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和Yaya是一对很有影响力的模特夫妇。时装周结束后,他们受邀来到一艘游艇进行豪华的跨洋之旅,船员们都非常尽职地为度假者们服务。大名鼎鼎的晚宴即将举办,但船长却拒绝离开他的船舱。当暴风雨来临并危及乘客的舒适体验时,事情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变,平衡被打破……
难以想象2022年这种题材这种剧情的片还能得金棕榈,难道是因为加了些反zzzq的讽刺吗?
爱情、财富、邮轮、荒岛、权力变更,我至少看过3部这类影片了。
第二部分邮轮上的部分是亮点,虽然有点恶心
从进入第三部分荒岛后收场过于潦草
我觉得搞笑的反而是在场外:
1.还好点映送的香槟我20分钟就喝完了。
2.杀驴桥段甚至没给什么镜头我所在的影院场有两人当场离席,很多人捂住双眼,我猜是支持动保主义者。
这才真是一出好戏!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巧的是,在人类社会也往往如此。
一对情侣,存在第三者“威胁”时,情侣之间求生欲更强;害怕失去,所以珍惜。
一座邮轮,乘客、管理者和服务员,以金钱为轴心,运行稳定;海盗出现时,一切玩完。
一座孤岛,会捕鱼的服务员摇身成为领导者,富豪和管理者听命执行,不守规矩和一无是处的人被奴役;当现代文明介入时,稳定关系顷刻瓦解。
《悲情三角》明面上讲的是:一对情侣卡尔和亚雅,乘邮轮旅行,邮轮被海盗毁掉,逃生者漂流到一座孤岛;
服务员凭借野外求生能力,成为孤岛上的领导者;
为了生存、迫于权势,卡尔成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食物,这对情侣和服务员形成稳定的“悲情三角”关系。
人类社会的一切平衡,都是脆弱的。斗争是常态,平和是缓冲。这是《悲情三角》的隐喻。
小到一对情侣,大到一个社会,凡事细究,漏洞百出。
卡尔和亚雅是情侣,在餐厅约会。
服务员递上账单时,问题来了。
卡尔:你看到菜单了吗?潜台词:我在等你买单。
亚雅:没看到。潜台词:买单是男生的事。
卡尔:你昨晚说今天你来买单。潜台词:本来我可以买单,但是你承诺了你买单。
亚雅生气了,把银行卡给服务员结账。
服务员说,卡刷不了。
亚雅从钱包里找现金,现金只有50欧,不够用。
矛盾逐步激化……两人从餐馆,到出租车上,到酒店,吵了一路。
在酒店房间里,他们平静下来,开始坦诚沟通。
卡尔说,我不喜欢人们对男性女性的刻板印象——社会默认男性要负责买单这类事。我希望我们是平等的。
亚雅说,我是个模特,可能怀孕,没法工作,所以要找一个愿意照顾我的男人。
这一场冲突里,导演从一个买单的行为,探讨两性关系和文化的微妙。让人联想到,人类从刚开始直立行走到如今,两性分工的演变历史。
《悲情三角》获得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导演是奥本·奥斯特伦德。其执导的《方形》同样获得金棕榈奖。可见,奥本电影是戛纳评委的偏爱。
《悲情三角》分三个段落,第一个约会买单的段落,相对不那么“惊艳”,但细看之下,戏剧张力登峰造极。
情节的拿捏,有点像达伦·阿伦诺夫斯基。特别是一点一点推向高潮的渲染,结局炸裂,冲击神经,观感类似阿伦诺夫斯基的《梦之安魂曲》。
第二个段落,在邮轮上,高潮戏是“舰长宴会”。本该优雅舒适的晚宴,遇到风暴,演变成晕船、呕吐名场面;
广播室里,喝醉的舰长和富翁,展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论;
终于风平浪静,海盗却出现,将邮轮击沉。
第三个段落,孤岛上,原本是邮轮上的底层人物、又矮又老又丑的服务员,此刻凭借出色的捕鱼和取火技术,称霸孤岛;
富翁、舰长、大堂经理不得不听命于服务员。
卡尔沦为服务员的性奴,亚雅得到了卡尔送来的食物。
