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

剧情片大陆2019

主演:吴超宋佳伦

导演:陆小雅

剧照

难以置信 剧照 NO.1 难以置信 剧照 NO.2 难以置信 剧照 NO.3 难以置信 剧照 NO.4 难以置信 剧照 NO.5 难以置信 剧照 NO.6 难以置信 剧照 NO.13 难以置信 剧照 NO.14 难以置信 剧照 NO.15 难以置信 剧照 NO.16 难以置信 剧照 NO.17 难以置信 剧照 NO.18 难以置信 剧照 NO.19 难以置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5:25

详细剧情

正值高考前的小东原本有一个完美的家庭,命运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小东的生活发生了巨变。父亲意外离世,小东十分悲痛;母亲的选择,让他困惑,迷茫;好友小曼和幺儿的人生境遇让他难以置信... ...生活竟如此复杂!这一切似乎与自己有关联,他必须面对,他在和命运抗争!同时,他还发现自己的家庭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他执着地去寻觅真相... ..

长篇影评

1 ) 无法反抗,就去享受?这是对强奸最大的误解

(作者: 重力泉零号土著、7百万、陆小鸟、Salander )

我们其实在9月13日放出当天就刷完了《难以置信》,但没有像往常一样当天写文推荐,因为觉得它太好看也太重要,所以花了更久的时间准备。

你可能看过许多关于本剧的文章,我们依然相信这篇会是最丰富的。内容除了剧集推介外,还有当事人女孩的录音,真实案件的关键信息,普利策原文作者与案件受害者们的观剧感受——没错,她们都非常认可这部剧。

Netflix8集限定剧《Unbelievable难以置信》,根据普利策获奖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改编,讲述了18岁女孩报警称自己被性侵,因多次证词细节不一致而被警方质疑撒谎,进而牵扯出来的一系列故事。

本剧IMDB评分8.6,豆瓣9.3。导演之一是执导过HBO神剧《六尺之下》、著名LGBT剧《拉字至上》的Lisa Cholodenko。警察Grace的扮演者Tony Chollette去年在恐怖片《遗传厄运》中扮演神经质母亲,也是《第六感》等诸多惊悚片的女主。警察Karen的扮演者Merritt Wever在《傲骨贤妻》《行尸走肉》等经典剧集都有出色的表现。

1

被性侵,却没人相信

在进入这部剧之前,请先听一下事件真实录音:

点击听:受害者Marie原型口述被性侵经历

一个女孩被性侵后会遭遇什么?《unbelievable》事无巨细地呈现了一切——

本剧第一集以独自居住在Lynnwood镇的18岁少女Marie的视角展开,她报案说自己被强奸,对方的是一个成熟理智的强奸犯:深夜潜入自己家,戴着面具只露出眼睛,用刀威胁自己面对枕头趴在床上,然后把自己的双手绑在身后,进行了长达几个小时的性侵,期间拍摄了多张照片。 结束后对方带走了Marie的床单和被罩,不留任何痕迹。

警察到来后,依据流程,Marie对不同人反复描述了被性侵的经历,六次。

履行完义务的Marie被安排到一个新的住所,养母前来探望,看到Marie轻松自在地布置新家,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她怎么表现得好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这份疑虑很快被共享到了警官那里,另一位养母还补充说她“缺少关爱,喜欢引人注意”。

于是警官拨通Marie的电话。 “Am I in trouble?”接到电话的Marie几乎条件反射地问道。

所以这次质询,警官略微有了一点目的性,对Marie复述案情中自相矛盾的地方更加注意了起来。 等Marie被问得哑口无言时,他非常礼貌地问了一句:你是说谎了吗?

按照警官的经验,但凡问出“Am I in trouble”的人,一般都有问题。

但他不知道的是,作为一个游走在不同养母家庭的女孩,Marie从小到大遇到过太多Trouble,生活早已告诉她,面对挫折别想Fight back,能少麻烦就少麻烦,熬过去就好了。

所以,无力解释的Marie选择了看起来最省事的回答:

“是的,我说了谎。”

她以为承认说谎后可以尽快回家,但这注定会导致更大的麻烦—— 电话被网民打爆,曾经的同情变成唾弃,她失去了身边所有人的信任,生活变得极其艰难。

于是她反悔了,想要撤销证词,愿意接受测谎仪的检验。 不再信任她的警官早已准备好了对策:

如果测谎不通过,你将会因为报假警而定罪,并失去一切。

Marie是否再次退缩?换你的话会如何选择?你可以暂停文章,看完剧集再回来。

2

强奸案的优先级

无论中国还是美国,相比谋杀案,强奸案的调查优先级并不高,投入的力量相对要少。

喜欢《犯罪心理》的剧迷应该知道,美国国家暴力犯罪分析中心(NCAVC)旗下有5个行为分析小组,分别负责反恐、网络犯罪、儿童伤害案、成人伤害案(暴力犯罪缉捕计划,ViCAP)和科研分析。

其中ViCAP项目中涉及的暴力犯罪包括谋杀、绑架、性侵等,警察可以上传案件细节并与全国警察共享,不过不是强制的。

但问题在于,在ViCAP数据库里,自主上传谋杀、绑架的数据较多,性侵的数据则很少:

2013年,警方一共上传了包括性侵在内的240个案件,而当年FBI记录在案的性侵案件有79770件,占比0.3%;上传谋杀案件232件,FBI记录在案的谋杀案有14196件,占比1.6%。

然而现实是,1/4到2/3的强奸犯是累犯,只有1%的杀人犯是连环杀手。

也就是说,连环强奸犯(Serial Rapist)的比例要远大于连环杀人犯(Serial Killer),但警方对前者掌握的信息并没有后者多。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是因为谋杀的研究更早,美国成立专门的部门研究连环杀人案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大卫·芬奇与Netflix合作的剧集《心灵猎人》讲的就是这个故事。

另一方面,性侵案的受害者往往是女性,性与性别话题属于偏隐私的领域,牵涉的方面过多,这里暂不展开。我们先走入第二条线:调查性侵的女警官(美国仅有12%的警察是女性)。

女警官Karen(上图左)在接手另一桩入室性侵的案子后,偶然间得知隔壁镇也发生了类似的案件,于是找到隔壁镇的探员前辈Grace(下图右)一起调查。

二人共享信息并找到更多相似案件,总算有了初步线索——

1. 嫌犯的身高、眼睛颜色、鞋的型号

2. 监控里,案发当天在受害人家附近频繁出现的车辆3. 现场收集到的少量DNA

接下来的剧情希望你亲眼去看,虽然这不是悬疑片,我们认为它的精彩程度远超类型片。因为事实已经足够戏剧,本剧的节奏实在太棒,台词句句戳心令人截图,只看剧透实在可惜。

总之,两位女警官几年来无数奔波,最终利用DNA技术、Y—STR检验技术,警方排除了多位嫌疑人,最终锁定了罪犯。

女警官Karen在罪犯家里搜到了嫌犯在强奸时给每个受害者拍的照片,其中4位受害者的她都认得(罪犯共作案6次,其中1次未遂),除了一个新面孔——就是那个“说谎的Marie”:

因为Marie没有勇气说“我没有说谎”,她上报的案子被撤下,导致两位女警官在调查中并不知道她的存在。

嫌犯家中的最后镜头是这本《强奸鉴证指导》,本是用于训练警察抓强奸犯的,却被罪犯用来学习。

不要低估人性的阴暗面,我们制造的惩恶武器,有可能成为坏人作恶的工具。

3

类型化与艺术化的“真实”

如前文所说,本片改编自普利策获奖作品,原著我们有看,非常还原。 不过,即使是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甚至纪录片),也离不开导演和剪辑师的艺术加工,或多或少被植入了观点与情感。 性侵题材的作品往往背负了超越影片本身的对于社会价值的诉求,或隐或显地包含控诉与批判的力度。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实现了荧幕与现实的通感,思想上受到震撼,同时得到生动的共情。

当然,现在的观众已经没那么容易因为贩卖情感而自我感动,懂得警惕题材取胜的陷阱。所以“怎样讲好故事”比起“表达什么观点”显得更为重要。

《Unbelievable》在第一集就凸显出了这方面的优点:

