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子夜无人
场刊嘉宾:@Vergangenheit、@RyanRyqn、@松野空松
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主持人 子夜无人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1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九天,首先我们讨论的电影是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花火》,在深入之前,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X,大概是我和手册相爱相杀吧,我对北野武任何过于暴力的电影都很无感,感觉太直男了,只有《菊次郎》这种温柔占据大部分的才会喜欢。
场刊嘉宾RyanRyqn
3星,我觉得这部可以说是北野武美学的成熟之作,兼暴力与柔情于一体。但的确,北野武太直了。
场刊嘉宾Vergangenheit
2星,我对这种太直男的电影比较无感,暴力并非是我反感的点,我只是很不喜欢直男表现爱的方式。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是的,我也并不是不喜欢暴力,像昆汀的暴力我就很喜欢。
场刊嘉宾RyanRyqn
不过北野武的这种直男思维某种意义上也是他的天真可爱之处 一个男人为了女人靠自己拯救世界。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4星,岸本加世子也是我给花火4星的原因,虽然她只有两句台词照样slay全场,没有后半段的旅行我给不到这么高的分。以及我不觉得《花火》非常暴力。
主持人子夜无人
我觉得《花火》回避了很多暴力。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花火》前面的暴力都是在给后面的温柔做铺垫,前面的暴力其实都不痛不痒,但是拍的很好看,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力,《花火》的重点还是后半段的夫妻旅行。
场刊嘉宾RyanRyqn
北野武的暴力美学特点正是在沉默的反衬下,相比于像吴宇森、昆汀那种华丽的暴力美学,北野武的美学我觉得是开创性的。
主持人 子夜无人
那第一个话题,你们对于北野武夫妇始终以“沉默”示人是怎么看待的?
场刊嘉宾Vergangenheit
很怪。当然可以说是一个不善于言辞的男人在以他的方式在表现他的爱,但是我总是感觉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不对等。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我本来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两个作为夫妻为什么不说话,但是到了结尾我明白了,他们两个原来早就已经相约在海边走向属于他们自己的终点,这让我觉得他们之间的交流已经不需要语言了,他们两个人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在和对方互相交流,我觉得这是一对夫妻相处上最高级的境界。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怎么说,北野武的沉默在我看来似乎一种权威,就像是皇帝坐着,他不出声,全靠臣子去猜测……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问题划重点"北野武夫妇",是他们夫妇两个罢了。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老婆有问题罢了,两个人的沉默不是一个性质。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你老婆才有问题,你根本不懂爱情罢了。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我是说,她在电影中医学诊断有问题,靴靴。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那根据这个问题的引申,大家觉得北野武的沉默和岸本加世子的沉默有什么区别?不能再说疾病差异,你们刚刚已经都说了北野武。
主持人子夜无人
选片人强势跳主持人。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妻子的沉默像是一种失语,依附北野武的沉默。
场刊嘉宾Vergangenheit
同意。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看吧,老娘有让人同意的本领。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我觉得妻子的沉默更像是一种强势,她看起来一言不发,其实在掌控着北野武。北野武虽然在外面对人怎样怎样,但是对她老婆言听计从。
场刊嘉宾Vergangenheit
啊这…完全没有这种感觉。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但是妻子后续的很多问题是北野武造成的,所以他需要弥补啊。
主持人子夜无人
北野武这个角色是很依赖妻子的。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她可以掌控北野武,不代表她真的去掌控了,我认为这段夫妻关系是很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性才造成了北野武对妻子的依赖。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所以是割裂的啊,从剧情来看,北野武对妻子很好,但是他沉默的属性却是相反的结果。
主持人子夜无人
其实我看到那个流氓凶他老婆,我好怕他伤害她,幸好没有,不然我会心疼死。她很美好罢了。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但是不觉得,妻子的美好,一直没主动吗?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我只知道她很美好罢了。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她完全是被动的角色,就是一个非常直男凝视的女人,她的很多美好也是在回应北野武一样。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所以岸本加世子看起来很轻松,但是她的病注定了她根本轻松不了。
主持人子夜无人
我觉得她和那副画一样:她没有生命力,但很美好。
场刊嘉宾Vergangenheit
同意前半句,但反对后半句。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 我略知她一二
很同意这句话,如果她有生命力的话,北野武的生命走向肯定会非常不同,但是北野武并不想这么拍,他只是想拍一个安静的故事。
那我再谈一个《幽灵公主》的圆桌中提到的话题,大家觉得本片配乐如何?可以对比一下久石让的配乐在北野武和宫崎骏的电影里有什么不同?
