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以中、朝两国授予的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为原型,展示了黄继光如何参军并在军队中得到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战场技巧,最终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战士。在上甘岭战役中,为了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为了整个部队的胜利,面对着地堡中敌人的机枪,黄继光牺牲自己,英勇堵枪眼,为战友争取到了短暂的时间,从而消灭了敌人。
一句话先放前面 —— 这是中国近二十年来最好的战争片。这个最好,靠得不是场面有多大,演员有多出名,导演有多大牌,资金有多充足。靠得是细节考究,质感丰富,还原真实,情感动人。战争电影的原始属性就是:不需要大鸣大放的表现手法,你只要尽全力还原真实,就一定能把观众拉入你所构造的世界中。沉下心来收着拍,钻研细节,就一定没有错。还有战争质感,一定要落实在每时每刻,咱们有多久没看见国产电影里表现枪械故障排除、重机短点压制、真实的曳光弹轨迹、有力的枪机运动和抛壳、爆炸激起的是尘土而不是大火球、三三制交替掩护而不是无脑冲锋、更别说有年代特征的标准地持枪动作了?以上这些,都属于质感的一部分,普通观众即使不懂也能感受得到,懂行观众看了一定会拍手叫好。《特级英雄黄继光》当然不是完美的,但所有的不完美,从成片的态度上看,我相信都不是剧组的问题,而是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所以那些不完美都不重要。这是一部好战争片;是一部让中国观众等了太久的好战争片;是一部标标准准,有着中国军人属性的好战争片。必须冠以最美好的赞词,给予鼓励。让那些动辄花大量资金,请大牌演员,所谓的大制作战争巨制能够好好学习一下:战争片,到底应该怎么拍。
两个字:惊喜。一是给导演的匠心,服化道以及战术的使用,通信兵剥线的手法,让一个16年的老兵看着不觉得尴尬,特别是炮兵和步兵的战术,毕竟咱也练过、指挥过,对吧?二是给小成本高性价比的呈现,没有金刚川和长津湖有钱,但是效果不差。三是给男主小演员,如果硬要和鲜肉对比的话,水平在易烊千玺之上,虽然没看过小欢喜,但据说演的不错。四是给选题的胆量,英模相当不好拍,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和雷锋这一类主角给不好演,容易脸谱化、凹造型。主人公的印象在大众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是有一定自身认识的,如果拍的不好或演的不好,极易产生反感。
一开始看到剧名,我是拒绝的,“黄继光堵枪眼”从小时的课本到c6的荧屏,这个故事太过于熟悉,熟悉到荧幕还没开始就能猜到剧情。事实我错了,导演的镜头才真正带我走近这个熟悉又陌生的英雄,知道他是如何从通讯员成长为战斗英雄。
想必导演是做了些功课的,喊话、卡壳、哑炮、震爆内伤、三三制…很多细节让人感觉很真实,也很残酷。但是有些镜头的尸体假人和伤口妆差欧美还有点意思。
感动、鼓舞、热血沸腾…
“黄继光”三个字不仅仅是一个名字,一个部队番号,更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华儿女为新中国抛洒的头颅与热血。时代在召唤……
看完剧后脑海里久久萦绕着那句话“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当制片方淘梦向我提出这个项目时,我一开始是拒绝的。
难,太难了。网络电影不过千万上下的投资,要做战争片?黄继光堵抢眼人尽皆知,结局剧透毫无悬念?多少年都没见过几部抗美援朝影视,审查前景如何?……
硬着头皮接下以后,看了几个月的史料,发现难度比我想象的还要大。
七十年前的史料混杂了真实记录,混乱回忆,宣传材料,文学创作,光是堵抢眼这场战斗的过程,我就整理出11个版本的叙述,各有不同。这也成为某些人士攻击质疑黄继光的原因。
在经历了许多个激进的创作构想,以及一稿被当面枪毙的剧本后,这个难题逐渐清晰起来。
