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girl leaves home to find her runaway brother, and finds several people who change her life.
《无辜者》是埃斯基尔·沃格特执导的惊悚片,由四名儿童演员领衔出演,于2021年9月3日在挪威上映。
第一部分 相遇
6岁的益达一家坐在车内,她有一位患有脑瘫的姐姐安娜,为了姐姐能获得更好的治疗,她们准备搬到新的地方生活。益达端着一张老成的脸扫了前座的父母一眼,在她们没注意到的时候往安娜的大腿上狠狠掐了一把,又若无其事的朝父母的方向看了一眼,正正身坐好。到了新家之后,她第一件事从阳台向下吐口水,第二件事走下楼在湖边踩死一只蚯蚓,第三件事在湖的另一边遇到了一个小男孩—本杰明。
第二天本杰明主动向益达打招呼,并带她来到了自己的秘密基地——在森林中本杰明自己盖的小屋。在那里藏了一种特殊的弹弓,他能用意念控制,用这弹弓发射那些被他称之为“坏人”的人。益达也尝试了意念控制,很显然她并没有异能。回到家中她与父母分享朋友的异能,父母却鼓励她去操场上与其他孩子踢球,听从父母的建议她一个人走到操场,操场空无一人,很显然新地方的规则她并不知道。扑空的她把失望发泄在安娜身上,她把地板上的碎玻璃塞到安娜的鞋子里。
安娜她不会说话,也没有痛觉,智力不如3岁的孩童。脚被玻璃刺破也没有任何反应,痛觉却心电感应到了这片小区的另一位女孩身上——白癜风女孩爱莎,两位天真可爱的孩子心灵开始建立起连接。
益达带着安娜外出散步,遇到本杰明,开心跟他展示自己的技能,掐自己姐姐的胳膊她不会有反应,本杰明随后上手确认,益达脸上闪现复杂的情绪。随后丢下姐姐与本杰明去踢足球,本杰明被球场其他孩子欺负,两人又回到了秘密基地,在那里跳出一只流浪猫——雅芭,两人玩得不亦说乎。随后他们却把猫咪从高楼丢掷,丢掷后本杰明哭着跑下楼查看猫咪情况,猫咪没死爬到地下,本杰明看到之后擦干眼泪一脚踩下,益达接受不了返回寻找姐姐。
第二部分 相处
安娜、爱莎、本杰明、益达四人成了小区朋友,爱娜、爱莎与本杰明三人都拥有超能力,她们经常相约验证彼此的超能力。她们两人爬上楼梯,两人在楼底下向身边人的耳朵说话,楼上的人用意念猜测。玩耍过后各回各家吃晚饭,安娜与益达父母热情地招呼两位女儿吃饭,还准备了饭后甜点。本杰明回到家母亲在床上躺着,他自己打开冰箱倒了一杯冰可乐充饥。爱莎回到家一个人轻车熟路地打开冰箱翻找剩下的零食,边看电视边消遣。
第三部分 爆发
随着三人对超能力越来越熟练,本杰明爆发了。他用超能力控制厨架山的铁锅砸伤自己母亲的头,母亲昏倒之后控制锅,把一整锅滚烫的汤浇到母亲腿上,随后他走到母亲身边无声的啜泣,擦净母亲脸上的血,无视母亲的呼救,安然无事的坐在桌前吃饭。
本杰明对付的第二个对象,是之前在球场上欺负自己的男生。他用意念控制另一位高大的男性从背后拍死了这个男生。
第三个对象是给益达演示自己最新获得的超能力,他在操场旁边用意念控制折断了一个男生的腿,断处白骨生生刺出。
第四个对象他把手伸向了昔日的小伙伴爱莎,在晚上制造幻境控制爱莎的母亲,用刀刺死了爱莎,鲜血染红了地板。安娜感应到崩溃大哭。
第四部分 终结
为了结束这一切,益达告别母亲,独自踏上终结之旅。在天桥上她用游戏飞机为饵,从背后把本杰明推下。推下天桥之后,强大的求生欲激发了本杰明更大的超能力,他再次使用幻境报复益达,益达在逃跑途中手指割破痛觉唤醒了她,躲避迎面驶来的汽车,逃过一劫却计划失败。
妹妹受伤之后安娜挺身而出,在益达与本杰明第一次相遇的湖边与他决战。身边来来往往很多大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两个小孩,襁褓里的小孩子却开始哭泣,玩耍的小孩子也纷纷停下侧头,在家里的小孩子都跑到阳台观看。决斗结束后,世界恢复了运转,本杰明垂头坐在秋千上没有了呼吸,除了小孩子,没有人知道发生了什么。
观看贴士:这部电影没有让人看不懂的烧脑桥段,也没有过于暴力血腥的画面,全程看下来会有一点平淡,不过导演拍摄的孩童视角才是细思极恐。也让我反思,孩童的世界是不是很大程度上隐射了自己的家庭呢?