不是平铺直叙地讲故事,而是用相当独特的镜头与剪辑手法,对现实进行高度类型化与艺术化的处理。

回忆罪犯样貌时,带着面罩的罪犯只露出两只眼窝深陷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屏幕,说着威胁的话语,不断逼近,紧紧压迫观众的视线与神经。

回忆性侵过程时,精确复刻了女孩从眼罩之下努力向外窥探的视野:画面上半屏是一片黑暗,下半屏阴暗模糊,在床单、衣物、肉体、罪犯身影以及看不清的不明物体间切换,画面凌乱、抖动、割裂,压迫感与绝望扑面而来。

像这样全知与限制视角的转换在第一集多次出现,观众的体验随之切换,时而代入、时而抽离。

限制视角赋予的强烈临场感,让观众得以最大程度地代入角色,并和角色共享相同的信息量,在视觉与听觉的同步刺激下,自动在脑内勾勒女孩的所思所感,“经历”被性侵的过程,生发更真切的同理心。

女孩一天就被问到多次性侵细节。当痛苦回忆不断被强制性唤醒时,画面在现实与回忆中快速剪切,女孩的心理防线也不断被击破。

体检过程中,面部一瞬间潮红,布满密密麻麻的红点,紧张害怕之下的应激展露无遗。

这里要格外称赞23岁演员Kaitlyn Dever不俗的演技,将一个18岁女孩遭受侵害后的心理与情感变化,处理得细致入微,生动而又克制。

女孩接受体检时,穿插了一段近0.5秒一帧的针头大特写快剪画面,营造了梦之安魂曲般的不安与压抑感,女孩的焦虑被肉眼可见地不断放大。

大量近景与特写的快切镜头与固定镜头交叉行进,转接时空,渲染情绪,加快叙事节奏的同时,推动着故事朝着压抑、沉闷的基调逼近。

4

请停止,对受害者的“想当然”

性侵题材作品的核心诉求是直面司法体制、社会观念以及罪案本身来反映问题、表达观点。

角色大多依附罪案而存在,他们是牵扯出后续故事的引线,当案件浮出水面后,警方介入调查、媒体跟踪报道、社会舆论四起,受害人则隐身于罪案的沉重阴影之下。

这类受害者往往被塑造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脸谱化严重,成为一群被冠有共同标签的“受害者之一”,从一个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抽象化为一个符号。

而这个符号,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受害者的想象的浓缩,是一种主观心理画像。

在本剧中,无论是养母的怀疑,还是警察的判断,无疑都是对这种想象的最好诠释。

这种想象,究竟来源于经验(养母年轻时被性侵,警察的多年办案经验),来源于某种道德尺标,还是来源于社会偏见?

在我看来,答案便是Marie打破了他们想象中的受害者固有形象:她应该焦虑、抑郁、崩溃;应该歇斯底里,以泪洗面。

否则,她就“不正常”。

事实上,我们不应该认为受害者一定会歇斯底里或是冷静。真实的创伤后心理比想象要复杂得多,受到原生家庭、成长和教育环境的极大影响,不是几个标签就可以简单概括。

每个人遭受创伤后会表现出不同的应激反应,都是需要被理解被包容的正常反应。所以,我们不能依靠受害者单一的日常行为模式来推测他们的内在心理。

我们可以从本剧的原作——普利策获奖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中追溯角色性格的形成原因。作品交代了Marie原型的成长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角色的行为动机——

她只见过生父一面,被生母遗弃,寄宿过11个家庭,吃过狗粮,遭受过性虐待……

她太习惯独自承担,所以在遭受性侵后,不愿发泄,不愿倾诉,而是独自消化一切。遭受质疑后,信任再次被打破,她的防御机制再次启动。

于是,悲剧之后的治愈并未及时出现,出现的只有突如其来的二次创伤。对Marie来说,则是长达两年多的忍气吞声低头做人。

除了Marie,剧中还有另外两位受害者被重点描写。其中一位法庭上对罪犯的质问无法不让人动容——

“我到底做了什么,让你来选择的我?有人说固定习惯会让人容易被坏人盯上,所以我不再做任何可以称为习惯的事,我不再给草坪浇水了,不再在窗边阅读了,这让我的生活范围变得很小。我想,如果我知道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这一切就不曾发生,也许我的生活依旧平静。”

正如批评家所言:

这是一部永远不会忽略受害者的作品。

《Unbelievable》始终聚焦于受害人本身,从性侵、报案、遭受质疑、说谎,到夺回真相、捍卫权利,Marie的意志始终以主体地位贯穿始终,可以看到完整的心理图式变动。

观众也在不知不觉间深化共情的层次。最初,单纯被事件触动,同情、愤慨。而当目睹Marie生活、工作、友情全方位的失落后,隔岸的观测者,已在不知不觉中贴近她的身边。

这就是《Unbelievable》打动我的地方:塑造了包括Marie在内的不同受害者形象,她们都是受害者,但不只是受害者。故事讲述的不只是性侵案件,而是她们自己的故事。

5

对女性的规训

负责办案的FBI探员敏锐、平易近人,却在女警官Grace提出“嫌犯可能是警察”的猜测时不以为意,认为《犯罪现场调查CSI》把一代民众变成了犯罪现场专家,罪犯越来越了解如何清理证据。

女警官Grace的理由在于:

1. 警察殴打伴侣的概率比普通人高两到四倍,而对女性的暴力前科是性侵的最大预测证据;

2. 嫌疑人对警方的调查程序有超越CSI的了解。

现实是,警察行业中的性别歧视依然存在。没人在意针对女性暴力的数据:40%的警察有家暴行为,“但他们还待着警徽和枪到处走”。

如果强奸案中男性受害者的比率和女性受害者趋同,探员还会如此不以为意吗?为什么他们(对强奸案)不愤怒?可能只有当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时,人们才会真正担忧。

在性骚扰、性侵事件后,网络总会出现“女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音,“教导”女性穿着不要太暴露、要提高安全意识、减少夜生活、私生活要更检点……

然而,这并不能让下一个受害者免受伤害,正如警察Grace所说:只有那些本已经很小心的人才会看到这些告诫:

否则,庭上那位老太太也就不会如此困惑罪犯为什么会找上自己。

我们再看看《心灵猎人》里主角与罪犯的对话——

“为什么是她?”
“没有为什么,就是随机。”

正如我们不该去主观臆测受害者心理一样,我们同样也不应用这种错误的归因来揣测犯罪动机:因为穿的少+长得漂亮,所以被性侵,这种思维逻辑尤其可笑。

(此前曾爆出过一则老头被一个年轻女性性侵的新闻,老头声泪俱下,而好事网友却把它当作洋葱新闻和茶余饭后的边角料,不就是陷入了这种观念的谬误吗?)

那些谓的“反思”与“教导”,实际是将性侵的焦点从罪犯转移到了受害者。一些有心人进而将其转化为一种怀疑与责难,言外之意是:受害者自身“也有问题”,没有提高安全防备意识,给坏人“可乘之机”。

从根本上说,这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规训——

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将现代社会的权力运行方式命名为规训。大众在潜移默化中被某种思想、观念、文化、话语“洗脑”,自觉去维护,主动去遵循。

不需要权力的施力者在场,受力者仍然可以感受权力的存在,仍然禁锢其中。

这种规训没有阶层区分,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孔,大众主动成为这种“规则”的监视者与执行者。(这大概就是权力的可怕之处。)

以规训导致的偏见为基础,进而是错误的逻辑归因:用结果倒推原因。

外在条件、穿着打扮、谈吐举止、两性关系、私生活……人们不会因为这些因素而联想到性侵,但性侵一旦发生,他们就会不自觉往这些方面找原因。

(这种莫名其妙的归因逻辑像极了我们熟悉的教育:从小被教导顶撞老师的小孩不会有好前途,而一旦一个人成功了,小时候顶撞老师就被定义为敢于挑战权威。)

就连一些受害者自身也会滋生出一种强大的自我怀疑与自我批评——Why me?是不是我有什么问题,做错了什么,才会被坏人盯上? 此前的一则地铁宣传标语曾对这种规训作出抗议:“我可以骚,但是你不能扰。”

穿什么衣服,去什么场合,和谁来往,是个人的自由,不是犯罪的借口。

你甚至会在网上看到这样的“劝告”:如果遭遇强奸,千万不要反抗,要尽量配合与满足对方,以免遭受暴力。

还有人“天真地”在知乎提问:强奸只是被强行发生了性行为,为什么大多数女性对于强奸如此恐惧? 他们认为,性侵是强行发生性关系,是心灵层面的创伤,和暴力是两码事。

(前段时间微博上流出的一段监控视频里,一个男性粗暴地拽过一个女性的头发,把她从地上拖走。很多网友震惊了,性侵居然是这么回事?)

