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上帝说:我派卡尔执行人性的裁判,拨开乌云见阳光
卡尔简单,说话简单,做事简单,思考简单。。
卡尔是机械修理高手,用最简单的逻辑,判断机械的问题。
卡尔履行圣经的教诲,简简单单与人为善,为友。
圣经教人道德善良,卡尔用最简单的方式,分辨人性的善恶丑。
小男孩真实而开朗,赠与书籍与之为友。
男孩母亲善良而真诚,予之幽默,温暖她心。
杂货店老板宽容仁厚,他代上帝说:好人,即使你和男人在一起,上帝心宽,能容你。
上帝赋予他简单,没有赐他愚蠢。
上帝说:人类的丑恶,人类没法解决,你去解决,我来庇护你。
卡尔拿着弹簧刀拨开乌云,引入圣光。。。
----------------------------
卡尔干的好!
2 ) 虎头蛇尾
从小西天回来的路上我一直想,这个片子的编剧和导演中是不是有一个是娘们,所以才弄得这个故事后半截娘们唧唧的?
再看,哦,合着导演和编剧是一人,这就容易理解了,估计是精力有限,分身乏术,或者太爱这个角色,纠结于剧情丰富性与导演的斩钉截铁性,以至于后面有点控制不住——舍不得让卡尔太遭罪,又不得不为了一个让人稍微震撼的结尾而强作升华。真让人不满意!
最让我不满的是,导演不断地暗示这个片子不是简单的智障回归社会,有意无意地安排人物说出自己的小预谋,比如卡尔不断地告诉弗兰克童年不应该有不好的东西,比如,最后十五分钟的不断告别、委托等。于是,观众从一开始就完全可以预估到,最终卡尔还是要做点惊世骇俗的事情,否则哪里对得起导演的良苦用心。但是这么直白的表达,总归没有女人脱光了蒙层细纱来得有趣。
我揣测,估计是温吞吞的剧情,让导演或编剧有点刹不住车,以至于只能从细节修饰主题,同时强行给一个比较震撼的结局。
至于为什么这样,大概有两种可能。一是导演太爱卡尔这个角色,不想盲目地将他很快地置于悲惨的境地(本身也是他自己扮的);二是,也许导演有着相当大的野心,试图以平和客观的态度来表达社会现实——告诉观众,社会上有暴力和无耻的肆虐,也有单纯和美好的接纳;有同性恋,也有智障之恋;有淡漠的父子之情,也有浓浓的友谊与真挚……林林总总,有众多场景和美好之意。从而避免为了达到某种氛围,而强行加诸痛苦。
但是这种大而广泛的告知和表达,却使“恶”退居为社会现实中很小的一个部分。而这种细微的分量,很容易让人觉得,此等“恶”尚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如何能引起灭绝人口的杀戮?
但是导演不能忍受编剧的这种层进式的发展,这个法西斯要求卡尔非开杀戒不可!于是这边厢卡尔还没来得及与智障女再发展点什么,也没来得及被自己老爹再侮辱侮辱;更没来得及被无数次提起的割草机多伤害伤害,更更没来得及被多尔揍两顿,就要被导演拉着去磨刀了……可怜见的,多尔连正经揍卡尔两下都没有,就被劈开了脑袋……
对此,我揣测,应完全归罪于导演必须贯彻的斩钉截铁和票房要求的惊骇性结尾。不然凭着这温吞吞的剧情、一点点加深的罪行,估计得拍成四五个小时的版本,才能导出悲剧的所有要素。(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正是本片的温吞特色,卡尔的内心情绪就是在不断平静积蓄,最总才引出了悲剧,这包括被老爹无数次无情抛弃,唯一的用割草机的技能被老爹拒绝,于是他越发认为弗兰克和他妈妈的珍贵。啧啧,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赞同~)
也许,这就是编剧和导演的电影主导权之争。在二者是一人时,则是比利的自我纠结之争。
但是不管怎么争,就观众而言,这个电影呈现了如此的结尾未免太牵强。甚至,在卡尔劈完脑袋后,我还想,多尔刚跟中年妇女和好,结果卡尔就让GAY接走母子俩,自己带着砍刀上门劈人了。妇女看到现场后不定怎么哭得死去活来,不定怎么嫌弃其多是非~哈哈哈,这也就能解释为啥卡尔回州立医院后,弗兰克并没有去探望他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对这个片子相当满意,尤其是细节的营造,不得不赞一下。
