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澳洲乱世情》五大经典笔触
有人对我花60块钱去电影院看在网上已经可以下载到DVD版的《澳洲乱世情》表示非常不理解,我却不以为然,甚至有人挖苦我是不是要支持正版,我也一笑置之。原因很简单,我喜欢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电影这种感觉,像《澳洲乱世情》这种电影值得我去电影院看,单就妮可儿—基德曼这一个名字就值得我跑一趟,结果也丝毫没让我失望。
有人不禁要拿《澳洲乱世情》和《乱世佳人》来比较,说尼可尔是澳洲版斯佳丽,就像有人拿《黑皮书》跟《色戒》比较一样,中国人喜欢比较,还喜欢列出个一二三。其实在看《澳洲乱世情》时,我是丝毫没觉得和《乱世佳人》像,反而倒最后“寻根”的主旨才让我找到斯佳丽最后对“土地”的深情同样的归属感。现在就说说我个人对《澳洲乱世情》的一点感想。
景致
电影展现的是澳大利亚的中西部自然风光,广袤的干旱的平原、辽阔的沙漠区:其中包括著名的厄亚斯巨石(红石),在平原上奔跑的袋鼠、数百只的野马、数千只的野牛。保证让你大开眼界,完整的再现了澳大利亚中西部概貌,让人心旷神怡。这是《澳洲乱世情》一大看点,既有美国西部的情调,又有非洲平原、沙漠的景致,非常自然的融合在了一起,成为澳洲中西部独有的风景。
母爱
这里说的是尼克尔出色的演绎,无论在《大开眼界》里的大胆出位,《红磨坊》里的艳惊四座、《冷山》里的温情执着,还是《黄金罗盘》里的邪恶妖娆,都让人觉得无与伦比,而这次塑造的Sarah,除了勇敢、坚强、出众的气质,还带上了由衷的母性温暖,让人觉得耳目一新。她对那拉母爱的演变是本部影片的一个暗线,也是非常精彩的,环环相接,循序渐进。
从她第一眼看见那拉(混血男孩)开始就买下了这个种子,第一次在鞭子下就出那拉,是种本能的母性的保护,在那拉的母亲意外去世,她去安慰那拉,虽然作为母亲的业务不很熟练,但当拉近两人的距离时,一切变得那么自然。在悬崖的尽头抱住惊吓过度的那拉这一刻是这条线索的高潮,也是点睛之笔,这种情感是种本能,从这个时候,Sarah已经完全进入母亲的角色。这也是后来那拉要去跟乔治王寻根时,Sarah极力阻止的主要原因,这是爱第一阶段的提升,“母爱”。接着,那拉被送到岛屿上接受政府“驯化”,Sarah答应那拉一定会去找他,这个承诺变成了Sarah坚持到底的原动力。影片最后,那拉跟着乔治王去寻根,Sarah意识到“爱就要放手”,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寻找自己的根,这是伴着那拉远去的身影,经历战争、离别种种的Sarah对那拉的爱再次提升一个层次,变为“大爱”,以这种广博的放射性结尾给这条主线画上圆满的句号。
神秘
整部影片弥漫着对澳大利亚土著民族神秘的气息,他们古老而又神秘,他们坚信自己有超能力,无论是古老的习俗、古老的土著语言、古老神秘的歌曲、祭奠仪式都让人们觉得神奇。尤其是乔治王,他像那拉的保护使者一样,永远远远的看着他,庇佑着他,帮助那拉等人找到水源,走出荒漠,或是在关键时刻出手就出那拉。那拉也相信自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甚至在阻止受惊的牛群冲出山崖时,倒是不敢肯定是不是那拉的超能力让牛群止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拉有着异乎寻常的勇气和信念,也许正是这种勇气和信念在一个孩子身上体现变真正成为一种超乎常人的“神秘力量”。同样,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这种土著民族传统备受冲击,所以越是现代人不了解的就越觉得神秘,这种神秘感正式这部影片又一处吸引人的地方。
歧视
这里的其实包括民族歧视,甚至对性别的歧视。在上面提到土著民族,不得不看到这种 “民族歧视”的现象,这是一个历史悠远的遗留问题,到现在依旧没有解决。不过在影片里导演始终抱着一颗红心,与人向善,这种心情让我尤为感动。从Sarah、牛仔、那拉三个背景甚至种族截然不同的人走到一起,快乐的生活着,本身已经是一种向世俗观念的巨大挑战了。从酒吧规定土著和女人不住进入,本身也是性别歧视和民族歧视的缩影。Sarah用自己的能力向大家证明了女人不比男人差,于是她成为特例得到了和男人一样的待遇,一起喝“穷小子”酒,这是第一个进步;后来战争爆发了,酒吧老板依旧守着土著不准进入的规定,被牛仔的坚毅打破了,甚至要求老板同样拿玻璃杯给他土著伙伴(中国人论的大舅哥)倒酒,当两个同样晶莹剔透的玻璃杯放在残破的吧台上时,镜头停留的几秒钟让你觉得这种平等的感觉如果能一直像玻璃杯一样清透该多好啊,这算是第二个进步;在影片结尾,打出字幕澳大利亚政府正式对“失窃的一代”道歉,表明的政府的态度,也是人们对消除种族歧视的心声,这便是第三个进步。导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改进表达着自己美好的愿望,时而含蓄自然、时而义正言辞,煞费苦心,我是由衷的敬佩。
