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兴》让更多人认识了黑撒
我东北人,在沪多年,几好友分别为西安咸阳延安人士,70末80初,年龄相仿,07年从其得知黑撒,于是《起的比鸡起还早》反复听,对《城市夜生活的副作用》深感共鸣,在圈中不时将
“我不跳!
有啥不会的吗,你看门外那宝马,那就是我的!一会儿带你去兜风!
啊?宝马啊!那好吧~”
等脍炙人口之歌词用于日常情景调侃,08年春去西安小游一周,彻底被西安蕴藏在青砖红瓦里的千载文化、璀璨夺目的小吃美食以及厚道无限的人文情怀折服……更遂对黑撒油生崇拜。
09年慕名观赏《高兴》,《石头》的郭涛、《蝴蝶》的田原、《孔雀》的冯瓅,甚至还有一口字正腔圆普通话林雪和硬憋陕西话的张达明,心潮澎湃之余更是听到了那么多黑撒的歌曲……实在是相当应景,放到电影中无比得当。
西安话真的是相当好听的语言,希望《高兴》能让更多人认识这支优秀的乐队,希望有机会能看到黑撒的现场演出。
PS,剧中的山寨歌舞情节有一丝百老汇与迪士尼歌舞片的感觉,垃圾场、棚户区、按摩房、天井,这些地方变得如此浪漫与令人神往……欧也。
2 ) 莫对比……
阿甘的《高兴》只是在贾平凹的原作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 本来就没有忠于原著 那我们看的时候又何必一定要把那本书当一个标尺来看待呢
本身就是娱乐 带给你快乐 让黑撒一下子火到了全国 这就是成功了
生活本来就是一场戏 喜剧本来就是一场悲剧……
3 ) 我决心学好陕西话
白天忙得七荤八素脚后跟朝天,好不容易下班了还有一大堆活儿没干完。看着桌子上堆起来的一大叠白花花的文件,心说:“我擦!咋就没完了?!”
在头痛欲裂之前,我把那一沓子文件往旁边一推,开始在文件夹里翻腾。音乐不想听,电视剧不想看,下了几部电影还是鬼子们的,说一白天英语够闹心了,晚上实在不想接受再教育了。
冷不丁看见个电影叫《高兴》,都来不及上豆瓣搜索一下,就点开播放了。管他高兴不高兴,我先看看再说吧。
开场没多久,一句“贼贼贼”就把我乐疯了。那满屏满耳朵的陕西话听着真来劲,虽然好些人评论说除了苗圃,别人的都不咋地道。
刘高兴没心没肺地咧嘴一乐,瞬间让我想起当年和我纠结许久西安小伙儿。说不清是什么感觉,就是特想像刘高兴拍五富胖脸蛋那样,给那现在深圳混迹的小伙瓷瓷实实地来一下。没有恶意。
鼓楼、太白路、回民街、大雁塔、路边的梧桐树、路边的胖老太太、黑撒乐队抻着脖子唱的那些歌儿,还有我的小谁,我都多少日子没这样真切地想念过你们啦?
我当大瓜雷的时候,阿能说“你包再瓜咧”,刘高兴也喜欢说个“你包咋咋咋……”,听得我直乐,真想抓起电话给大能来个夺命连环call。想了想还是没call,怕她说我没头没脑又瓜起来了。
说实话,这片子情节一般,拍摄手法一般,跟原著相比又不够震撼,可我看完愣是激动得半宿没睡,脑子里净想着当年在西安和朋友们胡闹的陈年往事旧日时光those good old days。也不知道这帮人离开西安之后,是否还常常把这有棱有角的方言挂在嘴边。反正我现在经常喜欢骂“瓜皮!”
陕西话咋也不会像英语那样受全世界人民欢迎,也不能像粤语那样受全世界华人欢迎,可是有钱难买我“高兴”,学英语学粤语都不如学陕西话那么有趣。为了当一个称职的大瓜雷,我决心学好陕西话!