譬如影片一开始的拖椅子声,尤其是将椅子拖到跟前又转一圈才放下,让人的心都聚集到这声音中,压抑得要死。
譬如卡尔被院长带回家,在其女儿的卧室里坐了一夜,始终没有躺下休息,走前还用手抚平坐痕,就差点让我掉了眼泪,感觉自己近几年来越发粗糙和不够善良。
譬如,卡尔在一开始口述杀人的镜头和表演,那简短吭哧式描述、背景敲击声的加大、整个面部的特写,放在最前面还真的挺唬人,哈哈哈。
当然,细节越多,问题越多,比如导演前面很大气,后面太着急,显得有点顾此失彼;比如卡尔形象的前后不符,一开始他老是吭哧,到了后面就有点忘记了;一开始定位是智障,到后面变成沉默的智者。前面出现的修理店、薯条、院长、智障女,后面就消失了——这玩意可是传统编剧要求所忌啊~
3 ) 给我一把正义的弹簧刀
像美少女战士那样,“替月行道,消灭你们”(手指向坏人)
第一次,观看完《弹簧刀》,“我喜欢”,就三个字。
当时的我,精神萎靡,过着日夜完全颠倒的生活。凌晨四点中央八台海外剧场播放了《弹簧刀》,被我看到,此后,我感觉到身体微妙的变化,一点点意识到自己在长大。
第一次,《弹簧刀》留给我的印象是,安静,圣经,特别。真的,没了,就这,成功地让这部电影登上了本人心里喜欢的电影的冠军宝座。
第二次,伴侣尝试着与我推敲剧情变化,给我讲解拍摄手法技巧,了解皮毛之后,我更加肯定这部电影在我心里的地位,哪怕客观上,有更杰出的电影作品,但那年那天那夜那时的看电影的心情,永远都不会再有,无它能及。
如果你还活着,如果你的灵魂还在你身体里苟延残喘,如果你还没有抛弃你的那丁点精神世界,那就别听我废话了,先静下心来,静静地观看这部2小时左右的剧情电影吧。
《弹簧刀》带给我很多精神,不过从未被我整理成语言。
正面向上的精神是:
善良:
镜头的最开始的视野可以看见整个精神病房间,光线昏黄,这是个与世隔绝尘封了很久的世界。每个病人成对或者自顾自地玩耍,一个病人,光是看上去,他神情并不易于常人,他拖着一把椅子坐到了另一个病人旁边,这个病人一直座着往向窗外,他就是主角卡尔。坐下来的病人开始不停的叙述自己的过往,有些带污秽,叫我都不耐烦,但是卡尔没有吱声,他没有回应,也没有抱怨,偶尔眨眼睛,皱眉头表示不快,他只是不停的揉搓手掌,这个动作让我很安心。卡尔很善良,从这一刻起他的形象就是很善良的。再后来,有记者要来采访,卡尔,只答应会见一个记者,不能拍照,不能提问,不能一直盯着他看,灯光需要柔和,看似卡尔的要求苛刻,但是听完他的自述,还是觉得他那么善良,他从被动变成主动,他善良地知道“别人”需要什么,他善良地做自己能做的说自己能说的,最后采访结束,女记者伸手示意和卡尔握手,但是卡尔只是揉搓自己的双手,看似很没礼貌,但是后来说“我必须要学着习惯看着漂亮的人”,这里的卡尔又很可爱。。。描述卡尔善良的地方太多了,他帮小男孩拿衣服因此他们成为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无处可归的卡尔在“院长”家坐了一夜,起身时,他抚平了床单;他诚实地对待工作,维修了别人说不能被维修的机器。。。最后,他杀了那个小男孩母亲的男友,但是他还是善良的!对还是错,不重要了。是法律没有健全?是小男孩的母亲本身不懂得保护自己?现实这么无奈,卡尔牺牲了自己。
母爱:
卡尔的母亲嫌弃卡尔天生缺陷,和别的男人偷情,小男孩的母亲丧夫后也交了男朋友,但是这个男朋友酗酒,对小男孩也不好,小男孩的母亲一方面要照顾到小男孩情感上的生活健康,另一方面又要维持一个家,在经济方面相对独立,但毕竟是女人,能力有限,也是经济问题让她迟迟没有离开男朋友。影片里,母亲有懦弱,也有反抗。爱在卡尔心里就像饼干,回忆里,母亲对自己的爱就是让自己一周吃上三到四次的饼干,他自由出院后,在快餐店门口想要买饼干,后来小男孩的母亲为卡尔做饼干吃,卡尔夸她伟大,衷心希望小男孩可以快乐幸福地成长。
圣经:
所有的宗教,演变到现在,应该都是积极向上的,教人行善,教人得福。卡尔的行李就只有那些书,其中那本黑皮红边的就是圣经。圣经让他平静,教他不应该伤害人。最后,就在洗礼后的那天,他再次杀了人,这里是不是有点讽刺?宗教,到底是什么?善良到底是可笑的还是高尚的?当卡尔决定杀人时,他把圣经送给小男孩,如果他的内心是灰暗是仇恨这个世界的话,他就不会把圣经交给自己爱的朋友了。这里,关于宗教,还是给予了一个向上的意义。