我们要明白,性侵本身就是暴力。一般都是先把对方打到不敢反抗,然后再性侵。

所以,“生活就像强暴,与其反抗,不如去享受。”——这是对性侵的最大误解。

原作与受害者的补充说明

1. 本剧故事原型是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奖「解释性报道奖」获奖作品《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

点击阅读:《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的英文原文

2. Marie所在的Lynnwood镇人口为34000人,只有79名警察,强奸案件数量不多,所以没有专门的部门。

3. 美国许多州禁止警察使用测谎仪。对受过创伤的人来说测谎仪并不可靠,还会破坏受害者对执法部门的信任。

4. Marie扮演者凯特琳·德弗与国会议员交谈,并帮助宣传“黛比·史密斯法案”(Debbie Smith Act),即向联邦政府提供资金,分析过往案件中积压的DNA证据。

《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奸事件》的作者Ken Armstrong第一时间刷完本剧,并在Twitter上讲述了他和Marie的原型对于本剧的看法(公众号【英美剧漫游指南】 译)

两个星期前,Marie打电话给我。她告诉我她刚看完这部剧。她说她的确哭了,但很高兴自己看了这部剧。她觉得这部剧真的很棒。 每个细节都很精确。第一集中,Marie在报案后去医院检查。在这个场景中,我们了解到医生采集了多少棉签,以及它们的来源,之后Marie被告知她可能会考虑自杀(注:医生随后给了她防自杀联系方式)。
知道这个故事会被改编成电视剧,我们就有了担忧。记者想要保护他们创作的故事,我们希望故事里的教训能够得到贯彻;记者想要保护(故事里的)人们,我们希望他们听起来是真的。
我们很幸运:《难以置信》的演员和工作人员也保护了这个故事。
对Marie来说,在距离她被袭击地点1300英里的科罗拉多,她看着警官们的工作,加深了她第一次了解到他们时的感觉:“我觉得他们是我的守护天使,在保护着我。”

5. Marie现在已经结婚了,过得很幸福。两位女警察在职业上都有上升,她们分别叫Stacy Galbraith和Edna Hendershot。

END

References: 1. An Unbelievable Story of Rape,//www.propublica.org/article/false-rape-accusations-an-unbelievable-story2. Debbie Smith Act,//en.wikipedia.org/wiki/Debbie_Smith_Act3.Why Can't the FBI Identify Serial Rapists?//www.theatlantic.com/politics/archive/2015/07/vicap-fbi-database/399986/

2 ) 为什么他们不会感到愤怒

哎没忍住一口气看完了,太好看了,中间有一段特别感同身受。在复盘的时候,一个女警提出得查一下警察体系,另一个男警表示普通老百姓也能从csi这类电视剧中获得这些信息。之后他们俩争执了一下女警气得离开了。后来她跟另一个女警说:为什么他们没有愤怒。

这句话太感同身受了。每次看到新闻里哪个离奇的事件发生时,我经常会问我男友,为什么你们同胞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情,你们从来不觉得愤怒和耻辱。

男性大概从来无法感同身受女性活在这个社会上,时刻需要害怕遭遇到来自身边任何一个男性的暴力,而男性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担心,他们对自己同胞里面有那么多牲畜人渣,做出那么多那么多穷凶恶极无法想象的行为的人,好像从来不觉得愤怒,他们只是简单把他们看作罪犯,然后完全置身事外。他们不会思考为什么自己同胞会变成这样,如果时机成熟自己有没有可能也跟他一样。

无论是偷盗,抢劫,殴打,强奸,杀人,家暴,几乎每一件都来自你们男性,甚至有些词汇,如果没有你们男性都不会存在。可是男人们活得那么理所当然,从来不反思为什么他们的同胞会做出那么多坏事。

电影里那个女孩本来活得那么自信,经历过这些后变得灰头土脸再也不打扮。还有老奶奶经历过这个后,不知道到底是什么让罪犯注意到她选择了她,从此不敢再做任何一个之前习惯做的事,把自己的生活活得越来越狭窄。有一个反抗成功但是从楼上摔下去造成重度受伤的女的,从此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失去了工作钱朋友,甚至产生了暴力的念头。这些女的整个人生都被改变了。而对连环强奸犯而言,他们不过是几十个犯罪的晚上中的几个…这样的男性最终也不过就是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而其他日常生活中只做了一次就被抓到的,甚至可以关个几年放出来继续行凶。还有很多甚至可能根本不会被抓。

虽然罪犯只是上亿人口中很少的一部分,可是几乎压倒性概率是男性这件事为什么从来不会是例外。

3 ) 没有人能真的共情,除了女性自己

推荐所有关心自己处境的女性,所有试图关心女性处境但依然不甚理解,或并不真的在意女性处境只是关心她们为什么要搞女权、或者疑惑她们为什么要搞女权,这社会她们女的权力很恰当过得很好啊的男性,去看美剧《难以置信(Unbelievable)》。

这是一部从女性遭受性犯罪切入,现实地展露女性在工作、社会评价、陌生人待遇等等方面只有她们自己感受得到的不公处境,以及仅在女性之间真正的共情——这是为什么执法体系、权力阶层必须有足够比例女性工作者的存在,才能真正解决两性平等问题,而不能指望男性们真正的共情、理解。

我向我一位中年男性朋友谈起我作为一名女性主义者,对方马上打断我,希望我能跟他解释一下,为什么需要做女权运动,你们在社会上是有感受到哪些不公呢?我明白他是真的不知道,所以想要了解。我跟他从数据解释,一段时期内,湖北省婴儿出生的性别比中,男性多出一截,在样本足够大到几千万的自然概率下这个比例应该非常接近1:1。那没有出生的几百万女婴为什么没有出生呢?她们在出生前就被人工选择掉了。

男性友人继续说,这我了解了,但我依然完全共情不上来,你能不能举一个更生活化,更身边人的例子。我说越大越开放的城市相对更公平一点,不公的情况在小城市在相对封闭的区域会更加严重。于是我开始跟他说,他的朋友我,生活在一线城市,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都还不错的25岁独立单身职业女性,我爸妈算相对讲理开放的父母。但前几天被我父母的朋友介绍了一个学历、收入、外型都不如我,但同样生活在北京的有户口公务员作为相亲对象。我妈跟我解释不好拒绝人家,让我通过了对方的微信,但我完全没有去见对方的欲望,于是我把我的想法和打算如实反映给我妈。我妈在一番对话中,说出来我们只是觉得你到了年龄了,过了这几年黄金期以后就不好找了,我和你爸也会受到周围亲戚朋友同事议论说闲话,你听不到可是我们能听到。我当时脑子嗡地一下就炸了,完全不想再进行下去任何对话。什么叫“黄金期”,像对一个赶着好价钱待售的商品的描述。他说,我理解一点了,同样处境的男性可能更少遭遇这样的对话和压力。

我还有一位更年轻的男性朋友,他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我们女性可以争取的同盟。但他说过不止一次,他深知自己其实并不能真的做到共情,因为他不是一名女性。我以前想得不是很清楚为什么他这样的男性也不能做到。看到《难以置信》,以及同时伴随的思考,我觉得我明白了。

