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著名作家,由于他神经兮兮、过于疯狂,他一直过着支离破碎、混乱无序的生活。他把身边的人和周围发生的事都写进自己的小说里,把自己和多名女性的感情生活也写成小说出版,由此哈里伤害和得罪了身边很多人。哈里的真实生活与小说中的虚构情节不断交织,同时哈里发现自己的灵感开始枯竭。在哈里的生活过得一团糟的时候,他被母校邀请回校接受名誉学位,但他找不到一个可以陪他一起去的伴儿。他只好找了个妓女陪同,第二天朋友理查德也来陪他,路上他还从前妻手中拐来自己的儿子一同前去。四人在途中又遇到了什么,到达目的地之后又有什么状况?
哈里试图解构自己的现实生活、解构自己小说中的虚构人物的生活、解构小说人物在自己生活中起到的影响,这个不能正常运作自己的生活,却只能在艺术中发挥才能的天才作家,究竟能不能解构出自己人生中的“真相”。
朱迪.戴维斯再次饰演了和《丈夫、太太与情人》里相似的神经质角色,上来就是一段循环往复的从出租车下来的跳切镜头,在我心中最能代表伍迪艾伦电影里女性形象的并非戴安.基顿,而是朱迪.戴维斯。神经质、敏感、焦虑、个性,总是处于愤怒之中,完美契合伍迪艾伦的电影气质。她愤怒地抱怨伍迪艾伦饰演的作家哈利所写小说里对自己的描绘,甚至打算开枪自尽,因为哈利是她的姐夫,但他们却有一腿,结果最后发现哈利跟另一个女人也有一腿.......但哈利表示不认为她回自杀,因为她的性格里没有戏剧性.........哈利这个拥有三段婚姻,见女人就想日,阅鸡无数的老男人依旧是典型的伍迪艾伦式角色,喋喋不休、以自我为中心。伍迪艾伦在本片里依旧使用了他招牌式的叙事方式,过去与现在的片段相互交织,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快速切换跳跃,也有不少相似场景不同人物的时空变换快速剪辑,产生对比和喜感。与此同时,在过去与现在交织的情况下还加入了哈利所写故事里的人物和时空以及事件,三个时空不断穿插,眼花缭乱。另外还有采访片段,这也是伍迪艾伦钟爱的元素。这片子可谓是伍迪艾伦的集大成者,也是他玩得最嗨的一部作品。
哈利所创作的每个小故事都与自己现实生活以及生活里的角色互有对应,比如托比.马奎尔饰演的见女人就想日的青少年映射的就是哈利自己的状态;影片最开始那个姐夫在厨房与小姨子大炮的故事映射哈利跟小姨子也就是朱迪.戴维斯饰演的跳切角色的奸情;哈利因为日了心理医生前妻的病人,为了平衡自己的负罪感,于是创作了一个日自己男病人的女心理医生........其中最天才的故事毫无疑问来自于变得模糊,无法聚焦的罗宾.威廉姆,当妻子见到这个模糊的丈夫时,问他是不是吃了什么过敏,要不要躺床上休息,我简直笑尿.......而这个模糊的故事映射的则是焦虑,因为哈利最后在参加母校授予的名誉学位典礼时因为焦虑和紧张也模糊了........另外一个爆笑的,典型的伍迪艾伦式争吵来自于哈利与前妻在诊所(其实就是家里)的关于哈利日了妻子病人的争吵,前妻歇斯底里的咆哮和辱骂得到的是哈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无辜状的推卸责任与自我合理化的言词,这场惊天动地的对峙相当过瘾,就连一旁懵逼的病人最后都笑出了声........地狱那场戏也是讽刺十足,第五层:地铁抢劫犯、攻击型乞丐、书评家;第六层:右翼极端分子、连环杀人狂、电视上露面的律师;第七层:媒体人,这层满员.........伍迪艾伦真是“嫉恶如仇”的知识分子。另外还有一个关于一对中年犹太夫妻的故事,妻子发现了丈夫的一个秘密,那就是丈夫是个冷血的杀人兼食人魔……伍迪艾伦作为犹太人对自己的同胞下起手来也是毫不留情。影片里的现在进行时主要是哈利带着黑人妓女、老友(途中死掉)和自己从前妻那绑架来的儿子开车前往母校参加荣誉学位典礼的故事线,这条线可以明显看到伯格曼《野草莓》的影子。而哈利与自己创造的故事里的角色对话互动的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他与自己的对话,自己通过自己的作品对自己进行审视与解构。最后所有哈利创造的角色鼓掌欢迎哈利的回归,就像自己的作品在感激自己一样,对于创作者来说这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他也通过自己的作品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与《野草莓》一样。
所有人都知道同一个真相,我们的生活由我们选择如何去扭曲这一真相所构成。
看Woody Allen的电影,从来没有看不进去的,絮絮叨叨絮絮叨叨就过去了,还会觉得,“咦,一个半小时很短”,就是信息量极大的在讲话,不会让人觉得沉闷。这种感觉用一种不恰当的比喻,就像在看爽文,关键的情节和深度都有,就是一样的模式,但是就是可以一篇一篇,把这个作者的文章刷完。Woody Allen的剧真的是换汤不换药的絮絮叨叨,一个知识分子的思考。