场刊嘉宾Vergangenheit
一般。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一般,久石让还是更契合宫崎骏。
主持人子夜无人
?我觉得久石让只有在北野武的电影里才好得出神入化。尤其《花火》半小时左右有一段配乐,是城市空镜头,夜晚、建筑、铁轨,配合起来太迷人了。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久石让给北野武的配乐才具有灵魂,不仅单拿出来好听,而且非常契合电影,观看的时候你会感觉到配乐在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身上安静流淌着。而宫崎骏的电影不论好坏,是很有宏大气魄的,久石让的配乐也很有宏大气魄,所以他们两个的契合是不如久石让和北野武之间有“差异性”的。
伟大的史诗很容易拍好,但是微小的感情很难让人共情,比如松姐和V姐就没有共情。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可是我在很多微小感情电影也共情了啊……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又不是说你所有都不能共情,只是这一部没有共情罢了。
主持人 子夜无人
最后一个问题吧,大家觉得《花火》里除了聚焦主体人物的命运之外,有没有感受到对于环境、社会的塑造?像是主角安排了警察这个身份,通常以警察为主角的电影,很难剥离社会现实。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但是花火对警察这个群体的刻画并没有很好。
场刊嘉宾RyanRyqn
我觉得肯定是有的,比如黑帮和警察。
场刊嘉宾Vergangenheit
那还是有的。比如那个负伤残废的警察,就有用些许笔墨讲诉他是如何尝试融入这个社会的吧。
场刊嘉宾松野空松
警察身份是一种暴力正当性的象征,但北野武的电影总觉得他面对暴力,轻而易举。尽管从双方局面,根本不觉得他有啥优势。
激情下场的选片人代表我略知她一二
这也是他金手指的一部分吧,因为自导自演,所以想怎么拍怎么拍,就会让人觉得暴力轻而易举。
其实前半段那个混乱的剪辑,虽然看起来觉得有些困难,但确实精准塑造了环境和社会,我认为这些塑造不一定就是真的,可能是北野武脑海中的想象。因为很多暴力场面的失真虽然看起来是个人风格但是也代表了北野武脑海中的浪漫主义倾向,他就是一个疯子罢了,而岸本加世子爱这个疯子。
#FIFF21#DAY9的场刊评分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一、《花火》是一部危险的作品。它的危险在于它唤醒的生命意识是自毁式的,是博尽尊严为之一笑的灿烂逝去,是一种慷慨激昂的悲壮情怀,是对消极人生的消极反映,极端的态度。极端的东西容易走火入魔。
《花火》之所以危险,还在于它营造了一个寂静的生命状态,并且乐意享受它,直到亲手毁灭。这种寂静的状态可以称之为死寂。《花火》中的寂静与〈那年夏天 宁静的海〉中的宁静不同,这里缺乏生命迹象,一切都走向死亡。
《花火》危险的原因还有其三,深沉的自赎意识。北野把周遭一切不如意背负到自己身上,自责之下,不求生而求死,以死亡作为解脱。
〈花火〉暗合了日本民族传统生命意识中的“樱花情结”,短促而绚烂的美丽,也是一种危险的美丽。
二、喜欢北野武片子里的沉默,北野武把喋喋不休的台词当作不负责任的敷衍,这一点甚合我意,所以我平时在选择看《低俗小说》或《花火》时,我总是偏向《花火》。不想烦琐的语言充斥耳膜而耽误了我融入影象中的时间,只有抒情下的镜头我才能体会出角色的某种状态,比如《花火》中插入了大量的绘画作品来渲染瘫痪后的那位同事承受的万念俱灰但又渴望关爱的煎熬,却始终没有听到他积郁已久的控诉,对美好的留恋尽倾注于画,画中经常出现的是一家三口观赏灿烂烟花的天伦美景,这是他再也享受不到的,对一个因公瘫痪却遭家人抛弃的不幸儿来说,深重的苦难不允许他有自欺自怜的呻吟和哭泣,哪怕最后他一枪了结自己,也是勇者,而沉默也就成了绝望者最后的控诉。
沉默的魅力有效地化解了稍有不慎就沦为矫情的局面,《花火》是一个关于奉献和深爱的悲情故事,主人公山田所做的一切,包括向黑社会借高利贷,抢劫银行,杀人,都主要是给身患绝症的妻子一个善终,而这正是渲染人间真情的绝好题材,可以让它悲天恸地,直叫人跟着流泪,也就是处理成极度煽情的感官影象,如果这样的话,就成了另一部影片。事实上北野武用沉默营造了一种撕心裂肺的痛楚但又异常冷峻,仿佛一种超然的情怀,自始自终知道自己生命快到尽头的妻子都是一脸微笑,这种承受力或许只有沉默的力量才足以支撑,何况,她以前曾饱受失去爱女的痛苦,当生命再也不堪折磨的时候,一切喧嚣和悲伤都已沉静下来,她在片中的唯一台词也就显得十分朴质无华,“多谢你,十分谢谢你”,说完依偎在丈夫的怀里,而这再朴实不过的道谢,出现在生命即将结束的关头,透出一股感化力量的凄美,这也正是北野武的个人魅力在片子里的完美体现,后来看他的《那年夏天,最宁静的海》,我更被其中无言的悲壮和男性克制的内敛所折服。北野武应该是个干脆到底的人,我想可能是说相声的经历让他厌倦了一种拖沓的表述方式。