——————以下可能有轻微剧透,但这部剧本身悬疑性很低———— 这部剧我是一口气看完的,中间断断续续充斥着难受想哭和为她们骄傲想哭的情绪。

关于女性的互助与共情。一条线关于另一个辖区的两位女警探。区别于那些处理强奸案的男性执法调查者,她们都具有深刻的共情能力,近乎完美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她们为了可能的连环入室强奸案并案合作,投入够多的情感和时间精力。她们在黑暗里摸索,面对着一条条走不通的路。面对可能存在的警局体系内男性嫌疑人,得不到任何帮助。甚至一旦说出她们的合理猜测,很可能面临就是男性占绝大多数的执法体系内集体对两个女警探的敌意和设阻,没有人像所说的那样真的理解,除了女性自己。她们对受害者的保护和共情,她们一对女性搭档之间的守望相助。年长的女警探作为稍年轻警探的职业偶像,悄悄让出更多功劳给后者,这一处我真实狂飙泪。

关于女性的处境,另一条线是主要受害人未满18岁少女玛丽的遭遇,因为她养母眼中她不得体的行为,执法体系认定她撒谎,她被威胁承认撒谎,后又被指控报假警,她被法律制度迫使认罪缴纳罚款五百元,那五百元她不得不开口去向关系糟糕的养母借。她失去了少得可怜的可以相信的亲人朋友,遭受陌生人短信暴力、失去了工作、失去了住所和社会福利、失去了自由……

看得最难受的是,全剧八集两条线,一条讲2008年玛丽在案发之后一步步更糟糕的经历。另一条线讲2011年两位女警探查案。这表示,在真相来之前,玛丽遭受众叛亲离地狱般过了三年。

真相大白之后,当年那位犯错的男警探给了她一封市政的信,少女走到灰暗的工作角落打开信封,一张五百美元的支票飘落在地上,那是当初警察起诉他报假警,她不得不认罪时,必须上交的罚金。少女拾起地上的五百美元,那张支票令我感到仿若林昭被要求缴纳的五分钱的子弹费。

玛丽直到白天依然盯着市政府退给她的那五百元。三年前,在玛丽做心理咨询时,那位女性心理咨询师问她,你从这些坏的遭遇中吸取到什么经验教训,因为人生这么长,你以后必然依旧会遭遇到这种不被公平对待的坏事。三年后这一次,玛丽走进律师的办公室,她要起诉一切,首先从政府开始。

4 ) 剧评|美剧都“难以置信”了,某们还在要求女性是“完美受害者”

因毒sir的微博推荐,前天晚上熬夜一口气刷完了8集美剧《难以置信》。看完特别激动,想将毒舌电影的微博推荐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却不知又碰到什么禁忌,并不能分享成功。但特别想说些什么,尤其是想为曾经遭遇过侵犯的女性说些什么,带给她们一些力量,让她们知道,这世界并不全是冷漠。

《难以置信》是一个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区别于以往的男性为主,女性只是当花瓶的剧,也区别于大女主玛丽苏的剧,这是一部真真实实,实实在在为女性发声的电视剧。

故事的一开头,讲一个还未成年的姑娘玛丽半夜受到性侵害,她报警以后,警察要她一遍遍地复述被侵害的过程、询问细节,进行身体上的体检、拍照,却没有人给她一些心理上的安慰,机械式、漫长时间的警情处理让她感觉很累。重复的一遍又一遍的盘问让她焦躁,并出现前后回答不一的问题,从而被养母、被警察怀疑她报假案。

《难以置信》里在讲玛丽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点:玛丽并没有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她母亲滥交,她父亲不知道是哪个混蛋,她小时候被喂狗食,被虐待,被母亲的混蛋男友们以及自己寄养家庭的混蛋养父们想要侵害,她吃过很多的苦,从而也使她变得敏感、急躁、卑微,甚至她想要变得“混蛋”一点、“出格”一点,她以为这样别人就会觉得她不好惹而不敢惹。

可是事实相反的事,人们同情她的遭遇,同时对她的行为又表现出一种怀疑、甚至有些厌恶的态度。其实这也没错,站在一个正常人的角度,我们也会对一个不幸福家庭出来的孩子报以同情的同时又怀疑TA性格方面是否有偏执;我们也会教育自己的小孩不要和家庭背景复杂,或者是父母缺失,没有人管教的孩子玩耍。就如剧中的玛丽,因此而在遭受侵害时不被大家相信。引申到其他方面,如果一个女生穿着暴露,或者工作比较特殊,当她受到侵害时大家就会以她不是“完美受害人”为借口再次对她造成伤害。

剧中的这个点,也是值得让我们反思的。当一个问题出来时,我们是否能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而不是因为此人的家庭背景、生活背景而在没有任何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就对TA打上“不相信”的符号。

该剧还有一个十分特别的点是:强奸犯在选择施暴对象方面不挑年龄、不挑身材、不挑长相,完全是随机性的选择独居的女性。由此表示任何女性都有可能被当做猎物,不管你是否漂亮、是否有钱、是否羞涩,在心理变态的犯罪者眼中,他们是无目标性的施暴。剧中,第一个被侵害者是位尚未成年边工边读的瘦小女生,第二个被侵害者是位很有礼貌笑容很甜的胖姑娘,第三个被侵害是已经年届六旬的黑人妇女。其中还穿插讲了一些其他受害者的故事,同样是年纪已大满头银白的丰腴老妇,以及抵死不从跳楼抗争而摔断腿的女生。但无一例外的是,不论受害者什么职业、什么长相、什么年龄,这事件的发生都改变了她们本来正常的生活轨迹,甚至是影响了他们的交际、工作、爱情、友情,给她们带来很难抚平的创伤。

看剧的同时,我的关注点也侧重于对受害者身材相貌的思考。因为在国内太多的新闻中、太多的评论中出现不太让人舒服的言论。如果受害者因为深夜独行、因为穿着暴露而受到侵犯,有一些人会谴责你为什么深夜还在外面,是不是从事不正当行业?会谴责你为什么要穿着暴露,这不是勾引别人犯罪吗?或如果受害者相貌一般,身材一般,甚或者年龄较长,那么有一些人会评论受害者长成这样也有人来侵犯,那被侵犯对于受害者而言可真是赚到了。

而且,无论受害者在发生侵害时、在事后怎么处理,都会被人诟病,被二次羞辱、嘲讽。如果受害者在别人对她伸出咸猪手时拍照留证,有人会责怪她当时为什么不是大声制止或是一巴掌抽过去,而是还要默默忍受只想着拍照留证据(参照河南某女生坐大巴被旁座男人摸的新闻);如果受害者在被别人侵犯时不敢反抗仅是在事后报警,也会被人骂为什么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不求助而是默认被侵犯,脑子里是进屎了吗(参照某女生和男朋友一起去按摩,按摩师隔着帘子对她侵犯的新闻)?舆论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谴责受害者不是“完美受害者”,在责怪受害者当时什么不能脑子灵光一点,做出最最明智的反击,甚至是不问是非对错直接对受害者进行一些语言上低级的侮辱。而那些对受害者的侮辱、谴责,无疑是对她们构成了二次伤害,甚至可能是比当初被侵犯更深的伤害。

并不是每一个人,在面对侵犯、面对罪犯时能做出最明智、最有效的反击。很多的人之前从来没遇到这种事件,在事件突发时很容易手足无措十分恐慌害怕而做不出有效反击,再者,我们以往的教育里也并没有教会我们在面对侵犯时如果快、准、狠做出决断,在突然而来的侵犯面前,大多数人脑子一片空白,不知如何反击,或者不敢反击,从而让对方得惩。而当她反应过来,报警求助,向大家求助时,并不是想要得到别人对她的指责与教训,她在心理和生理遭到创伤的情况下,希望得到的是安慰、帮助,以及早日抓到犯罪嫌疑人,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

就像《难以置信》剧中那位被侵犯的黑人老妇,她因为害怕,不敢去看对方,在事后的回忆里也选择性地遗忘,只有声音的回忆,完完全全没有对犯罪嫌疑人相貌身高体形等图片特征的回忆。同为女性的警察,面对她的受害人时就能温柔好多,只要受害者不想讲、不想回忆,就不会去强迫她回答。而第一位受害者玛丽就并没有那么幸运,她面对的是比较冷漠机械的男警察,她要一遍一遍地为不同的警察重复她被侵害的细节,如何插入?插到哪里?用手指还是用什么?等等,还因为她的回忆有偏差,被大家怀疑说谎。她所承受的,不仅是那一些身体上的伤害,警察、辅导老师、养父母、朋友都带给了她伤害。也许处在一个正常的思维,那些人对玛丽的行为表现所做出的反应并没有太大过错,但若是他们再多点设身处地为她考虑的关心、多点细心,而并不是说教式的、自以为是的我都是为你好,是否就能尽量地避免对她造成的一次又一次伤害?