唯一能提取出的一个思想,可能想表达,小孩子的天性就是无知。由于无知,他们对于一切的事物都会充满好奇。但他们最终会发展成什么样,还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受到的引导教育、原生家庭环境等等。所以这部电影支持“环境>天性”。
就像Ida,虽然又是踩蚯蚓,又是摔猫,又是“欺负”姐姐,但她一直是好奇的,想要知道后果、想做又有点不敢的那种心理。
而小男孩是喜欢Ida的,所以为了讨好她用尽一切手段:去摔猫、杀猫、表演自己的超能力……因为喜欢,且对很多行为的后果无知,所以显得很极端。他受到妈妈、大孩子的欺负,自然而然的就是想着去报仇。本没有什么道德对错的概念。
但是不同的是,Ida生在一个比较文明有爱的家庭,受到的是正面的引导,她也知道有的行为是错的、“做坏事”,所以会问妈妈怎么办。她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而小男孩受到妈妈的家暴和虐待,没有人告诉他这样做不对。他的行为是出于本能的,无论失去追求自己喜欢的,还是去报复伤害自己的。他的行为准则就是人的本性:自利、自卫。
“ 要是有人对你做坏事怎么办?”
“那就告诉大人。”
“要是我是大人了呢?”
“那就告诉警察,自己去解决问题。”
除了这点可以思考,还有小朋友的演技着实很棒很厉害,其他的就真的很垃圾了。情节极度拖沓松散,不知道想表达什么主题。还有人物设定很扯淡,什么神仙斗法超自然。
四个小朋友四种属性,爱莎是善良的感知者,本杰明是邪恶的操控者,让本杰明唯一胆寒的只有安娜,最后一段实实在在的被安娜爽到,所有小孩都被安娜的力量感召,益达的存在真的太妙了,她一项一项的做着选择都让我越来越惊喜,她是一直在变化中的,她从一开始的掐姐姐往姐姐鞋子里放玻璃到跟着本杰明做坏事,看着本杰明虐杀了小猫,益达才真正的感受到来自邪恶的可怕,到后来本杰明开始伤害爱莎时益达选择推开了本杰明,看到爱莎的死亡,益达决心把本杰明推了下去,到最后坚定的握住了姐姐的手,感受着来自姐姐巨大能量的冲击,最后益达的哭泣我觉得就是一场全新开始前的洗礼,实在太棒了!电影里小朋友们不同的家庭环境又会带给人很多的在关心儿童心理上面的思考,个人自己一点点的激情抒发,哈哈,看的真爽!
