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岛上的死光

科幻片大陆1980

主演:乔奇  凌之浩  乔榛  马军勤  邱岳峰  庞万灵  李农  郑嘉森  王定华  朱延芹  汪漪  

导演:张鸿眉

 剧照

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1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2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3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4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5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6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13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14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15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16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17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18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19珊瑚岛上的死光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9-15 16:38

详细剧情

  科学家赵谦教授倾注了毕生心血终于成功研制出了高效原子电池,可是,正当他准备把成果奉献给祖国之时,却遭人暗杀,电池落入了他的准女婿陈天虹(乔榛 饰)的手中。陈天虹一路保护着电池,却遭到了特务沙布罗夫(庞万灵 饰)的袭击,就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一道神秘的激光救了陈天虹一命。
  陈天虹来到了一座小岛之上,在这里居住着科学家马太博士(乔奇 饰),那道救了陈天虹一命的激光,就来自于马太博士所研制出的激光器。意图利用发明实行不轨的维纳斯公司来到了小岛,企图夺取资料并将小岛炸毁,陈天虹和马太博士联手,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对抗。

 长篇影评

 1 ) 上影节观摩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SIFF25#

看过的最像朝鲜电影的中国电影。

从中可以观察到改革开放初期意识形态部门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的认知。虽然在影片出品的1980年,外交与国防层面中美正处于蜜月期,但是思想文化领域批判起垄断资本主义依然毫不含糊。

表演的程式化、人物的脸谱化,以及凌空导虚的假大空文化,还有对科学和科学家作用的夸大和神圣化……这些都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

这片所有的室外摄影似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曝。而特效方面的一个明显BUG是,根据剧情描述,鲨鱼死于电击,但影片中出现鲨鱼流血画面,明显是机械创伤所导致的结果。

片中出现的水翼摩托艇和潜艇的泵推进装置在那个年代来说很有未来感……后来水翼技术逐渐停止了发展,而泵推进技术在40年后的今天已初步修成正果。

结合小型瞬时大功率供能装置的激光技术武器化是必然方向,但那个年代宣传口似乎非常羞于谈论科学技术的军事应用,甚至把洲际弹道导弹修饰为“远程运载火箭”。40年后的今天,早已没有了当年的忌讳,但激光武器的研发依然受制于供能装置等技术瓶颈而无法走向普及—否则必将成为反击无人机的利器而在现代战场大放异彩。

尽管槽点多多,但还是能明显感受到主创人员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以及对未来的强烈憧憬。这既是当时年代的时代精神,也是科幻文艺所应该承载的精神价值。

 2 ) 刘慈欣说珊瑚岛上的死光

明天,中央电视台6套节目将放《珊瑚岛上的死光》,如果要回顾中国科幻,可以说没有哪部作品比它更能引起我们的回忆和感叹了。这与它的内容无关,它的内容现在也没有太多可讨论的,它像一件文物,全面反映出中国科幻第二个黄金时代的面貌。做为一个“老”科幻迷,它也引起我很多美好的回忆,下面是我所知道的有关它的事。

《珊瑚岛上的死光》写于60年代,发表于《人民文学》1978年,几月号忘了。人民文学这4个字在当时可是很了不得的,几乎是文学圣殿的代称,是中国主流文学最权威的刊物(不过那时也没有太多的其它文学),能在其上发表的作品是公认水平最高的。小说发表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种反响与现在是有本质区别的,这就需要谈谈当时中国科幻的读者群状况。当时的中国,是没有“科幻迷”这个概念的,也没有什么科幻圈,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中期。当时科幻的读者也许并不比现在多,但却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与现在科幻的“票友文学”状态完全不同,那时优秀科幻小说的影响是全社会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就是这样。当时国内有一项很权威的评奖,即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它在当时的文学界分量很重,那一时期著名的作家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从这个奖项脱颖而出的。在当年的读者投票中(那时的主流文学奖也要读者投票,这是很有意思的事),这篇小说得票数居于前列,但由于它从当时的情况看太另类,评委们便把它放到了获奖名单的最后。不过那个奖项好像没有什么一等二等的,只要获奖的都一块列出来。小说在当时被广为传阅(与它同一时期产生巨大影响的还有《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文学》后来还刊登过至少两篇科幻小说,其它的主流文学杂志上也不断有科幻小说出现,像魏雅华的小说还在文学评论界引起激烈讨论。想想那时主流文学与科幻的关系何等亲密,现在它们一个成了虽已破落却更加清高的穷酸绅士,另一个成了流落街头没名没户的小盲流,互相翻着白眼儿看不起对方,唉。