北野武的另一种沉默形式是镜头的静止和突兀的跳跃,有时平静得如同一滩死水,倒映着人物无以言说的无奈和无聊状态,比如一身黑西服的北野武招牌式身影倚靠白色轿车旁,镜头总是停留十几秒,这样的镜头还出现过在他的《奏鸣曲》,《大佬》等作品中,长时间等待的镜头总是昭示着一场杀戮,营造风雨欲来的片刻宁静,那么不久以后就是关于暴力的跳切画面,毋须多言,几组快速凌乱的镜头拼节就解决了,没有多余的细节过程,没有花哨的暴力场面,不犹豫,不迟疑,简洁中透着凌厉的解决方式,就像语言在片子中的运用,追求的是点到为止的效果,其余的形成个人想象空间,无疑强化了影象张力,而这种节奏的效果总是让人心有余悸,因为一不留神,眼前的静谧美感就灰飞湮灭,取代它的是突如其来的暴力甚至死亡,山田在医院里同医生交谈妻子的病况,这时的人物表情和画面都是一片祥和,正沉寂其中的时候,突然的两声枪响,医院门外等他的搭档正遭袭击,这比子弹横飞的火暴场面还来得惊心动魄,因为我们不堪承受的总是预料之外的偶然和无常,北野武正仅仅抓住了人的这种心理感受。
死亡是北野武作品里最常见的现象,而且总是突如其来,仿佛只是生命的一部分或一次练习,而不是结束,不是失去,有意淡化死亡的恐惧恰恰是对死亡阴郁的逃避和无法面对,于是只有用故作超脱来解释,让人信服的是,其实对死亡的恐惧总来自生命的欲望,只有无助无望的人生才会让人觉得死亡不会可怕,片中山田的暴力行为及极端的自毁,正源于这一点,这已经不是什么悲观情绪了,只是一种从骨头里蹦出来的美感,对此的态度只有敬畏。
《花火》快结束的时候,镜头里突然出现了一个在海边放风筝的小女孩,饶着圈在沙滩上小跑,尽管海风很大,可风筝怎么也飞不起来,小女孩却不怎么计较,乐此不疲,仿佛放风筝的乐趣不在于风筝的随风飘扬,而是固守住一块狭小的空间来回轻荡,自得其乐,不舍不弃,如同梦想迫于现状难以实现,但始终萦绕心头,怎么也割舍不下。而影片从头到尾是让人看不到任何希望或梦想的,主人公的命运始终不如风筝来得轻巧,沉重到就连在手头安稳片刻的机会都没有,所以不停放逐,往毁灭的尽头甩开,而从没想过收回,这里风筝意象为可以轮回的命运,却被山田恶作剧般地撕毁,所以结局两声枪响听起来就像夫妻俩携手远游的唱和,尽管在我们看来悲惨,却有一种义无返顾的对厄运的轻蔑和对同生共死的迷恋,这里死的意义胜过一切罪孽般的浑噩的生存,北野武对死亡的迷恋也近乎是一种虔诚的崇拜心理,融入其中的是快感和温情,而已经没有让人痛心疾首的悲情,尽管形式上的死亡仍给人稍纵即逝的震撼,但我总是乐于接受这种结局。
悲凉和绝望充斥着整个观影过程,可我却不觉得闷或压抑,夫妻间的生死与共足以取代一切悲哀,这种温情总是调皮的出现于画面,让人笑,比如妻子在家摆弄七巧板时想抽只烟,被山田阻止,妻子佯装生气的样子,怎么看都觉得美好就在眼前,却偏偏就要结束。影片后半部的旅行中,发生了许多让人笑着流泪的轻松快事,在车内通过观后镜猜扑克牌,在田野放烟花时被烟花捉弄,照合影时被一辆小货车捉弄,在市内敲钟捉弄观光的祖孙俩,在雪地里妻子向前奔跑却不小心跌入雪沟,这些充满着生活情趣的片段,与整个影片基调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给悲剧添上了直暖人心的美感,只是死亡势在必行,让人惋惜。
“花火”在片中是生命的象征,如花般灿烂,如火般灼烈,这个词可以译成“烟花”,绚烂夺目,却转瞬即逝,如同生命的绽放过程,有心成全长久的美好,却无力抗拒自然规律的牵引,反映在人身上称之为命运。我却愿意把这个词断裂开来,仅仅是娇弱的花朵,在烈火中煎熬,更是一种无力回天的宿命,那脆弱的生命本身就是飘零的花朵,悲惨的人随处都是一片水深火热,即便遇上了灿烂的烟花,我想,最好还是让烟花的引燃时间过长,最起码还有一阵等待,就好象山田凑上去探个究竟,却意外地被烟花映衬地更为欢快。
生活把人逼到绝境,一场没有归途的旅行。 有一个小细节很感人。北野武在宾馆给老婆盖上厚衣服,老婆侧躺,眼睛侧面有缓缓的泪迹,二人无言。却感人肺腑。最后,时日无多的妻子送给丈夫一句“谢谢,谢谢你的一切”,音乐响起,叫人肝肠寸断。人生何其艰难,两声枪响,结束了一切,也结束了痛苦。
北野武在片中集编剧、导演、主演于一身,这是个奇才。他饰演的这个沉默无言的面瘫男人,冲破体制的束缚直达道德的深处,一半如花一半如火,美丽夺目的鲜花和熊熊燃烧的烈火象征爱与暴力。片段破碎反复,影片内核却完整并无可挑剔。对于他人的痛苦我们总是无所感受。