寻根
影片把最后的笔触放在了“寻根”,是有深远含义的。为什么《乱世佳人》耐人寻味,最后意识的升华,对恋人的爱恋升华为对土地热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同样《澳洲乱世情》的结尾把对孩子的母爱升华为“寻根”的博爱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我倒不觉得是拾人牙慧,反而是青出于蓝。澳大利亚是移民国家,这个民族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融合力和包容力。他们多数来自于西欧国家,最后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全新的民族,这是个非常特殊的民族,所以“寻根”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我认为,这里的寻根并不是要追溯你从哪里来,当你知道你从哪里来时,更重要的是为什么到这里来,这个“根”与其说是根源,不如说是归宿。归宿到哪,就是扎根到哪,扎根到这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子子辈辈的生活下去,这就是人们所要寻的根,你属于这里,这里就是你的根。
原载于我的博客
流水溯源的博客 地址:
http://blog.sina.com.cn/raygrace
2 ) 像阿什莉这样
冲着妮可基德曼去看的电影,跳过了介绍剧透影评等等一切繁琐的过程,直接奔赴电影院豪爽地掏钱买票。
所以意外于它的冗长。
前半段,我只想说说阿什莉。
阿什莉是个可爱的女人,初来乍到满眼尘土的澳大利亚自视甚高,带着格调一致精巧的蓝色银边行李箱,装满了她散发香气的内衣,一惊一咋,看到袋鼠欢呼不已激动得眼眶里几乎能泛出泪水,妄想男人都想占她的便宜,到哪都撑着黑色的遮阳伞戴着白色花边帽。啊哈,这样一个贵族女子,和这荒蛮之地格格不入,和粗犷的牛仔毫不匹配。然而,自从她踏上了这片土地,就注定她不再是端坐于厅堂品茶赏花和别家小姐谈笑欢声,或者执着于胭脂水粉梳妆打扮的夫人。阿什莉不像个娇滴滴的娘们,她挥伞张开双臂将那些弱小拦截在身后,不计后果的坚定,她骄傲地抬起下颚吩咐牵来自己的马匹,鼻尖上闪耀着光芒,即刻便投入那场风尘滚滚的旅途战争。她又如此真实,微微吐下舌头,不自然地靠近哭泣的小孩,不自然地讲故事,不自然地唱着歌神经质地胡乱挥舞双手,噗,真是可爱。然后她骑着马灰头土脸出现,帅气的白衬衫马裤,头发凌乱略显疲态,像个男人一样喝酒。惹人喜爱的女人。
那场大雨来临,那只舞,那场狂欢,我以为影片就该结束了。
后半段,对于一个坐在vip厅软绵绵的沙发里昏昏欲睡的观众来说,实在是太冗长了。即使整部影片的重头戏是在后半部分,依然长得能够将热情一股股浇灭。
总觉得,前后像是讲述了两个不同的故事,只有土著小孩勉勉强强牵连在其中,说前半段是铺垫也好,那铺垫也实在做得太过充分和详细,让后半段稍显逊色。
影片其实有很多煽情点,不过转折得有些快或者生硬(?)调动不起情绪。
其实我知道影片的宗旨不在于我所说那些肤浅表面的东西,不过,我的感想也只停留于此,浅见而已。
3 ) 还是不错的
虽然媒体的肆意贬低
但是还是一部大片
只是因为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
显得衔接有些生硬,有些杂乱
但是这并不影响该片的整体震撼力
里面的风景,情节
还有妮可的服装,气质和表现
都很不错的
值得一看
后半部分很感人
千万要看完才能感悟电影
4 ) 实在是一般
这部电影下了有段时间,一直放在硬盘里。
下午得空看了。
看完立刻删除。
如果没有《燃情岁月》,如果没有《末代独裁》,如果没有《伊丽莎白》,如果没有。。。
或许我还能给个四星。
但是整个影片的内容相当薄弱,有位童鞋说有史诗的架子,无史诗的内容,对此我相当同意。
影片中包括的元素太多,以至于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
何为“遗留的一代”?指混血的土著吗?还是指战争后遗留下来的子民?我也很难想象澳大利亚现在都是土著人的后代。
从一开始的商业竞争到后面的战争,中间穿插着一些土著人具有神秘力量的暗示,以及爱情,种族,人性等等等等。
如果导演想像《燃情岁月》那样表示一个人史诗般的一生,那么中间穿插着的神秘力量又为何?