最难的,是平衡。历史和创作之间,表达和审查之间,商业和艺术之间,也在宏大构思和渺小预算之间。
更难的,是让这个名字,从“黄继光堵抢眼”这过于熟悉的文字概念中走出来,重新变成一个可以置信的人。
因此最终我们捧出来的电影,不能是狂轰滥炸的爆米花,也不能是浓眉大眼的样板戏。得是我们经过潜心研究之后,在狭窄的创作缝隙中尽力还原的一种真实。冷静的,克制的,不怼在你鼻子下面的真实。
这片子确实难。但是你再难,能有多难?能有当年这帮年轻人拿着落后的武器面对强敌难?——看过老兵们的回忆,再实际在山上跑过,模拟过,我才深刻意识到这种难。真实就是战争太难了,太可怕了,太令人生厌了,绝不是抬手突突突就死一片鬼子的喜剧。真实是上甘岭上一天几十万发炮弹,躲在坑道里都能被震死;是去上甘岭的路都被炮火封锁,不知多少侦察兵通信员消失在路上;是鏖战四十三天的战役里,“舍身炸敌碉堡堵敌枪眼等成为普遍现象。”
恰好我这人认真,喜欢认死理,这种真实成为了每一步的准则。
黄继光是通信员,不是战斗员——那我们就描写通信员的成长和训练。
黄继光和妈妈有信件存世——那就尽量使用,捏合到故事里。
战役爆发当天,黄继光应该不在受攻击的两个高地上——那我们就假设他前一天跟随参谋长回到了后方的团部,于是接受了建立通信的任务。所涉及阵地,时间,地点,都和真实战史不能冲突。
19日反攻,黄继光应该跟着参谋长作为二梯队在后方,一开始不参与六连的进攻——那我们就不瞎给他加戏,只让他看着战友们逐渐凋零。
战斗过程里需要许多桥段和细节填充——那就从老兵回忆录里找,和军事指导聊,没有实据的不写。
上甘岭前线没有记录有女兵——那就不写女兵。别的片子写了,哪怕老电影《上甘岭》写了,我们也不写。
……
至于制作时的阵地,坑道,服装,枪械,军事动作,战斗过程等等,其他主创已有更详细的分享,核心思路都是一样,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去微博看。总之就是能真就真,真不了也得在真实框架里,弄得尽量真。
这一思路当时一定逼得各部门主创背着我叫苦。明明影视城里有现成的战场,为什么一定要找个山挖?害的灯光吊车要开到山上,摄影师要在晚上扛着机器在山脊上奔跑?拍美军弄点绿衣服就行,为什么OD3的绿不行一定要OD7的绿?为什么连防弹衣和头盔罩子都要现做?抗日的枪也是枪为什么还要找型号对的枪?假枪让演员哆嗦一下,后期加枪火就可以,为什么一定要真枪?拍了挺多战争戏了,为什么拿枪的姿势还要听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军事指导教?总共就拍二十几天,居然开机前还要军训?网络电影好多人手机看,为啥还要做5.1声道?……
就一定要。
我经验浅薄,也不知道其他导演是怎样拍戏的,预算问题全部扔给我信任的制片人。遇到困难了,要不了了,就跟大家撒娇,就一定要嘛!然后大家就真的顶着压力,给我努力要来了。
等到开机后,所有人看着监视器里的画面,都说:“真香”。
我也在每个镜头拍摄时摩拳擦掌,喊着“来来来我们再香一个!”全然忘记了当初拒绝项目时候的高冷。
而这不光是因为各部门的努力,还因为监视器里有一批愿意一起吃土的优秀演员。
三个年轻人打头,诸多老手压阵。大家一起没日没夜的投入在战斗里。
洪洋和刘思博,他们作为黄继光的羽翼,让两个鲜少被歌颂的战士,在片中同样熠熠生辉。
刘之冰老师,武强老师,刘一江老师,牛北壬老师,李田野老师,李晓川老师。不论文戏武戏,不管等待多久,都是说来就来,出手就有,帮助剧组节省大量时间。
还有扮演黄妈妈的迟蓬老师,只有一天的戏,没有几句台词,却非常认真的做功课,和我探讨造型和表演方案,短短的接触中展现出的敬业和低调让我无比敬佩。可惜因为健康问题没有在首映时见到她,我很挂念,希望她早日康复。
当然还有我们的跟组演员和武行兄弟,因为剧组穷,他们演完我军演美军,山上死完山下活,任劳任怨,死去活来。
最后着重说扮演黄继光的刘家祎。他当时才刚上大学,比黄继光牺牲时的二十一岁还要小。一开始选他的时候,其实也是有声音“拒绝”的,觉得他太年轻,太鲜肉。
但当他剃掉头发,穿上军装,对镜头投来那稚嫩清澈但又坚强的眼神时,所有人都“真香”了。
他是年轻,但他用天赋和态度扛起了这部电影。他对得起黄继光。
我们当然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山上变幻莫测的天气;疫情;因为同题材大剧组同期拍摄导致的物资和外籍演员匮乏;多部门超预算;动作演员受伤;漫长的审查;无奈的删减;……片子里清晰可见的留下了很多遗憾。
