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弦(刘晓庆 饰)是教授的女儿,在体院学习期间,爱上足球运动员陈志平(张国民 饰),门第观念很深的罗仲文(项堃 饰)夫妇看不起出身卑微的陈志平,而要把女儿嫁给老友何方德(张平 饰)之子何侃(陈少泽 饰)。陈父(周森冠 饰)和陈母(孙玉珍饰)则强迫儿子娶一普通女工为妻,性格软弱的陈志平不敢违命。性格倔犟的罗弦不屈父母意愿,草率地与船厂工人郭汾(米铁增 饰)结婚,后郭汾因公殉职,罗弦忍痛与女儿相依为命。何侃同情罗弦的遭遇,下决心要与罗弦结合,却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已铁了心的何侃抛弃世俗观念,义无反顾地去找罗弦......
这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尤其是1981年,改开刚开始的那个年代,老百姓的思想还很保守,我当年没看过电影,但是看了杂志上的电影剧本,感觉非常好,这个剧情,放在今天,也是超过多数故事片的,反应了人的选择与环境的对抗,罗弦是个不幸的女人,也是有个性的女人,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女人有,但是很少,多数人还是选择了与现实和解,向环境低头。
婚姻或许无关媒妁或自由,但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
女主是一位勇敢追求爱和自由的体操运动员,她是典型的独立女性,充满理想主义观念、洒脱真性情的她面对爱情和家庭,她毫不退缩。但最终却是以悲剧收场,门第观念重重潜网等困境一直围绕着她的生活。
自由恋爱和媒妁之言真的是永远隔着一道鸿沟。《妇女与人权》要用女性用毕生去阅读,妇女解放如何进行?激进的方式是否会起到反作用?其实,一味的呐喊反抗并不是最佳改变事态的方式吧。
但影片中父权的压制和对子女婚姻的包办态度,都是新与旧的婚姻文化的冲突和交织。但阶级的固化导致的性格和三观的差异好像也是不可泯灭的。
为了对压迫做出反抗而激烈的反抗或许是最幼稚的选择。女主和她的父母对生活的认知其实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认为门第就是一切,一个认为自由就是不低头。
女性价值确实容易被婚姻和家庭不断削减,所以另一半才显得更加重要了。
影片中构图、背景音乐、蒙太奇等视听技巧运用的十分出彩。女主好幸运,遇到了侃侃这样的儒雅男子。
这两个人之所以兜兜转转还可以在一起,因为命运安排,也因为门第合适,但也有性格的基础,或许因为他们都是倔强的理想主义者。
最后,女主成长了,但也退缩了。现实使她不再勇敢,开放式的结局使影片更加耐人寻味贴近现实了。生活无法倒退,但人人都应具有重新开始的时候权力以及勇气。生活本就充满困境,女性的困境更是多重且不可解的。
二刷
再一次开放性结局,但开放也证明了未来的不定性和多元性啊。
刘晓庆真的适合演劲儿劲儿的追求自己的女性,人生能看到希望就是最大的幸福,只有对生活有勇气的人才配享受这种幸福。我们不求获得生活的额外报偿,我们只求掌握自己命运的自由。
第一段体操片段的小弦仿佛进入到自己肆意的精神空间,绽放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和美丽。第二段体操片段填上了几分悲情色彩,面对生活的苦难困境,罗弦即使撞得头破血流也坚决不低头不回首。
旧人配不上的不仅是罗弦的家世也有格局和勇气。女性的身体和心理和情感解放困难重重。爱的双方总有那么一人胆小怯懦,一人奋不顾身。自由恋爱和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如何和谐,为了防抗罗弦将自己作为牺牲品祭奠给了生活。
侃侃人太好了,儿女是价值天平上的砝码,我们是人,是有感情的人,而不是进行交易的砝码。我们一辈子总要向命运向生活发起反抗。很多事情我们都不知道,那想不明白的就往前走走吧,有些事情是该交给时间去决定,递给命运去安排。
不同于其他新时期观念输入和输出电影,对门当户对和新时期婚恋观留下生活的空白,以“不知道”作为结尾,不再以圆满的自由恋爱为结局,留下生活中真实的缺憾。几处暗示镜头使用极好,开头小璇父亲和男友的画面构图,一只脚和紧张的面部同处一空间,画面之外的权力关系立显。潜网在前景将二人一网打尽,逃不出门第的观念和思想带来的误解。
最后还门当户对来自己反对自己,剧本有大问题,这片到底是要教化谁。
看片名还以为是谍战片,结果是个女性悲情片,批判父母包办婚姻的,刘晓庆在里面演个体操运动员
理想主义的80年代!可惜中国越来越走向相反的方向。
头脑简单地反抗者就是旧礼教的革命者吗?娇宠女非要嫁给凤凰男,不成就胡乱找个背锅男。然后自己为了所谓的爱情婚姻痛苦呻吟。最后来个大义体贴男拯救她,这真的不是暗戳戳的玛丽苏吗?