是歌颂女人的毅力吗?看看也不像。
爱情?或许。
战争或者政治?但仅仅拿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说是否太显薄弱?
从头到尾,我感觉导演要歌颂的就是那种神秘的贴合自然的歌声。
又不想拍成部悬疑恐怖片,故给了它个牛气冲天的名字《澳大利亚》。
即便如此,又有必要劳师动众耗费巨大物资把战争都扯进来吗?
似乎现在一扯上战争就能获个什么奖似的。
但是从去年的奥斯卡来看,怎么着,导演的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总之,此片除了尼克十分养眼的身材之外,无一可取之处。
实在失败!
5 ) 《澳洲乱世情》:壮丽的复古史诗
文/狐狸梦见乌鸦
也许是让美国佬媒体们铺天盖地的恶评吓怕了,直到今日俺才有机会看到这部《澳洲乱世情》。当然,管你地球那一边对本片如何吹毛求疵,一部电影的好坏并不是别人说了算了,起码俺认为这部号称澳洲版的《乱世佳人》的影片还是非常值回票价的。也许这不算一部经典的影片,但绝对是一部好的电影,而且是一部壮丽的复古史诗。
先分析一下如此壮志雄心的影片为什么会在北美市场惨遭滑铁卢,个人认为其原因无外乎两点:其一,就是本片的起点过于高了,影片上映之前便号称澳洲版的《乱世佳人》,是可想传世经典的《乱世佳人》的地位岂是轻易撼动的?所以影评人的看本片时的眼光自然与《乱世佳人》的高度看齐。谁都想看看新世纪的能否出现一部旷世奇作比肩影史传奇。诚然《澳洲乱世情》与《乱世佳人》的距离是显而易见,差距有了,一向闲的腚疼的评论员们自然口下无情。不过本片确实称得上是一部史诗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点像是《乱世佳人》和《走出非洲》的结合体,如果说本片是澳洲版的《走出非洲》比较靠谱,个人感觉本片与后者的气质更为类似一些。
其二,本片的故事过于简单化,巴兹·鲁尔曼的电影中向来是形式大于故事,本片在史诗的外衣下包裹着依旧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剧本。本片的故事很简单,全片为着爱情的主线服务,情节发展水到渠成。电影并无过多的跌宕起伏之处,全片的节奏缓慢但并不乏味,因为有着简单但美丽的故事和壮丽的视觉效果等着我们。
影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走着促进感情的老路线,后半部分主要表现在乱世当中人物中细腻的感情。从妮可与休极具搞笑方式的见面开始,我们的主人公便自然的投入到典型的“欢喜冤家”的行列。要提一点的是,本片对两人间的爱情发展并无太多描述,妮可与休的对手戏较少,到两人第一次接吻的时两人之前的对手戏只有两场半,感觉爱情来的太突然了以至于影片中部的真正爱情戏显得有些唐突,二人火花不足,也就是对手戏不多,其实纵观整部影片,男女主人公的谈情说爱的场面少之又少。不过电影的主题似乎并不在此之上,电影主要表现远古大地上异族文化的冲突以及在烽火乱世中的真善美人性渡过艰难岁月的传奇。爱情是主线,爱情发展的过程也被影片的主题有意无意的淡化。
本片的人物刻画可见一斑,妮可的形象还算比较可人(个人感觉另一位澳大利亚女星诺米瓦茨更加胜任这个角色),开始部分故作扭捏的贵妇样子让人对这个半老徐娘很不适应,倒也显出了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后来一身素雅的装束却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她跃马扬鞭的姿态更显出了女性的风姿飒爽。开朗活泼的妮可在片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相反男主人公休杰克曼在这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电影中发挥有限。影片前50分钟休的出镜次数并不多,不过也不影响他的发挥,几场戏下来把片中人物的豪放充分展现。中间部分休在舞会上的亮相堪称惊艳,是本片的一个两点,而全片的爱情戏也在此时达到了高潮。影片后50分钟休发挥的机会不多,几乎沦为配角,好在结尾处的营救部分也让我们看到了男子汉的风采,在这部有点女权的电影中,我们的金刚狼同志也算没坏了招牌。
