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在希伯来语片名"Kirot"是“墙”的意思,意指片中两位女主人公从素不相识,隔墙交流,直至最终走到一起,一个要摆脱当地黑帮的控制、去俄罗斯与小女儿团聚,一个为了反抗有严重虐待倾向的丈夫,两个女人为理想和生存而战,俨然一部新版《末路狂花》。
幕后制作
影片由以色列、法国、美国合拍,片中对白以英语为主,还有希伯来语和俄语。执导本片的是以色列导演丹尼·勒纳,毕业于特拉维夫大学电影系的他曾在2005年拍摄了处女作《梦魇》,其作品充满复杂的社会元素及深层的心理描写,成为以色列新生代导演中的佼佼者,并在国际影坛暂露头角,《危墙》是他的第二部电影。
一堵墙、两个人、三杆枪、三个声音,支撑了一部90分钟电影的绝大部分内容,又是一部只靠一些场景加一两个人就支撑起来的一部电影而且观感还相当不错,对此电影感兴趣的可看电话亭、活埋等!
电影将战争限制在按特定的空间,美军战士落入圈套,被伊拉克的反美武装一一设计击毙!
你以为是美军战胜恐怖份子,其实在对方眼里是正义的力量抵抗侵略者!
不过,有时这种反杀的电影看的真爽!
本片貌似逻辑严密,其实技术上根本做不到,漏洞也很多!
漏洞一:艾萨克、马修斯又专业又业余。如果狙击者掩护,观察者上前则根本不会发生这种事。在马修斯中枪时,艾萨克应该找狙击手位置。并且对手是在一对二,正常情况没有有把握一次干掉两个是不会开枪的,对手在这个过程也显得业余。而且专挑了个风沙时刻开枪,是能起到掩护自身作用,但能命中么?
漏洞二:对手对讲、电台都有,而且还能调通,我想军用电台不可能拿来就用的。艾萨克呼叫直升机支援时也是要拨号(或输入密码)的,这些对手都清楚!
漏洞三:对手的枪法简直无法理解!1500m的运动躲闪目标三枪分别击中电台、水壶、膝盖。对手冒着生命在“玩”,还射击水壶这个不影响最终目标的东西,过分心大了。连续命中直升机上的人员也是神奇!直升机坠落后机体也几乎无损伤。两架直升机,只击中一架却还用老套路诱敌。
漏洞四:艾萨克拿上电台的死亡士兵是自杀、右腿膝盖也有绷带、也未穿上衣、背心也满弹夹、发型形态和艾萨克一样。这不能解释为巧合或对手神奇。
漏洞五:艾萨克在墙后的表现很奇怪,认为对手一定在垃圾堆,马修斯反击时的暴露,自己反击时只射击一枪,而后又要直升机还击。矛盾重重
漏洞六:大家一起补充吧
上述的漏洞其实可以用《搏击俱乐部》来解释。艾萨克在战争中换上了战争综合症,表现出了精神分裂和战场依赖心理。上一个战友、马修斯、救援直升机都是他射杀的,他后来也自杀了。影片展现的是他真实人格的想象。
片中说“如果战争结束了 你还到这里干吗”意味着 一直没有结束,就像这个世界的所有,任何事情都没有结束一样,美国大兵和伊拉克的狙击手,每一个人都有立场,没有对错。片中也存在很多漏洞,比如最后还能打中直升机?但如果没有不完美哪里来的完美,而且镜头远近拉的也有问题。但情节还是不错 ,不过没有惊悚
也是在南瓜电影推荐上看的…我印象中电影时间不是很长,看完之后,一气呵成,有点惊艳了!很写实的拍摄手法,带着悬疑,引导你。和最近大火的吃鸡游戏类似,是狙击手之间的较量,你要是以为只是对对枪,加上几个手榴弹的五毛特效,你就大错啦……电影给你一种真实战场的感受,我个人从开篇,循序渐进被吸引的~强烈推荐给你们哈
1. 一上来就把我整懵了,两个瓜皮美国鬼子对着一堵墙蹲了18个小时,居然打赌说,之前我觉得墙后面没人的概率是60%,现在是80%。这不是智障是什么? 18个小时,你蹲个茅坑哦?
2. 看哪,那个拿狙的瓜皮熬不住了,打算到墙那里看看。仙人,你敢不敢拿把冲锋枪或者手枪过去? 你特么的端着狙大摇大摆的走过去了,一路上还扭着屁股,这种人我不看就知道要背时。还好另一个瓜皮智商稍微在线,他就懂得拿着一个望远镜在远处掩护他……这个……
3. 看哪,对面的那个伊拉克燕双鹰你服不服? 1500米外,爆头都是小儿科,人家能打你水壶,打你电台,打你腿上的某根血管……故意不打死你,用缴获的电台跟你唠嗑,套取重要情报。
4. 等到最后,瓜皮美国鬼子的直升机来了,你个瓜皮,以为有了直升机就能逃命? 1500米外,伊拉克燕双鹰把直升机都给你狙下来! 然后守着直升机残骸,等F22来自投罗网!
