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总归年代太久远了
好像这个片子的原著小说被重拍了一次,叫《Red Dragon》,是《沉默的羔羊》的前传,建议对这种片子感兴趣的人去看那个吧,因为这个真的很无聊。 在现在这个时代,什么犯罪心理测验上网都能随便找到,片子里的东西都可以算是陈词滥调了,可是这片子比较老,人家还是拍的很认真的,主演感觉也还不错。但是,真的很无聊呀~~~ 我果然不太喜欢看正正经经的犯罪片,剧情片跟犯罪心理片果然还是有点不同的。
2 ) 电影一般,仍有亮点
一般。本片是一部精神分析惊悚片,然而本片中精神分析的几乎全部对于情节的推动一点没用,所以影片拖拖拉拉的。
反派杀人魔出场背景音乐会变成刺激的摇滚乐,很有特色。而反派的形象也让人感觉他是个精神变态者(大概因为演员长相。。)。
影片中的监狱其实是著名的“白色派”建筑:高级艺术博物馆。
个人觉得电影有两个情节设计得比较精彩(后面剧透了)。
一个是,警察通过录像带根源搜寻到犯人,根本想不到有木有。另一个是,警察开往杀人魔家因为地理原因发生车祸,警察只能步行到杀人魔家,使得剿敌情况变得危险。
不过最后主角与杀人魔的当面对质太简单了,很糊弄人,脱裤看这!
3 ) Manhunter
对于一部20年前拍的警匪片我是没有什么期望的。包括对于演员。我一直觉得William Petersen的表演风格有点“娘”,包括在CSI里面也是,加上罗圈腿的走路姿势实在不能说是英武,这些在《Manhunter》里面都被很明显地暴露出来,就不说发型服装的随意了吧,罗圈腿的人走路走太快就会让人产生内八字的错觉。但是Wiliam Petersen有一条特征:他的声音很特别,讲台词的方式也很特别。我觉得他是很适合在电台播讲侦探小说的那种声音,尤其是平静地叙述的时候,很有现场感,又有间离感,就好像同时有两个人在他声音里面,一个在现场感受,一个在场外旁观。CSI里的Grissom在剧集刚播出时可以说是异类,无论从科学家还是警察的角度,我估计当初Zuiker找到Petersen,是受Manhunter影响大于他其他作品。老葛的唱念做打在2000年的警匪电视剧界,以标新立异致胜,但是在1986年的时候,与当年还没法用那么多特效和后期,只靠直拍特写或者静止镜头来制造气氛的迈克尔曼倒是相当合拍。
片子开头虽然是海边,大白房子,但是给我感觉,有一种似曾相识的调调,说不上来是构图,色调,还是道具,化妆,总觉得在什么地方看过极相似的片子。直到镜头给了大号警车方头方脑歪歪斜斜地冲上山路,还有夜晚湿漉漉的广场反射一点点远处灯光,我忽然想起来了,芝加哥,Crime Story,就是那个年代的气氛!Crime Story是当年以芝加哥为背景,网罗了大批芝加哥演员拍的警匪电视剧。大概就跟北京人艺拍《小井胡同》差不多,潜在地有很多地域特点。Crime Story的特点就是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拍摄手法,就是直接拍人说话,然后该追追,该打打,不蒙太奇也没有MTV式过场。总之就是拍摄上简单直接到很有 “裸”感的老式警匪片。这套戏我只看过几集,是为了看年轻的Gary Sinise和他年轻的老婆,结果先看到的是CSI里面Jim Brass大叔一头茂密的黄毛,在强暴黑道家族里面的心理医生阿姨。。。当年他们都是龙套,寂寂无闻。
上IMDB一查,果然,迈克尔.曼就是芝加哥人,他当年也导演过40多集《Crime Story》,这个导演早年作品的签名还是很明显的,虽然后来的电影拍得越来越花哨。
Manhunter 其实从剧本(也是曼改编的)到节奏都是出乎我意料的好,新版《红龙》我也看过,里面就是拉尔夫费因斯那一后背的文身比较吓人(当时还没有PB这部电视剧呢),对于其他角色我印象几乎没有,剧情也基本忘掉。在Manhunter里面,文身根本没有出现,血腥场面也很少,可能当年电检制度比较严格,吸引人的是我们现在叫做鉴证或者犯罪心理的东西,这两样目前养活着CBS很多人,并且会一直养下去。但是看着当年电影里提到这些,就突显其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卓尔不群,要知道那会儿警匪片百分之九十是傻蛋拿枪打傻蛋。当然了,是人家托马斯哈里斯小说写的好,要不后来汉尼拔系列也不会成为犯罪题材一面旗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把指纹,血型,痕检搞得有声有色就很不错了,只不过William Petersen动不动就鬼上身一样地体验凶手的心理脉络显得比较生硬,全然没有后来CM里面Gideon老爷的从容。老电影,对话之间没有那么多刷刷闪回的镜头,也没有恢弘的音乐,很多时候就是对话,静音,对话,显得节奏很慢,所有人都很痛苦。全片似乎没有高潮处,又处处紧张。
然后,最精彩处出现了,难以想像在这样一部悬疑恐怖精神折磨人命关天的电影里面,最精彩的场面居然出现在红龙杀手遇到盲女两人缠绵然后红龙杀手无声哭泣这一奇情时刻,也可以说是红龙杀手真正盘活的点睛之处,它的杀伤力何以如此之大?跟画面无关,实际上,画面足够难看。