结局,亚雅和服务员去巡岛,发现一处度假景区!在文明世界里,服务员无法继续称霸,于是试图将亚雅灭口,卡尔也被追杀……
电影到这里结束。只留下一个平衡被打破的“三角”,不难猜,结局一定是悲剧。
一早抵达戛纳背着行李直奔Cineum看了金棕榈得主Ruben Östlund今年入围主竞赛的新作。影片延续了The Square的辛辣批判和大胆剧情;不幸的是,仅仅度过还算惊喜的开头/当“Triangle of sadness”一词被说出后,导演的野心、立场和叙事就开始制造混乱。
看似应该完整统一的故事被小标题分成了三个部分,不免让人想到近年多次出现的章回体文学改编电影,然而这三节的分割非常怪异:第一部分男女主人公出场,戏剧化表现了高定模特在舞台背后的柴米油盐(更确切说是交往中的拌嘴,生活中并没有出现柴米油盐……)。通过两人受邀免费乘坐豪华游艇一事,故事过渡到第二部分——某种恐怖游轮或是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封闭空间设定。在此部分,男女主角明显失去了主角的地位,即导演从影片中段突然用均等笔墨刻画甲板上其他在之后剧情中有重要功能的角色。最夸张的是,观众一度以为影片结束开始鼓掌,没想到却是影片下半段(或者说第二部影片)的开端……游艇遭海盗劫持事件引出了第三部分孤岛求生。这部分完全又可以是一部独立的影片(参考沙马兰的《老去》)……另一方面,如果对比《偶然与想象》,Östlund想讲的这个(三个)故事甚至没有滨口龙介所编织的三个独立小品的统一性。第一个主题:探索男女关系?第二个主题:资本家自食其果?第三个主题:人性的考验?最终,我们至少可以解释这部缝合怪电影为何显得如此冗长。
再谈批判。Östlund到底批判了啥?The Square的观察对象艺术家或许更符合导演自身的身份,所以自我批判可以说得通。Triangle of sadness所触及的有钱人,大概包含了资助这部电影的金主,那么何为收人好处批评其人的方法论?在这群人对立面的观众会不会认为,(投资)拍一部批判有钱人的电影之行为也是有钱人生活的一部分呢?Östlund是否也是上流社会的一员?有所保留的/经客体批准的批判诚意何在?如果我们选择相信Östlund,有这种票房与口碑双收的好事吗?至少,自认为社会主义者的美国船长和资本主义发家的苏联游艇买家之间的名人名言接龙和广播朗诵在我面前毫无说服力。
最后简单谈谈艺术表现。超现实的船长晚宴一幕绝对是影片的高潮。导演抛开观众放飞自我的兴奋劲儿可以对标加斯帕诺和谢列布连尼科夫,然而聚众呕吐的荒诞似乎逊色于Climax中的疯魔或吞食阿斯匹林后的梦境,甚至比不上The Square里从天而降的猩猩。虽然评价标准不是不磕药就落了低俗,让太多观众开怀大笑就有失严肃,但是人们会承认Mars Attacks!里的爆头烟花和Don’t Look Up里强行说蠢话的政客永远比不上库布里克创造的俯视地球的巨婴。
小生油头粉面,富豪粪坑蝶泳。以此描述今年的金棕榈奖电影《悲情三角》并非耸人听闻,而是字面本意。《悲情三角》并未延续导演此前洞察现代生活的深刻和批判的机锋。费了大劲儿闹腾了两个半小时,清洗了不知道多少次摄像机上的(道具)呕吐物后,本片讲的正是油头粉面和粪坑蝶泳这一体两面的事儿。
《悲情三角》的序幕即是一群仅着修身长裤的男模在眼前晃悠,一群完美符合人们对“时尚人士”刻板印象的时尚人士在为即将到来的大秀在面试他们。有着一具完美躯体和一个完美头颅的男主角卡尔(Carl)正是男模中的一员。
他正在接受指导——“有韵律地走来”,“收起你眉间的悲情三角”……原来,“悲情三角”这个片名正是对时尚业的讽刺:选一个绝不会被冲的概念(nuance,dynamic,diverse…),用狗屁不通文学生成器产出一段废话,便可卖出天价并实行配货制。
正片在此开始,由三幕组成。第一幕,男主角卡尔和女友Yaya就餐完毕,侍者送上账单。Yaya对镜自照,认真补妆。卡尔和Yaya随即就“你挣得比我多但我总在买单”一事从餐厅吵到出租车,又吵到酒店。