这是一部气质独特的惊悚片,冷静克制又带着一丝丝阴郁。可能真的是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本片塑造的气氛也如同深秋袭来的寒风,全程基本没有出现太吓人或血腥的场景,而是让观众自己去“细思极恐”,认真思考了、代入了才会有点瘆人。惊吓指数对文艺青年、热衷社会议题的观众而言大概是4.5星,对恐怖片老粉是3星(没太多惊喜),对血浆片cult片爱好者应该是1.5星左右。
尽管谈不上很吓人,但如果把它当成一部关于探讨儿童成长的寓言片来看,本片在情节设置和角色构建上可以说是相当出色。因为剧情上大抵都很简单都看得懂,所以在这里想重点讲讲四个儿童的角色塑造: 本杰明、爱莎、安娜、伊达。
这两个我觉得要放在一起说,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相似点,同时又有不少对立相反的点。他们就像是镜子里外的两个人,是镜像后的对方。首先,本杰明和爱莎都是社区生活的边缘人,在主角一家来到之前基本没有小孩跟他俩玩。其次,他们都是家庭环境也很接近,单亲的移民后裔家庭。我想主创们这样精心设置不是巧合,是为观众点明这两是矛盾的共同体,一个赋予邪恶属性,一个赋予善良属性。而如何被加上这样的属性正是本片想强调的点:即人的个性是怎样成长起来的。
本杰明和爱莎同样拥有“特异功能”,而且本杰明的在刚开始还稍微带点攻击属性,比如隔空打物,爱莎则精通读心术。这些技能在一开始看上去都是人畜无害的,而随着影片发展渐渐演化成一正一邪的局面。转变开始于一些细微的、容易被大人所忽略的生活细节和环境因素。尽管家庭相近,但本杰明的母亲显然对他没有爱莎妈妈对爱莎那么耐心,也许还会打骂他。同时,他也受到坏小子的霸凌,从一开始接触伊达就暗示虽然他没有正面刚回去,但也会用“打弹弓”的技能进行微弱的回击。而随着伊达两姐妹的到来,本杰明和带点“小邪恶”的伊达玩在了一起,爱莎则和安娜成了伙伴。
本杰明和伊达玩到一起后,胆子和恶作剧开始升级。我们小时候都爱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展示自己从而获得认同感和满足感。本杰明也不例外,长期寂寞的小孩刚有了朋友就迫不及待地展示自己的特异功能,接着就是标志性的杀猫事件。这个事件是本片前段的小高潮,也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犯罪心理上讲,很多连环杀人犯都是从残害小动物开始的,这就埋下了伏笔。果然后面本杰明一发不可收拾,杀足球恶霸、自己母亲和爱莎,走上罪恶之路。但归根结底,他一开始就是坏人吗?未必,只是长期被忽视和凌虐慢慢造成了他与爱莎区别,让他从一开始的一点点攻击性如涟漪般无限地漫延开去。
爱莎脸上有白癜风的缺陷,在社区中跟本杰明一样也不受小孩喜欢,同样她的母亲看上去也问题不少,比如有个场景是她妈妈在橱柜门后暗自啜泣。但不同的是,爱莎妈妈对待爱莎比较有耐心,无论怎样都轻声细语,算得上一个好妈妈了。爱莎选择了有智力障碍的安娜作为玩伴,并用读心术与其心灵相通,发现她的内心世界纯粹而美好。从个性上讲,爱莎是个早熟且友善的孩子,能明辨是非,而跟安娜相处也进一步增强了她善良的属性。但前面提到,她和本杰明是矛盾的共同体,镜像人生,甚至某种意义上可以把他们两当作一个人,当一个人内心被“恶”所占据时,他身上的“善”也会消失殆尽。所以爱莎的死,和死在本杰明手上在故事发展上是必然注定的。即本杰明自己抛弃了自己的善良。
安娜是个十几岁左右的少女,由于小时候患病导致语言能力散失和智力迟滞。她也是本片除本杰明和爱莎外另外一个具有“特异功能”的人。这个人物设置我个人觉得很妙。假如你要在儿童成长片中插入一个角色,既是“儿童“”身份,又得有与众不同的威慑力,你该如何设定?本片主创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思路:安娜,一个有智力停留在三四岁左右的“儿童”,却拥有十三四岁体格的少女。智力方面让她混在儿童中毫不违和,体格上的优势又象征的她的威慑力,即凌驾于本杰明之上的超能力。在本片中,她是代表单纯美好的正面力量,不受世间杂质影响的真善美。