我也曾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刚成年时在表哥表嫂家借住过一段时间,有时候会帮他们做些事情。当时,他们开的牛奶店聘请的一位员工,是有老婆有孩子的人,某次表嫂让我帮忙去冷库里拿牛奶,那个员工在冷库等着。我去拿牛奶的时候那人对我上下其手,且脱了裤子,当时我哭着挣脱跑了出去,站在外面哭了好久,没拿到牛奶就回去了。回去后,面对表嫂的责问,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她,但因为羞耻又不敢十分详细地说明白,只说我进去的时候那男的脱了裤子。结果换来的却是一顿训斥,表嫂责怪我没礼貌,说也许他不舒服脱了裤子查看呢,怪我进去之前为什么不敲敲门。后来也就忍住不想再辩解,此事便被我受到一顿训斥而不了了之。

后来在工作后,还遇到过当场发现小偷偷自己手机的事,除了抢回手机以外,却紧张到不敢大声斥责他、不敢抓住他,任凭他从我面前从容地走掉。也遇到过坐公交时被他人顶下身,虽然觉得十分尴尬不舒服,但怕是误会了别人,心理上却在为那变态开脱,不敢转过身去打他一个耳光,只能自己慢慢慢慢挪到他够不到的地方。

在我老家,有一个远房亲戚,也是我的邻居,他家的大女儿和我年龄相仿,叫桃桃。我和桃桃算是一起长大的,不好好读书的我们后来还一起去学了计算机,虽然她讲起话来好似比我笨一点,但她的脑子当时绝对是正常的。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经常一起玩,还蛮亲密的。后来,我就去外地了,两三年才回家一次。某次回家,听说她有点不正常了,在广场上拿刀闹着要自杀都惊动了警察,邻居们说她是被谁给甩失恋了所以这样。后来又回家,听人说她精神更异常了,也才30岁出头,头发都白了,经常一个人自说自话自言自语,嘴里嘟囔着说我都来事(月经)了你还不放过我这样的话,大家又猜测,她可能是哪个男的给糟蹋了(甚或是强暴了)又不负责,所以才成了这样。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经历各种各样不愉快的事。有些事带来的创伤,随着时间流逝是可以慢慢消散的。可是有一些事,可能会造成一辈子心理上不能愈合的创口。对于一些比较脆弱的人,这些事带来的创伤会让TA一生都活在抑郁之中,甚或让TA精神异常,行为癫狂。而当事人在受到侵害之后没有接受到有效的心理辅导,还要日复一日遭受亲人、邻居、朋友的责骂、侮辱、嘲讽……心态崩溃是迟早之事。

可是,别人犯的错,到头来为什么却都是要被侵害者来承担后果呢?就如之前杭州发生的被男房东性侵未遂的张姓女生,媒体披露后所承担却是各种人对她的侮辱;再更早前,猪军案件的当事人,多年后鼓起勇气将自己曾经的遭遇爆出来寻求帮助,微博自拍的评论下面大多却是对当事女生相貌的嘲弄,这样一位阳光自信可爱的女生,也会被讥讽Z军作为名主持要什么没有怎么会来侵害她?还有那位甘肃跳楼的女孩,被自己老师侮辱之后抑郁想不开跳楼,底下看热闹的人却喊着让她赶快跳下来…………如此桩桩件件,多不胜数。令人唏嘘,也让人心寒。我们一直在喊平权,希望女性能得到平等的对待,可是这社会对女性的恶意,确实还是太多了。

不可置疑地,性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都是一件十分愉悦的事。但这也并不代表我们能愉悦地接受任何人、以任何方式进行的性行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想是都不愿意接受被强迫式的性吧。所以,性爱和性侵犯之间并不能划等号。也希望,不要再有人对已经受到伤害的女性说出一些冒犯侮辱她们的话。

对于女性同胞,作为曾经也经历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且乐观走出来的女性,我给出以下建议:

如果你不幸遭遇了他人的侵犯,那希望你永远不要为了别人犯的错而给自己打了耻辱的烙印。不管J·C是否作为,当你遇到侵犯时,希望你能第一时间选择报警,留存好证据,尽一切能力去寻求法律的保护。

当然,上述一条也许对你没什么帮助,那希望你可以适当地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网络去帮助你使罪犯绳之以法。或者,如果你怕耻辱,怕舆论带给你二次羞辱,你希望这件事不要再追究赶快过去,这也可以理解。那就希望你在尽自己所能寻求帮助后,不要因为别人对你犯的错而惩罚你自己。就算没有人能给带来帮助,或者你耻于表达出来,你也要努力自己去给予自己力量,去做心理上的疏导干预,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染上疾病。千万千万不要为了坏人对自己犯下的错,而用漫长的时间去折磨自己。记住,犯错的是别人,而不是你!

也许忘记很困难,但也要勇敢走出来。相信这个世界,总会越来越好。

5 ) 如果这个世界不可爱

我不是乐观主义者,从来说不出“愿你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这样的话。

所以心理医生和marie的对话,才真实的让人无从反驳。

“我知道,你被迫背负了太多强加在你身上的指责、误解与偏见,你没有得到你应该得到的爱、保护与尊重,你强迫自己相信那些人是爱你的,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你只能依靠你自己,你只有你自己。” Marie面无表情说出的这句话,才是对这个残酷世界的真实回应。

“即便这样,有没有什么你可以从这次的rape事件里学到的?我知道这很难,但是这就是真实的生活,被误解、被扭曲、被强加罪名的事件可能还会再发生,你必须要有再一次应对的准备。”心理医生在Marie临走前,一针见血的问到了这个问题。

“我会更早一点说谎。我会知道,这些说着关心你的人并不能真正的保护你,我会选择把事情锁在心里,自己慢慢去消化,我会知道,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在短暂的沉默之后,Marie给出的答案几乎可以让屏幕外的人心碎。

你甚至无法辩解。十几岁岁的少女,被一个带着黑色面罩的男人在自己的家里反复强奸,她选择了报警,被警察们反复问到细节,一次一次撕开伤口,却因为经验老到的凶手抹掉了所有证据,被强迫承认伪造事实,被整个社会误解和指责,甚至被应该保护她的警察起诉“错误报警”。当法官在庭审时问到“你是否承认自己伪造案件有罪”,当年少却已如行尸的女孩从黑暗深渊里轻轻发出一句“我有罪”,你几乎窒息。


【你以为这只是我生命中无数夜晚中的一个,但它不是】

“我当然很急迫,更多的是愤怒。因为当我们谈到一个violent rapist,我们在说到的是一个潜入你家,殴打你,rape你,摧毁你生活的人,这不是人们可以忘记的事情,这是她们会一辈子背负的耻辱和记忆。”千里之外,女警探karen因为一起rape案件的缓慢进展,几乎歇斯底里。

为什么呢?案件过去48小时,调查却没有进展,连警员们都兴趣缺缺。另一名警探grace道出了真相,“因为比起谋杀,大部分人认为rape不值一提。”

有的时候,你必须承认,女人更懂女人。因为是女人,所以知道没有人会为了得了关注,编出这样的rape事件;因为是女人,所以才能看到受害者眼底的悲痛与不安全感;因为是女人,才对这样的失衡、失责咬牙切齿;也因为是女人,才发了狠、红了眼、不眠不休,掘地三尺把这样的禽兽关起来。