这之前,新时期已经有科幻小说在各种杂志上零星出现,但《珊瑚岛上的死光》确是改变概念之作,在这篇小说中普及科学技术已不是主体,且政治色彩很浓,使人们对科幻小说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当时苏联《真理报》有文章评论这篇小说,说它“充满了民族沙文主义,但也是中国文学解冻的标志,各种以前从未有过的视角开始出现。”对于一篇把自己做为大反派的小说,老大哥还算客气。后来的科幻中反复出现的“某大国”的称谓可能就是由此开始的,这很奇怪:既然当时苏修是亡我之心不死的恶魔,这什么不能直呼其名呢?

《珊瑚岛上的死光》多次被改编为连环画、广播剧,好像还被改编成话剧。它的电影大约是82年左右放映的,即使按当时的标准也拍得很糟,所以反应平平。当时一位著名科学家评论说:“那么高能量的激光怎么是红的,红光是能量最低的光,这样的激光应该是看不见的,如果要加强视觉效果,可以搞成蓝色的嘛。”电影中的特技也是十分简陋,我印象最深的是试验核电池时电脑屏幕上出现的那些莫名其妙的图形,还有那个杀手用的啾啾叫的手枪,最后像一个大爆竹般爆炸的潜艇……当时电影流行把爱情当作料(与现在的科幻相似),曾有一部描写对越战争的战争片让男女主人公在战场上的坦克里谈恋爱,一时成为笑柄。《珊瑚岛上的死光》也不能免谷,原小说中是好像是没有女性的,电影中加了一个,此女无作用无性格,连姿色也没有,在最后驾驶了一艘比公园中的小船儿大不了多少的小艇,越过大洋从原子弹下出了男主人公。我记得很清楚:同学们对她戴的那个变色镜很感兴趣,因为当时社会上的人戴变色镜都不撕商标,可人家撕了。另外,影片未尾那首爱国歌曲当时流传很广,但人们大都不知它的出处。

不管怎样,这仍是中国唯一一部纯粹的科幻片(《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和《小太阳》等都有些别的因素在里面),但愿不是最后一部。

童恩正老先生已经离开我们,我一直认为他和郑文光的科幻小说是那时最好的,我印象很深的还有《遥远的爱》。

电影不怎么样,但做为科幻迷的一种怀旧,劝大家还是看一看。想想从那以后,中国科幻又奋斗了二十年,也没弄出多少东西,连一部像样的科幻电影都没有,不禁生出许多叹息。

 3 ) 拍的还不错嘛

无意中看到了这个老片
最开始有印象还是小时候的漫画书,这次就认真的看了一下,很有些怀旧的味道
其实内容主要批判万恶的资本家?
但在那个年代,片子也是难能可贵了
感觉这些年就没有太好看的国产科幻片
连科幻小说,除了《三体》外,好像也没什么好看的了

文中的很多背景介绍的也不是很清楚,感觉应该是两个留美的科学家
但是究竟是属于学院内的,还是公司内的,还是独立创业公司?其实不是很清楚
当时对于国外的了解,也都是雾里看花吧

 4 ) 国产科幻经典

小时候看过同学的小人书,但内容全忘了。书名一直印象深刻。

显示屏,远程通话。这个今天已经是现实。

海洋馆一样的场景,是在海洋馆拍摄的吗?

哑巴海边的独奏很有意境。

倒计时的钟很科幻。

心理独白。

敌人的名字看,是以苏修为假想敌。原来原著小说写于60年代(63年,但直到78年才有机会发表,因为十年动乱作者只能辍笔,浪费了黄金的十年,不然也许诞生一位科幻大家),这就不奇怪了。

科学家的正义与理想永远不会被遗忘。

75年苏联就以“反卫星”陆基激光武器将美国的卫星变“瞎子”。1978年美国已经进行用激光打陶式反坦克导弹的试验。激光武器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只是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大规模应有,但其可怕堪比核武器,尤其斩首行动,如果某元首的专机在空中被激光武器锁定,射击,那么就是机毁人亡。不久前我国有个什么“太阳”的研究公布了成果,这也是光武器。未来的战争,激光武器或许有决定性的影响。