暴力的起源我们无从谈起,早在生物诞生之初就已产生,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然则电影史上的“暴力美学”,是指起源于美国,在中国香港发展成熟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1967年阿瑟•佩恩导演的《邦尼和克莱德》,1969年萨姆•佩金•帕导演的《野蛮的一伙》,1971年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发条橘子》,1976年马丁•斯科西思导演的《出租车司机》等“暴力美学”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艺术观念,其实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山姆•派金帕是暴力美学的开山鼻祖,发明了用慢镜头、圣歌包装血腥射杀场面的技巧影观。最后由香港的导演吴宇森其浪漫化、诗意的武打、动作的极度夸张走向彻底的形式主义,而最终完成其美学定义。反哺美国,经过经过昆廷•塔伦蒂诺的发扬又启发了奥里佛•斯通等人的一些影片如:《英雄本色》、《低俗小说》、《杀手雷昂》、《变脸》、《天生杀人狂》、《黑客帝国》等影片都是暴力美学的代表性作。
而本文仅仅以《火花》(日本以“暴力美学”所著称的导演之一——北野武的巅峰之作)来阐述作者对“暴力美学”的些许浅薄的认知。
Hana-bi
又名: Fireworks / 火花 / 烟火
导演: 北野武 (Takeshi Kitano)
上映年度: 1997
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
音乐导演:久石让
制片人:森昌行、柘植靖司、吉田多喜男
副导演:清水浩
主要演员:北野武(西佳敬)、
放映时间:105分钟
1997年获第54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
一说到北野武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他影片的中的暴力,在北野武的电影中,打人、踢人、杀人的血腥场面繁多,而且这些暴力往往是突然间满不在乎地发生的,来的精准而直接略带些许飘然。轻盈而扎实的落到我们的眼睛里,往往我们还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已经结束。那些暴力场面十分血腥却是那么干净利落,毫无拖泥带水的辎重感觉。
接下来我们从《火花》本身说起:整个影片是以严肃与幽默穿插进行的叙事风格来拍摄的,典型的北野氏“暴力美学”的作品。影片一出场就是北野武那个木然的脸庞对着两个工人模样的蓝制服用局部特写和远镜头穿插施以暴力,以其中一个蓝制服鼻子上带着血迹为北野武洗车结局,而暴力的具体过程予以省略。而当蓝制服在汽车的前盖滑下来时,北野武一脚踹向他的屁股打翻了旁边的水桶,整个过程没有一句对白和背景音乐,安静、黑色。而接下来北野氏的御用演员接连出场——岸本加世子 (美幸) 大杉涟(饰堀部泰助)、寺岛进(中村靖)、白龙(饰东城正次)。白龙还是一样的对上恭敬玲珑、对下鲁莽粗暴。他的暴力显得朴实真诚。其习惯动作就是拍打下属的头部并粗口连篇。与北野氏沉默而迅速的暴力形成一个反差,再加上岸本加世子的纯真的微笑,大杉涟略带悲戚的表情。是整个演员阵容在安静而严肃的大背景里显得微妙丰富。
北野武在影片里的那副小墨镜配合着他郑重的沉默把一个有着人格分裂症的警察扮演的惟妙惟肖。这样他的迅速而干脆的暴力方式就显得十分自然。而对于前后的判若两人的角色转变也毫无矫饰之感,无论是买警灯、喇叭、改装偷来的出租车——去抢银行,杀高利贷者。成为大盗,逃犯。都是应为那次同事在眼前被嫌疑犯残忍杀害,使得自己对着已死的嫌疑犯连续开枪直到没有子弹为止。之后这一切的暴力行为导演都在这次同事的惨死上做够了道德上的铺垫,其次加上最好的搭档中村靖在刚刚给家人打完电话后就被犯罪嫌疑人打成的下身瘫痪的情况。使观众坚决的站到了北野氏这边,不知觉中对北野氏的暴力行为给与了完全正面的肯定,从而在北野氏进行暴力的过程充满的正义感。当“坏人“被杀死,银行劫案成功等镜头完成,使观众心底的快感随着北野氏干净利落的暴力一起升华成一种畅快淋漓的道德美感。(其实这样的手段在之前香港无论是浪漫的武侠题材,还是现实的黑帮暴力题材都会使用这一套道德蒙太奇来改变观众的审美判断,不过北野武用的也是那么得心应手不露痕迹。)
当然,作为一个负有盛名的导演其自己的拍摄风格自然有期独特之除,其暴力的讲叙出来刚刚上面说的用剧情去铺垫去美化之外,更通过述说的语气、镜头的剪辑、演员的个性出演、久石让的音乐、唯美的画面和精简巧妙的对白等等来强化主题和烘托影片的氛围,最终达到以暴力的美感去打动观众,使观众在这短短的100来分钟内体会一场残酷而充满希望的视觉和心灵之旅。