第二幕,卡尔和Yaya乱入富豪聚居地——游艇,整日自拍P图。船长先是把自己锁起来自闭,又在醉醺醺中开启了“船长晚餐”。风暴把游艇吹得东倒西歪,光鲜亮丽的晚餐渐渐失控。人们上吐下泻,挂着救生衣瑟瑟发抖。豪华套间内的马桶倒灌,粪坑蝶泳一语成谶。
第三幕,几个(疑似)原住民的黑人小哥的手榴弹让游艇灰飞烟灭。幸存者们流落荒岛,没有上演大逃杀,而是混吃等死。补充:幸好艇上的厕所清洁工,一位东南亚女性Abigail天赋异禀,抓鱼、生活、组织采集,不然前者将不能混吃,只能等死。
《悲情三角》延续了鲁本·奥斯特伦德几部前作的主题:现代生活的虚假,中产阶级的虚伪,社会连接的摇摇欲坠,和个人精神的沉沦殆尽。
现代文明诚然教会了人们时刻表演礼节和风度,却无法有力激励甚至是强迫人们对“他者”承担责任。
人们谨慎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谨慎地维持与他人间温情脉脉又不可跨越的边界,以保持正确、安全和体面。
而鲁本·奥斯特伦德则以惊人的敏锐在生活中捕捉一个个这种边界破裂的情境,将其放大。他让人物在此类情境中徒劳适应,最终丑态百出。形形色色的“中产阶级现形记”直接指向现代社会已泥足深陷,无力向前的症候——
在《游客》中,圆满的中产家庭因为一次虚张声势的雪崩和父亲危急时刻的独自跑路而发生裂痕。父亲理直气壮地接受了自己“本能”的自私和懦弱,却不能接受其男性气质和家长尊严在妻、子面前的崩坏。而家庭需要继续,生活需要继续。
片尾,在又一次的茫茫雪景中,夫妻联手演了一出“英雄救美”来重建家长权威,只是这次连两个孩子都看不下去了。
在《方形》中,艺术家打造一个互爱互助的“方形”,敦促人们重思如何作为共同体而存在,但艺术家本人和他的同事们却在和“他者”(移民、有色人种、精神障碍者……甚至是一夜风流的对象)的相遇中一次次暴露出与“方形”理念对立的自矜、利己和傲慢。
《方形》仿佛在暗示:北欧国家敞开国门接纳了难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个体北欧人“不接受,不拒绝,不负责”的态度或许集体地决定了难民在社会中的隐形。
如此,“方形”不能隔开冷漠和敌意,后者将如大海源源不绝涌入方形。“方形”本身就是无远弗届的高墙。
《悲情三角》的第一幕延续了这种老辣的力度。在我看来,这一幕生动刻画的,不是人们在性别期待前的焦虑失措,而是现代人对于一切关系的“无能”。
餐桌冲突的起源,倒不是男主角卡尔或女主角Yaya抠门,而是“爱情”以及任何人际关系本身都隐含着对于“对等”的实际期待——当人们强调他们对平等关系的渴望,他们实则在期待“付出对等于回报”。
但任何关系一旦还原为“对等”,则失去了浪漫化的金色外衣和粉红泡泡。此间种种,不能细想,必须心照不宣——甚至不能失望,因为现代社会教育我们,要尊重边界。
鲁本·奥斯特伦德准确地捕捉了这种张力——人们期待比“对等”更多的关系,却已无力使其成为可能。作为体面人,失望的卡尔在高档餐厅安抚着被揭穿而恼羞成怒的女伴Yaya,终于忍到回了酒店,进了电梯,大展“男性气概”——堵住电梯门对她大吼。
更为有趣的是,而互揭底裤、撕破脸皮的两人,竟然没一会儿工夫就如《游客》中那般欣然和好,更显现代人色厉内荏的“空心”本质。
然而在《悲情三角》中,除了第一幕外,我们已无法看到鲁本·奥斯特伦德让人物轻轻滑进一个个他从生活中以艺术家的敏锐捕捉到的尴尬情境。
他似乎没兴趣让游艇上的这群人有“搞笑”之外的任何形象了。观看白天在甲板上让所有服务人员排队玩海上滑梯以取乐的无聊富婆穿着塑身内衣在呕吐物中从厕所一头滚到另一头是挺好笑的,但她曾经的空虚和此刻的惨状于银幕前的我而言,诚然是“内心毫无波动,只是想笑”。
而鲁本·奥斯特伦德甚至狠心地让富婆在海中泡的发白的尸体漂上海滩,以便安排她的丈夫,一位俄罗斯富豪抱着她一边嚎一边从尸僵的手指和脖子取下blingbling的戒指和项链,仿佛只为再对现代人的虚伪来上批判一击。