要说到反面,可能问题就在社会两个字上
卡尔在医院里呆了几年?好像是20年。这场不负责任的放逐,说的好听是自由,但是卡尔很快就跋山涉水回到了医院。
他回去找院长时对话里说
“I want come back stay here”
“you can't do that, you'r a free man”
“I know I don't care to be free man”
虽然卡尔试着去学习适应新世界,可是现实很残酷。
影片最开始时,记者想要采访卡尔,但是卡尔被采访的要求很多,于是记者问“院长”,既然他那么麻烦为什么要放他出去,“院长”的回答是,时间到了,这是规定,他已经接受了治疗和检测,他现在已经没有任何迹象了,“迹象?”“杀人迹象”。。。呵呵,多么可笑的规定,这是不合理的,一个与世隔绝数十年的人要怎样重新回归社会呢,数十年里,卡尔接受的是怎样的治疗呢,所谓的检测是以什么作为标准的呢,没有杀人迹象的卡尔最后又杀人了,这场自由的放逐是对是错? 小男孩是值得庆幸的,在卡尔的牺牲下,他不会再变成第二个卡尔。
卡尔自述时,提到自己的父亲工作很卖力,但是老板给的工资很少,一句带过社会问题
其实影片仔细推敲起来,有太多微妙之处。特别是在开头,埋下了很多伏笔的。
卡尔要约采访时,自述就说“有些人问,如果一切再重来,你还会不会做同样的事,我知道我会的”,这里给的是肯定的答案,记者问“你出去后还会杀人吗?”卡尔回答“我不知道,我没有理由再杀别人”,这里给的是不确定的答案。当剧情靠近尾声时,观众也在不断的猜测,到底卡尔会不会再杀人呢?我知道会,因为小男孩的经历就好比是重来,卡尔会选择做同样的事的。当卡尔磨刀的镜头出现时,我很难过,红了眼睛,即使画面没有什么感人,即使知道这是电影,是假的,但是是这个剧情,让我替卡尔委屈。。。
影片最后,卡尔回到了医院,回到了窗前,那个爱滔滔不绝的病人又开始和卡尔对话,当病人侮辱小男孩时,卡尔反抗了,像是为自己反抗一样,他终于说不想再听下去了。那个病人离开了,卡尔仍然安静的望向窗外,好似渴望,但他明白他真的不适合。。。
那我呢,我像一只坏脾气的小刺猬,不愿意接受现实,不愿意按理出牌,但我比卡尔幸运,我懂
4 ) 我也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你那样做不对,如果他是你的弟弟,你似乎应该吧他留下并好好照顾他。”
“我那时只有6岁或8岁,我想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不知道怎么去照顾婴儿。我的妈妈爸爸不想要他,他们只是叫我按照他们的话去做。这些日子我觉得把他直接送回上帝那儿才是最好的。”
“这件事真让我感到难过。你当时就不能做些什么吗,卡尔?我就会,我希望他是我弟弟,那他现在还会在这儿,活着。”
“我也感到非常难过,我希望我当时能做些什么。任何坏事都不能发生在小孩身上,我觉得所有坏事都应该交给那些长大了的人去解决。我现在就这么想。我不应该和你说这些,像你这样年纪的孩子不该听到这些,这样太残忍了。”
这段对话让我非常触动,想到了《麦田的守望者》。卡尔因为童年的遭遇而对孩子有着更强的保护欲,他内心敏感纤细、善良且感恩,他不希望看到别的孩子像他一样,他认为孩子们理应得到幸福。
但这些都不能当做他杀人的理由。事实上母亲对此事的责任应该是最大的,母亲真的关爱孩子的话,在选择男友时不是更该谨慎一些吗,在感觉男友渣的时候早该作出决断的。或许是导演并没有给太多的镜头给多利表现他的残暴以及对妈妈孩子的虐待,当卡尔杀了事实上还并未做什么出格事情的多利时,我感觉很失望,却有那么多人叫好,我不敢苟同。特别是结尾卡尔站在窗前散发希望和光辉的微笑,让我原先治愈的心往下一沉。卡尔站在道德制高点以正义之名制裁了多利,即使他知道会因此下地府,我们应该为他唱赞歌吗?而小男孩又是否会因此获得幸福呢?或许这就是弱智捍卫正义的方式吧。
进一步说,你可以守护在孩子们的身边,防止他们坠入悬崖,见证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但你不能帮他们把成长道路上障碍一一清除,你不会知道在杀了这个人渣之后,又会有多少心怀鬼胎的坏人又伺机接近。