“你也许认为这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这不过是我生命中无数个夜晚中的一个,又能对我的人生有什么改变呢?但我告诉你,它彻彻底底改变了我。我的生活天翻地覆。我暴瘦,我失去了工作,失去了生活,我甚至有了关于暴力的想法,而在之前,我从来不知道暴力是什么。”在对犯罪者的庭审中,一名女性受害者这么说。

另外一名受害者对罪犯的追问更让人心痛。“我只想问问你,我到底做了什么,才让你选择了我?我不再修理我的草坪,我不再在窗边看书,他们说这种事件和我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无论那是什么,请你告诉我,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再做那件事。”

两个女警探,因为案件千丝万缕的相同点相遇。都不是什么完美的人,各自有着介怀的过往,一个脾气暴躁、雷厉风行,外表冷漠,对于“结果”的关注远远大于“进展”;一个是虔诚的基督徒,话不多,却倾尽全力寻找蛛丝马迹。从她们的眼神里透出的更多是疲累,和暗涌的愤怒,还有历尽千帆之后的坚毅。

所以,当黑警啐了grace一脸,你懂她面无表情背后翻涌的愤怒与执着,当你看到深夜独自坐在警局的karen的背影,你懂她的孤独和坚持。

这个世界大部分时候都是沉重的,但如果这沉重没有杀死你,你便有了前行的力量。


【当你决定不再逆来顺受,你会得到更多】

这部片子带给我更多的触动,是那些被生活踩在脚底、从深渊里爬出来的女性身上发出的光亮。

当女孩Marie决定从高架桥上下来,选择不用“轻易了此一生”来回应不公的时候,她就已经有了面对这个险恶世界的决心。能选择艰难的活着,又有什么值得畏惧呢?

当她终于站出来,坐在律师办公室的时候,她已经不再是那个“选择早点说谎”的孩子。

“我想知道,当我选择不再逆来顺受,不再全盘接受生活强加给我的东西,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不同?”

“你知道当你下了这个决定,会得到什么吗?你会得到更多。”律师说。

负重前行,一点都不容易,却是一个强大的选择。它是一种不再随波逐流、是一种要把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自信,也是对之前心理医生的提问最好的回答——不公也许永远存在,但我却不再是那具行尸。


【你需要的只是出现,然后动手做起来】

在漫长的追凶过程中,karen有一次对grace说起从前的交集,那时她还是一个初入职场的新手,对于将要发生的一切跃跃欲试,却不知该从何做起。和每一个新人一样,期待一个完美的开头,每天为着是不是符合着装标准、行为举止到底怎么才算专业的问题发愁。

直到遇到了当时为调查案件卧底一年的grace,她才恍然大悟。“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穿什么,说什么,而是我出现在那里,并且动手做起来。”

不需要花哨的细节,只是认真、专注地动手做起来。这个朴素的道理,不就是对生活最好的回应吗?

如果这个世界并不可爱,那么也不必非要爱她吧,只愿你即便负重,即便踯躅,也未曾停下脚步,一直前行。

6 ) 摧毁性侵受害者的,不一定是性侵本身

2008年,居住在华盛顿州林雾市的少女玛丽报警说自己昨晚半夜被歹徒入室强奸了。警察赶到时,玛丽裹着毯子惊魂未定,而一位男性探员为了查案,并没有顾虑到受害人的感受,已经开始严肃询问起了玛丽性侵细节,比如歹徒是用生殖器还是用手指进行侵犯……

2011年,居住在科罗拉多州戈尔登市的一名女子前几天清晨8点在公寓里遭遇了性侵。犯人持枪,把她绑在床上,威胁她“如果尖叫求救的话就一枪毙了你”,然后在接下来的4个小时里,对她进行了多次性侵。女警探卡伦赶到现场后,先是安抚受害人的情绪,随后把她带到私密的车内,征求她同意后,开始小心询问案件细节……

两起强奸案,相隔三年,受害者面对警察时受到的待遇却大相径庭。这些情节,来自网飞的大热剧集——《难以置信》。该剧根据普利策获奖文章《一桩难以置信的强奸案》改编,拥有超强的纪实性和话题性,一开播就引起热议,目前在豆瓣上拿下了9.2分的高分、在外网IMDB获得了8.7分,国内外都大受好评。

当全世界都不相信你时,你只能选择说谎

《难以置信》从本文开头的少女玛丽报警开始,她蜷缩在沙发上,一名探员进来后,打量了一下案发现场,开始盘问玛丽,语气如同审问犯人一样,面对这个刚刚惨遭强奸的少女,男探员没有丝毫人情味,提出的问题令人相当不适、尴尬。

就算没有经历性侵的女性,面对陌生男性询问性方面的问题,第一反应也会是尴尬难堪、不知所措,更何况是一个敏感脆弱的性侵受害者。接下来,令玛丽更难堪的是,在调查过程中,她被要求一遍遍复述性侵过程、一次次回想细节。随即,她被带到医院接受全方位体检,被要求脱下内裤、裸体拍照,这些都要作为查案的重要证据。

每回忆一遍、复述一次案情,约等于玛丽又回到了那个绝望的、濒死的夜晚,她被歹徒绑起双手、塞住嘴巴、脱下衣服……这些残酷场景,在她脑海中循环播放。警察们可以说这是公事公办,因为这桩强奸案很复杂,现场没有闯入痕迹、没有留下犯人的指纹、DNA,没有物证,为求获得更多线索、尽快结案,只能反复盘问唯一的目击证人玛丽。至于照顾受害人的情绪,这不在他们的业务范围内。

玛丽是个孤儿,亲生父母抛弃了她,从小流连在各个寄养家庭,寄养过程中曾被喂过狗粮、被性虐过,这养成了她敏感、自卑、复杂的性格。好不容易加入了一个孤儿组织,有了免费的辅导员、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公寓,却遭遇了性侵。

更让人难过的是,性侵后玛丽的表现太平常,让养母怀疑这是一个玛丽为了获得关注而编造出来的狼来了事件。而且,玛丽对不同的人复述的案件细节存在差异,再加上养母的怀疑暗示,警察认为需要重新审视案件,他们再次找到玛丽反复盘问,盘问的主题变成了——强奸案到底存不存在?

看到这里,观众会非常愤怒,案件存在疑点,警察不去追求真相,反而去怀疑受害者是不是撒谎? 警察甚至威胁玛丽,如果测谎仪测试没通过,你的免费辅导员、公寓补贴等一切福利都会消失……在恐慌压力之下,玛丽不得不假装“强奸案未曾发生”,市政府控告她“谎报假案”,罚款500美元,强制性定期看心理医生。

就这样,玛丽被归类为说谎成性的问题少女,失去了超市的工作、独立公寓、免费辅导员以及一帮朋友……

警察的质疑、身边人的不信任,使玛丽陷入崩溃。有时候,对性侵受害者伤害最大的不仅仅是性侵本身,而是社会舆论对他们的二次伤害。这让人想起同样是讲述性侵的一部1988年的老片《暴劫梨花》,朱迪·福斯特饰演的莎拉在酒吧被人强暴,酒吧里那么多男人,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制止,反而一个轮着一个加入其中……事发后,莎拉去报案维权,却遭受到了社会舆论的指责,说她事发当天穿衣暴露、举止轻浮,这是社会舆论惯有的“荡妇羞辱”。

每次发生类似案件,社会的一贯做法先是询问受害者“是否穿衣举止有问题、是否晚归、是否喝了酒、是否在夜店”,这些“受害者有罪论”会让受害者不敢大胆发声,觉得被强暴是一件羞耻的事,甚至去反省自己。于是,玛丽受到质疑后,她觉得屈辱,不敢坚定指证案件。

玛丽只能对心理医生说出真相,在面对心理医生的问题“如果下次再被误解的话会怎么办?”,玛丽说出了压抑心底的话,“如果可以,我会一开始就选择说谎,没有人值得信任,我只能靠自己。”在一个应该对明天充满期待的年纪,却遭遇了难以言说的侵犯、背叛,被摧毁了心中的全部信念。她的人生,从此脱轨。

想象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时隔三年后,科罗拉多州的戈登市发生了一起强奸案,一名大学生在公寓内被绑架,歹徒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性侵,现场没有留下指纹、DNA等一切作案证据。