这样的情节,这样的人物,俨然是鲁本·奥斯特伦德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们喋喋不休地传递给我们一个熟知的真理——富人都是混球。
在我看来,这个真理过于简单,无须强化记忆,更无须影片冗长的第三幕“岛”。鲁本·奥斯特伦德让黄种人清洁工Abigail翻身当家做主人,并迅速暴露出强势和贪婪的一面,让岛上最俊的白种人小伙卡尔陪床,“我难道不该得到一些好处(advantage)吗?”仿佛在说——“得志便猖狂”乃寻常人性而已。
而Abigail捕鱼时矫健的身姿和白人男性们杀驴时的一惊一乍的残忍对比,又显然是对全体“文明人”的一记地图炮。
接近结尾处,Yaya到达了这个“原始”荒岛的另一端——一个充斥着廉价人造景的度假村。还没学利索英语的原住民小哥用木棍撑着一揽子古驰、香奈儿、爱马仕包包兜售。因中风而半身不遂的失语女性激动落泪,却只能继续喊出“In den Wolken”。
至此,她的“In den Wolken”已经喊了接近两个半小时,此句的讥讽(富人之思想和行为均不接地气高高飘在云端)也再无法激起如首次喊出时的笑声——笑麻了。
在荷兰的一个本地电影节观看《悲情三角》时,全场笑声雷动。甚至,有时包袱还没抖出时,已有人预演式地欢笑。即使是电影结尾处图穷匕见之时——Abigail试图杀死Yaya的那一刻,也不例外。人们似乎并不在意鲁本·奥斯特伦德越来越大的特写所渲染的杀机。
或者说,在Abigail和Yaya开始登山之时,人们就在不无快乐地期待,是她杀了她,还是她杀了她?导演成功地让所有人像看猴戏似的轻松观影——小嘴一咧,整个世界“雨我无瓜”。鲁本·奥斯特伦德最拿手的道德和伦理焦虑,这次没有扰动观众。
当镜头由Abigail又不忍又决绝的眼神转向林中狂奔的卡尔,随后戛然而止时,让我听得已经有些厌烦的笑声亦戛然而止。人们稍作等待,随后端起空酒杯,叠好薯片袋,拎起包,有序离场。但那未曾停歇的沉重的、真实的、无法可解的生活还在继续。
那一刻,在笑了两个半小时后,面部肌肉有些僵硬的我甚至不知该跟身旁的人讨论些什么。若以鲁本·奥斯特伦德曾经的宣言——“我热衷于电影,因为就改变人类行为而言,电影是强大的”——而言,笑声之外,别无其他的《悲情三角》大概既不能激发认知层面的反思,也不能引导行为层面的改变。
笔者很喜欢过度解读,比如看到电影里某个镜头里出现的一行字,我会将其解读的非常有深意,尽管那可能只是鲁迅先生所谓的“一棵是枣树,另一个还是枣树”,你说这里面有什么非凡的意义吗?如果是作为阅读理解,那肯定是没有的,然而作为文学本身,还是颇有意味的。
所以话题就从那场走秀的大屏幕上的“everyone is equal”说起。
很多人很多影评已经剖析了这部电影了,这部电影中包含了很多内容,包括男女性别对立,种族,以及隔离文明社会后的原始生活。我的看法是这部电影的立意就是大屏幕上的这句话,或者是相反都可以,而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是我在其中看到了一点点布努埃尔在《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以及《自由的幻影》中所带有的那种反讽,或者说是真实。怎么说呢,意思就是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可以认作是反讽,而抽离大银幕,当我们把目光投回现实世界中时,你会发现这反讽恰恰是现实。
也就是说立意是everyone is equal,而实际上讲的可能是everyone is NOT equal。那么前者,是政治正确,而后者是现实。
