年来难有。。。

9分钟前
  • 小锅子
  • 力荐

改革开放近20年大概会是新中国最蓬勃向上的年代了,这是无可替代的黄金时代,怕也是后无来者了。最开始时人还很纯朴,互帮互助不求回报;那时的学生青年还在较真诗和哲学,还在乎青梅竹马;那时的亲人和朋友都是真心实意的。后来的后来,一切都变了,好多事也回不去。(几天连续看完,感谢友人推荐)8.8

1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舔许老师颜值巅峰最好的素材,分分钟美的像幅画。若是现实里无趣的男孩子有陈焕儿这么好看,他就是在一万场音乐会上睡着,我也会在会后把他吻醒

14分钟前
  • 你不认识我
  • 力荐

这就是大陆的请回答1977啊,特别带劲。

19分钟前
  • 西沉
  • 力荐

20年过去了,我们的观念没有变的更多元更包容,反而更局限了。

21分钟前
  • 业余影迷徐淼淼
  • 力荐

我小时候就是中年人品味么?

25分钟前
  • 伝説の少女A
  • 推荐

五十年大庆时的主旋律,当年很喜欢看,还觉得许亚军很帅… = = 始终还是喜欢把一群人搁在时间和年代中自然风化的故事,岁月自有其不动声色的力量。

28分钟前
  • levitating
  • 力荐

陈焕说平平不喜欢他,跟他结婚只是因为被感动了,当他想明白这一点也就坦然接受离婚了。平平说她难以再爱上任何人,因为不会再有人像陈焕一样对她好。我曾经也怀疑我对我老公是不是真爱。看到平平才发现,幸亏。现在想明白,我们最爱的是自己,谁对我好我爱谁。

31分钟前
  • 嘉禾
  • 还行

一年一集 这就是中国的请回答1988呀。

34分钟前
  • Melanocyte
  • 力荐

祁厅长真的好适合演这种苦情而奋力向上又和白富美纠缠不清的男青年啊!

39分钟前
  • 木棉花开
  • 力荐

请批量生产大海和陈焕

42分钟前
  • OH12390
  • 力荐

中国电视剧表导编高峰,无愧于世纪之交的使命

45分钟前
  • 原节子
  • 力荐

每个人物刻画得都很到位,好喜欢陈焕妈妈的神吐槽,简直是吐槽界的祖师奶奶

50分钟前
  • 豆子菌
  • 力荐

陈焕是1978进的北京师范大学,修读政治经济学,本科毕业后留校,随后边当讲师边读研究生,出版专著,升任教授。在喧闹的人人捞金的八九十年代,他对下海无动于衷,住在学校宿舍里清贫度日,直到最后一集才分到房。他有一个不爱他的妻子,他对她说他俩的关系是他这辈子最大的失败。他还有一个爱他的一路读到博士的女学生。是不是有《斯通纳》的感觉了,如果拎出陈父的线,大概会是一出《天堂电影院》,拎出群英的线,会是女性餐饮创业奋斗史,拎出一达大海的线,会是股票房地产的动荡过往,女主的母亲还是出版社编辑。一部映射出许许多多时代侧面的剧,最后一集《相约98》唱到“相约那永远的青春年华”,可最终,人只有一天比一天更衰老,爱情也只令人心碎。

55分钟前
  • 树上霜
  • 力荐

小视角,大格局,看完一部剧仿佛穿越时光隧道经历了改革开放的二十年,更难得的是这么宏大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居然只拍了21集,想来过去的电视剧大多如此,再复杂的故事,20多集也能讲完,每集每分钟都满满的是内容,再看看现在,唉,一声悲叹...另外说一句,许亚军演活了陈焕这个天使一般的男人。

57分钟前
  • EuropaIvy
  • 力荐

那时候觉得许亚军特好看=_=!

58分钟前
  • 推荐

特别喜欢这个“放映员陈福生的一生”,为别人放了一辈子电影,却从没有作为观众去看过一部电影,老了得了眼疾只能听电影的情节真的太感动了。时间在每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是如此残酷,太真实了,真实到不像是在看剧。

60分钟前
  • 24city
  • 推荐

更像是纪录片的电视剧。

1小时前
  • 张无情
  • 力荐

据闻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电视剧。焕儿家的老太太老爷子都非常可爱,里面对感情观的刻画比现在的剧要更开放包容,如果是现在,估计一定要给焕儿平平小欧弄个感情上的“尘埃落定”。比现在打着独立自主女权旗号的某些电视剧,里面的女性角色才是真坚强独立。

1小时前
  • 已注销
  • 力荐

迄今为止看过最高水准的国产现实题材电视剧,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也要排第二了。

1小时前
  • suge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