关键是音乐。
当时配放了一首很Trip-hop风格的歌曲,我一听之下当场呆掉。
歌曲是Shriekback的This Big Hush。Youtube上有这个歌。
So Sexy。像是Massive Attack加Leonard Cohen。
这个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这首歌,后面Petersen跑到红龙家将其击毙救出盲女的套路没什么可说的。
Joan Allen扮演盲女,不输新版里面的Emmy Watson(如果我没记错的话)。
4 ) 《孽欲杀人夜》:月经期杀手
吃多了“美国派”会反胃,得换换口味。要换就换重口味的,我选择了这个系列。我写文字的习惯,在写东西之前,不看任何跟影片有关系的介绍,所以,我还不知道这是什么系列。暂且叫做“汉尼拔”系列吧。
一部典型的美国犯罪片。“警察抓小偷”的固定模式。当然,本片的“小偷”不是真正的小偷,是一个变态杀手。警察也不是真正的警察, 是FBI探员。故事情节相对比较简单,就是讲述一个FBI探员如何将变态杀手识破并击毙的过程。本片的重点放在了探员如何分析杀手的动机及作案过程,并揭露人性的黑暗面。
全片两个小时的时长,结构紧凑,一气呵成。对白不多,没有半句废话,也没有与剧情无关的场景,很精练。所有情节都是连续的,衔接着,并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细致缜密的电影了。看得非常过瘾。
本片也可以划为惊悚片范畴。全片充溢着悬疑、黑暗的氛围。摄像机取景的角度,灯光的色调,场景的布置,以及电影音乐的烘托,无一不在加重渲染着本片的这种气氛。尤其是影片开始前四十分钟内故事的展开,一步一步将观众带入恐怖的深渊。血淋淋的床,散落地上的玩具,墙上的血迹,FBI的牙模,都是在暗示观众,这不是一个普通杀手。探员与监狱中博士的对话,更加强了这种恐怖氛围。
影片的音乐很优秀。这是拍摄于八十年代的电影,我很容易就感受到了八十年代音乐的氛围。尤其杀手与盲女人在一起时的音乐,非常唯美。再配合上画面,很适宜的反映了杀手当时幸福的感觉,并感到了一种升华。其他部分的配乐也很精彩,贴合剧情,贴合人物内心,也在渲染气氛。配合上电影那种灰暗、苍凉的摄影风格,很搭。
影片的主题不算深刻。揭露了人类的阴暗面,把它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杀手是不可饶恕的,但又因为杀手童年时的遭遇,又对他报以一定的同情。无非是告诉观众,每一个人成长期的环境都会对他造成影响。你看,这个杀手不就是因为这个,才“变态”的吗?在表达这个主题的同时,编导还对美国的家庭观进行了一定的渲染。不得不承认,美国人是非常注重家庭观念的。
本片的优秀之处在于剧本好、导演好、音乐好、摄影好等等,演员的表现只能说中规中矩。男主角完全是一个典型的正义警探,大众化人物,没有什么缺点的。两个反面角色,变态杀手还算冷酷,但只是外形。监狱里的博士,倒是给我眼前一亮,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感觉,可惜戏份太少,没有发挥空间。女演员封面,在本片我发现了Joan Allen,经常在其他电影里看到的熟面孔,原来她也年轻过,虽然在本片也不是女主角,其实本片根本没有女主角。
看了一下资料,导演是Michael Mann。名导演果然是有实力的。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总结一下,是一部结构紧凑,画面凌厉,故事完整,充满惊悚气氛的好片子,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序列:0038
Manhunter.1986.BDRip.X264-TLF
2011-01-12
5 ) 杀人夜
联邦调查局特工杰克·克劳福德努力说服好友、前心理学家威尔·格雷厄姆告别安逸的退休生活,去帮助自己抓捕残忍的杀人恶魔“牙仙”,已经有两个家庭惨死在“牙仙”的手下。几经周折之后,格雷厄姆终于同意出山,离开妻子莫利和年幼的儿子凯文,前往位于亚特兰大的案发现场。在利兹家的遇害现场,格雷厄姆虽然发现并感知了凶手的动机,可除了两起惨案都发生于月圆之夜外,一切都一筹莫展。茫然的格雷厄姆决定向声名狼藉的在押连环杀手汉尼拔求助,但一无所获,倒是狱医弗雷德里克在汉尼拔的牢房中发现一封来自“牙仙”的短信。格雷厄姆很快断定汉尼拔与“牙仙”通过报纸广告中的密码进行联系,联邦调查局破译了密码,“牙仙”的下个目标竟是格雷厄姆的妻儿,陷入绝境的格雷厄姆开始不顾一切的追寻杀手和挽救家庭
6 ) 汉尼拔成了工具人
比起02年的《红龙》来说,这个版本拍得很粗糙。明明时长也有两个小时,但内容就是比02版空。威尔在这版里既是叙事主角,也是灵魂主角。汉尼拔的戏份经过删减,基本确立了他工具人的位置。
拔威的对手戏本应是影片的一大亮点,结果删到只有两场,其中一场还是电话对峙。我强调这点,绝不是因为我想嗑点,而仅仅是因为拔威的心理较量在“红龙”里本就是一条暗线。导演丢掉它,是非常可惜的!