一直以为这小说是郑文光(记成吴文光)写的(但我并没看过他的小说!也不知道他写过什么!),或者是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不记得有没有看过,但小时候看过一本“小天真”、“小问号”,原来叫《动脑筋爷爷》,不是叶永烈的,《十万个为什么》倒是看过一些),但其实是童恩正写的,他后来移居美国。

 5 ) 一道转瞬即逝的闪光

一道转瞬即逝的闪光

——关于改革开放后第一部科幻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

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到底是哪一部?网络上众说纷纭。很多人把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珊瑚岛上的死光》说成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即使不讨论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出现的科幻电影雏形,比如《六十年后上海滩》,那么解放后,1958年拍摄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和1963年的电影《小太阳》,也应该算早于《珊瑚岛上的死光》的科幻电影尝试!以目前的资料而言,《十三陵水库畅想曲》才应该算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

但《珊瑚岛上的死光》确实可以算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国产科幻电影!而且,《十三陵水库畅想曲》和《小太阳》都带有科普、教育目的,并非真正的商业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则是比照好莱坞商业片拍摄的纯粹的科幻类型片,结合了惊悚、动作等元素,乃至融入了国产电影特有的反特类型。本片的故事完全以科幻概念来支撑和推动,属于纯粹的科幻电影,并非在其他类型上加点科幻的噱头。这些,都让本片在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电影《珊瑚岛上的死光》源自童恩正先生的同名科幻小说,他也是影片的编剧之一。这种科幻作家亲自参与编剧的状况,也是八九十年代的一个特色,许多科幻作者在当时都创作过科幻电影剧本,例如1981年陈建秋创作的五幕剧《遥远的迭达罗斯》等。然而非常可惜,除了《霹雳贝贝》这样极少数的幸运儿,几乎都没有机会被拍摄成影片。

在八十年代,童恩正先生和郑文光、叶永烈、肖建亨一起,被戏称为中国科幻的四大天王。《珊瑚岛上的死光》这篇小说实际创作于60年代,但因为文革,小说被搁置到1978年才在《人民文学》发表,并获得了当年的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这种被文革耽误、影响的状况,在科幻小说界并不少见,郑文光先生的长篇科幻小说《飞向人马座》,同样是只能在文革结束后的1979年才能被出版。

1976年文革结束后,还有一个契机影响了中国科幻的发展,那就是1978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邓小平在会议的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则在闭幕式上发表了题为《科学的春天》的报告。这是继1956年中央发出“向科学进军”口号二十年之后,又一次大规模提倡尊重科学、发展科学的行动。《珊瑚岛上的死光》这样的科幻小说,当时能在《人民文学》这样的顶级主流文学刊物发表,并获得最高级别的全国小说奖,最终被改编成电影,也是与科学的春天到来密切相关的。

影片是一个围绕科学发明展开的阴谋故事:海外华人赵谦教授发明了高效能的原子电池,却因为不愿出卖发明权被某外国公司雇佣的打手杀死。临死前,他把原子电池的原型交给未来的女婿陈天虹,让他驾驶飞机把发明带回祖国。没想到陈天虹的飞机半路被公司控制的潜艇击落,陈天虹被救到了一座岛上,他在这里认识了岛的主人,赵谦教授昔日的好友马太博士。马太博士发明了大功率激光器,正需要这样的电池来完善其发明。没想到,马太博士背后的资助者正是某邪恶的公司。马太博士在陈天虹的帮助下,认清了公司头目沙布洛夫的真面目,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开动激光器,击沉了公司的潜艇,让陈天虹带着激光器的图纸和电池原型,等待赵谦教授的女儿前来救援,回归祖国的怀抱。马太博士岛则随着原子炸弹的爆炸,沉没于大海之中……

文革之后,百废待兴,电影人已经与好莱坞等世界电影产业隔绝得太久了。于是,我们看到,这个故事呈现出一种假想性的虚构质感——影片背景发生在国外,但全片没有一个外国演员,也无法去国外取景,只能以搭建内景加香港摄影师提供的国外外景资料拼合而成;故事氛围及人物都基于当时对外国生活的想象创造,如今看起来会显得并不真实。但同时,这个发生在异域的神奇发明的故事,也与当时如《奴隶的女儿》、《斗鲨》等现实题材(往往以历史、反特、经济建设、民间传说等为故事来源)的电影有着巨大的差异。《珊瑚岛上的死光》可以说是中国电影在改革开放后进行类型化、娱乐化尝试最早的典范!