但我知道,全剧组所有人,都已经做到最好。
我没法在一篇文字里回忆所有的细节,对所有人表达感谢,我这人害羞又别扭,最不擅长这个了。从2020年春天接触项目至今已经两年多,许多人来来去去,如今终于完成上线。只希望所有贡献过力量的人,能为之骄傲。然后当我们再度相聚,能够一起奔向更远大的梦想。
制作角度,真的榨得一滴都没有了。观众凡有不满,不管是嫌慢,嫌晃,还是觉得结构不佳,故事不精,看点不足,手法不对的,都是我才能不足的责任,只有在以后的创作中再努力精进。
我知道,对于很多观众来说,看到片名的时候,你们也是拒绝的。
“特级英雄”这四个字,在如今似乎是个陌生的概念。我也不例外。
我们熟悉的是“超级英雄”,或者“宇宙英雄”,为他们在银幕上无数次拯救世界叫好甚至感动。很多人甚至真的就看错成了“超级英雄黄继光”,连网上的盗版资源的英文标题也写成了“Superhero Huangjiguang”. 当然最让我难过的,是说一看到这奇怪的四个字,就决定不看的人。
不为了教育谁,也不为了糊弄谁,这是一部真诚的片子。有空来看看吧。可能是香的哈哈。
转发 自观网 : 作为一个几乎不看电视的人,长假首日我突发奇想开始摆弄电视,打算约女朋友来家里一起看电影。电视盒子的推荐头条,赫然是一部之前从未听闻的抗美援朝战争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 作为一个对相关影视作品较为关注的人,我努力回想这老宋体的古朴电影标题是否有过相关宣发,但是一无所获。于是便打开了前6分钟的试看。 介绍相关历史背景的字幕,是大家所熟知的。而过往的军事影视剧往往有些令人失望之处,也让我对此类作品抱有很大的戒心——扮演黄继光的演员是个长脸,和雕塑、绘画形象上略有差别。 开场时大量的奔跑镜头,是作为通信员的黄继光穿越美军的火力封锁线,虽然手持运动镜头拍摄很认真,给予我相当的身临其境感……但也能从炸点埋设与周边景物的互动,看出电影的制作条件并不是特别优渥。 这部电影颇为独特之处,便是多条叙事的并行。这对编剧与导演要求颇高,如果转场生硬可能破坏全片的观感,而这部电影的多条叙事线的穿插与转场,非常成熟且恰当。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也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转变而来,这部电影将朝鲜前线的战斗,与黄继光在老家参军入伍以及训练相穿插,详尽介绍了黄继光的入伍动机,以及如何为永载史册的壮举做好准备。 几乎每次看到电影里出现一个比较有戏份的人物,无需字幕介绍,我就能猜出来他(她)是谁,以及将会有什么样的剧情展开。
我的情绪,从最开始的戒备、疑虑,随着影片的展开,逐渐转为欣喜、感动——大哭之后,我无比振奋。 作为战争电影,《特级英雄黄继光》无疑是优秀的,而作为以中国价值观讲好我们的故事,这部电影,是无论多少溢美之辞都无法描述的神作
继续推荐电影 《特级英雄黄继光》 黄继光的故事,是小时候看小人书知道的,他为了战斗胜利,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抢眼。 十月一号早晨,小米电视就推送了这部电影。看后,留给我最深印象的,是电影对真实场景的追求。 其实这几年,大概是对各种战争神剧的反省,影视界开始流行一股真实风,例如《山海情》等。《黄继光》的细节也有很多真实的亮点。 比如机关枪都是打点射,波波沙冲锋枪会卡壳,打一阵需要换弹夹,指导员提醒遇到炮击要把双脚分开(免得一个弹片切掉两个脚),黄继光把自己的军帽盖在牺牲战友的脸上,然后拿起牺牲战友的美军钢盔戴上,还有剧情表述的敌我伤亡大致相似等等。 电影中的敌人也是美国面孔,这是对的,因为黄继光参加攻占597.9高地,也就是上甘岭主高地的战斗,时间是10月20日,对手就是美军,在10月25号之后,志愿军基本稳固了上甘岭阵地,美七师伤亡太大打不动了,才把南朝鲜第二师换上来送死。其实老电影《上甘岭》里,志愿军防守坑道战斗,大部分时间的敌人应该是南朝鲜军。 总之,这部电影非常值得看,我特意去豆瓣给了五个星的好评。
教导员牺牲那段,哭死!话都没来得及说完,只留下一个轻拍胸口的动作就牺牲了!黄继光看着教导员牺牲,本想给教导员点上最后一根烟,结果难过到根本无从下手,这一套动作细节刻画,看得让人难过又揪心!