具体说来整个影片充满了幽默的场面,特别是到影片的后半部分,、从那个废旧汽车回收站的老板撞到那个面包车司机的争执,斥责偷出租车的小偷,到卖车给北野武抢银行,都以一种纯真憨厚而霸道的性格配合那满脸的横肉和螃蟹一般八字步,着实可爱。北野氏开着自己改装的警车去抢银行的那一段,堪称黑色经典,他一反香港与好莱坞劫银行其看似训练有素和专业的劫犯形象,用警察的模样(经典的反讽)连蒙脸的丝袜也省却掉光明正大的打劫,一言不发,仿佛只是去取本属于那身制服本身的钱一般坦然自若。(让泥巴想到《天下无贼》里的经典片段——打、打、打劫拉啊~~,严、严、严肃点、点。)这样的为了给朋友买画具、给殉职的同事家小补偿的打劫行为的进行方式,是泥巴第一次看到,当时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完后却大笑不止。当然除了这样的黑色幽默之外,还有许多温暖感人的幽默场面比如:北野氏在“取款“成功后,配妻子旅行时放烟花,但烟花被点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没了反应,北野氏与妻子相视一笑之后,只好走进看却就在北野氏凑近身子看的同时眼花却飞了出来,把他一下吓得后仰躺在草地上;还有在汽车内通过反光镜猜牌;在自动快门牌照的最后一秒一辆汽车从他们前面驶过;在寺院的中午为了让那孩子听到钟声而去敲本来是帮王才能敲的大钟等等一系列的幽默都充满的童趣而无比温暖。而这些幽默为那些血腥而暴力的画面与社会现实的黑暗残酷进行调和,使观众的情绪在暴力里得到些许的放松,既揭露了现实和人性丑恶的一面,也不断的给与人们以温暖和安慰。这种幽默搞笑而并非周星驰里那般无厘头的搞笑,而是有所指的深刻反讽,也许这和导演的人生履历有关(当过计程车司机、脱衣舞秀场的喜剧演员,1973年与兼子清组成对口相声团体〈Two Beat〉,活跃于电视及广播界,并以辛辣和黑色幽默受到欢迎,成为日本80年代相声热潮的灵魂人物。)所以北野这幽默感是那么自然而深刻。就如他的暴力正义而发人深思。
其次镜头的剪接就如北野武的黑色幽默的叙说与严肃的悲哀交接出现,对本片来说就如悲惨事件的出现毫无征兆,显得十分突兀而残忍的,当刚给老婆孩子快乐打完电话后,被嫌疑犯枪杀成半身不遂,而在此同时北野武正坐在宽敞的办公室里外面灿烂的阳光下微风温柔抚摸着窗外密集树叶,安详而梦幻。医生在说其妻子时日不多了,外面的搭档却被无情的被枪杀。这样的画面剪接在影片中有多处应用:用美丽的自然风景和残酷血腥的镜头相互交叠出现;用蒙太奇镜头组接顺序的不同;暴力特写与唯美远镜头迅速穿插;安静的长镜头与晃动的特写剪辑的连续交替使用;外加背景音乐里小提琴与贝司、键盘的一唱一和。整个把暴力的残酷、快感同时诉诸观众。加强其真实程度,让观众在视觉、听觉、味觉甚至触觉上都浸泡在暴力的快感和正义的喜悦中。
影片的另外一大特色就是在人物的对白上的精简和静音处理的暴力场面,特别是北野武本人不是飞到迫不得已绝不说话,无论是是在病房在家与妻子的相对无语,用同事的嘴去道出自己的前后因果和处境,还是在同事面前的沉默,特别是在“坏人”面前更加是不浪费半句。能用画面去讲叙的绝不会用台词和音乐,能用声音表达准确的就不会去用镜头其直接拍摄之用画外音省略画面的直指,最典型的是影片结束时镜头对着海面毫无表情的海浪的两声枪响,间接的道出悲情结尾和第一次出现同事殉职的血腥场面的静音处理。给观众一种隔离感和陌生化处理,使悲伤来的不那么强烈,甚至给观众一种希望,那个放风筝的孩子纯真的奔跑带走的那些关注,那两声枪响的种种可能性。画面外的枪声和静音的处理无一不再淡化悲情淡化暴力淡化绝望。通过很多其他道具的能指与所指,来诠释人生的现实和理想的差距,如那只在孩子手中永远也飞不起来的只能上下乱串的风筝,最后被北野武扯下了爽翅,却也没有停止对飞翔的渴望和实践,经管注定会失败但不曾放弃,使得其结局更加扑朔迷离,完全交给了观众自己去选择。把接受美学的观念完美的运用到了作品当中,让观众一起来完成了这份暴力人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给作品下最后的定义,可谓东方人的智慧巧妙的展示出来。夺得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是理所当然的了。
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影片中那些北野武自己的绘画作品,那些鲜艳的颜色一点也不热情,相反的却给人以巨大的沉寂感,悲怆感。特别是那些以花为头的人鱼鸟兽,惊秫的感觉混合着希腊悲剧的力量使人一下被 震慑住,意识瞬间空白后突然充满一种反抗的无穷力量,英雄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在久石让煽情的音乐的鼓舞下一种对美的向往和崇拜压倒了一切占据着观众的整个意识,不断升华成为心底一股永恒的旋律。这里的暴力仿佛已经没收了道德的社会属性,成为了一堵华而不实城墙。在自由女神的指引下冲进了“美”的殿堂。怡然自得。
本文为泥巴之原创
转载请联系本人
http://niba5.baodoo.com
过马路的时候我经常紧张地左右看,然后脑海里就浮现出自己被飞驰而来的汽车撞飞的场景。还没到血淋淋那一阶段,光停留在感受疼痛上了。我越想越疼,想得肋条骨都快断了,吓得自己一抖。
但无论如何我是想象不出自己的脸被饱以天马流星老拳或者在颧骨上吃了一颗铜枪子儿的滋味儿。那恐怕不是疼痛或者恐惧能形容的了。在我人生体验里缺乏的这一素材,经常被北野武娴熟到麻木地运用。
