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根据纽约记者苏珊娜·卡霍伦个人传记改编,讲述她自己从医院醒来后失去了所有记忆,时而出现各种幻觉,时而爆发癫痫,在一位医生的帮助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开始寻找失去的记忆……
《脑火》 脑子着火了
“到底是什么感觉”
”感觉就像是……我(这个人) 消失了……”
我已不是我
医者仁心 如果不是极具细致的洞察力、一份对工作的具大责任心使然、 对病人的悲悯和关照 女孩就会被判为精神分裂症永远关在精神病院 不见天日。遇到或不遇到这位医生,人生都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疯子在左,魔鬼在右,看完 后心里悸动部已…
人脑是多么精密的仪器组织,环环相扣,只要其中一个零件有损坏、罢工 就会多米诺骨牌效应般地毁所有,整部机器将会不正常运作,且势不可挡地朝着坏的一面倾泻而下……只到最后 完全面目全非 ,一堆废铁,你已不再是你……变成时而癫痫发作,时而痛哭流涕,时而神神叨叨,时而大吼大叫、幻听幻视,人见人怕的神经病……
幸运的是女孩遇到贵人。片中富有耐心和爱心且医术高明医生凭着高超专业的职业质素,准确及时症断出正确的病因(一种极为罕见的 脑体发炎病),对症下药除病根,把女孩从崩溃发疯边缘挽救回来,看完这样的电影总是心生感动,感叹:人生不易,人世上走一遭,能无病无灾 ,实属万幸,而在前方的 总是有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难关、挫折等着你…[失望][失望]
Here音乐:LittleEnd-Here
很棒的一个故事,让我想起了《to the moon》也是同样讲述一个罕见病症的故事,人们互相关爱,才会让受病症折磨的人回来的机会。正因为如此,世界变得美丽动人。这部电影还让我回忆起了《黑暗塔系列》一个人由一扇门看到他自己的身体不随他的意志来行动,她是幸运的,被正确的判断了病症,许多医生或许连考虑都没有考虑过身体排斥大脑的可能。不过,我也是借由本片才能看到这样的病症,一开始我还以为字幕出了问题。身体排斥大脑!WTF?这什么鬼。如果说抑郁症是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中,那么这个病症是一个人被关在了他自己的体内。你能接收一切外界的信号,可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太恐怖了。
现在对电影一开始出现的事实改编就让我有一种不由自主的好奇欲,这部电影的故事节奏真的很能勾起这样的欲望,你想知道到底是什么病么,继续看下去,我会告诉你的。事实上,确实值回等待的票价。
1
如果一部电影可以让人忽视其艺术性,只记住她显露出来的意义,那这部电影就值得我们记住。或者说,她传播得越广,那她的意义就更深远。杰拉德·巴瑞特编导的《脑火》(又译《我发疯的那段日记》《我的失常日记》2017),就是这样一部有意味并发人深醒的电影。但这个只有21岁女孩所遭受的切肤之痛,又有谁能真正的体味呢。
片中通过《纽约时报》记者苏珊娜·卡霍伦(科洛莫·瑞兹饰)的话外音,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真实病情,苏珊娜被这股莫名“脑火”,折磨得身心俱疲,时时出现的各种声扰、幻觉、亢奋、惶恐,以及突然爆发的癫痫,命悬一线间,终在经验丰富的医生纳加尔的帮助下,得到了治愈,并开始寻回她已失去的记忆。
影片呈现的即是苏珊娜患病后如此难耐、煎熬和崩溃的过程。难得的是,她的父母和男友史蒂芬的不离不弃,并给予其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可以享见,导演明知拍这样一部可能乏味又缺乏观赏性的电影,吃力不讨好,导演还是要坚持拍摄,足见其所认可的价值。导演与制片商这种可贵的精神,都是令人击赏的。相信这部影片将会帮助到有相同症状的患者。
显然,影片在苏珊娜这个真实角色基础的创作上,并非一无是处。只有20岁的科洛莫·瑞兹对于角色的塑造,可谓倾心演绎,亦可圈可点。从她在职场、地铁、街头直到家里,被这股无名的“脑火”所带来的困扰情绪化表现,都有着深度的阐释,至少并不令人感到生硬。影片配乐大都是女主角男友史蒂芬的自弹自唱,这对于影片未明下的急切气氛,有着某种缓解作用。