当然,如果从现实意义角度看,这个人物设置也是在呼吁人们不要忽视这一群体,他们也是有内心世界的,虽然可能只有爱莎的超能力才能听见,但至少作为亲人(妹妹伊达)等必须试着去关心了解她。
虽然安娜是能力最强的“大boss”,但在这部儿童成长片中,她比较偏向工具人的作用。影片重点还是放在儿童成长的这一话题上,所以伊达的心路历程才是最最关键的。
伊达一开始出场让我有点《狩猎》那样不由分说的坏小孩预感,有点后怕哈哈。当然她后面的成长也是亮明了这是部儿童成长片的根据,即回到那个命题:一个人的好坏是怎样形成的。
影片前段伊达往自己姐姐的鞋子里塞碎玻璃,与本杰明一样从一开始就带了点恶作剧的邪恶属性。紧接着就是一个湖边场景,伊达与本杰明的初见,在如镜面般的浅水湖滩隔岸相视,这时镜头模糊了本杰明的身影。本杰明发现了新搬来的小孩,主动靠近并成功结识了朋友。但在虐杀喵咪事件后,伊达在善恶道路上慢慢一步步做了选择,并最终摒弃本杰明所象征的恶。
虐猫事件是影片发展的分水岭,也是伊达成长的开始。为何伊达扎了姐姐一脚血,捏手臂这样各种坏事做了面不改色,小动物反而动了恻隐之心呢?原因就是她在那一刻感受到了猫咪的惨状。作为“无感受”的姐姐,无法发声或反映痛苦,而猫的低喘、站起来又摔倒和头骨破碎的声音,她是真真切切的体验到了。共情是同情的基础,当爱莎转达安娜心声和恢复些许语言后,安娜在伊达眼中才成了一个完整的“人”,并且露出了纯粹的笑容。
所以当伊达的感受力被唤醒后,本杰明越来越升级的恶作剧(断腿男孩、复仇混混、杀死爱莎)让她越来越难受,最终导致了决裂。本杰明把象征自己的善的爱莎给杀死后,伊达最终和安娜站到了一起,在初次相见的那片湖水边进行决战。她握紧了姐姐的手,坚定地与邪恶告别。姐姐化身勇士,在决斗中打败了恶魔,如童话故事般的大结局。给我的感受就是大人们以儿童寓言的形式作了一部给大人看的电影。
最后提一提,有几组镜头挺有玩味的,决战时那些在阳台上观战的小孩子,提醒了我们这是发生在儿童世界中的事情,整部影片大人基本上在情节发展的关键处都是处于缺失的状态。所以有没有超能力其实并不重要,这些大人都没看到,而还有很多大人看不见的地方和事情,也许就是孩子们变好变坏的关键。
个人观影随笔,非正经影评
近日看过的电影差不多都给了4星,因为我觉得他们的角度都挺特别的,这很难得,毕竟电影发展到今天,该拍的题材都拍过了,剩下的只是换汤不换药,也可能我看的还不够多吧!
这部<无辜者>,几乎没有大人什么事!有也是工具人,就一帮孩子互相伤害,万万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演技简直逆天,就像电影中被人附体了一样,没有一点表演的痕迹,不知道导演是如何调教的,一个字"绝"啊!特别是饰演姐姐的姑娘,后面她开始说台词儿时,我差点惊掉下巴!
幸好导演没于正那么变态,最后有提示,动物们都没事,可能大家跟我一样都很担心那只猫吧,一开始我无法接受,看到后面,原来纯粹是为了剧情服务,不然观众根本无法理解男孩的各种残忍行为,因为弑父弑母都出来了,这种坏是循序渐进的,真是狠的咬牙切齿,不过冷静下来想想,孩子能有什么错呢?(我知道这句话有点圣母了),可在电影里,导演就是这么表达的,母亲的虐待,陌生人的霸凌,才导致了孩子的共情能力几乎为0,说到底,男孩也是个受害者,另外这几个孩子,每个人都是因为受了伤或者身体缺陷才有了超能力,我突然想到了两句话,一句是,每一个孩子都是折翼的天使,另一句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为什么是姐姐和男孩最后的大决战?我觉得姐姐最大的伤是身体上的,男孩最大的伤是心里的伤,他们很像但又天差地别,姐姐得到了家人更多的爱,所以她虽然有身体缺陷,但心灵是善良的,男孩即坏到战斗力爆表,因为他从未被善待过,妹妹的出现可能是他唯一的希望,可是当他被妹妹推到时,回到家歇斯底里的哭喊,彻底黑化,估计心中善良的火苗彻底泯灭了!