《花火》这部电影叫做《Hana-Bi》而非《はなび》自然是有它的道理的。
花与火难以并存。花温暖绚烂,如爱。火迅猛暴烈,如暴力。然而北野武在《花火》中扮演的警官西佳敬的躯体里,却同时种植了它们。它们非但没有消亡,且生生不息。和爱妻相处时,他便散发出花般的香郁;面对黑手党时,就喷射出火样的暴戾。我目睹这样一个男人,难以相信前一秒和后一秒截然不同的他,是同一个人。
火的西佳敬是果断冷峻的警察。若非拥有冷酷的个性和硬拳,他早就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为了给老婆治病欠了黑社会一屁股债,却在他们老巢里也敢和黑社会老大动手;追击歹徒的时候直接朝脸往死里打,要不就把叉子直接捅进对方眼睛;杀人的时候他粗暴不堪,对着死尸也要连开N枪;为了还债去抢银行,把出租车喷漆成警车冒充警署查帐,手段够老到的;即便是作为债主,黑社会成员见了他也当即丧胆夺路而逃。毕竟谁也不想在颧骨上莫名挨上一枪。
花的西佳敬是温情脉脉的丈夫。他为了给妻子治病向黑社会借高利贷;陪妻子在夜海边看焰火,去北海道看雪;妻子倒车时甚至不小心压断了他因放置防滑链不及收回的手指他都不吭一声;他陪妻子玩七巧板,猜扑克牌,开小玩笑,在旅馆看着妻子安睡的脸庞;守候妻子长时间地钓鱼,把冒犯妻子的男子打得满地找牙;把子弹扔进火里,子弹爆出火花,声音像燃放焰火,妻子惊喜地抬头时,他该如顽童般欣慰地笑吧。
他穿黑西装戴墨镜,很少说话很少笑,从不告诉人自己想什么。他只把心底最柔软的部分敞开给妻,无声地。如战火中的帐篷一般,他独立为妻撑起一座毫无伤害的开满花的世界。妻却不知道,推门出来,到处都燃烧着死亡的火,保护她的帐篷,也早已伤痕累累了。
没有人是孤岛。如西佳敬般单纯执拗的人生,妻也是他的桃源地。这座桃源于旁人来看,可能了无生趣,有如默片的寂寥和单调。但他冷硬的火在此熄灭,继而绽放在空中,又成为花。此时西村敬的朋友因为他的过失下身瘫痪,两位同事追捕他的仇家时遭枪击身亡,借了债抢了银行,他心明自己的世界即将倾覆,妻子病重时日无多,她撒手人寰之时也指日可见。于这样悲剧色彩的境况下,他才用尽全身力气成为妻子的守护妻子的花,挽回他们所失去的,最平凡的人幸福。
最后西村敬与妻在海滩自杀时,他的一生已不存有任何遗憾。他生而为火,就必须要走过火一样的生命。他全力燃烧过了,尽管在人生的前半段由于过于炽烈,伤害了朋友和家人,但这就是火应该经历的,不是吗?正义,邪恶,杀戮,逃亡,冷漠,温情,统统在他的生命里上演过。颠簸的命数只应该惨烈地消亡,无疾而终是对这种命运的讽刺和嘲笑。
久石让的音乐给了这部叙述结构混乱的电影主题感和归属感。但此时,我想给西村敬的,是Blur乐队的《Tender》。
学校里面有一群喜欢电影的孩子,组织了一个社团,名字亦是很特别,叫做“新影瓦肆”。最新一期的主题是“四月四,与北野武过招”。
之前在论坛上看过北野武的介绍,觉得是个纯粹的日本男人。酷烈自我。以为自己不会喜欢日本人的东西。很久以前看过日本的侦探小说,唯一的感觉是阴森。
关于日本民族性的东西不想去研究,当然也不感兴趣。只是想说些自己的想法而已。有印象看过的日本片是《情书》,原著、编剧、导演都是岩井俊二。博子家的庭院里秋叶飘落。所有的一切都成为过往的时候,这种隐隐的疼痛像是旧伤被阴风勾起。那群高中生给藤井树送来那本有当年树的画像的《追忆似水年华》,无言以对。爱过的人容貌相似。群山亦在呼应博子的呼唤,她只对着远山叫他。他已消失在那里。
而北野武是另一种隐忍的疼痛。
是做好准备以足够的能量浸入到血腥的海洋中去的。我以为他会以一种近乎残暴的方式把那些该直刺人心的画面展现出来。然而不是。
日本的海,我难以确定那是哪一个沿海城市。海浪总是在翻涌。不是普希金说的那些深色的带着愤怒的海,亦不是平静过度死气沉沉的海。它总是在放纵自己的浪头,但是从来不是激进的突显的愤怒。就像一个中年的男子。彼得武。
山田和山田的三个朋友都是警察。但是阴差阳错。何度残疾。田中死去。都是工作中同生共死的朋友。山田始终逃不脱良心谴责。妻子已经癌症晚期。中年男子。阴郁的脸庞。无多化。神经质抽搐着的眼角。
我以为应该是传统的以忍为上的角色。然而不是,山田从来没有在别人的嘲讽下黯然走掉。他利索地用筷子戳向高利贷者的眼睛。一拳又一拳。沉静而凶狠。我不是有暴力倾向的人。然而此刻却无比欢喜于山田这样决然地反击。
我仿佛是望见了结尾时候,山田是注定与世无缘与生无缘。但是这一切更像是进入一个长长的隧道以后,你知道总有一刻你会走穿这条黑暗的通道。你总是知道在隧道的另一端又有明晃晃的艳阳天,又有潮湿的带着细微动物体腥的空气迎面扑来,又有满树满树的樱花飘落惹得你伤逝不已。北野武也好,彼得武也好只是在那条黑暗无际的隧道里点燃了一束细微的花火。它一点点的星光告诉你将要来的彼岸如此美丽。