本片中的外国公司人员,包括布莱歇斯、沙布洛夫、罗约瑟等,其姓名暗示了当时中国的假想敌并非美国,而是苏联——1971年,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后,中美关系日趋改善,而自1969年珍宝岛事件之后,中苏关系则始终紧张;到了1978年,苏联甚至在边境陈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在这种环境下,《珊瑚岛上的死光》把公司里的邪恶反派设定成苏联人,也就很自然了。从电影的发展史来看,这部科幻惊悚片,可以与《奇爱博士》、《蛇》、《沉默的人》以及苏联电影《岸》等一起归入“以冷战为背景的电影”中去。而大多数冷战题材电影中的模式化处理,比如对敌方的丑化和想象式的描绘、以正邪来进行非此即彼区分的对抗式冲突、对科技被武器化滥用的忧虑、对祖国的忠诚意识等等,在本片中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在科幻作家及科学工作者的帮助下,本片在科学幻想方面既大胆又合理。影片中出现的科幻概念包括:机器人、人工降雨、空间放电(刘慈欣的《球状闪电》不知是否受此影响)、高效原子能电池、大功率激光器、自动识别的开门技术、可视电话、能量枪等等。这些,放在当时的美国科幻电影中,也许不算稀奇——毕竟已经有1968年的《2001太空漫游》、1977年的《星球大战》和1979年的《星际迷航》等珠玉在前了。但放在中国电影中,可以说是极少见的对科技进行深入描绘的作品了。影片中透露出的对科技力量的渴求,以及对外来大国控制的警惕,两者融合在一起,非常真切地反应了当时我国的某种集体意识,甚至可以说是由上至下的希望与恐惧:科技代表了对富国强民力量的寻找;而外国的干涉则是近代中国挥之不去的阴影和痛苦来源。

仅从电影艺术水准和科幻电影的完成度角度去看,《珊瑚岛上的死光》都难以称之为“经典”:其故事情节比较套路化;角色很工具化缺乏鲜活性;表演充满了配音风格的夸张化处理;细节也有大量bug,比如两个人开着快艇穿越大洋回到祖国,比如实验室的仪器奇怪且缺乏功能性,比如高能激光应该设计成蓝色或绿色而不是红色等等……

然而,这确实是当时国内最顶尖的电影人、科幻作家和科技工作者联手打造的科幻电影(本片导演张鸿眉,曾在费穆的《小城之春》中饰演妹妹),是落伍多年之后对世界电影工业的一次追赶,是对电影类型化的大胆地尝试……非常可惜的是,经过本片的拍摄,电影人可能意识到了在电影技法、技术上与好莱坞之间的巨大差距,由此基本放弃了对科幻电影的尝试。此后十数年间,仅有1988年的《霹雳贝贝》、1990年的《魔表》和《大气层消失》、1997年的《疯狂的兔子》等寥寥几部科幻电影出现——就连这些作品,也并不以科幻电影作为其主要的类型特征。

由此,科幻电影成了国产电影的一片荒漠,直到《珊瑚岛上的死光》诞生近四十年后,2019年横空出世的《流浪地球》,才真正让中国科幻电影站在了与世界并肩发展的位置上。回想当年,那一道耀眼却短暂的闪光,多么可贵,却又多么有限啊!

 6 ) 不输给好莱坞科幻片,但有几点不明白

看了这个电影,80年,文革才结束不到几年就能拍出这种片子,可见我国的技术和创意都丝毫不差啊!80年代真是个不平凡的年代。可惜中国科幻片始终没起来,这部片子几乎难以被目前的国产科幻片超越。

不过因为时间关系跳着看的,有些不太明白

既然不希望自己的激光器被人用于战争目的,既然要维护人类和平,老科学家为什么还发明这种武器?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老科学家的科研资金从哪来的?这有点像阿笠博士,资金来源不明

严格的说老科学家搞的不算是科学,而是个工程项目,因为那是把科学的东西转化为能实用的产品,大学的工科就是这个。科学无价,但工程产品是可以有市场价值的。比如核物理是理论,是科学,它无价,属于全人类,但核武器和相应的技术就是工程类,是实用产品,它有价值。开发出了这样的武器,被大财团或政府收购是必然结果