三星半,这本该是值得5星的片子。也许有人会说我过于较真,但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之一,价值观输出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最后摘一段《麦田的守望者》最经典,也是差点让我流泪的一段,我也想做一个麦田的守望者。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5 ) 无题
我最喜欢,每一次卡尔拎着他的书,独自走在路上,有音乐响起。那种感觉,既温暖又难过。温暖如阳光,落在身上,悄无声息;又像阳光下的雾霭,一看到,就散了,脆弱不堪。
所有的人都知道。所有的人都假装不知道。
男孩说,我喜欢你说话的样子。我和你在一起感到安心。
是的,我也喜欢你说话的样子。我也了解那种,只要有那个人在,就觉得安心的感觉。不论需要面对什么,只要想到,那个人会帮你fix everything,即使不能,也会站在你身旁,和你一起面对,就感到安心。没有什么是真正的担忧和恐惧。
还以为这种感觉会有一辈子。
我不喜欢,这个所有人都能猜到的结局。我不是“皆大欢喜”的迷恋者,但是,我真的无法理解,所有的观众都猜到了,为什么电影里那些人看不出?为什么总是这样,他们只是问,卡尔,你没什么吧?却在事后猛地醒悟:难怪他当时不对劲。
不要,不要这样。如果你们是真的爱他,为什么不拦住他,为什么不把他留住,问一问他,你是要去做傻事吗?你不要去呀,有你我才能安心。
所以,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人,你真心在意的人,如果有一天,他突然对你说一些奇怪的话,请你不要让他离开,请你一定留住他,请你对他说,你不要去做傻事呀。
今天是走饭离开一年的日子。我不知道,所有曾在意过她的人,还有我们这些无关的人,看着那条永远置顶不再更新的“拜拜啦——来自皮皮时光机”,各自会是怎样的心情。
我自己,曾被人挽留过。我是故意的,想要人挽留我,因为我离开的勇气不够。那时,我留下的勇气也不够。我说不清哪个更多一些。我想要人挽留我,在意我的人。
不论今天,我过着怎样令自己不满的日子,我都感谢那时,挽留我给我勇气的人。
温暖是转瞬即逝的没错 / 但我想让你 / 多享受片刻。
有一天 你到了天国 / 会更容易回忆起 / 那个午后 阳光落满湖面 和你的肩头。
6 ) 杀人是诱导还是成全,是选择维护的世界
很温暖的卡尔视角的电影,很喜欢导演的缓慢的叙事,真实温暖又动人。
相比于《心灵驿站》,同样描写特殊群体,里面侏儒和“同伴们”心灵释放,轻松幽默的处理法,故事显得更加(过于)理想化。
而弹簧折刀里面,温暖背后是波涛汹涌暗暗累积,在这个小镇里,正义需要一个“智障”用杀戮来维护,道出了生活里人们的心酸。而被杀的人临死前居然没有针扎和反抗,甚至还调侃主角报警的时候可以叫一辆救护车或者灵车,这个处理太震撼。他知道自己是个混蛋,他知道自己该死,甚至是想死的,求死的。男主杀他,似乎带着一种解放和成全。
如此结合全面提到的他工作中的不顺,养家的不易,他似乎又没那么该死。都是生活的无奈,也可以联想到酗酒揍人也是他不得已的苦闷方式。而影片中他实际上也没揍什么人,多半是恐吓,雷声大雨点小。故事到这里,就已经够丰满有分量。且不去管小男孩还有他妈妈他们,有没有知道男主精神状态和历史情况下,还通过语言诱导他去杀人(实际上,有。)
这是现实的复杂。但即便男主知道他们的诱导和放纵,他还是会去这么做。因为这是他想要维护的美好。
五星给这个影片,不仅是温暖的影调,还有牛逼的打光,以及诗意的配乐,给了我太多惊喜。
7 ) 认为非好即坏的都是小孩子
在主人公卡尔的价值观里,杀掉一个坏人不是错,只是不应该由小孩子去做。由此推断,潜意识里他不觉得小时候杀掉妈妈和偷情者,是一件错误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他看到弗兰克被他妈妈的男友欺负的时候,毅然决然用这种极端方式来解决。问题是真的该死吗?非好即坏的极端思维方式是小孩子特有的,如果一个成年人如此,或者他还封闭在小时候,或者是被洗了脑。