影片分成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一群裸露上身的英俊男模接受采访,然后面试。此时屏幕上的字还没有出现,但是这个时候体现not equal的事情已经出现了,那就是针对不同品牌的不同表情,有的高高在上,冷酷不屑一顾;有的笑容满面,充满亲和力。但人都是那个人,所以人的价值是谁赋予的?是品牌赋予的。在这个桥段里,人成了物,即模特只是工具;而物成了人,即品牌才有个性。
后面三部分就是按照电影所打出的三个小段落,第一个段落是讲这对情侣,餐厅戏。小两口关于付款问题产生了一些观点上的碰撞。此观点非常常见,常见于各个相亲网站的讨论区,一般包括有男生说我倒不是在乎钱,但是每次都是我付钱,感情是相互的又不是单方面的。女生说连买个奶茶都要AA,这男生太小气了。你会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两种说法都有人不同意,也都有人同意。男生的立意在于影片中男主角所说,钱不重要,我想要的是equal,女生表达的意思就是尽管现在我赚钱要更多,但是我要生孩子,也就是说你现在连钱都不愿意出,说明你忽略了这个最大的不equal。
你看性别对立就来了。可能完全equal吗?我不下结论,影片也不下结论。但是最终两人回到旅店的对话,多少还是让人释怀一些,就是有这个相互喜欢,貌似这不算一个问题,不影响继续相处。而放大到两个群体,这便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这是什么意思,当你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你会将你自己投射到你所处的那个群体之中,而寻获共情,什么意思,就是你不是你,你是概念的你。男女性别对立来自于男权社会和女权力量的碰撞,在结账这个问题上,如果讨论概念,是讨论不出来的。因为本身的不同造成这种差异,而你很难从概念上去把这种差异拉齐,没法拉齐,因为它是现实。但概念上的平等又不得不被提出来,而概念上的权利,就是政治正确。这一段落很精彩,我们留个尾巴在这里,这一段落里男生要求equal。
来到第二段,游艇。男女主怎么上的这艘满载富豪的游艇呢?是因为女生的名气。我们来看看第一段落留下的尾巴,如果要equal,男生是不是得付自己那份?有提吗?没提。而看电影我们可以适当的看一些镜头语言,就是说镜头其实在引导我们。在第一段落的对话中,给到的都是两人的独立特写或近景镜头,也就是说从观众角度来看,男女主面对的不是对方,而是观众。剧情告诉你是他们在对话,但观感告诉你,他们其实都在和你对话。然后带入到你自己的性别,有些话是不是让你有些上头。你再想想如果拉中景,把两人都纳入其中,是不是冲突带到观众这里的力度就没有那么强。当然这个可能只是我的主观感受,姑且一说。
第二段同样精彩,说实话我笑翻了好几次。这艘游艇上巧妙的设置了阶级。乘客,都是白人,包括船长,服务人员,都是白人;清洁工是黄种人;最后出现的海盗是黑人。这时候那个第三段落的黑人小哥还没出现,先别杠我。有没有意思,上一部这么安排的电影是不是有点想不起来了。所以我这个时候就觉得导演政治正确这个梗玩的不错。你看电影的时候是不是很顺利成章的就看下来了。有没有感觉到不对?好像没太感觉到。你说这种情形是不是某种现实,但你说这种现实它是不是合理的?相信大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而服务员们那波money money money也着实让我仿佛看到了掌声雷动的传销现场。所以你看文化是有相通之处的。
男主因为一句招呼就让一个男性船员被解雇了,而女主跟IT富豪跳舞,男主也没说啥。因为什么?因为权力关系。男主对船员有权力,而对于富豪无权力。所以你看,equal吗?还有,船长和化肥大王喝醉了酒,疯癫的大谈主义。这里注意,一定得是喝醉了,不喝醉,还是要维持表面的体面,不能对立的谈主义。而那些宾客呢,因为晕船或者是什么其他原因,开始不停呕吐,搞的一团糟,说实话这里我是笑出了声的。真是精彩。没有什么比生理反应更能去伪装了。这时候呢,船长和化肥大王在谈主义,领班和大副努力维持秩序,清洁工则出场打扫残局。看懂了吗?上中下都在干什么,对吧,不细说了,细说了怕发不出来。