ps.看苗圃的表演总让我想起牛小野他媳妇儿。牛嫂,俺想你。
4 ) 《高兴》:半部好戏
阿甘导演的《高兴》是一部根据贾平凹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和原著小说不同的是,电影《高兴》按照发行方的宣传说法,是一部“山寨喜剧”。如果这部电影按照原小说的风格进行忠实的翻拍,那么它完全可以拍成一部类似《三峡好人》或《落叶归根》那样风格的影片。但是因为《高兴》的导演是阿甘,所以电影《高兴》就变成了一部混杂着喜剧、歌舞、励志、爱情、恶搞等等诸多风格的影片,以至于很难一下子就将它准确地描述出来。
和同期上映的另一部国产喜剧影片《疯狂的赛车》相比,《高兴》这部喜剧无论是在电影的叙事技巧层面还是制作技术层面上都显得很粗糙,以至于在春节期间上映的诸多国产电影中,《高兴》很容易成为一部被评论和观众所忽视的电影。
可能对于很多观众来说,只要看到电影海报上“导演阿甘”的字样,就会立刻掉头走开,并直接将《高兴》这部电影划进“烂片”的行列。 观众的这种评价对于导演阿甘来说并不算刻薄,因为他之前曾经导演的诸多影片都堪称国产烂片的典范(这些电影的名单长到我都懒得一一将它们列举出来,相信很多观众都能随口说出一两部)。
但是对于曾经导演、监制了22部电影的阿甘来说,从他的上一部电影《大电影2.0》后,他似乎开始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变化延续到了《高兴》后,终于开始直接影响到了影片本身的质量和风格。
虽然《高兴》由于电影技巧方面的不足,以及叙事方面的混乱,只能算是半部好戏,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怀,已经能够让观众开始忽视电影在技巧方面的失误,从而真正开始关注电影中的人物和故事,以及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说,只有半部好戏的《高兴》,是值得我们去善意地关注的。
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中国电影市场可以说是风声水起,不但年度票房达到43亿人民币,而且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有八部。但是在一片热闹喧嚣中,我们仔细回看一下这八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就会发现这些影片的故事和主题都完全和当下的社会生活没有任何直接关联。即使有个别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下,但故事和人物都完全和我们的真实生活没有丝毫瓜葛,如同发生在另一个平行时空。
这种对于现实的有意无意隔绝,可能只是制片方为了实现娱乐电影的商业属性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手段。这种虚构和架空的娱乐,为了弥补叙事上的缺憾,就刻意强调电影技术给观众带来的感官刺激。虽然这样可以暂时支撑观众完成看电影这个消费行为,但是这种单纯的感官刺激所带来的快感已经越来越不能让观众得到满足。当眼睛已经疲劳,耳朵已经疲惫,身体已经麻木后,还能够让观众有所触动的,就只剩下心灵的震颤。而对于当下的国产电影来说,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影片即使用“屈指可数”来形容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举动。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说《高兴》这部电影能够让观众的心灵震颤肯定是有些夸张了,但是电影中的这个故事、这些人物肯定是能让很多观众感到亲切和产生认同,甚至会让一些观众感到温暖。虽然由于导演阿甘的电影技巧还没有达到能够驾驭和提升这样一个故事的地步,让整部电影在叙事和人物方面还留有很多遗憾,但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最重要的元素却被阿甘精准地抓住了——那就是情怀。