在卡尔看来,小孩子杀人是不对的,但坏人依旧该杀,只是应该由一个大人去做。现在他作为大人帮助弗兰克杀了其妈妈男友,其实是完成了自己的愿望。无论这真的是智力原因还是教育不足,社会并没有帮助卡尔这样的人。扔到精神病医院呆几十年无法解决问题。如果这是导演的立意,失效的社会功能,我会更加欣赏这部电影。
导演兼主演比利鲍伯松顿总体上极好地演绎了一个看起来有些智障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表情、低沉的嗓音、哼来哼去的语气、和常常无奈的沉默,吃薯条时不经意就会想起卡尔,一个很安静很容易满足的底层人。
8 ) He is a boy
He is a boy,not a killer.
Karl,对于你的童年所有的记忆都是在你父亲为你搭建的小木屋里,安静的看着周围,睡在一个小土坑上,没有床,没有玩具,没有朋友。你的母亲每周有三四次会为你做小饼干加芥末,你很满足。直到你十二岁那年,你等着你母亲为你做小饼干,却发现那个总是欺负你的人压在你母亲赤裸的身上,你愤怒了,用弹簧刀,你喜欢称呼为恺撒刀,把那人砍得支离破碎,而你母亲的反映却更让你愤怒,所以你也砍杀了你的母亲,你没有后悔,只是伤心。之后的结果,他们没有把你送进监狱而是精神病院。在那里你度过了你所有的青春岁月而后步入中年,他们都认为你已经恢复不再具有危险性,所以他们要给你自由,你在离开前再一次接受了访问,用你那独有的说法方式叙述了那往事。你离开了你熟悉依赖的地方,所有的行礼就是一捆书,你用皮带捆绑,带着他们开始新的旅程。可是那并不顺利,你回到你的故乡,那里面目全非,所幸的是你认识了Frank,那个十二岁的男孩和你一见如故。后来,你们成为了朋友,你住进了他家的车库,他带你去他的秘密基地,你们分享彼此的心事,你告诉了他你心底最大的秘密,你们成为了家人。
Frank,你父亲的自杀让你迅速的成长,你痛恨自己的弱小,因为你想保护你的母亲远离那个醺酒的坏家伙,你永远不会承认那人可以取代你的父亲,你发现你身边没有真正的朋友,直到你遇见了Karl。他告诉了你他的过去,你没有惊惶或害怕,你喜欢他的说话方式,你把他带回家,你们彼此玩乐彼此倾诉,你们的友谊跨越了一切障碍,你告诉了他你的恐惧与无奈,你们成为了家人。
对于Karl来说,给Frank一个永远快乐的未来是最重要的,所以他磨起了那把生锈的剪草刀,要把不快乐的根源给抹杀给除根。最后,Karl回到了老地方,望着窗外,安静如初。
没有我想象的好 我觉得卡尔一点儿毛病也没有 影片最后又回到那个龌龊男人的叨逼,那个男的才让我想封了丫的嘴 剧情很幼稚 一看就是导演自己想出来的 很不现实
三星半,电影开始沉闷的让我瞌睡,但我慢慢的被带入情绪,那些简单的话语却那么的打动人,眼角湿润,有些故事就适合慢慢的说
我是一个智障儿,因为纯真所以简单执着。我觉得那个坏男人的存在对你和你的儿子都会是一种伤害,如果你狠不下心离开他,那么就让我这个社会边缘人士,因没有亲人所以无牵无挂的深井冰来替你了断这段孽缘吧.~
比同类题材的≪绿里奇迹≫强一些,但还是拖沓。“我在乎你们所有人”、“我也爱你”这些话你可以说一次说两次但你不能说七次八次十几次。。而且,除了些许的沧桑感,这部片子我也很难琢磨出什么意味了
四星半。配乐完美,演绎完美。这几天中国电影人不是都JJYY得挺欢实的么,我倒是看看国产什么时候能出这样的剧本。
一开始就猜中结局的电影 跟着叙事平稳不惊的节奏 忐忑等待意料之中的结局~不可撤销!配乐很赞啊~
比利·鲍伯·松顿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获得过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影片总体有点闷,但人物刻画颇有深度,值得咀嚼。松顿的表演也是这片最大的亮点。我倒感觉到这节奏有点科恩兄弟的意思,就是缺点高潮。看了下IMDb的评分,感觉有点偏高。P.S.其实是因为贾木许在片中客串了一下才看的...