电影还给我另一个思考,就是当一个小孩子拥有了可以统治人心,操控物体的强大力量时,结局往往令人担忧,尤其还是从未被人善待,留下过童年阴影的人,我记得小时候看<寻秦记>,记得当时嬴政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无权无势,妥妥的loser,可他在被社会的毒打后,在最底层被各种霸凌欺辱后,他回到那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时......我只能说某些方面,他根本没有把人当人看,所以,最后的最后,让我一起共建和谐社会,为每一个孩子送去温暖,避免让他们受伤,可能因此,我们拯救了全世界!
.
.
.
.
.
否则,我们没有一个人是无辜者
孩子的世界,有时候并不比成年人单纯。
《狩猎》《伊甸湖》《谁能杀死孩子》等影视作品,就让我们看到了孩童的阴谋与谎言,乃至人性中暴力阴暗的一面。
最近,有一部新出的电影同样聚焦这个主题,带我们进入儿童的隐秘世界。
有人评价:它就是今年最吓人的惊悚片,没有之一——无辜者
这是一部挪威电影,提名了今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一种关注大奖。
导演埃斯基尔·沃格特,此前仅拍过一部长片电影《盲视》。
影片讲述了一位失明女子和她幻想出的另一个内在世界,在虚与实的切换和交错之间,呈现出了他精湛的故事编排能力。
凭借这部处女作,他一举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圣丹斯电影节编剧奖,可谓一鸣惊人。
在这部新作中,埃斯基尔同样表现出了极强的想象力。
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群孩子之间,让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温馨提示:下文有剧透
影片一开始,小女孩益达和家人搬家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生活。
益达有一个姐姐安娜,她患有先天性残疾和精神障碍,无法自由行动也不能清晰说话。
从外表看来,益达和大多数童真可爱的小女孩无异。
但在她的深处,却隐藏着一个恶魔。
她会面无表情地踩死脚下的蚯蚓,站在阳台上朝楼下吐口水。
或许是觉得残障的姐姐分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她还会把这份怒气报复在姐姐身上。
趁大人不注意时,她会使劲掐姐姐的皮肤,甚至把玻璃的碎片放进姐姐的鞋子里……
搬到新家之后,益达认识了一些新的小伙伴。
其中有一个名叫本杰明的男孩,他和益达一样,同样内心住了一个恶魔。
本杰明成长于一个单亲家庭,和离异的母亲一同居住。
他性格孤僻,没什么朋友,偶尔还会被年纪更大的男孩欺负。
和益达见面后,他们逐渐成为了朋友,两人内心深处的恶意也实现了某种程度的联结。
在本杰明的带动下,他们以十分残忍的手段杀死了一只小猫。
事后,益达感到过惶恐和后怕,但本杰明却毫不在意,甚至以此为乐。
除了喜欢虐杀动物之外,本杰明还有一个更让人毛骨悚然的特点:
他拥有一项超能力,可以通过意念控制物体的移动,甚至控制人的行为。
他曾在益达面前表演过这项超能力,还在与益达的姐姐安娜发生争执时,使用超能力将安娜弄伤。
实际上,除了本杰明之外,安娜和另一个小女孩爱莎都拥有某种程度上的“超能力”。
安娜可以使用自己的意念控制物体的运动,让旋转中的盘子始终保持旋转。
而安娜、爱莎、本杰明三人之间存在某种心理感应,即便他们相隔很远,也能感知到对方的所见、所听和所想。
这是一个只存在于几名孩子之间的秘密,身边的大人们对于这一切毫无察觉。
而这种超能力一旦不被约束,被恶念支配,就会引发难以想象的灾难。
本杰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了报复欺负过他的男孩,使用超能力控制一名陌生人,将这个男孩杀死。
和母亲发生矛盾后,他也使用超能力将其残忍伤害。
恶意一旦漫无边界地滋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爱莎为了阻止本杰明继续杀人,和他争吵起来,结果却被本杰明报复杀害。
为了结束这样的悲剧,曾经与本杰明为伍的益达站了出来,想要制止他再次犯错。
而拥有超能力的姐姐安娜也和益达联手,至于他们能否成功,就留待大家去电影中寻找答案了。
《无辜者》的制作团队说:“这是一部成人电影,讲述了进入儿童秘密世界的令人震惊的旅程。”