这就是体面的虚伪性,酒精之下,晕船之下,统统现原形。所谓的对话,也都是自我表达,对话不构成任何沟通,人与人不会构成相互理解。唯一可以相互理解的就是暴力,也就是,军工大佬夫妇,最终死于自己的手雷之下。
第三个段落是小岛。有很多解读用了“母系社会”这个词。我不完全反对。但是我们看有一点奇怪的在哪儿。就是我们的女族长,要负责养活整个“部落”,而这群人全部都没有任何自力更生的想法。你看奇怪不奇怪。真正的权力是什么?是你替我劳动,而我掌握资源分配。这个奇怪的点就在于,我们的女族长其实是继续扮演了服务者的角色,只不过这次,“部落成员”们要表示形式上的尊重。这个权力,不够彻底,不过呢,基本符合母系社会的特点,因为母系社会就是女性能够获得更多食物。
更有趣的是,人的立场变化。不得不说我们的女族长在权谋方面有两下子。首先是利用食物孤立女领班,让大家形成共识,要听我的才有饭吃。然后,团结同性,住在船里。用利益交换收留了两个有钱人。说实话化肥大王有一个段落也蛮有趣,就是他的大夫人的尸体漂流上岸,他一边悲痛,一边收拾了尸体上的金银首饰。然后,女主站队声讨了男主偷吃饼干,但马上,女族长利用食物做文章要和男主共浴爱河,女主的立场马上发生了变化。利用食物获取权力,利用权力掌握资源分配,利用资源分配掌握性。节奏非常好,权谋高手。但结果其实挺无聊的。因为从女性视角来看的话呢,食物和男人的现象都是一样的,就是异物进入身体。
这时候大家在干什么呢?大家在吹口哨看戏,这你敢信?在一个荒岛上,每天几个人分一条鱼,然后大家竟然有闲心吹口哨看戏,而不琢磨怎么自己去抓鱼,推翻女族长统治。所以你说他们到底是甘于服从呢,还是本来就知道自己早晚能重建原始身份呢?我猜不透,也可能是剧本考虑的不那么完善吧。因为在诸如《蝇王》此类著作中,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权力斗争是永恒的,而掌握权力不只是要掌握食物,更多的是要掌握暴力手段。但你看,在一个荒岛上,一群文明人非常和谐的达成了默契,你说这岛它仅仅是母系社会吗?这不是半个乌托邦吗?
而影片最后,当女族长要和女主谈谈,偶然间发现这个岛其实是个度假地之后。女主背对着我们,说等回去,也许你可以做我的助理。所以你看,上流社会的优越感,是不会轻易消失的。它不会轻易回归现实,在这个时候说这个话,只会死的更挺。只在这个时候,当女族长搬起石头的时候,野蛮的一面终于出现。它击碎的是文明吗?不是,它代表的是权力的维持。而这之后的镜头里,作为从始至终被工具化的男主,跑了起来,他终于意识到,需要主动行动,去改变一些事情。
影片中使用了大量的非“政治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呈现手法,这恰恰是对现实的最大程度复原,也是反讽。仔细看一下世界的构成,难道不明显吗?而T台大屏幕上闪烁的“everyone is equal”,就不得不更令人拍手叫绝了。
所以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试图用荒诞戏谑的方式讲出一些事情。讲的好不好呢,不能说特别完美。但是整个调性我非常喜欢。
题外话,本片女主人公的扮演者今年因病不幸去世,此作为她的遗作,令人叹息。
一点浅见,写于2022年12月15日夜。
巴斯特德
一、约会
买单可以入选约会时最尴尬的场景之一。账单的横亘出现显示了此次约会的成本。你们的关系没有想象中的超越性,彼此相处的愉悦感经由边际效应递减,不足以再支撑更多一顿的吃亏。在心不在焉边聊边玩手机的约会里,没有人想做冤大头。
考虑成本这件事本身当然不够性感和浪漫,女人痛苦的是她无法令对方不计成本,而这会极大地挫伤她的自尊心。
所以当女人说这和钱没关系的时候,有一部分是对的;而当男人说这和钱没关系,而是关乎公平时,也是对的。钱说,你们都说和我没关系,我看其实有关系。