作为网大,该有都有,还挺喜欢结尾母亲那一段的,所以也让人疑惑,同样拍抗美援朝,某些院线大片为什么能差那么多。
黄继光在受着伤堵枪眼之前,心中想念着自己的母亲,想着与母亲相见,她带着哭腔问:“儿啊,疼不疼啊”……这一段的处理实在是催人泪下,结局母亲的独白可谓是画龙点睛,剧组很用心,演员也都在线!革命先烈为了多数人的幸福生活而牺牲自己,我们要永远铭记历史。
不错的军迷电影,但是离优秀的战争片还有很长的距离。
我家乡的英雄,我从小在黄继光纪念馆附近长大。
这类带着英雄名字出来的电影已经不好评价。好像打星不是给电影,而是给英雄。
黄继光,那是我小学课本上的英雄人物,是个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他的,都已经忘的差不多了。通过这部电影,让我再一次深刻的记住了这位英雄。原来,他跨过鸭绿江抗美缓朝的时候才20岁啊。原来他是个小个子的英雄啊,曾经还因为个子小,年纪小不让他参军啊,原来他还有个外号,叫八大员,因为能打仗的战斗员、能做饭的炊事员、能治伤的卫生员、能抬伤员的担架员、能送弹药的运输员、能修电话的话务员、战时宣传员和通讯员,想想我自己的20岁在干什么? 再看看黄继光,真的是好惭愧。这样的好电影值得多拍,也值得更多人去看,去学习。英雄少年,少年英雄!
全片没有一句祖国,但处处都是祖国,已经完全达到了我心目中完美表现中国式战争的电影该有的样子,这一部比什么狼什么湖什么桥加起来还要好无数倍。平凡且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三分只给英雄。影片的质量,最多给5分。结构、桥段设计都是50-60年代战争片的套路。表面上看,细节很到位,服化道抖不错,但是仔细看都是槽点不合理。很多桥段都是为了表现而表现。让看客根本不能共情。所谓的感动,其实是各位看客自我感动,而不是被电影感动到。
今天网络电影《特等英雄黄继光》上线。对这部小成本影片的故事结构不做评论,单就影片在武器道具使用,还是真实的还原了入朝志愿军使用的“万国牌”轻武器,有苏波波沙、美M1、国产50式冲锋枪,苏捷格加廖夫、美M1918轻机枪;苏郭留诺夫重机枪、美M1919A4重机枪等。仅此一点,导演用心了!
少年英雄黄继光从军记。算不上精彩,但足够真实。还原真实的黄继光,影片中和我们一直认知的黄继光形象还是有一点点差异的,原来英雄也只是个少年,而且也仅仅是个身材矮小的通讯兵,但是却留给世人一个高大伟岸的形象。
70年过去了,他仍然是21岁。
这片再次证明了什么叫“主旋律好不好看全看剧组水平,而不是题材。”
很适合在这个节日看。片子可以用朴实二字形容,没有过多的情绪渲染,情绪甚至是非常克制的,有记录片的感觉。同时也很真实细腻,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每个战士的情绪,战士们的家书,教导员与三羊的牺牲,仅仅21岁的青年战士如何成长为英雄黄继光。寥寥数笔,群像却不错,扮演黄继光的青年演员演技也好。
好评是假的吧,拍的真的很无聊。
每看一分钟电影,黄继光的生命就流失一分钟,直到最后牺牲,唉,英雄该被铭记,我们也要记住为什么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看电影
比长津湖好看的多
网大的制作规格,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场面简陋,但是最终效果还可以,剧组还是很有诚意的,在有限的条件下做到了最好。不过整部影片还是有传统主旋律电影的老毛病,人物太过于样板了,对于情感的表达也比较套路,导致故事比较过时。另外网大是不是怕观众看不懂啊,疯狂加字幕解释剧情和人物……
这是一部配得上黄继光的电影,不玩花活,认真讲故事,真实还原战斗场景,可惜本身是网大,资源倾斜有限,即便如此也远胜同期的《勇士连》。更可贵的是,在这个滥竽充数的国庆档,它不圈钱,并没有像往常的那些下线电影还想着收费,只为更多人看到英雄的事迹,这才是正能量、主旋律该做的事情。
第一次知道黄继光来自四川,第一次了解他是一名通讯兵,第一次知道他是家里老三,第一次了解他和他母亲的故事,第一次真正了解他从参军、训练、战场到最后牺牲的全过程。感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