影片中贯穿始终的澳洲土著小孩纳拉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视着这段乱世情愫,天真无邪的孩童口中的歌曲带给我们一丝清凉之感,还有时刻若隐若现的土著老人,更为这个古老的大陆增添一丝神秘色彩。片中多次出现土著老少在喧哗的现代部落中吟唱着神秘歌曲的片段,更加显出了科技与自然的对立、现代与传统乃至西方现代文明与澳洲古老文明的矛盾。
本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视觉效果的完美。导演巴兹·鲁尔曼素以华丽的视觉效果著称,《罗密欧与朱丽叶》和《红磨坊》带给我们极具的视觉震撼,尤其是后者鲜明的色彩更成为个人最喜欢的一部爱情片。从拍摄方式上看,影片采取美国60、70年代那种复古的拍摄方式,极力讲究镜头美感,长镜头和慢景居多,但有一种自然而然的流畅,与当下盛行的注重局部与快速的摄影方式格格不入。这样使得片中的镜头如油画一般的美丽,充分展现了广袤澳洲令人心悸的狂野大自然。单凭片中的美景就足以令人再进一次电影院。
另外,本片由技术产生的的视觉效果相当美观,也以用壮丽来形容。静如油画般的港口,万牛奔腾的波澜壮阔、纳拉崖头在与数千奔牛对峙的剑拔弩张,以及最后轰炸机的空袭场景,使本片具有古典史诗的气魄,足可以为好莱坞九流视觉片上几课。巴兹·鲁尔曼用他招牌式的镜头语言带给我们一场壮丽的视觉盛宴。
《澳洲乱世情》片长达到了160分钟,可是俺再观影过程中却丝毫不觉得冗长,反而觉得很享受。由此看来,这部电影似乎是一部被低估的片子,不过所谓“情人眼中出西施”,反正本片带给俺不错的观感,或许他不是经典,但是一部好片。究竟这道电影大餐是否对你胃口,那只有诸位看官亲自体验一下这澳洲之旅吧。
6 ) 编剧不得不说的话
看完此片,我觉得可以假托这部电影的编剧说几句,以享观众:
是的,我要搞,我想搞-------一部大片。我的手段很简单,尽量把一些元素给框近来。只要这些元素在,又很明显,观众就认可了。至于这些元素是否被很好地融合,贯彻或发挥是完全不重要的。消费主义的年代,是供应商通过媒体来定义,培育,挑逗(有时也挑衅一下下)需求的麻。简述如下:
我需要一点本土,寻根的元素。这是最关键的一点。我的道具是主要是一个土著的孩子和一个土著的老头为首的一群土著。作为编剧我们都了解,有些电影道具是属于编剧的万金油,比如,孩子,土著,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神秘主义的角色,因为我们可以随意安排他们的行为举止,而没有人能够凭借内省和经验来挑战我们的随意编写是否符合生活的逻辑和现实一致性。他们可以一会儿像个白痴或疯子,一会儿又非常有内涵地说出一些哲理和启发性的东西,甚至能现场进行心理分析(比如你放弃是害怕,害怕失去)。而神秘主义的角色,例如这个老头的魔法(他明显会飞)可以起到剧情的一切危机的解决。这真是的,不必再由编剧我来费心经营剧本了。为了加强这个寻根元素,我在影片开始伪装了一个土著的孩子的主观叙述视角。这个视角在随后便弱化或隐去。观众哪里会在乎或察觉。骨子里,我们都是白人至上主义者,对这些土著,我们是秉承本质主义的观点的,就是从TM哪里来,回TM哪里去。在完成了剧本中挥之即来,招之即去,全心全意臣服和辅佐“好白人”来打击“坏白人”功能后,他们当然要回到他们的蛮荒里去消失掉。不再污染我们的视野。此外,为了貌似文化多元,我还可以加个中国人的角色吧。天知道中国人是什么思路,干脆让他当个谔谔啊啊的傻愣凑数得了。