报社的女同事玛歌,一开始看到她的表现,还以为只是她的任性和情绪化,直到她屡屡延误一次重要采访,被主管理查德训斥,玛歌才感到了她的某种异样。终于,苏珊娜在采访议员中,问了一些莫明其妙的问题,比如你现在能不能脱掉裤子,搞得对方瞠目结舌,以至于人家拂袖而去。接着便发生她在办公台上边跳边叫的癫狂。
主管理查德根据她的情况,让她在家休息。在同事看来,可能苏珊娜患了精神类疾病。但玛歌很清楚,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后来,当苏珊娜住院时,玛歌去探视,苏珊娜完全不认识她,这让玛歌暗暗地流泪。她到底患了什么病呢。
2
对于苏珊的门诊过程,也是一波三折。一开始,医生确诊她是因为酗酒或者吸食毒品,造成了她情绪性的亢奋与低沉的两极问题。问题是,她只喝点啤酒,也没吸食毒品。接着瑞恩等医生一致认为,根据其病症特点,以及身体无碍的情形,应是精神分裂或精神错乱,建议其父母送往精神病院就诊。但这遭到苏珊娜父母的当场拒绝。一般的情况下,病患的家属都会听从医生们的建议,但苏珊娜的父母一直坚持女儿没有精神病症。
苏珊娜自小父母亲离婚,双方各自组成了新家庭。在苏珊娜突患这种病后,他们只得强制她离开单身住所,先是接回母亲家住。慢慢,母亲被她的歇斯底里搞得头大,只得又送她到父亲那儿。在晚餐上,苏珊娜突然发作,指责继母吉塞尔辱骂她不要脸,这当然是子虚乌有,接着,突然她癫痫爆发,不停痉挛之中,她狂呼“害怕”,明显有一种被害妄想的症状。紧急又无奈之下,他们只得送她住院。
医生们对于苏珊娜的病情,总体上是束手无策的。的确,种种迹象,苏珊娜的紧张感病症,都酷似精神病,但家人的拒绝转院,让她只能呆在病房中等“死”。继而,医生再次的会诊很明确,通过对苏珊娜身体的全面检查,她身体的各项指标,一切正常,没有任何损伤,那不是精神病,又是什么呢。
苏珊娜的父亲托马斯与母亲罗娜,加上男友史蒂芬,仍执意不转院,这让医院无可奈何,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苏珊娜一天天的不省人事,长期处于昏迷之中。当然,这时作为病人的家属,焦灼而急不可耐,火气渐盛,都是难免的。其中一名女医生可汗也觉得其病有蹊跷,就专程找到了自己的导师纳加尔医生。纳加尔医生已不从事门诊,主要是教学任务。
但在女医生可汗的再三请求下,纳加尔答应前往查看。即便此时苏珊娜完全处于呆滞失忆状态,纳加尔医生,对于她也是微笑询问。他的亲和力,让苏菲父母亲倍感安慰。这让事情有了转机的可能。纳加尔的治愈过程是,先让苏珊娜画画,一个较为完整的时钟,说明她还有认知能力,并非精神类疾病,这种排除至关重要。
3
那苏珊娜所显露的症状,完全酷似精神病,这又如何解释。纳加尔专门值夜班,通过摄像探头仔细观察,再次确定排除了她精神病的可能。他调来之前检查的大脑扫描图片,通过投影放大,终于发现了细微的病症。原来是苏珊娜右脑严重变弱,以及发炎了。人一旦有半边大脑出现异常,那其整个视觉世界就会失常,这当然不是精神病。
眼下的治疗一刻也不能耽误。在征得其父母同意后,对其作了开颅切片活检。结果,样品显示NMDA受体有抗体,这是自身免疫问题引起的发炎,抗体攻击了大脑,使其受损。通俗地说就是大脑在发烧,所以攻击了身体。纳加尔医生说我能治好她,至少她能恢复90%的认知能力。果然,在找出了苏珊娜的病因后,纳加尔医生治好了她。
苏珊娜的话外音响起“我是幸运的,遇到这种病症的人大部分都被忽略,幸遇纳加尔医生找到了我的病因,你觉得历史上有多少人被误诊了,有多少病人当作患有精神病分裂、错乱或神经病呢。我现在只能重新学会走路,重新学会说话,重新学会为人子,重新学会写作”。
纳加尔把她从濒临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她得到了重生。欣喜的是,苏珊娜重新回到了报社,主管理查得建议她把自己这段经历写下来,这将帮助到更多的人。苏珊娜欣然接受。报社并没有因为她的疾病而拒绝她返回,这同样值得称道。
片尾特意注明“苏珊娜是(美国)第217位被确诊烧脑症的患者,从此,成千上万的人得到了确诊,苏珊娜的著作帮助到了全世界的人们,得到了正确的治疗。纳加尔医生至今仍在经营诊所,专门治疗身体免疫引发的失常疾病。2015年,苏珊娜与艺人史蒂芬结婚。”
影片本身,说这是传播福音也一点都不夸张,所以,我一开始就说这部影片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至少可作一个参照和甄别。除此之外,她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医生所具有的专业、专注与真挚的力量,还有亲情、爱情与友情的弥足珍贵。
2017、8、9