女警探卡伦着手调查案件,在调查案件的过程中她从另一名女警探格蕾丝处知道了另一起相似的强奸案,同样的作案套路、同样的没有留下痕迹,手法娴熟,卡伦和格蕾丝得出了一致的结论:这是连环强奸案。

不同于上文中男警察的冷酷无情办案手法,两名女警探面对受害者时更有共情心,卡伦会温柔地问受害者“Are you OK?”两人为了查案,24小时待命,费心寻找突破口,翻阅了过去五年的相关案宗,抖露出了体制内的系列黑料,一度把线索找到男警察身上,格蕾丝不惜唆使同是警察的丈夫去违规调取同行档案。

两位女警的出现,让原本压抑的剧情有了一点起色、恢复了希望。她们能真正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查案,她们明白,在旁观者看来几小时的性侵,对受害者来说却是一生的噩梦。就如同剧集里的几位女性,她们从此不再信任他人、不敢养成任何一种习惯、每次睡前都要强迫症地反复检查门窗开关……性侵记忆就像卡在脑壳中取不出来的弹片,伴随受害者一生。

幸好,卡伦和格蕾丝最后侦破了案件,罪犯在这几年间犯下了30起强奸案,拍下了75G的照片、视频,照片中,有玛丽。

三年后,玛丽终于被证清白,她收到了市政府退还的500美元,拿着500美元的支票,她看了又看,做了一个决定——找律师起诉市政府。

她说,“我这辈子一直都这样,给我什么就拿着……但这件事让我觉得,也许这一次,光这样还不够。”

律师眼中一亮,“当你决定不再给你什么就拿着,你知道会怎么样吗?你会得到更多。”

这一段台词,值得反复咀嚼,玛丽成长了,不再怯弱,拥有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勇气,她要让伤害过她的人知道,她不是那么好打发的。最终,她得到了市政府15万美金的赔偿,这些钱足以让她换一个地方重新开始。

如果没有两位女警的努力,玛丽的人生可能会坠入深渊,就如同两年前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林奕含自杀事件”。作家林奕含中学时期曾被补习班老师诱奸,自此患上了重度抑郁,这位老师至今逍遥法外。多年后她把这段经历写成了自传体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小说出版后,林奕含接受采访称“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大家觉得她小题大做,她这个比喻还被某公知嘲笑了。

我们不是林奕含,无法得知她在少女时期被诱奸之后,这十多年来内心经历了怎样的天人交战。她和性侵回忆对抗、和抑郁症斡旋,无数次觉得自己身体很脏,无数次在自杀边缘徘徊……林奕含跨不过去这个坎,还是自杀了。生前时,除了心理医生,没有人认真重视过她的创伤,去世后,她才作为一个性侵案例成为大众的谈资。

这世界上没有一种痛苦可以感同身受,要去明白“难以置信的强奸案”、去体会“房思琪式的强暴”,对大多数人来说太难太高端,而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幻想受害者不自重则容易得多。社会舆论的偏见,是性侵受害者的枷锁,也是歹徒们的金钟罩。只要这社会还存在“受害者有罪论”、“荡妇羞辱”,歹徒们犯案时就多一层保护套,最终这层套会保护了犯人、勒死了受害者。

《难以置信》里,其中一位受害者后来去买了一把枪,林宥嘉的《天真有邪》里有一句歌词“愿意把第一支枪送给未经污染的灵魂”,如果有来生,如果重来一次,希望把第一支枪送给这些受害者。令人欣慰的是,玛丽经历了这些,还是选择重新相信这世界,她给女警卡伦打电话说,“谢谢你所做的一切”。少女恢复对明天的期待,仍能想象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幕味儿(movie1958)

7 ) 两个男警察严重失职,但现实里没受到任何惩罚

其中一个早在案子破了前就离开了警局,另一个道歉的没受到任何惩罚好像去缉毒了,两人对强奸受害者口供会出现前后不一的事完全不知道,只会抓住受害者盘问,据强奸犯所说08年的案子是他早期犯的,犯了很多错误,他还以为自己要被抓了,但警察什么都没发现,现场侦查水平也堪忧,刀都没发现,11年的女警在强奸犯已经熟练几乎没破绽的情况下还能破案,水平高了不止一点,女警在去其他警局时看到那本关于强奸的书,说她也读过其他相关的书,所以她知道怎么和受害者说话,也知道她们口供可能会不一致,你要做的不是去找受害者的茬,最绝的08年养母看新闻发现案件相同,别的警察打电话给这个憨憨,他竟然置若罔闻,这边看的气死了,08年就可以把案件联系起来硬是让这人在外面多了三年伤害了更多人

原新闻调查里的:" 根据联邦调查局的统计报告,2008年,玛丽的案子是四个被林恩伍德警方视为没有事实依据的案件之一。在2008年至2012年的五年中,联邦调查局认定,在47件向林恩伍德市警方报告的强奸案中,其中10件无事实根据,占总数的21.3%。在同一时期内,这一数字是国家有关机构报告相同案件类型的五倍(4.3%)。瑞德说他的警局对于像玛丽这种被贴上「毫无事实依据」标签的案件越来越小心。「我可以冒昧地说一句,我们调查案子比其他部门都更有积极性,现在我们对于自己结案的权利使用也及其小心。」 "

" 玛丽受害报案前,一个有关调查强奸案的挑战和敏感性的手册已被性犯罪专家们起草。该手册适用于所有警察部门,里边详细介绍了(调查中可能出现的)常见失误。

调查人员的训诫是,不应该预设任何一个真正的受害者是歇斯底里,而不是冷静的;也不应该假设他们能展现身体伤害的明确迹象和每一个细节。一些受害者会混淆细微之处,甚至颠倒供词。警方也不应该迷失在固有的刻板印象里——例如,认为一个成年的受害者会比青春期的受害者更可信。警方不应该质问受害者或威胁使用测谎设备。"

可以看下原新闻调查,不少没拍出来,搜索难以置信的强奸案

短评

本剧最难得的是,事无巨细的呈现了一个女性被rape后所遭遇的一切,光跟不同人反复描述被性侵经历就要四五次,接下来是自己每个决定导致所处社会关系乃至社会舆论的连带反应,简直是“被性侵后的Marie的一生”。看到后面发现这其实一个探案剧,调查性侵的几位女Detective才是主角,而她们在第一集根本没出现。首集只展示受害者Marie眼中的一切,这种拍摄手法应该是剧集优于电影的地方吧(废话)。最后:每当有女性受害的新闻出现,网络总会有“女生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音,看起来很care,其实没有任何效果——正如Detective Grace所说,只有那些本已经很小心的人才会看到这些告诫,这种告诫并不能让下一个受害者免受强奸。你的关心只是一种不自知的伪善。(静候公众号“英美剧漫游指南”的长文

6分钟前
  • 陆小鸟
  • 力荐

听16年这一集this American life真人的声音更难受,Marie的养母第一反应觉得是Law&Order的剧本。身边人都不相信自己的杀伤力是比罪恶本身还可怕的。幸好世上除了男警探还有女警探,幸好世界另一边还有真正在做事的人

10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警察一遍又一遍地问玛丽案发的经过,玛丽回答之后,还会有别的警察再来问一遍。相比之下女警探杜瓦尔、拉斯穆森就专业得多。杜瓦尔只问了受害者一个问题,拉斯穆森就生气了:她不需要再被另一个警察盘问强奸的事。玛丽被性侵了,两个男警探关注的点竟然是玛丽的陈述自相矛盾,说她只是想博取关注,甚至引导她去承认自己撒了谎。仿佛玛丽承认自己撒了谎,案件就不存在了,凶手也不存在了,堪称现代版的掩耳盗铃。杜瓦尔和受害者对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多次说“你不需要向我解释”。她相信受害者,她不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前者只是为了结案,后者才是想要破案。破案的经过也让人细思恐极,罪犯对警察非常了解,知道警局之间互相不交流,所以在每个地区只作案一次,导致N个警局调查了N个一模一样的强奸案,却不知道这些都是同一个人干的。