全片里面,从来没有用愚拙而刻意的手法用过绚烂的花火而落入俗套。只一次,山田带着妻子做最后旅行。他们的车子停在荒芜的草地。妻子坐在车子旁边。山田点燃了烟花。只是许久,它都没有反应。山田疑惑而无奈地走过去。刹那间,火光闪现,天空中如花般绚烂的辉煌。山田转过头,与妻子对视而笑。而此时的他已经背负抢劫银行,暴力伤人等等罪名。而烟花绽现的这一刻,他与妻子会心而愉快地笑了。放映厅里面年轻的孩子们亦为这一刻寒冷中依旧能够苦中作乐的欢乐而欢笑。我却看到那个男人。橘状褶皱的皮肤,濒临衰老,深陷的眼眸。神经质地抽搐着的左眼角。他只是在偿还。
良心与道义,北野武以自己的方式在挥洒和叙述。一切都是绝望的。我们终要面对死亡。然而我们在茫茫的去往彼岸的黑暗之海上看到了燃起的花火。
那些对抗着生之愉悦死之恐惧的花火。只是一瞬间,已经够美好。但是我们相信隧道尽头那一端,满树满树的樱花,阳光会如同婴儿的皮肤一样柔软让人沉湎,还有铺天盖地足以让你盲失的雪。十二岁的时候曾经在左手腕上那些脆弱的皮肤上用生锈小刀刻下“雪”,而当时的好友亦在同一部位刻下“光”。然而现在我在《花火》里面竟看到何度在那片白雪茫茫的画布上写下无数个光和雪。六年前小女孩类似于宗教崇拜的举动与北野武的电影当然无关。只是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光与雪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是在惶惶阳世抵抗寂寞与黑暗的最好方法。
只是只一个词 :绝望!我们早就绝望,所以对生对死都已经不再关怀。重要的我们在生死面前还是做着拙劣的表演,我们鄙视死亡。男主人公神经质地抽搐眼角,妻子跌落雪坑。快乐而无奈地笑。这部片子比我看过的任何喜剧片都让我开心。在那些无理头的喜剧里面,我像傻瓜一样开怀大笑。可是在《花火》里面,我只在心里面笑出来。是真的舒心的快乐。北野武替我们放了人世间少有的花火,它没有在夜空璀璨不止。但是它在我心里盛放,这一刻我感觉绝望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最后一刻,我们又看见海,海潮。音乐。嘎然而止。枪声。山田大概到达彼岸,隧道的尽头。
感谢北野,那一刻,花火为你燃。
很好。不說話就打人。
你可能不信,其实我身负超凡魔力。我能猜出你手中扑克牌的花色,轻松破解七巧板的谜题。能让晚钟在亭午敲响,会让花火重新绽放。我会变形术,能把出租车变成警车。我会隐形咒,抢劫银行都畅通无阻。我掌握所有不平凡的魔力,却拯救不了平凡的你。每个人的脸都是不同的花朵,就像我们的寂寞,全不相同。
如果第一部北野武不是看的花火,那么花火也不过尔尔。疯癫的话,不及双面那部;残忍不及大佬和极恶非道;温情又不及菊次郎。但是,确实又各自都占了一些。画作的部分能够给人一点惊喜,自制警车的情节也漂亮,暴力的况味缺乏了些吧。当然,片子始终是名声在外,首选不会错,虽然各方面都差了那么一点点
第一次看这片时候没啥感觉,重看感觉完全不一样。最后北野武老婆说谢谢对不起,还有在潮汐声中知道最后的结局,真是揪极了。再一次证明生来是电影就理当在电影院看,再一次证明在电影院看一部电影分数比电脑上看至少多一颗星,再一次证明有时对公认的好片无感,其实原因只是没在电影院看而已。
1997威尼斯金狮奖。1.生与死的蓝色奏鸣曲,暴力与温情的别样并置,契如菊与刀,花与火。2.沉静镜头,寡言语,突兀的硬切与闪回,久石让配乐。3.隐忍中的猝然暴起与折翼的风筝。4.面瘫后的北野武,抽搐的脸颊与跳动的左眼皮。5.花首动物身插画,点彩,俱难忘。6.海涛收尾,画外打斗与前景遮挡构图。(9.0/10)
#重看#冷面暴烈与抵死温柔的交汇,无望荒诞与心碎温柔的嵌合,数度泪目,又屡次忍俊不禁;人生的底色是荒凉,在悲伤与虚无之间我选择虚无;最爱三幕:大杉涟以无数个点拼成无法言说的想念,突然响起的钟声在午后光线里凝结,结尾永无停息的蓝色海潮中的枪声,所有戏剧场景在喑哑中达成。
作为艺术家的北野武只关注可供索引的日常语言(台词),也许是深知语言乃最不纯净、污染最严重之缘故。尽量削弱语言污染后,电影呈现出一种静默的美学:引发观众凝望,自主探寻画面意义;更加关注自然声音;淡漠简约地抗拒强烈思想的输出,使得感情如暗流般流动;创作者也因此显得高深、神秘和冷酷。
社会我武哥,人狠话不多!是个狼灭!这电影说话比做事要难,直到第31分钟北野武才开口正式说了第一句台词,严重怀疑北野武是不是借自导自演的便利这样就不用背台词了,哈哈。94年的车祸导致面瘫使得他只有一个眼睛会眨眼,饰演这样一个“杀人不眨眼”的角色相当合适哇,赋予了角色额外的独特气质。片中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出自北野武之手,尤其是那些脑袋开花的画儿格外瞩目,曾经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看过北野武的艺术展,正是这些画,相当喜欢。揍起人来也是干脆利索,真是文体两开花。电影的转场剪辑也比较出色,使得各种意象的使用恰到好处,配合久石让的凄美音乐一起食用效果极为出色。北野武骨子里是一个极为浪漫的人,电影里那些饱含个人气质的幽默和温馨都无比触动人心,最后海滩上左右相依的画面美如画,终结于两声枪响,猛男落泪!