一个农民进城拾荒的故事,出于商业角度考虑而被改编成了喜剧,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应该是如何平衡喜剧和悲剧的成分。而导演阿甘在这方面虽然很努力但做的并不算成功,其中片中诸多喜剧桥段由于讲述方式和趣味取向的问题,最后沦落为简单的滑稽恶搞,虽然能博取观众的哈哈一笑,但对于故事的讲述和人物的塑造来说毫无帮助,形同鸡肋。但是在正常讲故事的段落,《高兴》就可以说是一部好电影了,无论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线索,还是男主角的励志成长线索,都沿袭了导演阿甘在《大电影2.0》中就已经开始逐步成形的风格,在小人物艰难挣扎救生的故事中,悄然蕴涵了一种情怀——无论生活怎么艰难,无论环境怎么困苦,我都要努力活出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而这种故事主旨对于多数观众来说天然地具有一种亲切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观众都会在不同层面对此感同身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梦想,这就是我们的爱情,虽然每个人可能会因为各自的环境和条件不同,从而表现出来的形式也不相同,但最本质的那些东西并无不同。
这样的主题并不是第一次在国产影片中出现,但能够象《高兴》这样嬉笑之中让观众笑中带泪的,却是非常少见。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只有半部好戏的《高兴》仍然值得我们去善意关注的原因,因为在影院诸多虚构和架空的娱乐中,这部电影有一些不一样的真诚。
对于导演阿甘来说,在经历了22部电影的历程之后,他似乎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大电影2.0》开始,阿甘的叙事风格和影像风格正在逐渐明晰,商业化的电影技巧也在明显地进步。相比之前他导演的那些烂片,《大电影2.0》从故事层面就有了明显的变化,开始懂得借力弥补自身叙事能力的缺陷,故事直接改编外国成功影片,并很好地完成了本土化。而《高兴》更是直接改编了贾平凹先生的同名小说,虽然因为市场考虑而将本片改为喜剧,但原著小说对于这个电影故事的支撑作用是相当明显的。正是脱胎于原著小说的“刘高兴”这个人物,支撑起了整部电影,并赋予了它温暖和关怀。
《高兴》可能是出于商业和市场的考虑,在片中增加了许多歌舞场面和喜剧噱头,但由于制作能力的限制,这些歌舞场面虽然偶有亮点,但整体上来说并无加分。而那些喜剧噱头大部分时候都只能说是在减分,因为它们无论品位如何,基本上都是脱离于叙事主题的,纯粹为了搞笑而搞笑。当幽默变成挠痒痒之后,这些笑声就会变得很廉价,最后伤害到电影的主题叙事。特别是当电影的主题叙事做的还算精彩时,这种廉价的搞笑对于电影整体的伤害就更加明显了。
不过,这些遗憾都属于技巧范畴的问题,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只要有一个成熟的工业体系,技巧水准是一个很快就能够得到解决和提升的问题。而能够赋予一部电影灵魂的,则是导演和工作人员对于电影、对于生活的“爱”。一部能让观众感受到“爱”的电影,才可能让它触及到自己的内心,从而让自己去相信,去感动。
[请勿转载]
5 ) “高兴”般活着
总是喜欢站在20楼的窗边俯瞰路面的车水马龙。那样风光无限的华丽外表之下掩埋的依然是为生计奔波的疲惫怠颜。红灯停,绿灯行,行人眼中充斥的永远只有规则和默然。
现代人总是妄图寻找着自己所谓的生活,如复一日,年复一年,激情和新鲜却在棱角分明的碰撞中支离破碎,剩下苟延残喘的失望和无可奈何。
于是,他们麻木了,从激情中退却,从新鲜中抽离;于是他们学会了安于现状,学会了怨天尤人,学会了得过且过,然后朝九晚五的垂垂暮老,直至鬓白苍苍。
人生如是,十之八九。
当人们眼中看不到奋发的隐忍,再看不到踌躇满志的昂扬,于是一切色彩变得单调,弥漫着倦怠和腐朽,黯然而嘶哑。
那生活又该如此?
《高兴》
我不敢恭维它算一部大片,因为它不具备大片的资本,画面、剪辑、音乐都不是一流的水准,甚至有“山寨”之嫌,但是我还是固执的把它定为一部好片,在我看来,能让人感动的影片都是好片。就是这样一部低调的影片,让我看到了一种另类的感动。
放下剧情和穿插于整个影片的歌舞不提,整个剧节成功品的营造了一个搞笑的氛围,经典的人物造型,出彩的台词对白,都可以让人感受到恰如片名的“高兴”。
然,在笑料之外,似乎又有着一种法人深省的悲哀。
刘高兴是故事的主人公,陕西小镇的一个农民,却一心要成为在西安城立足的市民,他捡破烂却发下宏愿要成为西安城的破烂王,就是这样一个简单而遥远的梦想,让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都是那样高兴着,人如其名,却让所有人费解。
其实刘高兴和阿Q有着某种程度的相似,都极具自我安慰的精神疗法,然而所不同的是刘高兴的精神疗法是积极向上的追求和目标,他有大志,有目标,有理想,哪怕他只是常人眼中最底层的角色。他要成为破烂王,他要开自己制造的飞机翱翔于西安城上空,他要带给五富城市的生活,他要让心爱的女人去读书,还有很多很多……
高兴每天都为着这些目标高兴的努力着,奋斗着,而这正是当代人处于安朽生活中所匮乏的。
但这也正是悲哀所在。
故事到最后高兴终于成功的制造了自己的飞机,成功的翱翔于西安城,可是生活呢?故事没有写。
但是我们可以想象,明天,或者明天的明天……
高兴还是要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的收破烂,或许命运有转机,也或许这就是一辈子。