确实,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被低估了,或者说,它的受众本来就很窄,没有大片的跌宕起伏,没有烧脑的情节,但是作为相关专业的医生里说,看到主角的症状,就会跟着思考她是什么病,跟着不断出现的症状不断地分析可能得疾病,最后不得不说,这个病确实没有听过。其实科洛莫瑞兹的表演感觉还是挺到位的,至少那些典型的癫痫症状,还有妄想症状,还有躁狂跟抑郁状态,都表演出来了,很典型,很好辨认。最后还是感叹,还好那边的医生没有放弃,没有当做精神病转院,有的时候就是这样,有的医生就是有这种敏锐的临床感觉,所有的检查结果就在这里,但是就是感觉哪里不对劲,必须要找出结果来,所以罕见病才能被找出来。
个案的容量
喜欢个案教学,自然也喜欢这样的故事。
故事同样基于真实事件和人物,所以显得枯燥点。但是这无伤电影的杰出意义。
首先,影片可以让我们理解“科学的方法”。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无语问苍天》,影片都有负责任的医生,尽力地为“精神病人”寻找解决的办法。甚至我认为《无语》中的病人遇到的问题和《脑火》其实也很相似,只是因为医药不够昌明,导致无法治愈病人而已。
主人公苏珊娜是个记者,漂亮又年轻,有个音乐家男友,生活一片美好。但是她发现自己逐渐失控,同事和老板对她也是无可奈何。送进医院,医生确诊是躁郁症、精神分裂症,要送进精神病院。幸好,一个负责任的女医生,认为“病症”特别,“病源”不够确定,所以跑到大学找纳杰教授,告诉他苏珊娜的病症和自己的疑惑:21岁的女性,惯用右手,她的症状由躁狂行为开始,妄想狂,不稳定的爆发,导致一般性的痉挛,再导致另一次,接着导致第三次。她的状况每天都在退步。最奇怪的是,发病之前她完全健康,没有服用任何药物,身体检查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正常,传染病结果呈阴性,自体免疫性疾病检验呈阴性,有毒代谢结果呈阴性,所有检验都是阴性。她在进精神病院的边缘。尽管纳杰一再拒绝回去做医生的工作,但莎宾娜的坚持,打动了他:我可以很简单的告诉她,她有躁郁症或精神分裂症,但实际上我有种直觉告诉我,不是这样的。我明白那种感受。
纳杰答应了,他对苏珊娜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估。看起来也是非常通俗的做法。先是建立信任关系(苏珊娜?我会尽力帮助你,我不会伤害你的,我永远不会向你说谎,好吗),然后进行认知评估(让我们开始,你叫什么名字?今年是哪一年),身体控制能力评估(你可以用这只手 碰碰鼻子吗?很好。现在,可以试着走一走吗?先离开床。我要你试着走一条直线,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前面)。检查现实一切似乎都没有问题,之后,幸好纳杰设计了一个问题:苏珊娜,可以画一个时钟给我吗?并填上1到12 所有数字,就你记得的。结果发现,苏珊娜把1 2个数字,全部都挤在右边。于是,纳杰提出了“猜测”:我相信她大脑的右半球严重的受损和发炎,一个破损的脑部!当一边的大脑半球不能运作,视觉的世界就会倾向一边,像这个时钟,没有一个精神有问题的人会画一个像这样的时钟。所以可以排除精神分裂症和躁郁症。为了确诊,纳杰又建议苏珊娜尽快进行脑部活组织检查。最终检查显示纳杰的判断是对的:抗NMDA受体脑炎,是自体免疫性疾病,抗体对准并攻击,在脑部里十分重要的受体。简单来说,她的脑袋着火了,并受到攻击,在她自己的身体里面。也就是说,因为自身免疫系统的问题,导致大脑发炎,却无法得到处理。一半大脑无法正常工作,导致了苏珊娜的“癫狂行为”。因为确诊,并且及时采用药物治疗。7个月后,苏珊娜就完全康复,并且回去上班。很明显,医学的方法,就是根据病症和检验结果来判断。但即使是医学昌明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不细心”“缺乏经验”导致的“误诊”。其他医生无法做到,但是纳杰医生做到了。关键是因为他知道一个小知识“当一边的大脑半球不能运作,视觉的世界就会倾向一边”。并且刚好设计了画钟的测试。
其次,不要简单地判定精神病。
我们总是以“正常的反应”来评价“不正常的态度”,并以此判断精神病。我们是普通人,可以;但是医生为什么也会,因为他们也有判定的“真空地带”,有超越自己知识和经验的时候。所以,病愈的苏珊娜感慨:我的身体攻击我的脑部,完全摧毁我运作的能力。你觉得历史上有多少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精神病、躁郁症或者完全发疯,但他们真正的问题其实可以很简单地被诊断出来?