所以你们永远也沟通不到一块去。就像你在酒店里按遍了按钮,也没按到那盏常亮灯的开关。
二、游艇
按摩池里的女人对漂亮女服务员说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厨师们在甲板下面一边为上流阶级准备着食物一边放着国际歌;
痴迷马克思、醉酒缺位的船长,因为道德上的自我仇恨丢弃了职责,带着船上的所有人驶向毁灭。
三、孤岛
阶级逆转,没有把生存技能外包出去的人成了最有生存资本的人,而过去的资本主义大佬则谈起了按需分配。另外,果然颜值才是硬通货。
鲁本·厄斯特隆德是这几年我最关注的导演之一。洪常秀的尴尬美学是含蓄且克制的,而鲁本的尴尬喜剧风格是狂放不羁、让人想要大笑的。对多人表情的调度是他的强项。期待他把尴尬戏剧的艺术继续发扬光大。
前两段拍得精巧玲珑,戏剧冲突强烈且有新鲜感,耐看且有深度。 第三段荒岛求生同类型题材太泛滥了,玩不出花来很容易变烂。节奏在这一环节变得糟糕,想拍群像却没塑造起性格,不过资产阶级崇权媚强的作风倒是拍得很露骨了。 为了食物可以没有底线的软饭男,无论是模特女友还是全能清洁工,他贪的都是强大。亚雅是模特界的女王,清洁工是荒岛的主宰,而男主是任何场合的芦苇。 所以这三段叠加下男主的形象很鲜明了,哪边风大倒哪边,开头为追求平等跟亚雅扯饭钱,结尾又不顾体面满足清洁工的需求。直接与间接的讽刺相结合,越看越讨厌男主。 总体拿个金棕榈确有失偏颇,虽说瑕不掩瑜,但情节上有点割裂,荒诞也是真荒诞,好看也是真好看。 为女主默哀。女主真的好看,可惜作品太少了,《悲情三角》一出准能星途大振,可惜突发病逝。默哀。
B+. 一次对“外表”层层外推的讽刺演绎:从时尚界的肤浅,到上流阶层的伪善,最后放大到人类本质的虚伪。扎实的剧作和精准的调度为喜剧提供了十足的可看性。Part 2像是富人的《玩乐时间》,在游艇构成的封闭空间里,实现从秩序的荒诞到失序的疯狂,最后变成字面意义上的shit show;Part 3在创意和执行上都略逊一筹,但它也是电影作为“社会实验”必不可少的延伸:通过抹平旧制度,尝试建立新秩序,最后还是被一把拍了个稀巴烂。管你是穷是富,在权力面前,天下乌鸦一般黑。2022.5.21 Debussy
电影版白莲花度假村 笑死
游艇这一章简直绝翻天了啊我的老天爷哈哈哈!
黄渤原来是金棕榈导演水平。
今年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获得者,令我眼界大开的一部新片!它是该瑞典导演鲁本的第一部英语片,他以前的《方形》就得过金棕榈奖。资料上显示此人即是导演又是作家,难怪本片如此富于原创性。非常规的三段体,每段都出现一些不同的人物和重点,一时让你难以认同,可是很快就会被吸引,其中俄罗斯的“共产主义资本家”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者游轮船长”的“沉船大辩论”最为精彩!将百年来人类社会遇到的主要社会思想触及了个遍;第三段恢复到“母系社会”及最后的隐瞒大反转也想得合理、奇妙。总之,值得欣赏,为其独创、机敏 和思想性点赞!
从片子筹备后期到今天终于首映,出了小小一份力,但也在长长的credit list上留了个名字,非常偶然并低配地达成在三大电影节留下私人小痕迹 :)
TIFF2022|观影 06|拍给中产的爽片,讽刺了权贵,底层反杀。特别喜欢开场对时尚行业的讽刺,H&M和巴黎世家,世界就是这么的两极分化。感觉导演太擅长从艺术、时尚和媒体的角度切入,可惜中间变成孤岛实验,过度戏剧化,太多屎尿屁。但是意思大家都get到了!权利阶级反转,对无脑年轻人的讽刺,更是让old money出尽洋相。太喜欢船长和俄罗斯富商对着手机互念笑话和名言那段。我痴迷前苏联政治笑话集的时候,也特别喜欢给人念知乎的帖子。但是然后呢?只是一句你可以为我工作,我希望可以帮到你,虽然不知道如何帮,这么简单吗?