此前,像这类聚焦“恶童”内心世界的经典影视作品,相信大家都看过不少。
去年的爆款国产剧《隐秘的角落》,让我们看到一个儿童超越成年人的缜密心思,阴谋与算计。
提名奥斯卡的《狩猎》,展示了小孩子用谎言彻底毁掉一个人的全过程。
还有更加赤裸的《伊甸湖》《谁能杀死孩子》,让我们直观感受到恶童的血腥暴力和残忍杀戮。
不过,要说到儿童犯罪题材的代表,就不得不提到一部作品——威廉·马奇的小说《坏种》。
大名鼎鼎的史蒂芬·金曾评价道:“如果你想知道八岁的小孩能有多坏多冷血,那就读一读威廉·马奇的这部小说吧。”
可以说,这部诞生于1954年的小说开创了儿童犯罪题材的先河。
后来的《孤儿怨》《第39号案件》《尤伦卡》等电影,均改编自这本小说。
《坏种》同名电影于1956年上映,并荣获了当年奥斯卡的三项提名。
2018年,这部电影被翻拍,由麦肯娜·格瑞丝饰演天使面孔、恶魔心灵的小女孩艾玛,成为了无数人的阴影。
这些电影的出现,不禁让人联想到生物学上的犯罪基因理论。
它指的是有一部分人从出生起,身上就带着犯罪的基因,会做出危害社会的事情。
但在这部《无辜者》中,导演却不仅仅是想表达“性本恶”的论调。
恰恰相反,他通过片中超自然的设定,以儿童片的外壳,表达了对成人世界的控诉。
电影中,拥有超能力的爱莎和本杰明都生长于单亲家庭。
爱莎喜欢在一个人的时候玩洋娃娃,而本杰明则建立了自娱自乐的秘密基地。
可以看出,他们都在家庭关爱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缺失,甚至还受到过暴力对待。
此外,片中的儿童和成人之间,也存在着一重天然的屏障。
儿童之间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来进行交流,所以即便是无法说话的安娜也能和爱莎产生心理感应。
但是父母和儿童之间却沟通困难,他们不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只会用成人世界的法则来粗暴地解读儿童的表达与情感。
片名叫《无辜者》,但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在电影中一起又一起的悲剧面前,没有一个人是无辜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赋予几名儿童的超能力。
电影用这个看似超自然的噱头,隐晦地探讨了儿童世界里善与恶的界线与转换。
安娜、爱莎、本杰明都拥有特殊的超能力,他们是儿童中少见的特例,也代表了两类人性的极端:
安娜、爱莎代表的“性本善”,而本杰明则代表了“性本恶”。
但现实中的大多数人,都是像益达一样没有超能力的普通人,在儿童时期善恶观也并不稳定。
这样的人可能会从小就淘气、恶作剧,甚至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但随着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他们也会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对善恶有正确的判断。
于是在电影末尾,益达选择与曾经的好友本杰明决裂,和姐姐安娜一起对抗恶魔。
因为在儿童的世界里,善恶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善与恶的转换往往就在一瞬间,这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和身边的人。
总的来说,《无辜者》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恐怖和惊悚片。
它没有怪力乱神的阴森场面和突然冒出的跳跃式惊吓,更多地是呈现一种让人沉浸其中的心理惊悚。
配合片中阴冷的摄影和沉闷的配乐,在惊悚氛围的塑造上张力十足,让人全程都头皮发麻。
如果你也喜欢这类心理惊悚电影,这部年度惊悚片一定不要错过。
又名《新变种人3:无辜童年》
小女孩起初一系列的坏行为,加上影片设定的奇幻特异功能,刚开始只是觉得诡异,一个小时后,程度开始累加,异常的惊悚,紧张的氛围持续拉满。影片拍出来了小孩子间的友情,烦恼,城府,甚至是牺牲,心理活动跃然屏幕,最后的复仇在悄无声息的激烈决斗中完成。刚开始大家都以为妹妹很坏,经历过社会毒打后,发现大家都是真刀真枪,只有她害怕的的哭鼻子了……影片感觉挺棒的,通过无辜小孩子的视角,在基本上很平缓的节奏中展现出了浓烈的惊悚感,应该是2021年我心中恐怖片的Top1!