老科学家的图纸没留备份,可惜了,按照常识,这种亘古神器不留个图纸备份备份真的是剧情漏洞

这片子真该翻拍翻拍啊。但愿不要出现太多西洋名词,维纳斯公司改成“北方公司”多好,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科幻片。实在要出现洋人,让真的洋人演,也可行多了。

 7 ) 它是国内首部科幻电影,也是中国科幻史上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很多年轻的影迷朋友应该是从《流浪地球》开始知道中国科幻电影的。此前,估计提起来科幻片,我们更加能如数家珍的那些个基本上被好莱坞垄断了。如果有人对他们说,我们国家也有科幻片,很可能会被人笑话。但是一些老影迷们要反对了,国内的科幻片其实早就开始生根发芽了,只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科幻片土壤并不肥沃,但国内的科幻片作品其实起步挺早的,甚至于比有些人的年龄还要大。

不过结果很遗憾,因为起步不晚,但是发展却很缓慢,甚至于很长一段时间内,科幻片基本上是倒退的。从《流浪地球》往前推好几十年,我们的科幻片领域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迁?这个没人说得清楚,大多数人记得的也只是,曾经有一些科幻片作品很早就问世了,而且完全可以成为国内科幻片发展早的佐证,其中就有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部电影。

《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一部1980年上映的作品,距今已经有四十年的历史,但是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却很遗憾,因为从它到《流浪地球》这四十年内,我国的科幻电影基本上没有任何的进展。时至今日,在回顾这部电影的时候,就越发显得它意义非凡。

刘慈欣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最早对他产生过影响的科幻著作中,《珊瑚岛上的死光》是非常独特的。而本片跟《流浪地球》一样,也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作品,当年的那部小说曾经在人民文学上发表过,后来因为受到大家的火热追捧才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可见,《流浪地球》的成功并不是偶然的。

本片中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原子能电池,这种电池具有体积小,能量大的特点。因此,一个外国公司想要买下这个电池的技术专利。但是发明它的科学家严词拒绝了,他认为科学家的发明的初衷就是为了全人类服务,为少数人服务的外国公司显然背离了这个理想。于是,这个外国公司怀恨在心,某一天夜里,他们派人杀死了这个科学家。

后来科学家的助手带着电池乘坐飞机,却没想到依旧被这家外国公司盯上了,他们将飞机打了下来并导致该助手落入海中。他在海中遭到鲨鱼追击,危急关头,附近岛上的一束激光杀死了鲨鱼救了他。原来这个小岛是科学家的朋友搞研究的地方,他研究出了激光装置,但是却苦于没有高能电池来让这个装置缩小体积。助手与科学家的朋友熟识后,一五一十地诉说了科学家的遭遇,而此时,这家外国公司的负责人也来到岛上。

当然,本片如果跟《流浪地球》相比较,故事简单了很多,你甚至能定义它为一部儿童电影。但是这是四十年前的作品啊。如果当时你看到本片,那么惊讶程度并不小于让你在2000年就见识到了智能手机。因此,这部作品本身的意义并不局限于片中所涉及的那些科学逻辑。

八十年代是我国电影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几乎大部分能在今后产生深远影响的作品都诞生在八十年代。创作上的一次集体爆发使得很多之前从未有过的作品得以问世。而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国人一种新鲜的观感。本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制作发行,因此,你会在片中听到一种非常好玩的背景音乐。如果你看过《黑猫警长》那就一定不会陌生。这或许是本片的彩蛋之一。

还有就是本片的色彩搭配,给人的感觉非常的舒服。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美术功底还是有的,作为生产了全国大部分动画片的上影厂,在本片的配色以及美术设计上都给观众带来了一次非常舒适的体验。即使是八十年代,一切物质条件都还很简陋的情况下,本片的美术设计还是非常精彩认真的。

最后就是本片的不足了,不足当然很大程度上碍于当时的电影技术发展。开放伊始,国人还没有看到自己同西方电影工业方面的差距,因此,那个时候很多导演们的作品还都是很大胆的。毕竟之前在国内没有过类似的作品,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当国内的导演们以及观众们见识到了西方电影工业的力量之后,这种尝试也就戛然而止了。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我们孱弱的电影工业只能支持文艺片等类型电影朝前发展,至于科幻片等类型的电影,自身的工业体系并不足以支撑其发展扩张。因此,那股子科幻热也就渐渐的退潮了。