我需要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善恶对抗的主要矛盾贯穿整部影片。观众是愚蠢的。他们只要感觉到这个主情节和主要冲突在,便会觉得影片是情节完整,他们不会去考虑影片的其他元素的完成性如何。所以,为了照顾观众的这点愚蠢,我在片头就通过坏蛋的对话点出了坏蛋的阴谋。后来再用土著孩子跳出来再揭露一把。 再用一些镜头来暗示一下下。主要是怕他们没看懂啊,这里我小编是下了点功夫地。为了保持这个善恶冲突贯穿始终,我的坏蛋杀死配角时是冷酷无情的,一招制敌的。然而对于主角,他却要迂回曲折(例如水攻,火攻),还要软硬兼施,反复谈判。观众是不会在乎这种蠢到家的明显漏洞的。
我需要一个童话和音乐主题。我选择了绿野仙踪这部家喻户晓的影片。我把它和一点美国西部片元素(酒吧混战,浪子忠义,关山飞渡),凉拌在一起。我需要一点乱世的感觉,所以用了一个类珍珠港式的战争场面(当然做的时候省钱了一点)。我要一个大卡司,那就是那个高女积德慢。作为一个澳大利亚人,她的野心不会让她辞演一部题目那么大的电影的。这些因素就像倒在比萨饼上的配料,只要让观众看见花花绿绿,材料俱全,冒着热气就行了。在这个快餐盛行的年代,他们哪里有能力区分不同比萨饼的调味是否到位,是否有品。我还要把比萨做大,两个半小时才符合屎湿的当量。以至于我们制片人看样片醒来又昏睡,昏睡又醒来后,说了八个字:真TM长,好歹能卖。
当然快乐结局是一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坏人遭报应,尘归尘,土归土。这地球人都知道阿,呵呵。此致
敬礼!
风景让我痴迷.剧情就算了吧.可以略去了.
想表达的太多了结果什么都没表达好,总让我想起《先知》。不过澳大利亚的风景和土著的确很吸引人
说不上多好,也谈不上多坏。
为了美人美景吧…
我看到他们把牛赶到港口的时候以为结束了,没想到后面还有那么多!而且休杰克曼太霸气了~爱~!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
少的一颗星给大团圆结局和略显生硬的转折
情节没多大看头,风景和服装造型还能看一下。乡愁是什么呢?可能是一种牵挂吧,但前提是你在内心认定一个地方是故乡。无怪澳大利亚人对此没什么概念,一个允许拥有双重国籍的国家,又能对国、对家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呢?
澳大利亚版的与狼共舞?休杰克曼+妮可基德曼,真正主角却是混血小孩诺拉。I will sing you to me,用那散发着魔力的歌声
看颜值还是不错的……结局有点突然……
作品让人觉得一般,但服装吧,打光什么的真心赞,许多电影画面都特别美,光影效果也很棒
严肃点,煽情呢
虽然最后还是用了主角不死定律= =不过除了这点真的挺好看的
我是来看大花瓶的,我指的是金刚狼
超好看 我特爱纳拉那小孩 角色以及声音 战乱里永远存在无限无法言喻的感人情感2009.04.06
风光无限好,只是剧情糟。
下午六点看到现在(AM:1:54).
我觉得画面很赞,爱情很养眼。虽然史诗感弱了些,可能我最近泪腺比较脆弱。。
看“大片”最怕看到这种电影:塞满了“好看”的元素,但样样都做得不行,全是回天乏术的无力感,心疼剧组花的钱。
可以看的出導演的野心,將很多元素都納入其中,包括了愛情、親情、戰爭、種族議題等等。看似內容充實飽滿,其實卻犯了一個錯誤,就是焦點過多且雜!不過還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的運鏡和取景,實在是很美輪美奐,讓人看的心曠神怡無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