15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only women can relate

20分钟前
  • 老海拉鲁人
  • 力荐

生活中常见的、真正的坏是养母那一类人,他们凭借自己的经验揣测、怀疑,更重要的是,而且对自己的恶一无所知

21分钟前
  • Ado
  • 推荐

竟然有人看完剧还觉得是女孩演得“全程作死”所以要“重写”,我的白眼要翻到天上去了。这部剧本身就是在教育观众,性侵创伤的表现有很多种,有些看似“作死”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应对创伤的反应,每个人对待创伤所表现出的形式不同,如片中所说,有的受害人在受害时会失去视觉记忆,有的则会发展出超越平时的视力。需要“重写”的不是女孩的反应,而是整个社会对性侵受害者的理解、警方处理这类案件时的程序和规范。

23分钟前
  • cherry it up
  • 推荐

哭着看完最后一集。这个剧真的应该纳入性教育体系,不仅是给未成年人的性教育,也是给成年人的性教育,给执法人员的性教育。让大家看到什么叫做结构性力量导致的失职,什么叫性别偏见影响下的选择性忽视和不作为,也看到什么叫勇敢坚强而团结的女性力量。

26分钟前
  • fushia
  • 力荐

最后是两位女侦探破了案子,而不是开头的那两个男侦探,因为女性更能理解女性,她们更感同身受。这种案子女性一般都羞于启齿,报案的更是少数,真正报假案的能有几个?那些男侦探受过培训吗?不知道每复述一遍案情,就是对受害者一次伤害,他们竟然还要她一遍遍重复。而且在女性受强奸后不知道要找女警员访问吗?如果他们当初相信了并认真调查,本来是可以轻易逮到这个连环强奸犯,并避免后面那么多受害者的。在电视上播出另一名受害者经历了类似作案手法时,在另一个地区的警员打电话来说他的案子和玛丽的案子作案手法相似时,这个警员竟然一点都没反思,无侦查经验的养母都看出雷同来了,他干什么吃的?社会在受害者被强奸后又对其实施了二次伤害,真的像玛丽说的,他们说会帮你,但要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麻烦他们就不再愿意了。幸亏昭雪了,否则……

27分钟前
  • 空空
  • 力荐

一边为女孩揪心一边替两位探长叫好!Duvall 探长的演员演出了一个非典型女性职场强人,温柔又霸气!好评!唯一不满的是最后关键的进展居然还是由一个男性实习生提出…完全可以分担到其他女性配角头上的嘛

30分钟前
  • 永不消失的电波
  • 力荐

它拒绝煽情,从真相的坚持到受害者心理防线的瓦解,用更为系统性的分析来冷静审视体系背后的问题,那些无奈心碎之外,有不可忽视的二次创伤以及诸如“警员与家庭施暴高达40%的百分比”这样的数据;它充满人性,不止是对案件的戏剧性想象与还原,更在于引领更多人明白性侵为何难发声,又亟待宝贵的关注。丰富的故事和充足的视角之外,几位老中青女演员的演技几乎全员在线—无论是支线故事的客座演员还是三位主角,提供了“看戏”这一本身的趣味。尤其是“Grace”和“Karen”组成的搭档,对真相的坚持让她们在战线上齐力奋斗,亦师亦友的关系消解案件中的阴郁、不安和创伤,这些互助和支持在残酷冰冷的案件闪耀着宝贵的光辉。真希望Toni和Merritt就这么继续顺着演下去,而团队也可以继续聚焦更多公义性问题,今年最佳!

31分钟前
  • 基瑞尔
  • 力荐

台前幕后全女性主导和女性视角,男性权威被彻底边缘化。类似的时间线设计,看了这个就知道《真探》是多么矫情做作了。很久不见这么扎实细腻的罪案剧了,没有故弄玄虚,只是执着地根据蛛丝马迹和合理推断完善证据链条,一步步引向高潮。两个女警演得真是太好了,平实自然,个性鲜明。

34分钟前
  • 麻绳
  • 力荐

看完我真是吊着一口气咽不下去,即使HE也非常难受。看第一集时,我一直爆粗口。警察这个职业担负了这么重的责任,有了“正义暴力”的权力,门槛就不能提高一点?一个错误的选择,能导致多少后续恶果?作为吃这口饭的人,不应该有更丰富的专业知识?连不同的受害者在应对侵害时,有多种不同的反应都不知道?还让受害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忆、重述事件经过,让受害者收到23456度伤害。不仅如此,还自以为,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所谓“真相”,就认定了死咬不放,不惜威胁受害者,也要逼人承认自己以为的“真相”,是啊多方便啊。能气死我。

36分钟前
  • Orangedietc
  • 力荐

令人气氛到发抖的一部电影,从另一个角度叙述了一个花季少女被性侵后发生的经历,摧毁她的不是性侵本身,而是这个恶心的社会。

40分钟前
  • 帕丽斯
  • 推荐

设想一下如果罪犯不是serial rapist Marie的案子可能永远不得昭雪 然而每天又有多少性犯罪不了了之 破案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follow procedure 而是关怀的同理心 而最让人感动的是除了女警探 女咨询师 还有女受害者们都对案件的破获作出了贡献 用自己受伤的勇气去保护别的女性避免伤害 女性在任何领域都是不能缺少不能忽视的力量 因为她们为彼此而战的时候真的会发光

43分钟前
  • t0psh1t
  • 力荐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

46分钟前
  • 今天喝奶茶了吗
  • 力荐

一句话:感谢美剧圈有这些优秀的女演员。这部剧除了踏实的剧本,观众最赚的就是能看到这些优秀女演员准确、恰当、动人的表演。我是因为《遗传厄运》的Toni Collette来追这剧的,点开卡司名单才看到《高材生》的青年演员Kaitlyn Dever也出演了本片核心角色,而追完所有8集,我完全被另一个女警探Karen的演员Merritt Wever圈粉了。Karen的执拗、关怀和隐忍,搭配她说话那股不急不慌、轻言细语的风格,感觉和平时屏幕上看到的女主角很不一样。看了一下履历Merritt Wever拿过两次艾美的女配,我想这也是她的经验和能力所在,知道怎样不去争夺聚光灯,而是真正塑造好一个角色。Toni Collette和老公坐在车里那场戏——视后时刻。第7集最佳,女性一人掌控编、导、制作,敬佩。

50分钟前
  • 610
  • 推荐

很过瘾的一套剧,女性探案剧,整个故事很紧凑,也很吸引人。可以笼统归为双线剧情:一个是女性探案,另一个则是女孩受害者的故事。女孩受害者的故事也让剧情更多了些情感因素。以至于看到最后一集,真是好一阵难受。以女性视角来制作这个剧集,给了本剧最大的力量,或是魅力。

5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想起《狩猎》,大多数人觉得你做了,你没做也做了,大多数觉得你没做,你做了也没做,This godamn world is too sick to live in

59分钟前
  • 蒙牛莎白
  • 推荐

看什么都嫌节奏慢,拿什么都当破案剧来看,既不关心细节缓缓积累的张力,也不关心人物心理的动态与逐步迭进,不关心角色间微妙的互动与博弈,不关心语境的交待与铺垫,不关心对现实生态的尽责描摹,不关心它探讨问题的角度多么丰富…这样的人,干脆发个剧本的情节大纲PPT给你看好不好?因为,这些恰恰正是这部剧的精华所在。警察系统里,家暴妻子的男警员占比超40%,接近半数。这触目惊心的数据有给警察系统带来过结构性的影响和改变吗?并没有。相反,假如40%的女警虐待子女呢?那么40%的女警都会被辞退。没有人重视男人对女人施暴的数据。要是男人被性侵的比例也像女人这么高呢?强奸案的报案率及侦破率还会这么低吗?警员还会如此敷衍塞责吗?受害者还会遭受如此多的刁难吗?2019最有力的美剧。Respect。

1小时前
  • 匡轶歌
  • 力荐

真实致郁。这部剧回答你 1.为什么大部分性侵受害者选择不报案 2.执法司法系统里有女性多么重要

1小时前
  • 亲爱的小强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