对事物的判定要建立在充分理解之上,像精神病,至少界限要清楚,是器质性的,还是外源性的。明明一个健康的人,健康的成长环境,怎么会出现疯狂的行为?这本来就不符合逻辑。
苏珊娜如果不是那么幸运,遇到莎宾娜医生和纳杰教授,可能就被送进精神病院,失去了最佳治疗的机会,而且一发不可收拾地“疯狂”下去。而她健康正常的理性,却被困住,求救无门。
再次,人类的文明,就在于,每个案例都可以帮助别人。这就是知识本身,这就是价值本身。
正如片末字幕介绍:苏珊娜卡哈兰是第217位被诊断出的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自她之后,多达数千人也被确诊。苏珊娜的畅销自传《我发疯的那段日子》帮助了全世界的相同患者,获得正确的治疗。苏赫尔纳杰医生,后来持续行医,并开了全世界第一家专门治疗自体免疫脑部疾病的诊所。他和苏珊娜 仍旧是很好的朋友,苏珊娜持续以作家和记者的身份,唤起人们对于这类疾病的重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类社会进入网络化,媒体进入个体化的时代,这种知识爆炸式的交流,更能够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为有需要的人可以得到对应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可以不迷失。17.9.17
=
几次打开没有看下去,的确很乏味,因为这不是讲故事的电影,着重于呈现一种状态。所以无法拍得艺术感般旖旎艳丽或者文艺调。即使如此一些镜头还是很美!本来看这种精神病般幻视幻听的挣扎,剪辑很容易令人难受。但看这部完全没有晃得头晕的感觉。难道这还不能体现剪辑功力吗?出乎意料流畅,看得太舒服了。前半部分完全是靠超杀女的脸撑下去,做表情百看不厌。精灵的小脸翘鼻。换一个人我可能会受不了把。客观必须承认还是蛮有惹人怜爱我见犹怜的气质。后半部分开始进入诊病正题,我就疯狂截图,关于一些专业词汇的英语翻译,医生的惯例认知敷衍猜测,还有弹幕,令我愤怒到冒火。本来前面工作的部分我是丝毫没有代入感的,但是后面我慢慢看到了自己。我感受过很多一样的症状,反应?只是如今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因为我不敢去感受不敢说出。不敢把自己沉浸到这个状态里,所以战术性否认压制。为了生存。但我看到别人这样对我不理解就罢还要傲慢漠视,还要judge我说出些自以为是的建议我就会很愤怒。
羡慕电影里的父母。即使医生说她有精神病,他的父母就是不信还一致认为必须给医院施压才能让他们不草率结案。他们在走廊里与男友的对话我截图了。但我无法回忆也无法记录下来。不知道为什么,这种触动我的东西总是令我当时精神一窜头,受震撼内心地震。但很快却什么都记不起来了。明明有意识要去记住,却就是什么都记不住。超乎常人超乎一般事物的没印象。
每次我想写日记回顾之前闪过的清明想法,回顾之前发生的事实,都这样。模糊不清。
先就这样把。我越来越无法说出口也无法记录些什么。我憎恶所有环绕的不怀好意和消遣,所以不安。我很愤怒,但得不到安慰。渐渐不再发出声音。
2021.4.9 18:01
终于看完了剩下的28分钟。可以安心去吃药睡觉了。又或者不吃只吃褪黑素毕竟这么晚了。4.10 02:25
经常神经到难以承受的地步,咬牙坚持,感到厌倦和害怕。连洗脸刷牙都成为困难的事。不知道怎么办。压力只会越来越大。光是活着就很累。活着每天都要消耗能量释放粒子损伤产出废弃垃圾。