时至今日,当《流浪地球》获得大家的普遍关注后,相信国产科幻电影会重新崛起,毕竟,四十年前,我们好底子在那里。

 短评

看完“奥雷卡尔克斯”的剧透而来的,下面附上链接: https://b23.tv/SEsRpp 。一位老科学家发明出了一种超高性能的电池,美国人想抢这种电池,其中一个老商人派人杀的这个科学家,科学家的女儿悲愤欲绝,让男友(男主)将电池带回中国,男主乘私人飞机欲逃走,结果却被商人的秘密武器击落,男主被击落以后,来到一座秘密小岛上,这座岛上也有个科学家在研究一种激光武器,这个科学家,是受到商人的委托进行激光武器研究的,他和制造电池的老科学家是老朋友,知道这个科学家的真实身份以后,男主也将一切全盘托出,商人来找科学家要激光武器,科学家助手为了掩护男主牺牲,科学家也受了重伤,最后科学家与男主用高性能电池配合激光武器,击沉了商人的船,粉碎了他的邪恶阴谋,科学家去世,男主与前来的女朋友逃出生天。

8分钟前
  • 清雅戒奢
  • 力荐

蛤?我的上帝啊。

1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八十年代的特色科幻对小时候的我超有吸引力。

15分钟前
  • happydays
  • 力荐

开国产科幻类型之先河并混搭商业惊悚元素都被一道迷影情结给压下去——乔榛+邱岳峰领衔主演,这是一部“声优电影”!可最违和的也是声音:那像是新春团拜会的主题配乐。

18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再一次啊 80’90’年代的大陆电影啊 太太太有意思了 再也回不去的年代 再也回不去的审查制度 没有广电的年代 多cult的内容都拍的出来 真正的百花竟放百家争鸣啊

22分钟前
  • Tweezlexhkdhj
  • 还行

乔榛,乔奇加上邱岳峰,还有那个电子乐的配乐,无敌5星

24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力荐

科幻先驱。

25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还行

第一步科幻彩片,经典!

29分钟前
  • 那一缕风
  • 力荐

革命科幻片。

32分钟前
  • 堅定de錫兵
  • 还行

天雷滚滚

36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就是击败阴谋最后正义战胜罪恶的故事,很简单。并没有感受到有多硬核的科技成分,分别出现的可视电话会议、激光枪、远程控制、原子电池(概念)也许是当时最开创性的想象力了。在那个时代(1980)的中国大陆,这样科幻片,无疑是一种伟大的突破。好怀念这种大陆范的老腔调台词,当年还是对资本家如此嫉恶如仇...6.9

39分钟前
  • 巴喆
  • 还行

曾经的中国科幻,现在看,咋看咋尴尬

41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看过本片才得知邱岳峰老师的一生....唉

42分钟前
  • |
  • 还行

*

47分钟前
  • Villegas
  • 还行

虽然现在来看,各种尴尬,但中国科幻电影就是从这样的阶段起步的……

52分钟前
  • 张小北
  • 还行

老干部和新时代。

54分钟前
  • 杰诺拉泽
  • 还行

国产科幻似乎一直在倒退啊,近些年的都不如以前

58分钟前
  • 沈一泓
  • 还行

那么高能量的激光怎么能是红的呢呢呢呢!应该是肉眼不可见的![物理妹子的执着]充满冷战色彩的人物设定,马太岛是科学研究的乌托邦,远离故乡的异地,女性角色对剧情没有任何作用。科幻场景的布景非常粗糙。8bit电子+爱国歌曲(故乡思慕之情)太不和谐了。

1小时前
  • 闵思嘉
  • 较差

与原作相比相比显得肤浅和去政治化(变成抽象的“科学家的正义和理想”)。场景设计不错。音乐杂烩。

1小时前
  • 黄小邪
  • 还行

这部(大陆第一部科幻片)当年应该很时尚了吧,过气家居美术、圣诞节、抖晕航拍,都透着一股子华侨迷之娇美,甜腻音乐铺天盖地,毛子张口就来老同学。海浪奔嚎啕完美满足了我换口粗粮的恶趣味。“科学家,要多少有多少。” 早期简单而笨拙的科学v商业伦理讨论,硬的部分完全撑不起来,妹子美。#张鸿眉

1小时前
  • mecca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