能自己剪接的導演值得敬佩,敢剪善接者更是。畫與畫面在銀幕上的交錯發揮了蒙太奇,問題是:蒙太奇重建了甚麼?絕非人物內心的具現,而是重建時間本身,重建是一個人從動筆的感觸到畫畢間一路的抽象波盪,比轉瞬的心情與乍現的靈感更大也更悠長者--以蒼白生活來殺死蒼白生活(瘂弦)。
总之一句话:我老婆得了绝症,所以老子可以乱来。你们必须同情我,因为有久石让。
【A+】似乎可以理解为什么黑泽明曾经对北野武说“日本电影的未来就靠你了”,因为北野武真的理解什么是电影。在观影中我不止一次赞叹与北野武在电影中所营造的一种温柔又孤独的氛围,突如其来的暴力和贯穿始终的沉默,都在无形之中扩大这种穷途末路的疏离感。《白日焰火》受本片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无论是猝不及防的枪战与死亡,还是深植内心的孤独与自责,都出奇一致。但很显然,相比较与《白日焰火》里的“纠缠”,《花火》里的北野武明显更加“淡然”一点。北野武的暴力美学在本片异常直接、简洁,而他特有的黑色幽默在片中却不止一次让我揪心。久石让的配乐简直是天作之合,搭配电影更能表达出这种残暴的“末路温柔”。当然,电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北野武的画技,也许他拍这部影片就是为了办一个“影像画展”也说不定呢。
男猪脚北野武加起来不到20句台词,女主角没有台词。久石让配乐,但有好几个地方故意用了静音,效果反而更好。北野武式的温柔和浪漫,还有一点点他惯有的小玩笑。有些血腥,姑娘们慎重。但是里边的画都好看。
好电影经得起无数次复习,意味着也就无所谓剧透。在暴力的底色上书写温柔,在沉默的底色上书写酷烈。活得淡然无谓,死得无畏决然。女主只有两句台词,男主不超过20句台词,仅有的寥寥几句,也完全不承载叙事任务。画面中,主要人物的前景会被无意义的杂人大面积遮挡。这种拍法几乎是侯孝贤、是枝裕和。北野武的天然直觉是如此准确,一起手就给你做减法,比那些科班出身的导演不知道高几筹,连演技都是浑然天成,这个人身上的维度太奇妙了,横看成岭侧成峰。集中一段时间连刷几部北野武,过后再看其他电影总会嫌话多。
哥們兒就這麼暴力,哥們兒就這麼美學……
缺乏睡眠果然不能看这片。太慢了,几次都要昏睡过去。
一开始的各种闪回可能会感觉有点混乱,其实是好简单的一个故事。铁汉柔情最让人招架不住!北野武也知道自己怎样是最帅:见面不用说话(他好像在进入后半段前一共就三句台词)直接把人咣当了。
平成年代,基本上就是北野武的电影年代,难怪黑泽明说,以后日本电影就靠你了!要看纯爱,暴力,黑帮,亲情,友情,搞怪,冷酷、温情……你要的一切,他都能完整给你!所谓暴力美学、北野蓝调,也许是排解寂寞和焦虑的方式,这部算是一个巅峰。
“强烈北野武式风格的最初集大成作”,这个讲法很虚。但当他的各种元素,暴力、沉默、轻视台词、画面叙事、音乐,所有标签都要加个“北野武式”当前缀后,他的个人风格就确实明了到极难脱离画面进行描述。我不知道没有了久石让的配乐后,他的电影形式会不会还能保持这样的力度,但在这里,他运用得极好
A / 几乎把先前所有我认为的缺陷都扭转为优点。人物看似“僵硬”却服务于某种“滑动”的主体性与悬浮的宿命感; 悲与喜、暴力与温情的杂糅通过精妙的蒙太奇嫁接出“湮灭”式生物一般的灵动起伏; 游离却别具捕捉能力的剧作将一个模板之中的自我审判故事解放,人物心理层次与时空叙事的隔阂完全打破。笨拙的人生哲理图解既视感完全消失,成为一曲《你从未在此》一般的死亡漫游。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