想跟每一个见到的女孩上床,和自己妻子的妹妹出轨,对妹妹皈依犹太教的思考,都很直白的表现出来,不需要确定的答案,一切都像漂浮在空中,絮絮叨叨的闲聊中说出很多道理,有点诙谐,一下梦到到了十八层地狱,地狱的最后一层是什么样子呢。小说中的人物一会蹦出来替他讲话,场景转换很快,一会是现实,一会儿是梦境,一会儿是地狱,一会儿是书里。很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欲望、爱情,和对信仰的想法。本来出轨自己作为心理医生的妻子的患者,就是一件在社会道德里无法容忍的事情,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就很有趣,歇斯底里的妻子,一边治疗病人,一边咒骂自己的丈夫,走进来,走出去,这个场景十分滑稽。
突然觉得这里面的Harry很像《甜蜜与卑微》里的吉他手,一边说着“不要爱上我,我是那种有才华不会爱上任何人的艺术家”,当他爱上那个女孩,他又一边苦苦哀求“为什么你爱的不是我?为什么你要选择他?你怎么能相信我那时候说的鬼话”。爱他的人,求而不得,伤心而去,不爱他的人,被他苦苦追求,最后莫名其妙。其实他的剧就是他自己,他的书,他的音乐,他的人生现实的混合,欣赏自己的才华,身为艺术家敏感自恋,自己内心冲突奔涌无法求得平衡,对爱也是,莫名其妙的爱,抓住的都是支离破碎的感觉。
真的很有想象力,《甜蜜与卑微》里吉他手执着的要一个月亮作为场景,这部电影里,有一个男演员,就是变模糊了,不知原因的变模糊了。
解构Harry之后只会看到混乱的情史,就是那个有点畏畏缩缩,戴着眼镜的小老头。
再刷[解构爱情狂],有一些想法。这部曾经让佩内洛普·克鲁兹“笑到摔在地板上”的作品,有可能是伍迪·艾伦尺度最大的一部。这么说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这是我印象中WA电影中唯一一次出现长时间的露点镜头,这个印象不敢说最准确,但比较肯定的是,其他作品里即便有也不会像这一部的地狱场景里那么多。其次是尺度比较大的台词。我们知道,无论是WA早先的作品,还是之后的作品,内容上的禁忌一直不是问题,但即便是标题露骨如[性爱宝典]其实都不是那么地直接。像这一部这样大量F打头单词的出现,在WA的作品里实属罕见。当然,措辞不过都是表象,最最重要的,是躲藏在俏皮话和想象力之后的厌世气息,仔细一想,在大笑过后,我们更加清晰地体验了一把全面消极和扭曲的现实世界。而最冰冷的感觉是什么呢?是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都不会令Harry崩溃了,他已经什么都不在乎了。如果说[曼哈顿]时期,WA还抱着“对别人有点信心”的期许,那么到这里就是彻头彻尾的反人类了。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就像第二版的[星尘往事],调侃的感觉骤减,虚无的味道陡增。尤其将两部电影的结尾拿来对比,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前一部的伤感是全然浪漫主义化的,而后一部的主人公就显得可怜甚至是凄凉了。所以我猜想这部作品大概是WA压力最大、生涯最黑暗时期的产物。倒未必是指电影拍摄的那段时间,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脑子里有这个点子的那段时期他一定是绝望无助的(再加上他又是个无处寄托信仰的无神论者)。没准就是九十年代初——和米亚的决裂、官司,九十年代美国电影的新一轮冲击,同灵感作斗争……当然,这也都只是推测罢了。不过这也都不重要了,毕竟电影他拍出来了,那段日子他也挺过去了。
再来说电影本身。WA的戏仿一直是业内顶级,几乎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我从前觉得他像一名高超的赝品制造者,但最近细想其实他更像一位爵士演奏家(他本人就是牛逼的单簧管演奏者)。最近我也越来越觉得,(如果拿音乐来类比的话)伟大的电影导演应当是伟大的演奏者,而非伟大的作曲家。相对的,好的电影演员应该是乐器,是导演的棋子(布列松是一个极端),是不应该有太多自主意识的。那些电影杰作的“核”,相当于爵士乐的标准曲。WA把握住了许多杰作的核心,继而融入自己的风格,就催生出了属于他的经典。(比较有代表性的:[八部半]和[星尘往事],[大路]和[甜蜜与卑微])[奇招尽出]里那句“要抄就抄最好的”也被很多人抄去了。被他模仿的人,至少从观赏性上而言都被他给超越了。这片子结构上借鉴了[野草莓],想象力比肩[自由的幻影],可以说是WA继八十年代持续时间较长的巅峰期后,创下的又一次新高。当然,WA强内容的特点,让人总是忽略掉他已入化境的调度技巧。顺带一提,这一部从形式上让人最先想起的就是对戈达尔的戏仿,开场那种莫名其妙的数次跳切,回放,就像是一种挑衅,看得特别过瘾,再把那部[李尔王]和那次采访结合起来看(嘿嘿),我想这一切绝不是空穴来风。