有理想有大志有目标有追求,固然可贵,可是生活就是生活。
我佩服高兴的精神,却无法欣然他的生活。
这就是现实。
孟夷纯。
或许是田原的演绎太为出彩,亦或许是这个角色太为深刻,竟让我渐渐分不出吸引我的究竟是田原还是孟夷纯。
这个在城市中讨生存的按摩女,有着那样性感的外表却极为单纯的内心,终日混迹于风花雪月的场所,只是为了快一点赚钱好再去读书。
我并不太相信这类人的存在,但是田原的演绎却又让我感觉到这类人是真实存在的,那样的生活化。
她愿意和一个捡破烂的谈恋爱。
她说走过白色的墙,心里很舒服。
她说她想快一点攒够钱好再去读书。
她说她就是一个小姐。
……
“高兴”真正吸引我的不是刘高兴,而正是这个按摩小姐孟夷纯,或者说是田原。
当她第一次出现在暖春的阁楼上,她是一个风情万种的按摩小姐,一颦一笑撩人心魂。
当她接过高兴递过来的苹果,低头浅笑时,性感的外表下俨然是一个可爱的小女人。
当她想要报答高兴时,她是一个挣扎的可怜人,平静的一句“可我是个按摩小姐,我只能用手艺来报答你”之下是汹涌的泪水。
当她爬上高兴捡破烂的三轮车,眨着眼睛说带我一起去的时候,她是一个在恋爱中享受幸福的女人。
我不敢说孟夷纯真的“出淤泥而不染”,毕竟那样的风月场所谁也说不清楚。但田原却用自己的方式给了我这种“纯净”的感觉。
“高兴”始终是让人高兴得片子,而我得主题似乎也偏了。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一个破烂王和按摩女之间得爱情故事,一个社会下三流最底层人物得真实写照,一个为了理想在现实打拼得简单情节,却让我感动或者说心动了一回。
当我再次俯瞰霓虹灯下的山城,一样的车水马龙,一样的繁华似锦,但这个城市又有多少人如高兴般执着的生活。
我不知道,也不想去猜测结果,毕竟有些东西只能是艺术的升华,生活终究也只是生活。
不得不感叹贾平凹老先生得创作才华,让我看到了如此一个平民化的生活写照;当然,还有田原的孟夷纯,让我“心动”了一次。
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如高兴一样,可又有多少人如“高兴”般活着?
(个人言论,不代表任何立场)
6 ) 既山寨之,则乱炖之
未看《高兴》,先听了满耳朵的评论,——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好;有的说很搞笑,有的说很低俗,还有个小孩儿说悲喜交集;有人说它是喜剧,有人说它是闹剧,还有人说它是歌舞喜剧片很有百老汇和宝莱坞的范儿。真是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正好赶上那一阵子轮到我带娱乐新闻,想充耳不闻都不行。
我看电影,喜欢拿过一部片子就看,不管别人说什么。好电影烂电影,虽然有那么一个公共标准,但其实是相对的,三十多年上千部电影看下来,我更信任自己的感觉,哪怕它与大家的评价不同,哪怕它可能是错的。不是有那么句话么?——宁肯搞错,也要独立思考。
看完阿甘的这部《高兴》,我觉得它既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烂,甚至都不能严格地给它分类。它是一部电影,就像星爷在《喜剧之王》里那句著名的台词,——“我是一个演员”,就是这么个范儿。
其实,《高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山寨大荟萃,——故事把贾平凹的小说原著山寨了,歌舞把美国百老汇印度宝莱坞山寨了,刘高兴的飞机把波音空客山寨了,石热闹把真流氓山寨了,五富把西瓜太郎山寨了,等等等等。片中,一群收破烂的搞了一场山寨版慈善晚会;而这片子干脆把生活也山寨了;甚至孟夷纯连也按摩小姐也山寨了,——相公,我们卖技不卖身,所以,孟夷纯也就是“梦一纯”。
东北有“乱炖”,北京有“折箩”。拿吃食作比,《高兴》是川鲁粤淮扬都挨不上,往好里说,它是乱炖,往贬里说,它是一锅折箩。这《高兴》里边,有故事,有瞎掰,还有一点点梦想;有喜剧,有闹剧,还有一点点感情戏;有现实,有荒诞,还有一点点无厘头;有笑料,有热闹,还有一点点温情;有好听不好听的歌,有难看不难看的舞,还有一点点令人忍不住的恶心;有理想,有低俗,还有那么一点点道德。结尾处,刘高兴开着自己的山寨飞机飞翔在古城西安的上空,送已经死了的兄弟五富回老家,气流颠簸之中飞机翻了个儿,结果五富突然活了,则彻底是为了“皆大欢喜”硬生生贴上去的“光明的尾巴”。
至此,山寨的不管不顾,乱炖的不讲章法,折箩的一勺烩,全齐了。这好吗?答案肯定是茄子萝卜,各有各的喜好,各有各的说法。但在我看来,作为贺岁档的电影,这其实就是一个“乐呵乐呵得了”的事儿,你笑了你高兴了甚至你有一点点感动了,这就齐了,——即便你大义凛然一脸正气高深莫测抵制低俗而且还真生气了,这也没啥,不就是一电影吗?较的哪门子真儿?大过年的,看一场农民工兄弟的“梦想剧场”,总比板着脸看央视那相声不乐小品不逗的春晚强吧?人家小说原作者老贾都叫了好儿,干嘛还替人家老贾原来那悲剧打抱不平?这不咸吃萝卜淡操心呢吗?