03:22 不行,看了会漫画还是抑制不住的焦躁。神经支撑不住了。感到有蚂蚁在噬啮,那种隐隐约约的内在透出的焦灼。令我感觉手脚某个部位需要按下按钮才行。我需要被冰封。咬手指头也没用。感觉哪里不对劲,手指头也不是发痒,就是不舒服,好想被锯断。感觉快要爆炸了。幸好我还有药。这时候如果没有药,又睡不着,真的太可怕了。我才不管什么快天亮了。频死感,神经承受不住的感觉又来了,离奇。如果是这种神经状况,脸皮肤过敏就真的是很正常的反应了。这种时候只有失去意识方可缓解。如果不是忽然窜出来这种感觉,我根本就无法回忆起来记录下来。太可怕了
刚吃了各半粒,四点才能起效吧。我实在无法关灯闭眼,越强迫自己大脑反而越焦虑醒透。只能再看点什么等困意。
我可以不吃药,但万万不能没有备药。想想之前纯靠意志力熬过去的日子,我可真苦啊。居然我都不相信自己度过了那样痛苦的日子
怪不得只能卖片到东南亚,这剧本改地太烂了,而且so annoying。哎,细数那些年我为科洛看过的烂片.....
影片结构做成这样,是不是因为编导们也得这个病了?
6.5/10 分。自从我得了神经病后,整个人都精神多了。。。纯从电影角度来看,过于平淡了,但考虑到剧情、现实、豆瓣,加一星。。。这在天朝,要得了这种自身免疫体的病,基本上只能等死或者送精神病院了。。。有几个家庭能有这么多钱和时间看这么多医生。。。《豪斯医生》有类似剧情。。。
科洛,演小丑女的好苗子!
那医生是原型演的吧 太像了
女主明显用力过猛,不过想要从童星转型,多少都要经历一下这样的过程。
极少数人能理解这种感觉,只有患者可以感同身受,中国的环境远没有苏珊娜周围那么温情,大部分这种病人都被当成精神分裂去治,没有那样的父母,也没有那样的男票,结果都治成傻子了…很心塞。不是多好的电影,但足够温情。
真实表现一种病
WTF is this
Chloë Grace Moretz 还已经瘦回来一点了。整个故事结构严重不平衡,发疯占了超过80%的篇幅,最后那么一点点时间奇迹就出现了;而发疯的症状大概更接近嗑药吧。(我和李建军以及发疯的女孩)
被推荐看到了Chloe的脸了,一眼认出了,她金发的样子真的漂亮,不过还是演的很卖力,鼓励一下。罕见疾病片这些年出了几部,这个电影来看真的not so much,但是这个真的感叹一下,这是真的万里挑一运气,遇到的人遇到的医生真的是敬业,换庸医的话一句话就关精神病院然后死里面了。里面让人感触的一个是最后的医生Najjar,一个就是khan,还有就是moss演的母亲了,天桥上那段话虽然plain但是真的感触很深,父亲倒是有点asshole,literally。
《If I Stay》《Brain on Fire》以及《魔女嘉莉》翻拍版,科洛莫瑞兹三次试图证明自己有演技失败。
Chloë都二十岁了,开始知道演技的重要性了,慢慢来吧。
对各种症状的刻画非常真实了,女主非常幸运最终没有被misdiagnose,可是还有很多没那么幸运的人,这种电影非常有意义
有点浪费了好题材,拍摄手法下一秒就变成惊悚片一样。
探清病因就戛然而止,思路是对的,但处理的比较生硬。
两星半。超杀女转型之作,整体虽无大的惊喜,不过还算是勉强一人撑起了整部戏,也是时候该磨磨演技了
比预期好看,看完豪斯医生的都会喜欢,因为治愈苏珊娜的印度医生简直就是现实中的豪斯。超杀女演的苏珊娜并不夸张啊,你能指望大脑出问题的苏珊娜在发病期间有多镇定?
十分像精神分裂症的脑体发炎,真让人感到可怕
开始长达一个小时的发疯,开始我根本看不懂这电影想表达什么科幻?科学怪物入侵人类大脑,为了看莫瑞兹我还是坚持到了电影的尾声才发觉是在讲大都市里的应为各种社会压力而脑火,直到尾声才看懂了,挺不容易表达此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