为了让评价人数足。
“我觉得你这样做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
很好的反应了当时社会现实(也许吧)的电影,情节跌宕起伏,人也很好看,很有韵味。可是这部影片为什么没有演员表?
陈少泽演的侃侃三观很正,温文儒雅,有精神追求,让人心存喜爱。片子很老,但是主旨和思想却不落俗套,对现今也具有相当高的参照价值。80年代的理想主义电影。
为了证明别人是错的为了满足报复心理而冲动做出更不利自己的事情是不明智的。缺少了一种对生活的共同理解
我是喜欢刘晓庆的,也相信那个年代一单纯并决烈的女子会如此选择。虽然我不相信她会有这样的运气,但又愿意祝福这样子苦涩又真挚的人生。刘晓庆演的好好。
我特别吃刘晓庆年轻时的颜,特别是那一笑,用明媚鲜妍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当然演技有的时候确实是有点用力过猛了,但一点也不妨碍我对年轻时候的她的喜欢,电影还是好看的,黄金般的八十年代,很难想象这部片子出自那个年代,现在的电影比那个年代都要限制得多,不是电影人不努力,是这个时代让它戴上了枷锁,带着脚镣跳舞原本就很难。
1981年的刘晓庆充满了青春活力和自然美,虽然地点是虚构的,但还是能从一些细节看到上海的痕迹。每次看这类片子都会对八十年代产生一种神往,只看画面就入了戏,故事情节已经不重要。
非常症候性的故事,非常症候性的结局,女子为了反抗父母的包办婚姻及证明自己道路的正确,低嫁给一个没有共同语言的工人,而本来作为第三者出现的“门当户对”的家族男性青年好友,却在她人生低谷时再次出现,而这时,她曾真正爱上的初恋已经不知所踪。尽管罗弦最终可能会选择何侃(侃侃),但这次的选择和第一次选择志平道理是一样的,但这时她不再赌咒挑战命运的观念,而更多被磨砺的隐忍与无奈。不过,和其他新时期初期影片一样,她以回归门第的方式回归了被证明的大写爱情(LOVE)本身,尽管故事中她的一连串遭遇也是张力所在。
志平=青春 郭汾=成长 侃侃=灵魂伴侣 电影的立意表现的价值观是有的 刘晓庆演技有层次情绪递进到位 好几个构图 运镜 镜头语言特别有质感 很多镜头看得出有精心设计 喜欢结尾的留白
好看!
片子质量还行,很有社会意义;刘晓庆魅力四射。
不要通过伤害自己来报复父母
那个时代的女性导演对于女权思想启蒙挺用心的一部佳作,三十岁的刘晓庆不施粉黛也是扛得住大梁的,一个女性穿插于三段男女关系中不断成长的独角戏。
长大后看爱因斯坦给一个青年写的回信,回答是否该和一个父母不赞同的女孩结婚的问题,突然就把这个电影想起来了,并且发现其实对剧情记得还很清楚呢。然后就觉得爱因斯坦太明白太通透了,当然,这电影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