其实,《高兴》挺挑战某些观众或传统或高雅或正经的欣赏习惯的,——这是一部很不同的电影,因为它是如此不同,所以,《高兴》本身也就成了茄子萝卜,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对于这样一部电影来说,可能真的不能按照一般的套路去评价它。
我倒觉得,《高兴》能够顺利公映本身,就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的现实语境里,尤其是在一片“抵制互联网低俗之风”的荡荡春风里。而且,说实话,《高兴》把我看高兴了,一来觉得中国终于有了一部这样的电影,二来觉得中国终于有人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了,而这,对中国电影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
至于《高兴》这部电影,我觉得它实在不能标签成一部喜剧,而应该是一部隐藏在喜剧外表下的悲剧,一部关于艰难的生存的悲剧,一部关于轻贱的底层人们的悲剧,一部可以让我们含泪微笑的悲剧,——尤其是在刘高兴搭载着五富“尸体”的飞机上天,山寨版《欢乐颂》的歌声响起的时候,那些高唱《欢乐颂》的小人物的眼神凝重而明亮,你会知道他们虽然挣扎在底层,但心中却满含着对生活对未来的渴望。
至此,我也突然明白了为什么貌似低俗的《高兴》能在影片审查程序中过关斩将,因为它其实在表达一种“和谐”,虽然它披着“山寨”的外衣,——毕竟《欢乐颂》是这么唱的:“欢乐女神,圣洁美丽,灿烂光芒照大地!我们心中充满热情,来到你的圣殿里!你的力量,能使人们消除一切分歧;在你光辉照耀下面,人们团结成兄弟!”
谢谢徐导
我一点都不高兴
没感觉、不过瘾、就像冯巩的那些片子一样的窝囊。
失望
乱笑·乱唱·乱跳·乱说·乱死·乱生 乱讲故事···还是去看小说吧······(除非你想看西安)
有点乱不过挺好看
女主角还不错啦~~张达明居然都学说了陕西话说得那叫一个orz。。。
演的够烂,故事还成
我觉得至少挺温暖的,郭涛很可爱。我不觉得它是烂片。
打鸡蛋哟 亲
x
中国草根CULT
果然山寨
加一颗星鼓励吧。
哦,这能掰啊。
老陕这回扎势了
田原就是给文艺青年YY的。这话可能说得过了点,但戏里田原的表现力与其他老演员相比确实逊色得多。田原的嘴唇和说话的调调让我想起了舒淇,可是她和舒淇没得比,只能说是东施效颦,而她塑造的孟夷纯很空洞,有故意出淤泥而不染的嫌疑。只能说每个人都要找准自己的路线,走对了起码自己爽,走错了包括自己都觉得浑身不对,但是偏偏很多人都想要尝试不同。田原是个很有灵性天赋的艺人,除了演戏其他方面确实不错,面面俱到难,综合素质高的人更少。演员的表演不应该用年龄和作品的多少去衡量的。表演中更重要的是态度和感知力。
几段rap配得很精彩,草地里信天游最棒。很令人惊喜的尝试。
2.22
超现实主义的小人物的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