暂时就想到这么多。
“我失去焦点了!我变得模棱两可了!”这老头还真是有趣。
伍迪艾伦的《野草莓》,但是比伯格曼的NB多了……那销魂的跳切啊,那玄妙的编剧啊。结尾虽然不坑爹,但是着实凄凉的,好像是在拍“最后的作品”似的。@萧龙忍 ,这部片儿结构更玄妙,快去看。
解构作为工具为表达者的宿命和婚恋围城的无力感之间架起桥梁。梦、激情、艺术都不是栖身之地,但都更值得托付爱,生活的乐趣也许就在于如何逃避生活和扭曲生活。
老头最复杂的作品之一,不仅涵盖的内容丰富,表现手法亦颇为繁杂,以快速剪辑和跳切镜头表现人物的神经质,营造现实与虚构、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生活取决于我们如何扭曲这一真相”,严肃的喜剧电影。
解构爱情狂是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写给自己的圣经,他就是那么自私、刻薄,不在乎身边人的想法,不爱所有人,用谎言去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然后抛弃。即便前女友拿着枪要打爆他的头他还在为他写不出来的故事焦头烂额。我很喜欢里面他写的“失焦的人”的故事,一个演员在拍戏的时候发现自己变模糊了,身边所有的人看他都对不了焦,最后他去找医生,医生给了他的家人一人一副眼镜,才能让人看清他。这就是利己主义者的本质,让所有人去适应。对于这个人来说却不是自私,只是不自觉的选择。到最后所有人也没有原谅他,即便自己要被关监狱了他仍在劝说保释他的两个朋友不要结婚。但是他解构了自己的笔下的故事和人,在自己的故事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结局。跳出电影,最后发现这部电影可能也是他给自己开脱的一部作品而已。
每个半吊子水的文艺青年都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伍迪艾伦的影子,然而他们半个字都憋不出来,也没读过多少书。
伍迪.艾伦一流阵营中的一部。演员阵容令人震惊,保罗.吉亚玛提仅仅最后出现在伍迪.艾伦身后脸上带着他的经典表情……对作家/导演等创作者的仁慈之作。
老头记住,少点废话然后不要在电影里面出现...
年纪越大就越厌烦伍迪艾伦。每个片子里都设定为一个软弱的自私鬼,一直絮絮叨叨替自己开脱。中间有一段陪人上诊所的,感觉像两个艾伦出场了双倍的腻味双倍的讨打。
艺术家在创作时不由得将自我经验投射入作品之中:灵感枯竭与强烈的性欲。WA本人对于《野草莓》的致敬,却在伯格曼和自己的风格基础下博采众长,戈达尔式的跳接反复暗示哈里本人混乱无序的焦虑感,现实与作品中的嵌套叠加。最后的所有人物的同时出场仿效费里尼。入选伍迪艾伦作品中前三名毫不为过
解释到头来都是安慰自己的,没人会听你的
这老头,您得慢慢看,一年看一次,还行,一次看完他十年拍的,就噎着了,下地狱那段是他的经典之一
(地狱里)“书评人,第五层;媒体人,第七层……抱歉,这层已经全满了”
小老头对黑妓女说整个宇宙都在坍塌你知道什么是黑洞吗?然后黑妓女说那是我谋生的工具
1.俏皮话集锦;2.看伍迪艾伦自导自演对我而言,看久了容易腻;3.失焦模糊的人;4.现实、书中人物、梦中情境相互交织;5.尽管导演向我们面面俱到解构了哈里,却没有一点痛痒,看着无趣啊。
在用N多体位,翻云覆雨,香汗淋漓地共赴巅峦之后,左手细支袅袅,右手浓缩飘香,从普鲁斯特聊到萨特,从卡尔维诺聊到李斯特,从慕夏聊到巴斯奎特,从伍迪艾伦聊到希区柯克,从解构主义聊到极简主义,从极权聊到建制,从身体奔赴灵魂高潮后再温存许久,是不是你们这帮文艺青年朝思暮想的至圣时刻?
又一部Woody的半自传片儿,天马行空的剧情,嫉妒他天才的脑袋。
登堂入室也玩儿文学与现实的模糊性?到了老爷子这里就是小巫见大巫,老爷子用一个半小时的絮絮叨叨解释了文学之于创作者存在感的最精髓价值,又侧敲旁击的评价嘲笑了婚姻,爱情,犹太人等各种老爷子电影里的常规话题。再深奥沉重的话题到了老爷子这里都轻描淡写的乱侃则通,更别提那风骚的跳接镜头喔~
谁人不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艺术家只是有能力将之付诸纸面罢了。对他人与外界的想象,分明是渺小的人类自我慰藉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缓解愤怒与孤独,用虽是说给他人却大概只有自己care的解释来让自己好受。哈利还是太自私,浑身小聪明而无大智慧,于是也不过是个庸才。selfhating jew,out of focus
他又一次向世人彻底解剖了自己,他的内心有无限的黑暗和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