拍摄手法和配乐都很有港片的感觉。最后威尔拿着枪扑进窗子,虽然十分“喋血英雄”,但我其实满头问号,明明可以直接打枪,偏要以肉身搏,导演为了还原“威尔永久性毁容”的原著设定,真是尽力了。
对比诺顿和茶杯的威尔,这版的威尔添了几分忧郁,少了几分脆弱敏感。至于拔叔,属于是雁过无痕了。
前邊的還算有氣氛,但尾巴那兒實在是覺得無力吐槽,導演是個偽搖吧?不懂變態心理學的有壓力。
但是比『沈默的羔羊』差一點
3.5.略失望。有很精彩的局部,但叙事有点散(可能原小说就有这个问题),有几个地方的剪辑也很奇怪,说不清是有意为之还是技术失误。不过放在当时这种科学刑侦+psychological profiling双管齐下的破案片应该算比较新鲜吧。分析凶手的来信那一段处理得非常棒~
Michael Mann又把持不住了 氛围不错
单纯是为了CSI里的灵魂人物威廉彼得森去看的这片。这是他还可以标签为“性感小生”时候的作品。可能跟预期感觉有偏差,并不觉得很好看。CSI的死忠粉丝可以找来看看,权当怀念有Gill在的日子。
汉尼拔就是打酱油最后也没交代,导演们真喜欢大团圆结局啊,搞得我越来越想看Will脸被划花得像毕加索作品&被茉莉甩了变成酒鬼的原著设定版了
a michael mann classical
地下室吓出病,撕报纸好撸管,月血黑聊完怕,口香糖卡电话,精神病理学书,红中咋送进去,过往事迹剪报,迦拉太书章节,性无能母乱伦,耳机麻醉防弹,演习乙醚轮椅,兔唇老虎盲女,论上帝玻璃刀,摆放模仿崇拜,反射镜子影像.
如果拿这一部与02版的红龙相比,那后者唯一的优势就是强大的演员阵容,其它的根本没法比。配乐真太棒了!ps.当年的William Petersen好像Bale...
人物性格,作案动机,线索调查都交代的很完整,是一个不错的剧本,但还是觉得缺了什么。有可能是节奏问题,惊悚感和紧凑感都不够强。也有可能是洒的血不够多,毕竟是与汉尼拔和红龙有关的故事。很难把人抓住,总体来说差强人意。
可竞争Michael Mann生涯最佳作,没想到是汉尼拔系列的片子。视觉和配乐都很酷,剧本精简、没有冗杂内容,而且全片最有人情味的场景居然是杀人犯动情,那一段甚至可以拿来当治愈系爱情片模版。
剪辑和摄影都是赞到不行,超现实的蓝色忧郁都市,犯罪和探案的双重艺术交叉,让人很难不喜欢。可惜后面还是太装逼了。
迈克尔·曼的每个镜头都不多余
In-A-Gadda-Da-Vida~~17mins
86年版红龙,后半段拖沓的要命,最后的枪战更是乱来,配乐也莫名其妙
最受不了男主角最后的举动,隔着玻璃开枪就是的塞,那么近,你害怕打飞了啊?还非得撞玻璃进去被犯人K一顿,还死了两个警察。
《红龙》第一版
奇异迷人 加上80s古早设备无法一键锁定目标 于是故事的推进就更加衬托心理戏和孤独气质 “Time is luck”这句在Miami Vice也出现了 是迈克尔曼片子的绝佳总结(迷一样的配乐一直延续到他后来的几部aber这部看得我很沉浸就忽略不计了!)
太沉闷了,整部片子看得人昏昏欲睡,年份不是借口,导演不会讲故事谁都看得出来,我不知红龙翻拍于它,当初感兴趣完全是因为杀手的惊艳造型,但谁知公映版里还没有,悬疑惊悚紧张感根本没有,导演巧思和气氛渲染也几乎为零,那您在拍什么呢,真是浪费胶片,外加演员木讷的表演真坑人!
《沉默的羔羊》前身,迈克尔·曼的片子一直有一种淡漠、冷硬的腔调,这个片子不突出惊悚氛围和凶杀细节,追凶过程中的仓皇、凄清、孤独、焦灼的气息更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