豪华游轮的榛子酱要用直升机运送,逃生舱的依云水得用肉体换取。偷吃饼干要接受道德审问,砸死母驴会得到英雄赞誉。扮演水管工是爱侣床上的情趣,扮演服务生是富人乍现的恩典。麦麸不耐仍用面条摆拍,悼念亡妻不忘摘下项链。关不掉自私的立灯,捂不住宣扬的话筒,甩不走罪恶的手雷,止不住四溢的马桶。
第二幕略恶心,节奏略拖沓,其他部分讽刺到位,尤其是前两幕,经常尬到我脚趾发麻。不过,美共船长和俄资土豪推杯换盏讲的段子太老了吧…….现在发这种酱香型段子连赞都骗不到!结尾没想到Yaya是个单纯的好人,换我这种“黑心”的绝对会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电梯。后遗症:看到每个路过金发帅高个儿,我都下意识在想,他们到底会不会屈服在菲律宾阿姨的救生船里。P.S.本来就害怕坐游轮,现在更害怕了!
金棕榈给早了!主竞赛第一个五星。第一第二段>=方形,第三段>方形,讽刺政治正确和富人已经小家子气了,第三段直接起飞踢爆人类权力结构。一切从头开始会不一样吗?会也不会吧!有趣的细节还有一箩筐,得二刷!
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
纵然《悲情三角》拥有着大爆的形态,媒体场也非常慷慨地给予了爆裂的掌声。但它归根究底只是大爆笑作品而已,跟往届戛纳爆款有本质上的区别。如果说《方形》尝试以讽刺进行严肃探讨,《悲情三角》则连尝试的姿态都没有。它真诚地想逗大家开心,却没有交流的欲望。
今天的错误就是在吃饭的时候点开了这个电影
第一段聪明狡黠,第二段鬼斧神工,眼球地震的程度,相比起来第三段就有些predictable。当然,这和奥斯特伦德本身大约是一个对全体人类失望透顶的cynical艺术创作者有直接关系,他应该也写不出其他的结论;但是他实在是太会写对话了!很无聊的争吵或者闲聊也能被他写得饶有趣味,功力不一般啊。说实话,我也觉得人类大概确实是完了,但是如果奥斯特伦德可以在摸索中寻到一点人和社会希望的存在,他的电影会获得巨大的升华,好期待看到那一天啊
【B】part1六星,part2两星,part3零星。多出来的星都是给电影宫的,在家看2.5。观众反应最好的一场,很难见到非首映场充斥着掌声与欢呼。在开场惊人的切入后就开始放飞自我了,进入群戏后不断用明晃晃的符号生硬套入一表面化的舞台剧,后半彻底崩溃:(虽然但是)一前金棕榈得主拍的不如某演员转导的处女作。(虽然观感不错但)期待挂零。5.29本片拿了金棕榈之后补:还是要说,p1实在太好太好,年代级别。当场对鲁本刮目相看,爱疯了。当我疯狂觉得这绝对就是金棕榈的时候,后半段直接把我的目刮了回来。最后当我开始恶心这片时,结果还真就是金棕榈了,捏吗。
媒体场的观影氛围相当轻松,频频爆笑。《无限悲情》延续了《方形》中荒诞喜剧的风格,但社会批评其实很表面,充斥着相当符号性的表达,最终效果大概是个电影版的《白莲花度假村》。特别是第三幕借用《蝇王》里荒岛求生的母题探讨社会秩序的重建和权利反转,太想深挖主题反倒流俗,暴露了很多剧作上的短板。
如果我是Abigail的话,大概听到assistant那一句就会坚定杀心。
让人笑是一种很了不起的本事,每个包袱抖得响其实难如登天,后面有多少精准的算计不应该被视而不见。手册固然说得都对,但“人文主义危机”距离普罗大众稍显遥远,非一般的精英视角才能看透其中的做作和伪善。肤浅不肤浅得吧,至少150分钟我快乐到头都要掉,四星给电影,减一星因为它得了金棕榈。
编剧 剪辑 缜密细致 无所谓联合谁别打倒谁 人类啊都是一泡污
用最肤浅的讽刺拍最讽刺的肤浅。一个打脸全阶层、谁都别想跑的社会实验,三幕戏从秀场到游艇到“荒岛”,从个体到群体到人类,既然比烂就谁也别装白莲花了。观众群放大到全民,笑点比“方形”更下里巴人,金棕榈不给奥斯特伦德给谁?真是越想越鸡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