长镜头太多了,两个小时一下就过去了.
哇哇哭!他在那堆满玩具的床上坐了一夜,起身后还把床单拉平。整部片子都在揪心。故事是一个圈,从哪里开始,又回到哪里,一切早注定。悲伤,但更多是美好。
节奏舒缓、技法朴素、打光风格化,人物无比可爱,坏也不够坏,边缘人果然是独立电影理所当然的主题。最后的暴力场景有点太意料之中了,要是所有仇恨都飘散在风中该多好
《弹簧刀》可以被视为“父亲”鬼魂之复仇,因此,关于《圣经》,《圣诞颂歌》Carl携带的书目,作为文本隐喻,至关重要。当Carl杀掉Linda暴虐的男友:也即邪恶的,冒名顶替的父亲时,宿命性地,它令我们想起影片的开场,那个弥漫着诡异气息的Interview,Carl也将如此“诚实”地陈述他的故事,比利·鲍勃·松顿以一种极端的俯视强迫观看者在黑暗中注视他威胁性的敌意面孔,以及他叙述的内容,一种潜在的感官人类学言语。随后,Carl被投入一个"Peaceful"的小镇中,影片的慢节奏"Peaceful"并不是反讽的假象,而是他主观化的视角,我们从外界的威胁性之外逃逸出来,并生成为他的视角,随着影片的推进,Nightmare逐渐多于Daily Routine,一切都如同《蓝丝绒》的反打版本。
开场18分钟 我突然发现只是序幕 环境吉他和不变的暗光很压抑 去年最后一天听的让人惊艳的原声碟 你要光 就会有光 只是有时可能被太阳遮住了 那些喋喋不休的对白和《完美世界》一样很有意思 值得玩味 另外松顿真是出现在了电影每一场戏中
没有闪回,全部由对话交代,不切换或很少切换镜头的大段独白或对白(改编自舞台剧?)。刻意营造的缓慢气氛是双刃剑。
7.9;傑作,配樂稍有問題
4.5。看名字本以为会是惊悚悬疑,没想到却更像是一部家庭小品,大量的静止对白长镜头奠定了全片平淡克制却暗流涌动的基调,当年的影帝应该BBT拿;PS,罗伯特杜瓦尔一眼就认出来了,这么老了居然还在打酱油......
2012-296.剧情平实,表演精彩
9分,果真是把钝刀看起来不危险砍起来又久又疼。节奏很好,色调在阴暗中显得真实,带有不易察觉的温情。表演很显示功底。台词精细,既能推动剧情又显示性格还好玩。结尾没能让人惊讶但感觉是有意为之,没有故弄玄虚而故意让这种慢吞吞的残忍来割心。好多地方眼泪在眼里转但不会留下来,度把握得挺好。
小时候写作文经常说看了什么或干了什么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例如加入少年先锋队之后。其实很多时候这样写都是骗人的。刚才看了比利·鲍伯·松顿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弹簧刀》,真的体验到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的感觉……
在他的世界,沉默不语··· 而我们,泪流满面!!! 这是一部令人难过,难忘的电影· 至少这些年,我还会再想起卡尔安静的看着窗外的眼神···
卡尔这个人物的心理和经历确实值得探讨:长时间生活在封闭空间里的人,还有没有可能进入社会秩序。他一方面在本性上纯正善良,另一方面又那么不惮于夺去别人的生命。对小镇上整体的生活气氛营造得真好,每一个人物真的就像生长在那里一样,既卑微又富有生命力。