气质可嘉,但气功对决大可不必。
这个暑假,我原本很讨厌自闭姐姐。自从认识了对楼里的男孩,女孩,这个假期似乎有点不一样。我们和男孩作了朋友,又成为了仇人,闷声不响做了好多事,女孩死了,姐姐表面平静内里波澜万丈精神斗法为她复了仇。真是难忘的假期!
【挪威】熟悉又陌生的“《怪奇物语》”,孩童视角的世界以及所掌控的能力有些邪趣;不同演员的背景,完成更大层面的对应。只可惜在数个有些挑动的场景之后,故事陷入无解的冗长之中,可能早已在剧中看过太多可能。
一部充满童真和美好的儿童电影。寓教于乐,适合阖家观看!
大家说的没错,确实是年度惊悚片
焦躁阴暗版的史蒂芬金
年度最佳惊悚片预定
暴力欺凌的现实写照,善恶势力的抽象表达,儿童成长的心理活动,以及向恶向善的人性转变。
估计会有人说这个故事和大友克洋的《童梦》太像了……
懒得吐槽“自闭患者都是魔法天才”这种一厢情愿的stereotype了,孩子们纯真的残忍不意味着拍的时候要装腔作势,这次糟糕的《无辜者》是《捕梦网》,上次平庸的《西尔玛》则是《魔女嘉莉》,沃格特总能为斯蒂芬金式故事找到一个错误的打开方式。比《圣人莫德》那样毫无灵魂的平庸Arthouse Horror还要恶劣糟糕,类型片自然是要绑架观众的,但它们使用的是类型元素和类型桥段,而不会像这样全靠无休止地把孩子、小动物、弱势群体往危险情境里推。一味拒绝奇观,却依旧难掩剥削本性,同样是施暴,电影只是粗暴地从哈内克式的电影中抽来了模糊的人物动机和疏离的人际关系,而对于它所借用(反对)的类型片传统毫无革新之意。这样一部没有血肉只剩骨架的充气类型片,不知应该从何谈起“想象力”。
可以是年度最佳恐怖片之一。是《闪灵》的又一种变奏,也是《它在身后》的一个回音。高潮戏的处理真的绝了。关于恐怖主义的隐喻也非常有趣:能力(武力)本无善恶,但不懂如何使用之人,最后只能被围而剿之。
3.5 从《闪灵》《它在身后》中汲取养分,把一个超能感应的奇幻概念做成了完全心理内化的惊悚恐怖片,大量视点镜头和声音的有效运用,把情节氛围推向让人难以呼吸的压抑和不安(一种关注终于选了部“纯正”恐怖片了
姐姐自闭,可以掐青大腿或者塞入玻璃。动物弱小,可以碾压蚯蚓或者踩碎猫头。当孩子拥有能力,可以控制意念并且伤害他人。当成人拥有权力,可以凌驾弱小并且重置秩序。鞋里的玻璃渣和大腿的木刺不痛,被忽视的冷漠和无人理解的寂寞更像弹弓。被照料的孩子在广场上哭泣,孤独的孩子才感知到邪恶的凶险。
某种意义上是沙马兰的《不死劫》,不疾不徐的推镜将危险从画外拉回视野中心,镜头的蓄力消灭了对恐惧的猜疑与避闪,形成作者与观众之间更加平等的较量。孩童间恶念的气味自由弥散,像无菌的培养皿中不断分裂的细胞,也许根本与恶无关,一场纯真的游戏而已。
三星半。氛围塑造和想象力都很可以,但是吧,作为养猫人士,有些情节我是绝对无法接受的,拜拜
咋最后拍成了儿童们携起手来以暴制暴这么阳光的结局,可怜大人们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后半段一直在想本杰明的妈妈应该已经臭了吧应该已经臭了吧。。。
整体基本上没缺点,但不懂为什么要选一个棕色小男生做那个evil。移民的家庭都支离破碎,本地白人家庭最后成为救世主。2021年了这么cast真的没问题吗?不是zzzq,只是观感真的很奇怪,一直有种把小男孩搞成恐怖分子的暗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