呜呼! 我已无话可说!
不要叫生死之墙,也不要叫危墙,就叫墙。就是两个人与一堵墙的关系,在生死面前,还原一个真实的对决状态,展现出的挣扎与博弈。
虽然有人提到这是一部fuck电影,但是这并不影响观看,相反的是,这才是一个气急败坏,即将崩溃人的真实状态。
昨天晚上打车时,出租车司机吐槽,晚上总是拉到一些喝多了的乘客,骂骂咧咧,要求贼多,说喜欢我这种没喝酒的文明乘客,我说我们这样的人,喝多了也文明。但是别惹急了。
极简,两个美国大兵,一堆死人,大风中沙尘滚滚,茫茫戈壁,一堵烂墙,看不见的对手,生死对决;小成本这么玩,道格·里曼挺溜的,几次以为要赢了,又输了,最后输得更惨,爱看书、会英语,知道莎士比亚、爱伦坡的巴格达狙击手不要去惹,否则有去无回。
我期待对面的sniper的POV,一直固定的镜头突然站起来然后走向那堵墙,可惜没有啊。一个十足戏剧的情境,但只能由电影完成。谈到爱伦坡的时候吓了一跳,两人的对白也许还能更出色。墙的暧昧隐喻,以及最后坠毁的直升机,不会终止的戏弄,惊艳的小成本。
一个伊拉克狙击手,爆了四个铺油管的工人头,用他们的无线引来了俩保安,再爆了保安,再引来了一组美军狙击,故事就是美军狙击和这伊拉克狙击之间的...反思到位,心理战+枪战也到位,结局也喜欢。
同伴中弹后,第一时间是请求支援,不是傻逼一样上去送死。最后他该让救援人员去扫荡垃圾堆,怎么就不问青红皂白就拉走了呢。
一墙之隔,心理情报战;巴格达小学老师,边念爱伦坡边狙直升机
“想回家?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了。那你为什么不走?”……男主无言以对。这句话使得影片的反类型结局,有了新的视角――如果站在那位从未谋面的伊拉克狙击手的立场上看待此片,简直就是一部主旋律!
64/100 通过揭开一个被伊拉克狙击手困在墙后的美国士兵的秘密,电影表达了美国人对中东战事的罪疚心态。道格李曼的调度和细节仍算得上上乘,只是用敌我双方聊天的方式呈现复杂的主题,恐怕会让观众频频看表吧。ATJ美如画。
战争版的《活埋》,挺无聊的
成本虽小,悬念还是很足的
平时为人师,战时狙击手。文能爱伦坡,武能打飞机。
打飞机掉档次。这是架贝尔205,片中执行MEDVAC任务的是DUSTOFF,即这是来自陆军医疗后送单位的UH-1。05年陆军UH-1全面退出一线,片中是07年,已是错误。205系的UH-1设计上关键部位是能承受高机攻击的,但片中严重失实。实际片中出现的应是更新一代的UH-60,迎接诗人狙击手的只有舱门机枪的子弹对诗。
看到最后才发现,一直弄错了主角。
破坏了不少狙击手战场上的准则... 当然这两个美军士兵也是太随意了... 死了也应该。与敌人之间的对话,算是为影片打开了一个不寻常的交流通道了。 战争都结束了,为什么你们还在这里??? 请回答。
一群肥宅看了個片,都覺得自己比尼古拉斯歐文更懂狙擊。
从开始就成功塑造了一个可以一直牵引观众进行下去的悬念--声效做得太好,想到了有Doug Liman染指的Jason Bourne系列;中段是Aaron Taylor-Johnson的大飙戏,生存勇士、濒死之人...每一种形象都表现得好,还有合适的片长...这一切其实还不错---电影节严重怀疑最后没掌声是因为结局没有做到很“爽”。
为什么塞纳要接这种不露肌肉的片子,居然连背心也不让穿
这片子才应该叫孤独的幸存者。双方的心理战与情节渲染都很到位,狮门小成本做的就是牛。结局很棒,浮想联翩。
“你们为什么来这?”“你怎么没回家?”声声拷问。是保家卫国捍守国之尊严,还是自诩正义,实则输出战争。人至末途,自己的生死,同伴的生死,他人的生死,皆成为一场堵局,命运睁着上帝之眼,看这场你追我逐的游戏,何其残忍,战争又制造了多少,何其无辜之人,事,物。
确实,看到最后一句台词时才发现搞错了男主,光靠配音来喧宾夺主的这片不是第一个,却有种让人说不出话来的难受,感觉比《活埋》还要压抑!观看的心情就像沙漠背景一样,很熬人,也很沉重!而且你一点都不期待听到话筒中的声音~哎~
见识了顶级的狙击手——不为狙杀一个人,只为多狙杀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